管理学教育的反思.html.pdf

上传人:紫*** 文档编号:2916018 上传时间:2020-05-22 格式:PDF 页数:53 大小:496.77KB
返回 下载 相关 举报
管理学教育的反思.html.pdf_第1页
第1页 / 共53页
亲,该文档总共53页,到这儿已超出免费预览范围,如果喜欢就下载吧!
资源描述

《管理学教育的反思.html.pdf》由会员分享,可在线阅读,更多相关《管理学教育的反思.html.pdf(53页珍藏版)》请在taowenge.com淘文阁网|工程机械CAD图纸|机械工程制图|CAD装配图下载|SolidWorks_CaTia_CAD_UG_PROE_设计图分享下载上搜索。

1、前言 回顾实践和反思,是为了改进 我17岁进工厂,在那里待了6年,23岁上大学,时值1978年。我在中国人民大学整整待了37年,直到60岁退休。退休以 后,我创办包子堂互联网教育平台,从事企业及管理的教育工作。 过去是跟着校方从事教育工作,领导要求干什么,我就干什么。现在独立创办教育平台,就需要思考,需要对管理教育工作 进行反思,这就是本书的由来。 首先,我们应该回归教育的本质教书育人。我们不仅要关注课程,更要关注学习课程的人,关注学员的成长。 古人曰:天地君亲师。每个人一生中有三个引路人:第一个引路人是父母;第二个引路人是老师;第三个引路人是上司或老 板。经过三个引路人的指引,一个人便可以成

2、才了。要想出道,就要见天见地见人,道法自然,走向实践。 老师是引路人,从事的是教育,而不是交易;从事的是教书育人,而不是买卖课程。古人云:师者,所以传道授业解惑也。 教育是全方位的,老师必须把自己的功力或心法传授给学生,不仅要拓展学生的思维广度,还要强化学生的心智模式,帮助 他们开启生命的旅程,使生命更灿烂。 老师必须成为学生的良师益友,师生之间必须结成相互依存、相互作用的关系。大学(universitas)源自拉丁语,是指“师 生之间的社区”或“师生共同体”。 其次,要回归管理学教育的本质理论联系实际。理论可以使我们能够透过现象看本质,使我们的思维变得更加开阔、 更加简练、更加犀利。 企业管

3、理注重的是实践,光学不练不行。要如王阳明的学习方法“心上学,事上练,达于道,合于一”,否则很难通达、悟 道、知行合一,从心所欲不逾矩。 只学理论,不从事实践,容易犯教条主义的错误;只从事实践,不学理论,容易犯经验主义的错误。 我从师十多年,最大的收获就是在导师的引导下,走上了研究、教学和实践三结合的道路。 理论是一套概念体系,用于刻画一个特定世界的内在联系。概念反映的是某个“人、事、物”的本质特征,概念之间的区别 与联系反映的是各个“人、事、物”之间的区别与联系。因此,一套概念体系或理论刻画的是一个特定世界的内在联系,对我而 言,就是企业及管理世界。 马克斯韦伯说,现代学者头脑中所反映出来的客

4、观世界及内在联系,得益于马克思给出的一套概念体系。谁不承认这一 点,谁就不是一个诚实的学者。 过去我们强调,君子独善其身,在管理学教育上这可能行不通。企业是一个群体,是一个共同体,管理学教育必须对它们的 整体施加影响。构建学习型社区,在共同学习和相互交流的基础上,形成共同的目标和对目标做贡献的意愿,这也是理论联系实 际最重要的环节和方法。 任何学习都应该有最终的落脚点和目的性,这叫学以致用。否则,就会失去学习的方向和动力。 本书最重要的特点就是理论联系实际,不是概念来、概念去,而是向读者展示“理论联系实际”的魅力。本书中的很多事情 都是我本人的亲身经历,有切身的感受。 我想告诉大家,理论是可以

5、联系实际的,而且企业的实践必须在理论框架下进行。企业的经理人必须加强理论学习,共同构 建有关企业的事业理论和概念体系。 最后,要回归企业管理的本质与时俱进。有人问赫伯特西蒙,当理论和实践发生冲突时,孰是孰非?西蒙回答,错的 一定是理论。他还说,在理论上说得通的事情,在实践中未必行得通。 管理是有关人与事的事情,人的理性是有限的,也叫有限的理性。反过来说,人在做事情的时候,往往夹杂着情感。用西蒙 的话说,人有人的计划,牛有牛的计划,牛顽固地执行自己的计划,使人的计划破产。 尤其人是会变的,会随着时代的变迁而变化,人的变化又构成了时代的变迁。两者相辅相成,相互促进。 至少有四件事情会使整个管理世界

6、发生根本性的改变:一是供求关系的逆转;二是做事情的劳动者和知识工作者成为企业价 值创造的主体;三是“85后”“90后”的年轻人成为社会的主体人群;四是互联网时代的来临。 过去,企业是通过机器代替人力,来构建分工一体化的关系体系,即以机器代替人力,来提高创造价值的效能。 与此相联系,管理采用的是经济学的原理,在技术/经济层面上,构建分工一体化的关系体系。把人的劳动简单化、规范化 或傻瓜化,以合乎机器系统的要求,充分发挥机器系统在创造价值中的作用。 未来,企业必须转向以知识代替人力,并依靠创新和营销的职能创造价值,否则,机器系统包括产能和产量就是成本。竞争 的重心已经从生产活动领域,转向了商务活动

7、领域和技术活动领域。 与此相联系,企业必须从资本主义的生产方式,转向人本主义的生产方式。在企业性质上下功夫,通过制度性创新,构建企 业共同体,并在社会/心理层面上,构建分工一体化的关系体系,从根本上唤醒全体员工的良知和良心,使他们愿意为企业的共 同目标和共同事业做贡献。 在管理层面上,构建知识系统以及经验数据库和专家库。依靠知识系统的引导和约束,确保企业各项活动的整体一致性,同 时充分调动和发挥每个人的天赋和聪明才智、主动性和创造性。这就是所谓的思想解放和个性解放,为共同事业做贡献。 互联网手段为解放个性和解放思想,以及积累和丰富经验数据库和知识支持系统提供了方便。 互联网作为一种手段,最大的

8、价值在于共享大脑,而不是共享单车和房子。并且,在知识系统、经验数据库和专家库逐渐形 成的过程中,行政体系也可以逐渐向管理体系转变,原来行政等级上的长官或官僚,成为工作团队同僚或同事,成为下属员工的 求助系统和支持系统。组织机构也会随之逐渐扁平化、去中介化。 发挥个性天赋、主动性和创造性,本身就是一种激励因素,使知识工作者成为工作狂,被成就感所激励。 反思不是目的,目的是要改进管理学的教育,这关系到产业社会的正常运行。因为管理已经成为每个职业人尤其是经理人的 基本素养,成为每个企业不可或缺的职能。 包政 2018年7月11日 1 从产销矛盾开始管理学教育的反思 1986年,那时我31岁,刚破格升

9、为讲师。人民大学商学院(那个时候叫“工经系”)下属的咨询公司承接了北京锉刀厂的 一个顾问项目,该咨询公司的老板(老要拍板的人)是我的导师徐昶教授。 锉刀厂的老板姓赵,他问了我一个问题:销售部门强调以销定产,生产部门强调均衡生产,分开来看两者都是对的,合在一 起就出问题了,孰是孰非?怎么把两者统一起来? 这就是我们管理学教育的问题。在大学的教育体系中是两门课:一门是生产管理,另一门是销售管理或营销管理。两门课学 完了以后,你还是不知道怎么管理,不知道如何去解决现实问题。 学管理的人必须理论联系实际,经过很多年的摸索,才能真正学会如何去解决这个难题,这是个在实践中司空见惯的难题, 弄不好企业的事情

10、还真被耽误了。一个老总都不知道如何解决这问题,这个企业的事情真的被耽误了。 赵总跟我说,这两个部门经常吵架,生产部门刚安排好作业计划,销售部门就拿着订单说要加急,弄得生产部门很被动。并 且经常因为加急,生产的效率不高,合格品率也不高,最终矛盾爆发出来,并且公开化了。 生产部门想,既然总经理都解决不了这个问题,那就我行我素,不管销售部门如何催促,如何加急,横下一条心,维持均衡 生产。加急没门!这就顶上牛了,原本是事情上的矛盾,现在变成了人与人之间的意气之争。 到这个时候,销售部门也横下一条心,只要生产部门不接,就把订单退回去,反正总经理说了算。以产定销还是以销定产, 总经理自己看着办。 所有难题

11、都集中到了总经理那里,生产部门有怨气,销售部门没有积极性,可抢可不抢的订单一概不抢。 当时我就想,如果有一种学问能够把这两个部门协调起来,这些在实际部门司空见惯的问题不就可以解决了吗?于是,我就 下决心去破解这个难题。 当深入了解这个问题时,我发现这个问题的背后存在着一大堆的障碍:生产部门缺少足够的柔性,销售部门缺少必要的职 能。 生产部门基本上属于单机操作,生产的技术基础非常落后,先是按批量下料,然后是制作毛坯,再经过热处理退火,接着是 剁齿机进行剁齿,最后是热处理淬火。如果锉刀变形,还得重新矫正,增加返工的程序,弄不好就报废。 每台加工机床的卡具都是非常原始落后的,加上工人的素养很低,转换

12、品种所需的时间和调整过程非常长,因此必须加大批 量,否则就无法保证劳动生产效率,更无法保证产品的品质,生产部门几乎没有柔性可言。 只要有加急的产品,所有的在制品都得下线,这就把生产的节奏打乱了,无法保证效率和品质。而且,生产作业过程有个奇 怪的现象,只要一单加急,以后加急的订单就会越来越多。所谓一单加急,单单加急。这就是为什么生产部门需要强调均衡生产 的原因。 如果我建议赵总,提高生产的柔性,提高生产技术基础,提高操作人员的素养,减少批量、提高频次,提高品种转换的速度 等,结果会如何?一定会被人赶走。这些看似很合乎逻辑的建议,在现实中根本行不通。 这家企业根本没有这么多钱去做更多的事情。用赵总

13、的话说,他们辛辛苦苦干了一年,尽是白忙活。给政府上税,给银行交 利息,给员工发工资,企业所剩无几。 举个例子,一次销售部门拉来3万把锉刀的外贸订单,为了按时交货,避免索赔,生产部门必须加大投料量10%。这些货物 产出后,产生了10%的多余锉刀,只能放在库里。3000把锉刀,其中还有相当一部分是残次品,在仓库里一躺就是五年。 我想看看这些躺在仓库里的锉刀长什么样,不看不知道,一看吓一跳。企业仓库里躺着睡大觉的锉刀多达17万把,堆积如 山。他们告诉我,有些锉刀一躺就是10年,无人问津。 我知道,管理首先是个系统,如果一开始就没有一个很好的初始系统,企业领导人一开始就不知道要去建一个系统,用不了 多

14、久,企业这个系统就会陷入恶性循环,走向衰败是必然的,只是时间上的问题。 如何帮助一个企业的领导层完成系统思考,这是管理学教育的首要问题,而不是分门别类,大切八块,抱残守缺,各抒己见 地卖弄管理学的知识。很遗憾,当今中国除了包子堂想干这件事情以外,我还不知道哪一个机构在做这样的事情。很多大咖根本 没有用心去解构优秀企业的系统,更没有去关注一个企业如何摆脱恶性循环的成功案例。相反,他们把管理当作常识来讲,把管 理当作心得来讲,大讲理念、秘诀和心灵鸡汤。 我希望更多的人能够明白这个道理,塌下心来接受管理学的教育,不要去听什么讲座,一两个小时、半天一天,不可能讲明 白一个系统的建设,也不可能听明白一个

15、系统的建设。 管理是当今产业社会每个职业人不可或缺的素养。获得这种素养,获得这种理论联系实际的素养,非一日之功。 2 从处理到管理需要经过治理环节 沿着生产部门的逻辑往下走,能做的事情非常有限,剩下的只有一件事情可以立即做,这就是清理库存,把剩下的锉刀卖出 去。 做这样一件事情也很不容易,障碍重重。 第一,要解决实物资产变现之后的亏损问题。对企业来讲,清库与处理死库不是一件容易的事。本来资产负债表上是平衡 的,打折处理了老旧物品和残次品,账面必然会产生亏损,这账应该算到谁头上,企业必须要有一个说法。 第二,哪些物品是有用的,还可以销售,哪些物品不能再销售了,必须弄清楚,把损失降到最低。 第三,

16、这些活谁来干?干这些活的人能不能拿奖金?或者说,怎样来激励人们干这些事情? 第四,这些东西是当废品卖,还是当产品卖?就这一条,把全部人都难死了,谁也不敢把这些要处理的东西当废品卖。 我的想法很简单,发动群众把商标磨掉,当“等外品”卖给乡镇企业,所得的钱用来奖励给这些干活的人;或者把它当作促 销品,卖给那些客户企业,这样做,至少可以省掉仓储费用。同时制定一些规矩,明确残次品和废品处理方式,包括如何走账, 这类事情也就解决了。 在实际中,这件事情却迟迟得不到解决。最后有领导说,这事情有点儿难办,只能慢慢解决,慢慢消化。 从这一点上可以看出,企业领导人要是没有系统的思维,是一件很可怕的事情。在他们的

17、领导下,一个企业不可能在从小到 大过程中,保持内在的统一性。相反,只能就事论事,按下葫芦浮起瓢,问题越来越多,事情越来越难办,陷入恶性循环。企业 管理当局及领导阶层,只能被现实的压力牵着鼻子走,成为“处理者”,而不是管理者。 从“处理”走向“管理”,中间的一个环节就是“治理”,摆脱恶性循环,进入良性循环。彼得圣吉在第五项修炼中 给出了具体方法,那就是在错综复杂的关系中,找到关键环节,并且在关键环节上施加影响,推动一些相关的事情进入良性循 环,从而使整个企业逐渐进入“治理”状态,经过一段时期的努力,企业才可能进入“管理”状态。 任何企业都不可能从混乱的“处理”状态,一步跨入有序的“管理”状态,而

18、需要经过漫长的“治理”阶段,如果资源有 限,事情就更是这样。如果管理当局及其领导阶层,没有系统的思维,那就不可能做到这一点,即从混乱中走出来。 然而,绝大部分企业缺少对“企业是一个系统”的认识。大学的教育没给他们这样的思维,没有进行过这样的思维训练,甚 至他们都不知道,现在遇到的问题是因为他们没有系统思维引起的。很多问题是因为他们一开始就做错了而引起的,是派生出来 的问题。问题不是成堆的,问题之间存在着内在的联系,问题是以系统的方式存在的。 治理阶段,必须用系统的思维加以指导,寻找各种问题之间的内在联系,找到问题的根源加以治理方能奏效。如果一个问题 不能从根本上解决,那就退而求其次,逐步达到问

19、题的根本。 管理学教育,首先应该解决这样的问题,让每个受教育的人知道,企业是一个什么样的系统,知道企业各个子系统之间的关 系,以及子系统内部的关系。这就是德鲁克所说的,企业要有自己的事业理论,要有自己做事情的逻辑。 按照德鲁克的说法,企业及企业中的每一个经理人,在做任何事情的时候都要问自己,这是一件什么事情?这件事情的性质 是什么?如果企业及各级经理人,不知道为什么要做这件事情,不知道做这件事情的目的是什么,那么企业出现无序与混乱、一 错再错也是必然的。 3 销售部门增加职能来化解产销矛盾 管理学只讲理论不讲实践是不行的,但只从理论出发去研究也是不行的。 管理应该从实践出发,把实践中的经验与教

20、训进行总结提炼,上升到理论,再从理论进入实践。如此循环往复,理论不断伴 随着实践成长。如此一来理论和实际两者才能相得益彰,否则就是两张皮,浪费纳税人的钱。 北京锉刀厂的事情让人很郁闷,但这不是他们的错。因为没人告诉他们,这件事情应该怎么做,尽管他们一直在纳税。 也许,现在包子堂的理论可以解释这种现象,对他们进行指导。很遗憾,这家企业没有挺到今天,网上已经找不到这家企业 了,说不定它已经关停并转了。 我们的理论研究也就是从这里开始的,从实践中的问题开始。首先找到解决问题的办法,然后按照系统的要求进行治理,并 且是系统的治理,逐渐使企业恢复元气,按系统要求谋求长期发展。事情也许只能这么做,舍此别无

21、他途。 于是,我开始寻找解决问题的办法,解决产销两个部门之间矛盾与冲突的办法。 当时我在想,如果销售部门增加一些职能呢?生产部门也许就不那么纠结,产销之间的矛盾与冲突就可以得到缓解,并把这 些冲突的缓解,引导到提高效率上去,提高收入上去,事情也许就会有转机,企业也许会逐步从恶性循环中走出来。 我相信,办法总比困难多,只要我们本着这样的精神,办法总是会有的。这就是穷尽方法,不遗余力。 办法终于想出来了,即销售部门不要守株待兔,要主动出击。不要来什么订单,一转手就交给生产部门,不要像门口的传达 室那样,来什么邮件,一转手就分发到各个部门或个人,这不叫以销定产。 把销售部门的人员组织起来,先去跑五金

22、商店,再通过五金商店去联系各个大客户。大客户会告诉你,每月需要多少把锉 刀,要什么样的锉刀,是三角的、四方的,还是平扁的;另外还会告诉你,十寸的多少把,七寸的多少把,五寸的多少把等。 对销售部门来讲,就是要增加市场调研和预测的职能。有了这些职能,产销两个部门就能在预测的基础上进行协调,彼此做 事情就从容多了。进而,两部门就可以围绕着这个环节衔接起来,事情会越做越好,矛盾也会进一步得到缓解。 现在大学的教育就没有这样一种思维,而是生产讲生产管理,销售讲销售管理,两门课讲得都很齐全,头头是道,唯独没有 讲清楚两件事情:一是如何使两个部门联系起来,使系统的效率最高;二是如何使两个部门进行有效互动,形

23、成良性循环。 4 企业的产销矛盾是市场供求矛盾的反映 生产部门和销售部门是企业的矛盾焦点,这两个部门的矛盾反映的是供求之间的矛盾。换句话说,市场上的供求矛盾反映为 企业内部的产销矛盾。 这两个部门要是衔接不好就会失效,是一种系统的失效。系统的失效,往往是企业中最大的失效,而且是眼睛看不见的。这 是企业必须予以关注并时刻加以治理的关键环节。 企业首先要找到突破口,让生产部门和销售部门衔接起来,加强沟通和协调,尝试着共同协作去做点事情。两个部门动起 来,一起去响应市场的需求及变化,这才有可能使整个企业走出困境。 两个部门如果没有衔接起来,各唱各的调,各走各的路,就不可能发挥生产部门和销售部门应有的

24、效能,可能的只是相互折 磨,最后在相互冲突中走向消亡。 当时,我的想法和做法是这样的:先是站在销售部门的立场上进行统计分析,弄清楚机加工行业与锉刀用量的正向关系,包 括锉刀厂的主要销售区域及市场份额的占比;然后再弄清楚锉刀用量的分布,包括各月的分布和不同规格型号的分布。 我希望锉刀厂的销售部门能够跟进我的研究,共同成长,这等于是帮助销售部门培养他们的功能型团队。很遗憾,被他们拒 绝了,我只能带着自己的团队进行研究。我们走访了统计部门,包括国家经委(现“商务部”)和计委(现“发改委”),弄清 楚了行业的增长与锉刀用量之间的正相关关系,这就明确了锉刀每年的增长量。 接下来我们根据聚类的方式,走访了

25、很多家五金商店,进行采样,采集数据,以便弄清楚锉刀用量的各月分布、锉刀规格尺 寸的各月分布,以及北京锉刀厂的市场份额。 我记得很清楚,那是夏天,每天都顶着烈日走访五金商店,在那里采集数据,弄得我们每个人都汗流浃背。最为艰难的是, 五金商店记的是流水账,没有分类统计账,我们只能从各月的台账中进行摘录,摘出每月中每天的销量,以及商店的客户企业名 录及销量(即采购量)。 经过艰苦的努力,我们终于粗略地弄清楚了我们的假设,市场对锉刀的需求及品种是可以弄清楚的,而且偏差的范围不会很 大。只要企业能够把这个统计分析和预测的功能建立起来,产销两部分的麻烦与冲突就会得到有效的缓解。 我极力建议他们招聘和选拔相

26、应的人才,建立相应的数据库,依靠统计分析和市场预测的数据来采购、生产和销售,就可以 把购产销一条龙衔接起来,减少矛盾,提高效率。 只要有了可靠的数据,我们就可以按照成组工艺的思路,调整生产线,把圆锉(半圆锉)和三角锉的机床分开来,还有把特 小和特大锉刀的机床分开来,组成专用生产线。每三个月加工一次,最大限度地提高运营效率,减少残次品。并且,用滚动计划 把采购、生产和销售三个环节衔接起来,每三个月调整一次。这样,就可以最大限度地减少品种转换所需的时间,可以在不增加 机床数量的情况下提高产能,提高加工效率。而且,可以在不提高工人素养的情况下,减少残次品率。 只要做到这一步,企业就有了改进和改善的空

27、间,从个别机床的技术改造入手,逐渐提高生产技术基础。 最终的结果,他们没有采纳我的方案,根本原因就是两条:一是他们没有这样的知识,他们不相信统计分析和需求预测有这 么大的威力,他们也不相信两个部门的协调或者购、产、销三个部门的协调会产生极大的系统效率,这是大学商学教育的根本缺 陷所在;二是现实的压力太大,每个经理人都被现实的压力牵着鼻子走,只能在按下葫芦浮起瓢的现实中走向衰败。 这其实也是大学商学教育的根本缺陷所在。他们不知道,建立企业的主要目标是建立系统,哪怕企业很小,也必须建立必要 的系统,包括必要购、产、销的信息反馈子系统,以及销售预警和预测系统。 他们不知道如何把生产部门当作强有力的竞

28、争武器,有效地支持销售部门展开市场竞争和争夺。相反,他们把生产部门弄得 一无是处、萎靡不振。 5 管理学教育的首要任务是提升经理人的理论素养 中国大多数或绝大多数的管理学家,谈的都是资源配置方式和“技术和经济的组织过程”。这是经济学的内容,见物不见 人,只是换了一种说法而已,这说法就是“商业模式”或“盈利模式”。 管理学更应该谈的是“社会和心理的组织过程”,怎么让生产部门和销售部门的人愿意这样被组织,愿意协同起来。从单个 经理人到经理人阶层,愿意协同起来去谋求更大的效率,这是管理学的基本命题。 进而,如何使他们愿意用同样的资源,利用环境中的机会,去谋求更大的价值创造能力。自觉自愿维护一体化的关

29、系体系, 并在此基础上形成有效的分工,形成或组建成新的盈利模式或商业模式。 换言之,如何使他们愿以自身的觉悟和力量,去谋求和获取组织起来的价值,使商业模式或盈利模式成为经理阶层的内生力 量及工具,而不是外在赋予他们的一种要求。这是组织与管理的基本命题。 德鲁克说,管理者的有效性在于自身,在于自身的有效性,在于自身深入持久的思考。自身的有效性围绕着三项任务展开: 一是使现有系统的绩效最大化;二是经过有效的资源配置,产生不一样的价值创造能力;三是培养和发掘组织未来所需的人才队 伍。 联想集团的柳传志有三句话值得我们记住:搭班子,定战略,带队伍。这就明明白白告诉我们,“搭班子”是前提条件,其 他的事

30、情都交给班子成员去做,包括确定战略、确定盈利模式或资源配置方式。班子成员或经理人阶层不是来执行战略的,而是 来制定战略的,唯有这样,才能充分调动一个班子成员的积极性。这是组织与管理的起点。 我所看到的经理人员,生产部门和销售部门的经理人员,缺少的是企业家精神。在他们看来,老板及其背后的资本所有者是 企业家,他们只是打工者。打工者的心态大家都知道,多一事不如少一事。 大学的管理学教育,首先要解决的是企业家缺位的问题。这样才能充分调动各级经理人的主动性和创造性,使他们的职业生 涯、个人的前途和命运与企业紧密联系在一起。换言之,企业家以经营好一家企业为自己的能事。企业的发展是经理人的发展, 企业的成

31、功是经理人的成功。这样就把经理人的职能及其深入持久的思考落到了实处。 企业老板或企业的业主,以及背后的资本所有者,只有两个选择:要么自己成为企业家,要么让经理人成为企业家。不能既 当老板又当业主,扮演监督者或监工的角色,排斥每个经理人的自由意志及其个人长处或天赋。不能让每个经理人为老板的自由 意志打工或卖命。这种自由意志往往表现为挣钱,挣更多的钱。这是组织与管理的起点或基本命题。 这样我们就能解释,为什么中国的很多经理人都是工具的崇拜者,而不是思想者和思想崇拜者。与此相联系的是,我们的管 理学教育越来越偏向于工具和方法,不强调思想和思考,不强调理论的素养和读书的习惯。 当年,IBM公司完成了从

32、0到1的过程之后,就开始停止思考了。后来进入公司的人差不多也都是打工者,除了完成业绩指 标以外,什么都不想。按照德鲁克的说法,IBM公司整整停止思考30年。直到后来,IBM公司真正成了公众企业,经理人才开动 脑子当家做主,使之获得了新生。 管理学教育的首要任务,就是提高未来经理人员的理论素养,让他们学会思考和思想,并使他们成为思考和思想的实践者。 7 管理是不可或缺的本领 社会上有两句流行的话:现在的教授越来越像商人;现在的商人越来越像教授。这两句话只是描述了一种现象,其对与不 对,每个人都有自己的看法。 我过去是大学商学院的教授,业余时间在外面讲课挣钱,圈内人把这叫作“走穴”,也叫“捡钱”。

33、曾经一度,大概在 2000年前后,是我“捡钱”最疯狂的岁月,嘴边的一句戏语就是:捡钱捡得腰疼。 为了叫好也能叫座,我习得了一种本领,把课讲成一系列的故事,讲成故事串讲。有一次在海南,听课的人大概有一万人, 是一家摩托车公司邀请的。来了几千个经销商,几千个供应商,还有几千个员工,在海口市人民大会堂,上下两层,济济一堂。 这对我来说是人生的一大挑战。要把这一锅人炒热,得需要多大的锅、多大的铲子和多大的劲道。于是,我一个故事接着一 个故事地讲,一口气讲到了12点,全场鸦雀无声,听得真是过瘾。 中间不敢停场,不敢中场休息,一休息人就喊不回来了。等到中午散场之后,听他们在那议论:“来了个什么老师,真能

34、侃,听得我们屁股都疼了。” 其实我也不想这么干,这是没有办法的事情。我要不这么讲,我根本压不住阵。多少年以后,很多听过我课的人回忆起来, 记住的还是那些有趣的故事,管理学在我那儿就成了一堆故事。管理学的系统思想并没有在他们的脑子中扎根,他们依然是管理 及其系统工作的门外汉。 管理是一项艰苦卓绝的工作,不是玄学更不是故事。故事是拿来解释概念的,重要的是要传授一套概念体系,一套有关企业 组织与管理的概念体系。 故事是现象形态上的事情,是表象,是比喻。每个人都要通过听故事来完成转换,在头脑中构建起一套抽象的概念体系,这 样你才能够获得足够大的思维广度和足够强的心智模式,才能够面对自己具体的事情进行思

35、考,产生思想。 现在想起来,这不是在办教育,这确实是在走穴、在捡钱,在江湖中游荡,浪得虚名。现如今我已经退休了,教授这个职位 还给了大学,创办包子堂。虽然说包子堂是一个互联网化的教育机构,但在大多数人眼里,我是一个CEO,是一个老板,是一 个商人。很不幸,按照世俗的说法,商人更像教授,这回真的要当教授了。我希望大家尤其是那些年轻人,有志于学会管理本领 的年轻人,请到包子堂来接受教育。 管理是一种本领,而且在当今产业社会,这是一种不可或缺的本领。这种本领不可能在教室里听听课就能学会,就能掌握。 即使你是在一流大学的殿堂里,只是听听课,听听那些大咖的演讲,根本不可能学会这种本领。 很多人以为,从大

36、学的殿堂里出来,自己就有了高端思维。这完全是一种误会,你就是听一年这样的课(当然你要有钱,要 有很多钱),你也学不会管理这种本领或本事。 我相信,王永庆肯定没有上过大学,也没有进过EMBA和MBA的殿堂。他相信,管理是一种实践,需要在事上练。王永庆 说过,管理不是什么玄学,而是一项艰苦卓绝的工作。在很多情况下是自找麻烦的事情,今天你不去找麻烦,过几年麻烦就来找 你,到那个时候企业就过不去了,企业就真的会遇到过不去的麻烦了。华为明文规定,禁止任何员工去上MBA和EMBA。明茨 伯格专门写了一本书,书名为管理而非MBA。 这些都是明白人,我不知道为什么还有那么多人不相信明白人的话呢? 8 管理是艰

37、苦卓绝的工作 有人说管理是个常识,我不同意这种说法。我更倾向于西蒙的说法,管理学的原则是简单的,就像基督的教义一样。管理学 的理念和教义,几乎是不言而喻的真理。 不言而喻,也就是不言自明。它不可能也不应该是复杂的,每个人都应该是认同的。人同此心,心同此理。所以明茨伯格说 了,管理学的教义,如同道德学。讲管理学似乎就是在讲道德学,这话并不为过。 如果我们不在道德高地上去统一大家的思想,就没有别的办法可以统一大家的思想。要想统一大家的思想,必须占据道德高 地,离开了道德高地,我们是无法统一大家的思想的。精英们知道这一点,老板们也知道这一点,这已经成为公开的秘密了。再 傻的老板也会装模作样,再傻的精

38、英也会制作心灵鸡汤。否则,在这世道怎么混呢? 有了这些,这世界是不是会变得更好呢?不尽然,企业及管理世界没有因此变得更好。不说别的,就说管理学的大学殿堂, 自己的管理有的都一塌糊涂。 把管理学变成管理,就不是那么回事儿了。不能说管理是个常识,最贴切的还应该是德鲁克说的,管理是一项实践。这里的 人已经不再是个体,而成了个性。每个人都有人格,都有自由意志,都会吐槽。 那你每天就得在这样一群人当中练,只有练就真功夫,才能成为他们的经理人。只记住几条格言,没啥用。这些人要吃要喝 要有未来,你有办法吗?整天给他们灌心灵鸡汤有啥用,听一回就够了。 你必须把他们组织起来,教会他们怎么协同起来做事,提高效率,

39、循序渐进,走出一个大模样来。当今中国产业界,有几个 走出了大模样?有几个有意识地走出了大模样?管理是一项艰苦卓绝的工作,只有经过十年八年的历练,才有胜算干成一番事 业。 制造心灵鸡汤,把自己灌醉再灌醉别人,这有什么意义?中国企业和西方企业相比较,差距在企业家,在企业家的理论素 养、抽象思考能力,以及用心去做事情的精神。 真正的企业家是干出来的,三思而后行,横下一条心,百折不回头。有时是被逼无奈,上了这船根本没有下来的可能性。于 是不得不天天思考,天天琢磨,从知之甚少到知之甚多,从没有经验到经验丰富、炉火纯青。可以说,步步惊心,步步艰难。 这些人根本谈不上高明,也谈不上聪明和智慧,就是一个普通人

40、。企业是普通人干的事,天才不会为企业所用,也用不着进 入企业。这不是我说的,这是德鲁克说的。企业的成功与企业家的用心程度相关,与运气相关。谋事在人,成事在天,天道酬 勤。 如果你是一个企业中的人士,你有读书的习惯和读书的能力,并且十年八年地在操盘,看自己的那盘棋,守护自己的企业, 即便做不成大事,也不可能做不成事。能否做成大模样,那真得靠运气了。 没有十年八年,你要想学会操盘,谈何容易,靠常识根本不行。企业的操盘手或CEO靠的是能力、本事、技能和技巧,这 些都必须在事上练,必须阅人无数,与无数人打过交道之后才能获得。 这里有一条非常重要,你必须要有理论功底,有抽象思维能力,并善于总结和提炼自己

41、的经验,形成企业自己的理论,按照 德鲁克的说法,叫作事业理论。没理论,太可怕了。只有常识,也太可怕了。 10 公司故事至少要符合逻辑 我一直表达不出来,我们的管理学教育错在哪里了,反正是错了。 看完赫拉利的一本新书人类简史,似乎有点明白了管理学教育错在哪里了。书上有这么一句话,公司是个故事,它跟资 本市场一样,是人编出来的,信的人多了,公司就变成了一个现实。 大学中的商学教育,首先要教会别人怎么去编故事。那么,根据什么去编故事呢?德鲁克说清楚了“顾客”,根据顾客的需 要去编故事,或者编个故事去创造顾客。前者叫营销,后者叫创新。并且他还说,营销和创新是企业创造价值的两个基本职能, 其他职能都是成

42、本。 大学的商学教育没有做到这一点,从那里毕业的学生很少懂得编故事,懂得营销和创新。只会简单模仿,照搬照抄。 结果可想而知,别人搞服装挣钱了,我也搞;别人搞彩电业挣钱了,我也搞。有样学样,同质化竞争。拼的是同样的技术、 同样的产品、同样的生产线、同样的销售模式等。当规模经济不再起作用的时候,那就降价促销。接下来看谁能挺得过去,反正 大家都一样,都依赖现金流量,都成了现金流量依赖型企业。 天无绝人之路,股市和房市给了这些制造业方便之门。各个制造业企业,带着大量的现金流量进入两市,开始了新一轮的竞 争,此时拼的是资本运作的能力,反正“羊毛出在猪身上而狗买单”。 这不禁让我想起一首歌,春花秋月何时了

43、?往事知多少。小楼昨夜又惊风,企业不堪回首月明中。 迄今为止,大学依然只会讲挣钱的诀窍,当然有的连挣钱的诀窍都不会讲。如此这般,怎么让毕业生学会编故事呢?编故事 需要逻辑,需要理论,需要创造顾客或满足顾客的理论。 大学要教会别人的是理论,使他们能结合自己的实践,具有编故事的能力。当然,不是瞎编故事,故事必须合乎理论或逻 辑。 阿里德赫斯写的长寿公司,提到公司的领导者就是一个善于编故事的人。公司领导者要做的事情就像小说家一样,不 断地给这家公司编故事,让人兴奋,觉得合情合理。把故事编圆了,信的人就多了,大家就能齐心协力成就一桩桩丰功伟业。 列宁曾经讲过这样的话:“没有革命的理论,就不会有革命的运

44、动。”伟大的革命需要伟大的理论,否则无以唤起民众,实 现大家的理想和追求。 理论不是让人直接拿来用的,否则叫作教条主义。理论是用来启迪人们思考的,理论是用来训练人们逻辑思维能力和抽象思 维能力的。让人们能够结合自己的实践,抽象而又合乎逻辑地构建自己的故事,德鲁克把这称为“企业的事业理论”。 中外企业家的根本区别,在于编故事的理论素养。 11 管理不只是分配 只有理论才能统一大家的思想,只有企业的事业理论才能统一所有企业人员的思想。 过去我们依靠财富的故事来统一大家的思想。结果,财富真的来了,大家的思想却四分五裂了。为什么呢?几千年的故事就 已经告诉了我们这一点:兔死狐悲,鸟尽弓藏。 顶层设计没

45、有搞好,利益怎么分配?工资、奖金、股权怎么分配?利益分配一旦出问题,大家只能作鸟兽散。留下一句悲壮 的话:你一个人玩去吧!劳动分工的关系体系也就随之土崩瓦解了。即便人在,也是心不在焉,出工不出力。 人与人之间的关系,说到底是劳动关系和利益关系。事业理论首先要解决的是顶层设计问题,解决的是分工关系和分利关系 问题。 可是这一切在我们大学的商学教育体系中,被归结为人力资源管理问题。尽管有人想把它拔高到战略地位,专门开了一门 课,叫作“战略人力资源管理”,仅此而已,于事无补。 真不知道大学是怎么想的,变成一门课程又何妨?教人怎么发工资,怎么发奖金,怎么分股权,那是工具崇拜,培养的是工 具崇拜的人。

46、企业需要的是有思想、会思考的人。让那些被故事编织起来的人,能够组织起来组成一个共同体。要想维护这样的共同体, 必须建立组织起来的基本原则,简称“组织原则”。 每个人都有自己的利益,都有自己的家庭,都要生儿育女,都想过体面的生活。想让他们一起努力,必须让他们达成共识, 建立起彼此能够接受的组织原则。这就是“社会和心理的组织过程”。 过去我们用市场的方式组织起来,并确立了相应的制度规范,所有人都成了老板及资本所有者雇用的员工。 知识经济时代来临了,每个人都是专业人士,他们在分工合作体系中都是不可或缺的,想让他们用心用力去做事情,必须要 建立组织原则。这些组织原则是最高级的、超越所有事情的原则,否则

47、根本无法把专业化的知识工作者组织起来。公司就不会成 为一个故事,人们编的故事就不可能成为美丽的神话,而可能会变成一场噩梦。 过去的老板是资源配置的核心力量,面对的是“技术和经济的组织过程”。他可以用物理的方式,规定投入产出的标准,确 定工时定额,确定工作的数量和质量;然后雇用一批人,也称为经理人或管理者,按标准严格加以控制,按制度规定发放工资和 奖金。由此解决企业内部分工和分利的关系。 管理的职能也就是分配,即依靠制度的权威或老板的个性权威进行分配,包括“工作”的分配与“做工作”的分配,如目标 的分配、任务的分配、责任和义务的分配,以及工资和奖金的分配等。 现在的老板面对的是“社会和心理的组织

48、过程”,他要想方设法把人心组织起来。他要面对的是组织成员,要想方设法让他 们面带微笑地去善待每位顾客,而不是哭丧着脸去呵斥顾客。 用物理的方式已经不行了,所以德鲁克讲了,胡萝卜加大棒已经过时,知识工作者本质上是自我激励、自我引导的。 企业首先要学会的是如何把他们组织起来,只编故事肯定不行,还要建立起组织原则。只有组织原则也不行,还要进行制度 上的创新,让每个员工确信这个组织是属于自己的,人人有份,大家都是共同体的成员。 只有当他们被组织起来,并确信企业正在向共同体的方向发展时,才能唤醒他们心底的良知和良心,努力为共同体做贡献。 到了那个时候,管理不再是一种分配的职能,更不是弥补组织过程缺陷的一

49、种职能,比如通过文化建设来激励全体员工,是 一种赋能的过程,一种提升共同体价值创造能力的过程。经理人或管理者的任务将不再是分配,而是依靠自己的知识、技能和经 验,使企业有前途,使系统有效率,使工作者有成就。 12 企业文化要遵循“组织原则” 从20世纪80年代开始,就兴起了管理的热潮,也就在同时,西方兴起了企业文化热潮。Z理论的作者威廉大内,是一 位日裔美国人,他认为,20世纪70年代日本企业能把美国诸多产业逼入困境,其根本原因是日本独特的企业文化。 随后企业文化热也传到了中国,这已经是10年后的事情了,时值20世纪90年代后期。进入21世纪,中国企业文化的建设此 起彼伏、热闹非凡,起点是华为基本法。 很多企业相信,大企业的管理是靠文化,并认为文化是最高的管理。 这里用罗宾斯的一句话,管理学这些年来都快变成流行学了。每年流行一种或多种管理方式,最终把“管理”是什么给忘记 了。始作俑者,当然是大学,这里指的大学是西方的大学。数以万计的大咖,天天在制造流行趋势。 难道他们不知道,企业的生命体是经不住这种折腾的吗?毫无疑问,他们是知道的,但这是他们的谋生手段,是他们名利双 收的手段。 究竟文化怎么落地生根呢?一些机构起草了文化大纲,然后信誓旦旦地说,从此以后他们就走上了文化导向的道路。实际情 况是,

展开阅读全文
相关资源
相关搜索

当前位置:首页 > 技术资料 > 技术方案

本站为文档C TO C交易模式,本站只提供存储空间、用户上传的文档直接被用户下载,本站只是中间服务平台,本站所有文档下载所得的收益归上传人(含作者)所有。本站仅对用户上传内容的表现方式做保护处理,对上载内容本身不做任何修改或编辑。若文档所含内容侵犯了您的版权或隐私,请立即通知淘文阁网,我们立即给予删除!客服QQ:136780468 微信:18945177775 电话:18904686070

工信部备案号:黑ICP备15003705号© 2020-2023 www.taowenge.com 淘文阁