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高中地理必修2会考复习提纲.doc》由会员分享,可在线阅读,更多相关《高中地理必修2会考复习提纲.doc(44页珍藏版)》请在taowenge.com淘文阁网|工程机械CAD图纸|机械工程制图|CAD装配图下载|SolidWorks_CaTia_CAD_UG_PROE_设计图分享下载上搜索。
1、Four short words sum up what has lifted most successful individuals above the crowd: a little bit more.-author-date高中地理必修2会考复习提纲第一章 人口的增长、迁移与合理容量高二会考复习(必修2)第一章 人口的增长、迁移与合理容量人口的变动 人口的自然变动(由人口的出生和死亡引起的人口数量的增减) 人口的机械变动(由人口的迁入和迁出引起的人口数量的变化)第一节 人口增长模式及地区分布一、世界人口的增长1、世界人口增长趋势:人口不断增长2、特点:持续性:不断增长;阶段性:古代缓慢、
2、近代快速、现代迅猛。3、原因:社会生产力的发展二、人口增长模式:1、人口自然变动是由人口自然增长率决定的,是出生率和死亡率变化的结果(自然增长率高则人口增长快)。人口自然增长率 = 出生率 死亡率2、人口增长模式:模式基本特征分布原因人口问题解决措施出生率死亡率自然增长率历史上目前高高低高高低工业革命前少数处于落后生产方式的原始群体社会生产力的发展过渡模式高增长阶段高急剧下降增大广大发展中国家人口素质较低,人口压力较大大力发展经济,计划生育增长下降阶段下降较快下降缓慢下降有些发展中国家三低低低低目前发达国家和少数发展中国家(中国)人口老龄化,社会负担重完善社会保障制度,鼓励生育,接纳移民3、影
3、响人口模式的主要因素是:社会生产力水平。三、人口增长的地区差异:1、发达国家人口增长缓慢,发展中国家人口增长迅速2、人口问题:发达国家人口老龄化等问题;发展中国家人口增长过快等问题第二节 人口的迁移一、人口迁移的空间形式:1、人口迁移的概念:人们出于某种目的,移动到一定距离之外,改变其定居地的行为。2、分类:国际人口迁移和国内人口迁移。3、二战后国际人口迁移的方向:发展中国家发达国家(高收入地区)4、20世纪80年代后(改革开放后)我国人口迁移的方向:欠发达地区发达地区(农村城市、内地沿海、西部东部);其中城乡间的人口迁移是目前世界各国尤其是发展中国家普遍的人口迁移现象。二、影响人口迁移的主要
4、因素影响人口迁移的因素举 例A经济因素(主要)经济收入较高的地方吸引人口迁入(如劳务输出、发展中国家优秀人才移民,我国民工进城务工)B 政治因素政治迫害1972年乌干达亚裔被独裁者驱赶迁往英国战争许多巴勒斯坦人逃离家园成为难民国家政策我国历史上的移民戍边, 20世纪50年代黑龙江、新疆等地大批解放军就地复员成立建设兵团C 社会文化因素种族、宗教1947年印巴分治,1500万穆斯林从印度迁往巴基斯坦,犹太人散布在世界各地求学越来越多的学生去海外求学D 生态环境因素自然灾害(水灾、旱灾)19世纪40年代爱尔兰水灾引发饥荒,许多农户迁往美国,20世纪80年代非洲撒哈拉地区的干旱造成了大规模的环境难民
5、美国很多老人退休后迁移到南方,三峡移民、图瓦卢被海水淹没全国迁移到新西兰E 其他因素家庭和婚姻因与外国人结婚,迁居到国外性别男性比女性更富有迁移动力年龄青年比少年和老年迁移的比重更大三、人口迁移对区域地理环境的影响1、就迁入地而言:(1)有利:合理的迁移可以开发迁入地的自然资源,发展地区经济,改善落后地区的社会经济条件和综合环境;(2)不利:大量农村人口涌入城市给城市环境造成巨大压力,出现城市交通问题、住宅问题、社会问题等。2、就迁出地而言:(1)有利:加强了迁出地与外界社会的经济、科技、思想和文化等的联系,有利于当地社会经济的发展;尤其对人口压力大的农村,可缓和当地的人地矛盾。 (2)不利:
6、造成人才流失。第三节 环境承载力与人口合理容量环境承载力合理人口容量概念在一定时期内某一地域环境和资源能够维持抚养的最大人口数量。按照健康合理的生活方式,有舒适的生活环境,并满足物质和文化生活等各方面的需求,同时又不妨碍后代生活质量的前提下,一个国家或地区适宜的人口数量影响因素1.自然资源的总量;2.土地资源的生产力是决定环境承载力的重要因素;3.淡水资源已成为决定越来越多地区环境承载力的重要因素;4、科技发展水平5、人类文化水平1.自然环境和资源的优劣;2.社会经济发展水平;3.科技水平;4.地域的开放程度;5、消费水平人口合理容量与前四项成正比,与消费水平成反比。区别1. 考虑问题的角度不
7、同,环境承载力从自然资源承载能力的角度考虑,仅考虑人口“生存”问题;人口合理容量从人口发展的角度考虑;2. 环境承载力是一个警戒值,对全球来说,一定时期、一定技术条件下,环境承载力是有限的,是人口数量的极限,而人口合理容量则体现了人口在发展中的变化,他强调人口与社会、经济、环境、资源相互协调。3. 人口合理容量要小于环境承载力。人类如果想要可持续发展,就应该追求“人口合理容量”。4.人口合理容量不是一个具体的定值,具有相对性。第二章 城市的空间结构与城市化第一节 城市的空间结构一、 城市主要功能区及特点城市功能分区占用城市土地面积主要影响因素区位特点功能区特点中心商务区小经济因素:租金最高市中
8、心交通便捷、通信发达,早晚人口流动量大,人口昼夜差异大商业区小经济因素:租金高位于交通便捷的市中心或交通干道旁交通便捷,人流量大、地价高,土地利用集约住宅区大经济、交通、环境是城市最普遍的土地利用方式有配套的服务性设施,呈现高级与低级的分化工业区大经济、交通、环境城市边缘,靠近河流、铁路、公路等交通便利地带。因协作关系而聚集,因环境要求而远离城市中心,形成片状工业区除此以外,还有行政中心区、文化区等其他功能区。各功能区之间没有明显分界线。二、城市空间结构及影响因素:1、城市的空间结构概念:也称地域结构。指构成城市的各要素(如政治、经济、文化、社会、历史等)在空间上的位置及其组合状况。表现为城市
9、中不同功能的区域(功能区)有规律的结合。 2、影响城市空间结构的因素:1、历史原因:如北京的中心商务区(CBD)没有位于市中心。原因是市中心故宫,历史上是中国政治中心区,现在是文化游览区。2、经济原因:经济因素是影响城市内部空间结构的主要因素。每一块土地用于哪种活动,主要取决于各种活动的付租能力的高低。影响付租能力高低的因素主要有交通便捷程度和距离市中心的距离。城市中心地区土地价格昂贵,一般为中心商务区、商业区(a),向外土地价格逐渐降低,为住宅区(b)和工业区(c)。如图:a区域商业付租能力最强,b区域住宅付租能力最强,c区域工业付租能力最强。3、社会原因:由于各种社会集团的社会地位、生活方
10、式、宗教信仰的不同而形成不同的居住区和活动区。如城市中的种族或宗教的聚居区(美国城市中的黑人区、北京的牛街);因收入不同而导致住宅区的分化(好莱坞的高级住宅区)4、行政原因:政府通过制定政策和城市规划,合理引导或明确划定不同的功能区。三、不同规模城市服务功能的差异1、城市规模与地域分化:城市规模越大,其地域结构分化越明显。2、城市规模与服务功能:(1)一般以人口规模表示城市规模;(2)我国按城市非农业人口数量的多少把城市划分为四个等级:特大城市、大城市、中等城市、小城市。(3)城市规模与服务功能:一般来讲,城市规模越大,服务功能越强。城市等级服务种类服务级别服务范围城市数目彼此距离服务范围间的
11、关系高等级城市多高大少远较高等级城市服务范围包含多个较低等级城市的服务范围,层层嵌套低等级城市少低小多近(4)城市规模大小与城市服务功能大小或强弱不一定成正比。有些城市规模不大,但是某一方面的功能很强,服务范围较大,如桂林对旅游的服务功能远远超过的同等规模的非旅游城市。第二节 城市化一、城市化的含义:概念:农业人口转化为非农业人口、农村地域转化为城市地域、农业活动转化为非农业活动的过程。 人口的集中过程:城市人口比重上升;城镇数量增加、城镇密度加大、表现: 每个城镇规模的扩大地域的转换过程:农业用地转化为非农业用地 经济结构的变化:产业结构由第一产业向第二、三产业转变(城市化的本质内容)二、城
12、市化的衡量指标:城市人口占总人口的比重 城市化进程加快三、城市化的进程和特点 发达国家和发展中国家的城市化进程不同 特大城市迅速发展 出现了巨大城市带四、发达国家与发展中国家城市化的差异发达国家发展中国家成因工业化导致城市化农村人口向城市迁移起步早晚城市化速度快减缓快水平高(70%)低(46%左右)其他特点大城市中心区人口向郊区迁移,出现逆城市化现象大城市发展迅速五、城市化对地理环境的影响:利:合理的城市化可以促进经济的发展、产业结构的调整;改善环境,降低人类活动对环境的压力弊:对自然环境的影响城市环境问题:大气污染、水污染、噪声污染、垃圾污染。对社会环境的影响城市交通问题(交通阻塞、交通事故
13、、停车问题等)城市住宅问题城市社会问题(就业、贫困、种族歧视、社会争端等)第三节 地域文化与城市发展一、地理环境是文化形成的物质基础。二、最能体现地域文化特征的是建筑。第三章 生产活动与地域联系第一节 农业区位因素与地域类型一、影响农业区位的因素1、影响农业区位选择的实质是:对农业土地的合理利用。2、影响农业区位的因素影响农业区位的因素自然条件气候(最重要的自然要素)包括热量、光照、水分等条件。热量:珠江三角洲的三季稻,海南岛的天然橡胶,松嫩平原的甜菜,青藏高原的青稞光照:四川盆地农业发展的限制因素是光照条件(多阴雨天气)水分:水稻湿润多雨区,小麦降水较少地区土壤江南丘陵(红壤)种茶树,山东丘
14、陵(黄壤)种花生;东北(黑土)种大豆地形平原种植业,山区林业、畜牧业山区立体农业:缓坡种植业,陡坡林业、牧业、副业水源河套平原、宁夏平原、河西走廊黄河水灌溉,吐鲁番盆地高山冰雪融水社会经济条件市场(最终决定农业生产类型和规模)鲜花要保鲜、鲜奶容易变质,花卉、乳牛等应布局在近城镇和交通方便的地方例:上海城郊的园艺与乳畜业交通1、鲜花要保鲜、鲜奶容易变质,花卉、乳牛等应布局在近城镇和交通方便的地方2、随着交通、冷藏条件的改善,海南、山东为北京供应蔬菜政策例:德国政府补贴,向日葵种植面积提高农业生产技术包括优良品种培育、机械化耕作,使用化肥;例:以色列无土栽培劳动力地价3、农业区位因素的变化:自然条
15、件变化不大,社会经济条件经常变化,因此农民要经常关注社会经济因素的变化。4、知道如何评价某区域农业生产条件:以我国东部平原为例(1)评价某区域自然环境: 气候:季风气候,雨热同期或夏季高温多雨;地形:平原广阔、地形平坦;土壤肥沃;水源:邻近河流,有灌溉水源等(2)评价某区域社会经济条件:劳动力丰富(东北地区除外)、交通便利、生产历史悠久、市场广阔、技术支持等二、世界主要农业地域类型: 1、传统稻作农业(又叫季风水田、水稻种植业)(1)分布:亚洲的季风区(东亚、东南亚、南亚,在我国长江中下游平原最为典型)(2)作物:水稻为主(水稻的习性:好暖喜湿)(3)区位条件:a.气候以季风气候为主,雨热同期
16、,高温多雨适合水稻生长;b.地势平坦,适宜水田管理;c.人口稠密,劳动力丰富;d.人多地少,生活习惯导致粮食需求量大;e.水稻生产的历史悠久(4) 特点:a.小农经营(生产规模小)、精耕细作 ,生产效率低;b.单产高,商品率低;c.机械化和科学水平低;d.水利工程量大2、澳大利亚现代混合农业小麦绵羊业澳大利亚是世界上出口羊毛最多的国家和重要的小麦生产国。(1)分布:澳大利亚的东南部和西南部(2)区位条件:自然条件:气候温和,降水适中;土壤肥沃;地形平坦;水源充足社会经济条件:市场广阔(世界主要小麦、畜产品产地,主要供出口);劳动力丰富;生产方式、技术先进。(3)生产结构:种植业与畜牧业结合的混
17、合农业,小麦牧羊业(4)主要特征:a.种植业和放牧两种生产方式互惠互利,农场成为良性的生态系统,有利于保持土壤肥力;b.两种生产方式在时间上是互补的,保证农场经济收入稳定,适应市场能力强;c. 农业机械化程度高;d.劳动力使用少,生产效率高;e.商品率高。(5)对地理环境的影响:有利于保持土壤肥力;农药、化肥、除草剂的使用会污染环境(污染土壤、水源),还有一些残留在农产品内,对人体健康造成危害。第二节 工业区位一、 影响工业区位的因素主导因素工业指向类型工业生产特点典型实例原材料原料指向型原料不便于长距离运输(易变质),或运输原料成本较高(原材料变成产品重量大大减轻)制糖厂、水产品加工厂、水果
18、罐头厂、早期钢铁厂市场市场指向型产品不便于长距离运输(易变质或易破碎),或运输产品成本较高(体积减少不多或有增加)啤酒厂、家具厂、印刷厂等动力动力指向型需要消耗大量能量(电能)有色金属冶炼,如炼铝厂、冶金,化工等劳动力廉价劳动力指向型需要投入大量廉价劳动力,应接近具有大量廉价劳动力的地区普通服装、电子装配、箱包、制鞋、玩具等技术技术指向型技术要求高,应接近高等教育和科技发达的地区集成电路、卫星、飞机、精密仪表交通运输条件现代便捷、多样的运输系统使钢铁工业、石化工业界接近市场和消费区。中国宝钢;日本工业集中在沿海地区;加拿大炼铝业分布环境条件好的环境条件会吸引某些特定的工业电影工业云集即在美国加
19、利福尼亚州南部;其他条件政策;个人喜好和特殊爱好华人华侨在侨乡投资二、工业地域的形成和发展:工业联系工业集聚工业地域1、工业的集聚的优点:可以充分利用基础设施,加强彼此之间的信息交流和技术协作,降低运输费用和能源消耗等,最终降低生产成本,提高利润,获得规模效益。2、工业地域(1)我国四大工业地域:辽中南工业区、京津塘工业区、沪宁杭工业区、珠江三角洲工业区。1、煤、铁、石油等矿产资源丰富;a.辽中南工业区的形成条件:2、充沛的水源3、交通便利,海陆空运输条件发达。4、工业历史悠久和优越的工业技术; 1、丰富的煤炭资源,距离铁矿近b.鲁尔工业区的形成条件: 2、充沛的水源 3、便捷的水陆交通 4、
20、广阔的市场三、工业生产活动对地理环境的影响第三节 地域联系地域联系的主要方式:交通运输、通信、商业贸易1、 交通运输:五种现代化的交通运输方式:铁路、公路、水路(运量最大、运费最低)、航空、管道(运输石油、天然气等气体、液体状货物)2、会根据实际情况选择交通运输方式。第四章 人类与地理环境的协调发展一、人地关系思想演变的过程时间环境问题特点认识人类适应自然时期采猎文明(史前文明)环境问题对人类关系影响很弱环境对人类的制约作用较强,人类改造环境的作用微弱人类对环境恐惧和依赖人类利用、改造自然时期农业文明时期环境遭到破坏,地理环境恶化人对环境依附性减弱,对抗性增强人对环境的认识有了科学的萌芽人地矛
21、盾日益尖锐时期工业文明时期资源短缺、环境恶化从局部到全球人地关系全面不协调,人地矛盾迅速激化人类试图成为环境的主宰。二、 人类面临的主要环境问题1、 环境污染:酸雨和大气污染、水污染、城市垃圾污染等2、 生态破坏:全球气候变暖、臭氧层破坏、土地沙化、森林锐减、水土流失、物种灭绝、土地荒漠化等3、 全球性环境问题:成因危害措施全球气候变暖人类大量燃烧矿物燃料、砍伐森林,使大气中二氧化碳增多海平面上升,危害沿海国家和地区;加剧风暴潮和洪涝灾害;土地盐渍化;气候变化等提高能源利用率、采用新能源、植树造林、加强国际合作。臭氧层破坏使用冰箱、空调释放氟氯烃化合物导致到达地面的紫外线辐射增强,影响人类健康
22、,如皮肤癌、白内障等;对生态环境和农林牧渔业造成破坏、影响农作物和海洋生物的生长繁殖。减少并逐渐禁止氟氯烃等物质的排放大气污染与酸雨燃煤产生的废气和汽车尾气,氮氧化物、硫氧化物毁坏森林、使湖水酸化、破坏生态环境;腐蚀建筑物、塑料和金属设施;土壤酸化、影响农作物生长、造成减产。实行污染物达标排放,开发新能源。三、 可持续发展的基本内涵和基本原则:1、定义:既满足当代人的需求,又不危及后代人满足其需求的能力。2、内涵:生态的可持续发展(基础)、经济的可持续发展(条件)、社会的可持续发展(目的)。三者相互联系、相互影响、相互制约。3、三个基本原则:(1)公平性原则:包括同代人之间、代际之间、人类和其他物种之间、不同国家与地区间的平衡(2)持续性原则:人类的经济活动和社会发展必须保持在资源和环境承载力之内。(3)共同性原则:发展经济和保护环境是世界各国共同的任务,需要各国积极参与。四、协调人地关系、实现可持续发展的主要途径:转变观念、调整行为、加强国际合作-