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七单元《韩非子·子 圉见孔子于商太宰》-人教版高中语文选修 先秦诸子选读 课件(共36张PPT).ppt》由会员分享,可在线阅读,更多相关《第七单元《韩非子·子 圉见孔子于商太宰》-人教版高中语文选修 先秦诸子选读 课件(共36张PPT).ppt(36页珍藏版)》请在taowenge.com淘文阁网|工程机械CAD图纸|机械工程制图|CAD装配图下载|SolidWorks_CaTia_CAD_UG_PROE_设计图分享下载上搜索。
1、,读孔子一颗爱心构建和谐社会读孟子一股正气平治天下读墨子一腔热血救助苦难读韩非一双冷眼直面人生,韩非子一书体现了韩非子对社会人生的深刻洞察,他用冷眼直面社会人生,用寓言故事巧妙地表现社会人生.,子圉见孔子于商太宰,吉林省白山市第七中学赵淑华,韩非子选读二,选文共分为14则,讲了14个故事,分别说明了什么道理?,1.1子圉见(介绍、引荐)孔子于商太宰。孔子出,子圉入,请问客。太宰曰:“吾已见孔子,则视子犹蚤虱之细(渺小)者也。吾今见之于君。”子圉恐孔子贵于君也,因(于是)谓太宰曰:“君已见孔子,亦将视子犹蚤虱也。”太宰因弗复见也。翻译:子圉将孔子引见给宋国太宰。孔子走后,子圉进去问太宰对孔子的看
2、法。太宰说:“我见过孔子后,看你就如同蚤虱那么渺小了。我要把他推荐给宋君。”子圉害怕孔子受国君爱宠,于是对太宰说:“您向国君引见孔子后,君主看你就象蚤虱那么渺小了。”太宰于是就没将孔子引见给宋君。,第一则故事说明了一个什么道理?子圉、商太宰不推举孔子,表明决定人们取舍的往往不是是非判断,而是对私利的算计。,1.2子胥出走,边候(守候边界的官吏)得之。子胥曰:“上索我者,以(因为)我有美珠也。今我已亡之矣。我且曰子取吞之。”候因释之。翻译:子胥从楚国出逃,守护边界的官吏抓住他。子胥说:“国君收捕我,是因为我有一颗美丽的宝珠。现在我已经把它丢了。(你如果把我遣送到国君那里)我将对国君说度你拿了宝珠
3、,私自吞了它。”守护边界的官吏于是把他放了。,第二则故事说明了一个什么道理?伍子胥凭机智脱险,说明“利害”决定人最后的选择;机智和灵活的应变能力是人生存之道。,1.3庆封为乱于齐而欲走(逃跑)越。其族人曰:“晋近,奚不之晋?”庆封曰:“越远,利以避难。”族人曰:“变是心也,居晋而可;不变是心也,虽远越(遥远的越国),其(语气助词,表示反问)可以安乎?”.翻译:庆封在齐国作乱而想逃跑到越国。他同族的人对他说:“晋国近,何不到晋国去呢?”庆封说“越国远,有利于避难。”他同族的人对他说:“改变这作乱的心思,居住在晋国就可以了;不改变这作乱的心思,即使居住在遥远的越国,难道就可以安宁了吗?”,第三则故
4、事说明了一个什么道理?庆封避乱,如果不改变作乱的思想,到哪里都不会安宁。说明改变环境不如改变自己。,1.4绍绩昧醉寐(睡着)而亡其裘。宋君曰:“醉足以亡裘乎?”对曰:“桀以醉亡天下,而康诰曰毋彝酒,彝酒者,常酒也;常酒者,天子失天下,匹夫失其身(性命)。”翻译:绍绩昧因为喝醉睡着而丢失皮裘。宋君说:“喝个酒居然严重到百会丢失皮裘吗?”绍绩昧回答说:“桀还因为喝酒丢了天下呢!而康诰也说毋彝酒,彝酒就是经常喝酒的度意思;经常喝酒的人,天子会丢掉天下,平民会丢掉性命。”,第四则故事说明了一个什么道理?绍绩昧借醉酒,表达对帝王响亮的警示,说明“勿以恶小而为之”的治天下的道理。,1.5鲁穆公使众公子或(
5、有的)宦于晋,或宦于荆。犁锄曰:“假(借)人于越而救溺子,越人虽善游,子必不生矣。失火而取水于海,海水虽多,火必不灭矣,远水不救近火也。今晋与荆虽强,而齐近,鲁患(祸患)其不救乎!”翻译:鲁穆公让自己的儿子们有的去晋国版做官,有的去楚国做官。犁鉏说:“从越国借人来救溺水的孩子,越国人虽然善于游泳,但孩子一定救活不了。失火而从海里取权水来救,海水虽然很多,但火一定扑不灭了,因为远水救不了近火。现在晋国和楚国虽然强大,但齐国离鲁国近,如果受到齐国攻击,鲁国的祸患恐怕难救了。”,第五则故事说明了一个什么道理?以救人救火的故事比喻鲁国的处境,说明为政者要有长远的打算;寄希望于大国不如搞好邻里关系。,1
6、.6曾从子,善相剑者也。卫君怨吴王。曾从子曰:“吴王好剑。臣相剑者也。臣请为吴王相剑,拔而示(给看)之,因(趁着)为君刺之。”卫君曰:“子之为是也,非缘义也,为利也。吴强而富,卫弱而贫。子必往,吾恐子为吴王用之于我也。”乃逐之。翻译:曾从子是一位善相剑之人,(客游卫国)卫君抱道怨吴王,曾从子就说:吴王好剑,我是相剑者,请大王让我去为吴王相剑,拔出剑给他看,乘机将他刺死。卫君却说:“你这样做并非缘于义,而是为了利。吴国富强,卫国贫弱,你如果真去了,恐怕你为吴王把这一套用在我身上。”于是就将曾从子逐走了。,第六则故事说明了一个什么道理?卫出公不洞穿了曾从子为利而非为义的本质,果断的将他逐出境内。说
7、明为政者要清醒的头脑,果断的决策力。,1.7纣为象箸而箕子怖。以为象箸必不盛羹于土簋,则必将犀玉之杯;玉杯象箸必不菽藿,则必旄、象、豹胎;旄、象、豹胎必不衣短褐(穿粗布短衣)而舍(住)茅茨(用茅草盖的屋顶)之下,则必锦衣九重(很多件),高台广室也;称此以求,则天下不足矣。圣人见微以知荫,见端(开头)以知末(结尾),故见象箸而怖(恐惧不安),知天下不足也。翻译:纣王做象牙筷子,箕子感到恐惧不安。(他)认为:“象牙筷子肯定不会放在鉶(这样的土制的器皿)上,必然要用犀牛角和玉做的杯子。用象牙筷子玉杯子不可能会以豆子豆叶(这样的普通蔬菜)道作为食物,那么(食物)必然是牦牛、大象、豹子幼崽(这样的珍馐佳
8、肴)。(吃回)牦牛、大象、豹子幼崽肯定不会穿粗布短衣在茅屋下用餐,肯定是绫罗绸缎的衣服无数,房子做得很大台筑得很高。继续追求和这些东西相称的,那么天下的东西就不够了,达到最高境界的人,见到微小的苗头就知道事情的萌发,见到开头救恩能够知道结果,所以箕子见到纣王用上了象牙筷子而惊恐不安,知道天下的东西不够纣王用的。,第七则故事说明了一个什么道理?箕子从纣王做象牙筷子这一件小事,看出纣王的贪欲无限。说明人要能“见微知萌,见端知末”,防微杜渐,不要忽略生活中的小。,1.8鲁人身善织屦(鞋子),妻善织缟(编织细白的生绢),而欲徙于越。或谓之曰:“子必穷(没有出路)矣。”鲁人曰:“何也?”曰:“屦为履之也
9、,而越人跣行(光脚走路),缟为冠之也,而越人被发,以(凭借)子之所长,游于不用之国,欲使无穷,其可得乎?翻译:鲁国有个人自己擅长编织鞋子,妻子擅长编织白绢,但是想搬到越国去。有人对他说:“你搬到越国去必定会没有出路。”鲁国人问:“为什么呢?”这个人回答说:“麻鞋是为了(人们)穿它(走路的),但是越国人光脚走路;白绢(做成帽子)是为了(人们)戴它,但是越国人披散着头发。凭借你们的专长,跑到用不着你的国家里去,要想不穷困,怎么可能?”。,第八则故事说明了一个什么道理?鲁人行为计划过于盲目,要想发展,自身优势固然重要,但也要有一个能发挥自己长处的外部环境。,1.9陈轸(纵横家)贵于魏王。惠子曰:“必
10、善事左右。夫杨,横树之即生,倒树之即生,折而树之又生。然使(假如、如果)十人树之而一人拔之,则毋生杨矣。至以十人之众,树易生之物,而不胜(胜过、超过)一人者,何也?树之难而去之易也,子虽工(善于)自树于王,而欲去子者众,子必危矣!”译文:陈轸得到魏王的尊贵,魏相惠施对他说:“你必须善于团结周围的臣僚们。比如杨树,横着种它可以活,倒着种它也可以活,折断了种它还是可以活。但是,让十个人种树,而有一个人毁坏它度,就没有一棵活杨树了。以十人之多,种容易成活的杨树,可是经不过一人毁坏它,原因在哪里呢?这是因为种树难而毁树容易的缘故。你虽然善于树立自己的威信取得魏王的信任,可是想要排斥你的人很多,你的处境
11、真危险啊!.,第九则故事说明了一个什么道理?十人树杨的故事突出处事的艰难,人际关系的重要性。经营起一番事业很困难,而毁掉它缺很容易。,1.10杨子(杨朱,战国哲学家)过于宋东之逆旅(旅社、旅店)。有妾二人,其恶者(长得丑的)贵(地位高),美者贱。杨子问其故,逆旅之父(对老年男子的尊称)答曰:“美者自美,吾不知其美也。恶者自恶,吾不知其恶也。”杨子谓弟子曰:“行贤而去自贤之心,焉往而不美?”韩非子说林上,翻译:杨子经过宋国东部的一家旅店,住在旅店里。店老板有两个妾,长得丑的地位高,长得美的地位低。杨抄子问这其中的原因,店老板回答说:“漂亮的人自认为漂亮,我并不觉得她漂亮;丑的人自认为丑,我并不觉
12、得她丑。”杨子对学生说:“实行贤德而去掉自认为贤德的思想,到哪里不会受到赞美呢?”,第十则故事说明了一个什么道理?以二妾的故事指出有才德固然重要,但不以自居的道理。,2.1鳣(通鳝,黄鳝)似蛇,蚕似蠋,人见蛇则惊骇,见蠋则毛起。渔者持鳣,妇人拾蚕,利之所在,皆为贲、诸(孟贲,战国时期的勇士;专诸,春秋时期的勇士)。.翻译:黄膳像蛇,蚕像毛虫。人们看见蛇就会惊恐害怕,看见毛虫就会汗毛竖起。渔夫捕捉黄鳝,妇女拾蚕喂养,因利益所在,都能像孟贲、专诸一样勇敢.,第十一则故事说明了一个什么道理?以捕捉黄鳝毛虫的故事指出利益对人所产生的巨大的诱惑。在利益的驱使下,人们可以变得胆大无比,讽刺那些为利所驱的行
13、径,.2.2杨朱之弟杨布衣素衣而出.天雨,解素衣,衣缁衣而反。其狗不知而吠之。杨布怒,将击之.。杨朱曰:“子毋击也。子亦犹是!曩(从前)者使女(通汝)狗白而往,黑而来,子岂能毋怪哉!杨朱的弟弟叫杨问布,他穿着件白色的衣服出门去,遇到了大雨,便脱下白衣,换搭了黑色的衣服回家了。他家的狗不知道,迎上去向他汪汪地叫了起来。杨布十分恼火,要去打狗。杨朱说:“你不要打回狗,你自己也会这样的。倘若你的狗出去时是一身白而回来时却变成了一身黑,那你难道不奇怪吗”,第十二则故事说明了一个什么道理?启示人们应根据实际情况,善于设身处地地为别人想着想,从自我为中心的圈子跳出来;人们看问题往往只看表面不看实质,2.3
14、桓公问管仲:“富有涯乎?“答曰:“水之以涯,其无水者也;富之以涯,其富已足者也。人不能自止于足,而亡其富之涯乎!“.韩非子说林下翻译:齐桓公问管仲:“富贵有边际么?”管仲回答说,“水用来做边际的,是没了水的地方;富裕用来做边际的,是人感到满足的地方。人如果不能停于知足,而贪财而死,那么死亡大概就是富裕的边际了。”,第十三则故事说明了一个什么道理?启示人们不可贪得无厌,知足方能常乐,.2.4三虱食彘,相与讼(争论、喧嚷)。一虱过之,曰:“讼者奚说(宾语前置)?”三虱曰:“争肥饶之地。”一虱曰:“若亦不患腊(岁终举行的祭祀)之至而茅之燥耳,若又奚患(宾语前置)!”于是乃相与聚嘬(吮吸、叮咬)其母而
15、食之。彘臞(通癯,消瘦),人乃弗杀。韩非子说林下三只虱子吃猪身上的肉,在一起喧闹,另一只虱子从旁经过,问道:“你们争吵些什么?”三只虱子说:“争占猪身上肥沃的地方。”那只过路虱子说:“你们也不担心腊祭到了,人们要用茅草烤猪,火烧火燎的,你们又何必在这些小地方计较呢?”这些虱子便相互聚在一起吸食猪身上的血肉。母猪消瘦了,人们就没有杀它祭祀,第十四则故事说明了一个什么道理?启示人们不要为了眼前的小利,而忘掉了维护共同的根本利益,选文一共用了14个故事,这些故事可以分为2大类,一类是剖析人性的弱点,共10例;一类是蕴含着对社会人生的深刻思考,共4例。韩非子或使用散见在史书的例子,或使用民间的传闻,或
16、独自创作,化抽象为具体,用生动的故事,深入浅出地将他对社会人生的深刻洞察和卓越见识呈现出来,在平实中见神奇,语言冷峻犀利,韩非之文形成冷峻峭刻、锋芒毕露的风格。在先秦诸子之文中自成一家,独具特色。,郭沫若认为韩非子是战国时期散文四大家(其他为孟子、庄子、荀子)之一。,先秦是寓言文学繁荣的黄金时代。先秦寓言数量之众多,思想之深刻,艺术之高超,均足以雄视百代。然而它们大多是说理的手段或叙事的有机组成部分,尚未独立成体。到了韩非手中,作了系统的收集整理,再加上自己的创作,而后分门别类加以编排,于是第一次推出了洋洋大观的寓言专辑,载于韩非子中的说林及内、外储说篇中。据统计,韩非子一书中共有寓言故事30
17、0多则,居于先秦各家著作之首。它们成为韩非用来宣扬其法治思想的锐利武器,具有强烈的时代气息和冷峻峭刻、褒贬分明、尖锐遒劲、典雅庄重的特点。著名者如和氏献璧老马识途远水不救近火滥竿充数买椟还珠画鬼魅易画犬马难书燕说自相矛盾守株待兔等等,其中不少已为成语,至今在人们的口头传用。,韩非子寓言与庄子寓言的异同一、思想方面:庄子体现道家学派的主张韩非子体现法家学派的主张二、题材方面:庄子寓言比较宽泛,来自自然的、历史的、现实的,应有尽有韩非子寓言题材比较单一,多来自历史故事三、组织形式:庄子的寓言夹杂在文中,没有独立的地位韩非子的寓言首创结构宏大而又相对独立的寓言群落体制四、形象方面:庄子寓言既有人物,又有动物、植物、乃至无生物韩非子的寓言绝大多数是人物五、服务对象:庄子寓言为下层民众韩非子寓言多为上层民众,