《国民高储蓄率的成因分析毕业论文.doc》由会员分享,可在线阅读,更多相关《国民高储蓄率的成因分析毕业论文.doc(23页珍藏版)》请在taowenge.com淘文阁网|工程机械CAD图纸|机械工程制图|CAD装配图下载|SolidWorks_CaTia_CAD_UG_PROE_设计图分享下载上搜索。
1、 毕业论文(设计) 毕业论文 题目 国民高储蓄率的成因分析指导教师 学生姓名 毕业论文(设计)任务书系 别 贸易经济系专 业 金融学班 级 08-1班学生姓名 二一二 年 十一 月 三十 日毕业论文(设计)任务书姓名 系别贸易经济系专业金融学班级 论文题目:国民高储蓄率的成因分析毕业论文(设计)目的意义:立题目的:本文阐述了我国居民高储蓄率的现状,并对产生高储蓄率的原因进行分析。从而找到降低高储蓄率的途径,进而提高资金使用效率。立题意义: 分析国民储蓄率增长过快的原因并进一步找到有效途径来降低国民储蓄率,从而理顺投资与消费的比例关系,提高资金使用效率,对于促进经济协调可持续发展有重大意义。毕业
2、论文(设计)要求与计划: 要求:1.选题新颖,有重要理论意义和实际价值,符合本专业人才培养目标定位和要求。2.理论知识与具体实践相结合,技术分析与实地调查相结合,教师指导与自己立意相结合。运用所学专业基础理论和专业知识,理论联系实际,分析、研究、解决问题。3.广泛阅读与选题有关的文献,中文至少10篇,外文至少2篇,运用恰当贴切。4.论证逻辑严密,概念准确,数据可靠,结论正确,符合写作规范。5.在导师指导下填写开题报告,制定研究方案,明确研究目标、内容、方法和技术路线,并进行可行性分析。论文字数不少于10000字。计划:1.初步拟定论文题目和整体实习计划。2.用两个月的时间去实习单位学习,掌握实
3、践资料。3.广泛收集有关的文献资料,并进行加工、整理,分析国内外的研究现状和动态。4.落实论文题目、原始资料、写作提纲。5.与导师研究论文写作整体思路,参加论文开题。6.写作、修改、完成论文,形成文字和电子稿。7.论文答辩。时间安排: 20112012第二学期 教学第1214周:指导教师与学生见面,指导学生选题;教学第1518周:学生确定论文题目,拟定写作提纲,完成论文初稿的写作;20102011第二学期教学第15周:继续修改论文,完成论文二稿的写作;教学第610周:教师以电话、网络等方式指导学生完成论文三稿的写作;教学第1112周:学生论文定稿,进行排版、打印、装订; 教学第1315周:论文
4、答辩、评定成绩。指导教师意见(签字):1.严格按与导师沟通后确定的论文选题及指导教师提出的技术要求、工作计划和时间安排独立完成写作任务。2.定期检查随机论文写作进度情况。3.论文写作严格执行学院的有关规定,要求严谨、认真、规范。 2012年 月 日专业指导委员会意见(签字):2012年 月 日系主任意见(签字):2012年 月 日毕业论文(设计)评语及成绩一、指导教师评语 指导教师签字: 20112年 月 日二、评阅人评语 评阅人签字: 2012年 月 日三、答辩委员会评语四、毕业论文(设计)成绩 学生所在系盖章: 2012 年 月 日五、答辩委员会主任单位 答辩委员会主任职称 答辩委员会主任
5、签字 20112年 月 日 国民高储蓄率的成因分析摘 要 本文研究了我国国民收入分配格局,研究表明近年来我国储蓄率的上升,主要是企业和政府增加储蓄的结果。居民消费相对不足,其收入相对下降了,储蓄率却相对的提高了。我国住户的储蓄倾向增加,而且住户的储蓄率逐年增加。我国国民收入分配中偏向企业和政府,住户收入在国民收入分配中的比例逐年降低。因此,调节国民经济收入分配格局的根本措施在于改革企业的经营制度与金融等制度性因素。 关键词:储蓄;储蓄率;储蓄倾向Exploring the factors affecting the savings structure factorsAbstractThis p
6、aper studies the Chinas national income distribution pattern in China in recent years, research shows that a rise in the savings rate, mainly is the enterprise and the government to increase savings results. Consumer relative shortage, not because people get more savings, but its income relative dec
7、line. Our country of the household savings, but increased tendency to residents of the savings rate has not changed much. Chinas national income distribution of enterprise and government to residents income in the national income distribution in proportion to reduce year by year. So, adjust the nati
8、onal economy income distribution pattern is the fundamental measures to reform the current enterprise savings rate the excessively rapid increasing of the fiscal and taxation and finance of institutional factorsKeyword: saving: saving rate; propensity to save目 录摘 要IAbstractII1 绪 论11.1 研究背景11.2 研究目的及
9、意义11.2.1 研究目的11.2.2 研究意义11.3 国内外研究现状11.3.1 国内研究现状11.3.2 国外研究现状12储蓄的理论32.1 储蓄的概念32.2 储蓄率的概念42.3 储蓄的主要理论42.3.1 储蓄的早期研究52.3.2 储蓄与消费、投资的关系53 国民高储蓄率的现状及分析73.1 国民高储蓄率的现状73.1.1 居民高储蓄率的现状73.1.2 政府和企业高储蓄率的现状73.2 国民高储蓄率的成因分析73.2.1 居民高储蓄率的成因分析73.2.2 政府和企业高储蓄率的成因分析84 降低国民高储蓄率的建议104.1 降低居民高储蓄率的建议104.2 降低政府和企业高储蓄
10、率的建议114.2.1 降低政府高储蓄率的建议114.2.2 降低企业高储蓄率的建议11结论13参考文献14致谢15141 绪 论1.1 研究背景 近年来,中国由高储蓄率所引发的投资过高、消费偏低问题日益严重,储蓄资金大幅度增长和资金大量闲置,投资建设资金依然匾乏。从长期来看国民经济将难以维持快速增长。高储蓄率并不能保证高质量的经济增长,更为重要的是要合理配置储蓄资金流向,优化储蓄结构,提高储蓄使用效率。 随着我国经济体制改革的深化,我国国民储蓄率大幅度增长。据中国统计年鉴资料,2010年国民总储蓄率己达50%,因此,对中国的国民储蓄进行调整,使其达到适度规模,已经成为促进中国经济均衡发展的重
11、要环节。1.2 研究目的及意义1.2.1 研究目的本文分析了我国居民高储蓄率的现状,并对产生高储蓄率的的原因进行了详细的分析。主要介绍了政府储蓄,国民储蓄和部门储蓄上升的原因分析。同时得出了我国居民高储蓄率的问题的一些影响,并且对政策的执行给出了建议。1.2.2 研究意义中国国民储蓄率过高使得高投资、低消费的矛盾日益显著,社会经济发展难以维持长期快速增长。仔细分析国民储蓄增长过快的原因并进一步找到有效途径来降低国民储蓄率,从而理顺投资与消费的比例关系,对于促进经济协调可持续发展意义重大。1.3 国内外研究现状1.3.1 国内研究现状汤敏(2006)提出,解决我国经济失衡的问题,就要解决中国储蓄
12、率过高,投资依赖性过强,而消费不足的结构性问题。为此,政府应通过加大国有企业对财产所有者利润分红的方式来减少企业储蓄。刘煌辉(2006)认为中国高储蓄率的症结根本就不在于居民储蓄的居高不下,而在于政府和企业储蓄率的过快增长。文中提到,尽管2005年中国居民储蓄率远高于美国、日本和法国,但考虑到中国的人口红利至少还有5到10年的增长期,中国的居民储蓄率并没有多少异常。这些文献虽然有了对政府和私人部门储蓄关系和对企业储蓄的简单探讨,但是还不够全面、深入。为了能够对经济体中各部门的储蓄变化的原因进行全面、完整的研究,其最有利的工具就是资金流量表。最早引入资金流量分析方法的著名经济学家王传纶(2002
13、)曾经总结资金流量分析方法有三个层面的应用,分别为宏观层面,中观层面和微观层面。1.3.2 国外研究现状 EdwardS(1995)曾经对36个国家的私人部门和政府部门的储蓄率进行了研究,发现私人部门的储蓄率主要同人口结构、金融深化、养老保险等因素相关,决定政府部门储蓄率的因素主要是政治稳定性,而私人部门储蓄和政府部门储蓄间的关系表现为后者上升对前者的挤出效应,这些复杂因素及其交互作用使得各国的储蓄率出一现很大差异。Louis(2005)分析认为:中国不仅住户部门的储蓄率高于其他国家,而月企业和政府的储蓄率也同样显著地高于其他国家。企业的储蓄率高是因为企业盈利能力的增强,这使得企业保留利润迅速
14、上升。政府之所以从事储蓄,其主要原因在于通过资本转移来支持国有企业发展。2储蓄的理论 2.1 储蓄的概念 几十年来,在我国现实经济生活和经济学界所用的储蓄概念和西方的储蓄概念存在着很大的差别。我国的储蓄一般是指“城乡居民把暂时不用的钱(货币)存入银行、信用合作社等信用机构,以备需要时取用的一种信用关系”。也即储蓄是居民个人的储蓄存款或存款行为。这种储蓄概念和西方经济学的概念相比是狭义的。从经济主体上讲,它仅包括居民个人而不包括政府部门、企业部门;从数量上计,它仅指存入金融机构的部分,而不包括手持现金、债券、股票等。从表面上看来我国传统储蓄概念和西方的储蓄概念仅是计算口径上的差别,但实质上二者却
15、存在着本质的不同。前者是一个居民的“存钱”数量或行为,后者是消费的剩余。 储蓄这一范畴能够从经济学、社会学以及心理学去研究,从不同的角度去研究有不同的评价和特征,但当代的储蓄应从金融学角度出发,研究储蓄主要是揭示资金的融通。 按照储蓄的形式,可以将储蓄分为实物储蓄和金融储蓄。金融储蓄是一定时期内各经济主体从收入盈余中分离出来的,用于资金融通或金融交易的、为获取收益、流动和分散风险的,一定数量的货币盈余。由此可见,金融储蓄有三个条件四个基本特征。金融储蓄的三个条件是:(1) 可支配货币收入是金融储蓄形成的源泉。(2)集中方式(包括数量的积累、交易机会的汇合和信息的对称)是金融储蓄形成的必要条件。
16、(3)将潜在储蓄转化为现实实质投资是金融储蓄的实现条件。 金融储蓄的四个基本特征是:(1) 融通性或交易性 各经济主体在比较现在物资和未来物资边际效用基础上,将收入分离为消费和储备。在储备中只有那部分用于盈利、流动、分散风险的,并为另一主体可接受其代价的货币盈余,即用于交易性或融通性的储备才是金融储蓄。而那些持有不能交易或不用作融通性的储备,尽管它也是收入尚未消费的剩余,但它只是贮藏,而不是储蓄。例如,在一个实物经济成分很高的国家,即使储备率很高,但因可融通工具少,则储蓄率很低。中国实施经济货币化、金融化之前就是一个例证。可见,一国实施金融发展政策是金融储蓄的重要前提。(2) 聚集性 能作为交
17、易的收入储备,能否成为现实的金融储蓄,关键是储备主体和投资主体相遇机会及其达成共识条件。而金融市场和金融组织是解决两者会合和降低交易成本的最有效配置方式。只有数量的集中、条件的共识、供需的见面等多重聚集,潜在的收入储备才能变为现实的金融储蓄。因此,金融储蓄与一国金融制度安排密切相关。(3) 互补性或数量性 金融储蓄从收入储备中分离出来,并不是对所有货币贮藏替代。从经济原则来看,每一经济主体将收入储备多少分离为货币贮藏,多少用于金融储蓄,其标准是保有货币贮藏的储备费用或代价同使用金融制度成本的比较。当保有贮藏的成本小于使用金融制度成本时,持有货币贮藏而放弃部分金融储蓄;反之亦然。因而,在收入储备
18、一定时,金融储蓄是有数量客观界限的。提高储蓄率要靠降低金融制度成本来增强其互补性。那种不顾金融制度成本而一味片面追求储蓄率是违背金融互补性规律的。(4) 结构性 尽管每个储蓄主体将储备部分用于金融储蓄,总体动机是收益、流动和安全,但各自具体动机在偏好程度上不尽相同,这样他们有一个动机组合安排选择;投资者融进资金,在弥补资金亏拙需求上虽然总体动机是代价要小,期限要稳定和风险要共担。但各自具体需求动机偏好程度也有不同。供给主体的多重偏好与需求主体的多重偏好,只有通过金融储蓄结构和结构调整,才能使金融储蓄多方位最大限度的实现。所以,金融方式的多样性、结构的合理性和变迁性是金融储蓄的结构性表现。 依此
19、定义,金融储蓄:=国民收入-国民消费-国民货币性贮藏;金融储蓄=居民金融储蓄+企业金融储蓄+政府金融储蓄。2.2 储蓄率的概念 储蓄是广义概念,包括狭义的国内储蓄、国际收支经常账户顺差及外汇储备。储蓄率指个人可支配收入总额中储蓄所占的百分比。人均储蓄率是中国人平均存在银行的钱有多少。 储蓄率分为总储蓄率和个人储蓄率。总储蓄率指一国全部储蓄金额占国民生产总值的百分比。个人储蓄率则指一国个人储蓄金额占个人可支配收入的百分比。储蓄率主要受收入水平的影响外,还受一些其它因素的影响,例如:国家的金融政策和经济指导思想,即国家怎样看待储蓄的作用,是否重视发展储蓄;利率,人在西方经济理论里,利率通常和储蓄成
20、正比。因为利率的升降直接影响到存款的收益,所以西方国家能够轻松利用货币政策来调节居民储蓄;国民的消费结构和市场供应及价格的变动情况,主要是消费品的供应及其价格的涨落,影响到个人储蓄占收入的比重的变化;通货膨胀率,通货膨胀是指物价水平的持续上升,通货膨胀率则是这种水平的具体体现。通货膨胀率主要受收入水平的影响,并进而影响储蓄水平;政治和心理上的因素,影响居民的消费习惯和倾向等。 2.3 储蓄的主要理论在中西方经济理论界,已经有很多成熟的金融理论。储蓄理论作为货币金融理论的重要组成部分,它与整个经济理论尤其是动态经济理论和经济发展理论密切相关。在西方经济学中,储蓄的理论主要是围绕资本积累、储蓄与消
21、费及投资的关系、个人消费储蓄行为等方面展的。2.3.1 储蓄的早期研究 早在15世纪末16世纪初,人们开始关注储蓄时,大都着重从价值判断分析储蓄的功过是非。重农主义认为,储蓄或节俭是资本形成的主要因素,并能培养人们的行为美德,肯定节俭对经济社会发展的积极作用;相反蜜蜂寓言则认为限制奢侈、提倡节俭不是国家致富的途径,而是国家贫困的根源。中国的管子和荀子的“节俭是非论”更是先于西方国家关于储蓄价值判断的研究。这些价值判断的储蓄研究尚属于社会行为分析,并未将储蓄纳入经济学的范畴。最早将储蓄纳入经济分析范畴的是亚当斯密的国富论侧。他认为,资本积累是劳动分工的基础,资本积累量大小决定着劳动分工的细密程度
22、,劳动分工细密程度又决定着国民财富的增长速度。因此,国民财富增长归根到底是取决于资本积累。而资本积累的源泉是资本收入中未用于消费的利润。这部分收入如果由于节俭不用于消费,便积累起来增加资本。可见,这里的储蓄实质上是一种储备。即使在货币条件下,也只是货币形式所表现的实物储备。储备实质上并不等于储蓄,也不等于资本积累。它只是储蓄和资本积累的前提与物质基础。对此魏克赛尔作了开创性研究。他首先将收入未用于消费的储备分为货币贮藏和储蓄两个方面。货币贮藏是指货币退出流通领域,对资本形成没有多大意义;储蓄是由储蓄人将其积蓄的储蓄金信托于银行,然后尽快地将其贷放于企业,而由企业将其运用于一种或另一种生产用途。
23、其次认为储蓄有一个数量标准,这个标准有客观因素(收入、利率等)和储蓄动机两个方面。再次,他还认为储蓄能转化为现实资本积累的均衡条件是:货币利率等于自然利率。马克思对储蓄的研究可以被概括为两个方面:一是考虑货币的储藏职能,二是考虑资本的积累。在马克思的著作中,储蓄与积蓄这两个概念是联系在一起的,马克思认为只有货币积累“才有真正的财富积累”,而其他一切商品的所谓的“积累”只不过是“特殊财富的储蓄”。马克思把“储蓄”与“积累”联系起来,而且区分了两种积累,即价值的积累和使用价值的积累。可见,早期人们对储蓄的研究主要在于揭示资本的积累。2.3.2 储蓄与消费、投资的关系 凯恩斯研究储蓄与投资均衡问题时
24、,把储蓄与收入、储蓄与投资联系起来他认为“我们所谓的储蓄指的是个人货币收入和他对本期消费所作的货币支出之间的总差额”。在就业利息和货币通论一书中,全面阐述了他的储蓄投资理论,使之成为储蓄理论中最有影响的论点之一。凯恩斯提出,因为收入=消费+投资,储蓄=所得-消费,所以储蓄与投资恒等,并且投资决定储蓄,实际投资与储蓄是否相等不取决于利率而取决于收入。 他是依据两个原理推出上述结论的。一是个人消费储蓄的心理法则:消费者的边际消费倾向随收入的增加而降低,边际储蓄倾向随收入增加而提高;二是投资乘数原理:投资乘数K=1/(l一c/y),其中C/y表示边际消费倾向,1-C/y表示边际储蓄倾向,边际消费倾向
25、越大,边际储蓄倾向就越小,投资乘数就越大。而新增一个单位的投资,因乘数的作用将产生若干倍的就业和收入。因此,凯恩斯积极倡导消费,借以扩大投资乘数,消除萧条。 除凯恩斯外,美国著名经济学家萨缪尔森从宏观经济现象去考察储蓄与投资的均衡,也取得巨大成就。与凯恩斯不同,萨缪尔森在考察储蓄与投资的关系上认为折旧也代表一定的供给和需求,所以将固定资产折旧纳入企业储蓄之中提出了储蓄与投资的恒等式。萨缪尔森认为:个人储蓄NPS=个人可支配收入DI-消费C;企业储蓄GCS=企业可支配收入-消费C+折旧;政府储蓄NGS=税收TX-转移支付TR-政府购买商品和劳务的支付G。由于GNP=C+(NPS+GCS+NGS)
26、+G;并GNP=C+I+G,所以I=NPS+GCS+NGS。3 国民高储蓄结构的现状及分析3.1 国民高储蓄率的现状3.1.1 居民高储蓄率的现状居民储蓄率(%)年份2002200320042005200620072008200920102011储蓄率40.742.843.543.944.645.246.348.750.151.3与我国的经济增长率相比,储蓄增长率远远高于经济增长率。改革开放以来,我国居民储蓄额一直保持了较高的增速。从1978年的210.6亿到1992年的11759.40亿到2006年的161587亿再到2011年的22万亿元,在这么短的时间内增长了几百倍,即使不考虑通货膨胀的
27、因素,这种增长速度也是很令人震惊的。3.1.2 政府和企业高储蓄率的现状政府和企业的储蓄率(%)2002200320042005200620072008200920102011政府5.76.37.67.88.58.79.19.310.210.8企业14.315.616.118.618.819.120.721.321.822.5企业与政府的储蓄率不断上升,我国政府储蓄率不断上升一方面市政府的收入增加,而另一方面是政府的支出没有增加。企业的储蓄率增加,企业储蓄实际上是扩大再生产投资的主要资金来源,一些经济学家认为,企业的高储蓄率可归因于企业管理能力的低下,因此提高企业的管理能力对降低储蓄率至关重要
28、。3.2 国民高储蓄率的成因分析3.2.1 居民高储蓄率的成因分析(1)国民收入分配差距扩大 国民收入分配差距扩大是造成高储蓄率的主要原因。应该说,适度合理的收入差距对一国的经济发展是有积极作用的,但如果这种差距拉大的局面长期得不到缓解,不能实现共同富裕,就会在“马太效应”下,富者越富,穷者越穷,富人的储蓄能力越来越强,而穷人的赚钱渠道越来小,所以穷人不得不把收入的大部分来进行储蓄。(2)传统的消费观念 在中国人的传统观念中“防患于未然”意识特别强,而且人们倾向于把收入中除了投资的部分而把其余的都储蓄起来,中华民族节约的优良传统,是一种长期的心理特质。“天晴带伞,食饱带粮”这是和西方享受消费“
29、即时行乐”不同的地方。某种程度上,节约的传统美德限制了居民的当前消费,而是促成了他们的储蓄。(3)政策性因素 政府在改革开放进程中所推行的一系列政策,是造成我国居民高储蓄现象的重要原因之一: 第一,计划生育政策。由计划生育政策导致的人口老龄化是造成中国城镇居民储蓄倾向上升的一个重要因素 第二,住房制度改革和医疗制度改革。我国城镇的住房改革和医疗改革事实上使得居民的实际收入下降,人们为了买房或者预防疾病发生就必须将自己的相当部分的收入存入银行; 第三,教育产业化政策。高等教育产业化改革使得子女教育成本大为增加,为子女储蓄的动机得以进一步的强化(4)人们的投资信心不足 我国的股票市场投机成分过重,
30、太多的圈钱和不规范行为,使许多中小投资者血本无归。因此,当投资者信心受挫的时候,他们去银行储蓄而不是去股票市场投资也成为了一件必然的事情。观察耶鲁CCER中国股市投资信心指数,我们不难发现大多数投资者对投资市场显得有些信心不足。2011年5月,投资者信心大幅下挫,至 41.41(最高为 100)。(5)社会保障制度不健全 基于我国的社会保障制度的不完善,在我国经济转轨过程中,由于制度变迁的不可确定和相应政策规范的不完善导致居民收入预期的未知性,为保证未来的消费水平和预防事故和灾难,他们只有节省开支增加储蓄。消费者并不只是简单地根据当前的收入作出消费决策,他们在很大程度上着眼于长期收入前景来选择
31、自己的消费行为,这就是著名的永久性或生命周期收入假说(萨缪尔森经济学)。居民今日储蓄往往是为了一种日后的消费。作为理性人的消费者,往往把当前消费维持在较低水平上而提高当前储蓄。在我国经济体制和政治体制改革的过程中,下岗、就业、教育等一系列问题使居民自己也不清楚自己要准备多少才能迎合未来的需要,这就带来了居民个人储蓄的增加。3.2.2 政府和企业高储蓄率的成因分析() 政府高储蓄率的成因分析 政府财政收入增长而支出几乎没有变化导致出现了高储蓄率。财政收入的增长主要有以下三个原因:效益水平和收入水平的因素。提高导致近十余年来,随我国企业效益水平上升、居民个人收入增加,企业所得税和个人所得税的增长势
32、头也十分强劲。关税和进口环节税收的贡献因素。随着综合国力提升和扩大开放,我国的进出口规模逐年上升,外贸依存度已居于世界各国高位,由此带来的关税和进口环节税收收入也成为总体财政收入强劲增加的一个贡献。征管因素。假定税收制度不变、经济规模不变的条件下,由于税收征管力度加大而带来的税收增长,即所谓的“管理性增长”。长期以来,我国税收征管工作存在着税源管理覆盖不全、监控不力、执法不统一和不严肃、欠税逃税处罚偏轻和偷、逃、骗税违法现象较多等问题,造成税款大量流失。近年来,我国税收征管理念逐步向“依法治税”和“税收服务”转变,强化税收监督,加大征管力度。因而,“管理性增长”对我国财政收入持续快速增长的贡献
33、较大。() 企业高储蓄率的成因分析国有企业储蓄增长较快。一是经济快速增长,企业利润增长迅速,尤其是国有企业效益大幅改善是企业储蓄率偏高的基础因素。随着经济的高速增长和市场化改革不断深入,国有企业通过重组以及将社会责任转移给政府大幅提高了企业的利润率,企业留存收益储蓄占GDP的比重大幅上升。二是国有企业长期不向国家交纳红利是企业储蓄率偏高的一个制度性因素。直到2010年,国有企业开始向国家交纳红利,但仅为红利总额的59,绝大部分利润仍然成为企业的“超额储蓄”。三是产业结构的扭曲是企业储蓄率过高的结构性因素。我国制造业占GDP的比例偏高,产业结构中偏重工业。工业规模相对较大,对工业的资本投入较大,
34、产业的资本密集度较高。一般来说,与农业或服务业相比,制造业属于资本密集型行业,其收入更多的以利润形式流向资本,而不是以工资的形式流向劳动力。 中小企业为投资而增加储蓄。由于国内金融体系存在缺陷,中小企业虽然是经济增长以及就业的主要拉动力之一,但是中小企业融资不顺畅,经常受到银行的信贷约束。中小企业被迫进行“为投资的储蓄”,从而提高了中小企业的储蓄率。4 降低国民高储蓄率的建议4.1 降低居民高储蓄率的建议(1)深化个人收入分配制度改革 坚持效率优先与兼顾公平相结合的分配原则。在收入分配调节中,通过多方面的收入分配政策,切实有效的缩小收入差距,防止两极分化。第一,增加农民收入,从根本上消除农村居
35、民的贫困问题。解决农民工返乡就业问题,以市场为导向调整和优化农业结构,积极推进农业产业化经营,大力开拓农产品的国内外市场,减轻农民负担,加强农村基础建设等,都是增加农民收入和缩小城乡居民收入差距的有效途径。第二,规范市场竞争秩序,严厉打击以各种方式获取非法收入和不正当收入的竞争行为,对垄断企业建立资格审查及事后监督机制;加强对垄断企业的股份制改造力度,建立健全法人治理结构,通过内部监督和约束机制规范收入分配行为。必须深化国有企事业单位和公务员工资制度改革,建立正常的工资增长机制。第三,为了实现共同富裕,我们还要完善最低工资保障制度,正确处理工资和就业之间的关系。既要随着经济增长和生产率的提高而
36、逐步提高工资,又要防止工资增长过高过快,就业岗位减少而增加就业压力。(2)改变人们的传统消费观念树立科学,健康的消费观念。改变不利于身心健康和全面发展的消费行为、消费方式和消费习惯;努力用科学知识指导消费,提高自我保护意识;避免陷入消费误区,做一个成熟、理智的消费者。增加居民收入,提高其消费能力,同时缩小城乡收入差距。我国居民收入水平低于国际平均水平且城乡收入差距大,这些都制约了居民消费能力,因此提高中低收入收入者的收入,使其成为稳定的消费主体。调整产业结构,加快第三产业的发展。社会的发展进步,丰富了居民的日常生活,也就造就了更多的消费需求,第三产业能够更好地满足居民日益复杂化、多样化、个性化
37、的消费需求,有利于提高全社会的消费规模经济效应。(3)相关政策的调整 对住房政策的调整首先是调整供应结构,最核心的是增加中低价位、中小套型普通商品住房和限价商品住房、公共租赁住房、经济适用住房、廉租住房等五类住房的供给。其次,抑制投资投机性需求。使房价在在合理的范围之内。 对教育政策的调整首先,优化教育结构,较少教育中的商业性。其次,政府加大教育投资,尤其是对贫困地区给予优惠政策和补贴,对成绩优秀家庭贫困的学生给予相应的贷款,号召社会关注教育并资助贫困学生。(4)提高人们的投资信心 首先,坚持新股发行体制改革。新股发行体制经过两轮改革,效果已经明显显现。深入推进新股发行体制改革,推动市场各方归
38、位尽责,切实强化市场约束机制。 其次,加快推出直接退市制度,退市制度的不完善,市场机制对投机文化的惩戒力度严重不足,是导致忽视上市公司基本面的重要原因。及时将已失去竞争力、无端消耗社会资源的上市公司淘汰出局,这样才能真正推动上市公司提高质量,促进市场健康发展。 再次,完善上市公司分红制度,增加投资者回报。鼓励上市公司实施积极的利润分配方法,使投资者获得更多回报,争取形成较为健全的上市公司持续回报股东机制。(5)完善社会保障制度依法扩大社会保险的覆盖面和提高保险费征缴率完善失业保险制度,加快劳动力市场建设,,使下岗职工由企业再就业服务中心保障基本生活转向享受失业保险,走向劳动力市场就业。这项工作
39、先在东部沿海地区和具备条件的城市进行试点,总结经验后稳步推开。积极推进养老保险社会化管理和服务,逐步做到退休人员与企业事业单位相脱离,尽快实现养老金社会化发放,积极开展退休人员由社区管理服务的试点。4.2 降低政府和企业高储蓄率的建议4.2.1 降低政府高储蓄率的建议积极转变政府的财政职能,扩大消费以及减少储蓄重点在于扩大政府的消费,这样才能降低政府储蓄在国民储蓄中所占的比重。这就要求我国政府实现财政转型,将政府支出更多地用于社会福利、社会保障等消费性支出,减少投资性支出,改善政府支出结构,减少政府以资本转移的方式为企业的投资。随着中国向公共财政体制的转型,政府将从生产性投资领域内逐渐淡出,减
40、少对国有企业提供的资本转移。将财政收入更多的用于提供社会保障、教育、医疗和转移支付等方面的资源上,这样可以完善社会保障体系,从而间接的减少居民预防性储蓄的动机,增加居民的消费。同时,政府还要增加转移支付的力度和范围,改善和强化社会救济,尤其是规范并促进民间慈善救济的发展,有效缩减社会贫富差距。当然扩大社保系统的覆盖范围不能过快,要稳步推进我国社保系统的建设因为这是一个能上不能下的问题,避免出现西方福利国家政府负担过重的现象。虽然执行这些措施需要时间,但如果政府公布未来大刀阔斧的改革计划,塑造高效政府形象,增加居民对政府的信任,使居民对未来的生活产生良好的预期,从而增强居民的消费意愿,减少“消极
41、性储蓄”的增加。4.2.2 降低企业高储蓄率的建议 (1)企业交纳红利的比例应该有所提高。一方面可以降低企业的储蓄率,限制其过度扩张的投资冲动;另一方面可以增加国家财政收入,以扩大社会领域尤其是公共物品的投资投入。 (2)健全投融资体系,将储蓄有效地转化为投资,促进经济可持续发展,一是要限制过高的投资速度,防止高污染、高耗能的投资和重复件事;二是要提高投资的效率,增加对经济增长的贡献;三是要加强对储蓄资金和信贷的监管,防止银行过度放贷和信贷风险。(3)进行经济结构改革,加快服务业发展。经济结构的扭曲问题应该得到解决,以促进农业、工业和服务业协调发展,逐步提高服务业的规模和占比。同时,降低私人资
42、本进入服务业的门槛,减少政府过度干预,鼓励商务活动向国内企业“外包”等,促进中小企业发展。(4)建立有利于中小企业发展的金融体系。主要包括发展面向中小企业的中小金融机构,如社区银行、村镇银行以及小额贷款公司等非银行金融机构;建立多层次的资本市场,发展创业板以及产业投资基金和私募投资基金等;适当放开金融业,引入民间资本、引进私人竞争者者。结论本文通过对我国国民储蓄结构及其形成原因进行分析,得出以下结论:第一,政府储蓄增长过快是由政府收入的增长快于其他部门以及政府消费投资性支出的比重的变化所致。国家长期实施重投资、轻消费的政策,将投资推到较高的水平,而消费却没能相应增长,高投资率与低消费率并存,导
43、致内需不足,制约了经济稳步增长。因此为了协调投资与消费的比例关系,政府应在推动国民收入向居民倾斜同时增加公共消费支出,加大教育、医疗、社会保障的财政投入力度。第二,企业储蓄增长过快是由于收入分配机制不合理、融资环境不顺畅、固定资本折旧增加等方面的原因导致。从而造成生产过剩、经济增长模式不合理以及抑制住户部门消费的后果。所以,企业要加快向现代企业制度的转变,减少对低要素成本的依赖,不断提高其劳动生产率和企业竞争力才是企业发展的应有模式。第三,住户部门储蓄增长趋缓是因为其可支配收入增长缓慢以及储蓄倾向偏高。这使得居民预防性储蓄增加,从而抑制了住户部门的消费增长。增加居民可支配收入在国民总收入的比重
44、,缩短贫富差距,完善社会保障机制,可以使住户部门储蓄增长趋于合理。第四,完善储蓄结构的关键是要把政府和企业部门的储蓄降下来,同时提高社会总消费、扩大内需,提出提高居民可支配收入、转变政府职能、完善税收体系、改革股息分配制度、深化收入分配制度改革是改善我国储蓄结构的有效措施。参考文献1雷蒙德w戈德史密斯.金融结构与金融发展.上海三联书店.2009(3):12162保罗萨缪尔森,威廉诺德豪斯.经济学第十六版.华夏出版社.2009(8):36483 w阿瑟刘易斯.经济增长理论.上海三联书店.2010(6):16194赵彦云.宏观经济统计分析.中国人民大学出版社.2009(9):28315张守春.中国储蓄心理学.中国金融出版社.2009(9):22276邓映翎.西方储蓄理论.中国金融出版社.2011(8):17257方贤明.制度变迁与金融结构调整.中国金融出版社.2008(8):688施兵超.经济发展中的货币与金融若干金融发展模型研究.上海财经大学出版社.2009(10):15199李建军,田光宇.我国居民金融资产结构及其变化趋势分析.金融论坛.2010(9):152010田鸣.资金与资源配置研究.经济科学出版社.2010(11):121811MekinnonRonaldl.MoneyandCapita