Jgj92(无粘结预应力混凝土结构技术规程).doc

上传人:fz****2 文档编号:2985824 上传时间:2020-06-16 格式:DOC 页数:47 大小:927KB
返回 下载 相关 举报
Jgj92(无粘结预应力混凝土结构技术规程).doc_第1页
第1页 / 共47页
Jgj92(无粘结预应力混凝土结构技术规程).doc_第2页
第2页 / 共47页
点击查看更多>>
资源描述

《Jgj92(无粘结预应力混凝土结构技术规程).doc》由会员分享,可在线阅读,更多相关《Jgj92(无粘结预应力混凝土结构技术规程).doc(47页珍藏版)》请在taowenge.com淘文阁网|工程机械CAD图纸|机械工程制图|CAD装配图下载|SolidWorks_CaTia_CAD_UG_PROE_设计图分享下载上搜索。

1、无粘结预应力混凝土结构技术规程 JGJ/T 92-93中华人民共和国行业标准无粘结预应力混凝土结构技术规程JGJ/T92-93 主编单位:中国建筑科学研究院 批准部门:中华人民共和国建设部施行日期:1994年5月1日关于发布行业标准无粘结预应力混凝土结构技术规程的通知建标1993640号 根据原城乡建设环境保护部(88)城标字第141号文的要求,由中国建筑科学研究院主编的无粘结预应力混凝土结构技术规程业经审查,现批准为行业标准,编号JGJ/T-92-93,自1994年5月1日起施行。 本标准由建设部建筑工程标准技术归口单位中国建筑科学研究院归口管理并负责解释,由建设部标准定额研究所组织出版。中

2、华人民共和国建设部1993年8月31日目 次主要符号第一章 总则第二章 材料及锚具系统 第一节 混凝土及钢筋 第二节 无粘结预应力筋 第三节 锚具系统第三章 设计与施工的基本规定 第一节 一般规定 第二节 防火及防腐蚀第四章 设计计算与构造 第一节 一般规定 第二节 单向体系 第三节 双向体系第五章 施工及验收 第一节 无粘结预应力筋的制作、包装及运输 第二节 无粘结预应力筋的铺放和浇筑混凝土 第三节 无粘结预应力筋的张拉 第四节 工程验收附录一 无粘结预应力筋数量估算附录二 破坏截面极惯性矩及计算系数0计算公式附录三 镦头锚具系统无粘结预应力筋的制作附录四 无粘结预应力筋张拉记录表附录五 非

3、法定计量单位与法定计量单位的换算关系附录六 本规程用词说明附加说明第一章 总则 第1.0.1条 为了在无粘结预应力混凝土结构的设计与施工中,做到技术先进、安全可靠、确保质量和经济合理,制定本规程。 第1.0.2条 本规程适用于处在正常环境下的工业与民用房屋和一般构筑物中采用的无粘结预应力混凝土结构的设计与施工。 注:本规程采用的无粘结预应力筋系指埋置在混凝土构件中者。 第1.0.3条 无粘结预应力混凝土结构应根据建筑功能要求和材料供应与施工条件,确定合理的设计与施工方案,编制施工组织设计,做好技术交底,并应由预应力专业施工队伍进行施工,严格执行质量检查与验收制度。 第1.0.4条 无粘结预应力

4、混凝土结构的设计与施工除应符合本规程的要求外,还应遵守混凝土结构设计规范GBJ10、混凝土结构工程施工及验收规范GB50240、建筑结构荷载规范GBJ9、钢结构设计规范GBJ17、预应力筋用锚具、夹具和连接器应用技术规程JGJ85和预应力筋用锚具、夹具和连接器GB/T14370以及其它相关规范的有关规定。第二章 材料及锚具系统第一节 混凝土及钢筋 第2.1.1条 无粘结预应力混凝土结构的混凝土强度等级,对于板不应低于C30,对于梁及其它构件不宜低于C40。 第2.1.2条 用于制作无粘结预应力筋的钢绞线或碳素钢丝,其性能应符合国家标准预应力混凝土用钢绞线GB522485和预应力混凝土用钢丝GB

5、5223-85的规定。常用的钢绞线和碳素钢丝的主要力学性能应按表2.1.2采用。 第2.1.3条 无粘结预应力筋用的钢绞线和钢丝不应有死弯,当有死弯时必须切断。无粘结预应力筋中的每根钢丝应是通长的,严禁有接头。第二节 无粘结预应力筋 第2.2.1条 本规程采用的无粘结预应力筋系指带有专用防腐油脂涂料层和外包层的无粘结预应力筋。质量要求应符合钢绞线、钢丝束无粘结预应力筋JG300693及无粘结预应力筋专用防腐润滑脂JG300793标准的规定。 第2.2.2 条 无粘结预应力筋外包层材料,应采用聚乙烯或聚丙烯,严禁使用聚氯乙烯。其性能应符合下列要求: 一、在-20+70温度范围内,低温不脆化,高温

6、化学稳定性好; 二、必须具有足够的韧性、抗破损性; 三、对周围材料(如混凝土、钢材)无侵蚀作用; 四、防水性好。 第2.2.3条 无粘结预应力筋涂料层应采用专用防腐油脂,其性能应符合下列要求: 一、在-20+70温度范围内,不流淌,不裂缝变脆,并有一定韧性; 二、使用期内,化学稳定性好; 三、对周围材料(如混凝土、钢材和外包材料)无侵蚀作用; 四、不透水,不吸湿,防水性好; 五、防腐性能好; 六、润滑性能好,摩阻力小。第三节 锚具系统 第2.3.1条 无粘结预应力筋一锚具组装件的锚固性能,应符合下列要求: 一、无粘结预应力筋必须采用类锚具。锚具的静载锚固性能,应同时符合下列要求: 第2.3.7

7、条 镦头锚具系统应符合下列规定: 一、预应力筋在张拉端产生的内缩量不应大于1.0mm; 二、钢丝束的使用长度不宜大于25m; 三、单根无粘结预应力筋在构件端面上的水平和竖向排列最小间距可取80mm。 第2.3.8条 锚具组装件的零件材料应按设计图纸的规定采用,并应有化学成分和机械性能证明书。无证明时,应按国家标准进行质量检验。材料不得有夹渣、裂缝等缺陷。 第2.3.9条 无粘结预应力筋锚具系统的质量检验和合格验收应符合国家现行标准预应力筋用锚具、夹具和连接器应用技术规程JGJ85和预应力筋用锚具、夹具和连接器GB/T14370的规定。第三章 设计与施工的基本规定第一节 一般规定 第3.1.1条

8、 无粘结预应力混凝土构件的裂缝控制应符合下列规定: 一级:严格要求不出现裂缝的无粘结预应力混凝土构件。按荷载短期效应组合进行计算时,构件受拉边缘混凝土不应产生拉应力; 二级:一般要求不出现裂缝的受弯构件。按荷载短期效应组合进行计算时,构件受拉边缘混凝土产生的拉应力不应超过ctsrftk,ct取不大于0.6;按荷载长期效应组合进行计算时,构件受拉边缘混凝土产生的拉应力不应超过ctlrftk,ctl取不大于0.25。此处,cts为荷载短期效应组合下的拉应力限制系数,ctl为荷载长期效应组合下的拉应力限制系数,为受拉区混凝土塑性影响系数,ftk为混凝土抗拉强度标准值。 一般要求不出现裂缝的轴心受拉构

9、件,按荷载长期效应组合进行计算时,构件混凝土不应产生拉应力;而按荷载短期效应组合进行计算时,构件混凝土允许产生拉应力,但拉应力不应超过0.3ftk。 注:当有可靠的工程经验时,对按二级裂缝控制的无粘结预应力混凝土梁,其抗裂设计要求可适当放宽。 第3.1.2条 在无粘结预应力混凝土构件中,非预应力钢筋宜优先采用带肋钢筋。当钢筋直径小于10mm时,也可采用热轧光面钢筋。 第3.1.3条 当无粘结预应力筋长度超过25m时,宜采取两端张拉;当筋长超过50m时,宜采取分段张拉和锚固。 第3.1.4条 对无粘结预应力混凝土单向多跨连续梁、板,在设计中宜将无粘结预应力筋分段锚固,或增渗中间锚固点,并应满足本

10、规程第4.2.1条关于非预应之筋配筋量的规定。 第3.1.5条 直接承受动力荷载并需进行疲劳验算的无粘结预应力混凝土结构,其疲劳强度及构造应经过专门试验研究确定。第二节 防火及防腐蚀 第3.2.1条 为满足不同耐火等级的要求,无粘结预应力筋的混凝土保护层最小厚度应符合表3.2.11及表3.2.12的规定。 第3.2.2条 锚固区的耐火极限应不低于结构本身的耐火极限。 第3.2.3条 应严防氯化物对无粘结预应力筋的侵蚀。在混凝土施工中,不得使用含有氯离子的外加剂;锚固区后浇混凝土 第3.2.6条按第3.2.5条的规定进行处理后的无粘结预应力筋锚固区,应用后浇膨胀混凝土或低收缩防水砂浆或环氧砂浆密

11、封。在浇筑砂浆前,宜在槽口内壁涂以环氧树脂类粘结剂。锚固区也可用后浇的外包钢筋混凝土圈梁进行封闭。外包圈梁不宜突出在外墙面以外。 对不能使用混凝土或砂浆包裹层的部位,应对无粘结预应力筋的锚具全部涂以与无粘结预应力筋涂料层相同的防腐油脂,并用具有可靠防腐和防火性能的保护套将锚具全部密闭。第四章 设计计算与构造第一节 一般规定 第4.1.1条 对一般民用建筑,无粘结预应力混凝土单向板的厚度宜取跨度的1/401/45;板柱体系双向平板的厚度宜取柱网长边尺寸的1/401/45;带平托板的双向平板(以柱中心向各向延伸计,平托板的延伸长度不宜小于板跨度的1/6,平托板的厚度宜大于1.5倍板厚)的厚度宜取柱

12、网长边尺寸的1/451/50;密肋板的肋高(包括面板厚度)宜取柱网长边尺寸的1/301/35;主梁高度宜取跨长的1/151/20;次梁高度宜取跨长的1/201/25。 第4.1.2条 当采用荷载平衡法估算无粘结预应力筋时,对一般民用建筑,平衡荷载值可取恒载标准值或恒载标准值加不超过50%的活荷载标准值。柱网尺寸各向不等时,平衡荷载值各向可取不同值。 无粘结预应力筋数量可按附录一的方法估算。 由预加应力对结构产生的内力和变形,可用等效荷载法进行计算。一、张拉端锚具变形和无粘结预应力筋内缩l1; 第4.2.3条 无粘结预应力混凝土受弯构件的斜截面受剪承载力可按混凝土结构设计规范GBJ10-89第四

13、章第二节的有关条款的公式进行计算,但无粘结预应力弯起筋的应力设计值应取有效预应力值。 第4.2.4条 无粘结预应力筋的最大间距可取板厚度的6倍,且不宜大于1.0m。 第425条在主梁、次梁和密肋板中,必须配置无粘结预应力筋的支撑钢筋。对于24根无粘结预应力筋组成的集束预应力筋,支撑钢筋的直径不宜小于10mm,间距不宜大于1.0m;对于5根或更多无粘结预应力筋组成的集束预应力筋,其直径不宜小于12mm,间距不宜大于1.2m;用于支撑平板中单根无粘结预应力筋的支撑钢筋,间距不宜大于2.0m。支撑钢筋应采用级钢筋。第三节 双向体系 第4.3.1条 无粘结预应力板柱体系双向板的计算,应按板的纵横两个方

14、向进行。 垂直荷载作用下的矩形柱网无粘结预应力混凝土平板、密肋板,可按等代框架法进行内力计算;等代梁的梁宽可取柱两侧半跨之和。对格梁板、柱网较特殊的板、承受大集中荷载和大开孔的板,可采用有限单元法等方法进行计算。 第4.3.2条 在侧向力作用下的矩形柱网无粘结预应力混凝 且钢筋直径不应小于6mm,间距不应大于200mm。 非预应力纵向钢筋应均匀分布在板的受拉区内,并应靠近受拉边缘布置。在承载力计算中考虑非预应力纵向钢筋的作用时,其长度应符合有关规范对锚固长度的规定。 三、在平板的边缘和拐角处,应设置暗圈梁或设置钢筋混凝土边梁。暗圈梁的纵向钢筋直径不应小于12mm,且不应少于4根;箍筋直径不应小

15、于6mm,间距不应大于250mm。 第4.3.5条 现浇板柱节点型式及构造设计应符合下列要求: 一、无粘结预应力筋和按第4.3.4条规定配置的非预应力纵向钢筋应正交穿过板柱节点。每一方向穿过柱子的无粘结预应力筋不应少于2根。 二、如需增强板柱节点的冲切承载力,可采用以下方法: 1.将板柱节点附近板的厚度局部加厚(图4.3.5a)或加柱帽。 2.可采用穿过柱截面布置于板内的暗梁,暗梁由抗剪箍筋与纵向钢筋构成(图4.3.5b)。此时上部钢筋不应少于暗梁宽度范围内柱上板带所需非预应力纵向钢筋,且直径不应小于16mm;下部钢筋直径也不应小于16mm。 3.当采用互相垂直并通过柱子截面的型钢,如工字钢、

16、槽钢焊接而成的型钢剪力架时(图4.3.5c),应按第4.3.8条进行设计。 第4.3.9条 由侧向力在板支座处产生的弯矩应组合到第4.3.3条所规定的板有效宽度的柱上板带中去,承受该弯矩所需全部钢筋亦应设置在该柱上板带中,且其中不少于1/2应配置在有效宽度为在柱或柱帽两侧各1.5h(h为板厚或平托板的厚度)范围内(图4.3.9)。 由弯曲传递的部分不平衡弯矩,应由有效宽度为在柱或柱帽两侧各1.5h(h为板厚或平托板的厚度)范围内的板截面受弯承载力传递。配置在此有效宽度范围内的无粘结预应力筋和非预应力钢筋可以用来承受这部分弯矩。按第4.1.11条确定此处无粘结预应力筋的应力设计值p时,0应按上述

17、有效板宽确定。 Jc破坏截面的极惯性矩,按附录二计算; eg柱子截面重心轴至破坏截面重心轴在弯矩作用方向的距离。 对未配置箍筋和弯起钢筋板的冲切承载力按公式(4.3.6)计算,对配置箍筋和弯起钢筋的冲切承载力,分别按公式(4.3.7-1)和(4.3.7-2)计算。配置箍筋和弯起钢筋的冲切截面尚应满足公式(4.3.7-3)的要求。配置型钢剪力架板的冲切截面尚应满足公式(4.3.8-7)的要求。 第4.3.11条 在均布荷载作用下,现浇平板结构中无粘结预应力筋的布置和分配宜满足下列要求: 一、无粘结预应力筋的布置方式可按划分柱上板带和跨中板带设置(图4.3.11a)。这时,无粘结预应力筋分配在柱上

18、板带的数量可占60%75%,其余40%25%则分配在跨中板带上; 二、无粘结预应力筋也可取一向集中布置,另一向均匀布置(图4.3.11b)。对集中布置的无粘结预应力筋,宜分布在各离柱边1.5h的范围内;对均布方向的无粘结预应力筋,最大间距不得超过板厚度的6倍,且不宜大于1.0m。 各种布筋方式每一方向穿过柱子的无粘结预应力筋的数量不得少于2根。 第4.3.12条 在板内无粘结预应力筋可分两侧绕过开洞处铺放,无粘结预应力筋距洞口不宜小于150mm,水平偏移的曲率半径不宜小于6.5m。洞口边应配置构造钢筋加强。第五章 施工及验收第一节 无粘结预应力筋的制作、包装及运输 第5.1.1条 单根无粘结预

19、应力筋的制作,涂料层的涂敷和外包层的制作应一次完成,涂料层防腐油脂应完全填充预应力筋与外包层之间的环形空间,外包层宜采用挤塑成型工艺,并由专业化工厂生产。 第5.1.2条 挤塑成型后的无粘结预应力筋应按工程所需的长度和锚固形式下料、组装,镦头锚具系统无粘结预应力筋的制作和组装应按附录三的规定进行。 第5.1.3条 无粘结预应力筋下料长度,应综合考虑其曲率、锚固端保护层厚度、张拉伸长值及混凝土压缩变形等因素,并应根据不同的张拉方法和锚固形式预留张拉长度。 第5.1.4条 无粘结预应力筋的包装、运输、保管应符合下列要求: 一、在不同规格、品种的无粘结预应力筋上,均应有易于区别的标记; 二、带有镦头

20、锚具的无粘结预应力筋,应采取有效措施防止锚具及塑料保护套磨损或沾染灰沙; 三、无粘结预应力筋应成盘或顺直运输。成盘运输时,盘径不宜小于2m,每盘长度不宜超过200m。长途运输时,必须采取有效的包装措施; 四、装卸吊装时,应保持在成盘或顺直状态下起吊、搬运,不得摔砸踩踏,严禁钢丝绳或其它坚硬吊具与无粘结预应力筋的外包层直接接触; 五、无粘结预应力筋应按规格、品种成盘或顺直地分开堆放在通风干燥处。露天堆放时,不得直接与地面接触,并应采取覆盖措施。第二节 无粘结预应力筋的铺放和浇筑混凝土 第5.2.1条 无粘结预应力筋送到现场后,应及时检查其规格尺寸和数量,逐根检查其端部配件无误后,方可分类堆放。对

21、局部破损的外包层,可用水密性胶带进行缠绕修补,胶带搭接宽度不应小于胶带宽度的1/2,缠绕长度应超过破损长度,严重破损的应予以报废。 第5.2.2条 张拉端端部模板预留孔应按施工图中规定的无粘结预应力筋的位置编号和钻孔。 第5.2.3条 张拉端的承压板应用钉子或螺栓固定在端部模板上,且应保持张拉作用线与承压板面相垂直。 第5.2.4条 无粘结预应力筋应按设计图纸的规定进行铺放。铺放时应符合下列要求: 一、无粘结预应力筋允许采用与普通钢筋相同的绑扎方法,铺放前应通过计算确定无粘结预应力筋的位置,其垂直高度宜采用支撑钢筋控制,亦可与其它钢筋绑扎。支撑钢筋应符合第4.2.5条的要求。无粘结预应力筋位置

22、的垂直偏差,在板内为5mm,在梁内为10mm; 二、无粘结预应力筋的位置宜保持顺直; 三、铺放双向配置的无粘结预应力筋时,应对每个纵横筋交叉点相应的两个标高进行比较。对各交叉点标高较低的无粘结预应力筋应先进行铺放,标高较高的次之,宜避免两个方向的无粘结预应力筋相互穿插铺放; 四、敷设的各种管线不应将无粘结预应力筋的垂直位置抬高或压低; 五、当集束配置多根无粘结预应力筋时,应保持平行走向,防止相互扭绞; 六、无粘结预应力筋采取竖向、环向或螺旋形铺放时,应有定位支架或其它构造措施控制位置。 第5.2.5条 在板内无粘结预应力筋绕过开洞处的铺放位置应符合第4.3.12条的规定。 第5.2.6条 张拉

23、端和固定端的安装,应符合下列规定: 一、镦头锚具系统张拉端的安装。先将塑料保护套插入承压板孔内,通过计算确定锚杯的预埋位置,并用定位螺杆将其固定在端部模板上。定位螺杆拧入锚杯内必须顶紧各钢丝镦头,并应根据定位螺杆露在模板外的尺寸确定锚杯预埋位置(图5.2.6)。外露定位螺杆尺寸按下列公式计算: 二、镦头锚具系统固定端的安装。按设计要求的位置将固定端锚板绑扎牢固。钢丝镦头必须与锚板贴紧,严禁锚板相互重叠放置。 三、夹片锚具系统张拉端的安装。无粘结预应力筋的外露长度应根据张拉机具所需的长度确定,无粘结预应力曲线筋或折线筋末端的切线应与承压板相垂直,曲线段的起始点至张拉锚固点应有不小于300mm的直

24、线段。 在安装带有穴模或其它预先埋入混凝土中的张拉端锚具时,各部件之间不应有缝隙。 四、夹片锚具系统固定端的安装。将组装好的固定端按设计要求的位置绑扎牢固。 第5.2.7条 浇筑混凝土时,除按有关规范的规定执行外,尚应遵守下列规定: 一、无粘结预应力筋铺放、安装完毕后,应进行隐蔽工程验收,当确认合格后方能浇筑混凝土; 二、混凝土浇筑时,严禁踏压撞碰无粘结预应力筋、支撑架以及端部预埋部件; 三、张拉端、固定端混凝土必须振捣密实。第三节 无粘结预应力筋的张拉 第5.3.1条 无粘结预应力筋张拉机具及仪表,应由专人使用和管理,并定期维护和校验。 张拉设备应配套校验。压力表的精度不宜低于1.5级;校验

25、张拉设备用的试验机或测力计精度不得低于2%;校验时千斤顶活塞的运行方向,应与实际张拉工作状态一致。 张拉设备的校验期限,不宜超过半年。当张拉设备出现反常现象时或在千斤顶检修后,应重新校验。 第5.3.2条 安装张拉设备时,对直线的无粘结预应力筋,应使张拉力的作用线与无粘结预应力筋中心线重合;对曲线的无粘结预应力筋,应使张拉力的作用线与无粘结预应力筋中心线末端的切线重合。 第5.3.3条 无粘结预应力筋的张拉控制应力,应符合设计要求。如需提高张拉控制应力值时,不宜大于碳素钢丝、钢绞线强度标准值的75%。 第5.3.4条 当采用超张拉方法减少无粘结预应力筋的松弛损失时,无粘结预应力筋的张拉程序宜为

26、: 从零应力开始张拉至1.05倍预应力筋的张拉控制应力con,持荷2min后,卸荷至预应力筋的张拉控制应力;或从应力为零开始张拉至1.03倍预应力筋的张拉控制应力。 其中con为无粘结预应力筋的张拉控制应力。 第5.3.5条 当采用应力控制方法张拉时,应校核无粘结预应力筋的伸长值。如实际伸长值大于计算伸长值10%或小于计算伸长值5%,应暂停张拉,查明原因并采取措施予以调整后,方可继续张拉。 注:为减少锚具变形和预应力筋内缩造成的预应力损失,可进行二次补拉并加垫片,二次补拉的张拉力为控制张拉力。 第5.3.14条 无粘结预应力筋张拉锚固后实际预应力值与工程设计规定检验值的相对允许偏差为5%。 第

27、5.3.15条 张拉后,宜采用砂轮锯或其它机械方法切断超长部分的无粘结预应力筋,严禁采用电弧切断。无粘结预应力筋切断后露出锚具夹片外的长度不得小于30mm。 第5.3.16条 张拉后的锚具,应及时按第三章第二节的有关规定进行防护处理。第四节 工程验收 第5.4.1条 无粘结预应力混凝土结构验收时,应提供下列文件和记录: 一、文件: 1.设计变更和钢材代用证件; 2.原材料质量合格证件; 3.无粘结预应力筋、锚具出厂质量合格证件; 4.工程的重大问题处理文件; 5.其它文件。 二、记录: 1.混凝土试件的试验报告及质量评定记录; 2.无粘结预应力筋张拉记录; 3.隐蔽工程验收记录; 4.加工、组

28、装无粘结预应力筋张拉端和固定端质量验收记录; 5.钢丝镦头质量验收记录。 第5.4.2条 无粘结预应力混凝土工程的验收,除检查有关文件、记录外,尚应进行外观抽查。 第5.4.3条 当提供的文件、记录及外观抽查结果均符合混凝土结构工程施工及验收规范GB50204和本规程的要求时,即可进行验收。附录六 本规程用词说明 一、为便于在执行本规程条文时区别对待,对要求严格程度不同的用词说明如下: 1.表示很严格,非这样做不可的: 正面词采用“必须”,反面词采用“严禁”。 2.表示严格,在正常情况下均应这样做的: 正面词采用“应”,反面词采用“不应”或“不得”。 3.对表示允许稍有选择,在条件许可时首先应这样做的: 正面词采用“宜”或“可”,反面词采用“不宜”。 二、条文中指定应按其它有关标准、规范执行时,写法为“应按执行”或“应符合的要求或规定”;非必须按所指定的标准、规范或其它规定执行时,写法为“可参照执行”。附加说明本规程主编单位、参加单位和主要起草人名单 主编单位:中国建筑科学研究院 参加单位:北京市建筑设计院 北京市建筑工程研究所 湖南大学 中国航空工业规划设计研究院 主要起草人: 陶学康 裘函始 王 逸 林远征 肖衍芳 刘健行 霍晓鸣 李京一长江委信息研究中心馆藏 47

展开阅读全文
相关资源
相关搜索

当前位置:首页 > 技术资料 > 行业标准

本站为文档C TO C交易模式,本站只提供存储空间、用户上传的文档直接被用户下载,本站只是中间服务平台,本站所有文档下载所得的收益归上传人(含作者)所有。本站仅对用户上传内容的表现方式做保护处理,对上载内容本身不做任何修改或编辑。若文档所含内容侵犯了您的版权或隐私,请立即通知淘文阁网,我们立即给予删除!客服QQ:136780468 微信:18945177775 电话:18904686070

工信部备案号:黑ICP备15003705号© 2020-2023 www.taowenge.com 淘文阁