历史名人刘禹锡的故事范文.docx

上传人:ylj18****41534 文档编号:28848856 上传时间:2022-07-29 格式:DOCX 页数:7 大小:15.96KB
返回 下载 相关 举报
历史名人刘禹锡的故事范文.docx_第1页
第1页 / 共7页
历史名人刘禹锡的故事范文.docx_第2页
第2页 / 共7页
点击查看更多>>
资源描述

《历史名人刘禹锡的故事范文.docx》由会员分享,可在线阅读,更多相关《历史名人刘禹锡的故事范文.docx(7页珍藏版)》请在taowenge.com淘文阁网|工程机械CAD图纸|机械工程制图|CAD装配图下载|SolidWorks_CaTia_CAD_UG_PROE_设计图分享下载上搜索。

1、历史名人刘禹锡的故事历史名人刘禹锡的故事篇1韩愈为柳宗元(字子厚)撰写的柳子厚墓志铭中记述了柳宗元的这样一件事:元和十年(815),柳宗元由礼部员外郎贬为永州司马期满进京又外任为柳州剌史。同时,他得知刘禹锡(字梦得)也被贬为播州剌史。柳宗元落着泪说:“播州非人所居,而梦得亲在堂,吾不忍梦得之穷,无辞以白其大人,且万无母子俱往理。”其意是说,播州不是个人住的特别荒远之地,而梦得是个孝子,家有老母亲,我不忍心梦得身陷逆境,又没有可以劝慰老母亲的话语,且没有母子同去播州的道理。于是,柳宗元“请于朝,将拜疏,愿以柳易播,虽重得罪,死不恨。”即向朝廷恳求,上奏疏给皇帝,愿用自己任所的柳州与刘禹锡对换,就

2、是再加一重罪,也死而无怨。恰好有人把梦得的事上报给皇上,梦得被改任连州剌史。刘禹锡写陋室铭唐代闻名诗人刘禹锡,因参加政治革新得罪当朝权贵,被贬为安微和州通判。按当时规定,通判应住衙门里三间三厦的屋子。可和州知县见刘禹锡是被贬而来,便多方刁难。先是支配他住在县城南门,面江而居。刘禹锡没有埋怨,撰写一幅对联贴于房门:面对大江观白帆,身在和州思争辨。这个举动气坏了知县,又令衙内书吏将刘禹锡的住房由城南门调到城北门,由三间改为一间半。新宅临河,杨柳依依,刘禹锡写了一幅对联:“杨柳青青江水边,人在历阳心在京。”安心住下,读书作文。知县见他还是闲情逸致,将其住房再度调到城中、而且只给一间,仅能容下一床一桌

3、一椅。半年时间,刘禹锡连搬三次家,住房一次比一次小,最终仅为斗室,写下陋室铭一文。刘禹锡玄都观过了几年,皇帝突然想起刘禹锡有那么点才能,就又重新把他调回京城。刘禹锡到京城后,听说这几年郊区玄都观里来了个老道会种桃花,偌大一个庭院尽是桃花,等到开放,壮丽得很。于是刘禹锡就和挚友相约去看桃花。刘禹锡这个人原来就好写诗,看了如此壮美的桃花,焉能不写。于是他回来就写了一首游玄都观。紫陌红尘拂面来,无人不道看花回。玄都观里桃千树,尽是刘郎去后栽。刘禹锡的诗原来就出名,这下很快就流传开了。结果有人这么一分析,就向皇上进谗言,说这首诗明是写桃花,其实是讽刺新提拔的权贵的。皇上当然不兴奋,于是就把刘禹锡又发到

4、外地去了。差不多十年后刘禹锡又被调回京城,恰好是春天,于是想起玄都观的桃花。结果一看,很让人悲观。种花的道士已经去世,庭院也就破败,再也没有往日的繁盛了。刘禹锡又想起这些年有多数的权贵兴起又衰败了,难免感慨,于是又写了一首游玄都观。百亩庭中尽是苔,桃花净尽菜花开。种花道士归何处?前度刘郎今又来。这首诗传到皇帝耳朵里,又觉得刘禹锡在发牢骚,就又把他发到外地去了。刘禹锡故事刘禹锡中了进士后,便在京做监察御史;因为他放荡不羁的性格,在京中受人排挤,被贬做苏州刺史。就在苏州刺史的任内,当地有一个曾任过司空官职的人名叫李绅,因仰慕刘禹锡的著名,邀请他饮酒,并请了几个歌妓来在席上作陪。在饮酒间,刘禹锡一时

5、诗兴大发,便做了这样的一首诗:“高髻云鬓新样,春风一曲杜韦娘,司空见惯浑闲事,断尽苏州刺史肠。”“司空见惯”这句成语,就是从刘禹锡这首诗中得来的。这首诗中所用的司空两个字,是唐代一种官职的名称,相等于清代的尚书。从刘禹锡的诗来看,整句成语的意思,就是指李司空对这样的事情,已经见惯,不觉得惊奇了。刘禹锡题碑在桃花源入口处,竖着一块丈把高的石碑,上面刻着“桃源佳致”四个大字。这四个字,是唐朝刘禹锡题的。刘禹锡被贬到朗州作司马后,常常到桃花源散心。别人见他是个大诗人,都来请他题字。他心情不好,总摇头拒绝。有一次刘禹锡又到桃花源里来游玩,发觉原来见到过的一些长得很好的树木,一些很雅致的石头都不见了,便

6、虎起了脸,找来了看山老人查问。看山老见刘禹锡生了气,慌张报告:“大人,你只知这是块风水宝地,却不知旁边多少有钱有势的人想霸占它,我老头哪能管得住啊!”刘禹锡听了,叹了口气,想到自己虽没拿走这里的一草一木,却也没有为它做过什么好事。于是,便叫人拿来笔,蘸饱了墨,挑中了一块斜靠在山边的大石头,写了“桃源佳致”四个大字,后面又写上自己的名字。他又叫石匠把这几个字錾到石碑上,抬到桃花源入口处竖了起来。后来,那些有钱有势有人来了,一到入口处,抬头看到那块大石碑,知道司马大人刘禹锡要爱护桃花源,只好悻悻地说:”既然刘司马题了字立了碑,今后谁也不准拿一草一木!”据说,桃花源就是这样被爱护下来了。后人感谢刘禹

7、锡,便把这块碑叫做“镇山碑。”历史名人刘禹锡的故事篇2唐代文学家刘禹锡(772842)在长期的贬谪生活中,大多时候有职无权,内心非常苦闷,希望能够找到一种排遣忧愁苦恼的方法。在这种状况下,他起先与僧人往来,研读佛典,寻求解决人生苦痛苦恼的方法。随着对佛教理解的日益深化,他从当时的新奇,已经变为深深了解个中三昧,以至达到了“事佛而佞”的地步。他自述自己案席上放的多是“旁行四句之书” (佛教典藉),来往者也皆是“赤髦白足之侣”的僧侣(送僧元皓南游,刘禹锡集)卷二十九)。与一般的好佛者不同,刘禹锡对佛教的尊崇是他一生苦苦求索的结果。他说自己做官二十年,始终在思索寻求一种人生之道,结果发觉世上所谓的诸

8、道,如科举进仕、经商产业等,都难以行通,非为正途,只有佛教“出世间法”,才值得尽心。唐代佛教正逢鼎盛时期,刘禹锡被贬地朗州亦是佛教圣地。离城区二十华里的德山千明寺就是享誉华夏的十方丛林,四方衲子纷纷来此挂锡。刘禹锡常来此拜佛、参禅,与僧人探讨佛理、佛法。常常亦有外来僧人来刘宅与其切磋禅理, “相欢如旧识,问法到无言” (赠别君素上人)。他与南岳衡山、牛头山、杨岐山等处的禅僧如仲制、灵澈、元暠、如智、慧则、广宣、鸿举、义舟、景玄、惟良等以及日本僧人智藏有广泛交往,有的交往还很深。柳宗元送元暠师序曰: “元暠师居武陵(朗州)有年数矣,与刘游久且昵。”刘禹锡送僧诗二十四首,大多数是在朗州写作的。在送

9、僧元暠南游诗引言赞扬他“妙音奋迅,愿力昭答”。刘表示“雅闻予佛而佞,亟来相从。”他从元暠那里领悟到佛法的殊胜,感叹地说:“予策名二十年,百虑而无一得,然后知世所谓道无非畏途。唯出世间法可尽心耳。”“予策名二十年”是指自贞元九年(793)至元和七八年(812、813),这二十年中,他正值廿二岁至四十岁的血气方刚年华。贞元九年,时年二十二岁登进士第, 不久擢监察御史。在此期间,他常与柳宗元、吕温等“讲疑考要王霸富强之术”,寻求解决社会危机的途径。三十四岁时参加永贞革新失败后而遭贬谪。他的政治理想未能实现,百思而不得其解。 自从接触佛法后,才悟到“世所谓道无非畏途”。只有“出世间法”才能启悟人心,挽

10、救社会。他在朗州十年写了近百篇诗文,其中不少是宣扬佛法,赞美高僧以及富涵禅味及禅境的篇章。其后,他为禅宗六祖大鉴禅师、湘潭唐兴寺俨公、牛头山第一祖法融大师、杨岐山故乘广禅师等撰写的碑文,以及撰写的佛衣铭、夔州始兴寺移铁像记、毗庐遮那佛华藏世界图赞、 成都府新修福成寺记,均显现他受佛法的熏陶,心灵得到净化,思想得到升华,心身进入禅的新境界。如他在赠别君素上人诗引言中曰:“晚读佛书,见大雄念物之善,级宝山而梯之。高揭慧火,巧熔恶见,广疏便门,旁束邪径。其所证入,如舟溯川,未始念于前而日远矣。夫悟不因人,在心而已。”在送慧则法师归上都因呈广宣上人引言中曰:“以为尽妙理者莫如法门,变凡夫者莫如佛土,悟无染者莫如散花。故业于净名(经),深达实相。”还谈到禅与诗的关系,在秋日过鸿举法师寺院便送归江陵诗引言曰:“故自近古而降,释子以诗名闻于世者有焉。因定而得境,故涤然以清。由慧而遣词,故粹然以丽。”这都是他勤修戒定慧,息灭贪嗔痴的心得。佛家认为,戒定慧三法相资不行或缺, 因戒而生定,定而生意,此三者次第相生,入道之关键也。刘文说“定而得境”,使散乱的心水澄明,进入创作意境;开慧后遣词造句,能得到精华而漂亮的词藻。这都是他达佛之知见,自家家珍的和盘托出。

展开阅读全文
相关资源
相关搜索

当前位置:首页 > 应用文书 > 工作报告

本站为文档C TO C交易模式,本站只提供存储空间、用户上传的文档直接被用户下载,本站只是中间服务平台,本站所有文档下载所得的收益归上传人(含作者)所有。本站仅对用户上传内容的表现方式做保护处理,对上载内容本身不做任何修改或编辑。若文档所含内容侵犯了您的版权或隐私,请立即通知淘文阁网,我们立即给予删除!客服QQ:136780468 微信:18945177775 电话:18904686070

工信部备案号:黑ICP备15003705号© 2020-2023 www.taowenge.com 淘文阁