唐宋名家诗词及鉴赏精选.docx

上传人:ylj18****41534 文档编号:29128372 上传时间:2022-07-29 格式:DOCX 页数:22 大小:26.27KB
返回 下载 相关 举报
唐宋名家诗词及鉴赏精选.docx_第1页
第1页 / 共22页
唐宋名家诗词及鉴赏精选.docx_第2页
第2页 / 共22页
点击查看更多>>
资源描述

《唐宋名家诗词及鉴赏精选.docx》由会员分享,可在线阅读,更多相关《唐宋名家诗词及鉴赏精选.docx(22页珍藏版)》请在taowenge.com淘文阁网|工程机械CAD图纸|机械工程制图|CAD装配图下载|SolidWorks_CaTia_CAD_UG_PROE_设计图分享下载上搜索。

1、唐宋名家诗词及鉴赏唐宋名家诗词及鉴赏1崔九欲往南山立刻口号与别/留别王维/送崔九唐代:裴迪归山深浅去,须尽丘壑美。莫学武陵人,暂游桃源里。译文及注释译文你若要归山无论深浅都要去看看;山峦沟壑清净秀美要尽情地赏玩。千万别学陶渊明笔下那个武陵人,只在桃花源游了几天就匆忙出山。注释武陵人:指陶潜桃花源记的武陵渔人。创作背景崔九曾与王维,作者同隐于终南山,从作者这首送崔九归山的诗中看得出来,崔九大约不大情愿再隐居下去了,于是有了作者的这一番劝勉。评析“归山深浅去,须尽丘壑美。”这两句是说这次回到山里之后,不论入山深浅,都要饱览山川之秀丽,林木之幽美。这当然是劝勉崔兴宗不要再留恋世俗的生活,把对山水的感

2、情升华到一种与世俗生活相对立的高度,这与他们对现实的厌倦与反感有关。“莫学武陵人,暂游桃源里。”这两句是劝崔兴宗隐居丘壑,既然在山水间找到了生活的真趣,就不要再从那个境界里返回到现实中来了。这一方面表达了对隐居生活的确定,另一方面也表达了对现实的不满。作者为什么要人留恋那个“不知有汉,无论魏晋”的世外桃源呢?这是由于他们在现实中屡屡失败,一方面产生了对现实生活的反感,另一方面也更深刻地相识了现实生活。作者生活的时代大约属于唐玄宗和唐肃宗时期,这首诗大约作于唐玄宗后期。那个时候由于唐玄宗任用奸相李林甫,宠幸杨贵妃,政治非常黑暗,下层学问分子无法入仕,像裴迪、崔兴宗这样的寒士没有出路。所以他们宁愿

3、隐居山林,过一种与世隔绝的生活。因此作者劝他的挚友,既然在山水之间找到了真趣,找到了自己思想感情的寄予,就不要像陶渊明桃花源记里的武陵人一样,找到了桃花源却轻易地放弃了。作者认为这是一个错误,因此他说:“莫学武陵人,暂游桃源里。”这首诗语言浅显易懂,但立意很深,不失为一首好诗。裴迪裴迪(716-?),唐代诗人,河东(今山西)人。官蜀州刺史及尚书省郎。其一生以诗文见称,是盛唐闻名的山水田园诗人之一。与大诗人王维、杜甫关系亲密。早年与“诗佛”王维过从甚密,晚年居辋川、终南山,两人来往更为频繁,故其诗多是与王维的唱和应酬之作。“寒山转青翠,秋水日潺谖。倚仗柴门外,临风听暮蝉。渡头余落日,墟里上孤烟。

4、复值接舆醉,狂歌五柳前。”这首号称“诗中有画”的诗篇就是闲居辋川时王维答赠裴迪的。受王维的影响,裴迪的诗大多为五绝,描写的也常是幽寂的景色,大抵和王维山水诗相近。唐宋名家诗词及鉴赏2夜雨寄北唐代:李商隐君问归期未有期,巴山夜雨涨秋池。何当共剪西窗烛,却话巴山夜雨时。译文及注释译文您问归期,归期实难说准,巴山连夜暴雨,涨满秋池。何时归去,共剪西窗烛花,当面诉说,巴山夜雨况味。注释寄北:写诗寄给北方的人。诗人当时在巴蜀(现在四川省),他的亲友在长安,所以说“寄北”。这首诗表达了诗人对亲友的深刻怀念。君:对对方的尊称,等于现代汉语中的“您”。归期:指回家的日期。巴山:指大巴山,在陕西南部和四川东北交

5、界处。这里泛指巴蜀一带。秋池:秋天的池塘。何当:什么时候。共:副词,用在谓语前,表示动作行为是由两个或几个施事者共同发生的。可译为“一起”。剪西窗烛:剪烛,剪去燃焦的烛芯,使灯光光明。这里形容深夜秉烛长谈。“西窗话雨”“西窗剪烛”用作成语,所指也不限于夫妇,有时也用以写挚友间的思念之情。却话:回头说,追述。译文二你问我何时回家,我回家的日期定不下来啊!我此时唯一能告知你的,就是这正在盛满秋池的绵绵不尽的巴山夜雨了。假如有那么一天,我们一齐坐在家里的西窗下,共剪烛花,相互倾诉今宵巴山夜雨中的思念之情,那该多好!译文三你问我什么时候回去,我还没有确定的日子。此刻巴山的夜雨淅淅沥沥,雨水涨满了秋天的

6、河池。什么时候我才能回到家乡,在西窗下我们一边剪烛一边谈心,那时我再对你说说,今晚在巴山作客听着绵绵夜雨,我是多么孤独,多么惦念你!赏析现传李诗各本题作夜雨寄北,“北”就是北方的人,可以指妻子,也可以指挚友。有人经过考证,认为它作于作者的妻子王氏去世之后,因而不是“寄内”诗,而是写赠长安友人的。但从诗的内容看,按“寄内”理解,好像更准确一些。第一句一问一答,先停顿,后转折,跌宕有致,极富表现力。翻译一下,那就是:“你问我回家的日期;唉,回家的日期嘛,还没个时间啊!”其羁旅之愁与不得归之苦,已跃然纸上。接下去,写了此时的眼前景:“巴山夜雨涨秋池”,那已经跃然纸上的羁旅之愁与不得归之苦,便与夜雨交

7、织,绵绵密密,淅淅沥沥,涨满秋池,充满于巴山的夜空。然而此愁此苦,只是借眼前景而自然显现;作者并没有说什么愁,诉什么苦,却从这眼前景生发开去,驰骋想象,另辟新境,表达了“何当共剪西窗烛,却话巴山夜雨时”的愿望。其构思之奇,真有点出人意外。然而设身处地,又觉得情真意切,字字如从肺腑中自然流出。“何当”(何时能够)这个表示愿望的词儿,是从“君问归期未有期”的现实中迸发出来的;“共剪”、“却话”,乃是由当前苦况所激发的对于将来快乐的向往。盼望归后“共剪西窗烛”,则此时思归之切,不言可知。盼望他日与妻子团聚,“却话巴山夜雨时”,则此时“独听巴山夜雨”而无人共语,也不言可知。独剪残烛,夜深不寐,在淅淅沥

8、沥的巴山秋雨声中阅读妻子询问归期的信,而归期无准,其心境之郁闷、孤寂,是不难想见的。作者却跨越这一切去写将来,盼望在重聚的快乐中追话今夜的一切。于是,将来的乐,自然反衬出今夜的苦;而今夜的苦又成了将来剪烛夜话的材料,增加了重聚时的乐。四句诗,明白如话,却何等曲折,何等深婉,何等含蓄隽永,余味无穷!姚培谦在李义山诗集笺中评夜雨寄北说:“'料得闺中夜深坐,多应说着远行人'(白居易邯郸冬至夜思家),是魂飞到家里去。此诗则又预飞到归家后也,奇绝!”这看法是不错的,但只说了一半。事实上是:那“魂”“预飞到归家后”,又飞回来家前的羁旅之地,打了个来回。而这个来回,既包含空间的往复比照,又体

9、现时间的回环对比。桂馥在札朴卷六里说:“眼前景反作后日怀想,此意更深。”这着重空间方面而言,指的是此地(巴山)、彼地(西窗)、此地(巴山)的往复比照。徐德泓在李义山诗疏里说:“翻从他日而话今宵,则此时羁情,不写而自深矣。”这着重时间方面而言,指的是今宵、他日、今宵的回环对比。在前人的诗作中,写身在此地而想彼地之思此地者,不乏其例;写时当今日而想他日之忆今日者,为数更多。但把二者统一起来,虚实相生,情景交融,构成如此完备的意境,却不能不归功于李商隐既擅长借鉴前人的艺术阅历,又勇于进行新的探究,发挥独创精神。上述艺术构思的独创性又体现于章法结构的独创性。“期”字两见,而一为妻问,一为己答;妻问促其

10、早归,己答叹其归期无准。“巴山夜雨”重出,而一为客中实景,紧承己答;一为归后谈助,遥应妻问。而以“何当”介乎其间,承前启后,化实为虚,开拓出一片想象境界,使时间与空间的回环比照融合无间。近体诗,一般是要避开字面重复的,这首诗却有意打破常规,“期”字的两见,特殊是“巴山夜雨”的重出,正好构成了音调与章法的回环往复之妙,恰切地表现了时间与空间回环往复的意境之美,达到了内容与形式的完备结合。宋人王安石与宝觉宿龙华院云:“与公京口水云间,问月'何时照我还?'邂逅我还(回还之还)还(还又之还)问月:'何时照我宿钟山?'”杨万里听雨云:“归舟昔岁宿严陵,雨打疏篷听到明。昨夜

11、茅檐疏雨作,梦中唤作打篷声。”这两首诗俊爽明快,各有新意,但在构思谋篇方面受夜雨寄北的启发,也是自不待言的。 (霍松林) 。赏析二夜雨寄北,选自李义山诗集,是李商隐喜闻乐见的抒情短章,是诗人写给远在北方的妻子的。当时诗人被秋雨阻隔,滞留荆巴一带,妻子从家中寄来书信,询问归期。但秋雨连绵,交通中断,无法确定,所以回答说:君问归期未有期。这一句有问有答,跌宕有致,流露出诗人留滞异乡、归期未卜的羁旅之愁。诗人与夫人王氏伉俪情深,时刻盼望能速归故里,与妻子共坐西窗之下,剪去烛花,深夜畅谈。而此时,只能苦苦思念。诗只有四句,却情景交融,虚实相生,既包含空间的反复比照,又体现时间的回环跳动。“何当”为设想

12、之词,设想由实景而生,所以其次句中的巴山夜雨成为设想中回忆的话题,自然成为“却话巴山夜雨时”这样的奇妙诗句。李商隐的爱情诗多以高雅华丽、深隐曲折取胜,这首诗,万首唐人绝句中题作夜雨寄内,“内”就是“内人”,指妻子。诗人在巴山雨夜中思念妻子,充溢了深深的怀念之情。诗人用朴实无华的文字,写出他对妻子的一片深情,亲切有味。全诗构思新巧,自然流畅,跌宕有致。这是一首喜闻乐见的小诗,是诗人身居遥远的异乡巴蜀写给他在长安的妻子的诗(或写给友人)。李商隐对妻子的爱很真挚,他们结婚不到12年,妻子便死了。就是在那12年中,由于诗人到处飘泊,也不能和妻子常常团聚。俗话说:小别胜新婚。李商隐与妻子的分别却经常是久

13、别,因而对夫妻恩爱、相思情长就体会的更深、更剧烈。在其笔下就呈现出“春蚕吐丝”、“蜡炬成灰”般的挚着热情,显示出了独特的艺术风格。这首小诗写得明白如话,不用典故,不用比兴,直书其事,直写其景,直叙其话;寓情于景,情景交融,蕴无限深情于质朴无华的词语之中,给人留下无穷的回味余地。首句起笔以“君”直呼对方,以独特的视角勾画出一幅夫妻相思温情脉脉的画面:敬爱的妻啊,你确定是怀焦急切的心情问我归期是何日,那么,现在我告知你,我也不知道何年何月才能回家。这句诗的独特之处在于诗人以错位的视角写相思之情,即对方未必真有信寄来询问归期,而是诗人设想妻子思念、询问归期。在我国古诗中写相思之情的诗,往往并不干脆写

14、自己如何思念对方,而是写对方如何思念自己,通过这种手法委婉地表达诗人的思念之情。如杜甫的月夜就是通过设想妻子在月夜对自己的思念来表现自己对妻子的思念。“君问归期未有期”一句看似平淡,却把自己对妻子的思念之情注入到了每一个字中,委婉、深情、耐人寻味。“巴山夜雨涨秋池”直写自己当时所处的环境,也就是写景。诗人以简练的语言描绘了一个特定的环境:巴山,秋夜,大雨倾盆。作者对这个环境作了较为详细的描写,不仅写了天上所下之雨,而且写了地下所积之雨。透过写实的景物,使人仿佛感受到了这样一个气氛:周遭一片黑夜迷茫,大雨滂沱,池水涨满,作者身边无一个密切的友人,雨骤风狂,人事寂寥,此情此景使人倍感孤独、凄凉。这

15、淋淋的秋雨使人心烦,盈盈的池水令人情满,自然作者的内心情感也汹涌难平。那么,“涨秋池”给人的感觉岂止是滂沱的秋雨和上涨的池水?分明是作者在不眠之夜对妻子无限思念的感情波涛。所以,写景中又深深地透着写情,写的是环境,但绝不单单是环境,字里行间流露着一个“情”字。这样,情景交融就构成了一种艺术境界。本诗写了两次:“巴山夜雨”,第一次是实写,其次次是虚写、想象与妻子团聚,“共剪西窗烛”时再回忆起巴山夜雨情景。假如说前两句是实写当前景的话,那么后两句则是虚写将来情。诗人在秋雨绵绵之夜,触景生情,绽开想象的翅膀,用丰富而自然的联想来表现他们夫妻的恩爱之情。诗人在此选取了两种情态:一个是动态“共剪”,一个

16、是语态“却话”。“共剪西窗烛”,详细细腻而又无限传神地描绘出了一幅良宵美景图,一个“共”字极写了亲昵之情态。而“何当”一词却又把诗人描绘的美景推向了远方,推向了虚处。这美景原来不过是诗人追念、憧憬的,至于何时重回温顺乡中,一切都在“未有期”中。这是多么残酷的事情,又是多么无奈的事情。这一句,字字含情,却又不着一个“情”字,表达特别含蓄。传情莫过于语言,“言为心声”,诗人想象夫妻二人团聚在一起,秉烛夜话,进行心灵的沟通。“却话”是回溯追想,诗人此时设想彼时,而彼时正谈论此时,谈论的是巴山夜雨之时的思念之情。在这首短小的四句诗中两处出现“巴山夜雨”的字样,这种状况在一般的古诗中是绝少见的,形象、细

17、腻、含蓄、深刻,是这首诗的艺术特色。赏析三这首诗所寄何许人,有友人和妻子两说。前者认为李商隐居留巴蜀期间,正是在他三十九岁至四十三岁做东川节度使柳仲郢幕僚时,而在此之前,其妻王氏已亡。持者认为在此之前李商隐已有过巴蜀之游。也有人认为它是寄给“眷属或友人”的。从诗中所表现出热情的思念和缠绵的情感来看,好像寄给妻子更为贴切。开首点题,“君问归期未有期”,让人感到这是一首以诗代信的诗。诗前省去一大段内容,可以揣测,此前诗人已收到妻子的来信,信中盼望丈夫早日回来故里。诗人自然也希望能早日回家团聚。但因各种缘由,愿望一时还不能实现。首句流露出离别之苦,思念之切。次句“巴山夜雨涨秋池”是诗人告知妻子自己身

18、居的环境和心情。秋山夜雨,总是唤起离人的愁思,诗人用这个寄人离思的景物来表了他对妻子的无限思念。仿佛使人想象在一个秋天的某个秋雨缠绵的夜晚,池塘涨满了水,诗人独自由屋内倚床凝思。想着此时此刻妻子在家中的生活和心境;回忆他们从前在一起的共同生活;咀嚼着自己的孤独。三、四句“何当共剪西窗烛,却话巴山夜雨时”,这是对将来团聚时的华蜜想象。心中满腹的孤独思念,只有寄予在将来。那时诗人返回家乡,同妻子在西屋的窗下窃窃私语,情深意长,彻夜不眠,以致蜡烛结出了蕊花。他们剪去蕊花,仍有叙不完的离情,言不尽重逢后的喜悦。这首诗既描写了今日身处巴山倾听秋雨时的寂寥之苦,又想象了来日聚首之时的华蜜快乐。此时的苦痛,

19、与将来的喜悦交织一起,时空变换,此诗语言朴实流畅,情真意切。“巴山夜雨”首末重复出现,令人回肠荡气。“何当”紧扣“未有期”,有力地表现了作者思归的急迫心情。创作背景这首诗选自玉溪生诗卷三,是李商隐留滞巴蜀(今四川省)时寄怀长安亲友之作。因为长安在巴蜀之北,故题作夜雨寄北。唐宋名家诗词及鉴赏3问刘十九唐代:白居易绿蚁新醅酒,红泥小火炉。晚来天欲雪,能饮一杯无?译文及注释韵译新酿的米酒,色绿香浓;小小红泥炉,烧得殷红。天快黑了,大雪将要来。能否共饮一杯?挚友!意译我家新酿的米酒还未过滤,酒面上泛起一层绿泡,香气扑鼻。用红泥烧制成的烫酒用的小火炉也已打算好了。天色阴沉,看样子晚上即将要下雪,能否留下

20、与我共饮一杯?注释刘十九:白居易留下的诗作中,提到刘十九的不多,仅两首。但提到刘二十八、二十八使君的,就许多了。刘二十八就是刘禹锡。刘十九乃其堂兄刘禹铜,系洛阳一富商,与白居易常有应酬。绿蚁:指浮在新酿的没有过滤的米酒上的绿色泡沫。醅(pi):酿造。绿蚁新醅酒:酒是新酿的酒。新酿酒未滤清时,酒面浮起酒渣,色微绿,细如蚁,称为“绿蚁”。雪:下雪,这里作动词用。无:表示疑问的语气词,相当于“么”或“吗”。鉴赏刘十九是作者在江州时的挚友,作者另有刘十九同宿诗,说他是嵩阳处士。全诗寥寥二十字,没有深远寄予,没有华丽辞藻,字里行间却洋溢着热情欢快的色调和温馨炙热的情意,表现了暖和如春的诗情。诗句的奇妙,

21、首先是意象的细心选择和奇妙支配。全诗表情达意主要靠三个意象(新酒、火炉、暮雪)的组合来完成。“绿蚁新醅酒”,开宗明义点出新酒,由于酒是新近酿好的,未经过滤,酒面泛起酒渣泡沫,颜色微绿,细小如蚁,故称“绿蚁”。诗歌首句描绘家酒的新熟淡绿和浑浊粗糙,极易引发读者的联想,让读者如同已经看到了那芳香扑鼻,甘甜可口的米酒。次句“红泥小火炉”,粗拙小巧的火炉朴实温馨,炉火正烧得通红,诗人围炉而坐,熊熊火光照亮了暮色驾临的屋子,照亮了浮动着绿色泡沫的家酒。“红泥小火炉”对饮酒环境起到了渲染色调、烘托气氛的.作用。酒已经很迷人了,而炉火又增加了暖和的情调。诗歌一、二两句选用“家酒”和“小火炉”两个极具生发性和

22、示意性的意象,简单唤起读者对质朴地道的农村生活的情境联想。后面两句:“晚来天欲雪,能饮一杯无?”在这样一个风寒雪飞的冬天里,在这样一个暮色苍茫的空闲时刻,邀请老挚友来饮酒叙旧,更体现出诗人那种浓浓的情意。“雪”这一意象的支配勾画出挚友相聚畅饮的阔大背景,寒风瑟瑟,大雪飘飘,让人感到冷彻肌肤的凄寒,越是如此,就越能反衬出火炉的炙热和友情的宝贵。“家酒”、“小火炉”和“暮雪”三个意象分割开来,孤立地看,索然寡味,神韵了无,但是当这三个意象被白居易纳入这首充溢诗意情境的整体组织结构中时,读者就会感受到一种不属于单个意象而确定于整体组织的气韵、境界和情味。寒冬腊月,暮色苍茫,风雪大作,家酒新熟、炉火已

23、生,只待挚友早点到来,三个意象连缀起来构成一幅绘声绘色、有形有态、有情有意的图画,其间流溢出友情的融融暖意和人性的阵阵芳香。其次是色调的合理搭配。诗画相通贵在情意相契,诗人虽然不能像雕塑家、画家那样直观地再现色调,但是可以通过富有创意的语言运用,唤起读者相应的联想和心情体验。这首小诗在色调的配置上是很有特色的,清爽朴实,温热明丽,给读者一种身临其境、悦目怡神之感。诗歌首句“绿蚁”二字绘酒色摹酒状,酒色流香,令人啧啧称美,酒态活现让读者心向“目”往。次句中的“红”字如同冬天里的一把火,暖和了人的身子,也温热了人的心窝。“火”字表现出炭火熊熊、光影跃动的情境,更是能够给寒冬里的人增加无限的热量。“

24、红”“绿”相映,色味兼香,气氛热情,情调欢快。第三句中不用摹色词语,但“晚”“雪”两字告知读者黑色的夜幕已经着陆,而纷纷扬扬的白雪即将到来。在风雪黑夜的无边背景下,小屋内的“绿”酒“红”炉和谐配置,异样醒目,也特别暖和。最终是结尾问句的运用。“能饮一杯无”,轻言细语,问寒问暖,贴近心窝,溢满真情。用这样的口语入诗收尾,既增加了全诗的韵味,使其具有空灵摇曳之美,余音袅袅之妙;又创设情境,给读者留下无尽的想象空间。诗人既可能是特意打算新熟家酿来款待挚友的,也可能是间或借此驱逐孤居的冷寂凄凉;既可能是在风雪之夜想起了挚友的暖和,也可能是平日里挚友之间的常来常往。而这些,都留给读者去尽情想象了。通览全

25、诗,语浅情深,言短味长。白居易擅长在生活中发觉诗情,专心去提炼生活中的诗意,用诗歌去反映人性中的春晖,这正是此诗令读者动情之处。问刘十九。诗从开宗明义地点出酒的同时,就一层层地进行渲染,但并不因为渲染,不再留有余味,相反地仍旧极富有包蕴。读了末句“能饮一杯无”,可以想象,刘十九在接到白居易的诗之后,肯定会立即命驾前往。于是,两位挚友围着火炉,“忘形到尔汝”地斟起新酿的酒来。或许室外真的下起雪来,但室内却是那样暖和、光明。生活在这一刹那间泛起了玫瑰色,发出了甜蜜和谐的旋律这些,是诗自然留给人们的联想。由于既有所渲染,又简练含蓄,所以不仅富有诱惑力,而且耐人寻味。它不是使人微醺的薄酒,而是醇醪,可

26、以使人真正身心俱醉的。诗中蕴含生活气息,不加任何雕琢,信手拈来,遂成妙章。作品充溢了生活的情调,浅进的语言写出了日常生活中的美和真挚的友情。创作背景问刘十九乃白居易晚年隐居洛阳,“天晚欲雪,思念旧人”时所作。刘十九是作者在江州时的挚友,作者另有刘十九同宿诗,说他是嵩阳处士。也有人认为此诗作于元和十二年(817年),但诗人时任江州(今江西九江)司马,不行能邀约洛阳故旧对饮。唐宋名家诗词及鉴赏4乐游原/登乐游原唐代:李商隐向晚意不适,驱车登古原。夕阳无限好,只是近黄昏。译文及注释译文傍晚时心情不快,驾着车登上古原。夕阳啊无限美妙,只不过已是黄昏。注释乐游原:在长安(今西安)城南,是唐代长安城内地势

27、最高地。汉宣帝立乐游庙,又名乐游苑。登上它可望长安城。乐游原在秦代属宜春苑的一部分,得名于西汉初年。汉书宣帝纪载,“神爵三年,起乐游苑”。汉宣帝第一个皇后许氏产后死去葬于此,因“苑”与“原”谐音,乐游苑即被传为“乐游原”。对此关中记有记载:“宣帝许后葬长安县乐游里,立庙于曲江池北,曰乐游庙,因苑(长安志误作葬字)为名。”向晚:傍晚。不适:不悦,不快。古原:指乐游原。近:快要。赏析这是一首久享盛名的佳作。李商隐所处的时代是国运将尽的晚唐,尽管他有理想,但是无法施展,很不得志。这首诗就反映了他的伤感心情。前两句“向晚意不适,驱车登古原”是说:傍晚时分我心情悒郁,驾着车登上古老的郊原。“向晚”指天色

28、快黑了,“不适”指不悦。诗人心情愁闷,为了解闷,就驾着车子外出远眺风景。“古原”就是乐游原,在长安城南,地势较高,是唐代的巡游胜地。这两句,点明登古原的时间和缘由。后两句“夕阳无限好,只是近黄昏”是说:夕阳下的景色无限美妙,只惋惜已接近黄昏。“无限好”是对夕阳下的景象热情赞美。然而“只是”二字,笔锋一转,转到深深的哀伤之中。这是诗人无力挽留美妙事物所发出深长的慨叹。这两句近于格言式的慨叹涵义是非常深的,它不仅对夕阳下的自然景象而发,也是对自己,对时代所发出的感叹。其中也富有疼惜光阴的主动意义。赏析二这首诗反映了作者的伤感心情。当诗人为排遣“意不适”的情怀而登上乐游原时,看到了一轮辉煌绚丽的黄昏

29、斜阳,于是发乎感慨。此诗前两句“向晚意不适,驱车登古原”点明登古原的时间和缘由。“向晚”指天色快黑了,“不适”指不悦。诗人心情愁闷,为了解闷,就驾着车子外出远眺风景,于是登上古原,即乐游原。自古诗人词客,善感多思,而每当登高望远,送目临风,更易引动无穷的思绪:家国之悲,身世之感,古今之情,人天之思,往往错综交织,所怅万千,殆难名状。陈子昂一经登上幽州古台,便发出了“念天地之悠悠”的感叹,唯恐是最有代表性的例子了。李商隐这次驱车登古原,却不是为了去寻求感慨,而是为了排遣他此际的“向晚意不适”的情怀。后两句“夕阳无限好,只是近黄昏”描绘了这样一幅画面:余晖映照,晚霞满期天,山凝胭脂,气象万千。诗人

30、将时代没落之感,家国沉沦之痛,身世迟暮之悲,一起熔铸于黄昏夕照下的景物画面中。“无限好”是对夕阳下的景象热情赞美。然而“只是”二字,笔锋一转,转到深深的哀伤之中。这是诗人无力挽留美妙事物所发出深长的慨叹。这两句是深含哲理的千古名言,蕴涵了这样一个意旨:景致之所以如此妩媚,正是因为在接近黄昏之时才显得无限美妙。这近于格言式的慨叹涵义非常深刻,有人认为夕阳是嗟老伤穷、残光末路之感叹;也有人认为此为诗人酷爱生命、执着人间而心光不灭,是主动的乐观主义精神。其实这里不仅是对夕阳下的自然景象而发,也是对时代所发出的感叹。诗人李商隐透过当时唐帝国的暂旺盛,预见到社会的严峻危机,而借此抒发一下内心的无奈感受。

31、这两句诗所蕴含的博大而精深的哲理意味,后世被广泛引用,并且借用到人类社会的各个方面;也引申、升华甚至反其意而为之,变消极为主动,化腐朽为奇妙,产生全新的意义。因此它具有极高的美学价值和思想价值。此诗不用典,语言明白如话,毫无雕饰,节奏明快,感喟深厚,富于哲理,是李诗中少有的,因此也是难能珍贵的。创作背景李商隐所处的时代是国运将尽的晚唐,尽管他有理想,但是无法施展,很不得志。李商隐得到王茂之的器重,王将女儿嫁给了他。因为王茂之是李党的重要人物,李商隐从今陷入牛李党争不能自拔,在官场之中异样失意,这首乐游原正是他心境郁闷的真实写照。鉴赏玉溪诗人,另有一首七言绝句,写道是:“万树鸣蝉隔断虹,乐游原上

32、有西风,羲和自趁虞泉渊宿,不放斜阳更向东!”那也是登上古原,触景萦怀,抒写情志之作。看来,乐游原是他素所深喜、时常来赏之地。这一天的傍晚,不知由于何故,玉溪意绪不佳,难以排遣,他就又决意游观消散,命驾驱车,前往乐游原而去。乐游原之名,我们并不生疏,缘由之一是有一篇千古绝唱忆秦娥深深印在我们的“诗的摄相”宝库中,那就是:“乐游原上清秋节,咸阳古道音尘绝。音尘绝,西风残照,汉家陵阙。”玉溪恰恰也说是“乐游原上有西风”。何其若笙磬之同音也!那乐游原,创建于汉宣帝时,本是一处庙苑,应称“乐游苑”才是,只因地势轩敞,人们遂以“原”呼之了。此苑地处长安的东南方,一登古原,全城在览。自古诗人词客,善感多思,

33、而每当登高望远,送目临风,更易引动无穷的思绪:家国之悲,身世之感,古今之情,人天之思,往往错综交织,所怅万千,殆难名状。陈子昂一经登上幽州古台,便发出了“念天地之悠悠”的感叹,唯恐是最有代表性的例子了。如若排列,那真是犹如陆士衡所说“若中原之有菽”了吧。至于玉溪,又何莫不然。可是,这次他驱车登古原,却不是为了去寻求感慨,而是为了排遣他此际的“向晚意不适”的情怀。知此前提,则可知“夕阳”两句乃是他出游而得到的满意,至少是一种安慰这就和历来的纵目感怀之作是有所不同的了。所以他接着说的是:你看,这无穷无尽、绚丽辉煌、把大地照射得犹如黄金世界的斜阳,才是真的宏大的美,而这种美,是以将近黄昏这一时刻尤为

34、令人惊羡和沉醉!我想不出哪一首诗也有此境界。或者,东坡的“闲庭曲槛皆拘窘,一看郊原浩荡春!”庶乎有神似之处吧?惋惜,玉溪此诗却久被前人误会,他们把“只是”解成了后世的“只不过”、“但是”之义,以为玉溪是感伤哀叹,好景无多,是一种“没落消极的心境的反映”,云云。殊不知,古代“只是”,原无此义,它原来写作“祗是”,意即“止是”、“仅是”,因而乃有“就是”、“正是”之意了。别家之例,且置不举,单是玉溪自己,就有好例,他在锦瑟篇中写道:“此情可待(义即何待)成追忆,只是当时已惘然!”其意正谓:就是(正是)在那当时之下,已然是怅惘难名了。有将这个“只是当时”解为“即使是在当时”的,此乃成为假设语词了,而“只是”是从无此义的,恐难相混。细味“万树鸣蝉隔断虹”,既有断虹见于碧树鸣蝉之外,则当是雨霁新晴的景色。玉溪固曾有言曰:“天意怜幽草,人间重晚晴。”大约此二语乃玉溪一生心境之写照,故屡于登高怀远之际,情见乎词。那另一次在乐游原上感而赋诗,指羲和日御而表达了感逝波,惜景光,绿鬓不居,朱颜难再之情这正是诗人的一腔酷爱生活、执着人间、坚持志向而心光不灭的一种深情苦志。若将这种情怀意绪,只简洁地理解为是他一味嗟老伤穷、残光末路的作品,未知其果能获玉溪之诗心句意乎。毫厘易失,而赏析难公,事所常有,焉敢固必。愿共探讨,以期近是。

展开阅读全文
相关资源
相关搜索

当前位置:首页 > 应用文书 > 工作报告

本站为文档C TO C交易模式,本站只提供存储空间、用户上传的文档直接被用户下载,本站只是中间服务平台,本站所有文档下载所得的收益归上传人(含作者)所有。本站仅对用户上传内容的表现方式做保护处理,对上载内容本身不做任何修改或编辑。若文档所含内容侵犯了您的版权或隐私,请立即通知淘文阁网,我们立即给予删除!客服QQ:136780468 微信:18945177775 电话:18904686070

工信部备案号:黑ICP备15003705号© 2020-2023 www.taowenge.com 淘文阁