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最新人教版二年级上册全册数学教案.doc》由会员分享,可在线阅读,更多相关《最新人教版二年级上册全册数学教案.doc(123页珍藏版)》请在taowenge.com淘文阁网|工程机械CAD图纸|机械工程制图|CAD装配图下载|SolidWorks_CaTia_CAD_UG_PROE_设计图分享下载上搜索。
1、 二 年级 上 册 数学 学 科 教 学 计 划本册教材分析本学期教材内容包括下面一些内容:认识长度单位厘米和米,100以内的加、减法的笔算,初步认识角,表内乘法,从不同的位置观察物体,认识几时几分,数学广角,用数学解决问题,综合与实践主题活动。教学重点:100以内的加、减法笔算,表内乘法。教学难点:100以内的加、减笔算,以及数学实践、数学思维的训练。学生情况分析二年级的学生在经过一年的数学学习后,基本知识技能有了很大的提高,对数学学习也有了一定的了解。在动手操作,语言表达能力等方面有了很大的提高,合作互助的意识也有了明显的增强。因此,在这一学期的教学中应更多关注学生学习兴趣和学习方法的培养
2、上,并使不同的学生得到不同的发展。学期教学目标本学期教学的主要目的要求1.掌握100以内笔算加、减法的计算方法,能够正确地进行计算。2.知道乘法的含义和乘法算式中各部分的名称,熟记全部乘法口诀,熟练地口算两个一位数相乘。3.初步认识长度单位厘米和米,初步建立1米、1厘米的长度观念,知道1米=100厘米;初步学会用刻度尺量物体的长度(限整厘米);初步形成估计物体长度的意识。4.初步认识线段,会量整厘米线段的长度;初步认识角和直角,知道角的各部分名称,会用三角板判断一个角是不是直角;初步学会画线段、角和直角。 5.能辨认从不同的位置观察到的简单物体的形状;初步认识轴对称现象,并能在方格纸上画出简单
3、的轴对称图形;初步认识镜面对称现象。6.会读、写几时几分,知道1时=60分,知道珍惜时间。7.通过观察、猜测、实验等活动,找出最简单的事物的排列数和组合数,培养学生初步观察、分析及推理的能力,初步形成有顺序地、全面地思考问题的意识。8.体会学习数学的乐趣,提高学习数学的兴趣,建立学好数学的信心。9.养成认真作业、书写整洁的良好习惯。 10.通过实践活动,体验数学与日常生活的密切联系。提高教学质量措施1.要从整体上把握教学目标。不光凭经验,过去怎样提,现在也怎样提;也不能搬课本,凡是课本上的有的内容,都作统一的教学要求,而应该根据教学指导纲要,结合教学进行适当的调整。要防止加重学生的学习负担。2
4、.要注意培养学生的数学概括能力和逻辑思维能力。要重视学生获取知识的思维过程。3.要注重培养学生的计算能力和解答应用题的能力,还诮鼓励学生动用所学的知识解答日常生活和学习中的简单实际问题。激发学生的兴趣,培养学以致用的意识。4.要渗透德育,注重培养学生良好的学习习惯和独立思考、克服困难的精神。 二 年级 上 册单 元 教 学 计 划单元教学计划单元序号单元教学主题单元课时总数主备教师1长度单位52100以内的加、减法(二)133角的初步认识24表内乘法(一)135观察物体46表内乘法(二)137认识时间38数学广角29总复习5 二 年级 上 册 1 单 元 教 材 分 析单元名称长度单位单元序号
5、1单元教材分析通过第一学期的“比长短”的学习,学习已经对长、短的概念有了初步的认识,并会直观比较一些物体的长短。本单元在此基础上教学一些计量长度的知识,帮助学生认识长度单位,初步建立1厘米和1米的长度观念,并初步认识线段。主要特点有:1.注意呈现知识的形成过程,使学生通过亲身经历学习数学知识。2.通过多种方式帮助学生建立1厘米、1米的长度观念。3.改变了线段的编排。单元学情分析通过以前“比长短”的学习,学生已经对长、短的概念有了初步的认识,并会直观比较一些物体的长短。在此基础上,教学一些计量长度的知识,帮助学生认识长度单位,初步建立1厘米和1米的长度观念,并初步认识线段,学生接受起来比较容易。
6、但由于低年级学生生活阅历不丰富,他们对“厘米”“米”这样的长度单位认识比较模糊,所以认识长度单位厘米,建立1厘米的概念,并会用刻度尺进行简单的测量是本单元的重点,也是难点,要解决这一难题,教师应让学生多动手,多动脑,用实践突破。单元教学目标1.学生初步经历长度单位形成的过程,体会统一长度单位的必要性,知道长度单位的作用。 2.通过观察和实际操作、使学生初步感知所学图形之间的关系,培养学生初步的想象能力和创新能力。3.在学习活动中积累对数学的兴趣,增强与他人交往、合作的意识。单元教学重难点教学重点:让学生认识长方形、正方形、平行四边形、三角形和圆的特征,通过折一折、摆一摆、剪一剪、拼一拼,辨别和
7、区分这些图形。教学难点:通过观察和实际操作,使学生初步感知所学图形之间的关系,培养学生初步的想象能力和创新能力。 二 年级 上 册 2 单 元 教 材 分 析单元名称100以内的加法和减法(二)单元序号2单元教材分析本单元是在学生学过口算两位数加、减一位数和两位数加、减整十数的基础上进行教学的。重点是使学生理解地掌握两位数加减、两位数的笔算方法。加强估算思路的学习,注重培养学生良好的书写习惯。难点是使学生理解进位加法和退位减法的算理。关键是让学生从熟悉的生活情景中去提出所要解决的计算问题,在解决问题中增加学习兴趣,引导学生利用旧知识迁移学习新知识,通过动手操作加强对算理的理解。 单元学情分析学
8、生在一年级下册已经学习了100以内的加法和减法的简单运算,有一定的基础、在此基础上,通过观察、操作等实践活动,引导学生迁移、类推归纳计算方法,培养学生的归纳、概括和操作能力。单元教学目标1.使学生会计算100以内的两位数加、减两位数;会计算加减 两步式题。2.使学生能结合具体情景进行加、减法估算,并说明估算的思路。3.使学生能够用所学的100以内的加减法知识解决生活中的一些简单问题。4.通过数学学习,使学生感受到两位数加、减两位数与两位数加、减一位数和整十数有着密切的联系,体会数学的价值。单元教学重难点教学重点:注重学生对两位数进位加法和退位减法笔算的计算过程及方法的理解。教学难点:两位数加两
9、位数的进位加法和两位数减两位数的退位减法。 二 年级 上 册 3 单 元 教 材 分 析单元名称角的初步认识单元序号3单元教材分析本单元主要教学角和直角的初步认识,这些内容是在学生已经初步认识长方形、正方形、三角形的基础上教学的。本单元教材在编排上有2个特点: 1.结合生活情景认识角和直角。角和直角与实际生活有密切的联系,周围许多物体上都有角。教材从学生熟悉的校园生活情景引出角和直角,并从观察实物中抽象出所学的角和直角,使学生经历数学知识抽象的过程,感受到数学知识的现实性,学会从数学的角度去观察、分析现实问题,从而激发起探索数学的兴趣。2.通过实际操作活动,帮助学生认识角和直角。数学具有高度的
10、抽象性,小学生缺乏感性经验,只有通过亲自操作,获得直接的经验,才便于在此基础上进行正确的抽象和概括,形成数学的概念和法则。教材根据儿童学习的这一特点,通过实际操作活动,如折叠、拼摆、测量、制作等,来帮助学生学习几何知识。单元学情分析 在学生初步感知角的基础上,通过实际操作,帮助学生认识角和直角,辨别锐角、钝角,并用三角尺平角。单元教学目标1.结合生活情景及操作活动,使学生初步认识角,知道角的各部分名称,初步学会用尺画角。2.结合生活情景及操作活动,使学生初步认识直角,会用三角板判断直角和画直角。3.让学生运用角的知识解决简单的问题,继续培养学生解决问题的能力。4.培养学生初步的观察能力、动手操
11、作能力,尝试从教学的角度去观察周围的世界。单元教学重难点教学重点:认识角和直角,知道角的各部分名称,初步学会用尺画角和直角。教学难点:认识角和直角,学会用尺画角和直角。 二 年级 上 册 4 单 元 教 材 分 析单元名称表内乘法(一)单元序号4单元教材分析乘法的初步认识这一教学内容是学生对乘法的第一次系统了解、认识。教材在编排上紧紧抓住新旧知识之间的紧密联系,通过学生熟练而喜爱的游戏等活动,首先给学生呈现出几个相同加数求和的情况,然后进一步引导学生观察、分析、比较,从而建立乘法的意义于头脑之中。大体可以分为两个层次:一、以学生的活动情况提供同数相加的情况,引出乘法运算;二、进一步沟通同数相加
12、与乘法的联系,说明乘法算式各部分的名称。教材结合具体的事例,激发学生操作、观察等探究性的活动让学生开展有意义的学习,使学生能够加深对乘法的理解和认识。单元学情分析 1.学生在以前的学习中已经掌握了100以内的加法,能比较熟练地口算一些简单的加法算式,理解本单元的知识内容就比较容易。2.乘法在我们的生活中经常会运用到,学生接受起来不会太难,教学中应将知识与生活联系起来,让学生懂得在实际生活中运用数学。3.学生的思维正处在由形象思维向抽象思维过渡、以具体的形象思维为主的阶段,因此可让学生通过说一说、摆一摆、练一练等多种活动学习知识,体会乘法的意义,增强学习数学的兴趣。单元教学目标1.让学生在具体情
13、境中理解乘法运算的意义,知道乘法算式各部分的名称。2.让学生经历编制乘法口诀的过程,知道乘法的口诀是怎么得来的,熟记2到6的乘法口诀,会用口诀熟练口算有关乘法意义。3.使学生会用画图、语言叙述等方式表征理解问题和分析问题的过程,能运用加法、减法、乘法解决简单的实际问题。4.使学生感受到用乘法表示同数连加的简洁性;感受我国语言文字(体现在乘法口诀中)的独特魅力,增强民族自豪感。同时,培养学生认真观察、独立思考等良好的学习习惯。单元教学重难点教学重点:在理解的基础上熟记2到6的乘法口诀。教学难点:熟记4、6的乘法口诀。 二 年级 上 册 5 单 元 教 材 分 析单元名称观察物体(一)单元序号5单
14、元教材分析本单元包括三个部分内容:辨认从不同的位置(前面或正面、侧面和后面)观察到的一个简单物体形状;辨认从不同位置(正面、左侧面、上面,类似于三视图的位置)看到的一个简单的几何形体的形状;在已有的观察物体经验的基础上用推理解决问题。单元学情分析 1.学生对空间图形和方位知识已经有了一定的认识,能用自己的语言简单描述所观察物体的形状,这样学习本单元知识也会比较容易。 2.生活中有许许多多从不同方位看到的物体的形状,教学中通过提供一些情境,使学生感受到数学与生活的实际联系,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单元教学目标1.知道从不同位置观察到的物体的形状可能是不同的,能辨认从不同位置看到的简单物体的形状,能辨
15、认从不同位置看到的简单几何形体的形状。2.能解决简单的问题,发展学生的空间观念和推理能力。3.学生经历观察、操作、想象等活动,初步掌握全面、正确观察物体的基本方法。4.感受局部与整体的关系,初步形成全面看待事物的意识。单元教学重难点教学重点:指导学生观察物体、建立空间观念。教学难点:在“左、右”的相对性的学习是难点。 二 年级 上 册 6 单 元 教 材 分 析单元名称表内乘法(二)单元序号6单元教材分析本单元内容是在26的乘法口诀的基础上学习的,乘法口诀是数学最基础的知识之一,对今后的计算具有重要的作用,务必熟练掌握。本单元的教学内容有:7的乘法口诀、8的乘法口诀、9的乘法口诀、乘法口诀表以
16、及用79的乘法口诀解决简单的实际问题。本单元在编排上有以下几个特点:(1)由具体情景引出乘法问题,结合连加结果编出乘法口诀。在具体内容的编排上逐步提高要求:7的乘法口诀由实物图引导学生操作,得出连加结果,并用列表的方式呈现;8的乘法口诀由学生熟悉的军乐队列队图,通过引导观察得出连加结果,并用数轴的形式呈现;9的乘法口诀以赛龙舟的示意图,通过观察与推想得出连加结果,并用数轴的形式呈现。总体看,逐步提高抽象程度。(2)解决问题的编排也是逐步加深的。7的乘法口诀之后,学习8的口诀,然后又安排了去商店购物这样一个实际解决问题例题,让学生对乘法的意义有更进一步的认识。9的乘法口诀之后有编排了两个例题,一
17、个乘法算式可以也可以写成竖式。以及例6乘法在实际生活中的应用。在设计上,逐步增加思维的抽象性和独立性。单元学情分析 1.学生已经学习了26的乘法口诀,理解乘法的意义,能找出口诀之间的规律,在此基础长学习79的乘法口诀,对学生来说不再困难。 2.79的乘法口诀比之前的内容更多,句数多,数字大,容易混淆,教学时要充分利用学生已有的知识,引导学生联系实际生活理解知识,建立数学与生活的联系。单元教学目标1.经历编制79的乘法口诀的过程,体验79的乘法口诀的来源,理解每一句乘法口诀的意义,初步熟记79的乘法口诀。2.能熟练地计算表内乘法,会用乘法解决简单的实际问题。3.通过编制乘法口诀的活动,初步学会运
18、用类比推理的方法学习新知识。4.通过记忆乘法口诀的活动,初步形成评价与反思的意识,体验获得成功的乐趣。单元教学重难点教学重点:体验79的乘法口诀的来源,理解每一句乘法口诀的意义。教学难点:初步熟记79的乘法口诀。 二 年级 上 册 7 单 元 教 材 分 析单元名称认识时间单元序号7单元教材分析本单元的教学是学生在一年级上册学习了“认识钟表”的基础上进行学习的。通过以前的学习,学生已经掌握了钟表及时间的一些知识,如知道钟面上有时针、分针;有12个数字;有12个大格,有60个小格等,并已经掌握了如何看整时和半时。本单元是继一年级认识钟表之后的又一节课,也是学生在小学阶段认识时间的重要一课。重点是
19、认识时间单位时、分,初步体验时、分的实际意义,知道1时=60分;会看钟表,能正确认读钟面上指示的时刻;结合具体实例,感受时间与生活的密切联系,养成遵守和珍惜时间的良好习惯。单元学情分析通过以前“认识钟表”的学习,学生已经对时间的概念有了初步的认识,并会直观认识钟表。在此基础上,教学生认识时间,使学生知道“1时=60分”,并初步学会一些有关时间的简单计算不会太难。但由于低年级学生的生活阅历并不丰富,又是第一次接触几时几分,头脑里没有一定的时间观念,所以帮助学生读写几时几分,初步建立时间观念,并应用到作息时间,是本单元的重点,也是难点。教师应该通过一系列活动让学生感悟时间观念,掌握这一知识点。单元
20、教学目标1.在具体的生活情境中,借助钟面认识时间单位“分”,知道1时=60分。2.结合直观演示和操作,知道在钟面上分针走1“小格”是1分钟,初步认识几时几分(5分5分地数),会读写几时几分和几时半。3.会运用时间的有关知识解决一些简单的实际问题。4.使学生进一步学习观察、比较的方法,并形成初步的推理能力。5.初步培养学生珍惜时间、合理安排时间的习惯。单元教学重难点教学重点:学生体验数据的收集、整理、描述和分析的过程,初步了解统计的意义,会用简单的方法收集和整理数据。教学难点:能根据统计图表中的数据提出并解答简单的问题。 二 年级 上 册 8 单 元 教 材 分 析单元名称数学广角单元序号8单元
21、教材分析数学不仅是人们生活和劳动必不可少的工具,通过学习数学还可以提高人的推理能力和抽象能力。排列与组合的思想方法不仅应用广泛,而且是后面学习概率统计知识的基础,同时也是发展学生抽象能力和逻辑思维能力的好素材。传统的教材中没有单独编排这部分内容,有关这方面的知识是本册教材新增的内容之一,教材试图在渗透数学思想方法方面做一些努力和探索,把重要的数学思想方法通过学生日常生活中最简单的事例呈现出来,并运用操作、实验、猜测等直观手段解决这些问题。重在向学生渗透这些数学方法,并初步培养学生有顺序地、全面地思考问题的意识。单元学情分析 在学生现有知识、经验的基础上,引导学生经历简单的操作,培养学生的有序思
22、维,渗透“排列”“组合”的数学思想。“排列”“组合”是本单元的重点,也是难点。教师在教学中应注重让学生切实体会这两种搭配问题,联系实际生活,让学生掌握这两个知识点。单元教学目标1.通过通过、观察、猜测等活动,使学生了解发现最简单事物的排列数和组合数的基本思路、基本方法,初步培养学生有序、全面地思考问题的意识,初步体会排列与组合的思想方法。2.在发现最简单事物的排列数和组合数的过程中,培养学生初步的观察、分析、推理能力,以及恰当地进行数学表达的能力。3.使学生初步感受排列与组合的思想方法在日常生活中的应用,初步感受数学与生活的联系。单元教学重难点教学重点:渗透排列组合,简单推理等数学思想方法。教
23、学难点:培养学生有顺序地、全面地思考问题的意识。教学内容统一长度单位 认识厘米课时1-1教学目标1.通过看一看、比一比、量一量等实践活动认识长度单位厘米,初步建立1厘米的表象,能用尺子量物体的长度(限整厘米)。2.通过学生的观察、探究等学习活动,让学生在亲身经历的创造活动中,建立起对长度单位的理解。3.体会数学与生活的联系,培养学生的创新意识。教学重点建立1厘米的长度概念。教学难点用学生尺量物体的长度(限整厘米)。教学准备多媒体课件、米尺。学生准备学生尺。教 学 流 程二次备课师 生 活 动设计意图 一、谈话引入 同学们,你妈妈和老师比,谁高?谁矮?高多少?矮多少?比划一下。你能知道具体高多少
24、,矮多少吗?“高多少”,“矮多少”其实是在比较人体的长度,这就要使用长度单位。二、探究新知 (一)统一长度单位(出示例1情境图。) 观察这些图,你了解到了哪些信息?你觉得他们的这些方法怎么样? 交流汇报:课桌的长是几拃? 教师提出疑问:我量了只有3拃。我们量的都是同样的课桌,为什么量的结果不一样呢? 追问:要怎样才能得到相同的结果呢?你有什么好的方法? (二)整体感知,认识厘米。 1.观察尺子,认识刻度 请同学们拿出自己准备好的尺子,把你的尺子和同桌的比较一下,观察它们有什么相同点呢? 教师指出刻度线、O刻度、长度单位 “厘米”并明确测量比较短的物体的长度,一般用“厘米”作单位。 2认识1厘米
25、。教师指出:这个刻度0很重要,它就像起跑线一样,表示从这里开始。从刻度0到刻度1的长度就是1厘米。尺子上还有哪一段的长度也是1厘米呢?谁上来指指看?我们发现了什么 师:因为每个大格的长度都一样,所以我们在用尺子量物体的长度时才有了统一的标准。 追问:生活中有哪些物体的长度大约是1厘米呢? 3认识几厘米。 师:刚才同学们认识了1厘米,那现在老师要增加难度了,看从0到3的长度是几厘米,从O到7呢? 4教学例3(量一量)。 (1)先拿出课前准备好的纸条,用手比划下它的长度,说说它可能是几厘米, (2)如果尺子坏了,最小的刻度是2,你还能量出这张纸条的长度吗?怎么量?5实践应用。拿起数学书,找到封面上
26、比较短的那条边,估计这条短边大约有多长?再量一量,看你估计得是否准确。三、巩固新知 1完成教材第4页的“做一做”。2完成教材“练习一”的第1题。3完成教材“练习一”的第2题。 四、小结 这节课,你有什么收获? 小结:通过这节课的学习,我们懂得了测量物体的长度必须用统一的长度单位,还认识了1厘米的长度,并会用手上的尺子测量身边物体的长度。通过师生用各自的一拃量课桌的长度,体会由于所用的标准不同,所以测量同一长度所得的结果也就不同,引起学生的认知冲突,在解决这种冲突中体会掌握统一长度单位的必要性。联系生活实际进行测量和练习,到最后的开放练习,让学生动手操作,动脑思考。强化练习,加深1厘米的表象,逐
27、步形成空间想象能力,增强空间观念。板书设计统一长度单位 认识厘米测量时,标准不同,结果就不同,统一长度单位 厘米cm量比较短的物体,可以用“厘米”作单位。量法:把尺的刻度O对准物体的一端,这个物体的另一端对着几,这个物体的长度就是几厘米。教学反思教学内容认识米、用米量课时1-2教学目标1初步认识长度单位米,初步建立1根据1厘米和1米的实际长度,知道1米=100厘米。2能合作测量出整米长度的物体。3培养合作能力和动手操作能力。教学重点掌握1米的实际长度教学难点用米尺量较长物体的长度。教学准备1米的直尺、折尺、卷尺,纸条。教 学 流 程二次备课师 生 活 动设计意图 一、复习用厘米量物体1用两个手
28、指比一比1厘米有多长?2厘米呢?10厘米呢?2用刻度尺量文具盒的长度。请你演示,并说出注意事项。二、认识米,用米量你们量得不错,那么你能量一量黑板有多长呢?瞧!这样用刻度尺量太不方便了,也不容易得出结果。那么该怎么办呢?(用更长的尺子量)用这把尺子试一试看,这是一把米尺。在量比较长的物体或者距离,例如操场东边到西边有多远,教室有多长,通常都是用比厘米更大的长度单位“米”。(一)感知米的实际长度 1观察这把米尺,它的每两个刻度之间是多长?2观察自己的1米卷尺,看看和教师米尺的刻度是不是一样的?3那么1米到底有多长呢?(1)用直尺在黑板上画1米长的线段。(2)两只手臂展开,用卷尺量一量看到什么地方
29、是1米。(3)用米尺量1米长的绳子。(应该注意什么问题?) (二)厘米、米之间的关系1那么今天我们学习的米和昨天学习的厘米之间有什么关系呢?2这条是1米长的绳子,请你用以厘米为单位的刻度尺量一量,看看它有多少厘米?3小结:1米也就是100厘米。(板书:1米=100厘米)三、巩固反馈1米与厘米的单位换算。1米=( )厘米 100厘米=( )米5米=( )厘米 200厘米=( )米3米=( )厘米 300厘米=( )米8米=( )厘米 900厘米=( )米学生自己先探究米和厘米的兑换,然后完成练习后,全部订正。2在括号里填上合适的长度单位米或厘米。教室长6()黑板长2()小明身高124()课桌长5
30、0() 复习有关厘米的旧知,为后面的课程做铺垫。 让学生亲身经历测量的过程,激发学习兴趣。通过探究,让学生更为深刻地认识厘米与米的关系,学会自主学习。通过探究,让学生更为深刻地认识厘米与米的关系学会自主学习。板书设计认识米、用米量量比较长的物体,通常用“米”作单位。米可以用“m”表示。1米=100厘米教学反思教学内容认识线段课时1-3教学目标1让学生自己观察、感知线段,体验线段的两个特征:直的和可度量。2通过实践活动,使学生学会量线段、画线段的方法。3.培养学生的观察、想象、操作能力、合作意识以及运用知识解决实际问题能力。教学重点学生学会量线段、画线段的方法。教学难点学会量线段、画线段的方法。
31、教学准备直尺教 学 流 程二次备课师 生 活 动设计意图 一、情境引入师:同学们,你们知道英勇的消防员叔叔为了抢救国家、人民的生命财产时都是争分夺秒,刻不容缓的,当每次接到任务时,为什么他们都是从高高的铁管上滑下来而不是走楼梯呢?(比较快)为什么从铁管滑下来比走楼梯快呢?下面我们就一起来研究这个问题。二、观察体验,探究新知1.感知线段的直师:请牙看一看、摸一摸,膏盒、药盒、直的曲的吸管、铅笔、绳子、铁丝你发现了什么? 师:你觉得桌子上哪些东西是直的?学生迅速找出自己认为是直的东西。2.感知线段的两个端点师:请同学们再看一看,摸一摸那些直的东西除了直以外,你还发现什么?假如从铅笔的任意一端开始,
32、摸到铅笔的另一端,我们就可以把其中的一端看作一个点,把另一端也看作一个点,我们把这两个点叫做端点。像书本的边、直的吸管那样都有两个端点。 3.从实例理解线段师:请同学们在练习纸上按自己的想法把没两点连结起来。教师在黑板出示:学生操作,指名把黑板上的两个点用线连起来。同学们画的这些线都有什么特点?大家说得好,请同学们看看、想想教科书第页“做一做”的图下面那句话和三条线。小结:我们就把像课本第5页中间的图叫线段,线段都是直的、有两个端点。比如书本的边、盒子的边、铅笔、直的吸管都可以看作是线段。4.画线段学生尝试画3厘米长的线段,并说出画法。让几个学生演示怎样画线段,大家评价哪种方法好。请方法好的学
33、生再演示一遍,并边画边说。总结画法。三、联系生活,拓展延伸1.下图有四个点,每两点之间画线段。2.你们明白消防员叔叔为什么一接到任务后马上从铁管滑下来,而不走楼梯了吗?生活中运用这个原理的例子还有很多,你们能说说看吗? 通过情景的问题,引入本课的内容,提高学生学习的兴趣。 通过看一看、摸一摸使学生直观地认识线段的特点,加深学生的印象。 让学生观察发现,讨论学习,亲身经历认识线段的过程,同事大概了解线段的特征及画法。板书设计认识线段画法:从尺子的刻度0开始画起,画到3厘米的地方。教学反思教学内容确定长度单位课时1-4教学目标1.通过类比、观察,学会如何运用合适的长度单位描述物体的长度。2.引导学
34、生根据已有的知识经验,利用身边的物体,进行想象、猜测、推想、对比等,确定合适的长度单位。3.感受测量长度与生活的密切联系,体会测量长度在日常生活中的重要意义。教学重点会选择合适的长度单位描述物体的长度。教学难点培养学生的推理能力。教学准备教 学 流 程二次备课师 生 活 动设计意图一、复习旧知前面我们认识了长度单位厘米和米,你能用手比划一下1厘米长度和1米的长度吗?小结:厘米和米在生活中有很大的用途,那么,什么时候用厘米作单位,什么时候用米作单位呢?这节课我们一起来探究。(板书课题。)二、探究新知1教学例8。教师谈话:同学们看,这是我们学校的旗杆,你知道它的高度是13厘米还是l3米?和你小组的
35、同学互相说说想法。引导:方法一:排除法。l厘米只有这么长,(用手比划)那么13厘米就只有这么长,旗杆不可能这么短,所以是13米。方法二:推算法。把旗杆的高度和我们的身高对比一下,我们大约是1米多高,才到旗杆的这个高度,所以旗杆应该是13米高。10个小朋友的身高加起来差不多和旗杆一样高。方法三:类比法。和身边的13厘米高的物品进行比较,旗杆是不是和这个物品一样高,比如,我们手上的铅笔都不止13厘米长,旗杆的高度应该是13米。小结:原来要确定答案有这么多种方法,我们在选择合适的长度单位时要多思多想,最终确定合适的长度单位。2巩固新知。小明来到百鸟馆,看见了这样一只小鸟这只小鸟的脚印的长度是1厘米还
36、是1米呢?让学生自己说说思考的方法。三、练习拓展1.出示教材第7页“做一做”题目。2.选择合适的单位。我们的教室长6( ) 黑板长2( )小明身高124( ) 课桌高90( )3.完成教材“练习一”的第8题4.完成教材“练习一”的第9题四、小结这节课你有什么收获?这一单元结束了,你学会了什么?小结:这一单元我们,认识了长度单位厘米和米,并初步认识了线段,学会确定长度单位。复习厘米和米,用手进行比划,为后面估测、推算长度作好铺垫。创设情境,在生活情境中发现数学问题,引导学生在合作互动中分析、交流旗杆的高度是13厘米还是13米,课件的演示为学生提供充分观察思考的思维空间,教师再适当指导,并开展小组
37、合作交流学习,在交流中感受数学的思维和方法。练习题形式多样,通过合作推理、空间想象,培养学生的创新思维能力和创造想象能力。板书设计 确定长度单位旗杆的高度是13米。教学反思教学内容长度单位复习课时2-1教学目标1. 让学生巩固长度单位及体会统一长度单位的必要性。2. 在引导学生经历认识线段的活动过程中培养学生初步的自主探究的意识和能力,学会与他人合作。3. 培养学生数学估计能力,求异的思想以及动手操作能力。教学重点使学生掌握算法并能正确计算。教学难点熟练十几减9法的计算方法教学准备学具教 学 流 程二次备课师 生 活 动设计意图 一、创设情境同学们,今天老师要看一看哪一位小朋友的眼力最好。谁能
38、来猜猜老师的身高?其实只要我说一个数字你就知道了。157( ) (生补充“厘米”)这节课,老师和大家一起来复习第一单元长度单位。 二、.回顾知识,整体把握同学们,谁能说一说在第一单元我们学习了哪些知识?(1)量物体的长度用什么工具?已经学过的长度单位是什么?用两个手指比一比1厘米有多长?2厘米,3厘米呢? (2)用刻度尺量物体的长度应注意什么?指名两名学生量下面纸条的长度。(3)现在我请一位同学来量讲台桌的长(学生用自己的刻度尺量,很不方便,不容易得出结果)。因此,量比较长的物体或者距离,如操场东边到西边有多远,通常用米作单位。 (4)你知道线段的两个特征吗?怎样画一条线段? 三、典型示例 1
39、.填空:1枝铅笔长25( ) 一本书长22( ) 操场的旗杆高10( ) 1根粉笔长约10( ) 2.这是小明早上写的一篇日记,我们一起来看一看:早晨,我从2厘米长的床上起床,用15米长的牙刷刷牙,80cm长的毛巾洗脸。吃完早饭,急忙骑上自行车,以每分钟30厘米的速度到离家500厘米远的学校去上学,路上还碰到了身高165米的王老师。到了学校,我马上拿出厚1米的课本看起来。 你们为什么笑啊?你说说原因?那应该怎么办呢?你想改哪一个?3.画一画。 画一条比6厘米短2厘米的线段。4.比一比。18米28米 100厘米1米 35厘米25厘米5米40厘米 6米60厘米 40厘米4米 四、梳理知识,总结升华
40、这节课你有什么收获? 通过复习使学生掌握长度单位和测量的方法, 让学生结合生活常识,做出判断,使得他们更为深刻地认识长度单位的合理使用的必要性,学会正确选用单位。板书设计长度单位复习1枝铅笔长25( ) 一本书长22( ) 操场的旗杆高10( ) 1根粉笔长约10( ) 18米28米 100厘米1米 35厘米25厘米5米40厘米 6米60厘米 40厘米4米教学反思教学内容两位数加两位数(不进位加法)课时2-2教学目标1.经历从实际情景里提出并解决问题的过程,理解十几减8的计算方法,能比较熟练地计算十几减8。2.在观察、操作中逐步发展探究、思考的意识和思维的灵活性。3.能应用知识解决生活中相关的
41、实际问题,体会数学的作用。教学重点掌握笔算的计算法则,能熟练计算。教学难点理解相同数位上的数才能相加的道理,即笔算中的“对位”问题。教学准备课件教 学 流 程二次备课师 生 活 动设计意图 一、情景导入,激发兴趣出示P11主题图引导学生观察:同学们准备去参观博物馆。请大家仔细观察这幅图,你发现了哪些数字信息?说给你小组的同学听一听。全班汇报发现。哪两个班可以合乘一辆车?学生小组交流汇报。 二、合作交流,掌握算法1.根据学生的交流情况组织教学例1。学生说想法及理由。独立思考,小组交流计算方法。先尝试写竖式,再讨论总结列竖式应注意的问题。2.完成P12做一做学生独立完成后说说计算方法。3.教学例2
42、。学生尝试计算,交流算法。尝试用多种算法计算。4.完成P13做一做学生独立完成教师巡视、指导。 三、练习,实践应用 1.练习二第1题。学生独立完成并板演笔算过程,同时教师巡视、指导。2.练习二第2题,学生直接说答案。30+20= 50+26= 92+4= 61+25=35+32= 3+45= 13+72= 44+53= 四、课堂总结:通过今天的学习,我又学会了什么?教师引导梳理通过观察情景图,从而使学生自己发现问题,激发解决问题的兴趣。在尝试、交流中掌握计算方法初步体会算法的多样化。通过练习,帮助学生巩固两位数与两位数的不进位加法计算,熟练掌握计算方法。板书设计两位数加两位数(不进位加法)35+2= 35+32= 教学反思教学内容两位数加两位数(进位加)课时2-3教学目标.通过学生的交流,发现以内两位数进位加法的多种计算方法,体验算法的多样性。.能选择合理的算法,比较熟练地进行计算。.能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