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关于语用学理论与文化翻译语用学论文.docx》由会员分享,可在线阅读,更多相关《关于语用学理论与文化翻译语用学论文.docx(46页珍藏版)》请在taowenge.com淘文阁网|工程机械CAD图纸|机械工程制图|CAD装配图下载|SolidWorks_CaTia_CAD_UG_PROE_设计图分享下载上搜索。
1、关于语用学理论与文化翻译论文关键词:语用学 文化翻译 语用等效 合作原则 礼貌原则 论文摘要:语用学介入翻译,无论是对于在译文中保留原语形象的做法(直译),还是对于在译文中舍去或更换原语形象的做法(意译),均提供了一种具有深层意义的理论依据,从而可以使人避免陷于原文不可译的泥淖,同时也可以帮助人们拓宽翻译理论研究的视野。对于那些固守传统翻译观念的人来说,语用学理论更为他们提供了一个新天地。语用学介入翻译或是语用翻译作为一种新的理论模式,还有待于进一步完善,尤其需要在翻译实践中接受反复的检验。 一、语用与翻译 Levinson说:“语用学是非语义学的语义研究。”语用翻译是译者将原作与译作在语用用
2、意上的等价翻译,能用母语恰如其分地表达原作的用意。语用学的意义观着重语言成分的用义,即词语在实际运用时所含的意义。语用含义是用义的表现,指一种依赖于语境才能推导出来的意义,这种推导出来的语句的含义是一种话语意义。而语用学则研究语言使用时的说话意义,也就是语言结构在语境中所表达的实际含义或非规约意义,即语用含义。如“Shall we go out?”这句话,如果对它进行语言学分析,得出的结论是:这是一个一般疑问句,时态是一般现在时,意思是:“我们应该出去吗?”但是从语用学角度看,这根本不是提问,而是在征求意见,这是一种隐性的施为意义。 在一篇描述海湾战争胜利所带来的美国民众情绪振奋的文章中有这么
3、一句话:“Hello,Kuwait!Goodbye,Vietnam!”语义翻译会将其看做是一个从上下文抽出的句子,在对其进行相关的句法和语义分析之后可以译作:“你好,科威特;再见,越南!”如果我们基于语用学意义观,以功能思想为理论作交际翻译,译为“欢迎你,科威特战争胜利的喜悦;见鬼去吧,越南战争失败的耻辱”,则更加传神。 据说当年周总理陪同外宾观看戏剧梁山伯与祝英台时,翻译人员作了许多解释也没法让外宾弄懂故事的内容,周总理便提示翻译人员说,梁祝就仿佛是中国的罗密欧与朱丽叶,外宾立刻恍然大悟。此处总理正是通过两种语言和文化的对比,将原文(汉语)形象转换成译文文化或使用者熟悉并且语用效果一致的另一
4、形象来表达,使读者更加深刻地领会原文。 二、文化内涵与翻译 “文化”一词最早来自德语kultur,原指土地的开垦及植物的栽培,后来指对人的身体、精神,特别是指艺术和道德能力和天赋的培养。“文化”的含义非常广泛,从人类文化学的观点看,文化有两个意思:一是正式文化,包括文化学、历史、哲学、政治等;另一个是普通文化,即普通的社会习俗和惯例。现代文化社会学家认为,任何人类社会都离不开文化,文化是人类社会赖以生存和发展的基础。社会语言学家赫德森指出,文化是“从社会习得的知识”。 翻译从本质上说是一种语言应用和跨文化交际过程,它不仅仅是把一个文本从一种语言转换成另一种语言,在语际间做些简单的语码转换,而是
5、一种真正意义上的跨语言、跨文化交际(inter-lingual and cross-cultural communication)的语用。在翻译的过程中,译者翻译传达的是原作者的思想,在翻译的过程中只能等值地传达,不能减少也不能随意杜撰增添。因此,译者一方面要利用语用知识和外部语境知识准确地理解原文的真实意思,这是翻译的前提。另一方面,译者要把自己理解的意思传达给读者,还必需考虑到译文读者的语用习惯和文化背景,尽量使用易为译文读者所理解的语言。可见,译者必须熟悉两种语言的语用特征和社会文化规约,才能把原文作者的意图通过自己的译文传达出来,完成翻译这一跨语言、跨文化的交际过程。 三、语用学理论与
6、文化翻译 语用学介入翻译,为翻译提供了一种具有深层意义的理论依据。语用学的一些理论研究成果,如语用等效理论、合作原则、关联理论、语境等几个核心理论都对翻译实践有着巨大的借鉴价值。下面我们来分别探讨这几种理论在文化翻译中的作用。 1.语用等效理论与文化翻译 语用学的翻译观可以说是一种等效翻译理论。语用翻译是一种避免翻译尴尬且力求等效的新理论模式,也就是说,译者是在有意识地或无意识地运用语用学原理指导自己的翻译,从而显示出语用学与翻译的密切关系。我们可以从两个视角来看语用翻译等效。一是语用语言等效翻译,这种等效翻译从语用语言学方面入手,通过对两种语言进行对比来实现等效翻译。这种翻译不为原文形式所拘
7、泥,但求保存原文的内容。它和奈达的“动态对等翻译”相仿,即以最切近而又最自然的对等译文来再现原语内容,以达到等效的目的。二是社交语用等效翻译。这种等效翻译是从社交语用学的角度切入,通过对两种语言的对比来达到社交语用等效。或者说这是一种为跨语言、跨文化的双语服务的等效翻译。这类语用翻译可以通过多途径来实现等效。究竟采用何种途径为宜,则可依翻译的目的而定。译者只需根据原著所提供的语境依从读者的文化习俗,在忠实于原著内容的前提下,将原作化为他们乐于接受的译文而不必拘囿于原文的形式。例如:“Every time I come back from a business trip it makes a n
8、ew man of me.”如果将“a new man of me”翻译成“重新做人”,就和原文意思大相径庭。原文含义是:跑完生意回家,疲劳消散,精神得到慰藉,从而感到自己“仿佛换了一个人”。因此,该句可译为:我每到外头跑一趟生意回来,就叫我耳目一新,精神一爽。又如:“望梅止渴”,如果翻译为“The sight of plums quenches ones thirst”,只是照字面翻译。但实际上这个成语是比喻用空想来安慰自己,因此可以有两种翻译法:1.运用语用语言等效对比进行等效翻译,可译为:quench ones thirst by thinking of looking at plums
9、 ;2.运用社交语用对比进行等效翻译,可译为:console oneself with false hopes;feed on fancies. 2.合作原则、礼貌原则与文化翻译 Grice的会话“合作原则”和Leech对此修改补充的“礼貌原则”是保证交际成功的语用原则,它们是根据语言规律与社会行为规范而建构的。由同一文化并操同一语言的交际双方共同遵守这一原则,达到互相理解,顺利进行交际。Grice认为交际双方必须遵从这些原则才能配合默契,交际才能顺利进行。如果有意违反了这些原则,话语中就一定有某种隐含意义,这种隐含意义即为语用意义。因此,合作原则及礼貌原则有助于推导语用意义。 合作原则与礼貌
10、原则虽然是根据会话即口头交际归纳出的原则,它也是适用于笔头交际的,因为书面语言是口头语言的文字记录。翻译是跨语言、跨文化的交际活动。语用意义的翻译牵涉到两种语言的语用原则。因为不同的社会文化中,其语用原则不尽相同。如中国人特别重视甚至过于强调谦逊原则,当受到表扬时,往往谦虚一番:“哪里,哪里”;“不,做得很不够”;受到表扬时如果不谦逊一番,很可能被认为“骄傲自满”。而在以英语为母语的西方国家,人们接受表扬时会微笑地说声:“Thank you!”倘若不懂得这两种不同的礼貌方式,翻译就会生硬别扭。译者必须谙熟两套不同的语用原则,推导出原文的语用意义并使译文读者理解这一语用意义。当原文的语用意义因两
11、种文化的不同而产生差异时,译者还须设法沟通语用意义的差异,填补语用意义的空缺,以便交际能顺利进行。语用意义的翻译因语言文化差异而增加了难度,语用意义的翻译是否成功是检验译文质量的关键之一。译者除具备语用意识外,还要正确理解不同社会文化造成的不同语用原则所含的不同语用意义,并能用娴熟技巧填补差异、翻译出语用意义。例如,20世纪80年代初,南京大学欢迎法国总统密特朗访问南大时,校内发了一篇题为“辛苦了,密特朗总统”的欢迎词。当时围绕这个题目的译法,争论颇多,经过几番斟酌,最后采用了“Hello,President Mitterand”的译法。这个译法应该说是比较合适的,它既遵循了礼貌原则,同时又以
12、最经济、最富有表达力而又最客气的语气方式传递了南大师生的信息。这里,合作原则与礼貌原则互为益补,相得益彰。 3.关联理论与文化翻译 关联理论的翻译观认为,关联原则是存在于译者头脑中的一个不可能违反的原则。译者应根据关联原则从潜在的认知语境中选择正确的语境假设,从原文的语音层、句法层、语义层和语用层等各交际线索中推断出原文作者的意图,并对目的语接受者的认知语境做出正确的假设,从而选择适当的译文,努力使原文作者的意图与译文读者的企盼相吻合。原文作者意图传达给译文读者的有明示意和暗含意。译者应对原文进行歧义的消解、指称的确定和命题内容的充实,从而译出原文的明示意,即原文的命题内容。原文暗含意在译文中
13、有时需明示,因为原文作者与其原文读者共享的信息并不一定被译文读者所了解。因此为了与最大关联相一致,译者有必要提供与译文读者最相关的语境假设,从而使译文读者能以最小的努力来获得最大的语境效果。 从关联理论的角度看,译文语篇的连贯性涉及译者及译文读者在交际过程中的认知推理和心理运算,它产生于交际参与者对话语关联性的寻求。关联理论把翻译看做是一个对原语进行阐释的动态的明示推理过程,这就从根本上抓住了翻译的本质。由于人的认知结构和认知环境都是动态的,译者只能尽可能地根据话语的内容去识别原语交际者的意图,并把它传达给译语接受者,而译语接受者也只是在自己动态的语境内对译语文本进行阐释。又由于译者和译语接受
14、者推理时所依据的最佳关联以及作为特殊交际形式的文字翻译所涉及的最大关联也都是动态的,译语文本只能是语言顺应(linguistic adaptation)的结果,而译语接受者的解读过程也是一个语言顺应的过程。以此看来,一切文本都是可译的,但原语文本和译语文本不可能有严格意义的对等,而只能是与原文在相关方面对等。 根据关联理论,译事是一种三元关系的语用等效翻译,强调译者首先要正确认知原文作者的意图,识别源语的意图,然后通过对两种语言的对比研究,找出源语和译入语之间的差异,对译文读者的阅读期待进行正确评估,考虑译文在译入语环境的可接受性等。译者若一味地照搬原文形象和表达方式,完全不顾译文读者的认知背
15、景和差异,就会给读者带来超负荷的阅读负担,导致读者对译文失去兴趣或者不理解,从而导致交际失败。因此,从语用学的角度看,译文无论怎样处理,只要能传达原作的用意,实现语言交际的目的,就是一种可行的译法。 4.语境与翻译语境是语用学中的一个核心概念。语境理论认为,语境对于话语含意起决定作用,离开了具体语境也就不存在话语含意。请看下面的例子: A:Going? B:Gone! A:Any? B:Some! 如果没有语境,我们无从理解这个对话的含义。但如果我们知道语境(A saw B coming around with a fishing rod on his shoulder and a bag i
16、n his hand),理解该对话就易如反掌。再看一例:如果你在大街上见到一张广告上说“BIG SALE NEXTWEEK”(下周大甩卖),却没有给出具体的日期,那么,你就搞不清楚这一甩卖是否已经结束,因为next week所指的语境信息是不一样的。如果加上语境限制,说明说话的时间是今天所说的next week,还是下个月今天所说的next week,你就能明白具体甩卖的日期。 又如:“我是什么权威,我既无权,也没有威。”该例中的“权威”一词是一个合成词,现代汉语词汇中的合成词是不容许任意分割开来使用的。像这样违背了词汇用法和语法规则的词,为什么人们不会产生误解,并不认为是病句,反倒十分欣赏和
17、心领神会呢?我们说这是“语境”给人们的帮助。语境犹如一块奇妙的调色板,使一些词语或句式借助语境而突破了社会习惯和语法规范的限制,使一些词语在选用和搭配上超越了常规,获得了一种新的含义,从而具有了特殊的表达效果。 再如:A:Shall we go out?B:Well,it is still wet! 语言学对句B的分析得出:这是一个陈述句,用一般现在时,意为“天仍然下着雨”。如果我们把句B同句A建立起一种语境联系,从语用学角度来看,句B就表达出了一种婉转的拒绝,其语效意义是使句A的发话者放弃外出的打算。 Anstin把意义和言语行为联系起来,将表述意义和施为意义区别开来,很显然,这种语用含义是
18、由语境决定的。可见,意义的决定在于使用,而使用的重要因素是语境。在翻译过程中,译者所要处理的是使用中的意义,他必须透过静止的语言体系,对特定语境中的意义进行多要素的分析,从而决定意义的交际价值。因此,在翻译中语用学的意义观较之纯语言学的意义观更为重要。 语用学介入翻译,无论是对于在译文中保留原语形象的做法(直译),还是对于在译文中舍去或更换原语形象的做法(意译),均提供了一种具有深层意义的理论依据,从而可以使人避免陷于原文不可译的泥淖,同时也可以帮助人们拓宽翻译理论研究的视野。而对那些固守传统翻译观念的人来说,语用学理论更为他们提供了一个新天地。语用学介入翻译或是语用翻译作为一种新的理论模式,
19、还有待于进一步完善,尤其需要在翻译实践中接受反复的检验。因此,从这个意义上来说,我们对语用翻译的探索将是非常必要的。 参考文献 1Leech GN. Principles of PragmaticsM.London:Longman.1983. 2Levinson S. C.PragmaticsM.Cambridge:Cambridge University Press.1983. 3刘鑫庆.现代翻译理论M.南昌:江西教育出版社,1990. 4马忠才.语用学理论对翻译实践的启示J.浙江工贸职业技术学院学报,2006,(3). 5孟建钢.关联理论对翻译标准的解释力J.上海科技翻译,2001,(2)
20、. 6Nida E A.Toward A Science of TranslationM.Leiden,The Netherlands:E.J.Brill,1964. 7王宏军.语用学理论在翻译中的运用J.西安外事学院学报,2007,(3). 8庄恩平.翻译中的语用和语义关系J.上海科技翻译,1999,(4).论跨文化交际中的语用失误与语用移情能力的培养【论文关键词】语用失误语用移情跨文化交际 【论文摘要】语用失误有语言语用失误和社交语用失误两种表现形式。注重语言本身,而忽略了不同语言文化差异是造成语用失误的主要原因。因此,在跨文化交际中要成功消除语用失误所造成的障碍必须了解目的语语言文化,调
21、整自己的思维定势,做到语用移情。文章分析了跨文化交际语用失误的种类和原因,并且对在外语教学中如何培养学生语用能力和语用移情的习惯提出了一些切实可行的看法和建议。 一、引言 对于跨文化交际中的语用失误,国内许多知名学者如何自然,何兆熊以及其他许多学者都做了很多研究,并且发表了许多相关文章,取得了可喜的成果。这些研究有的侧重广告翻译、社会用语、旅游英语等不同交际领域的语用失误,如郝钦海(2000),张新红(2000),陆建平(20O1),赵湘(2006)等;有些侧重研究称呼语、褒奖行为等具体的言语行为中的语用失误,如李悦娥(1998),刘小珊(0o1)等。然而他们的研究对于语用失误的原因分析过多,
22、而对于如何解决语用失误的办法研究不够。本文结合非本族语者使用英语的实际情况,分析了语用失误的种类及其根源,并指出培养语用移情能力是解决跨文化交际语用失误的重要途径,同时对如何培养学生的语用移情能力提出了一些切实可行的办法。 二、语用失误 1983年Thomas在他的论文“Pragmaitcfailureincrossculturaleommunicali中提出了“语用失误”的概念,引起了国内众多学者的注意和兴趣。Thomas认为所谓语用失误是指人们在言语交际中没有达到完满交际效果的差错。“语用失误”这一概念的提出为跨文化研究提供了新的视角。我们可以说,某人说了一句不符合语法规则的话,并称其为“
23、语法错误”,因为语法是规定好了的规则(至少是为了语言教学的目的已经规定好了的)。可是,我们却不能说某句话的语用之力是“错误的”。我们只能说这句话没有达到说话人想要达到的目的。Thomas把语用失误分为语言语用失误和社交语用失误两种具体表现形式: (一)语言语用失误 语言语用失误指学习者正确地运用了言语行为,却使用了错误的语言手段,即在语言形式的使用上出现了偏差。口语言语用失误的所指对象,是与语言结构相关的各种规则。言语交际中,说话人明白所有这些规则,并在他的具体言语行为中正确地(即没有语法等形式错误)表现出来。然而,说话人虽然能够正确地使用这些规则,却不能得体地使用它们。语言语用失误笼统地指说
24、话人对语言规则(确切地说是静态的语法形式规则)用得不得体。 例如:(1)一位国外中年男士与中国年轻女教师对话:Man:OhyoulooksoprettyWoman:(witharedface)DontbejoknigImugly在国外对女性的外貌方面进行恭维是很普遍的现象。女性穿了新衣服,发型有了变化似乎都必须受到及时恭维,不管年龄、社会地位、职业如何。L5这位中国女士得体的回答应该是Thankyou而不是根据中国的习惯觉得不好意思,谦虚番。 (2)一位男性美国客人到一家饭店用餐,他点了蜜汁鸡脯,并对女招待说:Wouldyoupleaseservetheehiekenundroessed?(请
25、你上鸡时,别先浇汁,好吗?)女招待是一位刚高中毕业的年轻姑娘,不知客人的要求是上菜时不要把汁事先浇在鸡脯上,他要自己来浇。她只知道undressed是“不穿衣服”的意思,于是大惊失色:No,IcantYuoareinChina,sir(不,不行。这是在中国,先生。) (3)一位导游人员陪同外宾游览了一天,外宾说:Tiumkyou导游人员忙回答说:Notatal1Itsmyduyt导游人员本意是说:这是我应该做的。但他这样说却会让外宾理解为:他本来不想做,但这是他的职责,所以不得不做。适当的回答是Imadtobeofhelp或It8apleasure表示“我很乐意(为您效劳)”之类的客套话。 (
26、二)社交语用失误 社交语用失误指学习者未能按照情景的要求,运用言外行为,在意义的得体性方面出现了偏差。社交语用失误在所指上与非语言结构规则有关,主要指说话人使用的非语言结构规则(确切地说是交际规则),无法保证交际的得体和成功,因此,社交语用失误与交际及其效果关系甚密。社交语用失误属于交际规则用得不合适。例如: (1)A:lamverybusythesedays B:ItlinkyoushouldnotbetootiredYoushouldtakeeareofyourself A本意是出于关心,但B会以为对方在说他缺乏照顾自己的能力而觉得不快。 (2)在放学回家的路上,有个学生看到一位上了年纪的
27、美国太太艰难、吃力地爬坡时便对她说:“Lethiehelpyou,MrsSmiht,youareold”Smith太太听了脸上露出不高兴的表情。为什么Smiht太太会感到不快,甚至有被冒犯的感觉呢?这是由于不同的民族文化背景造成的。中国人有尊老爱幼的民族传统,常用老来表示对别人的尊敬。我们常常听到“老王”、“老李”之类的称呼。而英美文化中常常把“老”与“年老无用、无力”的意义联系起来,以至于造成误会。 (3)一位中国人在英国大街上拦住一辆出租车说:“CUSehie,woludyoupleasesendmetohterailwaystation”这位司机觉得很奇怪。因为你坐车是要付钱的,司机为你
28、服务这是他必须而且乐意做的,这时候你说得这么客气反而让人觉得你是没钱付车费而求人家。 三文化介入与语用失误 上述两种语用失误,其关键在于文化的介入而造成交际语言的不得体。这种交流的背后是一种文化的接触和碰撞由于语言使用者受到母语规范习俗和价值观念的制约和影响。生硬套用母语的一些表达方法,便容易导致交际的失败,即语用失误。美国语言学家Edwardsapir指出:“语言不能脱离文化而存在,不能脱离社会继续下来的各种做法与信念,这些做法与信念的总和决定了我们生活的性质。”成功的跨文化交际不仅需要外语学习者具备良好的语言能力,而且也需要了解中西方文化之间的差异,增强其对目的语文化的领悟力和敏感性,提高
29、社会文化能力,避免因文化差异而带来的跨文化语用失误。 中国人和外国人交往时,由于忽视语言在实际场合的运用,忽视东西文化差异,经常发生交际失误:一位在中国工作的美国教师到学校图书馆外文阅览室去看书,路上遇到一个学生也去图书馆。这位学生热情地向前打招呼:Whereareyougoing?这位外教觉得很奇怪:你明明看着我往图书馆去,为什么还要这样问?同时心里也有一丝不快,心想我去干什么关你什么事。 为什么会出现这样的语用失误呢?这个中国学生虽然能够正确地说英语(即没有语音语法错误),却不能得体地运用它们。中国人见面打招呼常说“吃饭了吗?”“你去哪?”而美国人则说Howaeryou?同时由于民族文化背
30、景不同,英美人士对于Whereareyougoign?在心里的反应是whvdoyouask?甚至可能是h8onneofyourbusiness认为是在干涉别人的私事,以至造成“交际短路”。这个例子说明了在跨文化交际中语言得体性的重要性和外语教学中注重文化导入的必要性。 讲英语的人对汉语中的敬辞和谦辞很难理解。在英语中,同自己的上级说话写信时也许需要用比较尊敬的语气,但不需要用什么特殊的词语。而中国人不习惯用平常的话语直截了当、不加修饰地与年长的人、客人或有地位的人说话。试看下面一份请帖:“WillyouDleasehonorhiebycoiningtomyhumblehomeforasimpl
31、emealthisSundayevening?Wewillebverypleasedfyoucallcollieat6Oclock”(兹定于星期13下午6时在寒舍举行便宴,敬请光临。)这是典型的汉语式的英语,没有注意语用移情,让自己的表达方式符合英语的语言文化和表达习惯。如果把这个请帖改成:“Frank,wedlikeyouyoureyourwifetocomeoverfordinnerthisFridayeveningSixtlirtyatOurplaceCanyoulakeit?”这样的表达简明扼要,直截了当,完全符合英语的语言文化和表达习惯。四、语用移情及其对外语教学的启示 “移情说”是
32、德国的罗勃特费肖尔在1873年发表的视觉形成感一文中首先明确使用的美学概念。日本语言学家库诺(gL,no)最早把移情的概念移植到语言学领域。Ruben认为:在言语交际中,移情指的是能够从他人的角度来看待问题。他把移情能力列为有效交际的七种要素之一。国内最早将“移情”的概念引入语用学的是何自然。他于1991年在外语教学与研究上发表的言语交际中的语用移情一文中认为,“语言习得者应该理解、感受目的语国家的文化,并设身处在对方的文化背景中进行语言的学习和运用”。 从语用学的角度看,语用移情(pragmaitcempahty)指的是言语交际双方情感相通,能设想和理解对方用意,涉及说话人如何刻意对听话人吐
33、露心声,表达语意,听话人如何设身处地来理解说话人言谈的心态和意图。也就是说人们在言语交际中对交际双方所处的社会历史文化背景有一定的了解度的基础上,为了交际的顺利进行,说话人调整自己的思维定式,在心理上有意识地摆脱本民族文化对自己的束缚和影响,站在对方的语言文化立场上与之交流的一个策略。那么,如何在跨文化交际中做到语用移情呢? (一)要克服文化迁移对跨文化交际的负面影响。戴炜栋、张红玲指出“文化迁移是指由文化差异而引起的文化干扰,它表现为在跨文化交际中,或外语学习时,人们下意识地用自己的文化准则和价值观来指导自己的言行和思想,并以此为标准来评判他人的言行和思想。文化迁移往往导致交际困难、误解、甚
34、至仇恨”。文化差异是语言使用中的干扰源,是产生语用失误的根源,我们要克服本国文化对学习的干扰作用。学生往往把本国的民族文化内容不加审辨地套用在外语交际中去。由于两种民族文化中诸多因素,因而套用的结果,往往会严重地影响理解和表达的准确性。在课堂上,教师可以分发与课文相关的资料给学生阅读,然后可利用各种直观手段,或组织模拟训练,引导学生把自己既置于英语语言之中,也置于英美文化之中,反复进行练习,争取达到脱口而出的程度。 (二)要培养交际中的文化意识,增强对英语文化的敏感性。各民族由于社会背景、文化传统、生活习俗、社会制度等方面都有自己的特色,这些在语言上都留下了很深的烙印。在跨文化交际中做到语用移
35、情,摆脱自身文化的影响。比如说与操英语的本族人打招呼时不要按照汉语习惯说“吃了吗?到哪儿去?”而要按他们的习惯说“HelloHowareyou?”或者“Iloveyweather,isntit?”提高语用能力仅靠课堂时间是远远不够的,应开展丰富多彩的第二课堂活动,以加强学生实际运用的能力,如利用外籍教师的优势开展英语角、英语沙龙、晚会和辩论会等活动开办形式多样的讲座,介绍英美国家的概况、文化及习俗,特别是其中与中国不同的文化习俗,还可以通过收听调频广播或访问互联网站接受原汁原味的英文表达,提高语用能力和听说技能。 (三)广大的外语教师要注重学生语用移情能力的培养。在我国外语教学界有一种认识:语
36、言教学就是语言三要素(语音、词汇和语法)的教学。三要素都学会了,语言也就自然掌握了。以此种理论指导教学实践,其结果往往是:学生虽能说出(或写出)语音(拼写)、词汇和语法完全正确的句子,但是相当一部分不符合“文化语用规范”,导致跨文化交际的失败。另外,课堂设置更多地以学生为中心,鼓励多做分角色对话等练习,让学生在使用英语的过程中把它看成是交际的工具。还有,应鼓励学生充分利用现有的条件,多和英语为母语的人进行交流,多读国外出版的刊物和报纸,多看国外著名影片。总之,教师要向学生强调学习语言中的语言能力和语用能力两个方面,设计合适的练习,使用多媒体设备让学生尽可能多地接触第一手的“真实的”语言材料。
37、(四)在外语教材的编写上应该重视真实语言环境的再现。学生语用移情能力差的原因还在于教学、教材重视语言形式而忽视语言形式的社会意义,忽视语言在实际场合的运用。许多课本都包含这类“对话”: Whatsyourname?MynameisLiMign Howoldareyon?Imeighteen areyougoing?Imgoingthelibrary 学生往往对这些语言机械模仿,忽视了语言在实际场合的运用。这些对话形式固然正确,但却忽略了讲话是否得体这一重要方面。除了在医院、移民局、警察局这类地方,很难想象会出现一连串这样的问题。 (五)要改革现有的单一的外语测试方式,加强测试学生实际运用英语的
38、能力,对非英语专业学生尝试口语测试。近年来,我国对中国的外语教学,尤其是教学理念、教法、教材、测试等方面作了深入的研究。外语测试也进行了改革,如加强了外语测试中的听力测试,听力测试的题型更加多样化,在测试中所占比重也进一步加大。然而,令人遗憾的是外语口语测试仍然未能有效的开展,即使针对外语专业的口语测试也缺乏有效的模式,如没有真实的情景会话测试等。外语教育也是一门人文科学,科学是无止境的,是需要不断质疑的。英语是外来语,我们对英语的认识,对英语教学及学习规律的认识是在不断的发展之中。我相信随着我国外语教学改革的进一步开展,新的有效的测试模式一定会出现试论英语言语幽默的语用分析【论文关键词】言语
39、幽默语用先设言语行为理论关联理论 【论文摘要】言语幽默效果的产生,关键是对语言常规用法的突破,它多依赖于指示语、语用先设、言语行为、关联程度以及质量准则、数量准则、关系准则、方式准则等语用因素的反常使用。 “所谓语言幽默,即由语言的各种要素的变异使用而创造的幽默。”“语言幽默氛围得以成功地在话语中得到动态显现,最根本源于其超常规的语言结构方式,即在辩证逻辑的制约下,突破语言学、文字学、词汇学、语法学和形式逻辑的一般规律,变格运用语言材料,造成不能按字面来理解的话语。言语幽默之所以能够生效,关键是对语言常规用法的突破。分析言语幽默仅从修辞角度出发是不够的,本文拟借助语用学理论,从指示语、语用预设
40、、言语行为理论、会话含义理论、关联理论等方面对英语言语幽默予以分析。 一、指示语与英语言语幽默 指示语包括人称代词、指示代词和指示副词等。它们的指示对象要根据话语的使用时间、地点、说话人、听话人的身份、实际情景中的物体和事件决定话语的意义。话语中的指示信息是理解话语的关键,指示语不明确,话语会令人费解甚至引起误解。说话者在进行言语交际时,必须根据语境适当转换指示语。当指示语应该进行转换,而说话者由于某种原因未能加以转换时,往往会制造一种由于违反常规而产生的幽默。如: A schoolboy wanted a few more days holiday.He phoned to the teac
41、her and in a voice,that,hehoped sounded like his fathers: I regret to say that Smith is ill in bed and willnot be able to return to school for three or four days. Oh,”said the teacher,Im sorry to hear that;who is speaking? My father,sir. 在这则幽默故事里,小男孩以爸爸的名义给老师打电话请假,但当老师问到是谁在打电话时,他没有及时进行人称指示代词的转换仍然回答“
42、我爸爸”,幽默的效果由此产生,小男孩的计谋也因为这个指示语错误而被识破。 由此可以看出,语法上的代词和语用上的指示语虽有某些相通之处,但是语用上的指示语是以发话人为基础,受话人理解话语时要对指示语作相应的变换。 二、语用先设与英语语言幽默 先设是使用一个句子的先决条件。当一个句子预设另一个句子时,第二个句子必为真,不论第一个句子是真是假。如He stopped beating his wife的先设是他以前打过他的妻子。“而考虑语境因素的先设就是语用先设”是指通过一句话来有效地实施某一言外行为所必须满足的条件。语用先设有两个特征:一是合适性,即先设要与语境紧密结合,先设是言语行为的前提条件;二
43、是共知性,也就是说,语用先设应该是说话双方共知的信息。说话人通过话语表达出来,听说人可以明白。但先设有时失去共知性,会造成交际失败,有时也会引发幽默。如: Brown was out walking one day with his wife andhis very large family in the street. He was stopped bya policeman who grabbed him by the shoulder. Hold on,protested Brown,what have I done?” I certainly dont know what youve
44、done,”answered the policeman,but I do want to know whythe crowd is following you. 在这则幽默里,警察抓Brown先生的先设是他作为警察应该对坏人进行询问;Brown先生又被一群人追着,肯定是坏人。可这个先设缺乏共知性,Brown先生不知道警察把自己当成坏人,因此发生一幕闹剧。 三、言语行为理论与英语言语幽默 言语行为理论最先由英国哲学家奥斯丁提出,他首先把句子分为两类:叙事句和施为句。叙事句是指描述事物的句子,施为句是实施某种行为的句子。后来他觉得他的划分不太科学,认为任何一个言语行为都可以包含三种行为:(1)说
45、话行为,即说出具有意义的话语的行为;(2)行事行为,即说明说话人意图的行为;(3)取效行为,即说话后产生的效果。例如:It is cold here.这句话需要说出;表达的意图是需要听话人采取保暖措施;产生的后果是窗子被关上。 奥斯丁的理论得到塞尔的修正和发展。塞尔认为,讲一种语言就是完成一系列的语言活动,如陈述、命令、提问等,如Could you pass the salt?不是问听话人是否有能力把盐递过来,而是请求听话人把盐递过来。他把上述言语行为叫做间接言语行为,即通过言语间接实施了某个行为,因此说话人的话语意义与句子意义往往是不一致的。幽默有时是由于曲解或不理解言语行为而产生。如: O
46、ne morning a London boy was sitting in a buson his way to school. He was sniffing all the time andmaking such a noise with his nose that the otherpeople in the bus began to shake their heads. At last an old man who was sitting next to himsaid: Little boy,have you got a handkerchief? Yes,Ive got a cl
47、ean handkerchief in mypocket,”said the boy,but I cant let you have it.Mother says it is not polite to ask anybody for ahandkerchief. You must have and use your own. 这则故事能够让人忍俊不禁的原因是小男孩误解了老人的言语行为,老人问小男孩有没有手帕时,小男孩误以为老人要向他借手帕。老人言语行为的行事行为应是想让小男孩用手帕去擦鼻涕,而不是吸鼻涕发出声响,其取效行为应该是小男孩不再吸鼻涕。可是由于男孩误解了行事行为,因而也没有出现应有的取效行为。 四、会话含义理论与英语言语幽默 格赖斯认为人们正常的语言交流不是一系列无关系的语言,说话人是互相合作的,只有假定说话人是遵守一个原则,并为实现会话目标而努力,才能够指导会话含义。他把人们所遵守的这个原则称为合作原则。合作原则又分为四个准则:质量准则、数量准则、关系准则、方式准则