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春节的习俗和来历精品.docx》由会员分享,可在线阅读,更多相关《春节的习俗和来历精品.docx(20页珍藏版)》请在taowenge.com淘文阁网|工程机械CAD图纸|机械工程制图|CAD装配图下载|SolidWorks_CaTia_CAD_UG_PROE_设计图分享下载上搜索。
1、春节的习俗和来历春节的习俗和来历1一、春节的来历:春节,是农历的岁首,春节的另一名称叫过年,是中国最盛大、最喧闹、最重要的一个古老传统节日,也是中国人所独有的节日。是中华文明最集中的表现。自西汉以来,春节的习俗始终持续到今日。春节一般指除夕和正月初一。但在民间,传统意义上的春节是指从腊月初八的腊祭或腊月二十三或二十四的祭灶,始终到正月十五,其中以除夕和正月初一为高潮。如何过庆贺这个节日,在千百年的历史发展中,形成了一些较为固定的风俗习惯,有很多还相传至今。在春节这一传统节日期间,我国的汉族和大多数少数民族都有要实行各种庆祝活动,这些活动大多以祭祀神佛、祭祀祖先、除旧布新、迎禧接福、祈求丰年为主
2、要内容。活动形式丰富多彩,带有浓郁的民族特色。2006年5月20日,“春节”民俗经国务院批准列入第一批国家级非物质文化遗产名录。春节的来历有一种传闻,中国古时候有一种叫“年”的怪兽,头长触角,猛烈异样。“年”长年深居海底,每到除夕才爬上岸,吞食牲畜损害人命。因此,每到除夕这天,村村寨寨的人们扶老携幼逃往深山,以躲避“年”兽的损害。有一年除夕,从村外来了个乞讨的老人。乡亲们一片匆忙恐慌景象,只有村东头一位老婆婆给了老人些食物,并劝他快上山躲避“年”兽,那老人捋髯笑道:“婆婆若让我在家呆一夜,我肯定把年兽撵走。”老婆婆仍旧接着劝告,乞讨老人笑而不语。 半夜时分,“年”兽闯进村。它发觉村里气氛与往年
3、不同:村东头老婆婆家,门贴大红纸,屋内烛火通明。“年”兽浑身一抖,怪叫了一声。将近门口时,院内突然传来“砰砰啪啪”的炸响声,“年”浑身战栗,再不敢往前凑了。原来,“年”最怕红色、火光和炸响。这时,婆婆的家门大开,只见院内一位身披红袍的老人在哈哈大笑。“年”大惊失色,狼狈逃蹿了。其次天是正月初一,避难回来的人们见村里安稳无恙非常惊异。这时,老婆婆才茅塞顿开,连忙向乡亲们述说了乞讨老人的许诺。这件事很快在四周村里传开了,人们都知道了驱逐“年”兽的方法。(客家人的传闻)从今每年除夕,家家贴红对联、燃放爆竹;户户烛火通明、守更待岁。初一一大早,还要走亲串友道喜问好。这风俗越传越广,成了中国民间最隆重的
4、传统节日。二、春节的习俗1、腊月二十三 祭灶我国春节,一般是从祭灶揭开序幕的。祭灶,是一项在我国民间影响很大、流传极广的习俗。旧时,差不多家家灶间都设有“灶王爷”神位。2、腊月二十四 扫尘“腊月二十四,掸尘扫房子” ,据吕氏春秋记载,我国在尧舜时代就有春节扫尘的风俗。按民间的说法:因“尘”与“陈”谐音,新春扫尘有“除陈布新”的涵义,其用意是要把一切穷运、晦气统统扫出门。这一习俗寄予着人们破旧立新的愿望和辞旧迎新的祈求。 每逢春节来临,家家户户都要打扫环境,清洗各种器具,拆洗被褥窗帘,洒扫六闾庭院,掸拂尘垢蛛网,疏浚明渠暗沟。到处洋溢着欢高兴喜搞卫生、干干净净迎新春的快乐气氛。3、腊月二十五 接
5、玉皇旧俗认为灶神上天后,天帝玉皇于农历十二月二十五日亲自下界,查察人间善恶,并定来年祸福,所以家家祭之以祈福,称为“接玉皇”。这一天起居、言语都要谨慎,争取好表现,以博取玉皇欢心,降福来年。4、腊月二十七、二十八 洗浴传统民俗中在这两天要集中地洗澡、洗衣,除去一年的晦气,打算迎接来年的新春,京城有二十七洗疚疾,二十八洗邋遢的谚语。腊月二十六洗浴为“洗福禄”。5、腊月三十除夕 贴门神、贴春联、守岁、爆竹、吃年夜饭、给压岁钱、祭祖除夕的意思是“月穷岁尽”,人们都要除旧部新,有旧岁至此而除,来年另换新岁的意思,是农历全年最终的一个晚上。故此期间的活动都围围着除旧部新,消灾祈福为中心。我国各地过年都有
6、贴门神的风俗。最初的门神是刻桃木为人形,挂在人的旁边,后来是画成门神人像张贴于门。春联的一个源头是桃符。最初人们以桃木刻人形挂在门旁以避邪,后来画门神像于桃木上,再简化为在桃木板上题写门神名字。贴福字、贴窗花、贴年画、贴挂千。这些都具有祈福、装饰居所的民俗功能。年画是我国的一种古老的民间艺术,他反映了人民大众的风俗和信仰,寄予着人们对将来的希望。守岁,我国民间在除夕有守岁的习惯,俗名“熬年”。守岁从吃年夜饭起先,这顿年夜饭要渐渐地吃,从掌灯时分入席,有的人家始终要吃到深夜。依据宗懔荆楚岁时记的记载,至少在南北朝时已有吃年夜饭的习俗。 守岁的习俗,既有对如水逝去的岁月含惜别留恋之情,又有对来临的
7、新年寄以美妙希望之意。爆竹,中国民间有“开门爆竹”一说。即在新的一年到来之际,家家户户开门的第一件事就是燃放爆竹,以哔哔叭叭的爆竹声除旧迎新。爆竹是中国特产,亦称“爆仗”、“炮仗”、“鞭炮”。其起源很早,至今已有两千多年的历史。放爆竹可以创建出喜庆喧闹的气氛,是节日的一种消遣活动,可以给人们带来欢愉和吉利。王安石的元日诗:爆竹声中一岁除,春风送暖人屠苏。千门万户曈曈日。总把新桃换旧符。描绘了我国人民欢庆春节盛大的喜庆情景。吃年夜饭,是春节家家户户最喧闹开心的时候。大年夜.丰富的年菜摆满一桌,阖家团聚,围坐桌旁,共吃团聚饭,心头的充溢感真是难以言喻。给压岁钱,压岁钱是由长辈发给晚辈的,有的家里是
8、吃完年夜饭后,人人坐在桌旁不许走,等大家都吃完了,由长辈发给晚辈,并勉励儿孙在在新的一年里学习进步,好好做人。祭祖,古时这种礼俗很盛。因各地礼俗的不同,祭祖形式也各异,有的到野外瞻拜祖墓,有的到宗祠拜祖,而大多在家中将祖先牌位依次摆在正厅,陈设供品,然后祭拜者按长幼的依次上香跪拜。6、正月初一 拜年春节早晨,开门大吉,先放爆竹,叫做“开门炮仗”。爆竹声后,碎红满地,灿若云锦,称为“满堂红”。这时满街瑞气,喜气洋洋。春节里的一项重要活动,是到新朋好友家和邻那里庆贺新春,旧称拜年。新年的初一,人们都早早起来,穿上最美丽的衣服,装扮得整整齐齐,出门去走亲访友,相互拜年,恭祝来年大吉大利。拜年的方式多
9、种多样,有的是同族长带领若干人挨家挨户地拜年;有的是同事相邀几个人去拜年;也有大家聚在一起相互庆贺,称为“团拜”。由于登门拜年费时费劲,后来一些上层人物和士大夫便运用各贴相互投贺,由此发展出来后来的“贺年片”。春节拜年时,晚辈要先给长辈拜年,祝长辈人长寿安康,长辈可将事先打算好的压岁钱分给晚辈,据说压岁钱可以压住邪祟,因为“岁”与“祟”谐音,晚辈得到压岁钱就可以平平安安度过一岁。7、逛庙会逛庙会是大多数中国人的春节情结,更是不行或缺的年俗。春节庙会最早是民间的宗教仪式,庙会之时,通常由僧人、道士做“法事”或“道场”以祭祀神佛,人们也要进香朝拜、许愿、还愿、求福。庙会期间,也少不了商贩叫卖、民间
10、艺术表演。庙会上有很多历史悠久深受老百姓宠爱的传统项目,比如,舞狮、舞龙、扭秧歌、踩高跷、跑旱船等。8、观社火除了庙会,民间自演自娱的社火也是历史悠久的年节消遣活动。社火源于古老的土地神与火神崇拜。社,即土地神;火,即火祖,是传闻中的火神。在以农业文化著称的中国,土地是人们的立足之本,它为人类的生存发展奠定了物质基础。火,是人们熟食和取暖之源,也是人类生存发展必不行少的条件,远古人们靠着原始思维认为火也有“灵”,并视之为具有特别含义的神物加以崇拜,于是形成了尚火观念。古老的土地与火的崇拜,产生了祭祀社与火的风俗。随着社会的发展,祭祀社火的仪式渐渐成为规模盛大,内容丰富,形式多样的民间消遣活动。
11、9、舞龙舞龙,又名耍龙灯、龙灯舞,是汉民族传统的舞蹈形式之一。每逢喜庆节日,各地都有舞龙的习俗。舞龙起源于汉代,经验代而不衰。舞龙最初是作为祭祀祖先、祈求甘雨的一种仪式,后来渐渐成为一种文娱活动。到了唐宋时代,舞龙已是逢年过节时常见的表现形式。关于舞龙的来历,民间有这样一个传闻:一天,龙王腰痛难忍,龙宫中的全部药物都吃了,仍不见效。只好变成老头来到人间求医。大夫摸脉后甚觉奇异,问道:你不是人吧!龙王看瞒不过去,只好说出实情。于是大夫让他变回原形,从腰间的鳞甲中捉出一条蜈蚣。经过拨毒、敷药,龙王完全康复了。为了答谢治疗之恩,龙王向大夫说:只要照我的样子扎龙舞耍,就能风调雨顺,五谷丰登。这件事传出
12、后,人们便以为龙能兴云布雨,每逢乾旱便舞龙祈雨,并有春舞青龙、夏舞赤龙、秋舞白龙、冬舞黑龙的规则。10、舞狮舞狮,也叫耍狮子、狮子舞,它与舞龙一样,是我国的传统舞蹈形式,也是一种流行很广的民间体育活动。又会在春节或庆典活动舞狮。舞狮起先于南北朝。在我国,舞狮的形式多种多样,大致可以分为北方舞狮和南方舞狮两种。北方舞狮的外形与真狮很相像,全身狮披覆盖,舞狮者(一般两人合舞一只大狮子)只露双脚,不见其人。北方舞狮有雌、雄之分,还有文狮、武狮、成狮、崽狮之分。南方舞狮主要流行在广东。这种舞狮由一人舞狮头,一人舞狮尾。狮子的造型、式样、颜色多与北方狮不同。舞狮者穿各种灯笼裤,上穿密妞扣的唐装灯笼袖衫或
13、背心,可见舞狮者全身。舞狮要使出浑身解人们为什么特殊喜爱在春节时舞狮呢?相传明代初年,广东佛山出现一头怪兽,每逢新旧岁之交,便出来糟踏庄稼,损害人畜,百姓叫苦连天。后来,有人建议用狮舞来恐吓怪兽,果真奏效,那怪兽逃之夭夭。当地百姓认为狮子有驱邪镇妖之功,有祥瑞之兆,所以每逢春节便敲锣打鼓,挨家挨户,舞狮拜年,以消灾除害,预报祥瑞之意。春节的习俗和来历21、过年是怎么来的年最初的含意来自农业,古时人们把谷的生长周期称为“年”,说文。禾部:“年,谷熟也”。在夏商时代产生了夏历,以月亮圆缺的周期为月,一年划分为十二个月,每月以不见月亮的那天为朔,正月朔日的子时称为岁首,即一年的起先,也叫年,年的名称
14、是从周朝起先的,至了西汉才正式固定下来,始终持续到今日。但古时的正月初一被称为“元旦”,直到中国近代辛亥革命成功后,南京临时政府为了顺应农时和便于统计,规定在民间运用夏历,在政府机关、厂矿、学校和团体中实行公历,以公历的元月一日为元旦,农历的正月初一称春节。1949年9月27日,新中国成立,在中国人民政治协商会议第一届全体会议上,通过了运用世界上通用的公历纪元,把公历的元月一日定为元旦,俗称阳历年;农历正月初一通常都在立春前后,因而把农历正月初肯定为“春节”,俗称阴历年。2、过年的传闻古时候,有一种叫做“年”的猛烈怪兽,每到腊月三十,便窜村挨户,觅食人肉,残害生灵。有一个腊月三十晚上,“年”到
15、了一个村庄,适逢两个牧童在竞赛牛鞭子。“年”忽闻半空中响起了啪啪的鞭声,吓得望风而逃。它窜到另一个村庄,又迎头望到了一家门口晒着件大红衣裳,它不知其为何物,吓得抓紧掉头逃跑。后来它又来到了一个村庄,朝一户人家门里一瞧,只见里面灯火辉煌,刺得它头昏眼花,只好又夹着尾巴溜了。人们由此摸准了“年”有怕响,怕红,怕光的弱点,便想到很多抵挡它的方法,于是渐渐演化成今日过年的风俗。3、各地过年吃什么3.1、北方过年吃什么我国北方人春节第一餐吃饺子,饺子颇似元宝,寓有进宝之意。饺子中有的馅里放糖,用意是吃了新年日子甜蜜;有的馅里放花生(称长生果),用意是吃了人可长寿;有一个饺子馅中放一枚制钱,用意是谁吃到了
16、就“财运亨通”。新年里面条和饺子同煮,叫做“金丝穿元宝”。3.2、广东过年吃什么广东部分地区春节第一餐要吃“万年粮”,即掏出或蒸出足够春节三天家人吃的饭菜,寓意“不愁吃喝”之意。潮州一带,春节第一餐常吃用米粉和萝卜干油炸而成的“腐圆”,喝茨实、莲子等熬成的“五果汤”,寓意“生活甜蜜,源远流长”之意。3.3、上海过年吃什么上海人年夜饭不喝汤一般人家年夜饭席上,发芽豆和黄豆芽总是有的,因为这象征着升和发,非常祥瑞如意。过年期间的饮食留意规律饮食,不要“暴饮暴食”春节期间走亲访友,家家户户的茶几上、餐桌上、零食、菜肴都很丰富,许多人在春节那是限制不住自己的嘴的,饮食极其不规律,且很简单暴饮暴食。不规
17、律的进食和暴饮暴食,都极大的加重了胃肠道的负担,因而简单造成消化不良、腹胀、口苦,甚至恶心、呕吐、腹泻等。多食蔬菜,主食也不要遗忘节日期间荤腥吃的多,也要留意多吃蔬菜。簇新蔬菜是一种碱性食物,不仅含有丰富的纤维素,可解油腻,维持肠胃正常蠕动,预防便秘,而且能中和体内多余的酸性物质,维持人体的平衡。饮酒适量过量的饮酒会造成肝脏、大脑、神经系统和消化系统等损伤,节假日也必需留意限量饮酒,不要因为兴奋或“面子”而来者不拒,醉酒、酗酒后简单伤己,喝醉耍酒疯,还会破坏春节和气的氛围,尤其应避开酒后开车,不是为了交警和罚单,而是为了自己及家人的生命平安。春节的习俗和来历3春节的来历春节和年的概念,经考证最
18、初的含义是来自农业,古时候人们把谷的生长周期称为年,说文禾部中有记则说:年,谷熟也。在夏商时代产生了夏历,以月亮圆缺的周期为月,一年划分成十二个月,每月以不见月亮的那天为朔,正月朔日的子时称为岁首,即一年的起先,也叫年,年的名称是从周朝起先的,直到西汉才正式固定下来,始终持续到今日。古时候把正月初一称为元旦,直到中国近代的辛亥革命成功后,南京临时政府为了顺应农时和便于统计,规定在民间运用夏历,在政府机关、厂矿、学校和团体中运用公历,以公历的元月一日为元旦,农历的正月初一称春节。传统意义上的春节是指从腊月初八的腊祭或腊月二十三的祭灶,始终到正月十五,其中以除夕和正月初一为高潮。新中国成立,在中国
19、人民政治协商会议第一届全体会议上,通过了运用世界上通用的公历纪元,把公历的元月一日定为元旦,俗称阳历年;农历正月初一通常都在立春前后,因而把农历正月初肯定为春节,俗称阴历年。春节源于我国原始社会的腊祭。据说腊尽时日,人们杀猪祭祀老天,祈求来年风调雨顺,五谷丰登。人们用朱砂涂脸,鸟以装饰,唱唱跳跳。春节一名最早见于后汉书杨振:又冬无宿雪,春节未雨,百僚焦心。在春节这一传统节日期间,我国的汉族和大多数少数民族都要实行各种庆祝活动,这些活动大多以祭祀神佛、祭祀祖先、除旧布新、迎禧接福、祈求丰年为主要内容。活动形式丰富多彩,带有浓郁的民族特色。春节习俗传闻除夕夜:贴门神、贴春联、守岁、吃年夜饭。说起贴
20、门神,我国各地过年都有贴门神的风俗。最早的门神是把桃木刻成人形,挂在门上,后来就画个门神人像张贴在门上。传闻中神荼、郁垒兄弟二人特地管鬼,由他们守住门户,大小恶鬼不敢进屋里危害。唐代以后,又有人画猛将秦琼、尉迟敬德二人为门神的,还有画关羽、张飞为门神的。贴春联,最初人们以桃木刻人形挂在门旁以避邪,后来画门神像于桃木上,再后来简化为在桃木板上题写门神名字,再后来就改写在纸上。因为桃木的颜色是红的,红色有祥瑞,避邪的意思,所以后来人写对联大都用红纸。正月初一:拜年。初一这一天首先要早早的起来放鞭炮,这叫做开门大吉,先放爆竹。爆竹响后,碎红满地,灿若云锦,称为满堂红。然后就是重头戏拜年。民间互访拜年
21、的形式,大致可以分为四类:一是走亲戚。初一必需带着礼物到岳父家,进门先向列祖列宗跪拜,然后向长辈们依次跪拜。二是礼节性的探望。主要是探望同事和挚友。三是感谢性探望。主要是对一年来欠人家情的,借年关买些礼物,以拜年的名义,表示感谢。四是串门式探望。主要是对左邻右舍的邻居邻居,平常没有多少来往,但也比较合得来,借春节之际,到院里拱手抱拳说一声:恭喜发财、万事如意一类的祥瑞话,以达到相互沟通,增进友情之目的。正月初二:祭财神。正月初二祭财神是北方的一个风俗,这天无论是商家,还是一般家庭,都要实行祭财神活动。各家把除夕夜接来的财神祭祀一番。关于财神爷是谁从古至今有几种说法,一说是赵公明。此人来源于封神
22、演义,姜子牙封他为金龙如意正一龙虎玄坛真君之神。实名赵明朗,字公明,道教中的玄武之神。俗称赵公元师。二说是比干。殷纣王的叔父,因忠耿正直,被挖心。因其无心,故会不偏不倚,后人封为财神。三说是范蠡。春秋时期越王勾践手下的大臣,帮助越王战胜吴国后,经商发了大财,改名陶朱公,后人奉为财神。四说是关羽。三国中的关羽,是一个能文能武的全才,他特别重义气,后人把义和利等同对待,故奉关羽为财神。特殊是经商的供奉关羽者居多,他们认为他对他经商有爱护作用。正月初三:小年朝。即天庆节。宋真宗大中祥符元年,因传闻有天书下降人间,宋真宗下诏,定正月初三为天庆节,官员等休假五日。后来称小年朝,不扫地、不乞火、不汲水,与
23、岁朝相同。正月初四:喜迎财神。正月初四半夜,备好祭牲、糕果、香烛等物品,并鸣锣击鼓焚香祭拜,虔诚恭迎财神爷。凡接财神须供羊头和鲤鱼,供羊头有祥瑞之意,供鲤鱼图的是鱼与余有谐音,图个吉利。正月初五:开市。正月初五俗称破五,民俗说破五前诸多禁忌过次日后皆可破。妇女也不再忌门,起先相互走访拜年、道贺,破五习俗主要是送穷,迎财神,开市贸易。另外还有正月初六是送穷日;正月初七是人节;正月初八是众星下界之日等等。总而言之春节全部日子里的祭祀过法,都是憧憬新的一年里有一个事事顺心,财源茂密,五谷丰登。人人都希望在新的一年里一切顺顺当利,平平安安。春节的习俗和来历4相传,中国古时候有一种叫“年”的怪兽,头长触
24、角,猛烈异样。“年”长年深居海底,每到除夕才爬上岸,吞食牲畜损害人命。因此,每到除夕这天,村村寨寨的人们扶老携幼逃往深山,以躲避“年”兽的损害。这年除夕,桃花村的人们正扶老携幼上山避难,从村外来了个乞讨的老人,只见他手拄拐杖,臂搭袋囊,银须飘逸,目若朗星。乡亲们有的封窗锁门,有的整理行装,有的牵牛赶羊,到处人喊马嘶,一片匆忙恐慌景象。这时,谁还有心关照这位乞讨的老人。只有村东头一位老婆婆给了老人一些食物,并劝他快上山躲避“年”兽,那老人捋髯笑道:“婆婆若让我在家呆一夜,我肯定把年兽撵走。”老婆婆惊目细看,见他鹤发童颜、精神矍铄,气宇不凡。可她仍旧接着劝告,乞讨老人笑而不语。婆婆无奈,只好撇下家
25、,上山避难去了。半夜时分,“年”兽闯进村。它发觉村里气氛与往年不同:村东头老婆婆家,门贴大红纸,屋内烛火通明。“年”兽浑身一抖,怪叫了一声。“年”朝婆婆家怒视片刻,随即狂叫着扑过去。将近门口时,院内突然传来“砰砰啪啪”的炸响声,“年”浑身战栗,再不敢往前凑了。原来,“年”最怕红色、火光和炸响。这时,婆婆的家门大开,只见院内一位身披红袍的老人在哈哈大笑。“年”大惊失色,狼狈逃跑了。其次天是正月初一,避难回来的人们见村里安稳无恙非常惊异。这时,老婆婆才茅塞顿开,连忙向乡亲们述说了乞讨老人的许诺。乡亲们一齐拥向老婆婆家,只见婆婆家门上贴着红纸,院里一堆未燃尽的竹子仍在“啪啪”炸响,屋内几根红蜡烛还发
26、着余光.欣喜若狂的乡亲们为庆祝祥瑞的来临,纷纷换新衣戴新帽,到亲友家道喜问好。这件事很快在四周村里传开了,人们都知道了驱逐“年”兽的方法。从今每年除夕,家家贴红对联、燃放爆竹;户户烛火通明、守更待岁。初一一大早,还要走亲串友道喜问好。这风俗越传越广,成了中国民间最隆重的传统节日。春节的习俗一传统年俗中,初一拜年肯定是长辈或者左邻右里,一般不出远门去拜年。民俗专家告知记者,其实拜年时跟除夕守岁干脆相关的。在传闻中,每到除夕年兽都会出来为害,人们经过一夜的守岁和半夜的燃放鞭炮,吓跑了年兽,所以初一早上人们开门相互道贺。关键词:拜年/开门炮仗/占岁/贴画鸡/聚财正月初二也是拜年,但是这一天嫁出门的闺
27、女是要带着女婿一起走娘家的。其中又以新婚夫妇走娘家的规则多。比如说带的礼物都要是成双成对的。娘家不能全收下,待回夫家时,还要再捎回去一部分。关键词:姑爷节/祭财神(开斋日)传统习俗中,正月初三被认为是老鼠嫁女儿的日子,所以到了晚上要早早休息,不能打搅到老鼠嫁女儿。老鼠大有“谁不让我过好这一天,我让谁难过一整年”的味道,假如惊扰了老鼠嫁女儿,老鼠就要祸害这一家。关键词:羊日/烧门神纸/谷子生日/小年朝大年初四是祭财神的日子,过去,老板想将某人“炒鱿鱼”,这天就不请他来拜神,对方也就心知肚明,自个整理走人。还有传闻说,灶王爷这天要来查户口,因此也不宜远出。关键词:迎接灶王爷初五又被称为“破五”,这
28、一天对于商家来说是个大日子,祈求一年财源广进,迎财神正是这天。 “商店这天要开张,放鞭炮。 ”关键词:迎财神/路头神/送穷/开市初五刚把财神迎进门,初六就要送走穷神。送穷神这一天,要在家里面进行大扫除,扫出来的垃圾,还有没用的破衣服等等要全部扔掉。此外,还要喝一种素菜汤,这种汤是用菠菜、青菜等七种蔬菜做成的。关键词:石头生日/送穷(送子)亦称“人胜节”、“人庆节”、“人口日”、“人七日”等。传闻女娲初创世,在造出了鸡狗猪牛马等动物后,于第七天造出了人,所以这一天是人类的生日。汉朝起先有人日节俗,魏晋后起先重视。古代人日有戴“人胜”的习俗,人胜是一种头饰,从晋朝起先有剪彩为花、剪彩为人,或镂金箔
29、为人来贴屏风,也戴在头发上。关键词:人日/捞鱼生/摊煎饼/春游/登高春节的习俗二民间以正月初八为众星下界之日,制小灯燃而祭之,称为顺星,也称“祭星”、“接星”。又传闻初八是谷子的生日。这每天气晴朗,则主这一天稻谷丰收,天阴则年歉。关键词:谷日/顺星正月初九是天日,俗称”天公生“,传闻此日为玉皇大帝生日。主要习俗有祭玉皇、道观斋天等,有些地方,天日时,妇女备芳香花烛、斋碗,摆在天井巷口露天地方膜拜苍天,求天公赐福。关键词:天日/拜天公这一天凡磨、碾等石制工具都不能动,甚至设祭享祀石头,恐伤庄稼。也称“石不动”“十不动”。河南风俗这一日家家向石头焚香致敬。午餐必食馍饼,认为吃饼一年之内便会财运亨通
30、。在山东郓城等地有抬石头神之举。初九夜,人们将一瓦罐冻结在一块平滑的大石头上,由十个小伙子或十个小姑娘轮番抬着瓦罐走。石头不落地则预示当年丰收。关键词:石不动民歌中有“十一请子婿”的说法,即正月十一是子婿日“,岳父们在这一天宴请子婿。相传,这是因为初九庆祝”天公生“的食物到初十还吃不完,所以,就在十一这天用来请子婿吃饭,娘家也不必再因此破费了。关键词:子婿日从新年到正月十一,人们吃的食物中大多丰富且多油。因此,从这天起先,人们起先饮食清淡,清肠润燥。更重要的是,由于三天后将是元宵节,从这天起先就要打算。家里将会买灯笼,搭灯棚。关键词:搭灯棚今日是农历正月十三。元宵节的打算还在接着。在中国南方,
31、这天要观赏灯笼。川流不息的中国人会在这天去城隍庙赏花灯。而这仅仅是元宵节的序幕。除了传统的红灯笼外,还有很多不同样式的花灯。灯展通常从今日起先到正月十八结束。关键词:买灯笼/点灯今日是农历正月十四。在中国大部分地区,十四这天全部的事都是为了其次天的元宵节。这天,灯会正是开放供市民购买灯笼。为了元宵节,像舞龙和舞狮的表演起先在大街上演习。也有人写灯谜猜灯谜来增加节日快乐气氛。在中国,灯谜是特别传统的字谜嬉戏。大人和孩子都宠爱解决这些问题。关键词:猜灯谜正月十五吃元宵,“元宵”作为食品,在中国也由来已久。宋代,民间即流行一种元宵节吃的新颖食品。这种食品,最早叫“浮元子”后称“元宵”,生意人还美其名曰“元宝”。元宵即汤圆以白糖、玫瑰、芝麻、豆沙、黄桂、核桃仁、果仁、枣泥等为馅,用糯米粉包成圆形,可荤可素,风味各异。可汤煮、油炸、蒸食,有团聚美满之意。陕西的汤圆不是包的,而是在糯米粉中滚成的,或煮司或油炸,热热火火,团团聚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