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教育学读后感范文.docx》由会员分享,可在线阅读,更多相关《教育学读后感范文.docx(15页珍藏版)》请在taowenge.com淘文阁网|工程机械CAD图纸|机械工程制图|CAD装配图下载|SolidWorks_CaTia_CAD_UG_PROE_设计图分享下载上搜索。
1、教育学读后感教化学读后感1教化学是师范里必修的一门课程,工作了几年以后,重新拿起教化学这本书,感觉熟识而又生疏。我们成天把教化挂在嘴上,那什么是教化呢,书中做了明确的回答。教化是一种社会现象,它产生于社会生活的须要,而归根究竟产生于生产劳动。教化是培育人的一种社会活动,它的社会职能,就是传递生产阅历和社会生活阅历,促进新生一代的成长。整本书我最感爱好的是美育这一章节。美育是以培育学生感受、表现、鉴赏、创建美的实力,从而促使学生追求人生的情趣与志向境界等为目标的教化。美育作为一个相对独立的、明确的教化范畴,一般认为是由德国诗人、美学家席勒在其美育书简中提出来的。美育可以分为狭义和广义两类。所谓狭
2、义美育,极端的定义是认为美育专指“艺术教化”;其一般的定义是认为美育指“美感教化”“审美教化”“审美观和美学素养教化”等。所谓广义美育,有人认为:“真正的美育是将美学原则渗透于各科教学后形成的教化。”美育定义由狭义而广义的过程中夹杂的另一个维度的改变就是:由形式美育走向了实质美育。所谓“形式美育”指的是以培育对象的审美素养(如审美观、观赏美和创建美的实力等)为目标的教化活动。而“实质美育”则以上述目标为手段,追求美育的精神实质:人生的美学趣味和教化的审美境界。梁启超先生说:“我确信美是人类生活一要素,或者还是各种要素中之最重要者,倘如在生活全内容中把美的成分抽出,唯恐便活得不自由,甚至活不成。
3、”“趣味是生活的原动力。趣味丧掉,生活便成了无意义。”人生趣味与境界的追求与会听曲子、会作诗或会一套美学理论、拥有自己的审美观等明显都不是一回事。称之为实质教化的缘由就在这里。强调美育对诗意人生的促进功能已成为现代美育的核心。这样,美育概念就应在从狭义走向广义的同时,也实现由形式向实质的革命。定义的改变意味着美育概念本质的拓展,从而也意味着美育功能相识的拓展。美育的干脆功能可用两个字表示即“育美”。我国学者认为:“美育的任务可以概括为树立正确的审美观,培育观赏美和创建美的实力。”美育的干脆功能(审美观以及审美、创作实力的培育等)与美育概念的狭义或形式美育相关。美育的间接功能是一种附带功能,或者
4、说是一种潜在功能,是为其他教化功能发挥供应前提条件的作用,详细讲,就是美育的育德、促智、健体功能等。蔡元培先生在20世纪初就说过:“美育者,与智育相辅而行,以图德育之完成者也。”美育的主要任务可以概括为以下四个方面:(一)培育和提高学生感受美的实力。(二)培育和提高学生鉴赏美的实力。(三)培育和提高学生表现美、创建美的实力。(四)培育和提高学生追求人生趣味和志向境界的实力。艺术美是一种以现实美为基础,但是又经过艺术加工,因而高于现实美的美的形态。艺术美育则是指以艺术美为内容的美育活动。艺术美来自现实美,但是由于有了艺术家的集中、概括、提炼,因而比现实美“更高,更剧烈,更有集中性,更典型,更志向
5、,因此就更带普遍性”。因此艺术美育应当成为学校美育的核心内容。艺术美育的详细内容主要有三项:一是在艺术美育中,应当努力激发学生的情感体验,引导学生理解美的本质、内容和境界,从而在实质意义上得到美的陶冶。二是艺术美育还应当努力使学生理解、驾驭不同艺术形式及表现方式,不同艺术体裁和风格的特点,从而提高艺术的鉴赏实力。三是让学生通过必要的训练,具有肯定的艺术表现或创建实力,提高学生的艺术实践方面的修养。艺术美育在学校教化中主要是靠艺术类课程去实施的。由于艺术形式品种繁多,学校艺术美育课程应当选择那些基础性强,受学生宠爱,同时又适合各学校实际的艺术形式开展艺术美育。自然美是指自然物本身所呈现出来的美的
6、形态。大自然是学生审美情感体验的最丰富的源泉。与艺术作品所不同的是,它是现实的,生动、丰富和多变的。比如自然景致就具有自然质朴、色调丰富的特点,而且随季节、昼夜和天气改变而常常变换。自然美育因此具有特别大的生动性和随机性。自然美育的主要内容应当包括:通过自然美的鉴赏,使学生了解自然美的特征,增加学生的审美感知和理解实力;通过自然美的观赏开阔视野,增加学问,陶冶性情;通过自然美的观赏,尤其是一些人化的自然美的观赏,增加学生酷爱自然环境、酷爱祖国美妙河山的情感。所谓教化美育是说要使全部教化活动成为美育事业的组成部分,教化活动本身要努力做到审美化。我们知道,衡量人类活动的标准主要有真、善、美三个最主
7、要的尺度。但是教化学过去在教化活动的评价尺度上主要关注的是真、善两个尺度,而严峻忽视了审美尺度的建立。教化活动最讲言传身教,假如教化本身忽视审美和创建美的追求而要求学生在生活中有真正的美的追求,那么其教化的效率确定是会大打折扣的。教化美育要求教化者充分创建教化活动的形式美,同时努力发掘教化活动中全部美的要素作为美育的资源。这表现在:(1)老师努力塑造美的讲台形象和人格形象,努力将自身的师表之美作为教化手段。(2)教化活动努力找寻自身的审美活动形式。创建合乎美的规律的教化活动中介形式。比如有张有弛的授课节奏,课程内容呈现的审美追求,始终到教学语言、板书的美化,等等。(3)努力发觉学生个体和集体的
8、对象美,并且努力促进学生以自己和自己的活动为审美对象,让学生的成长作为他们自身成长的动力。(4)科学美也是教化过程中广泛存在的美的形式之一。不同的学科隐藏着丰富的科学美的成分。科学美可以使学生体会到人类的才智之美及其表现的宏大的人类主体的本质力气。发掘并展示科学美不仅是美育的须要,而且对各科教学本身有巨大的促进作用。教化学读后感2客观地说,编者排列了教化学的许多最新探讨成果,内容丰富,材料详略得当,是一本编得精致、好用的当代教化学汇编。我在细致阅读之后,心中有一点充溢的感觉。书中大量篇幅阐述的名词、概念,模型、学派,规律、原理,意义、作用给我的感觉是对指导一线老师提高教化水平大有好处。我认为:
9、教化首先应当敬重生命、敬重人格。既然人是一种动物,其生物属性中最重要的一点生命和生存天经地义应当得到敬重。同时人又是一种高级才智生物,有其思维、逻辑和情感,教化应当敬重每个人的人格,维护每个人的尊严。作为实施教化作用主体的老师,也就应当把关爱学生生命、关爱学生健康、关爱学生身心发展,敬重学生人格、敬重学生特性、敬重学生情感放在第一位,而不是把分数或者其它的方面放在第一位。假如做不到这一点,那就不能也最好不要做老师。在读现代教化学后让我懂得:要提高老师的社会地位,一方面要依靠社会的广泛理解和支持,另一方面要加强老师自身的修养,以优质的教学为社会主义建设培育大量优秀人才,树立自身的良好形象。小学教
10、化是困难的创建性工作,小学老师要扮演多种角色,既是教化者、管理者,又是儿童的“兄长”“挚友”,既教书又育人。小学教化对老师要求,既要有丰富的数学学问,又要懂得教化学,心理学等多方面学问,还要具有肯定的教化教学实力,理解力和表达实力,当一名合格的小学老师并不是一件简单的事,要提高小学老师的素养,完善老师的形象,必需从多方面学习和努力,学习和探讨现代教化学,有助于小学老师加深对小学教化的相识,在师德、学问、实力等方面加强自身的修养,树立起酷爱教化事业,献身教化事业的思想。教化学读后感3谈到教化学,我好像一点都不生疏,上师专时作为一门课程来学,参与工作后又培训过一次,升本科时还培训了一次。次数当然不
11、少,但自己自认为并没有能真正把教化学的理论运用在实践当中,参与工作十年了,面对一个个教化难题,自己还是无所适从。为了让自己对教化这门科学的理解更加深化,也为了使自己的工作实力能有所提高,暑假期间,我又一次捧起这本教化学,细细地品读,希望它能给自己以新的启示。翻开这本显得有点陈旧的书,又看到那个问题,教化学是什么?教化是人类特有的培育人的一种社会活动。为什么要进行这样一种社会活动?原来人类要生存和发展,社会要持续和进步,就必需将社会实践中积累起来的阅历,一代一代地传下去,使之渐渐完善起来,并把更成熟的阅历传给下一代。教化是社会存在和发展的重要条件。从这个意义上说,教化与社会共同存在、共发展,是人
12、类社会永恒的范畴。看到这里,我心头涌起一种剧烈地骄傲感。因为教化是如此之重要,作为一名老师,自己感觉是无尚的光荣。面对这样一个神圣的职业,自己真的应当投入整个身心去仔细地工作,不仅仅是投入精力和时间,更重要的是付出自己的爱心,用自己的人格魅力去影响孩子们,使他们健康成长。想想平常的自己,也曾为不知如何拉回迷途的孩子而失落,也曾为在新课改的大潮前不知如何讲课而彷徨,甚至有时会产生一种躲避的心理,现在觉得真不应当,自己今后要打起精神,带着神圣的责任感去努力工作。接着往下读,这本书又从中国教化的现状、学生素养及培育、课程、教学以及教学艺术和教学风格等几方面进行了论述,使自己对教化的一些基本理论又得到
13、了一次回顾,在读的过程中,自己也产生了一些对教化这门科学的新相识:一、老师要解放学生,解放自己。书中有一段话写得特殊好:假如,一个人从来没有感受过一丝人性光辉的沐浴,从来没有开启过一处美不胜收的精神世界的门,从来没有读到过一本令其激烈不已的读物,从来没有执着地思索过某一个问题,从来没有走进过一个令自己乐此不疲的活动领域,从来没有经验过一次刻骨铭心的体验,从来没有对自然界的多样与和谐产生过深深的敬畏,从来没有对人类创建的绚丽文化发出过由衷的赞美.那么,他(她)就确定没有受到过真正的、良好的教化。一段浪漫的话语告知我们,原来良好的教化讲究身心的解放。教化不是束缚,不是钳制,它须要释怀,须要解放。这
14、就意味着,教化是探究,是启蒙,而不是宣扬和灌输;是同等对话和自由沟通,而不是指示和吩咐;是丰富相识,而不是统一思想;是敬重和信任,而不是消极防范。可是现在教学的现状是,学校好像并没有把重点放在引学生去感知这个美妙的世界,而是依旧把重点放在对成果的要求上,不仅要排名次,而且对优A率及达优率也要排出来。老师们为了让学生出成果,不停地加班加点,布置的作业也许多。学业生每天疲于应付,缺少足够的时间去消化所学的学问,学生的思想和身心难得自由,天长日久,学生成天到晚都处在心事重重、焦虑担心的煎熬之中,或许,他们小小年纪,但已经起先有了严峻的厌学心情。所以,作为老师,我们不要再把精力放在把学生沉没在题海战术
15、里,不要再让学生写作业写到很晚。我们不妨给学生一个美妙而轻松的童年,和孩子们同读一本书并沟通彼此的感想,一起去大自然中探究大自然的奇妙,激励孩子们拥有自己的爱好和特长,引导他们学会体验爱,这样,学生会很欢乐,而我们自己也会工作得很欢乐。二、老师要学会宽容,学会选择,学会共享,学会合作,学会创新。以往的老师中心论,简单造成老师与学生之间彼此关系的惊慌,而学生中心论又减弱了老师的职责,对学生成长同样不利。其实,在现代教学活动中老师与学生之间的关系应当是主体间性。这种关系强调的是老师与学生同等对话、相互敬重、共同共享、彼此评判。这就特殊须要老师具有宽容、温厚之心。努力削减一些苛责、悲观和冷漠,增加几
16、分理解、信念和亲切。努力从学生哪怕是极微小的闪光点上,共享满意、愉悦和快乐的心情,能选择最恰当的教化时间、途径和方法对学生进行教化。这样的老师才会获得学生的敬重,教学工作才会在轻松、愉悦的气氛中进行。这一点就须要我们自己在工作中渐渐努力了。在假期中重读教化学,给我以新的启示,其实人就是在不断的读书中进步,让我们接着读书吧!教化学读后感4近年来,我国很多教化学人执着于理论探讨,借鉴西方先进教化思想,挖掘古代的优秀文化遗产,深化思索教化实践中出现的新问题,力图建构起科学合理的教化学理论体系,教化理论探讨呈现出异彩纷呈的局面。由东北师范高校教化科学学院杨兆山教授主编、东北师范高校出版社2006年出版
17、的教化学,就是杏坛中初绽的一朵小花。“教化是什么?”这是作为教化学科通论的教化学必需回答的问题。作者认为,“教化是培育人的活动,教化学是探讨培育人的学问”。作者从社会与人的关系入手来诠释培育人这一社会活动。培育人就是使个体从生物意义上的人,成长为社会意义上的人,并进而去改造社会、促进社会发展。教化为社会培育人,人接受教化才能适应并改造社会。由此,教化与社会、教化与人,便成为教化学发展的两条主线。社会与人,是教化学的永恒主题,教化学正是在教化与社会、教化与人之间的冲突运动中,不断地向前发展。以往的很多教化学理论体系的一个特点是:各部分自成系统,但各章之间缺乏有机联系,学生在学习时经常难以从整体上
18、把握教化学的学科脉络,无法形成明晰的学科意识。因此,作者紧紧围绕“培育人”这一主题绽开教化学学科体系,从“社会、教化、人”这一教化学基本问题动身,以“培育人”为原点,以“教化与社会”、“教化与人”为主线,系统阐述了“培育人”这一教化学基本问题,并在教化与社会、教化与人这两个维度上绽开教化学学科体系的建构。教化与社会的维度包括“为谁培育人”(教化的价值取向)与“培育什么人”(教化的目标);教化与人的维度包括“怎样培育人”(教化的方式手段)与“谁来培育人”(教化的主体)。本书将传统教化学所涉及的重要领域进行梳理,整合于“培育人”、“为谁培育人”、“培育什么人”、“怎样培育人”和“谁来培育人”五部分
19、内容中。由此,“一个原点、两个维度、四个领域”构建了一个语义简明、逻辑严谨的教化学理论体系。将“培育人”这一条教化学学科体系的“暗线”变为“明线”,既凸显出教化学理论的基本问题,又将各自独立的篇章联系起来,使之成为一个有机的整体。教化学学科建构的核心是教化观。教化观即是对教化的基本价值取向,它引领着教化实践。作者执着于教化观的探讨,强调学习教化学的主要目的在于形成科学的教化观。认为只有形成科学的教化观,才可能在详细的教化教学活动中,自觉树立正确的师生观,选择正确的教学内容与方法,促进学生的全面发展。缺乏正确教化观的引领,老师的教化教学只能在盲目中摸索,难以完成教书育人的使命。强调教化学不是一种
20、工具、一种技术,而是一门学问、一门艺术,教化观是统摄教化学的灵魂。本书能够自觉地坚持马克思主义教化观,坚持培育人的社会主义方向,并且不回避教化理论探讨中的一些热点问题,在一些详细问题上提出了比较有见地的观点,是难能珍贵的。作者以“培育人”为原点,构建了一个简明、严谨的教化学体系。在言简意赅、深化浅出地阐述理论的同时,加入了大量生动、鲜活的案例,增加了该书的可读性、趣味性。当然,不行否认的是,书中还有一些理论观点尚需商榷,一些提法仍待推敲,但就其教化理论探讨的志气、毅力与耐性,是值得激励的。教化学读后感5许久不写读后感了,估计有十年了。因为总觉得文字传递的是自己最想要表达的思想和最真实的感情,而
21、不是为了应付任务。最近几年看的书不少,最多写批注。这次作为作业,估计是不合格的,但至少我还坚持了自己的初衷,即写自己想写的。不管字数多少,别人如何评论。这个暑假,由于一些特别缘由,我用心致志、别无旁骛地只读了两本书,即教化学、心理学。读来感受不多,却极深。那就是,作为一名教化工作者,真的有必要定时重读教化专业教材。首先,教材供应了教化专业的系统学问。作为一名老师,教化学、心理学是必读的,但是也都是在职前学习的。工作以后,便亟不行待而有兴趣盎然地投入到教学实践中去了。我自己也是其中的一份子。10年前学教化学与心理学时,似懂非懂,死记硬背,其实并没学到多少。从内心来说,也没多大爱好。因为在实习时,
22、发觉学到的东西能真正运用到的少之又少。工作后,学习的时间被日常的琐事很快就吞噬了。最初,还没意识到这一问题的存在。但随着教学年龄的增长和对自身要求的不断提高,就发觉自己所积累的阅历总是找不到贴切的理论依据;就发觉自己的许多做法无法得到进一步提升,甚至发觉自己写论文时的语言都和教学论文不在一个话语系统。如今重读教化学、心理学,好像一下思想轻快起来,突破沉重的大量事实线索的身庞,有了质的飞跃。书中的教学理论和原理帮助理解教化教学过程中的原理和现象,从而解决了许多问题。例如,学习了杜威关于“教化即生活”的理论,才把家里尘封的民主主义与教化翻出来阅读,才理解我负责了两年的探究性课程和探讨型课程的渊源出
23、自于哪里,才明白这门课程的真正意义和应当遵循的原则。大师的才智使我深深震撼,早在近100年前,他的思想就初见端倪。其对于教化的阐述“教化应使学校中学问的获得和在共同生活的环境中所进行的活动作业”直至今日仍影响着我们的教化行为。实践阅历的积累具有片段性和不稳定性,重读教化学、心理学却使我把平日里有意识积累起来的问题和片段分别击破,成为解读教材的生动案例。而规范严谨的语言使我快速把握教学探讨类的文章的语言,为下一步做教学探讨的反馈奠定作最基本的打算。其次,教材供应了教化专业最权威、最经典的学问。暑期胡慧闵教授的一个建议我很受用。她建议我们只看最经典的教化学问读物。的确,如今的教化书市真是喧闹非凡:
24、什么跟孔子学做老师、什么不跪着教书、什么孙子兵法名字就很夺人眼球,于是许多老师就把已经很有限的业余时间中的读书时间贡献给这些书了。因为许多老师认为这类书都是同行优秀的阅历,具有更大的可供实践借鉴的意义,操作性强、见效快。事实上,这些书都只属于同一种类,只是从不同的方面来表述,或者表达的方法各有不同罢了,读一本和读三本没多大区分。读此类书,老师们仍始终在实践的圈子里打转,无非是圈子大小和美丽与否的问题。教化学、心理学等教材发挥的功能不同,因为它们经过太久历史的积淀,经过太多教化者的检验,亦如经验过炼火的真经,字字玑珠。也举一例:以往对加德纳的多元智能论,总不削一顾。总认为他对智能的划分并不是那样
25、无懈可击。相对于赛斯顿的实力群因素说和层次结构理论,的确有突破。但除了这七种智能外,没有第八种、第九种了吗?此次读心理学,才理解多元智能的重要思想,其实在于对人多方面发展的可能性和探究自我、把握自我命运的重要性的强调。原先对于该理论的偏见,完全是源于自己对该理论的不完整、不正确的理解。今日的我,捧起教化学、心理学和学生时代的心情已完全不同了。这几年的教学实践,使我读这些文字一点不显枯燥。就像与智者求学,又像与老友沟通,甚至像与知己邂逅,那样兴奋那样激烈。只惋惜,身边想到捧起这两本书的老师并不多。我到图书馆查阅过资料,我们学院藏书中权威的心理学不足10本,最新的版本是2001年,距今已有9年;教化学共5本,最近的版本是1996年。这里并不是说版本越新越好,只是当时在图书馆借阅北师大出版的新编教化学,拿到手里是一本泛黄的书本时的场景始终无法遗忘。估计从来没有人写教材的读后感,但是读后感,很清晰地表明文章的性质。以上,的确是我研读教化学、心理学以后的感受。