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聚合物共混物的含义总结复习.pdf》由会员分享,可在线阅读,更多相关《聚合物共混物的含义总结复习.pdf(1页珍藏版)》请在taowenge.com淘文阁网|工程机械CAD图纸|机械工程制图|CAD装配图下载|SolidWorks_CaTia_CAD_UG_PROE_设计图分享下载上搜索。
1、学习必备欢迎下载第一章1、说明以下聚合物共混物的含义:A: PP/PE(75/25) 表示在聚丙烯中加入聚乙烯,它们的重量比为75: 25 B: PVC/SAN=75:25(60/40) 表示在60 份重量的聚氯乙烯中加入40 份重量的SAN ,共聚物链节中含75的苯乙烯和25 的丙烯腈。C:PC/PTFE/PDMS(80/15/5) 表示在80 份重量的聚碳酸酯中加入15份重量的聚四氟乙烯和5份重量的聚二甲基硅氧烷。2、列出制备聚合物共混物的主要方法:A 、机械共混法;B:共溶剂法;C :乳液共混法;D :共聚 -共混法;E:IPN 法3、 聚合物共混物的形态结构受聚合物组分之间热力学相容性
2、、实施共混的方法和工艺条件等多方面因素影响。4、 聚合物共混物呈现卓越抗冲击性能的必要条件是具有微观或亚微观的多相结构。5、聚合物共混物形态结构的基本特征是什么?一种聚合物组分(作为分散相)分散于另一种聚合物组分(分散介质或基体)中,或者两组分构成的两个相以相互贯穿的连续相形式存在。聚合物共混物两相之间一般存过渡区即界面层,它对共混物的性能起着十分重要的作用。6、 刚性粒子增韧聚合物的必要条件是基体聚合物具有高的韧性,刚性粒子与基体良好的界面粘接,刚性粒子恰当的浓度。外界冲击能在刚性粒子发生屈服形变之前,通过刚性粒子传递给韧性基体引起塑性形变而耗散。第二章1、 聚合物之间的相容性是选择适宜共混
3、方法的重要依据,也是决定共混物形态结构和性能的关键因索。2、从热力学角度,聚合物之间的相容性就是聚合物之间的相互溶解性,是指两种聚合物形成均相体系的能力。3、成核 -增长相分离过程(NG) 所形成的分散相常为较规则的球形颗粒。4、旋节分离(SD) 常倾向于产生两相交错的形态结构,相畴较小,两相界面较为模糊,常有利于共混物性能的提高。5、名称解释:UCST ;LCST UCST :最高临界相容温度是指这样的温度:超过此温度,体系完全相容,为热力学稳定的均相体系;低于此温度,为部分相容,在一定的组成范围内产生相分离。LCST :最低临界相容温度是指这样的温度:低于此温度,体系完全相容,高于此温度为
4、部分相容。大部分聚合物共混物体系具有最低临界相容温度,而通常存在于低分子溶液中的最高临界相容温度, 在聚合物-聚合物体系中却是少数,这是聚合物之间相容性的一个主要特点。6、一般而言,平均分子量越大,聚合物之间的相容性越小。7、增容作用有两方面涵义:一是使聚合物之间易于相互分散以得到宏观上均匀的共混产物;另一是改善聚合物之间相界面的性能,增加相间的粘合力,从而使共混物具有长期稳定的优良性能。8、产生增容作用的方法有加入增容剂,加入大分子共溶剂,在聚合物组分之间引入氢键或离子键以及形成互穿网络聚合物等。9、对二元体系有三个相分离区域:相容区、亚稳区和不相容区。10 、成核和增长机理(NG) 中,成
5、核是由浓度的局部升落引发的。成核活化能与形成一个核所需的界面能有关,即依赖于界面张力系数和核的表面积S。11、按旋节分离SD 机理进行的相分离,相畴(即微区 )尺寸的增长可分为三个阶段:扩散、 液体流动和粗化。12 、玻璃化转变法测定聚合物-聚合物的相容性,主要是基于什么原则?玻璃化转变法测定聚合物-聚合物的相容性,主要是基于如下的原则:聚合物共混物的玻璃化转变温度与两种聚合物分子级的混合程度有直接关系。若两种聚合物组分相容,共混物为均相体系,就只有一个玻璃化温度,此玻璃化温度决定于两组分的玻璃化温度和体积分数。若两组分完全不相容,形成界面明显的两相结构,就有两个玻璃化温度,分别等于两组分的玻
6、璃化温度。部分相容的体系介于上述两种极限情况之间。第三章1 、聚合物共混物的形态结构受一系列因素的影响,这些因素可归纳成以三种类型热力学因素;动力学因素;在混合加工过程中,流动场诱发的形态结构。2、由两种聚合物构成的两相聚合物共混物,按照相的连续性可分成三种基本类型:单相连续结构,即一个相是连续的而另一个相是分散的;两相互锁或交错结构以及相互贯穿的两相连续结构。3、 分散相为片层状结构必要的形成条件是什么?分散相的熔体粘度大于作为连续相聚合物的熔体粘度,共混时大小适当的剪切速率以及采用恰当的增容技术。4、 聚合物共混物可在一定的组成范围内发生相的逆转,原来是分散相的组分变成连续相,而原来是连续
7、相的组分变成分散相。在相逆转的组成范围内,常可形成两相交错、互锁的共连续形态结构,使共混物的力学性能提高。这就为混合及加工条件的选择提供了一个重要依据。5、两组分的相容性越大、交联度越大,则IPNs两相结构的相畴越小。6、名称解释:附晶附晶又称附生结晶、外延结晶,是一种结晶物质在另一物质(基质 )上的取向生长。7、两种聚合物的共混物中存在三种区域结构:两种聚合物各自独立的相和两相之间的界面层。界面层也称为过渡区,在此区域发生两相的粘合和两种聚合物链段之间的相互扩散。界面层的结构,特别是两种聚合物之间的粘合强度,对共混物的性质,特别是力学性能有决定性的影响。8、聚合物共混物界面层的形成可分为两个
8、步骤。第一步是两相之间的相互接触,第二步是两种聚合物大分子链段之间的相互扩散。9、就两相之间粘合力性质而言,界面层有两种基本类型。第一类是两相之间存在化学键,例如接枝和嵌段共聚物的情况。第二类是两相之间仅靠次价力作用而粘合,如一般机械法共混物的情况。10 、界面层的玻璃化温度介于两种聚合物组分玻璃化温度之间。界面层的力学松弛性能与本体相是不同的;界面层及其所占的体积分数对共混物的性能有显著影响。11 、在许多情况下,热力学相容性是聚合物之间均匀混合的主要推动力。两种聚合物的相容性越好就越容易相互扩散而达到均匀的混合,过渡区也就宽广,相界面越模糊,相畴越小,两相之间的结合力也越大。有两种极端情况
9、,其一是两种聚合物完全不相容,两种聚合物链段之间相互扩散的倾向极小,相界面很明显,其结果是混合较差,相之间结合力很弱,共混物性能不好。第二种极端情况是两种聚合物完全相容或相容性极好,这时两种聚合物可相互完全溶解而成为均相体系或相畴极小的微分散体系。这两种极端情况都有不利于共混改性的目的(尤其指力学性能改性 )。一般而言,我们所需要的是两种聚合物有适中的相容性,从而制得相畴大小适宜、相之间结合力较强的复相结构的共混产物。12 、在混合加工过程的流动场中,聚合物之间的相容性可能发生变化。有两种不同情况:(1)应力引起不可逆变化如沉淀、结晶、蛋白质变性等。这时组分之间的相容性降低。(2)应力引起可逆
10、性变化使相容性增大。应力使相容性增大的现象常称为应力均化。13 、一般而言,接枝共聚- 共混法制得的产物,其分散相为较规则的球状颗粒;熔融共混法制得的共混物其分散相颗粒较不规则,颗粒尺寸亦较大。14 、很多情况下,两种聚合物的共混是在熔融状态下在挤出机或双辊混炼机中进行的。典型的流动是剪切流动。15 、一般而言,聚合物共混物熔体在流动过程中可诱发以几种形态结构:(1)流动包埋(flow encapsulation) 。这是指在一定条件下,粘度较小的组分(比如说, 聚合物1)迁移到器壁,最后包封组分2(聚合物2) 而形成包埋型形态结构。(2)形成微丝状或微片状结构。(3)由于剪切诱发的聚结而形成
11、的层状结构。第四章1、聚合物共混物的玻璃化转变的特点是什么?工业上所用的聚合物共混物一般都是不相容的或部分相容的复相材料。与均相共混物相比,它有两个基本特点:有两个玻璃化温度;玻璃化转变区的温度范围有不同程度的加宽。2、决定聚合物共混物玻璃化转变的主要因素是两种聚合物分子级的混合程度而非超分子结构。3、共混物两个玻璃化转变的强度与共混物的形态结构有关。可用损耗正切tg 峰的高度表示玻璃化转变的强度。有以下的一般规律:构成连续相的组分其tg 峰值较大,构成分散相的组分其tg 峰值较小。在其他条件相同时,分散相tg 峰值随其含量的增加而提高。分散相的tg 峰值与分散相的形态结构有密切关系。般而言,
12、起决定作用的是分散相的体积分数。当分散相重量含量不变时,分散相的体积含量越大,其tg 峰值越高。分散的体积分数与其形态结构相密相关。4、对于橡胶增韧塑料,橡胶含量对其形变机理有重要影响。橡胶含量增加时,橡胶颗粒的数目增多,银纹引发中心增加,但是由于橡胶颗粒之间的距离减小,银纹终止速率亦相应提高。这两种作用基本抵消。这时银纹化速率的增加主要是应力集中因子增加之故。同样,剪切形变速率亦有提高,但银纹速率增加的更快些,所以总的结果是橡胶含量增加时银纹化所占的比例提高。5、在橡胶增韧塑料中,大粒径的橡胶颗粒对诱发银纹有利,小粒径颗粒对诱发剪切带较为有利。6、橡胶颗粒内树脂包容物使橡胶相的有效体积增加,
13、因而可在橡胶的重量含量较低的情况下达到较高的冲击强度。但若包容过多,使橡胶模量增加的过大以致接近树脂的模量时,就会失去引发和终止银纹的能力,起不到增韧的作用。因此,树脂包容物的含量也存在最佳值。7、橡胶交联度对橡胶增韧塑料冲击强度的影响是什么?橡胶的交联程度过大,橡胶相模量过高,这会失去橡胶的特性,难于发挥增韧作用。交联程度太小,加工时受剪切作用的条件下橡胶颗粒容易变形破碎,这也不利于提高橡胶相的增韧效能。第五章1、聚合物熔体的流变性能主要有两个特征。其一,聚合物熔体为非牛顿液体;共二,聚合物熔体流动时有明显的弹性效应。2、聚合物共混物的粘度比两种纯组分的粘度都小,小比例共混就产生较大的粘度下
14、降。3、由于两相的相互影响及相的转变,当共混比改变时,共混物熔体粘度可能出现极大值及极小值。4、名词解释:聚合物的透气性;聚合物的可渗性当固体两边的气体压力不同时,气体分子会穿过聚合物从压力较大的一边向压力较小的一边扩散,这叫聚合物的透气性。若薄膜两边是浓度不同的溶液,则分子会穿过薄膜从高浓度的一边向低浓度的一边扩散。聚合物的这种允许溶液中的分子或液体分子穿过的性质称为聚合物的可渗性。5、气体透过聚合物是一种单分子扩散过程。这一过程包括气体先溶解于固体的聚合物薄膜中,继而在薄膜中向低浓度处扩散,最后在薄膜的另一面蒸发。6、一般而言, 连续相对共混物的透气性起主导作用。7、共混物的电性能常常主要
15、决定于连续相的电性能。8、由于两相结构的特点,大多数共混物是不透明的或半透明的。9、改善聚合物共混物透明性的主要措施是什么?减小分散颗粒的尺寸,使其小于可见光光波的波长,可改进共混物的透明性,但分散相颗粒太小时常使韧性下降;最好的办法是选样折光率相近的组分。第六章1、干粉共混操作时,应注意哪些事项?应注意以下事项:(1)聚合物粉料的粒度应相当微细,必要的粒度随聚合物种类、所用混合设备及工艺条件以及共混物料的成型方法等有所不同;(2) 异种聚合物物料的粒度和比重应比较相近,如此才易于均匀混分,且不致在运输加工成型过程引起组分间的分层;(3) 如干粉共混时还需加入增塑剂、润滑剂、防老剂等配合剂,则
16、需注意各聚合物组分对各种配合剂吸收能力有无明显差异。若吸收配合剂的能力区别较大,应按二段加料法进行共混,即首先将配合剂与吸收该配合剂能力弱的聚合物组分混合,操作一段时间后,再加入另一聚合物组分,否则就会造成配合剂在不同聚合物组分中分配不平衡,影响制品性能。2、熔融共混法具有下述优点:(1) 共混的聚合物原料在料度大小及粒度均一性方面不似干粉共混法那样严格,所以原料准备操作较简单;(2)熔融状态下,异种聚合物分子之间扩散和对流激化,加之混炼设备的强剪切分散作用,使得混合效果显著高于干粉共混,共混物料成型后,制品内相畴较小;(3)在混炼设备强剪切力作用下,导致一部分聚合物分子降解并可形成一定数量的
17、接枝或嵌段共聚物, 从而促进了不同聚合物组分之间的相溶。3、IPN 法形成互穿网络聚合物共混物,是一种以化学法制备物理共混物的方法。4、纯粹的物理混合过程包括分布混合作用和分散混合作用两方面含义。分布混合作用系指不同组分相互分散到对方所占据的空间中,即使得两种或多种组分所占空间的最初分布情况发生变化并达到均化;分散混合作用则指参与混合的组分发生颗粒尺寸减小的变化,极端情况达到分子程度的分散。5、简述DIS 螺杆的结构特点?DIS 元件设置在螺杆的前端,数量可以多于一个,在每个 DIS 元件的外表面上均有盘成与螺杆本体螺纹方向相同的螺旋进、出料槽。进料槽的终点与出料槽的起点以通道相连结,但出料槽
18、出口在元件圆周上的排列顺序与进料槽进口在元件圆周上的排列顺序不同。依据这种结构,物料通过元件时,首先被进料槽所分割,再从进料槽出口沿通道进入出料槽,最终自出料槽出口送出。与此同时,各料层又在元件后部的拼合室内重新拼合。6、双螺杆挤出机的两根螺杆互相啮合,旋转时,彼此刮拭,从而可以避免物料对螺杆的粘附、缠包。上述效果称为螺杆的自清理作用,这种作用是使得物料在双螺杆挤出机中停留时间分布窄的另一原因。第七章1、简述非反应型增容剂的作用原理?增容作用可概括为:(1)降低两相之间界面能;(2)在聚合物共混过程中促进相的分散;(3)阻止分散相的凝聚;(4)强化相间粘结。2、简述反应型增容剂的作用原理:反应
19、型增容剂的增容原理与非反应型增容剂有显著不同,这类增容剂与共混的聚合物组分之间形成了新的化学键,所以可称之为化学增容。它属于一种强迫性增容。反应型增容剂主要是一些含有可与共混组分起化学反应的官能团的共聚物,它们特别适用于那些相容性很差且带有易反应官能团的聚合物之间共混的增容。反应增容的概念包括:外加反应性增容剂与共混聚合物组分反应而增容;也包括使共混聚合物组分官能化,并凭借相互反应而增容。3、非反应型增容剂主要是各种嵌段和接枝共聚物。4、名称解释:大分子单体法大分子单体法是用一种具有聚合活性的大分子单体与其他类型低分子单体共聚制成接枝共聚物的方法,若低分子单体含有反应性基团,此反应性基团就进入
20、接枝共聚物的主干,而大分子单体成为该接枝共聚物的支链。第八章1、高、 低密度聚乙烯共混薄膜的透光性与共混比例有关外,还与原料组分的分子量分布有关,含HDPE 的共混聚乙烯薄膜以及原料组分分子量分布越窄的共混聚乙烯薄膜,其透光性越好。2、用于与PE 共混的EV A。要求结晶度低,所以用 VAc 含量40 70 的EVA。3、将氯化聚乙烯(CPE) 掺入聚乙烯可以改进聚乙烯的印刷性、耐燃性和韧性。4、将聚酰胺(PA,尼龙 )掺入聚乙烯可提高后者对氧及烃类溶剂的阻隔性。5、提高聚乙烯印刷性的措施有哪些?提高聚乙烯印刷性的措施有:(1)用硫酸、铬酸的高浓度水溶液浸渍聚合物表面,由于酸的氧化作用使聚合物
21、表面生成羧基等极性基团。(2)用热空气和火焰加热氧化聚合物表面。(3)电晕放电处理聚合物表面。(4)聚合物中加入表面活性剂。(5)与印刷性能良好的聚合物共混。第九章1、 PVC/EV A 共混物的透光性随EV A 中 VAc 含量的增加而上升,这是由于含VAc 比例高的EV A与PVC具有更好的相容性,因而使两相分散均匀,增加了透光性。2、 E-VA-CO共聚物的热稳定性不很理想,这在共混和成型中须加以注意并采取必要的措施。据研究,其热分解第一步脱醋酸,第二步脱除一氧化碳,两个反应几乎同时发生,但第二步分解的活比能较第一步高。3、 PVC/CPE共混物性能上的一项较严重的弱点是其制品透光性及表
22、面光泽不如PVC制品。另外,鉴于CPE 粒料的孔隙率高于PVC ,包夹气体多,加工成型过程中需特别注意排气,因此挤出成型最好使用排气式挤出机。4、聚 -甲基苯乙烯对PVC 有哪些改性效果?(1)降低熔体粘度和流动阻力,因而提高设备生产能力,减少动力消耗。(2)加工温度降低,相应可减少稳定剂用量。(3)可提高填料的添加量。(4)在保证上述特点情况下,仍可使所改性的PVC制品具有良好的力学性能、外观。(5)无毒、透光率高(可用于食品包装)。5、 NBR 中丙烯腈含量对PVC/NBR相容性的影响是什么?PVC 与 NBR 有较好的相容性,不过两者相容性极大程度地受NBR中丙烯腈含量的影响。NBR 的
23、极性随其中丙烯腈含量的增多而加强,其溶解度参数也增大、 当含量超过40 时, NBR与 PVC 的溶解度参数极为接近,相容性最佳。第十章1、K 树脂是由丁二烯、苯乙烯单体经阴离子溶液聚合得到的嵌段共聚物,苯乙烯含量一般在75 左右。2、影响HIPS 抗冲性能的因素比较多,一般包括橡胶的种类、用量、橡胶粒径的大小及其分布、基体树脂分子量、橡胶交联密度和相体积比等。3、低光泽ABS 也称消光型ABS ,其消光功能主要是利用制品表面橡胶颗粒的微收缩作用,造成表面糙化,使光线的反射和折射减小至最低限。第十一章1、溶解试验即Molau 试验, 在此是利用PA 溶于甲酸形成清澈溶液,而PE 不溶于甲酸的特
24、性来进行的,同时用甲酸溶解PA6/(PE-g-MAH)和PA6/PE 两种共混物,发现后者基本可明显地分为上下两层,上层为PE 悬浮液。下层为透明清澄的 PA 溶液;相反,前者则不分层,整个试样呈现为乳白色胶体状溶液,一般认为,这种现象可以表征两共混组分之间有较好的相容性。2、不同PA 在熔融温度下共混,可能发生分子间酰胺交换反应,并最终形成无规共缩聚物,所以制备此类共混物以及将其加工成型时,要严格控制加热温度和受热熔融的时间。第十二章1、 不同种聚酯树脂之间共混,易发生酯交换反应,导致化学结构的变化,因此防止酯交换反应的产生,是一个关键课题。2、 聚碳酸酯与丙烯酸酯类树脂的共混物以具有美丽的
25、珍珠光泽和金属光泽而引人注目,用此种共混物生产的珠光塑料制品不象加入珠光颜料( 磷酸铅、碱式碳酸铅、磷酸亚铅、硫酸铅等)的塑料制品那样具有毒性,所以特别适宜制取食品和化妆品的容器, 而且可以制造人造珍珠作为装饰品。3、 PBT/PET共混时为防止发生酯交换反应,应采取的措施是什么?PBT 、 PET 两者共混时极易发生酯交换反应,初期生成嵌段共聚物,后期则可成为无规共聚物,这样两聚合物的特长在共混物中消失,所以防止酯交换反应是PBT 与 PET 共混的一个关键。除了注意避免熔融共混温度过高,熔混时间过长外,事先清除原料聚合物中残存催化剂( 缩聚催化剂)以及外加胺类化合物是防止酯交换反应的有效措
26、施。第十三章1 、用于增韧环氧树脂的橡胶,必须具备两个基本条件。首先,所用的橡胶应能与环氧树脂在未固化前相容,即应溶解在树脂中,并且分散良好。这就要求橡胶分子量不能太大,而当环氧树脂固化时,橡胶能顺利析出,呈两相结构,因此橡胶两反应点(交联点 )之间分子量又不能太小。其次,橡胶应能与树脂的环氧基相互作用,这就要求橡胶至少要有两个端基官能团(或侧基官能团),才能产生牢固的化学交联点。2 、 橡胶颗粒的大小对环氧树脂的增韧效果的影响并不很大,决定增韧效果的主要因素是连续相,即连续相的延展性。连续相延展性越大,橡胶相增韧作用就越显著。当连续相很脆时,橡胶相增韧作用小,甚至会作为杂质削弱材料的抗破断能
27、力。即连续相的性质是决定增韧效果的控制因素。而橡胶相的作用主要有二。一是补偿作用;二是诱导作用。补偿作用是指橡胶相的断裂表面能远大于环氧树脂基体相,一般大5 10 倍左右。因而增韧环氧树脂体系的断裂表面能得以提高。若橡胶相体积分数为20 30,体系的表面能可增加l3 倍。 而诱导作用是指当连续相延展性较大时,对裂纹不敏感。如果是均相体系,当受到拉伸应力时,在整个受力段只有一条主裂纹,裂纹前沿有银纹和剪切带吸收能量。如果为两相体系,橡胶颗粒可引发大量的银纹和剪切带,由于银纹和剪切带能吸收大量的能量,而使韧性较显著的提高。3 、由CTBN增韧机理可知,其增韧效果主要决定于CTBN 和环氧树脂间的化
28、学键合、橡胶相是否形成、橡胶相的组成、橡胶相颗粒的大小分布以及环氧树脂基体分子结构及其分子中的环氧官能团数量等。4 、 CTBN增韧环氧树脂在固化过程中有两种主要反应发生:(a)橡胶与树脂的嵌段反应;(b)环氧树脂在固化剂作用下的开环反应。第十四章1 、对 POM 进行共混改性的主要目标是什么?对 POM 进行共混改性的主要目标是(1) 增加韧性; (2) 改善高温下的刚性;(3)提高耐候性;(4)成型制品尺寸精确度、尺寸稳定性的改进;(5)改善高速、高负荷下的摩擦性能。2 、 酚醛树脂共混改性的主要目的有,改善其韧性、提高耐热性和增加粘结性能。第十五章1 、互穿网络聚合物(IPN) 是两种或
29、两种以上交联聚合物相互贯穿而形成的交织聚合物网络。它可看作是一种特殊形式的聚合物共混物。从制备方法上,它接近于接枝共聚共混,从相间有无化学结合考虑,则接近于机械共混法。因此,可把IPN视为用化学方法实现的机械共混物。2 、名称解释分步IPN 常简称IPN ,它是先合成交联的聚合物,再用含有引发剂和交联剂的单体2 使之溶胀,然后使单体 2 就地聚合而制得。同步IPN(SIN) 当两种聚合物成分是同时生成而不存在先后秩序时,生成的IPN 称为同步IPN ,简记为SIN 。其制备方法是,将两种单体混溶在一起,使两者以互不干扰的方式各自聚合并交联。1 、互穿网络弹性体(IEN) 由两种线型弹性体胶乳混
30、合在一起,再进行凝聚、交联,如此制得的IPN 称为互穿网络弹性体,简记为IEN 。之所以称为互穿网络弹性体,是因为两组分都是弹性体的缘故。2 、要形成热塑性和互穿网络需两个条件:必须存在或在制备过程中的剪切应力场中形成的初始网络,一般为物理交联网络:聚合物2 必须能进行化学的或动力学的反应,由离散的熔体形成无限网络,并且有足够的流动性以填充到初始网络的间隙中。3 、互穿网络聚合物的形态结构系指相分离程度,相的连续性程度及相互贯穿的程度,相畴 (微区)的形状、尺寸以及界面层的结构。3 、IPN 的形态结构存在一些共同的基本特点,归纳起来有以下几点:(1) 绝大多数IPN 是复相材料,甚至由均聚网
31、络形成的IPN(Homo-IPN)也表现一定程度的复相结构。(2) 大多数IPN具备胞状结构,胞壁主要由聚合物1 构成,胞体则主要由聚合物2 构成。胞壁内尚有两种聚合物链相互贯穿而形成的精细结构。一般而言,胞壁是两种聚合物网络相互贯穿的主要场所。(3) 具有明显的界面层。(4) 根据上述的结构模型,在IPN 中,一般而言,网络之间的相互贯穿仅发生于超分子水平,并非真正的分子水平的相互贯穿。4 、两种聚合物组分之间的混溶性越好,IPN 的相畴就越小。4 、研究结果表明,在高压下进行反应可显著提高组分之间的混溶性,使 IPN 相畴尺寸大幅度下降,反应压力加大时相踌尺寸减小的原因是组分间混溶性的提高
32、。5 、 一般而言, 两种网络主要是相畴级的相互贯穿。随着混溶性的增加,相畴减小,分子级的相互贯穿增加。6 、 当两种聚合物组分之间有接枝反应发生或形成氢键之类的强次价键时,混溶性提高,因而相畴减小。7 、和一般聚合物共混物的情况相似,IPN 玻璃化转变和松弛性能的一般特点是:存在分别对应于两个组分的两个玻璃化转变温度,但与纯组分相比,两个玻璃化温度之间有不同程度的相互靠近,玻璃化转变的温度范围拓宽,松弛时间谱的时间范围增大,在某些情况下,IPN有明显的第三个玻璃化转变温度。5 、 IPN 的松弛性能和玻璃化转变主要决定于组分之间的相互作用和相互影响。这种相互作用和相互影响集中反映于界面层的存
33、在。相畴越小,界面层越明显,组分间的相互影响越大,IPN的两个玻璃化转变温度相互靠近的程度就越大,松弛时间谱就越宽。第十六章1 、Na2O, Li2O,K2O 等碱金属氧化物使玻璃具有低的粘度,改进玻璃的流动性。使成品玻璃具有高的膨胀系数及易受潮气(水分 )的侵蚀。2 、Fe2O3作为着色剂使用,一般在玻璃中作为杂质处理,在玻璃中吸收红外光,阻碍玻璃液中的传热。它的存在使玻璃着上绿色。3 、连续玻璃纤维的生产方法大致可分为两大类,即坩锅法和池窑法。4 、池窑法与坩锅法相比,池窑法生产工艺具有拉丝作业稳定性好,断头飞丝少,同种规格产品的单位能耗低等优点,迄今已成为全世界最主要的玻璃纤维生产技术。
34、5 、玻璃纤维织物有五种基本织纹:平纹、斜纹、缎纹、螺纹和席纹。6 、复合材料中多选用无碱(军品) 或低碱 (民品)玻璃纤维来制造,民用建筑中多使用低碱或中碱玻璃纤维。7 、原纱支数 :一克重原纱的长度米数,称为原纱支数,支数越大表示构成原纱的单丝越细。8、合股数N:在工程上使用一根原纱往往太细,需将几根原纱合起来使用,这时每根原纱为一股,几根原纱合起来称几股,合起来的原纱称为合股纱。在构成合股纱时,有时需要对原纱加捻,加捻程度以捻度表示,指每米上原纱加多少捻。9、国际上还使用一种“TEX ”法来定纱的支数,是指 1000 米长原纱的重量克数。10 、 丝根冷却器的作用是使从漏板流出的玻璃液,
35、在极短的时间内(约1 10-6s) ,由液态转变为固态创造良好的冷却条件。由于多排多孔漏板漏嘴密度高,中排孔与边孔丝根的冷却条件不一致,因而拉丝过程中易出现闪飞。丝根冷却器为成型区提供了一个稳定的温度场。同时由于使用了冷却器,加快了丝根的硬化速度,有利于提高原丝产量。11 、目前普遍使用的冷却器有插片冷却器和纵向通水冷却器。12 、单丝涂油器有两种形式,一是石墨辊式涂油器,另一种是橡胶带式涂油器。辊式涂油器主要用于增强型纤维,带式涂油器主要用于纺织型纤维。13 、喷雾器向单纤维表面喷水雾,使纤维表面形成一层水膜。该水膜可增加纤维的柔软性,改善浸润剂对纤维的浸润性,并可净化成型区操作环境。14
36、、拉丝工艺布置:当机头中心与漏板中心距相等,集束器位置不变时,采用左拉工艺布置的角较右拉工艺布置的角小,原丝对集束点的压应力小,因而左拉工艺布置的拉丝张力较右拉工艺布置的拉丝张力小,减少了拉丝过程中的飞丝,并有利于气流分布和环境卫生。第十七章1、碳纤维的制造方法分为有机纤维法和气相生长法两大类。2、有机纤维法生产碳纤维的原料主要有粘胶、聚丙烯腈和沥青纤维三大类。3、聚丙烯腈碳纤维的生产流程包括:预氧化、 碳化和石墨化。4、气相生长法生产碳纤维的制备方法分为两大类,即基板法(即籽种法)和气相流动法(即浮游催化剂法)。第十八章1、凡聚合物大分子的主链由芳香环和酰胺键构成, 且其中至少85% 的酰胺
37、基直接键合在芳香环上,每个重复单元的酰胺基中氮原子和羰基直接与芳香环中的碳原子相连接并置换其中的一个氢原子的聚合物称为芳香族聚酰胺树脂。2、芳酰胺纤维有两大类:全芳族聚酰胺纤维和杂环芳族聚酰胺纤维。3、PPTA 芳纶纤维因其特殊结构而具有许多优良的力学、热学、化学等性能,然而由于结构和成形方法等方面的原因,该纤维也存在耐光性较差、溶解性差、抗压性能低、吸湿性较高等缺点。4、芳纶纤维具有的优异力学、化学、热学、电学等性能是与其化学和物理结构密切关联的,而这些结构的形成又与聚合物合成和成纤的工艺过程有关。决定聚合物纤维性能的因素很多,既与化学组成、键接方式、分子量等有关,与链的聚集状态 (例如晶区
38、中分子链的构象、结晶度等)有关,也与更高层次的纤维形态结构有关。第十九章1、超高分子量聚乙烯纤维是采用冻胶纺丝方法-超倍热拉伸技术制得的。2、超高分子量聚乙烯纤维的原料是分子量在100万以上的线性高密度聚乙烯。3、制备超高分子量聚乙烯纤维的良溶剂主要为:十氢萘、石蜡油或固体石蜡作溶剂;其它溶度参数相近的溶剂如:甲苯、二甲苯、四卤化碳、三卤化碳、三卤三氟乙烷、庚烷、癸烷、十二烷等沸点较低或毒性较大的溶剂均不宜作为溶剂使用。4、IDP 法(增量拉伸法)为控制拉伸过程提供了新途径。它与传统拉伸工艺不同之处是被拉伸纤维逐渐运行到拉伸条件,它的特点有以下两个方面:(1) 可控制拉伸速率,使每一级的增量拉
39、伸温度与纤维取向协调,即拉伸在温度梯度内变化,拉伸温度从Tg开始, 随取向度的提高,最终拉伸温度可以达到未拉伸纤维的熔点以上;(2)IDP法能通过多段拉伸达到取向作用,这样可减少应力蓄积而导致的结构损伤,达到较高的拉伸比、取向度和优异的物理性能。5、要提高纤维的强度和模量,必须提高拉伸倍比,影响最大拉伸倍数(max)的因素很多,主要有以下几方面:(1)聚合体初始浓度的影响;(2) 聚合物的分子量。分子量愈高,max越大; (3)聚合物的分子量分布。分子量分布愈窄,max愈大; (4) 拉伸温度。拉伸温度高有利于max的提高。6、自由断裂长度是指纤维受自身重而断裂的理论长度。7、 UHMW-PE
40、纤维的高温蠕变行为与冻胶溶液中使用的溶剂种类有关,若使用的溶剂为石蜡油、石蜡,则由于溶剂不易挥发易残存于纤维内,蠕变倾向显著;而用挥发性溶剂十氢萘时,则所得纤维的蠕变性能极大地改善。第二十章1、硼纤维通常是由化学气相沉积法(CVD) 制得。2、碳化硅纤维是典型的陶瓷纤维,在形态上有晶须和连续纤维两种。3、高强聚乙烯纤维是采用熔融纺丝-高倍热拉伸技术制得的。第二十一、二十二章1、晶须是在人工控制条件下以单晶结构形式生长的尺寸细小(直径小于3m)的短纤维。由于直径极小,故晶体中缺陷少,其原子排列高度有序,因而其强度接近于材料原子间键力的理论值,是高性能的增强纤维品种之一。2、 VLS机制生长的特点
41、在于晶须生长可依催化剂的位置和类型加以控制和限制,较大的催化剂颗粒产生直径较大的晶须,而且催化剂颗粒的化学组成及表面特性,对所生长的晶须直径也有影响。3、按照晶须生长状况有三个级别:1、生长单一材料晶须;2、在单晶体基础上沿某结晶学取向生长;3、在基体上控制生长出具有一定直径、高度、密度和排列的晶须。作为复合材料用增强剂晶须,通常为第一级简单生长水平。对于某些特殊用途的半导体材料才需要二、三级生长水平。4、从制备工艺和产品性能来看,气相生长碳纤维(VGCF)是碳晶须比较理想的代用品,VGCF可以通过过渡金属等超细微粒为晶核,以低碳烃(甲烷、 苯等 )为原料, 在氢气气氛中高温裂解直接生成。5、钛酸钾晶须的制法有以下几种:1、烧结法; 2、熔融法;3、水热法;4、熔剂法。6、碳化硅颗粒是用石英砂加焦炭在电炉中高温还原而成。7、目前碳化硅颗粒广泛应用于增强铝基复合材料。由于碳化硅颗粒与铝有良好的界面结合强度,经碳化硅颗粒增强后,可以提高复合材料的弹性模量、拉伸强度、高温性能和抗磨性。