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21-2022年收藏的精品资料人教版高中地理电子教材必修上.doc》由会员分享,可在线阅读,更多相关《2021-2022年收藏的精品资料人教版高中地理电子教材必修上.doc(90页珍藏版)》请在taowenge.com淘文阁网|工程机械CAD图纸|机械工程制图|CAD装配图下载|SolidWorks_CaTia_CAD_UG_PROE_设计图分享下载上搜索。
1、编写说明为了帮助教师理解并使用好新编的全日制普通高级中学地理(必修)教科书,我们编写了这套高中地理教师教学用书,共分两册,分别与教科书上、下册配合使用。本书各单元的结构分为教材分析、练习篇参考答案、参考资料三个部分。在教材分析中,对整个单元的编写意图和教学内容编排作了总的说明,对每一课的具体内容作了分析说明,同时对教学方法和教学中要注意的问题,提出了一些意见和建议,供教师参考。由于缺乏教学实践的反馈信息,编写时间又很仓促,因此这套教师教学用书在形式和内容方面都有待进一步完善。希望广大教师提出宝贵意见。本书的编写者:学习全日制普通高级中学地理教学大纲的体会,徐岩;高中地理教材的改革和创新,韦志榕
2、;第一单元,韦志榕;第二单元,刘淑梅、韦志榕;第三单元,陆军、丁尧清、刘健;第四单元,刘淑梅、丁尧清、韦志榕。本书责任编辑:高俊昌;审定:吴履平。人民教育出版社地理社会室 2003年3月学习全日制普通高级中学地理教学大纲的体会根据国家教委1996年制定颁布的新的高中课程方案,高中将在三个年级开设地理课。1996年5月,教委颁布了新的全日制普通高级中学地理教学大纲(供试验用)。新的教学大纲在继承了原大纲优点的基础上,又根据普通高中的性质、任务,从我国的国情和21世纪初期对人才的需求出发,从面向全体高中学生、培养提高学生的素质出发,在大纲编订的指导思想和原则、教学内容的选择和安排方面,都有了新的思
3、路。1999年,教育部根据第三次全教会的精神,对这个大纲进行了修订,成为全日制普通高级中学地理教学大纲(试验修订版)。2002年,教育部在总结几年试验的基础上,并适应高考时间提前一个月的要求,对这个大纲又进行了修订,成为全日制普通高级中学地理教学大纲。修订后的高中地理教学大纲,更加符合素质教育的要求,在降低知识难度,增加创新意识和实践能力等方面,有了明显的改进。一、高中地理教学大纲的指导思想一个大纲编订得成功与否,首先在于是否有正确的指导思想。新高中地理大纲编订的指导思想主要有以下几点。1体现了我国高中教育中地理学科的任务新的高中大纲面向的是21世纪的高中学生。新高中地理教学大纲的制定,遵循了
4、教育要面向现代化、面向世界、面向未来的战略思想,体现了具有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的基本国情,说明了21世纪初期我国社会与环境协调持续发展的必要性和可行途径,展现了可供我国借鉴的国外处理人地关系的经验和教训。2贯彻了我国普通高中教育的性质和任务按照九年义务教育后高层次基础教育的性质,以及普通高中兼顾升学和就业两种预备教育的任务,大纲考虑到为全体学生打好共同的应该具备的地理基础,并为不同流向的学生开设选修课程,以适应不同需要。高中地理课程内容框架如下。3面向提高全体高中学生的素质 高中地理新大纲,考虑到如何全面提高学生的素质。除了要让学生学习现代地理科学中的基础知识之外,更重要的是,通过知识载体,提高学
5、生的思想水平,培养学生的能力,初步形成科学的人地协调发展意识,成为有较高地理基本素质的公民。二、高中地理教学大纲的编订原则在正确的思想指导下,高中地理新大纲贯彻了以下一些编订原则。1贯彻新的高中课程计划根据新的高中课程计划,高中地理既开设必修课,也开设选修课。必修课面向全体学生,基本上奠定学生终身受用的、较全面的地理观念和智能基础。选修课要保证学生毕业后升学或就业的基本需要。2继承原高中地理教学大纲的优点原高中地理教学大纲的基本框架是20世纪80年代初制定的,是改革开放的产物。它以人地关系为主线,恢复了人文地理教育,对中学地理教育的发展起了重要的推动作用。但是,随着时间的推移和地理学科的进步,
6、原大纲显示出不适应性,应予以改进、完善和提高。新大纲是在对原大纲进行了较深入的研究的基础上,吸取了原大纲的优点,如继承了原大纲以人地关系为主线组织教学内容的原则;选取最基本的自然地理知识和人文地理知识来确定教学内容的原则;重视能力的培养、重视渗透思想教育的原则等。这些优良传统都被吸收到新大纲之中。3与九年义务教育中的地理课程相衔接九年义务教育中的地理课程体现了地理教育的改革。初中地理贯彻人地关系的主线,讲授区域地理。高中地理注意了与初中地理的衔接,在初中的基础上拓宽、加深和提高。必修课和选修课(第一部分)的内容不同于初中区域地理的系统地理,选修课(第二部分)的内容则是在初中中国地理和高中系统地
7、理的基础上,在较高的层次上研究中国的区域地理问题,既利用初中区域地理的知识,又不是简单的重复。4减轻负担和提高质量新的高中地理大纲从原高中地理分量偏多、负担偏重的实际出发,较大幅度地削减了教学内容,降低了难度;同时在加强地理性、正确体现人地关系、加强实用性和培养能力、发展个性等方面切实提高了质量。如过去自然地理过于强调知识的系统性和完整性,知识量较大,人地关系的主线不够明晰。新大纲紧紧围绕人类活动与协调人类活动与地理环境关系的主线选材,削减了知识量,去掉了一些较难的自然地理知识,为学生减轻了负担,使提高教学质量有了时间上的保证。5密切联系实际选材高中地理是一门实用性很强的学科,与改革开放中我国
8、的经济、社会、文化、政治、环境等重大问题密切相关。大纲从我国发展的需要来选材,要求结合案例并密切联系学生生活实际,使学生爱学,学了有用。6体例从完善功能出发新的高中地理教学大纲在体例上对知识要求的深度和广度、教学方式、能力培养、个性品德养成及某些师生活动等作出了明确说明,切实具备指导教材编写、指导教师教学、指导学生学习的全面功能。三、高中地理教学大纲的主要特征1构建了新的学科体系从整个高中阶段看,必修课程每周3课时。以自然地理为基础,讲述人文地理基础知识,并以环境与发展中的人地关系为总结。所选取的人文地理内容属于最基本的人类活动范畴,即解决衣、食、住、行基本需求的活动。选修课程(第一部分)内容
9、为人文地理,每周2课时,在较高的综合水平上,探讨人文地理中最主要的几个专题,如文化地理、政治地理,并在一定程度上加强了人文地理理论。选修课程(第二部分)内容为中国地理区域研究,每周2课时,介绍中国区域差异和国土整治。这种层次渐进的、既考虑到全体学生又面向不同发展方向的课程体系,是较为合理的。必修课程体系有所突破,教学内容不过分追求学科体系的完整,注意减少头绪。自然地理部分讲述宇宙中的地球、大气、陆地和海洋,增强了综合性,并增加了“自然资源和自然灾害”,以更加突出人类活动与地理环境的关系。人文地理部分各课题的内容也做了调整,比较明显的是人类活动的地域联系这一部分。它把交通、通信和商业贸易等活动作
10、为人类生产和生活之间的联系来讲,从这些活动提高了人地关系的广泛性和深刻性的角度上加以组织,而不是从部门经济地理的角度组织内容。这一突破,减少了头绪,使学生在较少的课时内接触较多方面的知识,并能从较高层次上认识地理问题。2更新了学科内容新的教学大纲大幅度更新了学科内容。从数量上看,删除的较多,增加的较少,减轻了负担。从质量上看,删去了陈旧的、用处不大的内容,增加了新颖的、价值较高的内容,提高了质量。在地理科学知识方面,一方面围绕人地关系这条主线,大量删除了与人地关系不密切的各分支基础知识,如天文、气象、水文、生态、经济、环保等领域的部分内容;另一方面注意了正确处理地理学科的边缘性,将与物理、化学
11、、生物、政治、历史等学科相交叉重复的知识剔除,只应用其结论,做到了删繁除难。新大纲增加了一些新的观念,如人人参与可持续发展的观念;增加了重要的理论,如人口的环境承载力、地理区位、文化扩散、综合国力等方面的理论;增加了新的内容,如城市地域结构、文化景观、旅游活动等。3落实了思想教育和能力培养原中学地理教学大纲对高中部分的教学内容(知识点)规定比较系统、细致,而思想教育和能力培养的要求相对来说不够明确,只在高中部分的教学要求中对思想教育提出了总的要求,在各部分教学内容后以“基本训练要求”为题对智能训练提出了要求。新大纲除按必修、选修分别提出了智能培养和思想教育的总体要求外,还在各课题后结合该课题内
12、容提出了具体的思想教育和智能训练要求。大纲中还设计了“高中地理研究性课题”,其中安排了29个课题。这29个研究性课题涵盖的面比较宽广,大多是从乡土出发,或联系乡土,采取观察、调查、研讨等方法,培养学生综合运用所学知识,分析和解决地理问题的能力。4采用了原理与事实之间的新的联系方式新的高中地理大纲鼓励采用典型个案或例子说明基本原理的方法。如在大纲中提出要“结合实例”理解农业区位因素、工业区位因素,了解影响人口身体素质的环境因素、人口素质对环境的影响,了解合理规划城市的主要内容等。选修课(第二部分)结合我国国土整治和区域发展中的实例,了解中国在区域国土整治和区域发展中面临的主要问题和解决办法。5要
13、求明确,具有可操作性新的教学大纲包括“教学目的”、“课程安排”、“教学目标和教学要求”、“高中地理研究性课题”、“教学中应注意的问题”、“考试与评估”以及“教学设备和设施”七个部分。其中“教学目标和教学要求”部分用表格的方式,对必修课和选修课的教学内容作了比较详细的规定。“教学内容”中对知识要点的要求又分为两栏,左边一栏是教学内容要点,右边一栏是对各知识要点层次的把握,分为了解、理解两个层次。“了解”指对有关地理知识初步的、常常是感性的认识;“理解”则是对地理概念、地理原理、地理成因和地理规律以及地理事物的特点、联系等具有进一步的、理性的认识。大纲的学习方法与情感、态度、价值观要求也比较明确,
14、归为“分析”(包括读图分析、综合分析、定量分析、比较分析等)、“操作演示”、“绘图说明”、“联系实际”等几类;思想教育则用“认识”、“懂得”、“培养”、“树立”、“见诸行动”等词表述。这样分类要求,层次清楚,使教学要求变得更加明确具体,增强了本大纲的可操作性。高中地理教材的改革和创新高中地理(必修)(试验本)教材依据国家教委1996年5月颁布的全日制普通高级中学地理教学大纲(供试验用)编写而成。2000年和2003年分别根据这一大纲的试验修订版和正式版,进行了两次较大的修订。新的高中地理教材在总体框架的设计、教学内容的选择和组织、教材的表达等方面都有一些新意。1观念新。用“可持续发展”的观念构
15、建教材的框架,使教材具有鲜明的素质教育方向性。编写地理教材首先要有一个“纲”,或者“主线”。贯穿新的高中地理教材的“纲”是可持续发展。为什么要选择这一主线呢?有三方面主要原因。首先,符合世界发展的潮流。1987年挪威首相布伦特兰夫人,在她担任主席的联合国世界环境与发展委员会的报告我们共同的未来中,提出了“可持续发展”的观念(既满足当代人的需要,又不对后代人满足其需要的能力构成危害的发展),这一定义得到世界各国广泛的接受,并在1992年联合国环境与发展大会上取得共识。这说明国际社会关注的热点由单纯重视环境保护问题转移到环境和发展的主题,标志着人类社会对发展的认识与实践产生了质的飞跃。现在,可持续
16、发展已经成为我国的发展战略,作为迈向21世纪的现代社会的高中学生,应该具备可持续发展的观念。其次,符合高中地理教学大纲的要求。地理(必修课)的教学目标有3点,其中第一点是“了解人类赖以生存的地理环境的组成及其主要特征,理解地理环境各组成部分之间的相互关系;了解人类活动对地理环境的影响、相应人文环境的形成和特点;了解人类活动与环境相互作用产生的重大问题,认识人类与环境协调发展的重大意义及其实施途径。”从这点要求就可以看出,新的高中地理教材要求学生建立人与环境、环境与发展相协调的观念,这正是可持续发展的核心问题。第三,可持续发展的观念,还是对原高中地理人地关系主题的深化。原高中地理教材是以人地关系
17、为主线编写的。阐明人地关系的确是地理教育永恒的主题。协调人地关系是我们的目标,但是要达到这个目标,关键要看采取哪种发展模式。发展是一个历史范畴,是随着历史进程而变化的。从工业革命到20世纪50年代前,人们对发展的理解是走向工业化社会或技术社会的过程,也就是强调经济的增长;到20世纪70年代,随着工业化进程,人们将发展看作为经济增长和整个社会的变革的统一,即伴随着经济结构、政治体制和文化法律变革的经济增长过程;1972年的联合国斯德哥尔摩会议通过人类环境宣言以来,人们将发展看作追求和社会要素(政治、经济、文化、人)和谐平衡的过程,注重人和自然环境的协调发展;80年代后期以来,人们形成了可持续发展
18、的观念,提出发展的公平性(本代内和代际间)、持续性(人类的经济和社会发展不能超越资源和环境的承载能力)和共同性(可持续发展作为全球发展的总目标,所体现的公平性和持续性是共同的)。如果说原高中地理教材提出了人地协调的目标,而对如何达到这一目标尚缺乏清晰的阐述的话,新的高中地理教材在此基础上,加强了怎样通过走可持续发展道路,实现人地关系相协调的内容。由上述可知,可持续发展是当今社会发展的主题,其所包含的大部分内容也与高中地理的内容相吻合,因此,从素质教育的角度出发,我们用可持续发展的观念构建高中地理教材的框架。我们在设计新的高中地理教材的总体框架时,认真学习和研究了新大纲组织教学内容的思路,认识到
19、高中地理的核心是讲人与环境、环境与发展的关系,这都离不开环境。在这个框架下,教材讲自然环境各部分内容时,突出了自然环境为人类活动提供的条件,以及自然环境的变化对人类活动的影响。对于人类生存的社会环境,则融入了人类对环境与发展的新的认识。例如,人类的工业生产活动,教材重点介绍不同工业地域的形成和发展,使学生了解到从根本上解决环境问题,必须要转变发展模式和消费模式,工业生产从资源密集型逐步转变为技术密集型,即依靠科技进步,节约资源与能源,减少废物排放,实施清洁生产和文明消费,建立经济、社会、资源与环境协调的可持续发展新模式。我们认为,新高中地理从环境的角度组织教学内容的知识框架,把人与环境、环境与
20、发展的关系真正放在了地理教学的核心位置上,加强了教材的素质教育功能。2教材的取材角度新。从高中地理教学大纲新规定的教学内容要点看,有一部分教学内容是新的,例如“人类的生产活动”;有一部分教学内容与原高中地理的相应部分基本相同,例如,“宇宙中的地球”、“大气”;还有一部分知识内容基本相同,但知识需要重新组合,例如“陆地和海洋”。不论是哪类知识,我们都进行了认真的分析,把它们以新的视角纳入新的教材体系中。(1)教材编制有三个重心,即社会需求、学科特点和学生的认知规律。我们认为从社会需求和学科特点来看,地理学发展到今天,应该说是应用性或实用性很强的一门学科。地理学的知识广泛应用于社会生活和生产之中。
21、但是,原中学地理的教学内容理论性较强,而联系实际不够,学生不能“学以致用”。对学生来说,这个“用”应表现为:在社会生活中,能够运用有关的地理知识、技能和思想方法解释和解决一些地理现象和问题;能够应用相关的地理知识、技能和思想方法继续进一步的学习和研究。因此,我们把联系实际,写实、写活教材作为教材的新特点来对待。当今社会,在经济、技术高度发达的同时,环境问题、资源问题、人口问题也一个个接踵而至,这些问题的解决,无一不依赖于协调人类与自然环境的关系,以及发展类型的转变。在教材编写的过程中,我们密切联系当代一些世界性的问题。例如,“大气”这一单元,与过去高中地理教材相同章节相比,关于大气的科学知识内
22、容要求有所降低,而取材的角度更多地转向阐述人类活动与大气的关系,突出大气环境保护问题。关于海洋的内容,教材中除了讲述海洋的基本特征外,还在“自然资源和自然灾害”一单元中,用了两课的篇幅讲述人类对海洋的开发和海洋环境保护,包括海洋资源和能源的利用、海洋空间的拓展、海洋对交通运输和通信的影响,以及海洋环境保护问题。“陆地和海洋”这一单元,综合了以前高中地理教材中的一部分地学知识,并给予新的思路,即不从地学的角度组织教材内容,而是主要讲述自然环境的各组成要素在地理环境形成过程中的作用。我们认为,教材注意与实际联系,才能使学生感受到地理与生产、生活的关系,与现代社会的关系。地理本身的实用性也才能够显示
23、出来。学生乐于学习地理,可持续发展观念的教育才有可能进行下去。(2)教材编制有两个维度,即教与学。一本优秀的教科书,要能做到教师好教,学生好学,这就要求教材的编者在考虑学科教学内容的同时,还要考虑教学过程如何进行。从与义务教育初中地理教学的衔接来看,初中地理是初一和初二开设,初三没有地理课,这样在高一开设地理课,学生肯定会有部分地理知识已经遗忘。因此,在安排高一地理课的内容时,要考虑这个实际情况,对每一节课知识的容量不能安排过满,要留有余地,给教师帮助学生温故知新的时间。此外,我们降低了部分地理知识的难度,例如,“宇宙中的地球”这一单元,我们删减了原来高中地理教材中有关恒星、行星等属于天文学方
24、面的知识,对学生难以理解的地转偏向力作了简化处理,只讲其地理意义,不讲原理。这样,尽量减少教学过程中不必要的难点,使教学顺利进行。我们还考虑到教师备课的方便,参考了一些国外教材的做法,教材采用单元课的结构。一课的容量一般为一课时,内容相对完整。教师在教学过程中,可以根据需要进行调整。从高中学生的心智发展特点来看,学生不是知识的被动接受者;从教学过程来看,教师教的作用逐渐减小,越来越多地依靠学生的独立性。因此,我们必须在考虑教师的教的同时,更多地考虑学生的学。这就对教材结构的设计、内容的表达等方面提出了更高的要求。我们试从以下几方面入手,突出教材的教学性。第一,加强对地理事物和现象的分析过程,不
25、直接给出结论。第二,力求增强教材的启发性和趣味性,文字生动、图文并茂。例如,考虑到教材是面向学生的,要让学生对它有亲切感,教材的前言部分被冠以“致同学们”的标题,以引起学生阅读的兴趣。这段内容与传统的“序言”或“前言”写法相同之处是,都对地理学科的地位、作用,教材的主要内容,以及如何学好地理作了说明;不同之处是,新教材在这部分内容中还用图解的方法,就教材内容编排的结构、体例和各部分的功能,作了解释,让学生更清楚地了解教材,知道如何使用教材。第三,适当增加一些拓展性的内容,以楷体字形式呈现,增强教材的弹性,以适应不同地区、不同水平学生的需要。(3)突出能力的培养。国际21世纪教育委员会向联合国教
26、科文组织提交的一份报告指出,面对未来社会的发展,教育必须围绕四种基本的学习能力来重新设计、重新组织。这四种基本能力也可称之为教育的四大支柱。它们可以概括为学会求知的能力(学会广博与专精相结合,由博返约的学习方法),学会做事的能力(不仅要学会实际动手操作的技能,更重要的是要具备一种综合而成的能力),学会共同生活的能力(在人类活动中要学会与他人一起参与),学会生存和发展的能力(学会适应环境以求生存,改造环境以求发展的能力)。这四种能力虽然是对整个教育而言的,但对地理教育有重要的指导意义。我们在编写教材时,对能力的培养给予了高度重视。高中地理对学生能力的培养方式要符合高中学生的思维水平。义务教育初中
27、地理教材用了多种小栏目,对引起学生的学习兴趣、培养能力起了很好的作用,但是这种方法对高中学生来说就显得比较肤浅。高中地理教材应该更注重通过对地理事物的分析,培养学生的地理思维方法,即综合的、联系的、区域的、战略的以及立体的思维方式。因此,从表面上看,教材采用的形式或“花样”不如初中地理教材丰富,但是仔细分析,对学生能力培养的广度和深度都上了一个新的台阶。例如,教材各单元的内容都注重过程的分析,包括一些自然地理过程和生产过程,这实际上就在教给学生分析地理问题的方法。除此之外,教材在每课都设计了“活动”,让学生动手(一些实验)、动脑(联系实际分析问题)、动口(讨论问题)。同时,我们还把一些地理技能
28、分成若干个专题列入教材,供学生自学自练。通过课文、活动和自学自做等形式,学生的能力得到了加强和落实。3内容组织结构新。现代教学论的观点主张通过传授结构化的基础知识和基本原理,着力促进学生的发展,培养学生的能力和创造性。如何把地理知识结构化,也就是把地理知识内部的逻辑顺序与学生的认知规律结合起来,这就要求我们应该像搭房子一样,精心构建教材的结构。我们认为要考虑好三个“结合”:一是教材中知识、能力、思想教育三者的结合,二是教材中课文、图像、作业三者的结合,三是这两个系列的结合。教材可以看做由两个部分组成。第一部分是教材的主体,是学生必须修习的部分。在这部分中,知识、能力、思想教育三项要求紧密结合起
29、来,从表达形式上看,课文、图像和作业相互配合使用,使学生从学习知识到检查学习效果,层层递进,比较完整。例如,第一单元第一课“人类认识的宇宙”,有两个知识点:一是人类目前观测到的宇宙;二是宇宙中的地球。能力要求主要是学会运用数据和分析事物之间的联系,说明地球的普通性和特殊性。思想教育要求是树立正确的宇宙观。在确定了这些知识点和基本要求后,我们要寻找最合适的表达方式。在这课中,配合课文,我们选择了照片、示意图、表格等不同的方式,使教材的直观性、趣味性和可读性得到了加强。最后,教材还安排了“活动”的内容。需要说明的是这里的“活动”与每单元后的“练习篇”不同,它更侧重利用本课学到的知识,联系实际研讨、
30、分析、说明一些问题,而“练习篇”更侧重复习本单元所学的知识。第二部分是学生选学的部分,名为“自学园地”。安排这部分内容的出发点有两个:一是增加教材的弹性,以适应不同地区不同学校的需要;二是虽然在必学部分知识、能力、思想教育贯穿其中,但是还需要进一步落实,使这三条线索更加清晰。这部分内容分为三个“板块”。第一块是“阅读篇”,通过阅读选编的文章,让学生体会一些道理(思想教育不是强加于学生的)。每个单元后各选编了一篇文章,如“人类天地观的演变”,“天下第一气象站”,“地球的演化发展”,“增强海洋意识,发展海洋事业”等。第二块是“技能篇”,通过介绍一些地理技能和学习方法,使学生切实掌握一些学习地理比较
31、实用的方法或技能。各单元后的“技能篇”既与课文内容相联系,又自成一个由简单到综合的体系:“制作地理资料卡片”、“分析地理知识间的联系”,“怎样进行野外观察”,“地理数据的表示和运用”。第三块是“练习篇”,通过做一些练习,分别对单元知识进行复习和巩固。“自学园地”的内容可以灵活掌握,有条件的可以利用课堂教学时间讲授,如无条件可供学生自学。第一单元 宇宙中的地球教 材 分 析全日制普通高级中学地理教学大纲开宗明义,指出:“地理学是研究人类赖以生存和发展的地理环境,以及人类与地理环境关系的一门科学。”显然,地理课讲述的对象是人类赖以生存的地球。人类生活在地球上,会受到自然环境和社会环境的影响和制约,
32、而地球作为宇宙中的天体,其运动和变化又不能不受到其他天体的影响。越来越多的事实说明,地球上发生的不少自然现象,如果仅从地球本身找它们的因果关系,有时难以得到满意的解答。也就是说要了解地球上一些自然现象的来龙去脉,首先要对地球所处的宇宙环境有一个基本的认识。根据教学大纲的教学内容以及学习方法与情感、态度、价值观要求,并考虑课时的限定,本单元在取材时考虑了以下几个方面。第一,以地球为中心取材。本单元讲述的宇宙环境是以地球为中心的。地球的宇宙环境是极其辽阔的,但其中与地球联系最密切的是地球所在的地月系和太阳系。要了解地球的宇宙环境对地球的影响,重点应放在了解日、地、月三者的关系上。确定了这个思路之后
33、,本单元突出讲述了日、地、月三者的关系,而纯属于天文基础知识的内容如天球、恒星和星云、行星等知识则大大精简了。第二,符合高中学生的知识水平。宇宙中的地球这部分内容,空间概念的建立是一个难点。例如,关于地球的运动,可以从真运动的角度讲,也可以从视运动的角度讲。地球围绕太阳运行,这是地球真实的运动情况,也是常识。高中学生虽然分析推理的能力有了进一步的提高,但对于空间概念的建立仍感困难。如果从视运动的角度介绍地球的运动,势必要引入天球的概念,增加知识难度,因此,教材以学生已有的地球运动的知识为基础,仍然从真运动的角度进一步介绍地球的运动。此外,对一些比较偏重物理等自然科学的知识进行了简化处理,因为这
34、些内容在有限的地理课时内是不可能讲清楚的。例如,地转偏向力的产生,即便是用最定性的方法讲述,也很难让学生理解。况且地理课主要是让学生理解水平运动的物体,受地转偏向力的作用,对地理环境会产生哪些影响,而不是把重点放在讲地转偏向力本身上。第三,注意反映新知识、新观念。随着现代科学技术的发展,人类对宇宙空间的探索和开发方兴未艾,人类对地球与宇宙环境关系的认识越来越深刻。为了反映这种新的发展和变化,教材增加了宇宙探测和保护宇宙环境的内容。第四,注意落实学习方法与情感、态度、价值观要求。根据大纲中提出的读图分析、操作演示、绘图说明、综合分析等学习方法要求,教材中要配合相应的图和练习予以体现。对树立学生科
35、学的宇宙观的价值观要求,应贯彻本单元教材始终。本单元分为6课,按照空间尺度由大到小的顺序组织教学内容。所谓“大”,是指从总体上介绍地球的宇宙环境。前3课通过介绍宇宙的物质性和层次性,说明地球所处宇宙环境的基本特点;通过介绍日地关系、月地关系,说明地球与其宇宙环境之间的联系;通过介绍宇宙空间探测的发展和宇宙空间的开发,说明人类与宇宙的关系越来越密切。所谓“小”,是相对而言的,指在宇宙这个大的背景下,把地球作为宇宙中的一个天体,研究它的运动特征。包括地球运动的基本形式、特点及其地理意义。本单元讲宇宙中的地球,那么首先要搞清楚宇宙指的是什么。为此,教材在进入主题之前,用一小段序言讲了两个问题:其一,
36、关于宇宙的概念。教材中强调的是科学上的宇宙概念,说明宇宙是空间和时间的总和,以及宇宙的物质性和运动性。当然,宇宙还有哲学上的含义,认为宇宙没有起点终点和边界范围,因此也就谈不上形成和演化。其二,了解地球宇宙环境的意义。为什么要在地理课上首先讲地球的宇宙环境,教材主要讲了两点:一是为了进一步了解地球本身;二是为了开拓新的空间。11人类认识的宇宙一、我们在教材中讲的宇宙是目前人类观测到的宇宙。教材首先给学生一个发展的观念,即人类对宇宙的认识不断地得到修正,不断地接近真理。教材简单回顾了人们对宇宙认识的几个有代表性的阶段,使学生概括地了解到人类对宇宙的认识的确经历了漫长的过程。当然,本段内容的重点还
37、是放在人类目前观测到的宇宙上。课文中提到20世纪60年代和大型天文望远镜,是有其用意的,它强调观测距离在宇宙空间的拓展,依赖于观测手段的改进。在17世纪以前,天文工作者在漫长的年代里只是靠肉眼来观测天象,能看到的星星不过六七千颗。17世纪,伽利略首创了天文望远镜,使人类的眼界大大开阔。之后,分光仪的使用、射电技术的成功、人造卫星的发射,都给天文观测带来了划时代的变革。其中,20世纪60年代射电天文望远镜的应用(通过观测天体的无线电波来研究天文现象),使人们能够深入到以往光学方法看不到的地方。60年代中的四大天文发现类星体、脉冲星、 星际分子、微波背景辐射,都是用射电天文手段获得的。天文观测手段
38、的革命,使人类才有可能不断加深对宇宙的认识。二、宇宙是怎样的?这是本课要回答的第一个问题。宇宙的特点可以概括为两点:宇宙是物质的;宇宙处于不断的运动和发展中。宇宙是多样而又统一的。教材中列举了一些学生比较熟悉的物质类型,并且给出了天体的概念。这里教材还安排了一组天体的照片,例如土星、蟹状星云、狮子座流星雨、哈雷彗星等等。在每一幅图下,有一些说明性的文字,起到两方面的作用:一是对照片上的天体作比较详细的说明,用事实材料来证实“天体在大小、质量、光度、温度等方面存在差别”;二是拓宽知识,例如通过蟹状星云,让学生了解星云这种天体的特点,加强对学生进行科学教育。宇宙中的物质不仅种类多,就是同一种天体,
39、它们的物理性状也是千差万别的。教材受篇幅限制,没有举例说明,教师在讲课时,可以根据有关资料作些补充。例如,就拿恒星来说,恒星的直径有的小到几千米,有的大到10亿km以上;恒星的质量大约介于太阳质量的百分之几到120倍之间;恒星的发光程度不同,据此可以分成7个不同的级别(超巨星、亮巨星、巨星、亚巨星、主序星、亚矮星、白矮星);恒星的温度有几万度到几千度的差别。宇宙处于不断的运动和发展中,讲了两层意思。第一,物质的运动是宇宙中的普遍规律。这里首先引入了天体系统的概念,然后分别从组成和尺度两个方面简单说明了地月系、太阳系、银河系和河外星系、总星系等不同的天体系统。教材还用一幅示意图解释了不同天体系统
40、之间的关系。天体系统自身和不同天体系统之间有规律的运动,又说明了宇宙处于有序的状态之中,是有层次和结构的物质世界。第二,作为整体的宇宙也在不断演化着。关于宇宙的演化,天文学界建立了不同的宇宙模型,其中比较得到公认的是“大爆炸宇宙学说”。教材中宇宙“经历了温度从高到低,物质密度从密到稀的演化”,实际上体现了“大爆炸宇宙说”的基本思想。有关“大爆炸宇宙说”见本单元参考资料。三、地球在宇宙中究竟是怎样的一颗行星?这是本课要回答的第二个问题。教材通过把地球与其他行星进行比较和分析,来说明行星地球的基本情况。第一,地球的普通性,这是从地球作为宇宙中的一颗行星,具有行星的一般特征来说的。教材选编了“太阳系
41、九大行星的比较数据”表,让学生从行星的质量、体积、平均密度、公转周期和自转周期等数据中,看出地球与其他行星相比,尤其是与类地行星相比,并没有什么特别的地方,这样自然而然地得出地球是太阳系中的一颗普通行星的结论。第二,地球的特殊性,这是从地球上存在生命物质,尤其是高级智慧生物来说的。地球的特殊性奠定了地球在宇宙中的重要地位。教材重点分析了地球这一特征形成的主要原因。以往,我们在分析这一问题时,比较侧重分析地球本身的条件。实际上,除了地球本身的条件,宇宙环境对地球上生命现象的出现,具有举足轻重的作用。因此,本课从宇宙环境和地球本身两个方面,来说明地球存在生命物质的原因。突出地球与宇宙的关系也是本课
42、教材的重点之所在。教材分三点说明宇宙环境有利于地球上生命的出现。前两点是从恒星际空间来看,太阳周围的恒星际空间比较有利于太阳的稳定,太阳的稳定又有利于地球上生命的产生和演化;后一点是从行星际空间来看,也是强调了行星际空间的稳定与安全。当然,太阳系中的其他行星也是处在这样一个宇宙环境之中,那么为什么生命只出现在地球上呢?这又要从地球本身来找一找原因。教材从地球在太阳系中的位置、体积、质量、内部物质运动等方面进行了分析,说明地球的这些条件可以满足生命出现所需要的温度、液态水、大气等。需要说明的是,教材还简单说明了海洋的形成,因为现代科学认为海洋是生命的“摇篮”。生命的起源是一个相当复杂的问题,涉及
43、许多学科领域,地理课不可能完全解释清楚。我们只是从地理环境的角度予以简单说明。四、高中地理教学大纲中要求讲述“人类宇宙观念的发展”,本课中虽然未单独列标题讲述这个问题,但其内容始终贯穿在教材中,例如宇宙的概念、人类对宇宙漫长的认识过程、地球在太阳系中的普通性和特殊性等等,都是帮助学生树立正确的宇宙观,培养辩证唯物主义思想方法的重要内容。12太阳、月球与地球的关系 一、太阳和月球是距离地球最近的两个天体。地球与宇宙环境之间物质和能量的关系,更突出地体现在与这两个天体之间的关系上。如前所述,从教材编写的指导思想出发,教材不侧重讲述太阳和月球本身的一些知识,而是把重点放在讲述太阳、月球与地球的关系上
44、。这也是与原高中地理教材的不同之处。二、太阳对地球的重要性是十分显而易见的,可以说没有太阳就没有地球的一切。人类生存的地理环境中,有大气、水、生物等要素,这些要素本身和要素之间是在不断变化的,其根本动力就是太阳辐射。从能量的角度看问题,自然地理环境中大多数运动和变化,本质上就是太阳能如何分配、再分配和转移。因此,太阳辐射是太阳对地球最大、也是最重要的贡献。教材先从三个方面介绍了有关太阳辐射的知识:其一,什么是太阳辐射;其二,太阳辐射的能量有多大;其三,为什么太阳有如此巨大的能量。在介绍第二个问题时,教材安排了一幅“太阳辐射和太阳常数”示意图。太阳常数反映的是地球大气上界面接受太阳辐射能量的情况
45、,同时也体现了太阳辐射总量的多少。我们假设一个球面,它以太阳为中心,以日地平均距离为半径。在这个球面上,每1 cm2所得的太阳热量都是8.24 J/min,这个球面所得到的太阳热能总量就是球面积与太阳常数的乘积,约为2.321028 J。这就是整个太阳每分钟所辐射的热能总量。关于太阳能量的来源,教材简单介绍了太阳核聚变反应。需要说明的是,太阳产生能量的方式是物质的质量转变成能量。在这个过程中,太阳质量的损耗是相当小的,而产生的能量是相当大的。有人推算,1 g氢聚变成氦,只会造成0.006 9 g的质量损失;而这一点点质量亏损所对应的是61011 J热量。因此,不必担心太阳质量会消耗殆尽。太阳辐
46、射对地球的影响,教材从两个方面加以说明。第一,太阳辐射对地理环境形成和变化的影响。太阳辐射对地理环境的形成和变化,既有直接的作用,又有间接的作用。直接的作用,如岩石受温度变化的影响而产生风化,是显而易见的;而间接的作用,教材从地理环境的驱动力的角度进行了阐述。地球上的大气、水、生物是地理环境要素,它们本身的发展和变化,以及各要素之间的相互联系,大部分是在太阳驱动过程中完成的。教材选择了热量输送的例子来说明这个观点。学生在初中已经学过,太阳辐射具有纬度差异,因而各地获得的热量也有差异。但是热量盈余的地方(如赤道),温度并没有越来越高,热量亏损的地方(如两极),温度也没有越来越低,而是保持相对稳定
47、。这说明热量在盈余区和亏损区之间不断传输,其传输方式主要是大气环流和洋流。大气环流和洋流在地理环境的形成和变化中扮演着极其重要的角色。由于后两个单元要分别讲到大气环流和洋流,这里只是一般性地提一下,不做详细解释。第二,太阳辐射对人们生产和生活的影响。人们对太阳辐射作用最直接的感受,来自于它是人们进行生产和生活的主要能源。教材这里谈到的能源,一部分是人们直接获取的太阳能,一部分是由太阳能转化的能源。从广义的概念出发,可以笼统地认为这些都是太阳能的利用。教材以我国为例,说明我国太阳辐射总量的地区分布情况,并配合两幅太阳能利用的照片。至于为什么说煤和石油等化石燃料固定了大量的太阳能,可以从煤和石油的
48、成因上稍加说明。煤和石油都是地质历史上由生物遗体形成的,而生物的生长需要吸收大量的太阳辐射能。从这个意义上说煤和石油中固定了大量的太阳辐射能。为加深学生对太阳辐射能与人类活动关系的认识,教材设计了联系学生家乡实际的活动。第1题,从图中可以看出,我国年太阳辐射总量的分布规律是东南部较为贫乏,西北部较为丰富。可引导学生从气候和地形两方面分析形成这种分布规律的原因。第3题可引导学生从两个角度思考,如果当地太阳辐射能较为丰富,则侧重于当地人们对太阳辐射能的利用;如果当地太阳辐射能较为贫乏,则侧重于其对于当地人类活动的不利影响。三、太阳辐射体现了日地关系的一个方面。但是现代科学里所研究的日地关系,更多地
49、侧重在太阳活动对地球的影响。教材在简单介绍太阳大气结构后,分两个标题介绍这个内容。第一,太阳活动的主要类型。太阳活动的类型较多,现在人们认识到的就有黑子、耀斑、谱斑、日、日冕凝聚区等等活动现象。其中黑子是太阳活动的标志,耀斑是太阳活动最激烈的显示,教材主要介绍了这两个内容。在这一段中主要说明什么是黑子和耀斑,它们具有什么特点。黑子和耀斑出现在太阳大气层的不同位置。因此,教材首先通过一幅图来说明太阳大气层的结构,让学生明确黑子主要出现在太阳的光球层,耀斑主要出现在太阳的色球层。第二,太阳活动对地球的影响。太阳活动对地球的影响表现在许多方面,而且有些影响现在还在研究之中,没有定论。就是对有定论的影响,要讲清楚它们的物理机制,学生的基础知识不够,也不是地理课的任务。因此,教材把重点放在说明现象上。太阳活动对地球电离层和地球