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小升初”学生入学适应现状及对策.docx》由会员分享,可在线阅读,更多相关《“小升初”学生入学适应现状及对策.docx(65页珍藏版)》请在taowenge.com淘文阁网|工程机械CAD图纸|机械工程制图|CAD装配图下载|SolidWorks_CaTia_CAD_UG_PROE_设计图分享下载上搜索。
1、“小升初”学生入学适应现状及对策中文摘要每年秋季,会有大量小学毕业生升入初中。虽然小学和初中同属于义务教育 阶段,但所处的教育环境不同,面临的升学压力不同。尤其值得一提的是,初中 阶段正处在个体身心状态开始发生剧变的一个重要转折时期,小升初入学适应体 现着个体从少年到青年、从幼稚到成熟、从依赖走向独立的发展要求,如果此时 不能给他们以科学的引导,任由他们盲目地被动适应,有可能给他们带来压抑、 颓丧等消极影响,不仅会极大挫伤他们的学习积极性,还会导致他们因怀疑、否 定自身而出现各种心理问题,影响他们今后的身心健康发展。但目前关于小升初 入学适应问题的研究资料相对较少,缺少相对成熟的实践模式,而且
2、不少初中学 校对于小升初入学适应问题的认识不足,教育形式单一。因此,有必要通过研究, 了解学生从小学跨入初中,面对校园环境、学习伙伴、学习方式、评价体系、身 心发育等方面的变化所产生的困惑或不适,进行针对性地引导、教育,使学生调 整自我,稳定情绪,尽快、尽好地适应这个过渡期,身心获得愉快发展,为整个 初中阶段乃至高中阶段的健康成长奠定基础。本研究运用了文献法、文本分析法等研究方法,收集、借鉴前人研究成果; 运用问卷、访谈等观察调查法,分析小升初学生入学适应现状,尤其是存在的问 题;运用行动实践法,开展系列入学适应活动。通过本研究可以发现:(1)初一 新生怀着对小学生活方式的留恋,常常很难迅速适
3、应中学环境、中学生活方式, 从而产生紧张、无助的不良情绪;(2)初一新生面对课程门类的增加,学习内容 难度、深度的提升,作业量的增加,自主学习能力要求的提高,有些学生会出现 学习习惯和学习方法的不适应,学习成绩开始滑坡,从而出现焦虑、烦躁等负面 情绪。每个初一新生都将面临一段调整自己原有的认识与行为的入学适应过程。在小升初入学适应过程中,既有初中校园环境变化、人际交互范围转化等因 素的影响,也有学习方式改变带来的影响;既有初一新生自身因素的影响,也有 学校、家长、教师等外在因素的影响。这就意味着需要各个方面投入足够的资源和精力,共同提高新生群体的整体适应情况。新生入学教育对小升初学生的健康 成
4、长有着积极的导向作用,这要求我们在实践过程中,把新生入学适应指导作为 学校教育的重要内容,通过校园活动、心理教育、学法指导、家长学校等不同途 径,加强教师、家长和学生之间的交往互动,为初一新生及时提供有针对性的支 持和干预,以期帮助初一新生缩短适应期,主动适应初中校园环境,尽快融入初 中学习生活。关键词:小升初;入学适应;现状;对策作 者:倪钧 指导教师:冯成志nThe Current Situation and Solutions to the EnrollmentAdaptation of the Elementary-to-Secondary StudentsAbstractEvery
5、autimm,a large number of elementary school graduates enter secondary schools. Although elementary schools and secondary schools both belong to compulsory education, the education environment and the pressures upon schoolwork are quite different. Whafs more, it is an important turning period of their
6、 physical and mental state. The enrollment adaptation of the elementary-to-secondary students reflects their development requirements from early youth to the youth, from immaturity to maturity, from dependence to independence. If they cannot be given scientific guidance and adapt passively at the di
7、scretion of themselves at this time, it may bring them some negative influence such as depression and dejection. This may not only be a severe setback to their study enthusiasm, but also cause some psychological problems due to tiieir doubt of themselves and self-denial. This may also influence thei
8、r physical and mental development in the future. However, the research data about the enrollment adaptation problem are comparatively inadequate and lack of relatively mature practice patterns. Furthermore, many secondary schools neglect the adaptation problem and do not have many ways of education.
9、 Therefore,it is necessary to leam more about the students, confusion and maladjustment by research when they enter secondary schools from elementary schools and face all the changes, such as the campus environment, the learning partner, the learning style, the evaluation system, the physical and me
10、ntal development, and so on. It is necessary to give students specific guidance and education in order to let students adjust and reassure themselves and adapt to the transitional period as quickly as possible and as well as possible. Their pleasant physical and mental development can lay a foundati
11、on for the whole junior period to the senior period.This research uses different methods such as literature research and textual analysis and predecessors9 research findings are collected and used for reference as well. Observation survey methods such as questionnaire and interview are used to analy
12、ze the current situation of the enrollment adaptation of the elementary-to-secondary students,inespecially the existing problems. The action practice method is also used to carry out series of enrollment adaptation activities. Through the research, we can find out the following phenomena; (1) Year 7
13、 new students are always reluctant to give up their lifestyles in primary schools and usually find it difficult to quickly adapt to the new environment and lifestyles, which engenders bad moods like nervousness and helplessness. (2) Some of the Year 7 new students may not adapt to the new learning h
14、abits and learning methods when facing the increasing subjects, the increasing diflficulty, the increasing homework and the increasing demands on self-study ability. Rapidly they cannot have good grades, and then they will become anxious and irritable. Each Year 7 new student will face the adaptive
15、process of changing his own former knowledge and action.In this process, not only the campus and the environment are changed, the interpersonal interaction scope is conversed,but also the learning style is changed. These changes are influenced not only by the new student himself, but also by the ext
16、ernal factors like schools,parents and teachers. This means all sides should put in enough resource and energy to work together to improve these new students adaptation situation. The enrollment education to the new students plays an active guiding role in the healthy growth of the elementary-to-sec
17、ondary students. This requires that we should set the enrollment adaptation education to the new students as the important part of school education and strengthen the communication interaction among teachers, parents and students through different ways such as campus activities, psychological educat
18、ion, guidance on learning methods and parents9 schools, in order to provide Year 7 new students with prompt and specific support and interference. We hope to help these new students shorten the adaptation period and actively adapt to the new environment and fit themselves for the secondary school li
19、fe.Keywords: elementary-to-secondary, enrollment adaptation, current situation, solutionsWritten by: Ni Jun Supervised by: Feng Chengzhi目录弓 1m11文献综述21.1入学适应的概念界定21.1.1适应的概念21.1.2入学适应的概念31.1.3入学适应问题的概念41.2入学适应的相关理论51.2.1阶段发展ife51.2.2人与环境匹配理论71.2.3人际关系理论91.2.4社会互动理论 111.2.5生命全程发展观151.3国内外研究现状 161.3.1入
20、学适应问题研究161.3.2入学适应干预研究191.3.3以往研究述评222问题提出与研究设计262.1问题提出262.2研究目的和意义262.3研究设计与假设283小升初学生入学适应现状调查293.1研究思路293.2研究方法293.2.1研究对象303.2.2研究工具303.2.3研究过程313.3结果与分析 313.3.1校园生活适应分析313.3.2人际交互适应分析323.3.3课程学习适应分析333.4讨论333.4.1小升初学生入学适应特点333.4.2小升初入学适应问题及其归因344针对小升初学生入学适应问题的对策与建议394.1完善校园基础建设394.2活跃校园文化生活404.
21、3编写新生导航手册414.4强化学校心理教育434.5重视教师学科指导444.6密切家校之间联系474.7建立校际之间合作 485 ife 506研究创新、不足与展望51参考文献 52攻读硕士期间发表论文55附录56SC $ 59引言根据近几年教育行政主管部门提供的数据,每年的秋季,苏州市区(不含吴 中区、相城区)会有约1万3千名小学毕业生跨入初中的大门,苏州大市范围约 有6万名左右小学毕业生。如何使这些小升初的学生适应新的角色、新的环境、 新的学习方式,成为很多初中校共同关注的问题。虽然小学和初中同属于义务教育阶段,但所处的教育环境却有着较大的不同。 一方面,小学生因年龄小,家长、教师乃至社
22、会力量给予他们更多的呵护、关心; 另一方面,根据我国义务教育法,在苏州市每年的中小学招生入学政策中,明确 规定小学毕业生全部免试就近升入初中,禁止各所公办初中学校采取任何形式的 入学考试、分班考试,这些措施极大地减轻了小学毕业生升学的压力。然而初中 毕业生却要考虑能否升入重点高中,或者考入心仪的职业类学校,成绩差的学生 可能将难以升入高一级学校而不得不走上社会,他们不可避免地将比小学毕业生 面临激烈的升学竞争压力。虽然在一个人的成长过程中,无论进入幼儿园、小学,还是高中、大学,都 会不同程度地面临入学适应的问题,但小学生进入初中后,身心状态开始发生剧 变,内心世界不断丰富,自我意识逐渐觉醒,独
23、立精神正在加强。他们处在一个 个体身心走向成熟的特殊年龄段,他们开始不愿意做被动的模仿者、服从者、执 行者,而是力求成为主动的探索者、发现者与选择者,他们不再满足于家长、教师的 灌输,开始用自己的眼-来观察,用自己的大脑来思考,开始形成自己的见解。本课题旨在通过研究,充分了解学生从小学跨入初中这一特定阶段,面对校 园生活、人际交互、课程学习等方面的变化,所产生的困惑或不适,家长、教师 如何进行针对性的引导、教育,使学生尽快、尽好地适应这个过渡期,身心得到 愉快发展,为整个初中阶段乃至高中阶段的健康成长奠定基础。小升初这一转折 时期的适应,既影响到初中新生当前的身心发展,并对其今后的适应和发展具
24、有 深远意义,在这一入学适应过程中,学校和教师的引导至关重要。本课题主要围 绕“小升初”入学适应这一重点开展对策性的研究,以期掌握初中新生的入学适 应特点和发展规律,采取相应措施,促进新生适应初中的校园生活、人际交往和 课程学习。1文献综述1.1入学适应的概念界定 1.1.1适应的概念“适应”是个体与环境相互作用的过程及其关系的反映。从本质上说,适应 是指个k在与环境的相互作用中构建良好心理的过程;也是指个体不断适应环境 要求,同环境之间建立的一种和谐相宜、动态平衡的状态。“适应”一词(adaptation)源于拉丁文的“adaptare”。“适应”的概念首先在生 物学领域被提出并使用,然后逐
25、渐被其他学科引用,从而出现不同的理解和界定、(1) 在生物学范畴中:“适应”是该学科的一个最基本的概念,它是指动物 有机体要随着外界环境的变化而改变自身的状态,最终实现个体和周围环境的协 调相适,达到一种动态平衡的状态1 2。当动物有机体外在的环境发生变化时,其必 须改变自己的状态,通过新的手段、新的途径来满足新的需求,这个改变的过程 就是动物有机体的适应。人类作为动物有机体中的特殊群体,适应指与人的需求 紧密相关的心理过程,是人类个体通过不断调整自身,从而实现与周围环境保持 种和谐相适状态的过程。可以这么说,人类的适应比其他动物有机体的适应要 更加复杂,人类个体不仅要针对自身需求以及外界环境
26、的变化,不断调整自己的 行为,还要对自己所处的社会群体的活动规则、活动特征作出相应的适应。(2) 在生理学范畴中:“适应”被分为两种类型,第一种类型为长期性适应 过程,即个体为了生存和发展,在生理机能、心理结构上发生变化,以适合所处 的生存环境;第二种类型为即时性适应过程,即有机体感官随着所接受刺激的持 续延长,感受性水平如感官适应等会发生变化3。(3) 在心理学范畴中:“适应”这一概念用来表示个体在生存环境发生变化 时,通过调整自我的身心状态来顺应这种改变的过程。心理学家艾夫考认为,适 应是个体与所处环境的互动关系,个体在与环境相互作用的过程中,通过不断调 整自己的身心状态,与周围环境保持协
27、调相宜,并达到认识环境、适应环境、促1段兴利,赵娟.大学新生入学适应的理论分析J.广西青年千部学院学报,2009, (5).2段兴利,张军成,孙伟国高校学生社团与新生的入学适应J.甘肃社会科学,2004,(5).3段兴利,赵娟.大学新生入学适应的理论分析J.广西青年干部学院学报,2009, (5).2进自我发展的目的4。该学科在使用“适应”这个概念时,往往关注三个维度,一 是生物学意义上的适应,即生理适应,例如个体感觉器官对声、光、味等外界刺 激物的适应;二是心理上的适应,即指个体遭受挫折后,借助心理防御机制来减 轻压力、恢复平衡的自我调节过程;三是对社会生活环境的适应,包括为了生存 而使自身
28、的行为符合社会的要求5。(4) 在社会学范畴中:对“适应”的界定,有的学者主要是借鉴它的生物学 解释,如蔡文辉、李绍嵘作出这样的解释:“适应指生物对周围环境所产生的一种 协调关系的过程。达尔文的进化论指出,在适应过程中,生物的体质或活动会因 周围环境的需求而发生改变6。”而著名社会学家塔尔科特帕森斯(Talcott Parsons, 19021979)则把“适应”看作是人类挑战周围环境的应付能力,他认为适应是人 类社会进步的第一主要步骤。帕森斯提出了 AGIL功能体系,即:适应(Adaptation)、 目标获取(Goal Attain-ment)、整合(Inte-gration)、模式维护(
29、Latent pattenmaintenante) 四种功能子系统,他认为AGIL代表了社会的四种基本的功能要求,也就是四项基 本的生存条件,一个社会是否稳定与发展,就在于是否实行AGIL功能。根据这一 理论,帕森斯认为适应是指从环境中获得足够的设备和工具,并能够在整个系统 中进行分配的活动;系统必须对周围环境所强加的行动条件有一种顺应和积极的 情境改造过程7。1.1.2入学适应的概念“入学适应”是指新生个体在与新的学习环境的交互作用中,善于调整自我, 主动地顺应、调控环境,最终达到个体与学校环境间的和谐关系和平衡状态8。新 生入学适应在幼儿园新生、小学新生、初中新生、高中新生、大学新生包括转
30、学 新生的情况下都普遍存在。本课题主要围绕“小升初”入学适应这一重点开展研究。处于小升初转折阶 段的初一新生,他们将面临的变化,有从小学生到中学生的身份的变化、家长对 他们要求的变化、学习方式的变化,还有人际关系的变化、校园环境的变化,以 及随着青春期到来而发生的生理和心理的特殊变化。因而小升初的入学适应主要4范伦特GE.怎样适应生活一一保持心理健康M】.颜文伟等译.上海:华东师范大学出版社.1996.5陈君.大学新生学校适应、社会支持及关系的调査研究D.华中师范大学2003年硕士学位论文.6蔡文辉,李绍嵘简明英汉社会学辞典M.北京中国人民大学出版社,2002.7宋林飞.西方社会学理论岡.南京
31、:南京大学出版社,1997年.8姜宪.大学生心理自我保健M.北京:北京出版社,2001.包含以下四个方面:第一方面是初中新生的校园生活环境适应,它既包含了学生 对初中校园中各类专用教室、活动场地、食堂、车库等硬件设施环境的适应,也 包含了对初中校园中各种文化活动、社团组织、规章制度等软环境的适应;第二 方面是初中新生的人际环境适应,它主要指学生在进入初中的转变过程中,能否 在新环境中建立起协调和睦的人际关系,比如主动地与新同学、新朋友、新老师 交往,以及积极地参与集体活动等;第三方面是初中新生的学习环境适应,进入 初中,课程设置增多了,课时及在校时间延长了,学习内容拓广加深了,自主学 习的要求
32、提高了,这要求学生对于新的课程目标、新的学习内容以及新的学习方 式、学习过程能够逐步适应;第四方面是初中新生的心理环境适应,如何排遣进 入新环境带来的陌生感、孤独感、失落感、烦躁感,如何协调与新老师和新同学 的关系,如何应对青春期的身心变化,每个初中新生都将经历一段调整自己原有 的认识与行为的心理过程。1.1.3入学适应问题的概念“入学适应问题”是指新生个体在与新的学校环境的交互作用中,面对生活、 学习和人际环境等的变化,不能及时调整自己的身心状态,而产生紧张、困惑、 矛盾冲突、心理不适感,甚至出现适应障碍,也有人将此称为“新生适应不良” 或“新生综合症”9。入学适应问题主要表现为:产生情绪障
33、碍,出现焦虑、恐惧、 抑郁等不良情绪;自我评价下降,产生自卑心理,有的新生会变得孤僻;感到迷 茫、困惑,注意力不集中,学习兴趣丧失,学习成绩下滑;有的出现行为问题, 经常违反校规校纪,出现攻击或逃避行为等。在新生入学和平时转学的过程中, 入学适应问题都有可能出现。从小学进入初中,学生不仅要面临学习环境、学习目标、学习内容的变化, 还要面临人际关系的重新建构和新的校园文化环境的适应,面临依赖性与独立性 的心理冲突。作为刚刚从小学进入初中的学生,处在熟悉的小学环境与陌生的初 中环境之间、对旧的生活方式的留恋与新的生活方式的难以适应之间、单纯简单 的小学同学关系与复杂多样的初中同学关系之间等等一系列
34、的转变过程中,有的 学生会对周围环境产生无所适从感,由此产生紧张、无助、孤独等不良情绪。初 中的课程门类增加,课程内容的深度、难度不断提升,课时延长,作业量加大,9王新香.团体心理辅导在大学新生入学适应中的应用J.太原城市职业技术学院学报,2010, (6).教师对学生自主学习能力的要求加强,于是,一些学生出现学习方法、学习习惯 的不适应,学习成绩出现下滑,由此产生学习焦虑1Q。1.2入学适应的相关理论1.2.1阶段发展论发展心理学认为:个体心理发展是整个生命历程中持续不断的变化过程,这 个过程是由若干个发展阶段构成的;发展可以是多层次、多侧面、多纬度的;个 体的发展应该是由多种因素共同决定的
35、;个体的发展具有很大的可塑性。我国著 名的心理学家朱智贤认为:“所谓心理的个体发展,是指人的个体从出生到成熟再 到衰老的过程中心理发生发展的历史* 11。”阶段发展思想最初是由美国著名心理学 家何林渥斯(H.Z.Hollingworth,1930)在他的发展心理学概论一书中提出, 此后的学者进行了丰富和发展。德国的彪勒(C.BUhler, 1933)提出发展心理学要 涵盖人的一生的理念;美国的古迪纳夫(F.L.Goodenough,1935)在他的发展心 理学一书中阐述:要把心理看作持续不断的发展变化的过程,要了解人的心理, 必须全面系统地研究影响心理产生和变化的各种因素12。发展心理学既强调
36、心理发展是一个持续不断的发展过程,又承认这一过程是 由一些具体的发展阶段所组成。每一个发展阶段有其特定的特征,它在前一个特 定阶段的基础上发展起来,又为下一个特定阶段的发展打下基础。阶段发展理论 强调各阶段有其独特性,并有大致的起始年龄。阶段发展就是“在适应能力中各 种与年龄有关的变化13。”可以说,年龄特征成为表征心理发展阶段性的重要指标。 发展心理学依据个体在一定时期内表现出来的共同心理特征和主导活动,以及个 体在生理、认知、个性和社会化等方面的发展水平,将个体从人出生以后的心理 发展分为:乳儿期(01岁)、婴儿期(13岁)、幼儿期(36岁)、儿童期(6、 711、12岁)、少年期(11、
37、1214、15岁)、青年期(14、1518岁)、成年期 (1865岁)、老年期(65岁以后)。根据这一理论,本课题研究的小升初入学适 应问题主要出现在其中的少年期。lfl张冬梅.初中生入学适应班级心理辅导活动设计J.天津教育,2006,(9 .11朱智贤.几童心理学M:人民教育出版社,2003.12林崇德.发展心理学M:浙江教育出版社,2002.13 (美)KurtPawIik,MarkR.Rosenzweig主编,张厚粲主译.国际心理学手册(下)M:华东师范大学出版社, 2002.不仅人的心理整体发展存在阶段性,而且各种心理要素的发展也存在着阶段 性。20世纪最有影响和贡献的瑞士心理学家皮亚
38、杰(Jean Paul Piaget,丨896 1980) 在分析儿童的认知发展具有阶段性时认为:每个阶段都有其独特的结构,标志着 其一定的年龄特征。各阶段的出现,从低级到高级有一定的序列或顺序,而且前 一个阶段为后一个阶段作准备,后一个阶段成为前一个阶段的延续,不能互换和 逾越。皮亚杰在对儿童认知发展过程进行研究后认为:儿童的认知发展主要经历 了感知运动阶段(02岁)、前运算阶段(27岁)、具体运算阶段(712岁)、 形式运算阶段(1215岁)四个由低到高、按顺序发展的阶段。根据这一理论, 本课题研究的小升初入学适应问题应该处在其中的形式运算阶段。美国著名精神病医师、新精神分析派代表人物的埃
39、里克森(E.H.Eriksom 1902) 在他的人格终身发展论中阐述:人的自我意识发展持续一生,可以将个体自我意 识形成和发展过程划分为八个阶段,这八个阶段的顺序是由遗传决定的,但个体 能否顺利度过每个阶段却是由环境决定的。因而这个理论又被称为“心理社会” 阶段理论,它为不同年龄段的教育提供了理论依据和教育内容,它认为每个阶段 都是不容忽视的,任何年龄段的教育失误,都会给个体的终身发展带来障碍。它 也说明了哪些心理品质是在哪个年龄段形成的:婴儿期(1.5岁)处于基本信 任和不信任的冲突,儿童期(1.53岁)处于自主与害羞和怀疑的冲突,学龄初 期(35岁)处于主动对内疚的冲突,学龄期(612岁
40、)处于勤奋对自卑的冲 突,青春期(1218岁)处于自我同一性和角色混乱的冲突,成年早期(1825 岁)处于亲密对孤独的冲突,成年期(2565岁)处于生育对自我专注的冲突, 成熟期(65岁以上)处于自我调整与绝望期的冲突14。根据这一理论,本课题所研 究的小升初入学适应问题发生在其中的青春期,这个时期一方面青少年本能冲动 的高涨会带来问题,另一方面青少年面临新的社会要求和社会冲突而感到困扰和 混乱,因而青春期的主要任务是建立一个新的同一感或自己在别人眼中的形象, 以及个体在社会集体中所占的情感位置,可以说这一阶段的危机是角色混乱。埃 里克森认为,在每一个心理社会发展阶段中,解决了核心问题之后所产
41、生的人格 特质,都包含了积极与消极两个方面,如果每个阶段都趋向积极品质发展,就可 以说完成了这个阶段的任务,并形成健全的人格,否则就会产生心理危机,发生(美)Jerry M.Burger主编,陈会昌等译.人格心理学(第六版)M冲国轻工业出版社,2004.6情绪障碍,造成不健全的人格。总之,心理发展的年龄阶段是客观存在的,人的心理发展存在一定的关键期。 所谓关键期是指个体某些心理品貭、机能或行为方式形成的最佳时期,在阶段发 展的某一特定时期、在适当的条件下就会出现,若错过这个关键时期或错失合适 的条件,这种行为或机能就难以产生甚至永不产生,并对后一阶段的发展产生无 法挽回的影响15。本课题借助阶
42、段发展理论,意欲揭示个体心理机能的形成过程, 加强小升初入学适应问题的针对性研究。1.2.2人与环境匹配理论人与环境匹配的研究在管理文献中已经开始了将近100年,它被广泛地定义 为个体和工作环境的特征匹配时出现的相容性,这个概念源于相互作用理论,匹 配研究的基本假设如下:行为结果是个体与环境之间相互作用的函数,良好的匹 配会对个体产生积极的效果16。在过去的10年间,人与环境的匹配或一致匹配更是被广泛研究,在匹配领域研究的领导者之Schndder(2001)认为,“人与环境匹配”是心理学中最流行的概念之一,它反映了人与环境在心理变量和行为变 量上的相容程度。从心理学研究的实质来看,它就是通过探
43、讨环境与心理(或行 为)、心理(或行为)与心理(或行为)之间的联系,即通过研究变量与变量的关 系,来掲示心理现象与心理规律。心理结构主要包含两个方面:一是个性心理倾 向,它是心理结构中最活跃的因素,是个体进行活动的基本动力,包括动机、兴 趣、需要、态度、信念、价值观等;二是个性心理特征,它是个体经常表现出来 的、稳定的心理特征,反映了个体心理面貌的独特性,包括性格、气质、能力等。 这两个方面都是评价个体特征与环境特征之间互补性与一致性的重要变量。因而, 在人与环境匹配的研究中,广泛应用了心理测量技术和方式来探讨人与环境匹配 的中介变量、结果变量等。目前,国外学者已经描述了人与环境匹配的五个维度
44、: 人与职业匹配、人与工作匹配、人与组织匹配、人与群体匹配和人与人的匹配。瑞士心理学家皮亚杰在他的发生认识论中提出,人在认识周围环境的过程中, 形成自身特有的认知结构,而人类所有的心理反映最后都可以归结为适应,适应 的本质就是取得机体与环境的平衡。适应可以分为两种相对的类型:同化和顺应。15张大均.教育心理学M.第二版:人民教育出版社,2003.16王萍,李必强.人与环境匹配研究的新进展J.太原理工大学学报(社会科学版),2007, (3).7同化就是指将新的信息纳入原有的认知结构中,而顺应则指为适应新的环境改变 原有的认知结构17。人与环境匹配体现了 “同化于己”、“顺应于物”的主体与客体
45、互相作用的过程,人与环境匹配即指主体与客体之间不断的同化作用、动作内化 以及顺应作用、格式外化,导致主体在认知结构上逐渐形成新的平衡,并使结果 变量形成适应的过程。在人与环境匹配的文献中,特别值得一提的是工作适应理论(TWA) (Dawes & Lofquist,1984),这个理论重点研究个体与环境之间互相影响的过程,以及这个 过程随时间变化的状况。它特别强调个体为了获得和保持与环境的一致,人与环 境的匹配会随着时间的变化而波动,个体通过改变他们自身或周围的环境来实现 匹配,而环境随着时间的变化亦会发生变化,使得个体与环境间的一致被提高或 者降低。个体通过塑造与其他人的关系,从而对环境产生影
46、响;而另一方面,环 境所提供的强化物和刺激物会使个体产生反映,随着时间的推移,这些强化物和 刺激物能使人与环境的匹配得到提高。环境和个体应该彼此满足要求,而且彼此 满足的程度互为一致,这样才能保持两者间的互动。当环境不能满足个体需求时, 个体自身会相应调整,或者被动适应环境,或者主动改变环境,也可能因不适应 而离幵环境;环境也会评估自身的要求个体能否满足,会进行相应的被动适应或 主动调整,也可能因不匹配而要求个体离开。可以说,人与环境的匹配是一种完 成并保持一致性的过程。在研究人与环境匹配度的发展过程中,场理论引起了学者们关注个体和环境 之间的互动,重视个体对周围环境的觉知而产生结果变量的影响
47、。这个理论是Kurt Lewin 在他的著作Field theory in social science:selected theoretical papers(1951 年出版)中首先提出的,他认为:动机是一种有导向目标的力量,个体的行为都 是有目的性的,个体所生存的心理现实或者生活空间,不仅指那些对我们来说非 常重要的物质和社会环境,也指一些目前不存在的想象的境况。他说:“人类的行 为是个体与环境共同作用的结果,用方程式可以作如下表述:B=f(P,E),其中 B=behavior,P=person,E=enviroment18。”他认为个体的行为、个体的特征与个体 对周围所处的社会环境的知
48、觉相关。Hall和Lindzey认为Kurt Lewin场理论中所提 到的行为是指其发生时所在场的机能,环境是一个整体而非部分,个体在环境里17王萍.人与组织匹配的理论与方法的研究D:武汉理工大学,2007.18林琳.人一环境匹配度对职员创造性的影响研究D:浙江师范大学教师教育学院,2011.的表现是可以准确预测的。Schneider作为人与环境匹配理论的研究者,认为“人创造了环境”,他建立了 ASA 模型(Attractionselectionattrition)。Attraction (吸引)是指个体受到自身 兴趣和人格的影响,会受不同环境吸引,而个体自身的特性也会改变环境的性质, 从而塑造出环境的吸引力;selection (选择)是指环境会选择他们认为合适的个体; attrition (摩擦)与Attraction (吸引)正好相反,它是指当个体不适合环境时,会 转而离开这个环境。ASA模型是研究人与环境匹配理论的一个重要模型,常被用 来分析环境的“共有观念”。在人与环境匹配的研究中,泰勒理论被认为是比较传统的,他认为个体只是 组织环境的一个构成要素和工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