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意识与注意ppt课件.ppt》由会员分享,可在线阅读,更多相关《意识与注意ppt课件.ppt(89页珍藏版)》请在taowenge.com淘文阁网|工程机械CAD图纸|机械工程制图|CAD装配图下载|SolidWorks_CaTia_CAD_UG_PROE_设计图分享下载上搜索。
1、第五章第五章 意识与注意意识与注意广州大学教育学院 刘百里第一节第一节 概述概述一、什么是意识(consciousness)1、对意识的不同理解n在哲学水平上,“意识”指与物质相对立的精神现象。n在行为水平上,“意识”意味着受意愿支配的动作或活动,与自动化相反。n就心理内容而言,“意识”意味着可用语言报告的东西。n就心理状态而言,“意识”意味着不同的激活水平,如清醒、注意、应激等。2、意识在心理学研究中的地位n科学心理学是从研究意识起步的,冯特最早用内省的方法来报告自己的心理状态。n詹姆斯坚持意识的重要性,认为“心理学就是对意识的描述与解释。”n行为主义者摒弃对意识的研究。n20世纪50年代后
2、,随着认知心理学的兴起,意识又逐渐回到心理学中来。3、意识的功能n限制功能:通过限制注意,减少刺激输入的流量。n选择储存功能:选择性地储存有用的刺激。n执行控制功能:让人基于知识和不同后果的想象来终止、思维、考虑不同的方案。二、意识水平(一)焦点意识(focal conscious)n集中注意而获得的清晰的意识。(二)下意识(subconscious)或边缘意识(marginal conscious)n不注意或略微注意的情形下得到的意识。(三)前意识(preconscious):n精神分析理论认为,前意识是介于意识与潜意识之间的意识层面,潜意识侧面下所压抑的一些欲望、冲动,在浮现到意识层面之前
3、,先经过前意识。n认知心理学中,以前学到而储存在记忆中的意识,称为前意识。(四)无(潜)意识(unconsciousness)n无意识是与意识相对而言的,是个体不曾觉察到的心理活动和过程。n在精神分析理论中,潜意识指潜藏在意识层面下的感情、欲望、恐惧等复杂经验。n认知心理学认为,无意识主要用于完成一些背景任务,如在面对大量信息时进行监控、分类和储存。n常见的无意识现象包括:n无意识行为:不受意识控制、自动化的行为。n对刺激的无意识(无意识知觉)n例:They threw stones toward the bank yesterday.(五)非意识(nonconscious)n指那些既不存在于
4、意识,也不存在记忆中却影响着基本的躯体和心理过程的信息。第二节第二节 注意注意一、注意的概述(一)什么是注意1、定义n注意是心理活动对一定对象的选择与集中。n注意的两个特性:n选择:即指向,确定心理活动在一定时刻的方向性,把心理活动朝向、针对这个事物。选择了一个事物必然同时离开其他事物。n集中:心理激活的程度或强度,集中的精力。n注意是人在清醒状态下对事物给予心理上的选择与集中,是一种比较紧张的意识状态。n从信息加工的观点看,注意是有机体在长期进化过程中形成的对信息的选择机制。2、注意与意识的关系n注意不等同于意识。n注意是一种心理活动或“心理动作”,而意识是一种心理内容或体验。n注意又和意识
5、密不可分。n注意总是在一定的意识状态下开展,注意表现影响了意识的清晰程度和参与程度。3、注意与心理过程的关系n注意不是心理过程,而是伴随心理过程产生的心理状态。(二)注意的功能1、选择功能2、维持功能3、调节和监督的功能(三)注意的生理机制1、注意的生理指标n肾上腺素分泌量的变化n瞳孔直径的变化n诱发电位的变化2、注意的行为指标n适应性运动n无关动作停止n呼吸运动的变化3、注意的脑机制n定向反射n网状结构的唤醒功能n大脑皮层的负诱导:刺激作用时,大脑皮层产生优势兴奋中心,这个中心对周围的有关区域产生一定的抑制作用。二、注意的种类(一)根据注意的产生和保持是否有预定的目的和是否需要意志努力,分为
6、:n无意注意(不随意注意)n有意注意(随意注意)1、无意注意(1)无意注意的定义n无意注意是没有预定目的,也不需要意志努力的注意。(2)引起无意注意的原因n客观因素n刺激物的强度n刺激物的活动变化n刺激物之间的对比关系n刺激物的新异性n主观因素n人对事物的需要、兴趣和态度n人的情绪和精神状态2、有意注意(1)有意注意的定义n有意注意是有预定的目的,需要付出一定意志努力的注意。(2)集中和保持有意注意的条件n加深对活动的目的任务的理解。n培养间接兴趣。n间接兴趣:对活动的结果的兴趣n直接兴趣:对活动过程本身的兴趣n用坚强的意志与干扰作斗争。n合理地组织活动。目的性没有预定的目的,自觉性差有明确的
7、预定目的,自觉性强持久性保持时间短,容易转移比较稳定、持久疲劳性不容易疲劳容易疲劳制约性更多受刺激物特点的影响更多受主观努力的制约两类注意的区别(二)根据注意的功能分1、选择性注意(selective attention)n个体在同一时刻只对有限的信息给以注意而忽视其他信息。2、持续性注意(sustained attention)n指注意在一定时间内保持在某个客体或活动上,也叫注意的稳定性。n影响持续性注意的因素:n对象的特点n主体的状态n年龄n持续性注意中会出现注意动摇现象。n注意动摇(注意起伏):注意在短时间内起伏波动的现象。n注意动摇平均812秒一次。n与注意稳定性相反的状态是注意的分散
8、。n注意分散(分心):注意不自觉地离开当前应完成的活动而被无关刺激所吸引。3、分配性注意(divided attention)n指个体能对几项不同的任务同时给予关注。n注意分配的基本条件:同时进行的多种活动的熟练程度。n注意分配也和同时进行的活动性质有关,在动作技能中分配较容易,在智力活动中分配较难。三、注意的认知理论(一)侧重于选择性注意的理论1、过滤器模型(filter theory)n由英国著名心理学家布罗德本特(Broadbent)提出。基本观点n认为神经系统在加工的容量方面是有限度的,不可能对所有的感觉刺激进行加工。n当信息通过各种感觉通道进入神经系统时,要先经过一个过滤机制。只有一
9、部分信息可以通过这个机制,并接受进一步的加工;而其它的信息就被阻断在它的外面,而完全丧失了。n这个模型也被称为单通道模型。Broadbent的过滤器模型刺激选择性过滤器容量有限的通道反应n在这个模型中,过滤器的选择作用并不是随机的,而是有一定的制约的。n新异的刺激、较强的刺激、具有生物意义的刺激、为人所期待的信息容易通过过滤器,受到人的注意。实验证据n双耳分听实验(Dichotic listening tasks)n给被试双耳同时呈现一定的刺激,如: 左耳 右耳 6 4 2 9 7 3对过滤器模型的质疑n左耳:OB 2 TIVEn右耳: 6 JEC 92、衰减模型(attenuation th
10、eory)nTreisman认为,过滤器不是按照“全或无”的方式来工作的,当信息通过过滤装置时,不被注意或非追随的信息只是在强度上减弱了,而不是完全消失。Treisman的衰减模型刺激选择性过滤器意义分析反应过滤器模型与衰减模型的共同点:n两个模型的根本出发点相同,都认为高级分析水平的容量有限或通道容量有限,必须过滤器予以调节。n在两个模型中过滤器的位置相同,都处于初级分析和高级的意义分析之间。n过滤器的作用都是选择一部分信息进入高级的知觉分析水平,使之得到识别,即注意选择都是知觉性质的。过滤器模型与衰减模型的区别:n对过滤器的工作方式的认识不同:过滤器模型认为过滤器是按照“全或无”的方式工作
11、的,衰减模型认为过滤器是按照衰减模型工作的。3、反应选择模型(Deutsch & Deutsch,1963)n基本观点:n认为所有输入的信息在进入过滤或衰减装置之前已经受到充分的分析,然后才进入过滤或衰减的装置,因此对信息的选择发生在加工后期的反应阶段。n 即注意不在于选择知觉刺激,而在于选择对刺激的反应。反应选择模型刺激感觉登记知觉分析反应选择反应知觉选择模型与反应选择模型的区别n这两种模型的主要区别在于对注意机制在信息加工系统中所处的位置的看法不同。n依照知觉选择模型,起注意作用的过滤器位于观察和识别之间,它意味着不是所有的信息都能进入高级分析而被识别。n依照反应选择模型,注意的机制位于识
12、别和反应之间,它意味着几个输入通道的信息均可识别,但只有一部分可引起反应。知觉选择与反应选择模型的比较刺激觉察识别知觉选择反应选择反应Treisman和Geffen(1967)对上述各种模型的实验考验n他们应用双听技术和追随程序,在同时呈现给两耳的刺激中,分别随机地安排一个特定的词(靶子词),要求被试无论是追随耳还是非追随耳听到靶子词时,都分别作出反应,分别记录双耳对靶子词的反应次数。根据这种实验程序,可以作出如下的预测:n依照过滤器模型:追随耳能听见靶子词并作出反应,非追随耳则听不见并不能作出反应;n依照衰减模型:追随耳和非追随耳均可听见靶子词并作出反应,但追随耳一方的反应次数应多于非追随耳
13、;n依照反应选择模型:追随耳和非追随耳均可听见靶子词并作出反应,由于双耳都有同样的反应形式,双耳的反应次数将相近。nTreisman等得到的实际结果为:追随耳的反应率为87,非追随耳的反应率为8。这个实验结果有利于衰减模型,或者可以说,支持知觉选择模型。4、多阶段选择理论(Johnston & Heinz,1978)n选择在不同加工阶段上都可以发生。n选择发生的阶段依赖当前任务的要求,在选择之前加工的阶段越多,所需要的认知加工资源就越多。(二)侧重于分配性注意的理论1、认知资源理论(cognitive capacity theory)n把注意看做一组对刺激进行归类和识别的认知资源或认知能力。这
14、些认知资源是有限的。n对刺激的识别需要占用认知资源,当刺激越复杂或加工任务越复杂时,占用的认知资源就越多。当认知资源完全被占用时,新的刺激将得不到加工。n输入刺激本身并不能自动地占用资源,而是在认知系统内有一个机制负责资源的分配。n资源分配方案受制于唤醒因素的可能的能量、当时的意愿和对完成任务所需能量的评价、个人的长期倾向等。n在这几个因素的作用下,所实现的分配方案体现出注意分配。Kahneman的能量分配模型(1973)n从这个模型来看,只要不超过可得到的能量,人就能同时接收两个或多个输入,或者进行两种或多种活动,否则就会发生相互干扰,甚至只能进行一种活动。2、双加工理论(Shiffrin
15、& Schneiden,1977)n人类的认知加工有两类:自动化加工和受意识控制的加工。n自动化加工不受认知资源的限制,不需要注意,是自动化进行的。这些加工过程由适当的刺激引发,发生比较快,也不影响其他的加工过程。n意识控制的加工受认知资源的限制,需要注意的参与,可以随环境的变化而不断进行调整。n意识控制的加工经过大量练习后,有可能转变为自动加工。第三节第三节 其他意识现象其他意识现象一、睡眠与梦(一)睡眠及其阶段n睡眠是人们最熟悉而不容易认识的活动之一。n古代人们对睡眠的认识。n20、30年代脑电图(EEG)的应用使人们对睡眠的认识取得了突破。n根据脑电图的研究,睡眠可以分为四个阶段。成年人
16、的睡眠模式一个典型的夜睡模式Hours of sleepMinutesof Stage 4 and REM123456780101520255Decreasing Stage 4Increasing REM一生中的睡眠模式变化(二)人为什么需要睡眠?n生物节律论n恢复保养论n演化论(三)失眠1、失眠的表现n上床后很难入睡n时睡时醒无法进入沉睡阶段,自觉不能恢复疲劳。n入睡困难,容易惊醒,醒后难再入睡。2、失眠的原因n情境性失眠n假性失眠n失律性失眠n药物性失眠对失眠者的建议对失眠者的建议 建立信心 安排规律的生活 保持适度运动 睡前放松心情 设计安静卧室 使睡床单纯化 睡前适度饮食 饮酒不利睡
17、眠 忌服安眠药物 失败后的做法(四)梦(dream)1、梦的基本概念与特征n心理学认为,梦是睡眠的某一阶段所产生的一种自发的意象活动。梦的主要特征n不协调性n不确定性n不连续性n缺乏批判性关于梦的主要认识结果:(1)所有人都会做梦(2)一个典型的夜睡的基本情况n一般人的第一个梦,大约出现在入睡后90分钟。n梦境的持续时间,约为515分钟(平均约为10分钟)。n在一夜内大约要作46个梦。n总共大约有12小时的睡眠时间,是在梦中。(3)每夜都会作46个梦,但醒来后只能记得极少数。n为什么醒来后只能记得极少数的梦呢?n干扰论n动机性遗忘论n信息处理论(4)梦境中的内容,主要是日常生活中熟悉的事物。n
18、有研究(Hall & Van de Castel,1966)发现在梦境中最常见的8类内容是:各类人物、各类动物、人际间交往、幸遇与悲遇、成败经验、户内或户外活动、空间与物体、情绪反应。(5)人身体以外的事物能够成为梦的一部分。(6)梦与人的需要和愿望有一定的关系。(7)剥夺梦将导致梦更经常地发生。n剥夺REM的研究(Dement,1960)2、梦的理论(1)弗洛伊德对梦的解释n当事人所陈述的梦,只是一种象征性的表达,在象征之后,隐含着另外的意义。n梦境可分为两个层面:一为显性梦境(manifest content),另一为潜性梦境(latent content)。n当事人醒来之后,他所陈述的来
19、自意识层面的显性梦境,事实上是潜意识层面潜性梦境,经由改头换面的伪装方式转化而来的。n在从不为当事人所了解的潜性梦境转化为当事人所了解的显性梦境中,常发生简缩、转移、象征、修正等变化。n梦具有欲望的满足者和睡眠的守护者的功能。(2)梦的实验心理学观点n连续性假说:认为梦是日间生活的继续。n大脑的随机活动体验说:认为梦的本质是对脑的随机神经活动的主观体验。n认知功能说:认为梦担负着一定的认知功能,在睡眠中认知系统仍然对头脑中的信息进行检索、排序、整合。3、与梦无关的睡眠现象n梦游(sleep walking)n梦话(sleep talking)n夜惊(night terror)(一)什么是催眠(
20、hypnosis)n催眠是以人对暗示的易感性,并在知觉、记忆、动机和自我控制方面发生变化为特征的一种精神状态。催眠状态下的心理特征n主动性反应减低。n注意层面趋窄化。n旧记忆还原现象。n知觉扭曲与幻觉。n暗示接受性增高。n催眠中角色扮演。n催眠中经验失忆。(二)易受催眠者特征n经常做情节生动的白日梦。n想象力丰富。n容易沉浸于眼前或想象中的场景。n依赖性强。n对催眠的作用深信不疑。n有经验分离的经历。(三)对催眠的不同解释1、社会认知或角色扮演的观点n认为催眠反映了催眠师和被催眠者之间的一种特殊的关系。n一般而言,被催眠的人事先对催眠已经有所了解,知道催眠后会发生什么。在催眠中,他们只是扮演了
21、一个特殊的社会角色被催眠的人。n这个角色意味着将无条件地接受催眠师的指挥,做出特定的行为或产生特定的感受。 2、意识功能分离的观点n人的意识有执行和监督两种基本的功能:执行功能可以使我们控制和规范自己的行为;监督功能可以使我们观察自己的行为。在正常情况下,两种功能是连在一起的。n催眠可以使这两个功能之间的联系断开。通过分离两种基本的意识功能,可以达到催眠的效果。在催眠的条件下,个体进入一种特殊的意识状态,其执行功能正常,接受催眠师的指令,而监督功能不起作用。 三、药物改变意识(一)会改变意识的精神活性药物n镇静剂:能减慢行为或认知过程的化学药品。如酒精、巴比妥盐、鸦片等。n兴奋剂:能刺激人的神经系统,使人感到乐观和充满活力的药物。如咖啡因、尼古丁、安非它明、可卡因、脱氧麻黄碱(冰毒)、MADA(摇头丸)等。n致幻剂:能扭曲人的视觉和听觉的药物。如大麻、LSD等。(二)药物滥用与药物依赖1、药物滥用的模式n体验性的n社交消遣性的n情境性的n强化性的n强迫性的2、药物依赖n生理性依赖n心理性依赖复习思考题1、掌握以下概念: 意识,焦点意识,下意识,前意识,无意识,注意,无意注意,有意注意,选择性注意,持续性注意,分配性注意,催眠2、引起无意注意的原因和维持有意注意的条件是什么?3、掌握注意理论的主要内容(过滤器模型、衰减模型,智源限制理论)。4、掌握解释催眠的不同观点