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高中信息技术学科校本课程开发与实践研究.doc》由会员分享,可在线阅读,更多相关《高中信息技术学科校本课程开发与实践研究.doc(112页珍藏版)》请在taowenge.com淘文阁网|工程机械CAD图纸|机械工程制图|CAD装配图下载|SolidWorks_CaTia_CAD_UG_PROE_设计图分享下载上搜索。
1、Four short words sum up what has lifted most successful individuals above the crowd: a little bit more.-author-date高中信息技术学科校本课程开发与实践研究课题批课题批准编号XH2014056 辽宁省教育学会科研课题结 题 鉴 定 书辽宁省教育学会秘书处制2015年5月申 请 者 的 声 明一、本人认可所填写的辽宁省教育学会科研课题结题鉴定书(以下简称为结题鉴定书)为有约束力的协议,并承诺对所填写的结题鉴定书所涉及各项内容的真实性负责,保证本申请结题的研究成果不存在知识产权争议。同意
2、辽宁省教育学会秘书处有权使用结题鉴定书所有数据和资料,并信守了以下承诺:1遵守了国家著作权法和专利法等法律法规,遵守了辽宁省教育学会教育科研课题管理办法(试行)。2遵循了科学研究规范与管理规范,科学设计研究方案,采用恰当研究方法,如期地完成了研究任务,并取得了预期研究成果。3恪守了学术道德。研究过程真实,没有以任何方式抄袭、剽窃或侵吞他人学术成果,没有任何伪注、伪造、篡改文献和数据等学术不端行为。成果真实,以明确的方式标明课题主持人和参与者在课题研究及研究成果中的各自贡献。客观、公正、准确地介绍和评论已有学术成果。凡引用他人的观点、方案、资料、数据等均加以注释和如实说明。二、本人完全了解省教育
3、学会教育科研课题有关管理规定,完全意识到本声明的法律后果由本人承担。特授权省教育学会秘书处,有权保留并向有关部门或机构报送本研究成果的原件、复印件、摘要和电子版;有权公布本研究成果的全部或部分内容,以影印、缩印、扫描、出版等形式复制、保存、汇编本研究成果,以供他人查阅和借阅;有权推广本研究成果,允许将本研究成果通过内部报告、学术会议、专业报刊、大众媒体、专门网站、评奖等形式进行宣传、试验和培训。特此声明。申请者(签名):年 月 日填 表 说 明一、本结题鉴定书适用于辽宁省教育学会立项课题的结题。二、本鉴定书一式二份,用于专家评审与存档。打印与复印请用A4纸并于左侧装订。申请者签章处,不得用打印
4、字代替。所提交材料一律不予退还。三、封面处“课题批准编号”,按立项批复证书填写。四、“工作报告”、“研究报告”的写作要求(包括字数限制)见该栏目的“内容提示”,可自行加页。五、本结题鉴定书须经课题主持人所在单位同意,承担信誉保证并加盖公章后上报。同时,须由所属市(区)教育学会或市(区)教科所初审并加盖公章后统一上报。一、基本情况课题名称高中信息技术学科校本课程开发与实践研究主持人姓名联系电话序号1234567891011121314二、工作报告(不超过2000字)内容提示:本课题主要的研究过程与活动(开题、中期研讨和结题论证以及学术活动等方面情况);本课题的研究计划执行与变更情况(课题主持人、
5、课题名称、研究内容、成果形式、管理单位、完成时间等);研究计划与研究目标完成情况。(不超过2000字) 高中信息技术学科校本课程开发与实践研究是辽宁省教育学会“十二五”规划立项课题,本课题于2014年3月正式立项为2014年度辽宁省教育学会立项科研课题。根据课题研究方案研究步骤的安排,研究工作已经基本结束,现将高中信息技术学科校本课程开发与实践研究课题研究工作的情况汇报如下: 一、本课题主要的研究过程与活动 (一)课题准备阶段(时间:2013年12月2014年3月) 2013年12月我们参加了大东区教育科研指导中心组织的课题立项会议,经过了选题立项、研究方案的制定、立项评审书的填写、申报立项等
6、过程。具体内容如下:通过文献研究,开展课题材料的搜集整理。制定调查问卷,为接下来的研究打好基础。 成立课题组,建立课题研究组织管理机构。我们成立了以主持人肖雄老师为组长的课题研究组,研究组的成员包括:王维老师,赵飞老师、宋旭老师、刘俊老师、王静老师。课题研究小组的成员在高中信息技术学科教学都具有丰富的教育教学实践经验且具有非常扎实的教育科研能力,使得本课题研究能得到强有力的理论支持和教学支持。 参加了大东区教师进修学校教育科研指导中心组织召开的课题中学组集体开题论证会。课题组成员根据课题研究的基本意图,在对课题进行充分论证的基础上,明确课题分工,制定了课题研究的研究方案,并对研究方案进行了多次
7、的修改完善,使得课题研究有了明确的目标和清晰的研究思路。 (二)课题实施阶段(时间:2014年3月-2015年3月) 通过问卷调查法和访谈法,了解学生对信息技术学科学习中存在的问题与需求,研究学科课程标准、学科特点和学生思维发展水平与特点,结合学生学业考试大纲,以不同专题进行课程整合与优化。 同时,以高二信息技术课堂教学为依托,分不同专题对应进行理论新授课、实践操作课、复习课三种课型的学案资源开发研究,将其应用于课堂教学实践,并不断在学生学习与考试中加以求证。 在日常教学实践中逐渐完善,形成了基于本校实际的信息技术校本课程,编制信息技术理论新授课、实践操作课、复习课三种课型的学案集。 课题组坚
8、持召开课题研讨会,进行理论学习,集体备课,问题探讨,经验总结,并积极参与其他课题的相关培训学习,使课题研究工作顺利进行。通过收集、整理相关资料,开展阶段性成果的小结。 (三)课题总结阶段(时间:2015年5月2015年6月) 经过整理和完善课题研究所有档案材料,提炼研究成果,并以专题化校本课程教材和学案集的形式呈现出来。撰写研究报告,做好结题的相关工作,申请结题。 二、研究计划执行与变更情况 课题研究严格按照研究计划执行,无变更情况。 三、研究计划与研究目标完成情况 通过一年半时间的研究,课题的研究计划和研究目标基本完成。虽然研究过程中课题组成员在教学实践过程中常会遇到许多实际问题,给我们课题
9、的顺利实施设置了障碍,但是通过课题组全体成员认真查找和分析,广泛听取学校领导、名师及教研员对学科整合等方面的意见和建议,及时发现和处理问题,最终使得课题的研究计划和目标得以顺利完成。课题的研究工作虽然接近尾声,但我们对信息技术学科校本课程开发与实践研究探索并没有止境。通过课题的研究,我们课题组成员在教学能力上都有了较大提高,以后我们课题组成员也会继续努力使高中信息技术学科校本课程开发与实践研究课题在学校学科教学园地中开花结果。三、研究报告(1-2万字左右)内容提示:本课题研究的背景、意义和价值;本课题主要概念界定;文献研究述评;研究目标、研究内容、研究方法、研究过程、研究取得成果等;本课题研究
10、的主要特色与创新之处、研究结论和对策建议等。一.课题的提出(一)课题的选题背景普通高中技术领域(信息技术)课程标准(实验稿)提出“要以培养学生的信息素养为核心”的学科思想与目标。作为非高考学科的高中信息技术,如何在教学内容不断丰富、教学时间有限的情况下,充分调动学生学习兴趣,切实提高课堂教学效率,真正促进学生信息素养和综合素质的形成,这是信息技术教学面临的主要问题。本课题就是为了尝试解决上述问题,开展校本课程开发与构建的行动研究。通过开展以专题为单位、教学内容的整合与优化实践,开展与之相对应的学生学习资源整理,谋求高中信息技术教学的创新实践,同时为学生提供更丰富的学习过程体验,提高学生信息素养
11、以及应对未来的创新能力和实践能力。(二)课题的研究背景1.随着信息技术飞速发展,未来社会对学生综合素质提出更高发展要求。特别是以知识的创新和应用为重要特征的知识经济时代要求我们的建设者必须具备创新精神和实践能力。要培养创新精神和实践能力就必须形成主动的、多样化的、富有个性的学习方式。2.随着新课程改革的不断深化,国家课程校本化进程加快,新课程实施给予了教师更多的课程决策权利,新课程实施国家、地方、学校三级课程管理,提倡民主、开放、科学的课程理念,这就要求课程必须与教学相互整合,教师不能只是课程的执行者,更应该成为课程的建设者和开发者。这样处于课程实施层面的教师就对基础的课程决策有着至关重要的作
12、用。课程资源的开发的重要意义在于,引导教师和学生真正从基于教科书的教与学走向基于资源的教与学。3.随着课堂教学改革的不断发展,我区“本真教育”理念下的“本真课堂”模式“人本理念+高效课堂模式+思维可视化路径”在学校层面得到不断丰富和发展。一中情智课堂就是以学生发展为本,提升学生自主学习意识与能力、以促进学生认知与情感共进为目标,强调建设和谐师生关系,改变教学方式,通过校本课程开发与实施、课堂教学实践创新,将给学生一个相对弹性、自主、丰富的体验过程。(三)研究的意义及价值1.本课题研究致力于学科专题化的课程整合与优化,是高中信息技术学科国家课程校本化的一个具体体现。它对于解决现行高中信息技术教材
13、内容陈旧性与信息技术发展的领先性矛盾,为学生提供先进的信息技术理论与实践案例,使课程更富系统性、联接性、发展性和实践性,对于一中校本课程建设与实施具有重要意义。2.本课题致力于专题化的学生学习资源开发与构建,是创建高中信息技术高效课堂的创新实践。在此过程中必然要渗透主题化教学、任务驱动式教学、小组合作学习等教学思想与原则,将引发学生强烈的学习动机,提高学习效率。它对于解决学科课时有限性与课程内容丰富性的矛盾,兼顾学生现实学业水平测试与未来应对社会挑战的双重要求,具有很强的实践意义。3.本课题研究致力于在专题化的学习资源构建过程中,使教师梳理、开发与优化课程资源,有意识地运用新课程理论,指导学科
14、教学的创新实践,强化教学准备与课堂教学反思,将新理念内化为课堂行为。它对于教师教育观念的更新,教育技能与智慧的提升,促进教师自身专业成长具有重要价值。(四)国内研究现状述评 1.信息技术校本课程开发的国外研究现状国外对信息技术教育非常重视,在人力、物力都给予了大量投入,形成优质的信息技术资源和环境。各中小学基本都开设独立的信息技术课程,并强调学生在其他学科中运用信息技术来完成学习任务。信息技术校本课程的开发主要体现为信息技术的校本课程开发和信息技术与其它学科整合的校本课程开发。信息技术的校本课程开发的典型案例是Reality Check课题活动,Reality Check是国外信息技术教育的网
15、站的一个栏目。该栏目主要是从当前的时事新闻中挑选出适当反思讨论的话题,然后把它设计成一个可以利用因特网在课堂里开展的课题活动,如“鼠标有多老?”、“Flash介绍:是酷,还是令人讨厌?”、“聊天室小心?”“通过说谎来保护你的网上隐私权?”等等。这些课题的选取非常广泛,包含信息技术知识、信息技术工具、信息技术价值观、信息道德等各个方面。活动中,每个课题设计有课题的介绍、讨论的问题、相关的活动、相关链接等栏目,大家还可以通过“观点”网页将自己的一些观点和想法公布出来,促进师生们的交流共享。通过这种课题活动,加大了信息技术与现实的联系,让学生们在体验与探索中引发反思,从而全面培养了学生的信息素养。与
16、其它学科整合的校本课程开发在国外非常普遍,很多是以网站协作学习的形式存在。比较典型的学习网站Learn,开展了名为“MovingVoice”协作学习活动,该活动主要以影片的形式引导学生在校际间展开协作学习,这些影片囊括了地理、社会学科、天文、公民教育等多个学科。还有挪威的Kidlink、美国的环境观测与学习项目、Think Quest(全球中学生网站制作竞赛)等,这些活动的主题内容涉及非常广泛,包括地理、气候环境、文化、当前热点等各个方面。经课题研究发现由于国外发达的网络技术及优质信息资源,信息技术校本课程开发总体上是比较超前的,特别是信息技术与其他学科的整合更是呈现多姿多彩。 二、信息技术校
17、本课程开发的国内研究现状信息技术校本课程在全国校本课程广泛开展的背景下展开,起步较晚。开始阶段,信息技术更多地是作为其他学科开设的支持手段而存在,随着信息技术学科的完善和发展,信息技术学科也像其他学科一样,探究本学科校本课程的开发与实施。在中国知网的硕士论文总库中,通过关键字“信息技术校本课程”进行模糊检索,有关信息技术校本课程开发的只有4篇文章,分别是张灿平老师的高中信息科技校本课程开发的个案研究、浙江师范大学金苗苗写的基于Google服务的初中信息技术校本教材的开发研究、王晓燕写的林东一中信息技术校本的课程开发与研究、孟莹的小学信息技术校本课程的建设研究;通过在中国知网的期刊论文总库中检索
18、,检索到有关信息技术校本课程开发的有 14 篇文章。这些研究的主要特点是:注重对校本课程的理论研究,对校本课程的含义、发展历程、理论基础等都有透彻的分析和理解。注重去探究信息技术校本课程开发的可能方法、策略,既有个案方面的研究,也有实践方面的研究。例如张灿平老师的高中信息科技校本课程开发的个案研究,就是对上海师范大学附属中学的信息技术校本开发进行了个案研究,在研究中笔者探究了SWOT分析模式,通过此模式分析本校信息技术校本课程开发中的优势、劣势、机遇与威胁,从而制定有利于本校信息技术校本课程开发的措施与建议。浙江师范大学金苗苗写的基于 Google 服务的初中信息技术校本教材的开发研究依据教材
19、设计的理论和教材设计的流程注重研究了本校信息技术校本课程的教材设计。王晓燕写的林东一中信息技术校本的课程开发与研究则主要是根据本校信息技术教学的现状,在原有国家信息技术必修课程的基础上重新改造。同时也发现目前信息技术校本课程开发的研究有些不足,主要存在以下几个方面。对校本课程理论研究比较多,但是对信息技术校本课程开发研究较少,仅有4篇文章结合本校信息技术校本课程的开发进行了较为详细的研究;对信息技术校本课程开发后的反馈评价研究较少,对信息技术校本课程开发中产生的问题思考较少,缺乏相应的后期对校本课程的改进等研究;信息技术校本课程开发比较单一,质量不高,特色不够明显。曲阜师范大学学者张艳、徐友波
20、、刘莹等在论文主题式教学模式在高中信息技术教学中的应用分析中已经关注到高中信息技术学科教学中存在的问题,并提出了主题化教学思想,对主题化教学的内涵、价值和实施原则作了分析与研究,但缺少来自一线教师的具体的课程整合与优化研究;江苏学者刘青云在其关于高中信息技术课程的思考文章中,从教师作为课程决策者的角度,以高中信息技术学科某一部分内容为例对该学科课程整合进行了理论与实践的研究;山东师范大学学者吴润宗在其硕士毕业论文中则是从学案导学对于促进学生高阶思维发展的研究,有理论探究也有较为具体的教学实例。通过文献资料研究分析,我们感到,由于多种因素的影响,这些研究或多或少地还存在一定的局限性,缺少真正对一
21、线教师开展高中信息技术学科课程整合、课堂教学实践的具体指导。本课题研究旨在提供一个较为具体、实用的将信息技术学科课程整合与学案导学、课堂教学创新实践的、基于本校具体实践研究。(五)本课题研究界定 1.校本课程校本课程(Schoolbased Curriculum)即以学校为本位、由学校自己确定的课程,它与国家课程、地方课程相对应。是学校为了解决学校与学生在发展中面临的各种问题,通过学校内教师共同探索开发适合本校自身发展的课程。2.校本课程开发校本课程开发(School-Based Curriculum Development 或 Site-Based Curriculum Developmen
22、t,缩写词为“SBCD”)我们在把握理解这一概念时,主要要抓好两个基本点:一是以学校为本;二是课程开发,更重要的是能够充分理解校本课程开发中蕴含的新的教育理念。3.本课题研究界定我们将基于高中信息技术学科特点和课程纲要目标要求,基于高中生思维特点和一中学生发展需要,开展针对学科内容以专题为单位进行的课程整合与优化,开展针对专题化教学而构建的学生学习资源的开发,进而构建我校信息技术学科校本课程的行动研究。二、研究目标(一)教育目标 通过对信息技术校本课程的开发与相关“教”与“学”资源的整合探究,初步形成一套专题化学生学习资源,丰富学生学习资源,提升学习效率,提高学业水平考试信息技术科目成绩,最终
23、内化为学生信息素养的提升。(二)科研目标通过对信息技术学科教材内容的有机整合与优化,初步形成比较完善的专题化课程体系,丰富学校校本课程。(三)工作目标通过本课题研究,促进教师课程意识、资源意识、课堂教学效率意识和教学反思意识的形成,促进教师专业成长。三、研究内容 (一)分别从教师与学生的角度,调查信息技术课堂教学现状与学生知识需求; (二)针对现有信息技术课程资源进行整合与优化,开发高中信息技术学科专题化教学校本课程;从信息技术校本课程开发的原则、课程内容、课程资源开发、学案编制及校本课程教学策略等五方面进行研究。四、研究的方法(一)行动研究法。通过课题组教师信息技术课程教学实践,将专题化的课
24、程资源整合与优化、专题化学案编制研究,把学科教学、学习资源开发、课程建设于一体,使之变成一种研究过程,以学习、实践、反思和重构为主线,在行动中实践探索,在反思中不断修正完善,不断实现课堂教学的实践创新。(二)文献研究法。通过阅读相关理论书籍和网络资料,参考相关研究成果,进行综合分析,寻求理论支撑,把握高中信息技术学科课程资源、学习资源及课堂教学新模式的实践创新点。 (三)调查法。通过教师问卷调查,了解当下高中信息技术课堂教学的现状及教学困惑,寻找解决问题、提升教学效率的方法;通过学生问卷调查,了解学生在学习需求与困惑,了解学科课程学习的重难点,了解学生在创新性应用信息技术为学习与生活服务方面的
25、契合点,掌握研究的脉络。 (四)经验总结法。在实践研究的基础上,根据课题研究重点,不断总结完善适合一中学生发展的信息技术课程资源、学案以及其他资源,特别是要注意积累成功的课堂教学案例和问题反思等研究素材。五、研究的过程第一阶段(2013年12月-2014年3月)课题准备阶段1.通过文献研究,开展课题材料的搜集整理,成立课题组,进行理论学习和培训。2.制定研究方案,召开开题会,进行课题分工与论证。第二阶段(2014年4月-2015年4月)课题实施阶段1.通过问卷调查法和访谈法,了解学生对信息技术学科学习中存在的问题与需求,研究学科课程标准、学科特点和学生思维发展水平与特点,结合学生学业考试大纲,
26、以不同专题进行课程整合与优化。 2.根据问卷结果进行数据统计,提出开发信息技术校本课程的基本原则。同时,以高二信息技术课堂教学为依托,分不同专题对应进行信息技术校本课程教学资料、学习资料的开发和整理,形成信息技术校本课程教学策略,将其应用于课堂教学实践,并不断在学生学习与测验中加以求证。 3.在日常教学实践中逐渐完善,形成基于本校实际的信息技术校本课程体系,编制信息技术校本教材、学案集。 4.通过收集、整理相关资料,开展阶段性成果的小结。 第三阶段(2015年5月-2015年6月)课题总结阶段1.整理和完善课题研究所有档案材料。2.提炼研究成果,并以专题化校本课程教材和学案集的形式呈现出来。
27、3.撰写研究报告,做好结题的相关工作,申请结题。六、研究的实施 结合我校信息技术日常教与学中遇到的实际问题及诉求,即:如何在教学内容不断丰富、教学时间有限的情况下,充分调动学生学习兴趣,切实提高课堂教学效率,真正促进学生信息素养和综合素质的形成。将“高中信息技术学科校本课程开发与实践研究”作为课题进行教育课题的研究。成立了由肖雄为课题主持人的课题研究组。并确定王维、王静、刘俊、宋旭、赵飞五位教师为课题组的成员。 本课题研究的基点是致力于解决“在教学内容不断丰富、教学时间有限的情况下,充分调动学生学习兴趣,切实提高课堂教学效率”问题,因此,课题组成员通过课堂教学、学生访谈、问卷调查等方式从学生视
28、角收集整理细化问题,提出以“信息技术”学科校本课程建设为载体的解决问题方案。借助学校图书馆、省市图书馆、网络文献资源库,对于相关论文、期刊杂志、网页进行大量的阅读,分类汇总,形成基本研究框架,如下图。(一)教师信息技术课堂现状调查研究及学生信息技术课堂知识需求调查研究 由课题组的王静、赵飞老师编写了一套“信息技术课堂现状调查研究”教师问卷,由王维、宋旭老师编写了一套“信息技术课堂知识需求”的学生问卷。并分别在2014-2015年沈阳市信息技术教师学科基地培训教师中及沈阳市第一中学2016届高二年级部分学生中展开问卷调查。 1.教师问卷部分 (1)问卷组成 教师调查问卷由三部分组成:(详见附表1
29、)-教师基本信息调查旨在了解被测教师的自然情况,教龄、学历和所教年级等,为课题研究提供全面、真实的资料。-高中信息技术课堂教学现状调查旨在了解一线教师在当下信息技术课堂教学的现状、困惑及问题,为开发信息技术校本课程做翔实参考。-高中信息技术课堂教学改进策略调查本部分为开放题,意在集思广益,学习优秀教师的先进做法,为顺利开展信息技术校本课程做良好铺垫。 (2)调查对象 本次问卷调查对象为沈阳市信息技术学科教师培训基地中的20名高中信息技术一线教师。 (3)调查形式 纸质问卷。 2.学生问卷部分 (1)问卷组成学生调查问卷由三部分组成(详见附表2)-学生基本信息调查主要调查学生的性别等基本信息,为
30、后续研究提供科学性数据。 -学生信息素养现状调查 了解学生普遍的信息素养及知识现状,为开发信息技术校本课程提供数据参考。 -学生学科学习需求 本部分为开放题,了解学生的学习需求,为开发信息技术校本课程资源提供参考。(2)调查对象本次问卷调查对象为我校2016届高二年级一班和二班全体学生 (3)调查形式 纸质问卷,在信息技术课程学习的第一学时进行。 该部分研究由课题组成员刘俊老师负责问卷的发放和回收工作,由宋旭、赵飞和肖雄老师进行问卷的数据统计和归纳分析,形成调查问卷的反馈信息。如下:本次调查共收到教师问卷20份、学生问卷60份,皆为有效问卷。课题组成员对所设置的问题进行归纳和整理,完成问卷的分
31、析报告,总结出高中信息技术课堂教学现状及学生信息素养现状,主要体现在如下几个方面:1. 当下高中信息技术课堂教学效能低。2. 学生信息素养不高。 学生初中阶段积累的信息技术基础不扎实;学生信息素养偏低,例如:word和excel基本操作不熟练。对计算机硬件系统中各部分硬件基本没有概念。3. 传统教材教学内容陈旧,没有体现多面性和创新性。 为了解决以上问题,课题组成员教师开始编制适合我校学生学情的信息技术校本课程,进行高中信息技术校本课程开发与实践研究课题的研究。 二、开发基于学业水平考试且适合我校学情的信息技术校本课程 (一)研讨制定信息技术校本课程开发原则根据校本课程开发的要求与高中信息技术
32、课程的性质与特点,课题组成员通过2次课题研讨并逐步形成共识,确定高中信息技术校本课程开发原则主要有4项原则,它们分别是:补充性原则、共享性原则、实用性原则、可操作性原则。补充性原则通过文献研究,借鉴其余学科的校本课程经验发现从课程内容上看,信息技术校本课程开发与实施必须在信息技术国家与地方课程计划框架下,把握学生兴趣与爱好,充分发挥学校教育资源的优势,对信息技术国家课程、地方课程起补充作用,要适应不同层次学生的发展需要。这是信息技术校本课程开发的意义与研究空间所在。共享性原则众所周知,高中信息技术课程从工具性的角度而言具有通用性,是学生在今后工作与生活中有效解决问题的基础,是学生在未来学习型社
33、会中自我发展、持续发展的基础。因此根据需要开发出来的高中信息技术校本课程要注意共享。这种共享体现在:其它学科在进行信息收集、处理、表达与交流时,可以有相应信息技术的校本课程予以支持,以此来强化学科与学科之间的联系。信息技术学科自身发展的不均衡性导致重复性开发校本课程,因此有的专家学者建议已开发类似信息技术校本课程的学校将该类资源通过可行方式实现共享。 实用性原则从学生知识需求调查问卷以及高中信息技术课程标准关于学生信息素养、高中信息技术课程总目标的论述中,我们可以看出高中信息技术非常重视学生能从日常生活、学习中发现或归纳需要利用信息和信息技术解决的问题,而高中信息技术校本课程是高中信息技术课程
34、的有益补充,它的开发也必然要围绕学生学习与日常生活中碰到的问题解决为主线,培养学生运用信息技术解决问题的能力,提升学生的信息素养。 可操作性原则高中信息技术校本课程要充分利用学校现有的各类教育资源,根据信息技术学科自身的特点与相关的便利条件,建立能够做到学生选课方便、教师上课方便集发展性评价与总结性评价于一体的信息技术网络学习平台,保证学生在高中信息技术校本课程学习过程中以负责任的态度学到有用的知识与技能。这也是本课题研究后需要持续关注的问题。(二)整合、开发高中信息技术校本教材内容根据信息技术校本课程开发原则、信息技术课程标准、学业水平考试说明及教材内容,结合我校信息技术教学实际现状与学情,
35、并符合时代特征,把信息技术最前沿的知识与技能引入课堂,势必将有效提升学生的信息素养。因此,课题组教师根据调查问卷中呈现的问题,并结合以上因素,经过课题研讨会上讨论、研究,对信息技术校本课程教学内容初次做以如下整合重组。将必修部分信息技术基础分为八大专题:专题课程内容专题一信息技术概论专题二计算机系统专题三因特网信息检索专题四Word专题专题五Excel专题专题六PPT专题专题七算法及其应用专题八数据库应用基础由于课时所限,且信息技术学科学业水平考试中选修部分是五选一模式,根据我校实际将多媒体应用技术模块列入本次信息技术校本课程开发的选修部分。将其分为五大专题,如下表:专题课程内容专题一多媒体技
36、术概论专题二Photoshop专题专题三Audition专题专题四Flash专题专题五Ulead Videostudio专题随着校本课程教材编写进程的深入,课题组主持人肖雄老师提出了几点改进意见:课时有限;课程内容太过详尽导致专题数太多,容易引起学生的畏难情绪。故几经探讨与论证,课题组成员教师最终将校本课程内容进行整合,并规划出每个专题所对应的学业水平考试知识细项和课时数。其目的在于给予学生明确的学习任务与目标,教师讲授的课程内容趋于模块化、规范化。具体规划如下: 将必修部分整合成五大专题:专题课程内容知识细项课时分配专题一信息技术概论及电脑基础知识信息含义及其特征信息技术含义及其发展计算机系
37、统及其分类计算机硬件配置5专题二因特网信息资源检索搜索引擎分类及使用技巧电子邮件4专题三OFFICE办公软件应用word应用excel应用ppt应用8专题四算法及其应用算法的含义及应用计算机解决问题的步骤2专题五数据库相关基础知识数据库管理的含义及目的access基本应用2选修模块多媒体应用技术部分也根据学业水平考试考点与实际应用,分为两大专题:专题课程内容知识细项课时分配专题一多媒体技术概论多媒体技术的含义及特征多媒体技术的发展不同类型多媒体2专题二多媒体制作软件基础知识与应用photoshop应用flash应用audition应用ulead videostudio应用6每个专题分别对应学考
38、大纲的不同考点,理论与实践的掌握程度同样严谨遵循考纲能力要求的不同级别(A级、B级、C级)。通过编制专题化的教程内容,课程组教师在教学实践中发现这种基于课本又不局限于课本的信息技术校本课程深受学生欢迎,学生学习兴趣有明显提升。(三)收集、整合信息技术校本课程资源为了使信息技术校本课程丰富化、完整化,课题组成员在编制校本教材同时注重收集、分享、整合信息技术校本课程资源。课题组经过分析论证后,分工如下: 1.信息技术校本课程学案编制由课题组王维老师、肖雄老师、赵飞老师分专题、分模块进行统筹编制,经课题组全体讨论并修改。 优秀的学案可以有效地指导学生自主学习和建构知识,学生通过学习、思考并完成教师编
39、制的学案可以实现知识的意义建构,以思促学,以思促教。学案可以使学生的信息技术学习留有“痕迹”。学案能指导学生以本课学习的内容为中心,在课前预习和教学过程中提出问题,让课堂教学成为学习创造活动,让学生尝试成功的快乐。学案能激发学习的兴趣,推动教学过程的互动、对话,培养学生掌握研究性学习方式,培养学生的探究能力和创新精神。2.课上拓展资源开发由课题组宋旭老师、刘俊老师负责收集,由课题组、王静老师整理并汇编。通过学生问卷调查发现,多数学生期待在信息技术课堂上学习到一些与时俱进的知识技能,而对比当下信息技术教材内容,无一不是陈旧的、过时的、无趣的。因此,课题组决定进行信息技术校本课程课上拓展资源开发。
40、例如,在信息及其特征一课中,我们选择向学生介绍网易公开课网站,意在让学生学会避开纷杂的网络信息而选择对自己有用的信息浏览。3.课外资源开发由课题组王维老师主要负责。为了弥补信息技术课程课时短缺、学生信息素养亟待提升等一系列困境,课题组开发与信息技术校本课程配套或相关的信息技术学习课外资源,以丰富学生课余文化生活,增加学生的信息技术学习时间,拓宽其信息视野。例如,在每节课的学案后面都有一个知识拓展环节,内附各种有关信息技术小故事。通过课堂教学实践,课题组成员教师一致肯定了学生的学习热情。4.课程配套思维导图绘制由课题组肖雄老师主要负责汇编。思维导图的运用可以有效提升学生的学习力。将思维导图运用于
41、信息技术学业水平复习可以让学生对各部分知识脉络明晰化、结构化,有效提升学习效率,提高学习成绩。5.学业水平考试考点微课程开发由课题组王维、刘俊、肖雄老师负责录制并整理。课题组通过学习美国可汗学院的教学思路,尝试将微课程带入到信息技术校本课程体系中。微课程的最大特点即短小、精悍、高效。学生可以浏览课题组教师制作的基于不同知识点的、在10分钟以内微课程,打破时间空间的界限,迅速掌握他所欠缺的知识。(四)信息技术校本课程学案编制学案是课程实施的基础,是决定课程成败的关键环节。而通过教师调查问卷结果显示,在高中信息技术学科教学中使用学案是鲜有的。课题组成员通过学习我校其他主科学案的成功案例,结合我校学
42、情与信息技术校本课程内容开发,将信息技术校本课程配套学案分为七个组成部分:1.学习目标明确目标,让学习有的放矢学习目标是学生学习的出发点,也是学习的归宿。明确学习目标是每位学生的首要学习任务。通过案例学习,课题组成员发现学案的学习目标阐述不同于教师教案中的教学目标,它不是三维目标的简单罗列,是本节课学习知识能力的精炼要求。学生明确学习目标,了解本节课重点所在,学习才会事半功倍。 2.知识框架理清脉络,让学习清晰明了 思维导图或框架图是整节课的知识地图。通过预习,学生可从中捋顺相关知识的内部关联及逻辑关系。在新授课阶段,教师只给出最基本框架,具体延展由学生自行完成。学生完成导图或框架图的过程,就
43、是对知识的意义建构过程。 3.知识点提炼汲取精华,让学习有迹可循 信息技术不是高考科目,不宜占用学生过多时间,所以学案编制要区别于其它主科。知识点提炼必须精而又精,切忌冗长、繁杂。教师要明晰学考考纲及能力标准,潜心研究真题和样题,从中寻找教学与应试的切入点,提炼重难点。学生通过复习学案中的知识点,将对学业水平考试乃至于整个学科学习有整体把握。 4.考点精练成果检验,让学习内化深化 考点精练是知识点提炼的进一步延伸,二者不可分割。教师选用考试真题和模拟题,让学生在规定时间内答题,检验学习效果,将其内化到自身固有的知识体系中。 5.知识链接课外补充,让学习拓展延伸 因课时所限,学生在信息技术课堂往
44、往意犹未尽。特别是在如今飞速发展的信息化时代,学生渴望通过学科学习了解掌握更多、更新的媒体与技术。学案中增设此环节,对于学生的影响将是深远的。 6.资源推荐平台共享,让学习惊喜连连 根据调查问卷中学生感兴趣的话题、知识、技能,教师有目的地选择相关信息技术工具及平台。作为学案的附加部分,看似与学业水平考试关联不大,但其意义在于开阔学生信息视野,拓宽获取信息渠道。 7.学生自评表实时反馈,让学习了然于胸本环节留给学生课后自评。样表如下:知识点掌握程度自测题完成情况(注:请用很好、一般、较差来评价) (五)基于信息技术校本课程教学的策略研究 针对调查问卷中显示的信息技术学科教学效能低下的问题,课题组
45、全体成员在调查研究、分析原因、寻找对策的基础上同时进行文献调查研究,多次召开课题研讨会进行探讨。课题组主持人肖雄老师借鉴刘良华教授教育演讲录一书中的观点,将其“吃透教材、补充教材、补充教材”的观点应用于我校信息技术校本课程的建设中。基于此,课题组成员立足于信息技术学业水平考试考点,将信息技术校本课程高效课堂教学策略分为新授课和复习课两种课型: 1.新授课七步教学法在以往的信息技术新授课中,我们借鉴的是杜威的五步教学法,即:教师给学生创设一个课题,情境必须与实际经验相联系,使学生产生要了解它的兴趣;给学生足够的资料,使学生进一步观察、分析,研究该课题的性质和问题所在;学生自己提出解决问题的设想,或暂提出一些尝试性的不同的解答方案.学生自己根据设想,进行推理,以求得解决问题的方案;进行实验验证,学生要根据明确的假设方案亲自动手去做,以检查全过程所达到的结果是否符合预期的目的.在做的过程中,自己发现这些设想、假设的真实性和有效性。经过课题研