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毫米的认识教学反思范例.docx》由会员分享,可在线阅读,更多相关《毫米的认识教学反思范例.docx(37页珍藏版)》请在taowenge.com淘文阁网|工程机械CAD图纸|机械工程制图|CAD装配图下载|SolidWorks_CaTia_CAD_UG_PROE_设计图分享下载上搜索。
1、毫米的认识教学反思毫米的相识教学反思1这节在设计上有以下几个特点:1、在冲突冲突中激发起探究新知的欲望。戏剧中的冲突冲突,是剧情得以发展的不行或缺的推动力;在课堂教学中,思想上的冲突冲突,同样也是激发学生进行深化探究的推动力。这种冲突冲突能激发思想上的变革,能够引起“头脑风暴”,冲突的最终解决也预示着自主构建学问过程的完成。本节课正是利用了这一点,抓住了“要想精确测量出某一物体的长度仅有厘米这一较小的长度单位是不能解决问题的”这一冲突,激起了学生探究新的长度单位的愿望,使学生经验了学问的形成过程,达到了在经验、体验中自主构建学问的培育目标。2、创建大量实践操作机会和合作学习的氛围在本节课中,我
2、供应了大量的测量活动,学生学的有爱好,测量的也比较仔细,一些须要学生视察推断的题目,学生能利用已有的学问阅历先思索,围绕探究的问题,在小组内相互探讨、分析、沟通。由于这节课学生动手操作的多,因此学生在沟通的过程中能体验到了学习的乐趣。通过营造民主、同等、自由、和谐、合作的学习氛围,消退了学生探究学习的恐惊心理,有肯定心理平安感,全身心投入学习中,学生在沟通的过程中能体验到了学习的乐趣。3、注意实践运用课堂中注意将学习活动中所学到的学问运用于实践中,运用所学学问探究解决简洁的实际问题,激励学生大胆去量自己喜爱的物体的长度,学生依据物体的长度选择合适的长度单位。这样给学生供应了解决实际问题的动手机
3、会,让学生感受到“身边到处有数学”,使学生对数学不再感到生疏。4、估测意识的培育和训练贯穿始终。培育学生的估测意识与估测实力是新课标中明确提出的培育目标之一,本课中有两个环节支配了估测:一是在课始,先在小组内估计一下铅笔的长、橡皮的长,练习本的宽和课桌的高,然后再量一量。二是在练习环节,在学习了毫米分米后,在身边或四周选出自己喜爱的物品,在小组内先估一估他们的长度,再量一量,记录员作好记录。这样的编排设计给了学生多次尝试、修正的机会,使学生的估测实力在这节课上有了肯定的发展。毫米的相识教学反思2第一节课是毫米,分米的相识,我们几个商议试用“先学后教,以学定教”的教学模式教学。说实话“先学后教,
4、以学定教”的教学模式对我和学生都是一种新的挑战,我必需对这种模式有新的相识和重视。但这不是一朝一夕的功夫。这须要我们更加下功夫才能不断探究,不断探讨,不断总结,不断完善。我们要结合自己的实际状况创建性地发展它,成为自己的、新的教学方法。刚起先我们得一步一步的来,我们要先来细心设置预习作业,指导学生怎样去看书,怎样思索问题。“先学”不是让学生自由、随意、单纯地看书,而是学生在老师指导下自学。老师首先了解学习目标,而后老师依据学习目标提出一些问题,刚起先让学生有一个扶手,必要时还要进行学前指导,布置给学生自学相关的内容。课堂上的“后教”,是学生在充分自学后,老师与学生,学生与学生之间互动式的学习。
5、学生在自学过程中,通过老师巡问,驾驭学生的自学状况,在学生自学以后,老师能够发觉学生通过小组探讨,质疑问难,相互沟通等方式自己处理自学过程中暴露的问题。已会的学生来教不会的学生,促使学生之间相互的合作,相互帮助,达到了共同提高。往往有一些问题是说起来简洁做起来难,在采纳“先学后教”的教学模式教学时,有时感觉手忙脚乱,有时学生提出的问题不知道什么时候解决。说明自己对这种新的教学模式不熟,须要接着深刻领悟其精神实质,把它溶化到自己的教学实践中去。毫米的相识教学反思3分米和毫米的相识是在学生已经相识了长度单位米和厘米的基础上进行教学的。分米和毫米不仅是相识长度单位的基本内容之一,也是学生逐步驾驭测量
6、方法和技能过程中的重要一环。本节课的重点是帮助学生初步建立1毫米、1分米的长度概念,会用分米、毫米做单位测量或描述物体的长度。课的起先,我通过简洁的复习,让学生回忆已经学过的长度单位米和厘米,明确他们之间的关系,并且用手比划出他们的长度。这样可以为后面1分米和1毫米长度的建立打下基础。在教学分米时,我通过例题里文具盒的宽大约是10厘米,干脆告知学生10厘米也就是1分米,这样是引入了1分米,但是我感觉没有让学生产生学习分米的须要。接下来我通过认一认、比一比、画一画、找一找等一系列有层次的活动帮助学生建立1分米的概念。在认一认时,我通过让孩子在直尺上找出其它的1分米以完善学生对1分米的相识。新课改
7、强调对单位实际意义的理解,所以在让学生比划1分米时,我通过让学生在直尺上比划,试估等过程让学生反复操作以加深对1分米长度的概念。课前我没有打算什么长度是1分米的物品,但是孩子还是找出了不少,比如:手机的长度、两只眼睛眼角之间的距离、粉笔、卡片、铅笔的长度、手掌的宽度等等。关于米与分米的关系,我是让学生通过探讨得出的,学生通过自己的推理说的特别好,然后再让学生在米尺上验证。在教学毫米时,我是通过让孩子估测数学书的厚度,然后干脆告知孩子因为用厘米已经不能干脆精确地量出数学书的厚度,这就须要比厘米更小的单位毫米。但是,这些都是我告知孩子的,他们没有亲身体会毫米的小、短、薄,没有产生学习毫米的须要。在
8、引入毫米时,我可以让孩子测量带的卡的厚度,通过描述自己的感受,然后引入毫米这一长度单位,这样孩子理解会更深刻。然后我通过一些操作让学生感受1毫米有多长:量1分硬币的厚度,比划1毫米的长度,捏10张的厚度,但是我没有让孩子说出他们的感受,而是我自己在感慨1毫米的短。这节课基本算是胜利的,孩子都是经过自己的努力获得了学问。但是仍有须要改进的地方,在以后的教学中,我要更细致地考虑孩子的情感目标,不是我在教,而是他要学,变被动为主动。毫米的相识教学反思4本节课的教学目标是让学生相识新的长度单位分米和毫米,建立1分米和1毫米的长度观念,并且体会米、分米、厘米、毫米之间的关系,这是小学阶段的一个重要的基础
9、,并为学习千米做打算。被借壳的教学我认为比较胜利的就是:敏捷地去处理教材,创建性地运用了教材,并合理地支配教学层次,设计教学过程。一、创设问题情境、激发学习爱好课前通过简洁回顾学过的长度单位,为学习心得长度单位做好铺垫,在用这些长度单位过程中是学生感受到认知上的冲突,用厘米作单位不能量出数学书的厚度,使学生产生学习更小的长度单位的须要和必要性。这样引入新学问的教学,不是为给学生学问而教,而是把学问建立在他们须要的基础上,更能激发学生的学习爱好,吸引学生的留意力。二、细心设计教学活动,培育学生的估测也是和课件观念最有效的学习是学生对学习过程的体验,它能给与学生自主建构学问和情感体验的时空,解惑学
10、生的思维,激发他们的创新意识。新知的学习干脆导入新的长度单位分米。然后通过测量、在学生尺上只1分米、画1分米长的线段、用手势比划、闭眼想1分米长的、折1分米长的纸条、进而找生活中大约是1分米的物体,多种方式帮助学生建里坚固的长度观念,比较符合学生的认知规律。在相识1分米以后,构建新旧学问,使学生明确米和分米之间的关系,然后回应刀客是提出的问题,估计课桌的高让学生在此找到答案。再如,体验1毫米的长,伸出你的手,比划1毫米,说说你的感受,学生说太小了,只有一张电话卡那么厚这些感觉就说明白学生在头脑中已经形成了1毫米的初步感受,同事,也体验到毫米的作用,在测量很短小的物体的长度、还当不是整厘米时也可
11、以用毫米作单位。另外,被借壳我还为孩子们供应大量动手操作,组织探究的机会。学生动手亮数学课本方面的长和宽,还有厚度,亮所带纸条和毛线的长度,以及动手画1分米、几毫米的线段,目的都是让孩子们经验了相识分米和毫米的过程。三、帮学生解决问题的实力,增加运=应用意识在练习设计中、我注意新旧学问的练习和发展,设计了将所学长度单位在楼梯上排队的练习,在南郊、整理中强化对长度单位的相识,也增加了长度单位之间的练习。在驾驭新知的基础上,设计了小明的日记,让学生结合生活阅历选择正确的长度单位,有培育了学生的感恩情怀。回想本节课,学生参加的主动性比较高,效果也还不错。但也有不尽人意的地方如:由于是星期一,孩子们的
12、纪律意识比较弱,虽然有客人老师在听课,又是须要大量动手的课,孩子们活跃的个个想一试身手,收也收不住。由此可见我的课堂组织和调控方法上还需不断努力学习。另外,这是一节概念课,内容比较抽象,假如能把多媒体课件用上,直观形象的演示会让这节课更别样了!毫米的相识教学反思5毫米、分米的相识课堂实录与教学反思学问目标:建立毫米、分米的长度观念。技能目标:能测量四周的事物,提高估计物体长度的实力。能在详细的情境中合适地运用长度单位。情感目标:体会到身边的数学学问,会用毫米,分米刻画日常生活重的事物,从而更加喜爱数学。教学重点:建立毫米、分米的长度观念。学会单位之间的转化。教学打算:课件,学具。情境引入:师:
13、同学们,大家都测量过自己的身高,今日森林里的动物也测量身高。可是马虎的狐狸大姐没写长度单位,你能帮他填上吗?动物身高或身长长颈鹿5鸽子20斑马150熊猫85狼6蚂蚁5蜜蜂10生填长度单位。师:谁情愿说说你的答案?生1:长颈鹿5米,鸽子20厘米,斑马150厘米,熊猫85厘米,狼6米,蚂蚁5厘米,蜜蜂10厘米。师:有不同看法吗?生:狼不行能是6米,比长颈鹿还长,但也不是6厘米,太短了。师:大家说有道理吗?生:是的。师:以前学过的长度单位都不合适了,应当用新的单位去表示它。生:用分米。师:分米是什么意思?你是怎么知道的?生:书本上看的。师:看来这题是有争议的,那么蚂蚁和蜜蜂的单位你们同意吗?生:5厘
14、米的蚂蚁太大了,不行能的。师:那么这三题都是有疑问的。(在表格上打上问号)师:我们看前面已经确定的答案,5米,20厘米,150厘米,85厘米,分别是多高呢?用手势比划一下。师:米和厘米是我们已经学过的长度单位,它们之间有什么关系呢?生:米比较大,厘米比较小。板书:1米=100厘米揭题:对于一些动物的身高,我们以前学过的长度单位都不能表示,须要学习新的长度单位。板书:相识毫米与分米二、毫米教学师:那么1毫米原委有多长?师出示电话磁卡,指出磁卡的厚度就是1毫米。请同学们拿出磁卡,左手两个手指轻轻捏住,右手抽去磁卡,手指的缝隙就是1毫米长。在尺子上找出1毫米,你能找到吗?得出尺子上每一小格的长度就是
15、1毫米。生:尺子上一小格的长度就是1毫米。(活动:和四周的同学把卡叠在一起,可以2张,5张,8张等,量一量是几毫米。这个环节在上课的时候遗漏了。)师:我们已经知道了1毫米的长度,请大家想一想身边或者四周哪些物体的长度或者厚度大约是1毫米?生:米。师:他说米粒大约长1毫米,其他同学有什么想法?生:不止的。(师拿尺子给学生比了比1毫米的米粒)生:一张纸的厚度。师:其他同学听到了吗?你们怎么看?生:我觉得一张纸的厚度没有1毫米,可能3张。师:拿我们的数学课原来验证一下,叠起来几页才是一毫米。生叠好了以后汇报:4张,8张,12张,7张.师:看来1毫米不只一张纸或3张纸的厚度,在7张左右。师:1毫米比较
16、难找啊,大家能找找5毫米的吗?生1:手指头的宽度。(师拿5毫米比)生2:铅笔的宽度。师:刚才我们举了5毫米的例子,现在你能把5毫米画下来吗?生画5毫米的线段。师:再画10毫米的线段。想一想,你发觉了什么?生:10毫米就是厘米。(板书:1厘米10毫米)师:再请你画出20毫米,看谁画得快,你是怎么画的?生:20毫米就是2厘米。师:相识了毫米以后,我们来相识分米。三、分米教学师:大家猜想一下1分米有多长?生1:是1毫米的一半。生2:1分米是10厘米。师:敢于大胆地猜想是很好的。师:(拿出1分米长的吸管),象毫米一样拿在手上感受一下1分米。学生感受1分米的长度,并在尺子上比一比,得出1分米=10毫米。
17、师:找一找身边或四周哪些物体的长度或宽度、厚度是1分米?生:铅笔头,信封的宽,师:用分米可以测量身边哪些物体的长度?生1:手臂的长度。生2:铅笔盒的宽度。生3:桌子的宽度,长度。测量活动。学生汇报:手臂长5分米左右,桌子宽3分米,长9分米。师:我们已经相识了长度单位里面的“四兄弟”,你能把他们根据肯定的秩序排队吗?师板书:米分米厘米毫米他们还有自己的英文名字呢!师介绍简写方式。M dm cm mm师:我们还知道了他们的关系,1厘米=10毫米,1分米=10厘米,1米=100厘米,那么1米等于多少分米呢?你是怎么想的?生:因为10个10是100。师:你的意思是10个10厘米是100厘米,所以10个
18、1分米是1米。用米尺验证。得出1米=10分米。师:现在我们来确定最终三个单位应当填什么,狼高6分米,比划一下大约多高。蚂蚁和蜜蜂的身长呢?四、练习1、小狐狸为了感谢我们,请我们去他家做客,路上还会遇到许多问题。课件出示:汽车门宽8(),汽车玻璃厚5(),大树高3()进入屋子:电冰箱高160(),床宽2(),电视机长6(),字典厚25(),书柜高1(),橡皮宽20()2、小狐狸看我们学的那么好,还给我们介绍了小学问:(1)三星SGH-E568手机,拥有864326.3毫米的三围,重量仅有85克,这样的尺寸和重量更能显示出女性用户的审美感。(2)20xx年8月29日,洛玻集团公司胜利生产出0.7m
19、m超薄玻璃,填补了我国玻璃工业的一项空白。(3)“卡努”是今年以来对嵊州市影响最大的一次台风。全市普降大到暴雨,局部大暴雨。9月11日全市平均降雨量为119.86毫米,最大雨量点崇仁镇民胜水库达196毫米。师结合示意图介绍降雨量的测量方法。2、学生做课本上的练习。毫米的相识教学反思6这部分内容主要教学分米和毫米的相识,以及分米与厘米、分米与米、毫米与厘米之间的进率。本节课的重点是相识分米和毫米,建立相应的长度概念是关键。要通过丰富而详细的测量和估计活动,帮助学生不断加深对分米和毫米的相识,强化已经形成的表象。因此,我设计了如下的教学过程:一、 数学日记导入师:老师知道我们班的同学每天都在坚持写
20、数学小日记,调皮最近也在向我们班的同学学习,我们一起来看看他的数学小日记。谁来读一下:今日早晨我从2厘米长的 床上爬起来。走进卫生间拿起2米长的牙刷,刷完牙后,急连忙忙的洗脸、吃早餐。吃完早餐后我背着书包去学校,来到教室,我拿出语文书,在7厘米高的课桌上仔细的早读。师:老师看到好多同学都在笑,你们在笑什么?学生说出单位出现了错误。师:那谁能告知我1厘米有多长?1米有多长?师:调皮日记中出现的单位究竟该怎么改呢?今日我们接着来相识新的长度单位。二、相识分米1、初步相识PPT出示铅笔盒。师:铅笔盒是同学们每天都要用到的学习工具,你们知道它的长边和短边分别是多长吗?老师给大家打算了和这个铅笔盒一样大
21、小的纸片,同学们估一估它的长边和短边的长?师:你能量一量吗?看看你估计的准不准。师:这个铅笔的长大约是20厘米,宽大约是10厘米。指出像10厘米、20厘米这样的长度还可以用新的长度单位“分米”来表示。10厘米是1分米,20厘米是2分米。分米是比厘米大的长度单位。分米也可以用字母来表示,可以用字母“dm”表示。(板书)追问:这个文具盒的长大约是几分米?宽呢?2、认一认让学生拿出直尺,根据10厘米是1分米,在直尺上找出1分米的长度,看看有多长。提问:从直尺上看,1分米是几厘米?指出:从直尺上可以看出,1分米正好是10厘米,也就是说,1分米等于10厘米。(板书)提问:你能用手比画出1分米有多长吗?先
22、试一试,在于同学沟通。3、画一画让学生用直尺画一条长1分米的线段。提问:你是怎样画的?请同学们相互检查一下,再看看1分米的线段有多长。4、找一找提出要求:找找身边有哪些物体的长度大约是1分米,同桌相互说一说。组织全班沟通,进一步感受1分米的实际长度。5、数一数让各小组的同学轮番在直尺上数一数,看1米有几分米。三、相识毫米1、量一量同桌合作量一量数学书的厚度有几厘米,冰河同学沟通。提问:数学书的厚度不到1厘米,要精确表示它的厚度,怎么办?你有什么想法?提示:直尺上1厘米中间1个小格的长度是1毫米。(板书)这是我们今日要相识的另一个长度单位,毫米可以用字母“mm”表示。请大家视察直尺,并在直尺上指
23、一指1毫米,看看一毫米有多长?学生活动后,组织沟通,明确:直尺上每一个小格的长度都是1毫米。2、数一数让学生用笔尖指着直尺上的小格数一数1厘米有多少个小格。提问:1厘米等于多少毫米?(板书)3、看一看出示一些厚度大约是1毫米的物品,说明他们的厚度大约是1毫米。然后让学生在数学书上数出10张纸,量一量它的厚度大约是多少,再让同桌同学相互比划1毫米的长。提问:测量哪些物体的长度或厚度可以用毫米作单位。四、巩固提升1、改正调皮的数学小日记2、想想做做第一题让学生看图,同桌相互说一说各是多少毫米。提问:你是怎样知道橡皮和回形针的长各是几毫米的?再问:你认为怎样用毫米作单位测量物体的长度?3、想想做做其
24、次题出示三角形图,让学生指一指三角形的边,说一说怎样测量三角形每条边的长度。学生独立完成测量和填空,并沟通测量的结果,以及自己的发觉。出示平行四边形图,让学生独立完成测量和填空,并组织反馈。提问:通过测量平行四边形四条边的长,你有什么发觉?4、想想做做第三题完成测量后,让学生说说课桌和凳子的高各接近几分米,并说说自己是怎样想的。5、想想做做第四题让学生分别估计数学书和讲台的宽,说一说估计的结果,以及为什么估计数学书的宽要用厘米作单位,而估计讲台的宽度要用分米做单位。让学生分别测量数学书和讲台的宽,并记录测量的结果。提问:数学书的宽正好是整理米数吗?比18厘米多几毫米?可以怎样表示?再问:讲台的
25、宽正好是正分米数吗?可以怎样表示?比较:估计时,一般不须要得到非常精确的结果,可以用大约是多少来表示,而测量得到的结果是比较精确的,可以用几厘米几毫米或几分米几厘米这样的形式来表示。6、阅读“你知道吗”,并进行沟通。五、沟通反馈,全课小结同学们这节课有什么收获和体会?在授课的过程中,发觉学生对这一部分内容接受的较快,讲解的页较为流程,学生的反应也很主动。我通过数学小日记的方式进行导入,即建立了数学与生活实际的联系,又能激发学生的学习爱好、活跃课堂氛围。在新授的过程中特别注意学生的主体作用,给学生足够的时间让学生去思索去沟通,充分发挥学生的主体作用,将课堂交给学生。在评价的部分,我特别注意评价的
26、时效性,赐予学生刚好确定的评价,以激励性的评价为主,即使学生回答不出来我也会赐予肯定的引导。在练习环节发觉部分学生将厘米和毫米两个单位混淆,在巡察指导时分别进行了个别指导。毫米的相识教学反思7在上个学期,我们学习了两个长度单位:厘米和米,并能比划1米和1厘米的长度,理解1米=100厘米。本学期的分米和毫米也是比较抽象的问题,在备课中要多下功夫,所以本节课我通过学生的操作来相识分米和毫米,让学生自己多揣测、多动手、多沟通,引导学生自己去探究和解决问题,这样学起来比较简单。教学中我把旧知与新知连接起来,充分利用学生对厘米和米的已有相识,引出分米和毫米的概念,并由此帮助学生明确分米、毫米与米、厘米的
27、关系。课前我让学生收集了银行卡、一分硬币、生活中10厘米的物体。这些物体的长度、厚度、高度都与分米和毫米有关,让学生体会数学与现实生活的亲密联系。还通过比划1米,1厘米有多长引发学生比划1分米、1毫米的长度。还让学生动手测量出10厘米并把它剪下来。并告知学生像这样一根长10厘米的纸条,我们也可以说它的长是1分米。奇妙的用已有学问10厘米引出1分米的概念。本节课有许多不足,在相识1厘米等于几毫米时,我只让学生在自己的直尺上数,有的学生对1毫米的相识出现了错误,把直尺上的1根小竖线看成是1毫米,数到了1厘米有11个小格。当时我只在语言上订正他,假如我在黑板上画一根放大的直尺,指名学生上黑板数一数,
28、学生有了直观的感受后,理解就深刻了。另外,激励性的评价语言还比较少。在今后的教学中,我会再接再厉,努力提高自己的课堂教学水平。毫米的相识教学反思8本节课使学生在已经相识了长度单位“米”和“厘米”的基础上进行教学的。由于课前已经要求学生回家预习并做好相应学具的打算,所以本节课的教学效果还是比较好的,多数学生已经建立了1毫米的长度的概念。在课堂上,我从学生的回答问题中发觉,学生在课前所做的预习时,已经知道了“毫米”这个测量物体长度的单位,但还没有建立1毫米的长度的概念,所以在本节课的教学中,我重点帮助学生建立1毫米的长度的概念。本节课,我在教学中充分让他们“做数学”,让学生通过视察,估计,沟通,测
29、量等活动,突破教学难点。本节课,我认为上得最精彩的地方是学生在初步相识了1毫米的长度时,能够从身边找出很多适合用毫米作单位的物体。如:作业本的厚度、橡皮擦的长度、直尺的厚度、液晶电脑显示器的厚度、课桌面的厚度、某地区的降水量学生由自己熟识的学习用品到身边较熟识的物品的举例,充分说明学生已经建立了“毫米”这个长度单位的概念。总的来说,这节课的课堂教学效果还是不错的;当然,也还存在一些问题,如:个别学生的测量还不够精确,毫米的相识教学反思9毫米是小学三年级第一单元的第一个内容,是在孩子们二年级相识厘米之后的又一个长度单位的相识。本节课我还是实行以往的方法:让学生通过视察、揣测、测量建立表象,然后结
30、合他们在生活中的实际事物对他们的相识进行检测,进一步巩固毫米在他们脑中的影象。联系生活进行感知长度单位在我们的生活中无处不在,让学生从身边的物体找寻“1毫米”,他们很快找到了很多。例如:指甲盖的厚度,银行卡的厚度,十张白纸的厚度等等,他们的眼睛真的很厉害,而且对物体的推断实力也有了很大的提高。加强操作实际测量测量在相识长度单位是一个不行缺少的手段,他可以让学生对长度单位有更加精确的相识。因此在测量这个环节中我首先让他们小组合作对所测量的物体进行估测,然后进行实际的测量,看看哪个同学估测的最接近精确的结果,而且对这些同学进行嘉奖,这极大的提高了学生的学习爱好和热忱。他们都特别的仔细和投入。不仅他
31、们的估测实力有所见长,而且实际测量的水平也提高不少。存在的问题:1、本节课我觉得最大的不足就是学生之间的合作不是很好,导致一部分同学理解的很不错,而有一少部分同学对毫米这个长度单位的相识还很模糊。2、在测量过程中我忽视了对5毫米这条刻度的强调,有个别的同学把6、7、8、9毫米也数成了1、2、3、4。3、学生的合作时间限制的不是太好,使得课堂显的前松后紧。毫米的相识教学反思10本节课是在学生对长度单位“厘米”和“米”的已经有初步相识的基础上,来学习相识毫米和分米。新课标明确指出:“要重视从学生的生活实践阅历和已有的学问中学习和理解数学,让学生真实体验到数学来源于生活实践,生活中到处有数学。”在本
32、节课的教学中,我力求做到从学生的已有学问阅历动身,让学生结合生活实际,在生动详细的情境中学习数学。同时在课堂教学上,为学生供应充分参加数学活动的机会,来培育学生视察、操作、推理、获得新学问的实力和估测的实力,建立起正确的长度观念,以达到发展学生空间观念的目标。1关注学生已有的认知阅历。义务教化阶段数学课程标准把“关注学生的阅历”作为一个基本理念提了出来,明确指出:数学课程“不仅要考虑数学自身的特点,更应遵循学生学数学的心理规律,强调从学生已有的生活阅历动身,数学教学活动必需建立在学生的认知发展水平和已有的学问阅历的基础之上”。我们由此可以看出,标准用“动身”和“基础”来表述“阅历”的作用,强调
33、学生的“阅历”是其数学学习的起点。因此,我们的数学教学需“关注学生已有的阅历”,引导学生展示其已有的阅历认知水平,然后把“阅历”作为其认知发展的起点,通过有效的教学活动促进学生的认知再发展。在教学1毫米的相识时,因学生已有对厘米和米的相识基础,于是我设计了猜一猜的环节:“那1毫米有多长呢?你来猜一猜”。学生就会结合自己的生活阅历和已有的相识基础,用手比划出了自己的不同的相识。有的认为这么长,有的认为那么长,学生的想法不同,自己认为的1毫米的长度也不同。然后结合学生的认知阅历,再进行1毫米长度的相识,学生就便于接受。在后面的练习中我设计了这样一个练习:在括号里填上适当的长度单位。里面有这样一个题
34、目:兔子尾巴长约7(),这时学生出现的答案不同,有的说厘米,有的说毫米。究竟哪个单位合适呢?让学生依据自己的已有阅历用手比划出长度,在比划中感受哪个单位最合适。2关注学生的亲身体验。最有效的学习是学生对学习过程的体验,这种体验能赐予学生自主建构学问和情感体验的空间,可以激活学生思维,激发他们的创新意识。学生是数学活动的主体,体验性学习为每个学生的自主发展供应了一个很好的舞台,因为学生的发展是有差异的,所以当学生面对新的问题时,他们会从不同的角度,用不同的眼光来谛视客观世界,他们解决问题的过程便是一个展示丰富特性的过程,同时也是我们相识学生的过程。毫米是学生现在所能相识到的最小的一个长度单位,对
35、学生来说有肯定的难度,但他们每人的直尺上都有毫米的刻度,对于毫米的相识并不是一张白纸,可以说有了一些基本的感性相识。我就在学生揣测1毫米有多长后,干脆让学生利用手中的直尺进行测量学习。首先引导学生视察尺子上从哪里到哪里是1厘米,视察1厘米里面有什么发觉,借助多媒体把直尺放大,使学生能清楚地视察到:1厘米被平均分成了10小格,每小格是1毫米。这时虽然学生知道了一毫米有多长,但印象不深。如何使学生在脑中建立1毫米的表象,除了用眼视察,还须要用手画一画、比一比,通过学生动手,加深学生对毫米的印象。经过上面的视察与操作,学生脑中1毫米的表象是否已经正确建立了呢?我让学生联系生活实际,找一找生活中哪些物
36、体的长度或厚度是1毫米。借助课前打算地一些物品,如一分硬币,电话卡等,让学生进行实际视察,并用尺子量一量,进行确认。我让学生用会员卡当小助手,“伸出大拇指和食指夹住,再轻轻地、轻轻地抽出来,现在两手指之间的距离就是1毫米。看着它,你有什么感觉?”让学生在详细活动中充分地感知1毫米的长度。在相识1分米有多长时,我借助学具中的金箍棒,让学生猜一猜、量一量、比一比。通过动手进行实际的测量和触摸,体验和感受1分米的长度。接下来设计的找物体的环节,就是让学生依据所体验、感受到的1分米在生活中的运用,把课本学问融入到现实生活中去,从生活中更干脆的体验1分米有多长。在巩固练习的部分,学生对分米和毫米已经有了
37、初步的理解,并且建立了肯定的表象,大部分学生能够运用所学学问解决一些问题,如:填写单位名称、简洁的长度单位换算、物体的估计和测量等。概念教学的课堂,让我深深的体会到:教与学都要以“做”为中心。“做”就是让学生动手操作,在操作中体验数学。通过实践活动,可以使学生获得大量的感性学问,同时有助于提高学生的学习爱好,激发求知欲。毫米的相识教学反思11“毫米的相识”是20xx年教化部审定的人教版小学数学三年级上册第三单元“测量”的第一课时的内容,是继二年级米和厘米的学习后引入的另一长度单位,它是以后学生学习更多长度单位的过渡,因此,学好本节课对今后的学习有着特别重要的意义。上周我上了“毫米的相识”这一节
38、的公开教学,现作如下的反思。一、培育学生的估测意识与估测实力。培育学生的估测意识与估测实力是新课标中明确提出的培育目标之一。而估测是测量的重要组成部分,也是估计的一种,它是对物体或图形的某种属性(长短、大小、轻重等)量的估计。在实际生活中,对一个量的估计经常比精确计算它的大小更重要,同时,估测教学有助于儿童理解测量的特征和过程,并获得对度量单位大小的相识。估测实力的培育对小学生数学素养的提高具有重要意义。什么是估测?按我个人理解,估测就是个体依据学问阅历,实行肯定的策略,获得物体或图形某方面的属性量的近似值的过程。在教学毫米的相识这一课时,我主要留意以下几点。1、重视操作,建立测量单位的表象奠
39、定估测基础。测量单位和实际测量是测量的两个基本要素,其中测量单位作为大家认可的公度是测量的基础,当然也应当是估测的基础。课堂教学中,老师要重视让学生实际操作,以帮助他们建立测量单位的概念,形成测量单位的表象,从而正确理解和感受测量单位的实际意义,为估测奠定扎实的基础。比如,在要求学生估测数学书的长、宽、厚前,我有意识地让学生回忆我们学过的长度单位有哪些,学生很快地说出有米和厘米。可是当让学生比划一下,1米与1厘米分别有多长时,大部分学生都是乱比划。此时我引导学生拿出自己的尺子,找出1厘米的长度来,然后用自己的食指指甲放到1厘米处比一比,发觉自己的食指指甲的宽度大约是1厘米,接着让学生先用右手的
40、拇指和食指轻轻地夹住左手食指指甲,再渐渐地把左手食指抽出来,在右手的拇指和食指之间有一条缝,它的长度大约就是1厘米。同样大部分学生都知道自己的身高比1米高了,这时老师告知同学们,我们两手张开的长度正好是我们的身高,因此,比划1米有多长时应当把手腕折回来一些。当学生在直尺上相识了1毫米有多长后,也让学生先量出两张纸牌的厚度约是1毫米,再用右手的拇指和食指轻轻地夹住两张纸牌的厚度,再用左手渐渐地把两张纸牌的厚度抽出来,在右手的拇指和食指之间有一条小缝,它的长度大约就是1毫米。这样让全班学生都动起来,在操作中发觉、探究、体验,建立测量单位的表象奠定估测基础。2、联系生活,充溢测量单位的表象丰富估测参
41、照。对一个量的估测,不能依靠随意的揣测与臆断,而应依据相关的参照物进行合理的估计与推想。参照物越丰富,参照系越完善,估测的手段越多,估测的实力也就越强。教学时,老师亲密联系学生生活,关注学生生活阅历,丰富学生的测量体验,将能有效提高学生的估测实力,同时能让学生体会到数学与生活的亲密联系。比如:本节课我让学生测量数学书的长、宽、厚时,我便有意地让学生先来估测一下数学书的长、宽、厚大约是多少厘米时?有些学生说用自己1厘米宽的食指去估,有学生提出用自己的食指去估太奢侈时间了,数学书这么长,可以用自己的“一拃”长去估。这时我问,你怎么想的,我知道这样的一拃长大约是10厘米,数学书的长比我的两拃长长一些
42、,因此我把数学书的长估成约25厘米。还有学生说可以用自己20厘米长的直尺去比一比,数学书的长比20厘米的直尺长一些,所以我把数学书的长估成约23厘米。“食指指甲的宽”、“一拃长”、“20厘米长的直尺”这些长度成为学生估测的参照物,学生借助这些身边实物的相关数据进行估测,能有效避开学生估测的盲目性和主观性,提高估测的精确性和有效性。当然,在支配学生测量这些物体的长度时要坚持先估后测的原则,让学生在估计中提高估测实力,在测量中修正估计精度,在估测中积累阅历。二、备课中应注意备学生。备课是老师取得高质量课堂教学的前提和基础。所谓备课,事实上指老师在课堂教学之前进行的设计打算工作,即老师依据课程标准的
43、要求和本门课程的特点,结合学生的详细状况,对教材内容做教学法上的加工和处理,选择合适的教学方式方法,规划教学活动。备好一节课,不仅须要考虑教学目标、教学重难点、教学过程等几个环节,更要以人为本,在教学中以学生为主体,表现在备课中就是必需更多地探讨学生。在备课的详细工作中,备学生是核心环节,备学生的工作效果对于备课质量起到至关重要的作用。学生的现实状况是教学的基本动身点,在备课活动中,备学生主要围绕备学生的学科认知特点和规律、学问现状、生活背景、情感因素和身心特征等内容绽开的。在详细的一节课的备课时,老师首先要了解与教学内容有关的学生已学过的学问的状况。分析出哪些是学生已驾驭的,哪些是学生初步驾
44、驭了的,哪些是学生通过自学可以驾驭的,哪些是老师非讲不行的。这样做有利于老师在授课中做到该讲则讲,不用讲则少讲,力求达到事半功倍的效果。如在复习完旧知后,我要求学生用自己喜爱的方式分别估计数学书的长、宽和厚大约是多少厘米。备课时我还以为学生几分钟就可以估出来,结果我发觉许多学生无从下手,不知道怎么估?还有的学生因为有预习的习惯,知道了毫米的概念,结果干脆用厘米与毫米作单位测量出了数学书的宽与厚。后来通过师生探讨沟通,得出可以用“食指指甲的宽”、“一拃长”、“20厘米长的直尺”这些参照物去估测,结果还是花了较多的时间估测出数学书的长、宽、厚大约是多少厘米。还有,估测完后,我便问:同学们估得精确吗
45、?用尺子量量看!备课时我本以为也花不了多久就可以完成此环节,结果还有很多学生不知道怎样用尺子测量数学书的长、宽、厚。特殊是测量数学书的厚时,也不知道怎样把直尺放上去测量。另外还有一部份学生不能用0刻度对准书的一端,而是用直尺的顶端对准了书的一端,这样测量出的长度很不精确,误差大。所以我又立刻在展示台上教学生一步步来测量书的长、宽、厚。一节课上下来,我感觉自己包办得较多,学生的主体性体现不够。其实我觉得当个别学生提出可以用“食指指甲的宽”、“一拃长”、“20厘米长的直尺”这些长度作为估测的参照物时,应让学生亲自体验估一估,可我却没有好好地利用。另外,由于课前口算及估测与测量耗时较多,到后面就没时
46、间相识“几毫米”了,学生简单把5毫米这一刻度线当成厘米刻度线,还有个别学生对1毫米的小格数的不够精确,加上学生的尺子五花八门,出自不同的厂家,质量也不同,学生测量的方法不一样,也导致部分测量的数据略有误差。这些都是我课前没有预料到的。因此,老师的备课不只是备教材上的学问,更重要的是备学生,备学生可能出现的各方面问题。老师只有在充分了解学生、敬重学生志趣的基础上备课,在遵循学生的认知规律和心理发展规律的基础上设计教案,才能备好课,确保课堂教学的高质量。毫米的相识教学反思12本节课内容是在学生学习了长度单位“米和厘米”的基础上,学习毫米的,数学课程标准中明确提出:“老师应依据学生的详细状况,对教材进行再加工,有创建性地设计教学过程。”为了给学生供应充分自由的思索空间,敢于放手让他们实践,培育创建性思维,因此,本节课教学中我创建性地支配了一些让学生量一量活动,激励学生在活动中充分开展推理和想象,使他们体会1毫米有多长,首先,我先由学生拿出数学书出来,让学生先估计一下它们的长短,然后实际测量一下,看谁估计得精确。结果,通过学生动手测量数学书的长、宽、厚的长度时,发觉数学书的宽、厚不是整厘米时,我就引出测量较短物体长的长度单位“毫米”,从而引出“1毫米”的概念,这样我让学生比划1毫米的长短。