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哈尔滨老年人精神需求问题的调查及对策研究毕业论文.doc》由会员分享,可在线阅读,更多相关《哈尔滨老年人精神需求问题的调查及对策研究毕业论文.doc(8页珍藏版)》请在taowenge.com淘文阁网|工程机械CAD图纸|机械工程制图|CAD装配图下载|SolidWorks_CaTia_CAD_UG_PROE_设计图分享下载上搜索。
1、哈尔滨广播电视大学行政管理专业(专科)社会调查报告题 目:哈尔滨老年人精神需求问题的调查及对策研究 指导教师: 所属分校: 尚志分校 专 业: 行政管理 年 级 12春行专 学 号: 1223101402786 姓 名: 目录引言1一、 调查的基本情况 1、我市市里与农村老年人养老状况调查2 2、哈尔滨市与老年人心理状态调查2 3、老年人精神疾病调查3二、 调查中发现的问题1、通过数据看出的问题及其具体分析32、老年人心理问题产生的根本原因4三、 解决老年人养老精神需求问题的若干建议1、坚持建设比较完善的社会保障体系42、出台养老惠民政策43、建立“共同居住家庭”、“股份制家庭”服务机构44、
2、鼓励老年人重组家庭55、鼓励老年人参与社会活动5结语5哈尔滨老年人精神需求问题的调查及对策研究引言哈尔滨人口年龄1997年开始进入老龄化发展阶段,2000年底哈尔滨60岁以上老年人口已占总人数的10.62%,2005年更是达到总人口11.69%。大量数据表明我国已经进入老龄化。居高不下的老年人比例让老年人养老问题不仅仅局限于物质上,更多的是精神上的慰藉。对哈尔滨进行实地调研表明,哈尔滨市老年人精神及心理安慰方面有很大的需求,然而对于老龄化日趋严重而居民越发忙碌的今天,对于老年人精神与心理方面照顾不足,成为一个不容忽视的问题。为此,我做了大量调查,对于老年人精神空虚问题的产生原因做了总结,并提出
3、一些解决建议。关键词:哈尔滨市、人口老龄化、精神需求、心理慰藉、空巢老人、共同居住家庭、股份制家庭一、对于我市老年人养老问题调查的基本情况1、经过对我市市里与农村老年人养老状况分别进行的调查,可得到以下数据。(1)老年人家庭结构:城市空巢老年人占52.6%,农村空巢老年人占45.6%。丧偶老年人城镇和农村分别为29.3%、26.9%,未婚、离婚老人城镇和农村分别占2.3%、1.3%。(2)愿意入住养老机构比例:城市老年人中愿意入住养老机构的占8%。(3)老年人的幸福感:城市老年人中感觉比较幸福的占47.5%,比较不幸福的占6.6%;农村老年人中感觉比较幸福的占36.2%,比较不幸福的占12.5
4、%。(4)老年人的生活满意度:城市老年人对自己生活非常满意的占6.3%,不满意的占16.9%(很不满意的4.7%);农村老年人对自己生活非常满意的占3.8%,不满意的占25.8%(很不满意的9.3%)。2、经过对哈尔滨市与老年人心理状态抽样问卷调查,在有效的问卷中发现,有80%的老人表示自尊心减弱、30%老人表示会不安。有20%的老人感觉自己是子女或他人的负担。经过对养老机构与在家养老的老人调查发现,在养老机构生活的老年人92%表示孤单,有被遗弃感;在家养老(与子女在一起居住)的老年人有85%表示与子女一起生活很不自在,紧张。3、经过对哈市几家医院与老年人公寓进行采访调查,得出孤僻老人约占28
5、%,而患有老年痴呆等老年人精神类疾病的老人约占31%。二、调查中发现的问题由调查数据中可以看出,首先,我国空巢老人几乎已经达到了半数之多,并且,我国仅有极少数老年人对于如今的生活感到满意与幸福,甚至多数老年人都会有譬如孤单、紧张、不安等心理状况,从这可以看出,我国老年人在精神与心理方面的需求难以得到满足。第二,我国老年人愿住养老机构的不超过10%。在我国,由于经济发展水平的制约以及自古以来人们思想观念的影响,绝大多数老年人都是在家养老,又因我国养老保险的社会化程度比较低、覆盖面比较小,使得许多老人甚至都要靠子女供养。我国的社会福利事业也不够健全,导致很多老人只能拿到养老金而很难被安置在养老机构
6、。加之我国自古以来的思想观念和生活习惯的影响,即使今后养老事业逐渐健全,多数老人仍然还是愿意留在家中养老【1】。第三,仅有不到半数的老年人会感觉到幸福。受我国自古以来思想观念的影响,我国老年人较之其他国家的老年人来说,更难适应由照顾子女转变为独自生活甚至于被子女照顾的过程。相对来讲,国外的教育更注重于独立,而我国的教育更倾向于个人知识的培养,这导致我国居民对于亲人的精神依赖更强。因此,在经历过这个由家庭顶梁柱转变为“闲人”甚至于“负担”时,我国的老年人更容易感觉到不幸福。第四,除了以上的现象以外,在我国,老年歧视也相当普遍,如低估老年人的思维逻辑性和工作能力,把他们的意见当作老一套而不予重视;
7、在社会组织和实际工作中排挤老年人;不了解老年人的实际心理、生理特点和生活能力,在社会中轻视、不尊重,甚至是虐待老年人【2】。这也导致老年人心理需求增加。第五,导致老年人有诸多心理需求的原因还有很多。受经济状况的影响,很多年轻人不得不选择婚后仍然与父母挤在老房子中居住,导致原本不熟悉的新生亲人关系的两人或者多人(例如婆媳)生活在一起而产生很多不必要麻烦;受我国自古以来思想的制约,老年人即使丧偶也不得不自己孤单的生活;另外,啃老族、刮老族的存在也给大量老年人生活带来压力。 第六,大部分老年人的孤僻症与心理疾病均与老年人心理健康有关。影响老年人的心理健康的因素主要是社会因素。社会因素是指经济状况、文
8、化特征、社会变革、环境变化、家庭结构、人际关系、生活方式等诸多社会现象对个体的影响【3】。概括的来讲,老年人心理问题产生的根本原因有三方面,第一,老年人与子女之间的经济互相依赖;第二,因为受到我国自古以来的思想影响而导致的大量问题;第三,老年人在社会上的严重脱节与受歧视问题。要缓解甚至解决老年人心理需求问题主要要从三方面着手:经济方面、思想方面、社会方面。三、解决老年人养老精神需求问题的若干建议首先,坚持建设“以社会保险、社会救助、社会福利为基础,以基本养老、基本医疗、最低保障制度为重点,以慈善事业、商业保险为补充”的社会保障体系因为我国是发展中国家,无法效仿西方发达国家的养老福利模式,只能选
9、择适合我国发展的中国式养老模式。这种模式将从单纯强调高福利高负担,变更为更加理性的全面协调发展,并且注重既与经济社会发展相适应,又能满足不断变化的国民需求;既发挥政府的主干作用又符合市场经济的发展规律。这就意味着我国的养老福利方式必须要按照十七大的要求,坚持建设“以社会保险、社会救助、社会福利为基础,以基本养老、基本医疗、最低保障制度为重点,以慈善事业、商业保险为补充”的社会保障体系。以此降低老年人的养老问题对子女的经济依赖。其次,出台养老惠民政策。可由国家出台相关政策,鼓励老年人在家养老,并给予愿意在家奉养老人的子女们一定的优惠,例如税收优惠等。这样既可以减轻国家养老机构的负担,又可以给老年
10、人提供一个比较自由、比较快乐的晚年生活环境,同时,还能从一定程度上提高老年人的地位,解决老年人的自尊心缺失等问题。第三,建立“共同居住家庭”、“股份制家庭”服务机构。为降低老年人养老成本以及解决或缓解老年人心理上的孤独感问题,可选择类似于西方的“共同居住家庭”和“股份制家庭”【4】。“共同居住家庭”是来自于美国的一种新的养老生活形式。它是由“共同居住”服务机构通过询问有该方面意向的的老年人的要求,为老人们牵线搭桥,之后经过两个星期的试生活,最后共同居住的一种方式。在这个模式中,共同居住的双方分摊房费水电费等。从经济角度来看,“共同居住家庭”可以有效降低老年人单独养老的费用,也可以给国家养老机构
11、减轻负担;从社会角度来讲,这更是有利于建立老年人的自由的舒适的生活氛围。“股份制家庭”是一种老年人为摆脱孤独寂寞而用免交房租或以低廉房租招募青年房客,特别是大学生以及刚刚进入社会的毕业生,以谋求互相照顾。这种方式主要是为了解决老年人孤独感问题。在我国,子女因忙碌而无法照顾老年人的现象非常普遍,“股份制家庭”可以非常有效的解决这种状况。第四,鼓励老年人重组家庭。多数老年人都是丧偶或者寡居,因此,可通过鼓励老年人重组家庭的方式来获得其精神上的沟通与交流。因我国自古以来的思想制约,在我国,很多老年人都是不会选择重组家庭的,即使选择了重组家庭,也会受到很大的社会阻力与家庭阻力。因此,可通过宣传以及建立
12、相关的鼓励政策来支持老年人重组家庭。重组家庭可以节省很大一部分的国家养老支出,由互相理解、互相支持的同龄人一起相互扶持,这可以很大程度上解决老年人的精神需求问题。第五,鼓励老年人参与社会社会活动。社会工作者首先要承认老年人与社会整合的重要性:一般而言,只要老年人自身的条件许可,就应该多鼓励其参与各种社会活动,并与亲友保持联系【5】。例如,可以社区为单位,开展老年人公益服务队,其主要组成部分为充当组织者的青年工作者以及充当主要成员的条件合适的老年人。该老年人公益服务队在解决老年人精神需求的同时,也能很好地发挥老年人的主观能动性,进行社会回报类公益活动,例如,开办打工子女全日托老年人故事班等;也可
13、以经常开展各类老年人运动会交友会、聊天会、回忆会、舞会等活动。从而有效地发挥老年人的余热并充分调动老年人的生活热情。结语目前,老年人的精神需求,已然成为各级政府所关心的民生问题,政府也在下力气扭转局面,但是大气候的形成非朝夕所能达成。我们目前能做的就是关心身边的老人,努力的让他们的精神生活丰富起来。这样,在全社会的共同努力下,老人们的晚年生活会越来越好让“那一抹夕阳红”绽放出更美丽的光彩。参考文献 【1】.王爱珠.老年经济学.复旦大学出版社.1996.6【2】.梅陈玉婵、奇铱、徐玲.老年学理论与实践.社会科学文献出版社.2005.12【3】. 张理义.老年心理保健指南.人民军医出版社.2002.1【4】. 王爱珠.老年经济学.复旦大学出版社.1996.6【5】.仝利民.互动理工大学出版社.2006.5