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螳螂捕蝉》教案优质.docx》由会员分享,可在线阅读,更多相关《《螳螂捕蝉》教案优质.docx(77页珍藏版)》请在taowenge.com淘文阁网|工程机械CAD图纸|机械工程制图|CAD装配图下载|SolidWorks_CaTia_CAD_UG_PROE_设计图分享下载上搜索。
1、螳螂捕蝉教案螳螂捕蝉教案1:苏教版小学语文六年级下册的螳螂捕蝉是一篇寓言故事,讲的是春秋战国时期,吴王确定攻打楚国并不准别人来劝阻。一触即发之际,一位少年奇妙地用“螳螂捕蝉”的故事劝告吴王,使他打消了攻打楚国的念头。从而揭示了一个深刻的道理不能只看眼前的利益,而不顾身后隐伏的祸害,考虑问题要全面,做事要周全。:1、正确、流利、有感情地朗读课文。2、理解课文内容,学习少年的英勇精神和机灵品质,并懂得“不能只看眼前的利益,而不顾身后隐伏的祸害”的道理。3、表演课文中的寓言故事。:1、理解课文内容,学习少年的英勇精神和机灵品质,并懂得“不能只看眼前的利益,而不顾身后隐伏的祸害”的道理。2、理解寓言的
2、深刻含义,体会少年的聪慧,弄清吴王攻打楚国与“螳螂捕蝉”之间的关系。:深化钻研教材,依据教材的重点、难点以及学生的实际状况,确立教学目标,细心设计教案,重组课文,落实重点,并围绕教学设计绽开教学活动。重在发展学生语言,注意培育创建实力,训练学生思维,充分体现学生是学习的主子。课后,对课堂教学过程做好合理、有效的反思,从而有效改进自身的教学,提高教学实力。:由成语沟通引入对课文的学习,继而从讲故事入手,让学生对“螳螂捕蝉”这个故事有一个整体形象的感知。重点引导学生品“劝”,感悟人物形象,通过大臣的“劝”与少年的“劝”的对比以及对少年语言行为的品读,体会少年的聪慧,学习通过委婉的方式阐述自己的观点
3、。在把握人物的基础上进一步的提升,指导学生表演故事,提高实力落实运用。:一、 说成语,导入学习1、师:同学们,学习到现在,我们已经积累了不少的成语,能说说吗?2、学生沟通3、师:在这些成语中,有哪些是来自寓言故事的成语呢?4、指名回答5、师:今日,我们一起学习一则寓言故事,题目是(师板书课题:螳螂捕蝉。学生齐读课题。)二、 品读“劝”,感悟人物(一)学习大臣的“劝”1、指名朗读第一自然段2、师:吴王打算出兵攻打楚国,一些大臣们却反对,这是为什么?(“大臣们认为,攻打楚国虽然但假如)追问:那么吴王为什么要出兵攻打楚国呢?(“攻打楚国取胜的希望很大。)3、师:比较一下,你赞同谁的看法?为什么?(大
4、臣们,他们考虑比较周全。)4、师:是啊,但是面对大臣们的反对,吴王怎样?(“可是吴王固执谁敢来处死他!”)5、指导读好吴王的话:指名读齐读追问:从中你体会到了什么?指名答:吴王主观、专横、固执、甚至有点凶恶残暴。6、有感情地朗读第一自然段(二)学习故事,品读“劝”1、轻声读课文2-12自然段,试着用自己的话叙述“螳螂捕蝉”的故事。(1)同桌互说(2)指名说说,师相机板书:蝉螳螂黄雀少年2、探讨:这位少年仅仅要为吴王讲这个故事吗?你能从哪些地方找到理由?(1)“有一位侍奉吴王的少年,听了想去劝告吴王。”“可是,怎么办呢?”(2)“转来转去。露水沾湿了,毫不介意。一连转了三个早晨。”提问:从这段话
5、中,你体会到了什么?(少年冒死巧谏吴王的决心、志气和智谋,他特别爱国。)(3)“少年最终被吴王发觉了”提问:从这句话中你们体会到了什么?(表现了少年的欣喜激烈之情,表现了机会的来之不易。)(4)“我在打鸟”(表现了少年的机灵)“吴王来了爱好”(说明少年的话起了作用,显示了他的机灵。)3、师:少年的故事讲得怎样?(形象生动,鲜活好玩。)抓住各种人物的动作来体会。师:少年的故事讲得绘声绘色,吴王听了仿佛真看到了这一好玩的景象,这足以证明这少年特别机灵。4、师:那么少年讲这个故事的目的究竟是什么?(劝告吴王取消攻打出国的念头。)追问:他的理由是什么?(“蝉、螳螂、黄雀,它们都一心隐伏着祸害呢!”)师
6、:对,这既是少年告知吴王不要轻易攻打出国的理由,也是这则寓言故事告知我们的道理,是文章的中心。(板书:只顾眼前利益,不顾身后隐患。)学生齐读这句句子5、师:听了少年的一番话,吴王有什么反应?(“茅塞顿开,连声说取消了念头。”)(1) 理解:茅塞顿开(2) 问:吴王从少年的话中悟到了什么?(吴王受到了少年的启发,明白了他攻打楚国的想法,也好比这蝉、螳螂、黄雀,只顾了眼前的利益,却没考虑到身后的隐患。)(3)吴王眼前的利益是什么?(攻打楚国取胜的希望很大)吴王身后的隐患是什么?(其他诸侯国乘虚而入)(4)纵观全文,哪两句话前后照应?(“大臣们以为”和“蝉、螳螂、黄雀,它们”)6、分角色朗读全文(三
7、)比较“劝”,感悟人物1、老师引导: 大臣们劝告吴王是因为(生答),少年也劝告吴王是因为(生答),他们都是为了(生答:国家),他们都有一颗。2、问:都是劝,可结果为什么不一样呢?3、相互沟通自己的看法。 学生思索(指名答:少年通过讲故事,让吴王自己明白其中的道理。)4、师:少年表面上是讲故事,事实上是(指名答:暗劝吴王不要攻打楚国。 示意攻打楚国隐伏的祸害。)5、师:所以,少年的劝与大臣的劝有一点不同。假如说大臣们的动是“直劝”、“力劝”的话,少年的劝称得上是 (指名答:智劝、巧劝。)6、师:一个好办法要想胜利,还得选择一个适当的环境、恰当的时机,这就是计谋。从少年的英勇和智劝,可以看出他是一
8、个怎样的人?(指名答:足智多谋、有勇有谋、有胆有识、胆识过人、机灵英勇)三、表演故事,深化体会1、师:现在老师想请同学们把这个才智少年演出来,有爱好吗?先请同学们两人一组,一人演少年,一人演吴王,练台词。(强调:在练台词的时候,可以设计一下人物的表情、语言和动作。)2、一组同学表演,其余学生做导演,策划一下在适当之处加入人物的表情、动作、语言等。3、指名一组表演,适当点评。四、总结课文,升华情感1、学习了课文,你有什么收获?(学生畅谈)2、学了课文,你想到了哪些词句?人无远虑,必有近忧。思前想后、瞻前顾后、深思熟虑、深思熟虑五、布置作业1、 课后第3题(1)处死:“死”与“生”相对,表示失去生
9、命。(2)死吩咐:“死”表示不行更改。2、 课后第4题因为吴王从少年的话中受到了启发,想起了大臣们的分析,他明白了自己想要攻打楚国的这一做法,就好比蝉、螳螂、黄雀,只顾眼前的利益,却没考虑到身后所隐伏的隐患,即其他诸侯国乘虚而入,所以,他打消了攻打楚国的念头。3、 补充(1)积累:人无远虑,必有近忧。思前想后、瞻前顾后、深思熟虑、深思熟虑(2)联系实际,说说对“蝉、螳螂、黄雀,他们都一心想得到隐伏着祸害呢!”的理解。(例:贪玩图一时欢乐而不做作业,结果考试考不出,老师指责,父母责骂,升学成问题)螳螂捕蝉教案2一、听写词语,引入故事。1.能与同学们合作是我的荣幸,今日我们一起学习一个寓言故事,你
10、来读课题。大家都带练习本儿了吧?先请同学们听写五组词语。老师一组一组地念,每组三个词,同学们要仔细听、专心记,想想每组三个词之间有什么联系。(依次念四组词,每组只念一遍:(1)蝉 悠然 逍遥自在(2)螳螂 拱着身子 举起前爪(3)黄雀 伸长颈项 刚要啄食(4)侍奉吴王的少年 拿着弹弓 瞄准(5)不可思议 隐伏着祸害 茅塞顿开 )2.现在请同学们比照屏幕上出示的词语,自己批阅,全对的嘉奖自己一个五角星。(学生比照出示的词语,进行自我批改。投影展示?)3.春秋时期,吴王不听众大臣的劝阻,执意攻打楚国。一位侍奉吴王的少年灵机一动,对吴王讲了一件挺有意思的事儿。吴王一听便打消了伐楚的念头。这是怎样一件
11、事呢?现在请同学们仔细听、专心记,待会儿请你来讲这个故事。(边讲故事,边出示图画和刚才学生听写的五组词语。)花园里有一棵树,树上有一只蝉。蝉高高在上,悠然地叫着,逍遥自在地喝着露水,却不知道有只螳螂在它的身后。那螳螂拱着身子,举起前爪,要去捕蝉,却不知道有只黄雀在它的身后。黄雀伸长颈项刚要啄食螳螂,却不知道有个侍奉吴王的少年拿着弹弓在瞄准它呢。蝉、螳螂、黄雀,它们都一心想得到眼前的利益,却没顾到自己身后正隐伏着祸害呢。二、指导学生练讲故事。1.同学们听得很用心,信任大家把故事内容都记住了。不过,为了让大家讲得更好,老师还是请同学们依据这幅图,自己先来练讲一遍,尽可能地用上刚才听写的几组词语。(
12、让学生大声地练讲故事。)2.现在谁情愿来讲这个故事?(施以激励)(预设:花园里有一棵树,树上有一只蝉。蝉趴在高高的枝干上,悠然地唱着歌,逍遥自在地吮吸着甘露 )3.故事听完了,谁来评评这位同学讲得怎么样? (师指指听写的词语。) (她还能将听写过的几组词语都恰当地用在故事里了。)表扬,激励。谁还情愿让大家享受一番?三、读通课文,理清思路。1.我们讲的故事就叫(齐)螳螂捕蝉,黄雀在后。那位少年是怎么利用这个故事劝告吴王的呢?让我们再来完整地读一读这个故事。(学生自由练习朗读,后指名朗读。)2.故事的结尾说吴王茅塞顿开,这“茅塞顿开”怎么理解? (就是一下子全明白过来的意思。)吴王一下子想到了什么
13、他就全明白了?他又明白了什么?请你联系上文想一想。(适时引导学生读第一节。)3.写到这儿,你还有什么问题? (少年所讲的事在生活中发生的可能性很小,吴王怎么就信任了呢? 吴王没有听大臣们的劝说,为什么会听那个少年的话? )适时解决怀疑4.老师现在想到这么一个问题:那个少年为什么不在大庭广众之下对吴王讲这个故事呢?(少年表面上是讲趣事,事实上是 暗劝吴王不要攻打楚国。示意攻打楚国隐伏的祸害。 )5.所以,少年的劝与大臣的劝有一点不同。假如说大臣们的劝是“直劝”“力劝”的话,少年的劝称得上是智劝、巧劝。 你觉得这个少年怎么样?(足智多谋、机灵英勇)四、自导自演,表演故事。1.一个好办法要想胜利,还
14、得选择一个适当的环境、恰当的时机,这就是计谋。我们可以看出这少年有勇有谋,充溢才智。现在老师想请同学们把这个才智少年演出来,有爱好吗?先请同学们两人一组,一人演少年,一人演吴王,练台词。(读课文中人物的对话)在练台词的时候,可以设计一下人物的表情、语言和动作。(请两位同学上台)你们两个是演员,谁是导演?今日请大家产导演,给这两位演员导一导表演的动作、说话的语气等。(给“小导演”们导的机会。)2.现在让这两位同学到一旁去练一练。我们还得打算打算。演戏要有个旁白,也就是画外音,把那些在舞台上没法布置出来、演出来的景呀、物呀作一个旁白,来一点说明。吴王花园早晨的情景怎么样呢?文中没写,现在就请各位导
15、演即兴写一段话,谁写得快、写得好,就用谁的。(选择其中一位同学来作旁白,起先表演。)(早晨,朝霞映红了吴王花园。郁郁葱葱的树木、五彩缤纷的鲜花都被镀上了一层金黄色。几只黄雀躲在树丛里欢快地鸣叫着。这时,一位手拿弹弓的少年,正在花园的小路上徘徊。他时常地朝吴王的寝宫东张西望,好像在等什么人,却又装出一付用心打鸟的样子。露水沾湿了他的衣裳,他也浑然不知。这时学生起先上场表演)看了你们的表演,我想你的将来又多了一条路可走,说不定能成闻名演员呢!中国电影拿奥斯卡金像奖的日子真的不远了!(下课)螳螂捕蝉教案3教学目标:1、情意目标:明白不能只看重眼前利益而忽视身后隐患的道理,懂得劝告别人应讲究方式方法。
16、2、认知目标:理解“蝉、螳螂、黄雀,它们都一心想得到眼前的利益,却没有顾到自己身后正隐伏着祸害”,明白吴王打消攻打楚国念头的缘由。3、实力目标:有感情朗读课文,会创建性地复述课文,能选择自己喜爱的学习方式表现课文内容、表达对课文的理解。教学重点、难点:1、 理解螳螂捕蝉这个故事内容,并领悟故事所蕴含的深刻道理。2、 通过对课文语言文字的朗读体会,了解吴王为什么会听了少年的话,同时体会少年的计谋奇妙在哪里。教学过程:一、复习导入通过上一节课的学习,大家知道课文主要讲了什么内容?二、学习课文1、初步感知,复述故事。少年讲了件有意思的什么事呢?请大家先读一读课文911小节,再想一想能不能也讲一讲这个
17、故事。指名讲这一故事。2、理清关系,领悟道理。少年通过这一挺有意思的事,要告知吴王什么道理呢?请在文中找出干脆说明的一句话。(出示“蝉、螳螂、黄雀祸害呢!” )指名读。围绕这句话,有什么问题要提?它们“眼前的利益”分别是什么?“隐伏着的祸害”又分别是什么呢?先结合课文,依据表格提示自学,再分小小组沟通探讨。眼前的利益隐伏的祸害蝉螳螂黄雀指名沟通(边说边操作演示多媒体)。“蝉、螳螂、黄雀,它们都一心想得到眼前的利益”,却完全没有顾到自己身后隐伏的祸害,他们可真大意啊!人说“当局者迷,旁观者清”,那么作为旁观者的你们,你想对它们说些什么?从“螳螂捕蝉,黄雀在后”的故事入手,对课文进行重组,干脆切入
18、第一个教学重点。学生通过与文本的对话,理清了蝉、螳螂、黄雀和少年之间的关系,为下面的学习做了铺垫。利用表格协助课堂教学,能更有效地帮助学生理清关系,驾驭重点。而以旁观者的角度来对它们进行忠告,则从另一个角度加深了学生对“不能为了眼前利益,而忽视了身后隐伏的祸害”这个道理的相识。练读“蝉、螳螂祸害呢!”吴王明白了少年要告知他的道理吗?你从哪里看出来的呢?(理解:“茅塞顿开”;练读吴王说的话)你能说说吴王明白了什么吗?(重点抓住“乘虚而入”“不可思议”两个词)这样看来大臣们一起先对吴王的劝说并没有错啊,那吴王为什么不听大臣们的劝说,却听了少年的话了呢?请大家默读课文想一想,你可以在自己认为比较重要
19、的地方做上记号,也可以把自己的想法简洁地写在旁边。a 小组探讨沟通b 品读课文体会从课文的哪些细微环节描写让你感受到少年的计谋奇妙。在这部分教学中,老师有意识地培育学生良好的读书习惯,即在默读课文时可以在书上勾勾画画,也可以把自己的想法简洁写在旁边。作为小学高年级的语文教学,不仅要抓住文本,进行语言文字的训练,更要把培育学生的阅读习惯有意识地潜移默化地灌输在每一堂语文课上。通过品读课文,感受少年的计谋奇妙,则进一步通过对语言文字的朗读、体会,逐步突破本节课的教学难点。同时使学生的理解不仅仅再停留在刚才对故事的理解上,而是能联系详细的事务来体会道理的深刻。2、小结原来少年表面是在讲故事,事实上是
20、(生接:暗劝吴王不要攻打楚国),所以少年的劝和大臣们的劝有所不同,假如说大臣们的劝是“直劝”“力劝”的话,那少年的劝就是(生接:“巧劝”“智劝”)(板书:巧劝 智劝)3、练习分角色朗读对话三、总结课文,巩固练习1、今日通过我们共同的学习,我们不仅知道了螳螂捕蝉,黄雀在后的故事,还相识了一位有勇有谋,智劝吴王的少年,我想此时此刻同学们心里肯定都有许多想说的话,老师就给你一个一吐为快的机会吧!(多媒体出示练习)我从吴王身上体会到了我从少年身上体会到了螳螂捕蝉这个故事让我想到了少年智劝吴王这件事让我想到了3、 那么假如请你给课文换一个题目,你会换什么题目?设计这样两道练习,不仅仅是为了巩固教学的训练
21、,更是为了引导学生能融入自己的生活体验来谈感悟,唤起学生原有生活积累与现时感悟的冲突,激活思维。并且激励学生有独特的见解,从多角度去评价课文,感受课文,理解课文。因为阅读教学中的重点是培育学生具有感受、理解、观赏和评价的实力,教材中的名家名篇,从某种角度上来讲,感悟、观赏比理解内容更重要。(少年智劝吴王)四、布置拓展小练笔(多媒体出示练习)你来编故事:其次天,上早朝时吴王当即宣布:“攻打楚国一事暂缓不议。”众大臣听了大惊不已,争论纷纷。吴王扫视了一眼群臣,微笑着说:“事情是这样的”你知道吴王会怎么和大家说吗?动动你的小脑袋,回家把故事写完吧!螳螂捕蝉教案4教学目标:1、情意目标:明白不能只看重
22、眼前利益而忽视身后隐患的道理,懂得劝告别人应讲究方式方法。2、认知目标:理解“蝉、螳螂、黄雀,它们都一心想得到眼前的利益,却没有顾到自己身后正隐伏着祸害”,明白吴王打消攻打楚国念头的缘由。3、实力目标:有感情朗读课文,会创建性地复述课文,能选择自己喜爱的学习方式表现课文内容、表达对课文的理解。教学重点、难点:1、理解螳螂捕蝉这个故事内容,并领悟故事所蕴含的深刻道理。2、通过对课文语言文字的朗读体会,了解吴王为什么会听了少年的话,同时体会少年的计谋奇妙在哪里。教学打算:课件养教训练点:1、在读中质疑,读中感悟,读中积累2、注意对信息的搜集与整理教学流程:一、动画引入1、老师知道同学们特殊喜爱看动
23、画片,所以今日特地送大家一份礼物动画片,请观赏。(展示课件:“螳螂捕蝉,黄雀在后”的动画)2、提问:你能从画面中找到一个成语吗?(螳螂捕蝉,黄雀在后)3、师:“螳螂捕蝉”是一个好玩的寓言故事,又是一个充溢才智的故事。我们今日一起学习它,请同学们伸出手和老师一起写课题。(板书)二、奇妙入文,探究感悟1、请同学们快速阅读课文,找出文中叙述画面故事的段落。(1)指名读螳螂捕蝉这个故事,找出故事中的角色故事中写了三种小动物,你能从故事中体会到“蝉、螳螂、黄雀”之间原委是一种什么关系呢?谁能再用简短的话说说。师依据回答板书:蝉螳螂黄雀捕 啄(2)角色体验:每位同学把自己想象成故事里的一个角色,你就是蝉、
24、螳螂或黄雀,找出描写你这个角色的句子,读一读,想想你当时会想些什么,心情怎样,想好后说一说。(3)沟通各自的体验(多媒体出示课文插图)师:在漂亮的王宫花园里有一棵树,树上有一只蝉。蝉儿们,快来说说你当时的想法和心情a蝉生:我爬得很高,这里很平安,我可以美美地喝露水了。生:这露水真甜,这是我这些天来最好的早餐,我太兴奋了!结合回答理解“高高在上”、“悠然”、“逍遥自在”师:让我们把蝉的悠然与逍遥自在读出来。(朗读句子)b螳螂生:今日真幸运,遇到了一只又肥又大的蝉,没人和我争,我可以独自享受美味了。生:哈哈,那只蝉真笨,他还不知道我在它后面,刚要吃他呢。你能读好这个句子吗?指导朗读(带着兴奋、得意
25、的心情)c黄雀生:我今日真走运,望见一只又肥又大的螳螂,可以大饱口福了。生:我今日一下子遇到了两样食物,你看,那蝉肥肥的,螳螂胖胖的,我可以饱餐一顿了!指导朗读句子2、同学们的想象好丰富啊!你们发觉没有,虽然这几位各自打着小算盘,但他们有共同点,你知道是什么吗?出示:蝉、螳螂、黄雀,它们都一心想得到眼前的利益,却没顾到自己身后正隐伏着祸害呢!3、出示下表,分别说说蝉、螳螂、黄雀的“眼前利益”和“隐伏的祸害”。事物眼前的利益隐伏的祸害蝉螳螂黄雀4、“蝉、螳螂、黄雀,它们都一心想得到眼前的利益”,却完全没有顾到自己身后隐伏的祸害,这可真是“螳螂捕蝉,黄雀在后”啊!人说“当局者迷,旁观者清”,那么作
26、为旁观者的你们,你想对它们说些什么?三、整合资源,奇妙入境过渡:是啊,凡事不能只想眼前的利益,而忽视利益背后所隐伏的祸害。应三思而后行,切忌一意孤行。请大家读下面这个小故事:有一年,吴王打算出兵攻打楚国,遭到了一些大臣的反对。大臣们认为,攻打楚国虽然取胜的希望很大,但假如其他诸侯国乘虚而入,后果不可思议。可是吴王固执地说:“谁敢来劝阻我,我就处死他!”1、反复朗读,在其中你能找到蝉、螳螂、黄雀的影子吗?吴王的眼前的利益是什么?身后隐伏的祸害呢?能不能把板书的内容替换一下?(引出“乘虚而入”“不可思议”两个词语,其中就暗含了所隐伏的祸害)2、想象说话,你觉得“不可思议”的后果可能是什么?3、老师
27、补充资料:事情发生在战国时期,当时楚国国力的确较吴国弱,吴王又有称霸的雄心。看来吴王的固执是有缘由的。可当时的地理位置是吴国南面是越国,西边是楚国且较远,北方其他诸侯国还有许多。事实上,攻打楚国对吴国是极为不利的。吴王明白了这个道理吗?4、再次出示最终一段话。假如你是吴王,你从中明白了什么?会说些什么?(打消念头)(1)、什么是茅塞顿开,“悟”又是什么意思,你有茅塞顿开的体验吗?说说看。(指导造句)(2)、想一想:吴王从中“悟”到了什么?你从中“悟”到了什么?用一两句话写下你“悟”到的东西。(3)小结:对,不战,不去侵扰别人,不去一心贪图眼前不该拥有的利益,这才是百姓之福,国家之福,也才是帝王
28、之福啊!四、追根溯源,感召生命1、故事我们读懂了,其中的道理也很好理解,它告知我们不能只顾眼前利益,忽视身后隐患。学到这里,同学们想过没有:同样的故事和道理假如在大庭广众之下讲给吴王听,假如是大臣上朝时讲给吴王听,他是不是也能欣然接受呢?现在我们就来探讨上堂课归纳出的问题少年是怎样利用故事让固执的吴王打消攻楚的念头的?默读课文28小节,看看哪些词句一下子跳入你的眼帘,划出来,想想为什么要划这句或这个词呢?体会体会少年这个人物。2、学生自由圈画,想想缘由。3、沟通:(1)转来转去、一连转了三个早晨为什么要这样做呢?(他要让吴王来找他,不露自己真实的目的,同时说明他很有决心)(2)毫不介意他不在乎
29、自己的得失,他一心想的是吴王来找他,想的是国家的安危。(3)王宫花园为的是让吴王信任这个故事是真的。(指导读好3自然段)(4)挺有意思激发爱好,在不知不觉中达到自己的目的。从哪可以看出吴王真的感爱好了?(5)有志气。(大臣们在底下争论,少年冒死进谏)通过刚才的读书沟通,我们知道少年选择了恰当的地点、选择了恰当的时机,用了奇妙的方法才获得了胜利,你觉得少年怎样?4、想想大臣们是怎么劝的?假如说大臣的劝告是直劝、力劝、明劝的话,那少年的劝又是什么呢?(少年:暗劝、智劝、巧劝、妙劝)(板书)5、分角色朗读。想不想来读少年劝吴王这段精彩的对话?先选择自己喜爱的人物自行练习朗读(少年、吴王、叙述语言,激
30、励读叙述语言。)6、引入古文,加深理解。(1)我们今日读这则故事很简洁,因为他是用白话文写的,老师还有这则故事的原著,你有爱好读一读吗?(2)出示古文,学生理解。吴王欲伐荆,告其左右曰:“敢有谏者,死!”舍人有少孺子者,欲谏不敢,则怀丸操弹,游于后园,露沾其衣,如是者三旦,吴王曰:“子来何苦沾衣如此?”对曰:“园中有树,其上有蝉,蝉高居悲鸣饮露,不知螳螂在其后也!螳螂委身曲附,欲取蝉而不顾知黄雀在其傍也!黄雀延颈欲啄螳螂而不知弹丸在其下也!此三者皆务欲得其前利,而不顾其后之有患也。”吴王曰:“善哉!”乃罢其兵。选自刘向说苑(3)指名读,读正确。师稍作引导,激发学生读古文的爱好。五、通读全文,整
31、体建构读后,请试着用自己的语言评价一下吴王和少年吴王:(1)固执、(2)知错就改(我们看待任何一个人都应当一分为二,正确地看待。)少年:机灵、聪慧。他用“螳螂捕蝉,黄雀在后”这个故事劝吴王,让固执的吴王听了茅塞顿开,打消了攻打楚国的念头。六、拓展延长,迁移内化1、可之前吴王已下了死吩咐了,那么,其次天上早朝的时候,他会对大臣们怎样说明这一新确定呢?来,请同学们为吴王设计一个讲话稿,待会儿看哪位吴王得到的掌声最热情。课件出示:其次天,上早朝时吴王当即宣布:“攻打楚国一事暂缓不议。”众大臣听了大惊不已,争论纷纷。吴王扫视了一眼群臣,微笑着说:“各位爱卿,事情是这样的”(几天前,本王确定攻打楚国。可
32、后来,我到后花园漫步,遇到一位少年,他给我讲了个“螳螂捕蝉”的故事,故事是这样的,说有一棵树,树上有一只蝉。蝉逍遥自在地喝着露水,却不知道有只螳螂在它的身后打算捉它。那么螳螂拱着身子,举起爪子,要去捕蝉,却没想到有只黄雀在它的背后刚要啄食它。听了这个故事,我茅塞顿开,我若攻打楚国,其它诸侯国必定乘虚而入,那样后果就不可思议了!所以,今日,我确定不再攻打楚国了!)2、大家都知道,我们中华民族有着非常悠久的历史和绚丽的文化,成语就是其中的珍宝。你会填这些成语吗?成也萧何,( ) 八仙过海,( )千里之堤,( ) 君子一言,( )养兵千日,( ) 当局者迷,( )不入虎穴,( ) 明枪易躲,( )3
33、、在我们身边有没有只顾眼前利益,不顾身后隐患的人或事呢?假如有,请你想想怎样劝?结束语:多么了不得的少年啊!今后的学习生活中,我们遇到一些难以解决的事情,也要向这位少年学习,用自己的才智去解决问题,“螳螂捕蝉”这个故事也耐人寻味,它所蕴涵的道理我们也要牢记:遇事要三思而后行,不能只顾眼前的利益而忽视了身后的隐患。板书设计:螳螂捕蝉捕 啄 瞄准蝉螳螂黄雀“我”攻打 乘虚而入楚国吴国诸侯国只顾眼前利益 忽视身后隐患螳螂捕蝉教案5教学目的:1、正确、流畅地朗读课文,有感情地分角色朗读课文。2、能凭借课文的语言文字,体悟寓言借助故事说明道理的表达方式,明白不能只看重眼前利益而忽视身后隐患的道理。教学过
34、程:一、 导入课文:1、 通过上节课的学习,你有什么收获?(吴王打算攻打楚国,大臣劝阻无效,并且下了死吩咐,一少年利用螳螂捕蝉的故事劝住吴王攻打楚国的念头;吴王、少年的人物形象;春秋时的形势等。)(板书:吴王攻楚)二、 学习课文(一)学习课文对话部分的内容。少年:聪慧、英勇。(少年的聪慧就表现在他能巧用螳螂捕蝉的故事来劝告吴王放弃攻打楚国。)1、出示对话部分的内容(这就是少年对吴王讲螳螂捕蝉故事的经过。)(1)练习分角色朗读(学习小组)注:由学习小组长选一个读吴王的话,选一个读少年的话,其他两个做评委。(2)指名分角色朗读 评价(自评,互评) (请同学先点拨点拨。)指引示范后,再指名分角色读
35、。(评价过程留意点拨。)2、出示“螳螂捕蝉”图(课件)读完螳螂捕蝉的故事,咱们再一起来看看螳螂捕蝉图。(1)比照这幅图,请大家把这个故事讲给同桌听听。(2)学生自练(3)指名讲故事。3、师:听了这个故事,你想对蝉、螳螂、黄雀说什么?蝉、螳螂、黄雀 只顾眼前利益不顾身后隐患 (老师板书)4、齐读螳螂捕蝉的段落。(媒体出示)5、我们明白了故事当中的道理,那吴王明白吗?(明白)哪里可见(茅塞顿开)(1)理解茅塞顿开的意思。(一下子明白过来;原来不明白)(2)哪里可见吴王原来不明白?(回到第一小节)A:吴王执意要攻打楚国,不听劝说,还下了死吩咐。全部的大臣都没劝服吴王,这时你想对大臣说什么。(表演大臣
36、们可能怎么劝阻。)你们说我这个吴王是个怎样的人。(固执)(3)就这样一个固执的吴王,怎么会由于少年的故事而变更想法呢?这是什么缘由呢?看来咱们还得探讨探讨当时这段历史。(4)出示战国形势图(媒体演示):联系刚才螳螂捕蝉的故事,从这幅春秋形势图上,现在你就是吴王,你会从中明白什么?(引导学生将吴国分别比作蝉、螳螂、黄雀说话,如:我们吴国就像那螳螂,楚国就是那蝉,我们很简单能战胜楚国。但我们进攻时,其他诸侯国就会像黄雀一样攻击我们。)(5)学生互说。(6)汇报(板书)(理解“不可思议”)6、老师小结:吴王的确也悟到了这点,所以他是怎么对少年说的,(指名说)假如你就是吴王,你会怎么说、怎么做?为什么
37、?(爱国)课文学到这里,吴王又给你留下了什么印象?三、作业:1、请大家把螳螂捕蝉的故事相互演一演。2、请大家回去后把螳螂捕蝉的故事讲给家长听。附板书设计:螳螂捕蝉只顾身后隐患 不顾眼前利益吴王攻楚螳螂捕蝉教案6教案背景1.面对学生:小学六年级2,学科:语文2.课时:两课时3.学生课前打算:一、初读课文,了解课文大意。二、自学生字新词,读准生字的读音,想想词的意思。三、自学课文,思索课后的问题。四、让学生提出自学中遇到的问题。教学课题第十课:螳螂捕蝉教学方面:1.学会本课5个生字,理解由生字组成的词语和由熟字组成的新词。2.能正确、流利、有感情地朗读课文。教化方面:1.能在明确字词的基础上理解课
38、文意思。2.朗读课文。背诵课文。3.理解课文内容,懂得在考虑问题和处理事情时,不要只顾眼前利益,要瞻前顾后,通盘谋划。发展方面:培育学生的想象实力、思维实力、语言表达实力。教材分析说明教材版本、选取的教学章节、以及老师个人对教材内容的理解分析,须要清楚的阐明教学重点、难点以及教学打算。1.学习课文,了解、复述螳螂捕蝉这个故事的始末。2.知道少年如何奇妙地用螳螂捕蝉的故事劝服吴王放弃攻打楚国,了解故事与现实的联系。3.学习少年英勇、机灵的品质和吴王的知错能改。重点:了解故事,弄清少年如何通过故事劝服吴王放弃攻楚。难点:了解故事中的蝉、螳螂、黄雀代表现实中的何方,弄清利害关系。课前打算:有关历史资
39、料,图文并茂的多媒体课件。教学过程:说明如何导入该课程,主要教学点的设计,学问拓展等。第一课时教学要点:一、复习:通过上一节课的学习,大家对课文有了肯定的了解,下面我要检查一下同学们对课文的驾驭。(出示词语1)谁能读准这些词语?(学生读词)二、学习课文:1.导入:吴王打算攻打楚国,他呀,可是一意孤行,还下了死吩咐,说谁去劝他,他就处死谁。吩咐一下,大臣们可都不敢作声了。这时,一位侍奉吴王的少年向吴王讲了一个故事,是怎样一个故事呢?请同学们仔细听、专心记,听完了请你们也讲讲这个故事。2.老师的故事讲完了,请你给同桌讲讲这个故事,假如记不好,可以参考刚才的词语。(出示词语2,学生讲故事。)3.谁能
40、为我们讲一讲这个故事。4.真不错,这个故事名叫“螳螂捕蝉”。(板书:螳螂捕蝉)这不仅是个寓言,还是个成语,让我们一起读读这寓言故事。(出示故事内容,学生齐读)5.少年通过这故事,要吴王明白什么道理?请在文中找出干脆说明这一道理的句子。(出示句子)全班读读这一句子,(学生齐读)你想知道什么?(学生质疑)6.同学们想知道的,老师也很想知道。谁可以填好这一表格,帮助我弄清句子的含义呢?(出示表格1)7.学生沟通。(板书:只顾眼前利益,不顾身后隐患)8.我们明白了故事当中的道理,那吴王明白吗?哪里可见?(出示最终一段)。(1)茅塞顿开是什么意思?(一下子明白过来;原来不明白)谁能扮演吴王,读出茅塞顿开
41、的感觉。(2)哪里可见吴王原来不明白?(出示第一小节:吴王执意要攻打楚国,不听劝说,还下了死吩咐。)你们说这时的吴王是个怎样的人。(固执)(3)固执的吴王,尽然因为少年的故事而变更想法。这是什么缘由呢?看来咱们还得探讨探讨历史。(4)(出示形势图1、2):联系刚才螳螂捕蝉的故事,从这幅春秋形势图上,少年是怎样劝服吴王的?请在小组里说说。(吴国就像那螳螂,楚国就是那蝉,我们很简单能战胜楚国。但我们进攻时,其他诸侯国就会像黄雀一样攻击我们。)学生汇报(出示表格2)9.老师小结:吴王的确也悟到了这点,所以他放弃了攻楚的安排。学到这,你觉得吴王又是个怎样的人?(知错能改)10.同学们说得真好!吴王之所
42、以没犯“螳螂捕蝉、黄雀在后”的错,还多亏了少年的劝谏,你觉得这少年又是个怎样的人?(英勇、聪慧)从哪里看出他的英勇聪慧呢?(学生找句子,读句子)11.就是这样一个少年,通过奇妙设局,让固执的吴王变更初衷,他与吴王的那一段对话真精彩,我们分角色读读其次段吧。(分角色朗读)三、拓展延长:1.读得真好,那你能列举一些和螳螂捕蝉一样有寓意的成语吗?(出示问题)2.生活中也有很多像螳螂捕蝉一样的寓言故事,你能举些例子吗?(出示问题)3.(出示大鱼吃小鱼图)谁能说说这幅图的含义?(学生汇报)这与“螳螂捕蝉”的含义是一样的,让我们再读句子,牢记“螳螂捕蝉,黄雀在后”的教训。(出示句子,学生齐读)四、布置作业
43、:同学们回去以后,请把螳螂捕蝉的故事讲给你的家人听,让他们也懂得“不能只顾眼前利益,不顾身后隐患”的道理。螳螂捕蝉教案7一、导入:今日我们一起学习螳螂捕蝉。你以前听过这个成语吗?(螳螂捕蝉,黄雀在后)说说你的理解。今日我们学习的课文与这个寓言故事有关。二、初读课文。1、自读课文,借助课后生字词读准字音,读通课文。2、用自己的话概括一下课文主要讲了什么故事?(少年以树上的螳螂欲捕蝉,不知身后的黄雀要将它啄食的故事,告诫吴王一心想得到眼前利益,不顾身后隐患是危急的。吴王听后明白过来,打消了攻打楚国的念头。)总结:少年以螳螂捕蝉劝吴王3、少年讲这个故事给吴王听,是别有深意的(想劝吴王放弃攻打楚国的安
44、排。)大臣与少年都劝告吴王,比较一下。出示结果对比。大臣们认为,攻打楚国虽然取胜的希望很大,但假如其他诸侯国乘虚而入,后果将不可思议。可是吴王固执地说:“谁敢来劝阻我,我就处死他!”听了少年这番话,吴王茅塞顿开,连声说:“对!对!你讲得太有道理了!”于是打消了攻打楚国的念头。你有什么问题想问吗?为何结果相差如此之大?4、可是,纵观全文,少年与吴王的对话中有没有提到关于楚国的事呢?只是说了个故事,只字未提楚国之事,却令固执的吴王变更了办法,这个故事太值得我们去探讨了。三、精读课文。1、默读课文,找到少年所说的故事,再轻声读一读。2、这就是少年讲的故事。(出示)指名读。3、学习故事。A自读课文,能理清里面的关系吗?作图:露水蝉螳螂黄雀少年B蝉、螳螂、黄雀有什么共同之处?(一心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