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小学五年级上册数学教学反思例文.docx》由会员分享,可在线阅读,更多相关《小学五年级上册数学教学反思例文.docx(28页珍藏版)》请在taowenge.com淘文阁网|工程机械CAD图纸|机械工程制图|CAD装配图下载|SolidWorks_CaTia_CAD_UG_PROE_设计图分享下载上搜索。
1、小学五年级上册数学教学反思小学五年级上册数学教学反思1优点;本课以嬉戏贯穿整个课堂,符合学生的心理特点和年龄特征,使学生深化体验学问的形成过程,在开心的活动中获得学问,并利用所学学问解决实际问题。注意数学方法的渗透,培育学生的动手实力、合作意识、估计意识,培育学生学习的科学性和严谨性。在嬉戏中既可复习统计学问与数的组合,又可获得新知,充分体现实践活动的综合性,对提高学生综合运用学问的实力很有帮助。不足;在小组探讨的时候,有的学生发言不够主动,改进措施;注意每一个学生的发展,让他们都有机会发言。小学五年级上册数学教学反思2分数的混合运算是本册的重点、难点,本单元包括分数乘除混合运算;求比一个数多
2、或少几分之几是多少的计算;以及已知比一个数多或少几分之几是多少,求这个数的计算。分数乘除混合运算,主要让学生驾驭分数混合运算的计算方法,能正确进行计算,并会做分数乘除的应用题。学生很简单驾驭计算,应用题我主要采纳让学生找等量关系,先让学生写出等量关系,再把以知条件代到等量关系中,求出数量。这种方法学生简单接受,效果较好。求比一个数多或少几分之几是多少的计算,我主要让学生画图的方案。在教学过程中,我保证了学生有充分的时间自主尝试画图,同时也要对学生的画图结果赐予刚好的反馈和评价,充分沟通后作出正确示范,在画图的基础上,分析数量关系,从而解题。学生的驾驭状况不错。已知比一数多或少几分之几是多少,求
3、这个数的计算,这对学生来说较困难,是个难点。我采纳已下四步:1、让学生找单位“1”。2、依据题意画线段图。3、依据线段图找出与单位“1”的数量关系。4、然后依据关系列出方程或写出算式。刚起先觉得学生驾驭的不错,每一课用的时间较短,没有进行过多的训练,等到三课上完后,进行综合训练时问题就出来了,学生分不清晰是用乘还是除、是用单位1加还是减等等。我发觉主要缘由是没有按部就班,由简到难,步步落实,没有备学生,高估了学生的实力。虽然方法较好,但学生驾驭的较差。只有让学生把每一种类型的题目搞懂、分析清晰,再进行混合运算就简单多了。后来我又依据上面的方法和策略,一步一步让学生落实,最终学生才能驾驭。小学五
4、年级上册数学教学反思3分数乘法应用题涉及到了单位“1”的推断,而单位“1”的正确推断与较困难的分数乘法应用题的解答休戚相关。学生在接触到两种结构分数应用题,很简单把单位“1”搞混淆,出错也是常常的事,在突破这个难点的问题上,我采纳的方法是统一两种结构的分数应用题,教会学生找单位“1”,利用画线图和列数量关系的手段去解决问题,取得了不错的效果。下面详细谈谈是如何突破难点,有效的将两种结构的分数应用题统一起来的。首先,“求一个数的几分之几是多少”这种结构往往比较简洁,从学生的练习来看,学生驾驭比较好,班上有大部分学生都能在没有老师的指导下完成,但少部分同学面对应用题这种形式,具有害怕心理,所以我从
5、分数乘分数的意义入手,在新课的复习引入的环节让全班学生完成相应的文字题,学生简单入境,然后放开手让学生以小组形式绽开对应用题的探究,并让完成较好的学生说说自己是怎样想的,全班共同沟通,共同得出单位“1”,以及分数所表示的是“倍数关系”,并且结合线段图的方式,引导这个分数所对应的量,通过比、画、找的方式让学生自主发觉这种类型的应用题和分数乘分数所表达的意义一样,另协作相应的练习,帮助学困生较好地驾驭该类型。其次,在解决“比一个数多(少)几分之几”这种结构问题时,我选择的方法是通过推断句子“比一个数多(少)几分之几”中多或少了谁的几分之几?这个句子从语文的角度来看,其实它是一个省略句,省略的正是多
6、或少了“一个数”的几分之几,这里所指的“一个数”其实就是前面所提到的“一个数”,假如在这样一个短句中出些两个“一个数”就会重复啰嗦,通过这样的讲解,学生很简单找到单位“1”,从而这种结构和第一种结构很好地结合在一起,再通过画线段及列数量关系的方法,分析对应量及所求量的关系,学生比较轻松的驾驭此种类型,从反馈的结果来看,学生在推断单位“1”不简单混淆,这种讲解的方法的效果比较好。小学五年级上册数学教学反思4“相识小数”是新教材小学五年级数学上册的内容。小数的内容学生第一次接触,是学生认数领域上的一次飞跃。但是由于小数在生活中的广泛应用,大多数的学生对于小数并不生疏,因此,在教学中我采纳了有意义接
7、受学习的方式,让学生探讨沟通,再配以适度的讲解,这样的设计符合学问的类型特点和学生的认知规律。数学课程标准中指出:从学生的生活阅历和已有生活背景动身,让学生亲身经验实际问题应用的过程。联系生活讲数学,把生活问题数学化,数学问题生活化,体现“数学源于生活,又应用于生活”的思想。在教学小数这节课时,我把重点落在小数的读法及表示长度的小数的意义的教学上。结合学生已有的学问阅历和学习特点,设计了三个层次的学问链:一、说说生活中的小数,并说出表示价格的小数的实际意义;二、相识表示长度的小数,并知道它们所表示的意义;三、用小数表示身高,多方面了解小数在生活中的广泛应用。整节课下来,感觉学生对于表示价格的小
8、数的实际意义和用小数表示身高这两方面驾驭得不错,学生参加主动性高,学得轻松,也驾驭得较好。自我反思,以下几方面做得比较好:一、联系生活,调动认知。小数在现实生活中有着广泛的应用,尤其是超市里随处可见的商品价格。因此在课的一起先我就让学生说说印象中的小数、找身边的小数,得出要探讨的素材,这样一起先孩子们就处于主动的学习状态,他们必需去搜寻学问库中与本课学问有关的全部认知,为学习做好了必要的学问打算,同时能让他们很深切地感受到数学与生活的联系,让学生在熟识的情景中加强对小数的相识,感悟以元为单位的小数表示的实际含义,使学生在课堂上感受到生活的气息,并由此总结归纳小数的读法。二、由易到难,充分体验。
9、接下来,我引导学生学习本课的重点,也是难点以米为单位的小数表示的实际含义。我通过创设测量和购物的情境(课前让沈佳浩、孙静等分组进行测量和购物,把数据记录下来),把几分米是非常之几米、几角是非常之几元和学生已有的生活阅历作为新学问的生长点,让学生初步理解小数是十进分数的另外一种写法。在组织教学时,我留意把握住教材的重难点,讲练结合,让学生充分体验。围绕第一道例题的教学(即相识零点几),我设计测量书桌、相识尺上的小数、依据正方形中的涂色部分写小数、在正方形中表示出相应的小数等活动,让学生经验视察、操作的过程,获得对小数的直观阅历,丰富对小数的感知,知道非常之几可以表示成零点几,零点几就是非常之几。
10、围绕其次道例题的教学(即相识几点几),我先是让学生相识0.3元,感知3角还可以写成0.3元。我通过形象的一元硬币和十张一角的纸币,让学生说其中的一角是十张一角的几分之几,也就是一元的几分之几。让学生建立起了小数的模型。其次是相识1.2元,这是本课的重点,也是难点。教材之所以采纳价格问题作为学习素材,正是基于学生对价格有较丰富的生活阅历,有利于学生通过合作沟通的形式从“先分再合”的角度感悟1.2元的含义。接着是相识3.5元,这是对形如几点几的一位小数的再次认知,强化了对小数的相识。以上几个层次,由易到难,很好地突破了几点几是几和非常之几合起来的数这一教学难点。一堂课下来,即使像学困生王云、赵麟等
11、也能认读小数,了解小数的意义,达到了预期的效果。小学五年级上册数学教学反思5数学课程标准指出:“有效的数学学习活动不能单纯地依靠仿照和记忆,动手实践、自主探究与合作沟通是学生学习数学的重要方式。”这节课的设计着力让学生通过参加有效的实际操作、视察比较来概括出“找次品”的最佳方案。把学生的学习定位在自主建构学问的基础上,建立了“猜想验证反思运用”的教学模式。让学生体验解决问题策略的多样性及运用优化的方法解决问题的有效性。培育学生的自主性学习实力和创建性解决问题的实力。一、创设情景 通过身边生活实例,为学生创设问题情景,让数学问题生活化,一上课就吸引住学生的留意力,调动他们的探究爱好,为后面的教学
12、做好铺垫,使学生进入最佳的学习状态。以前的视频画面距离学生的生活较远,孩子们爱好不大。集体备课时大家建议这一环节,还是应当联系生活实际,这样可以更加激起孩子们学习的爱好,让学生充分感受到数学与日常生活的亲密联系。二、难点转化 降低教学起点,根据例题,本课例1是从5瓶钙片中找到次品,而我却让孩子们先从3个药瓶中找出次品,这样就降低了教学起点,孩子很简单的从3个中找到次品。那么在后面的5个、9个中找次品就简单多了。不会产生挫败感,增加胜利的体验,使本课更简单进行。三、层层推动 本课我让孩子们从3个中找出次品这比较简洁,然后加深到从5个、9个中找次品,并且在9个中找次品的过程中渗入优化思想,让孩子们
13、找寻优化策略,接下来让学生再用12进行验证,加深了学生的体验。整个教学过程注意让学生经验了探究学问的过程,使他们知道这些学问是如何被发觉的,结论是如何获得的。在此过程中学问层层推动,步步加深,让孩子的推理实力渐渐地达到肯定的高度,思维也不至于感到困难。四、学问拓展 当学生通过例2发觉把待测物品平均分成3份称的方法最好后,以此为基础让学生进行揣测:这种方法在待测物品的数字更大的时候是否也成立呢?引发学生进行进一步的验证、归纳、推理等数学思索活动,逐步脱离详细的实物操作,采纳文字分析方式进行较为抽象的分析,实现从特别到一般、从详细到抽象的过渡。这部分在集体备课后我进行了调整,将以前不能平均分成三份
14、的教学挪到了下一课时。本节重点砸实,能平均分成三份的,怎样找出次品。总结出规律后,进行了相应的练习。增加了课后“你知道吗”中一部分内容。学生充分练习后已经能很娴熟的运用最优方法解决问题、发觉规律。通过今日教学实际来看,效果更好一些。五、教学方法 在教学过程中,充分的运用了探讨性学习的教学方法,不把现成的答案或结论告知给学生,而是试图创设出问题情境,引发学生认知上的冲突、冲突,激起学生探求学问阅历和事理的欲望,继而调用已有的学问阅历和生活积累,提出解决问题的猜想和策略,并通过视察、试验、操作、探讨、思索等多种活动进行探讨检验。在探讨性数学学习中,学问不再是被学生消极接受的,而是学生自身主动地、主
15、动地去探求获得的。学生在教化教学中是发觉者、探讨者,充分体现学生的主体地位。 不足之处:1、由于时间关系,在探讨从9个和12个中找次品时,学生小组沟通的时间不够充分,汇报时有些方法,没有反馈。2、板书设计本课板书很难设计,很抽象,不简单使孩子们理解,因此我在设计板书时,在第一次试讲的基础上进行了简化。用下划线来代表天平,上面的两个数字代表托盘两边的物品数量,这样就更形象一些,让孩子们也更简单理解一些。但改过之后,分析天平两边出现的两种状况,不如以前清晰、易懂。原委哪种方法更利于学生理解,希望大家一起来探讨。小学五年级上册数学教学反思6相遇本节课是小学数学北师大版五年级上册“数学与交通”中的第一
16、课。课后我进行了反思,从中也总结了一些胜利的阅历和失败的教训,详细分析如下。相遇问题这节课的教学是学生在驾驭行程问题基本数量关系的基础上,理解相遇问题的运动特点、数量关系和解题思路,并能解答简洁的相关问题。原来人教版的教材在学生理解了相遇问题的基本特征之后,分了两个步骤:已知两物体的运动速度和项与实践,求路程。已知两物体的运动速度和路程,求想与时间。而新课程改革理念下的北师大版教材干脆进入其次步骤的学习,在这内容上有了肯定的跨度,对学生的学习实力有了更高的要求。本课教材给学生供应了“送材料”的情境,通过简洁的路途图等方式呈现了速度路程等信息。然后要求学生依据这些信息去解决3个问题。让学生依据两
17、辆车的速度信息进行估计,在哪个地方相遇。用方程解决相遇问题中求相遇时间的问题。解决“相遇地点离遗址公园有多远”事实上就是求面包车行驶的路程。我一改教学情境,将本班的学生设为本堂课的主子公,利用学生常见的上学、放学的相遇情境,进行了一系列的教学活动,从而让学生在熟识的情境中,宽松愉悦的氛围中完成了本课的学习任务。对于五年级的学生来说,随着年龄的增长与思维水平的发展,他们的学习途径是多种多样的,除去课堂学习这一重要途径外,几乎每个学生都有通过其它途径接受信息、积累学问的实力。同时,他们已经在三年级接触了简洁的行程问题,四年级上册,学生就真正的起先学习速度、时间、路程之间的关系,并用三者的数量关系来
18、解决行程问题。而本节课正是运用这些学生已有的学问基础和生活阅历进行相遇问题的探究。而且本节课学生对相遇问题的理解也有难度,所以我想只有站在学生学习的起点上,敬重学生发展的基础上多设计一些活动,引导学生主动参加到操作过程中,使全部学生通过本堂课都能有所收获。依据课程标准的要求以及教材编写的特点,我从学问与技能、过程与方法、情感看法价值观的三维目标动身,制定了一体化的目标:1、会分析简洁实际问题中的数量关系,提高用方程解决简洁的实际问题的实力。2、经验解决问题的过程,提高收集信息、处理信息和建立模型的实力。3、进一步体验数学与日常生活的亲密联系。我将本课重点制定为:会分析简洁实际问题中的数量关系,
19、提高用方程解决简洁的实际问题的实力。难点制定为:对相遇问题中速度不同、时间相同的数量关系的分析。如下是我对这节课的教法学法体现。1.突出主体与注意体验学习不是由老师把学问简洁地传递给学生,而是同学生自己建构学问的过程。基于这一观点,在本节课的教学中,在学生体验相遇问题中两人或两物体运动的速度不一样,但所用的时间相同这一难点,让学生仿照相遇过程和用手势表示相遇过程,使学生体验并理解。有助于学生对难点的突破。再如:学生对相遇问题中路程、时间的改变有了初步的相识之后,从线段图入手帮助学生理解。这里并没有把线段图干脆呈现给学生,而是把“指挥棒”交给学生,“假如我们用线段图来将相遇问题的过程表示出来,你
20、们说应当先画什么?后画什么?”这样一个问题就把主动权交给学生,充分体现出学生的主体作用。2.激励探究,自主探究课程标准中指出“老师应激发学生的学习主动性,向学生供应充分从事数学活动的机会,帮助他们在自主探究的过程中真正理解和驾驭数学学问。”基于这一观点,在本节课的教学中,学生经验画线段图之后,提出“你现在最想知道什么?”这一问题激励学生自主地从线段图上找寻自己想要知道的问题,从而引出动身后几分相遇。所以学生可以在小组内自主探究,寻求解题的方法。我将本节课的教学过程设计为以下三个环节。(一)复习旧知引出事例导入新课(二)模拟情景发觉问题探究新知(三)巩固新知课外延长总结深化在第一个环节中,首先我
21、问学生:“在班里,谁是你的好挚友?”一句简短的话释放了学生上课前的惊慌,拉近了师生的距离,从而引出班里一对好挚友也是这节课的主子公是中心小学五(3)班的“田晓斌和陈嘉彦”。课件出示“田晓斌从家里坐车动身,每时走40千米,走了0.5小时,到达陈嘉彦家,通过这些条件谁能提出一个问题?学生会说:“共走了多少千米?”事实上求的是什么?是路程,从而引出已学过的数量关系:速度时间=路程。利用学生们所熟识的同学引出旧知,不仅激起了学生学习的爱好,而且达到了复习旧知的目的。然后出示“有一天,陈嘉彦放学回家打开书包发觉不当心将同桌田晓斌的作业本带回了家,他抓紧打电话给田晓斌,两人商议了一会儿。假如步行的话,有几
22、种方法可以让陈嘉彦将作业本还给田晓斌呢?这一情景用学生常常遇到的问题入手,体现了数学来源于生活,生活中到处都有数学。学生可能会想到:陈嘉彦将作业本送到田晓斌家。田晓斌到陈嘉彦家去取。两人同时动身,约定地点,拿到作业本。经过商议,认为第三种方法最省时间。这时老师小结:陈嘉彦到田晓斌家的这一段路,可以一个人走完,也可以有两个人一起走完,今日我们就来探讨两个人或物体运动的行程问题,引出新课。(板书:相遇)其次个环节,我设计让陈嘉彦和田晓斌仿照相遇过程和学生用手势表示相遇过程两个活动,让学生通过视察、实践加深对相遇问题的理解,感受到所谓“相遇”就是两人或两个物体同时从两地动身,相对而行,在途中相遇这样
23、一个过程,在学生脑袋里建立一个清楚的相遇问题的模型,然后接着问:“刚才在陈嘉彦和田晓斌走的过程中,你还有什么发觉?”这时学生发觉陈嘉彦的速度快,田晓斌的速度慢;他们俩所走的路程就是两家之间的距离。或者学生还能发觉“从动身到相遇两人用的时间一样”,这时课件出示路途图让学生依据两人的速度信息估计在哪里相遇。因为陈嘉彦的速度快所以相遇地点应当在离田晓斌家近的地方。理解“两人所用时间一样“是本节课的难点,班里大部分学生对这一问题还不理解。所以,通过课件播放路途图,让学生直观地感受。在学生观看路途图的过程中,分了三个小步骤。首先,播放一分钟陈嘉彦和田晓斌所走的路程,提问:陈嘉彦走了多少千米?田晓斌走了多
24、少千米?用了多少时间?其次,接着行走了1时,用了多少时间?在解决这些问题的过程中,学生会发觉两人所用的时间是相同的,但为什么相同呢?这又引起了学生思维上的冲突,这时再将课件重放一遍,学生就会发觉她们是同时走同时停的,从动身到相遇他们所用的时间是相同的,这一难点在学生观看中,探究中自然而然的突破了。紧接着,我设计结合线段图探讨分析“假如老师用线段图来表示他们相遇的过程,你们想怎么画?”数学教学中,运用线段图的目的,不仅仅是帮助学生解决某些详细问题,提高解决问题的实力,更重要的是使学生学会“数学的思索”并放手让学生从自己的学问阅历动身,自主构造线段图,增加学生运用线段图的自觉性。通过学生的思索和老
25、师的操作,完成线段图。“望见这个线段图你知道了那些数学信息?依据数学信息说一说你最想知道什么?”依据学生思维方式的不同,学生的回答会出现两种状况。方案A:假如学生提出田晓斌走了多少千米?陈嘉彦走了多少千米?我还接着追问要知道他们所走的路程还要知道什么?引出要知道两人所走的时间。方案B:假如学生干脆提出“两人走了几时”这时老师就要对学生进行刚好地确定和表扬激励学生主动参加此问题的探讨。这也正是本节课重点解决的问题。要帮助学生理解知道两人所走的路程和速度,还应知道走这段路所要用的时间,通过小组探讨分析来解决。因为,行程问题的基本数量关系是:速度时间=路程。求时间要逆向思索,所以要引导学生体会用方程
26、解决问题,所以老师带领学生探究如何用方程来解决,首先找寻等量关系,陈嘉彦走的路程+田晓斌走的路程=50千米。基于学生在前面的环节已充分理解两人所用时间相同,设所走时间为“x”,列方程60x+40x=50从而求出时间。在学生发觉用方程解决比较简便之后追问:“你还有其他的方法吗?”这时,学生有可能出现用方程(60+40)x=50来解决,或者用算术方法解决用算术方法解决要引导学生理解在两人相对行走的过程中,他们每时共行走60+40千米,两人相遇时所走的路程的和是50千米。求出几时走50千米,就是几时相遇,列式为:50(60+40)。对于这两种不同的解题思路老师应赐予充分的确定和较高的评价,从而调动其
27、他学生解题的主动性,体现方法的多样化。本环节我注意营造一个认知、生活、情感等协调互动、共同融洽的多层次的大课堂,使学生在详细的数学活动中理解相遇问题。在第三个环节中,我从学生动身,由浅入深设计了两个题目。题目一:在十一月份我们学校实行的田径运动会咱们五(3)班里跑步最快的曾文康每秒跑6米,曾菲菲每秒跑4米,两人从50米跑道两端迎面同时起跑,几秒后相遇?这道题有意让学生通过对相遇问题的理解来独立解决,达到巩固的目的(效果已达)。题目二:曾文康3秒跑18米,曾菲菲2秒跑8米,两人从50米跑道两端迎面同时起跑,几秒后相遇?本题在上一道习题的基础上讲速度作为隐含条件呈现给学生,让学生通过所给条件先求出
28、两人的速度,再求几秒后相遇。两道习题在学生感知理解的基础上,通过巩固训练提高学生解决问题的实力,开拓思路,发展学生的应用意识。在全课总结时我让不同层次的学生谈学习收获,这样可让每个学生都体验到胜利的喜悦。学生的收获不仅只有学问,还包括实力、方法、情感等,学生体验到学习的乐趣增加学好数学的信念。总的来说,本节课我联系了学生的生活实际,接近了学生的心理距离,学生接受起来比较主动,消退了以往应用题给他们带来了“恐惊感”。学习气氛是轻松的、愉悦的、课堂是开放的、生成的,真正实现让学生成为主子。课后之余,我把“相遇”问题的解题思路和方法不仅体现在行程问题上,而且在诸多如:两人同时打一篇稿件,几分后打完;
29、两个工程队共修一条路,几天修完?等等,这些问题也可用“相遇”问题的解题方法来解决。针对这一点,我在下一节课设计了让学生解决这类问题,培育学生举一反三的实力,以达到触类旁通的效果。小学五年级上册数学教学反思7本课的教学目标:在详细情境中探究并初步驾驭小数乘整数的计算方法,会用竖式进行计算。能在探究计算方法的过程中,进一步体会数学学问的内在联系。培育初步的抽象、概括以及合情推理的实力,感受数学探究活动的乐趣。本课的重难点是:探究并学会小数乘整数的计算。本课通过创设情境,提出数学问题,列出算式。因为学生第一次接触小数乘法,让学生在解决实际问题的过程中驾驭小数乘整数的计算方法,学生课前预习时发觉有大部
30、分学生都会算小数乘法,知道当成整数计算,然后点上小数点,但对于为什么要这么算,竖式的写法还很模糊。小数位数的改变是本课的难点,在已经驾驭了小数乘整数的算理之后,我支配了练习,一个是推算小数的位数,二是推断小数的位数,在推断小数的位数后又选择了两题让学生计算,相识到并不是积的小数的位数和因数的小数位数都是一样的。在当堂训练的反馈状况下我发觉,学生对于小数乘法的对位和小数的加减法的对位有混淆,因此假如课堂中进行一些加减法计算的对比题目可能会避开类似的错误发生。在整节课在不断地产生疑问、进行探究过程中,自然地发觉积的小数位数与因数小数位数的关系。教学重点放在对算理和算法的自主探究。本节课也是在整数乘
31、以整数计算方法的基础上,通过小组探讨沟通,让学生明白计算小数乘以整数,是把小数转化成整数计算的,让学生共同总结出小数乘法的计算法则,同时培育学生合作探究的实力。小学五年级上册数学教学反思8“自主探究、合作沟通、亲身实践”是数学课程标准大力提倡的学习方式,这种学习方式使学生真正成为学习的主子。本节课在设计时变更了老师“讲”学问,学生“用”学问的教学模式,把学习的主动权交给学生,使学生的主体地位落在实处,使学生学的主动、主动。让学生通过动手实践、自主探究,推导出三角形的面积的计算方法。这也是本节课的一个亮点。在设计教学环节时我留意了学生已有的学问基础和阅历背景,根据学生的认知规律组织教学,先复习了
32、平行四边形面积的推导过程,然后让学生去探究三角形的面积计算方法。依据学生已有的学问由旧引新,连接自如。充分体现“动手做数学”的理念是这节课的又一亮点。纵观本节课,到处都充溢了“做”。建构主义认为:小学生数学学习应当是一个主动构建学问的过程。小学生的数学学问不应当完全被动的汲取课本学问,而应当让他们在丰富生动的思维活动中“做数学”。本节课通过学生的动手操作、实践探究两个环节,时时到处体现了学生在“做数学”,而老师也真正起到了一个好的组织者、引导者和参加者的作用。使学生在一个轻松、和谐、民主的氛围中探究出了三角形面积的计算方法,获得了胜利的体验,增加了学好数学的信念,不仅培育了学生的动手操作实力,
33、还培育了学生解决问题多样化的意识。纵观这个教学过程,初步体现了提出问题-大胆揣测-反复验证-总结规律-敏捷应用这一科学探究的方法,让学生通过自身的实践活动对科学探究的方法有了初步的了解,体验到学问的产生都经验了曲折艰苦的过程,由于学生的活动是独立自主的,因此面对同样的问题学生会出现不同的思维方式,让学生在独立思索的基础上进行合作沟通,不仅能满意学生展示自我的心理需求,同时能使学生从不同的角度去思索问题在合作中相互启发,相互激励,共同发展.小学五年级上册数学教学反思9本节课的教学重点和难点是:理解“方程的解”、“解方程”两个概念;会运用天平平衡的道理解简洁的方程。在教学环节的设计和支配上,尽量为
34、突破教学重点和难点服务,因此我进行了大胆的尝试,在讲解方程的解时,给学生一个明确的目的,告知他们:“解方程就是为了求出“方程的解”而“方程的解”是一个奇妙的数,由此引起了学生的新奇心,通过练习让学生充分感知“方程的解”的奇妙之处。1.本课主要对解方程进行了解题练习。通过抢夺小红花等嬉戏的形式大大提高了学生学习数学的乐趣和爱好!2、通过本课的作业检测,有少量学生还是对本课的内容练习不是很到位。须要老师在课下不断的指导。3、学生对于方程的书写格式驾驭的很好,这一点很让人欣喜.小学五年级上册数学教学反思10是北师大版五年级上册第82到83页尝试与揣测部分的教学内容。从五年级上册的教学内容看,本课属于
35、一个独立的教学内容,但从整个小学教学内容看,本课是在四年级下册探究数图形、摆图形所需小棒数量的规律的基础上进一步探究数与形的规律,为今后学习五年级下册的探究物体堆放中的规律、六年级上册的探究数与形的规律、看图找关系打下基础。本课教学体现了如下特点:1从问题动身,引导探究。问题是探究的基础。上课伊始,我就提出了两个问题:每个点阵可以看成什么图形?每个点阵有什么规律?怎样用算式表示出来?让学生在独立视察的基础上小组探讨,找寻规律。2、激励学生用自己的思索方式发觉规律,如在探究正方形点阵的规律过程中,学生们能够依据自己的视察与思索找寻到其中的点阵规律,虽然,在“11,22,33,44,nn”的方法与
36、“1,13,1357(2n1)”的方法思索方式不同,但对学生而言,都是他们自主探究的结果。因此,老师在教学中充分确定不同学生的探究成果,体现敬重学生特性发展的教学理念。3、老师在教学设计中充分体现了“数形结合”和转化的思想,例如,学生在找规律的过程中把点阵中点子的数量与正方形的面积计算联系起来,这种联想,对于找到解决问题的突破口是特别有利的。因此,在教学中有意识地渗透这种思想,对提高学生解决问题的实力有较大的帮助。小学五年级上册数学教学反思11数的世界是一节数学概念课,即教学因数和倍数。在老教材中是先建立整除的概念,再在此基础上相识因数倍数;而现在是在未相识整除的状况下用乘法算式干脆相识倍数和
37、因数。数学中的“起始概念”一般比较难教,而这部分内容学生是初次接触,对于学生来说是比较难驾驭的。依据本节课学问的特点和学生的认知规律,在教学中我注意体现以学生为主体的新理念,努力为学生的探究发觉供应足够的空间。由于这是节概念课,因此有不少东西是由老师告知的,比如因数和倍数的概念。在相识了各类数之后,我创设有效了数学学习情境,让学生动手操作把12个小正方形摆成不同的长方形,再让学生写出不同的乘法算式,借助乘法算式干脆告知因数和倍数的意义。这样在学生已有的学问基础上,从动手操作,直观感知,使概念的揭示突破了从详细到抽象,让学生自主体验数与形的结合,进而形成因数与倍数的意义,使学生初步建立了“因数与
38、倍数”的概念。为了突破本课的难点,我通过变式拓展,实践应用,促进了学生的智能内化。在理解因数和倍数中,我认为有两个关键性的问题是学生比较简单混淆的。第一就是因数和倍数的范围(非零自然数),我是这样处理的:通过一组算式让学生说谁的谁的因数,谁是谁的倍数,如35=15 68=48 94=36 125=60等,学生越说越顺口,越说越有劲,我突然抛出了1.56=9这个算式,结果有同学陷入了深思(我认为这些同学感觉到了与刚刚的哪些算式有点不一样),但也有同学还是举手这样答道:1.5和6是9的因数,9是1.5和6的倍数,话一说完,就见那些深思的同学有几个高高举起了手,迫不及待的说:我们说探讨因数和倍数是在
39、非零的自然数范围里,可这里的1.5不是自然数,所以不行以说1.5和6是9的因数,9是1.5和6的倍数。我就趁热打铁,组织学生进行热情的探讨,同学们统一了相识,真正相识到了因数和倍数的范围,从而为理解概念打好了坚实的基础。而其次个关键性的问题我认为就是因数和倍数的相互依存的关系,我实行了几个递进的环节进行处理:一起先我就干脆告知,让学生鹦鹉学舌。如通过学生写的34=12这个算式,我就说,这时3和4是12的因数,12是3和4的倍数。通过一些类似的乘法算式让学生试着说,很快学生就有了第一感性相识;接着我用一个嬉戏让学生理解因数和倍数的相互依存,我举了三个数字卡片,分别是3、6和12,让学生很快说出谁
40、是谁的因数,谁是谁的倍数?为什么?学生很快找到了3是6和12的因数,6也是12的因数;6和12都是3的倍数。我追问:那我说,6是因数,12是倍数可以吗?通过这个例子,学生相识到6相对于12是因数,而相对于3却是倍数;而12相对于6才是倍数,它相对于其他的数就说不定了,通过这个环节,学生很简单就理解了相互依存的含义,更好的理解了概念的;最终我让同坐两人一组,一人说随意一个自然数,另一个同学则找出它是谁的因数,谁的倍数?并说出推断的依据。由于答案不同,学生思索问题的空间很大,培育了学生的发散思维实力。本节课,学生都沉醉在自己的角色体验中,享受到了数学思维的欢乐,我想这才算是真正的“有效教学”。小学
41、五年级上册数学教学反思12小数乘小数是五年级上册第一单元的内容。这一内容的教学重点是小数乘法的计算法则;教学难点是小数乘法中积的小数位数和小数点的定位,乘得的积小数位数不够的,要在前面用0补足。小数乘小数是在学生学习了小数乘整数的基础上进行教学的。我以为这一学问点学生已有了肯定的基础,只要重点驾驭了小数乘法的算理,学起来应当是比较轻松的,可事实的状况却并不尽如人意。在课后练习中,学生出现错误的现象比较多:1、方法上的错误:例如在教学例3(2.40.8)时,学生能流畅地说出先将两个因数分别扩大10倍,这样乘得的积就会扩大100倍,为了使积不变,最终还要将积缩小100倍;但是在计算的过程中,部分学
42、生不能将算理与方法结合起来,不能正确地解决积的小数点的问题。还有的学生把小数乘法与小数加法点小数点的方法混淆在一起,或者只看其中一个因数的小数位数。2、计算中关于0的问题;部分学生在积的末尾有零时,先划去0再点小数点;部分学困生在遇到因数是纯小数或因数中间有0时,还要将0再乘一遍。3、计算上的失误:因数的数位较多时,个别学生干脆写出得数(如2.152.1的竖式下干脆写出4.515,没有计算的过程),做完竖式,不写横式的得数等。面对学生出现的这样那样的错误,使我不得不起先重新谛视自己的课堂,谛视我的学生,并对此我进行了深刻的反思:本单元不是我想象的那么简洁,既要注意新旧学问的联系、讲清算理,又要
43、突出积的改变规律、突出竖式的书写格式、突出因数中小数的位数与积中小数的位数的关系。为此,我确定从以下几方面加以改进:1、将学生的错题作为教学资源进行分析、推断,这样的改错效果好于学生改书上的错题。2、列竖式细化。强调:小数乘法列竖式时“末位对齐”。求出积后,数两个因数一共有几位小数,就从积的右边起向左数出同样多的位数点上小数点。对于计算结果,要先点小数点再划掉积末尾的0。3、小数加减法与小数乘法的对比练习要加强。小学五年级上册数学教学反思13本节课起先以了解老师的一些状况,猜老师的年龄引入新课,引导学生分析老师年龄和学生年龄之间的关系,用字母表示数,对小学生来说,是比较抽象的。特殊是今日的这节
44、用含有字母的式子表示数量及数量关系,更感困难一些。例如:已知老师的年龄比学生大30岁,用a表示学生的岁数,那么a+30既表示老师的岁数总是比学生的岁数大30的年龄关系,又表示老师的岁数。这是学生初学时的一个难点。首先,他们要理解师生年龄之间的关系,把用语言叙述的这一关系改用含有字母的式子表示;其次,他们往往不习惯将a+30视为一个量,常有学生认为这是一个式子,不是结果。而用一个式子表示一个量恰恰是学生列方程不行缺少的一个基础。小学五年级上册数学教学反思14一、注意有关学问、方法的复习,为梯形面积公式的理解和运用做好充分的打算。在复习引入环节,让学生会议平行四边形、三角形、梯形的面积公式的推导过
45、程,感受梯形面积与它的上底、下底和高有关系,为学生计算梯形的面积做好认知打算,有利于他们利用已有学问推动新知学习。二、充分发挥学生的主题作用,让学生自主运用梯形面积计算公式。在学生运用梯形面积公式的活动中,充分发挥学生的主体性,让他们以小组为单位,通过学具的割补、拼摆,共同探究将梯形转化成会计算面积的平行四边形或三角形各种方法。在展示汇报中,一方面让学生进行全班*流,使学生感受到应用梯形面积计算公式的不同方法,另一方面,使学生从各种的方法中,发觉相同的地方,从而娴熟运用梯形面积的计算公式。三、尝试运用与练习反馈相结合,促使学生对梯形面积计算的驾驭和解决问题实力的培育。在出示梯形面积公式后,为了
46、让学生能更好地运用公式计算梯形的面积,培育学生解决简洁实际问题的实力,在教学中,先创设情境,让学生在情境中感受到梯形面积计算在现实生活的好用性,通过情境促使他们对问题的理解,最终才让学生独立进行计算。在反馈练习中,把老师的指导和学生的独立练习结合起来,既提高了练习的有效性,又培育了学生运用学问解决数学问题的实力。不足之处:在计算过程中,一些学生由于马虎,出现了一些错误。还有个别学生出现漏算、多算的现象。今后还应重点培育学生敏捷运用学问的实力。小学五年级上册数学教学反思15优点:数学教学是数学活动的教学,是师生交往、互动与共同发展的过程,老师是学生数学活动的组织者、引导者与合作者。另外,新课程标准同时指出:动手实践、自主探究与合作沟通是学生学习的重要方式。依据以上相识以及五年纪学生的心理特点,我把整堂课设计成“摸球嬉戏”活动课,设计了体验操作、揣测验证和综合应用三个活动来学习“可能性”。学生驾驭的很好。不足:这节课的教学内容是让学生初步体会事物的不确定性和事务发生的可能性,相识事物出现的随机性。在这个基础上,再让学生体验可能性大小的问题。改进措施:让学生在生活中体验有些事可能,有些事不行能。