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苏科版九年级物理下册第十五章四、家庭电路与安全用电 教学设计.doc》由会员分享,可在线阅读,更多相关《苏科版九年级物理下册第十五章四、家庭电路与安全用电 教学设计.doc(4页珍藏版)》请在taowenge.com淘文阁网|工程机械CAD图纸|机械工程制图|CAD装配图下载|SolidWorks_CaTia_CAD_UG_PROE_设计图分享下载上搜索。
1、家庭电路与安全用电 教学目标: 1、了解家庭电路的组成和连接方式 2、会用测电笔辨认火线和零线 3、知道怎样保护家庭电路和如何防止触电事故 4、知道导致家庭电路过大的原因及其危害 5、了解安全用电常识重点难点: 1、家庭电路的组成和连接方式 2、知道导致家庭电路过大的原因及其危害3、知道怎样保护家庭电路和如何防止触电事故教学准备:测电笔、拖线板、家庭电路演示板、熔丝熔断演示器教学过程:引入新课:电给我们世界带来了光明,给我们生活带来了便利,但电带给我们的都是快乐与幸福吗?请看这段视频。可以看到,不安全用电就会带来灾难和人身事故,所以只有安全用电才能避免灾难,留下幸福。今天我们就来研究与我们密切
2、联系的家庭电路与安全用电。 新课教学:你了解家庭电路吗?你知道家庭电路里有些什么呢?我们就从最熟悉的家用电器开始我们的探寻之旅。提问: 你家里有哪些家用电器呢?它们是以什么方式接入家庭电路中的?一、安全用电 1、防止触电 展示电路图,介绍火线、零线、地线 思考:判断以下情况哪些会发生触电?(凳子是绝缘的) 点拨:触电事故 触电原因 触电类型 安全提醒:禁触火线防触电 2、测电笔 阅读课本,小组合作讨论以下问题: .测电笔由哪几部分组成? .根据什么现象辨别火线与零线? .为什么测火线时人没有发生触电事故? .如何使用测电笔? 点拨:使用时笔尖金属体接触电线,手要接触笔尾金属体; 手千万不能接触
3、笔尖金属体 练习使用:用测电笔判断插座是如何接入电路中的?二、家庭电路的组成 1、三线插座与三线插头 (1)三线插头的接法:左零右火中接地 (2)讨论:为什么要接地线? 三线插头的地线插脚为什么会长一点呢? (3)作图: 安全提醒:金属外壳要接地 2、用电器与开关 探究:开关接哪根线更安全? 观察: 小结:开关要接火线 安全提醒:开关接火线、家用电器不弄湿 3、熔断器 活动:探究熔丝熔断的原因 实验一:演示短路 实验二:演示超负荷运行 小结:熔丝熔断的原因 思考:小明家经常烧断保险丝,一气之下,他找了一根铁丝来代替保险丝,结果这“保险丝”真的没有烧坏,你觉得他这样做妥当吗?为什么? 温馨提示:
4、接触不良需注意 安全提醒:绝缘表层勿破坏 4、总开关 作用:控制整个电路的通断,方便检修电路时,确保人员安全。 安全提醒:更换维修切电源 5、总结家庭电路的组成课堂检测课堂练习1图中是一些人在生活用电中的几种做法,其中正确的是( )D使用绝缘皮破损的导线C多个大功率用电器同时使用一个插座A试电笔的握法B带金属外壳的用电器使用三孔插座2.下列有关插座、螺口灯泡、开关的连线正确的是( )3.某用电器正常工作时,通过的电流约为5A,该用电器可能是( )A电视机 B白炽灯 C洗衣机 D空调4.王老师的新家买了250W的电视机一台,300W的洗衣机一台,100W的电冰箱一台,2200W的柜式空调机一台,
5、250W的电脑一台,800W的电饭锅一只,40W照明灯8盏。请为王老师选择一种合适的电能表()A220V 5AB220V 15AC220V 20AD220V 30A5.某同学在学习家庭电路时,安装了两盏白炽灯和两个插座,如图所示,如果两插座中均连入家用电器,且将电路中的开关全部闭合,那么各用电器工作的情况是 ( )A甲、乙、丙、丁都正常工作 B只有乙、丙、丁正常工作C只有丙、丁正常工作 D只有丙正常工作6.请将如图所示元件,连接成符合安全用电要求的家庭电路7. 根据安全用电原则,将如图中一只开关、两只“220V40W”电灯连在家庭电路中,要求开关同时控制两灯,且能正常发光课堂小结:通过本节课的
6、学习,你对于家庭电路中的安全用电有哪些新的认识呢? 教学反思:1、注重与生活实际的联系。生活用电是学生经常接触和比较熟悉的,我以发生的触电事故创设物理情景导入新课,从学生的生活经验入手,让学生认识到电压越高越危险、发生触电的原因和类型,并对照家庭中用电过程中出现的问题,引导学生认识到如何正确安全用电,学生易于理解和接受。2、教学中采用了“交流点拨自主互动”的探究式学习模式,充分发挥教师的主导作用和学生的主体作用。本堂课准备充分,通过大量的图片展示和生活实践,组织学生以小组为单位自觉探究安全用电常识,把思考和学习的的主动权交给学生,培养了学生的探索精神、实践能力和分析归纳能力,提高了学生的科学素质。 “不足”之处:对于触电事故的发生,无论是高压触电还是低压触电都具有不可实验与体验性,只能通过要求学生具有较强的理解能力和分析能力来认识,有部分学生不理解,课堂效果受到一定的影响,从而使这一环节的教学效果有些不尽人意。