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赤壁赋》复习课件ppt.ppt》由会员分享,可在线阅读,更多相关《《赤壁赋》复习课件ppt.ppt(36页珍藏版)》请在taowenge.com淘文阁网|工程机械CAD图纸|机械工程制图|CAD装配图下载|SolidWorks_CaTia_CAD_UG_PROE_设计图分享下载上搜索。
1、 复习重点v一、背诵全文v二、积累文言知识v三、积累有关苏轼的作文素材一、人物简介一、人物简介苏洵、苏辙苏洵、苏辙韩愈韩愈 柳宗元柳宗元欧阳修欧阳修 苏洵苏洵苏辙苏辙 王安石王安石 曾巩曾巩唐宋八大家唐宋八大家(文)(文)辛弃疾辛弃疾苏辛苏辛(词)词)黄庭坚黄庭坚 米芾米芾蔡襄蔡襄苏黄米蔡苏黄米蔡(书法)(书法)三苏三苏 苏轼的政治思想比较保守,宋神宗时,苏轼的政治思想比较保守,宋神宗时,王安石王安石当政,行新法,苏轼极力反对,便请求外调,自熙当政,行新法,苏轼极力反对,便请求外调,自熙宁四年(宁四年(10711071)开始,他先后被派往杭州、密州、)开始,他先后被派往杭州、密州、徐州、湖州等
2、地任地方官。革新除弊,因法便民,徐州、湖州等地任地方官。革新除弊,因法便民,颇有政绩。元丰二年(颇有政绩。元丰二年(10791079)那些曾经依附过王安)那些曾经依附过王安石的小人搜集苏轼对新政不满的诗句,弹劾苏轼,石的小人搜集苏轼对新政不满的诗句,弹劾苏轼,致其入狱。这就是致其入狱。这就是宋代第一起文字狱宋代第一起文字狱“乌台诗乌台诗案案”。(注:乌台,指的是御史台,是专任弹劾百。(注:乌台,指的是御史台,是专任弹劾百官的中央机关。汉代时御史台外柏树上有很多乌鸦,官的中央机关。汉代时御史台外柏树上有很多乌鸦,所以人称御史台为所以人称御史台为“乌台乌台”,也戏指御史们都是乌,也戏指御史们都是乌
3、鸦嘴。)苏轼被捕入狱,历时五个月,不论在朝在鸦嘴。)苏轼被捕入狱,历时五个月,不论在朝在野,政见同与不同,营救者络绎不绝(包括王安野,政见同与不同,营救者络绎不绝(包括王安石),最后,贬为石),最后,贬为黄州团练副使黄州团练副使了事。了事。 二、写作背景二、写作背景 从元丰二年(从元丰二年(10791079)到元佑元年()到元佑元年(10861086),苏轼在黄州),苏轼在黄州生活的这七年,对苏轼一生产生了重大影响。黄州团练副使生活的这七年,对苏轼一生产生了重大影响。黄州团练副使仅仅是个虚名,他不仅没有俸禄,而且受到监督。他在黄州仅仅是个虚名,他不仅没有俸禄,而且受到监督。他在黄州城东开垦了十
4、亩荒地,田旁筑一茅屋,辛勤躬耕,自得其乐。城东开垦了十亩荒地,田旁筑一茅屋,辛勤躬耕,自得其乐。黄州的生活使苏轼的思想发生了巨大的改变:黄州的生活使苏轼的思想发生了巨大的改变:一方面,他观一方面,他观察问题变得比较通达,在一种超然物外的旷达态度背后,仍察问题变得比较通达,在一种超然物外的旷达态度背后,仍然坚持着对人生、对美好事物的追求;另一方面,又产生了然坚持着对人生、对美好事物的追求;另一方面,又产生了逃避现实的消极思想。逃避现实的消极思想。 宋神宗元丰五年(宋神宗元丰五年(10821082年),苏轼遭受政治迫害,被贬年),苏轼遭受政治迫害,被贬谪到黄州已经两年了。谪到黄州已经两年了。“长江
5、绕廓知鱼美,好竹连山觉笋长江绕廓知鱼美,好竹连山觉笋香香” ,水中的鲜鱼,山间的竹笋,江城的一切风物,都给,水中的鲜鱼,山间的竹笋,江城的一切风物,都给政治失意的苏轼带来莫大的慰藉。这时,他曾站立在江边赤政治失意的苏轼带来莫大的慰藉。这时,他曾站立在江边赤壁之上,眺望如画江山,唱出了壁之上,眺望如画江山,唱出了“大江东去大江东去”的豪放歌声。的豪放歌声。他还在七月十六日一个幽静的夜晚,驾舟畅游于赤壁之下的他还在七月十六日一个幽静的夜晚,驾舟畅游于赤壁之下的长江水面,写下了千古名作长江水面,写下了千古名作赤壁赋赤壁赋(前赤壁赋前赤壁赋)。)。夜游之夜游之喜喜(江山风月,旷远宁静)(江山风月,旷远
6、宁静)乐极而乐极而悲悲(生命短暂,人类渺小)(生命短暂,人类渺小)悟透而悟透而喜喜(辩证认识,顺应自然)(辩证认识,顺应自然)三、感情线索三、感情线索作者运用作者运用主客问答主客问答这一赋这一赋的传统手法,表现了他的传统手法,表现了他力力求排遣苦闷、顺应自然、求排遣苦闷、顺应自然、乐观旷达的情怀。乐观旷达的情怀。四、本文主题四、本文主题五、主客问答五、主客问答 主客对话实质上反映了作者思想矛盾的主客对话实质上反映了作者思想矛盾的两个对立方面两个对立方面。 文中的主客对话,实则代表了作者思想文中的主客对话,实则代表了作者思想中两个不同侧面的矛盾斗争。作者把中两个不同侧面的矛盾斗争。作者把政治失政
7、治失意的苦闷意的苦闷通过客来宣泄,把通过客来宣泄,把乐观旷达乐观旷达的情怀的情怀通过主来表现,主终于说服客,反映了其思通过主来表现,主终于说服客,反映了其思想中想中积极的一面战胜了消极的一面积极的一面战胜了消极的一面,从而肯,从而肯定了积极乐观的人生观。定了积极乐观的人生观。 主客问答主客问答通假字通假字v 浩浩乎如冯虚御风浩浩乎如冯虚御风v(通(通“凭凭”,乘),乘)v 山川相缪山川相缪v(通(通“缭缭”,环绕),环绕)v 举酒属客举酒属客v(通(通“嘱嘱”,劝人饮酒),劝人饮酒)v 举匏樽以相属举匏樽以相属v(通(通“嘱嘱”,劝人饮酒),劝人饮酒)六、文言知识六、文言知识古今异义古今异义v
8、(1) 徘徊于斗牛之间徘徊于斗牛之间vA古义:明月停留古义:明月停留 vB古义:斗宿和牛宿,都是星宿名古义:斗宿和牛宿,都是星宿名 v 今义:一种竞技方式今义:一种竞技方式v(2) 白露横江白露横江v古义:白茫茫的水汽古义:白茫茫的水汽 v(3) 凌万顷之茫然凌万顷之茫然 v古义:旷远的样子古义:旷远的样子 v(4)望美人兮天一方)望美人兮天一方v古义:内心所思慕的人,古人常用来作为圣主贤臣或美古义:内心所思慕的人,古人常用来作为圣主贤臣或美好理想的象征好理想的象征v今义:美貌的人今义:美貌的人今义:人在一个地方来回走今义:人在一个地方来回走今义:二十四节气之一今义:二十四节气之一今义:完全不
9、知道的样子今义:完全不知道的样子词类活用词类活用v(1) 名词用作状语。名词用作状语。 v月明星稀,乌鹊南飞月明星稀,乌鹊南飞(向南)(向南)v西望夏口,东望武昌西望夏口,东望武昌(向西,向东)(向西,向东)v(2) 名词用作动词。名词用作动词。 v况吾与子渔樵于江渚之上况吾与子渔樵于江渚之上(打鱼砍柴)(打鱼砍柴)v下江陵下江陵(攻占)(攻占)v顺流而东顺流而东(向东进军)(向东进军)v(3)名词的意动用法。名词的意动用法。 v侣鱼虾而友麋鹿侣鱼虾而友麋鹿(以(以为侣,以为侣,以为友)为友)v(4) 动词的使动用法。动词的使动用法。 v舞幽壑之潜蛟舞幽壑之潜蛟(使(使起舞)起舞)v 泣孤舟之
10、嫠妇泣孤舟之嫠妇(使(使哭泣)哭泣)v(5)形容词用作动词。形容词用作动词。 v正襟危坐正襟危坐(整理)(整理)v渺沧海之一粟渺沧海之一粟(渺小得像(渺小得像) v不知东方之既白不知东方之既白(显出白色)(显出白色)v(1)语气词,表示疑问,呢。)语气词,表示疑问,呢。 v而又何羡乎而又何羡乎/客亦知夫水与月乎客亦知夫水与月乎v(2)语气词,表反问,吗。)语气词,表反问,吗。 v此非盂德之困于周郎者乎此非盂德之困于周郎者乎 / 此非曹孟德之诗乎此非曹孟德之诗乎v(3) 介词,在。介词,在。 v相与枕藉乎舟中相与枕藉乎舟中v(4) 形容词词尾。形容词词尾。 v浩浩乎如冯虚御风浩浩乎如冯虚御风 /
11、 飘飘乎如遗世独立飘飘乎如遗世独立v(5)用在句中表停顿或舒缓语气,语气词。)用在句中表停顿或舒缓语气,语气词。v郁乎苍苍郁乎苍苍 / 知不可乎骤得知不可乎骤得乎乎虚词然然v(1)凌万顷之茫然)凌万顷之茫然 / 苏子愀然苏子愀然v(形容词词尾,(形容词词尾,的样子)的样子)v(2)何为其然也)何为其然也v(这样,代词)(这样,代词)v(3)其声呜呜然)其声呜呜然v(语气词,相当于(语气词,相当于“焉焉”,表陈述语气,可,表陈述语气,可不译)不译)实词实词v望望 v七月既望七月既望v(名词,农历每月十五名词,农历每月十五)v望美人兮天一方望美人兮天一方v(动词,眺望,远看动词,眺望,远看) v
12、望风而靡望风而靡 v(刚见面就恭敬从命。形容对方威严之至)(刚见面就恭敬从命。形容对方威严之至) v歌歌 v歌窈窕之章歌窈窕之章v(唱,动词)(唱,动词)v歌曰:歌曰:“”v(歌词,名词)(歌词,名词)v倚歌而和之倚歌而和之v(歌曲的曲调或节拍,名词)(歌曲的曲调或节拍,名词)v歌舞升平歌舞升平 v(形容太平盛世,既歌且舞以为庆祝颂扬)(形容太平盛世,既歌且舞以为庆祝颂扬)v(含贬义)(含贬义)特殊句式特殊句式v(一)判断句(一)判断句 v(1)固一世之雄也)固一世之雄也 / 是造物者之无尽藏是造物者之无尽藏v(语气词(语气词“也也”,表判断),表判断) v(2)此非曹孟德之诗乎)此非曹孟德之
13、诗乎v(用(用“非非”表否定判断)表否定判断)v(3)此非孟德之困于周郎者乎)此非孟德之困于周郎者乎v(用(用“非非”表否定判断)表否定判断)倒装句倒装句 v游于赤壁之下游于赤壁之下 v渔樵于江渚之上渔樵于江渚之上 v寄蜉蝣于天地寄蜉蝣于天地 v托遗响于悲风托遗响于悲风v月出于东山之上月出于东山之上v何为其然也?何为其然也?v而今安在哉?而今安在哉?v而又何羡乎!而又何羡乎!v凌万顷之茫然凌万顷之茫然 v客有吹洞箫者客有吹洞箫者v1.状语后置句状语后置句v游于赤壁之下游于赤壁之下 / 渔樵于江渚之上渔樵于江渚之上 / 寄蜉蝣于寄蜉蝣于天地天地 / 托遗响于悲风托遗响于悲风 / 月出于东山之上月
14、出于东山之上v2.宾语前置句宾语前置句v何为其然也?何为其然也?/ 而今安在哉?而今安在哉?/ 而又何羡乎!而又何羡乎!v3.定语后置句定语后置句v凌万顷之茫然凌万顷之茫然 / 客有吹洞箫者客有吹洞箫者v(三)被动句(三)被动句v此非孟德之困于周郎者乎此非孟德之困于周郎者乎v(用(用“于于”表被动)表被动)v(四)疑问句(四)疑问句 v (1)何为其然也何为其然也v(“何何”与与“也也”表疑问语气表疑问语气) v (2)而今安在哉而今安在哉v(语气词语气词“哉哉”,表疑问语气,表疑问语气) v (3)客亦知夫水与月乎客亦知夫水与月乎v(语气词语气词“乎乎”,表疑问语气,表疑问语气) v (4)
15、此非曹孟德之诗乎此非曹孟德之诗乎v(“乎乎”表反问语气表反问语气) 理解性默写v1、本文中苏轼 “状难写之景如在目前”,写天上的满月从东面山上升起,似乎也像游人一样,深深陶醉在这良辰美景之中,有意把脚步放得很慢、很慢,真是妙不可言的语句是_, _ 。 v2苏东坡以回答客人的方式,提出了另一种对宇宙对人生的看法,他紧扣水月,阐述了变与不变的辩证关系,来攻破客人“羡长江之无穷。挟飞仙以遨游,抱明月而长终”的理想,指出我们若从变化的角度来观察,那么一眨眼之间,万事万物都在变化的语句是_, _ 。又指出如果从不变的角度观察,则万物都是无尽的语句是_, _ 。v3、本文中写箫声的作用和力量,不要说是人听
16、了,就是动物蛟龙听了也飞舞起来了,一个寡妇独处孤舟中,听到箫声想到自己身世凄凉,不禁泣下的语句是_, _ 。v4、在赤壁赋中,苏轼用_, _ 。两句概括了曹操的军队在攻破荆州后顺流而下的军容之盛。v5、在赤壁赋中客人用比喻的修辞手法,感伤我们个人在天地间生命的短暂和个体的渺小的语句是_, _ 。 v6、作者写出了飘飘欲仙的神态,好像身体在天空里,架着风飞行,脱离了现实社会,不知道哪里是尽头,抒发了作者心旷神怡的心情和飘然欲举的超然之乐,情和景已经达到融合的境地的语句是_, _ 。v1、 月出于东山之上,徘徊于斗牛之间。v2、 盖将自其变者而观之,则天地曾不能以一瞬;自其不变者而观之,则物与我皆
17、无尽也。v3、 舞幽壑之潜蛟,泣孤舟之嫠妇。v4、 舳舻千里,旌旗蔽空v5、 寄蜉蝣于天地,渺沧海之一粟。v6、 浩浩乎如冯虚御风,而不知其所止七、作文运用v素材挖掘:素材挖掘:v苏轼面对逆境的人生态度v(一)处变不惊,执着追求v古人说:君子坦荡荡,小人常戚戚。苏轼一生光明磊落,为人正直率真。明知政见与当权者相左,仍保持独立见解,不阿附权贵,不投机取巧。“一肚子不合时宜”。当风雨袭来的时候,苏轼没有见风使舵,也没有惊惶失措,而是以一颗平常心对待一切变故。他相信风雨总会过去,太阳总会出来。就像普希金的诗中所写的那样:“一切都是瞬息,一切都将去”,因此他履险如夷,泰然自若。“乌台诗案”使苏轼受尽凌
18、辱和折磨,尝尽世态炎凉,身心受到重大打击,从监狱出来后,来到黄州,在这最落魄的日子里,“回首向来萧瑟处”在他看来却已是“也无风雨也无晴”。晚年他被放逐到更为荒远的岭南,由于荒山路远,生活条件艰苦,许多人把岭南当作是不归之路。苏轼的一生颠沛流离,横跨了大半个中国,足迹何止万里?但是,无论处庙堂之高,还是处江湖之远,一片忧国忧民之心始终不渝,不管历经多少磨难,九死不悔。换句话说,对国家,对社会,对人民的责任感,对理想、对抱负的追求成为他一生的精神支柱。正因为如此,他从不趋炎附势,保持自己独立的人格和气节。孔说:“知其不可为而为之”,“君子忧道不忧贫”,这种关心国家前途命运的信念在苏轼的身上始终执着
19、坚定。v(二)、随缘自适、超然物外v苏轼有兼济天下之志,也有经世报国之才。宋史中记载:“仁宗初读轼、辙制策,退而喜曰:吾今日为子孙得两宰相矣。神宗尤爱其文,宫中读之,膳进忘食,称为天下奇才”;当时的考官,文坛领袖欧阳修也很赏识他的才华,曾兴奋地对梅圣俞说:“老夫当避此人,放出一头地”。苏轼在文坛中的声望,曾经位极人臣,显赫风光。然而,突如其来的暴风雨将苏轼一次又一次地抛上抛下。面对理想和现实的巨大落差,很容易使人产生愤世嫉俗,苏轼没有。他积极调整自己的心态,去适应环境的变迁。v 提起苏轼,我们最先想到的词应该会是东坡。东坡其实就是黄州的一个小山坡,苏轼自号东坡居士。他在黄州有东坡一诗:“雨洗东
20、坡月色清,市人行尽野人行。莫嫌荦确坡头路,自爱铿然曳杖声。”走在这个荒凉偏僻的小山坡上,苏轼没有发出行路难的感叹,而是悠然自得地欣赏着自己的竹杖敲击山路的声音。v 一代文学巨匠,默默无闻地田间劳作而能自得其乐,是因为他超越了物质的追求:“不戚戚于贫贱,不汲汲于富贵”,淡泊名利,随遇而安无论身在何方,总能随缘自适,自得其乐。v(三)、寄情山水,力求超越v虽遭贬谪,苏轼并没有把自己封闭起来,他常常登山临水,怀古凭吊,去感受大自然的雄奇美丽,抒发自己的壮志豪情,在苦闷中寻求超越和解脱。v在这篇千古传诵的前赤壁赋中,作者运用了辩证的观点来看待政治失意和人生无常的苦闷,从而消解内心的痛苦。古人今人若流水
21、,共看明月皆如此。不必强求尘世间的功名利禄,只要精神上充分理解大自然的规律,顺应自然,寻求心灵的自由,那么美好的东西就会长期属于超脱的灵魂。因此,人生的根本意义不在于世俗的荣辱毁誉、成败得失,而在于精神的超越升华,对生命的彻底把握。作者辩证地看待自己所处的逆境,采用了变通的态度排解理想与现实的矛盾,从困厄中解脱出来。就像他写的题西林壁中悟解的那样:横看成岭侧成峰,远近高低各不同。 不识庐山真面目,只缘身在此山中。v同一件事情,当你采用不同的角度,不同的态度去看待它,就会得到不同的结论,当你跳出自己的处境,从高远处观照,就会发现:逆境可以使人一蹶不振,也可以使人更加坚强。孟子不是说过:“故天将降
22、大任于斯人也,必先苦其心志,劳其筋骨,饿其体肤,空乏其身,行拂乱其所为,所以顿心忍性,增益其所不能。”遇到一点挫折怎么就能想到逃避呢?v(四)、热爱生活,善处人生v当怀才不遇,报国无门时,有的人选择自沉江河,有的人选择归隐山林,有的郁郁终生也不肯同流合污,这些做法固然令人钦佩,但是我更欣赏苏轼的人生态度。他是一个政治上的牺牲品,但是他不是一个悲剧性的人物。即使身处逆境,人们想到他时,也总会流露出会心的微笑。因为他热爱生活,拥有一种积极向上的人生态度,因此他总能保持乐观的心态,笑对人生。在“一年三百六十日,风刀雪剑严相逼”的艰难岁月中,他仍能体会到生活的甘美,处处发现美好的事物:有“殷勤昨夜三更
23、雨,又得浮生一日凉”的欣慰;有“日啖荔枝三百颗,不辞长作岭南人”的洒脱;有“忽然浪起,掀舞一叶白头翁”的优游;有“一点浩然气,千里快哉风”的潇洒。在凄凉孤独的晚年,他仍乐观地吟出了“谁道人生无再少?门前流水尚能西!休将白发唱黄鸡。”这等的豪迈,哪里象是出自一个逆境中的老人之口?v苏轼也曾想过要抛开一切,“驾一叶之扁舟,凌万项之茫然”。然而他终究没有成为隐士,对于生活的热爱,对于人生的眷恋,使他直面逆境,善处人生。正是因为对生活的热爱,苏轼总是充满信心和希望,没有被困难打倒,没有丧失生活的勇气。如果不是被流放到这罕无人至的蛮荒之地,我又怎么能看到如此雄伟壮丽的景色呢?这份气度,这份胸襟,“一蓑烟
24、雨任平生”正是他对自己面对逆境的人生态度的最好注脚。v写作运用写作运用v【适用话题】可用于“乐观”“豁达”“从容”“心态”“得与失”“完美与残缺”“胸怀”“选择”“直面挫折”“执著”“个性与人生”“责任”等内容相关的写作话题中。v苏东坡乌台诗案后被贬黄州,物质匮乏,精神萧索,可苦难终使他振作、使他成熟。尖啸的山风于谷口处受住,化为温柔的何须;湍急的河流于河口处放缓,化为宽广的浩瀚;绚烂的人生于苦难处收束,化为成熟与淡泊。于是苏东坡从黄州突围,终成赤壁二赋,大江一词,名传千古,恩泽了后世无数书生骚客。 你才华横溢,气质过人。你是文坛上的宠儿,然而,你却是仕途上的弃儿。正因为你的出类拔萃,你遭来了
25、别人的冷眼,遭来了别人的嫉妒,甚至遭来了小人的百般攻击,自出“乌坛诗案”后,你就与上层的官场生活绝缘了。你被一贬再贬,贬到岭南时,你居然说:“日啖荔枝三百颗,不辞长作岭南人。”你向来对生活充满信心,当你被贬到黄州时,你竟语出惊人:“一蓑烟雨任平生”纵使你乐观对生活,笑傲人生,然而岁月无情,天亦无情,日渐衰老的你,禁得住再三的贬谪吗?你最终选择了放弃仕途上的追求,哪怕在荒芜僻静的海南岛上,也过的坦荡自在。你一生,入世、出世、经历坎坷,最终战胜了自己。是啊,都是坚持惹的祸,或许放弃没有错。(坚持与放弃)v很多人在困难面前抬不起头来,更谈不上有快乐可言。他们不会笑对人生,只有自暴自弃,快乐离他们很远
26、。让我们看看苏轼,仕途的坎坷,造就这位伟大的文学家,当他和同伴被贬时,同伴已是痛不欲生,但苏轼却以“一蓑烟雨任平生”的心态笑对人生,这是何等的胸怀!有这种胸怀的人还担心快乐会走吗?有这种胸怀的人必定会有自己的幸福,会在人生的扉页留下光辉的一笔。(我的快乐妙方) v“但愿人长久,千里共婵娟” ,一轮明月,放射出悲天悯人的光辉;“料得年年肠断处,明月夜,短松岗”,一排短松,守候着生死离别的深情。“人生如梦,一尊还酹江月”,一杯浊酒,凝结着壮志难酬的感慨;“拣尽寒枝不肯栖,寂寞沙洲冷”,一片沙洲,见证了孤苦无依的飘零;“小舟从此逝,江海寄余生”,一只小舟,带走了蝇营狗苟的烦懑;“竹杖芒鞋轻胜马,谁怕?一蓑烟雨任平生”,一袭蓑衣,织就了风吹雨打后的宁静一枝一叶一世界,一词一句总关情。一枝一叶一世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