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一年级数学上册教学反思例文.docx》由会员分享,可在线阅读,更多相关《一年级数学上册教学反思例文.docx(21页珍藏版)》请在taowenge.com淘文阁网|工程机械CAD图纸|机械工程制图|CAD装配图下载|SolidWorks_CaTia_CAD_UG_PROE_设计图分享下载上搜索。
1、一年级数学上册教学反思一年级数学上册教学反思1今日和孩子们一起学习了可爱的企鹅这一课,本节课利用“可爱的企鹅”这一学生熟识的好玩情境,引导学生发觉、提出有关加减法的数学问题,培育学生的问题意识,并进一步巩固8和9的加减法。本节课教学时我比较重视学生问题意识的培育,先让学生视察企鹅图,找出图中隐藏的两个信息,再让孩子依据这两个信息进行提问,并要求用完整的数学语言表述,提出解决问题的方法。但是对于大括号的相识,学生还是不够清晰,由于一年级同学的理解实力有限,所以要让他们理解这个大括号和问号究竟代表什么意思真的很花时间,还有列式的时候,书上那副图问冰山后面有几只企鹅,就应当用9-3=6,有几个孩子认
2、为是9-6=3,孩子们上课精力又不集中,给他们讲了一共有9只企鹅,我们看到冰山前面有3只,冰山后面有几只我们能看到吗?回答不能,冰山后面有几只企鹅是我们用总数减去前面的企鹅之后,计算出来的,所以应当这样列式,讲完这道题,就让他们做练一练,但是孩子们须要时间,我信任他们多做一些题渐渐就会懂了。一年级数学上册教学反思2这节课主要利用了做嬉戏和讲故事的方式,让学生学习得数是6、7的加减法,学生在一种活泼、开放的氛围中轻松地学习,取得了很好的教学效果,达到了设计这一课时的教学目标。在课一起先,创设情境引入嬉戏,学生都觉得特别好玩,气氛相当活跃,这样学生的留意力就可以集中起来,进行下面的嬉戏。同时我还体
3、会到不仅要让学生产生学习爱好,还要设法保持住他们的学习爱好,不能只停留在表面,而是要激发学生的学习潜能,这样才能使每一个学生在原有的基础上都获得不同程度的发展。本课时的题目就有两道题都是开放性的,答案不唯一,只要学生能够做出合理的说明,就应确定并且激励学生作出不同的答案。只有这样才能充分放手给学生,做到真正意义上的以学生为主体,让课堂真正成为学生放飞思维的舞台。不足之处:内容比较多,有嬉戏、有故事、有习题,所以在处理各部分时间的问题上把握得不是很好,有的部分用的时间应当再长一些,而有的就应当短一些,所以在处理课堂用时方面还要多花心思。一年级数学上册教学反思3师生在课堂上不仅要有学问方面的信息传
4、递,更应有情感方面的互动。一年级的新生由幼儿园进入小学,他们面对的是一个全新的环境、全新的学习模式。他们既新奇又困惑,既向往又胆怯。依据一年级新生的心理特点,我耐性的指导他们,真诚的激励他们,激发他们的学习热忱,激励他们说出自己对事物的相识,从而达到教学的目的。一年级数学上册教学反思4本节课其实是加法的复习课,在此之前学生已有了初步地了解,其内容也较贴近学生的生活,一个个场景学生差不多都有切身的体验,所以整节课的环节也是较顺畅的。引导学生运用自主、合作、探究的学习方式较符合学生的特点。课堂气氛也特别活跃。我通过人人说贴近生活的情景图,进一步激发了学生学习加法应用题的爱好,培育学生编加法应用题的
5、实力。这节课学生编合并、添加两种加法含义都有了明显的进步。本节课我较好地作到了以下几点1体现了学生的主体性。本节课营造了一个和谐民主的课堂氛围,为学生供应了主动参加的机会。每位学生都有同等的机会在各自的小组中探讨并编题,变原来的单纯旁观者为主动参加者,使全体学生获得了更多的自我表现和相识的机会,使思维真正地活跃起来,促进学生生动、活泼、主动地学习,使其全面发展。2培育了学生的创新实力。例如草地上的鸽子有的同学分成大鸽子和小鸽子,有的同学看成原来有的和飞来的。受此启发学生们把皮球看成大皮球和小皮球,原来的和滚来的从而培育了学生的视察实力和创新实力。3增加学生的合作意识和竞争意识。以同桌为单位相互
6、说培育了学生的合作意识。开展我提问,我回答的练习形式,调动了学生的的学习主动性,增加了学生主动进取的竞争意识。但这节课,还存在一些不足:由于课件的限制,学生编题时添加的方法用得许多且娴熟,相对来说合并的方法用得较少,且显得稍有生疏。一年级数学上册教学反思5加或减是依据小学生学习的心理特征,用学生宠爱的嬉戏为素材设计的一种数的计算的学习活动。借助富有合理数学意义,包含情感价值和数学价值的逻辑图式这一学习载体,使学生在好玩有益的嬉戏活动中参加加与减的整合,亲历再创建的过程,感受数学与日常生活的亲密联系,体验到很多问题可以用数学学问来解决,数学是解决实际问题和沟通的工具。学习背景材料是学生入门的基础
7、,只有学生对学习背景材料感爱好时,才会主动地参加学习。把学生喜爱的嬉戏活动引入课堂,学生倍感亲切,参加欲望强,促进了学校数学教学与学生的日常数学背景的联系。要学生讲出嬉戏中的数学,学生感受到嬉戏中也有数学,学数学有用。而将设置成嬉戏状态的逻辑图式呈现于学生面前,使枯燥的计算内容奇妙而自然地还原于生活,拉近了数学与学生间的距离,增加与数学的亲和力。以讲一讲,问一问、喜爱哪个组的方法?为启迪学生思索的导火线,学生用熟识的阅历自己去摄取信息,分析信息,揣测想象。在实践操作,视察比较,验证推理、探讨争辨中分析众多观点的合理成分和缺陷所在,吸取别人思索的特长,尽可能想方法完善自己和别人的观点。学生在玩中
8、学,学中玩;由想而悟,由悟而得。不仅驾驭学问,而且思索学问,诘问学问,批判学问,创新学问。一年级数学上册教学反思6依据教材编写的特点及内容间的亲密联系性,我以猜谜语的形式复习了上节课学习的内容,同时很自然地引出这节课将要学习的内容。学生对猜谜语很感爱好,很快就集中留意力参加进来。然后让学生动手去摸各种物体,感受各种物体的形态,加深了对物体的认知。然后进行“我说你摆”的嬉戏,让学生动手操作,在实践、体验、感知中驾驭学问,体会学习的乐趣。期间,嬉戏有一个步骤是将球放在正方体上面。由于学具中的正方体比较小,而球却有点大,要把球放正方体上有些不易,要有细心、耐性、恒心。一起先我想取消这一步骤,但惊喜地
9、发觉有的小挚友摆胜利了。于是我想,这正是培育他们耐性、静心的好时机,所以我给学生更多的时间去尝试,激励他们静下心来仔细地摆放。最终,基本上的小挚友都胜利了。这堂课的教学很紧凑,形式多样化,学生在详细的活动和操作中领悟了新学问,体现了“做中学”的新理念。假如我在时间的把握上能更抓紧点,练习的内容能再适当增加点,整堂课将会更加满足。一年级数学上册教学反思7最近,我上了连加连减这一课,连加、连减一课是本单元的一个难点内容,主要难在计算过程上,都要分两步进行口算才能算出结果,特殊是其次步计算要用到第一步算出的得数作加数或被减数,才能完成计算任务。而且这个学问点的思维方法对学习20以内进位加法有很大的帮
10、助,所以这个学问点在教材中的位置是比较重要的。而学生在学习这个学问前已经熟知加减法的含义,绝大部分学生对10以内数的加减口算也比较娴熟。而且学生具有添上、再添上与去掉、再去掉的生活阅历,所以理解连加、连减的含义并不困难。但是其次步计算要用第一步的结果,学生往往遗忘第一步的得数。胜利之处:为了让学生顺当驾驭连加、连减的计算依次和方法,教学时,我是这样设计的:首先,创设情境导入,激发学习爱好:让学生在生动详细的情境中学习数学是新课标的一个重要理念。因此,细心创设情境是提高教学有效性的一项重要教学策略。在数学教学实践中创设恰当的课堂情境,不但能激发学生学习的爱好,充分发挥学生的主观能动性,提高课堂教
11、学质量,而且还能培育学生实践操作实力和思维实力,使课堂真正成为学生自由发展的阵地。其次,引导学生看图也是关键。因此在上这节课时,要让学生通过体验事情的发生过程,来明白算式的含义,我把书上例题的投影片稍作变更,使小鸡吃米变成一个运动的过程,让学生感受来了、又来了用连加计算的生活阅历。充分发挥一图多用,让小鸡吃完米走掉、再走掉,让学生感受去掉、再去掉用连减计算的生活阅历。同时,要引导学生用自己的语言来表达画面的意思,在看懂图的基础上,列出算式。可采纳同桌合作的学习方式,发挥学生的主体性。为了解决连加、连减时,学生往往简单忘掉第一步得数,或者由于看不见第一步得数而造成其次步计算的困难,本课设计时重点
12、通过在第一步算式下画横线确定运算的依次,并登记第一步的得数,然后再接着往后算,从而解决了这一难点,当学生计算娴熟后,第一步算式下画的横线不用再画,第一步的计算得数也只要记在脑子里就行了。最终,还要注意学生动手实力和视察实力的培育。本节课我引导学生看算式先画,后说计算过程来进一步巩固连加、连减,深化新知。从而感知生活中到处有数学,为今后学习数学埋下种子。不足之处:1、在比较连加连减的运算依次时,我还可以再放手一些,让学生去视察,去表达,尽管学生有时表达得不到位,也赐予充分的.确定,因为这是孩子们思维的萌芽,老师的确定会使他们觉得自己是个了不得的独创家,增加学习数学的信念。2、由于个别学生平常对看
13、图说图意的表达实力训练的少,所以对动态课件喂小鸡的过程及摆小棒的过程不会用语言表述,不会提出数学问题。以后课堂上老师应加强这方面的训练。3、许多学生有学前的学习基础,所以对连加、连减的学习感到不吃力,只有少数学生计算速度较慢,所以教学中还要照看到少数学生的学习心理。一年级数学上册教学反思8本堂课总体环节的设计尚可,但细微环节之处还存在较多问题与不足。1.关于意图的探讨与算式意义的讲解欠具体。加减混合运算的意义是本堂课的一个难点,在突破这个难点上支配的时间不足,导致学生对这一学问的感知不够充分。因此,可适当多让几位学生说说算式所表示的意义,也可通过自由说、指名说、示范说等方式加强学生对这一学问点
14、的认知。2.计算过程的教学可再简略些。对于学生已经基本驾驭的学问点,如加减混合运算的计算依次,由于学生普遍驾驭得较好,因此可选择其中的几位学生回答一些有代表性的题目,而不必一一作答。另外,计算过程的用语可改作“先算再算”“第一步其次步”这样的用语更加妥当。3.提问的选择在代表性的选取上还需斟酌。本堂课提问过于细琐,且作为老师的我本身说得较多,留给学生的时间明显不够。4.练习的状况没有刚好向全班反馈,并且没有分层次,不具梯度性。在练习时还可适当增加设计,如“5+( )-2=6”这样的提高题,而不是全部的题目都是同一种类型。5.忽视了若干细微环节问题。如提问的规范用语,练习设计的细微环节问题,等等
15、。当然,本堂课还是有几个值得确定的地方。首先,整体环节设计思路清楚,课堂教学进行顺当;其次,教态亲切自然;最终,在巩固旧知中引入新课并揭示课题,导入过渡自然。一年级数学上册教学反思9相识前后是北师大教材小学一年级上册第五单元的第一个内容, 课堂上,我创设了学生喜闻乐见的情境,激发学生学习数学的爱好。本节课通过创设动态的赛跑情境,把学生并不生疏的竞赛结果分阶段呈现给学生,使学生能在已有生活阅历的基础上,树立起扎实的前后位置概念,明白面前的方向是前,背对的方向是后,谁在前面或谁在后面是相对的,而不是肯定的,从而作出正确的推断。在巩固运用时,我带领学生创设了排队嬉戏、乘车嬉戏的嬉戏活动。整个教学活动
16、充溢情趣,学生在趣中悟,乐中学,学中做,做中得。课堂上还留给学生自由思索和表现自我的空间。教学中我有意支配学生提问,既能培育学生的问题意识,又迎合了小学生好表现的愿望,也能学生回答问题的主动性,促进学生主动思索。本节课多次将要弄懂的问题让学生通过表演的形式来解决,旨在体现做中学的思想,在实际教学中取得了特别良好的效果。在活动中培育学生的实力、发展思维。在实际生活中,描述和确定物体的前后位置与依次是常常遇到的,所以我通过教学活动发展学生猜想、视察、操作、沟通的实力,让他们学会解决生活中的实际问题。同时,我有意识地为学生创设良好的数学沟通情境,用不同的形式对学生发表的见解进行激励,激励学生用不同的
17、方式表达自己的思想,使每个学生都有表现的机会,获得胜利的体验。学生在接触前后时,他们的生活阅历已经为学习打下了基础,而学好本内容则能把他们原有的阅历转化成较规范的数学学问。教材内容是利用森林运动会的情境,让学生表述5个小动物赛跑的情境,说一说每两只小动物的前后关系。但是我在设计的时候将后面的练习部分题目拿来当做情境创设,将这节课当成一个故事串联起来。首先我以自我介绍导入,然后创设去参与森林运动会坐车排队买票的情境,紧接着是参观第一个森林运动会百米赛跑,卡丁车竞赛,最终以一个嬉戏猜猜我是谁结束全课。孩子们通过多次描述小动物之间的前后关系,很快驾驭了前后位置关系。一年级数学上册教学反思10“找规律
18、”是依据课程标准改革理念新增加的内容,主要对学生进行数学思维方法的教学。本节课是“找规律”这一单元的第一节课,主要是介绍一些图形简洁的排列规律,培育学生用数学观点发觉规律的意识,为进一步学习有关数的排列规律做好打算。新教材对这部分学问的编排,结合学生日常生活实际,从联欢会装饰物有规律的排列现象,引出图形排列的一些简洁规律,使学生感受生活应用的广泛性,同时使学生受到美的熏陶。本节课实行了独立思索、合作探究、小组沟通的学习方式进行教学。为了让学生自然地接触新学问,又能活跃课堂气氛,调动学生主动性,我设计了嬉戏导入环节。通过嬉戏,学生爱好被调动起来,跟着老师做有规律的动作。然后让学生自己创建有规律的
19、动作,课堂气氛相当喧闹。整个课堂气氛高涨,不仅学生热忱全都调动起来了,还渗透了后面即将要学的新学问。为吸引学生提高学生学习爱好,让学生猜六月一日是什么节日。再出示教学主题图,让学生在愉悦的环境中探讨发觉规律。本节课我运用了现代教化技术协助教学,每个例题都制成了课件,这样教学内容就详细化、清楚化。教学中遵循儿童由易到难的认知规律,先找简洁的规律再找困难的规律,先由老师“扶”着学再到老师“放”开让学生自主学,既面对全体,又让有困难的学生能在老师的引导下学懂,还满意了思维活跃的学生想自己探究、找出规律的渴求。(通过对比,让学生体会到规律既可以是单层的,也可以是多层的,既可以是2个2个一组的,也可以是
20、3个3个一组的,体会规律的多样化。)在课堂上我把学习主动权交给学生,我充当一个参加者和组织者,让学生通过探讨、揣测、动手摆一摆、涂色等活动,自己发觉图形的排列规律。在教学最终,我把学问进行了拓展,让学生找一找生活中的一些规律,学生都纷纷举诞生活中有规律的事物,通过举例让学生体会生活中规律无处不在,因为有了规律,我们的生活才会丰富多彩。只要同学们擅长视察,会发觉生活中到处有数学。总之这节课,我和同学们融为一体,顺当地完成了教学任务。但是,也存在一些不足,由于内容支配较多,有些环节有些仓促,今后,我要接着学习新课程、新理念提高教学水平。一年级数学上册教学反思11一、因为同等,所以互动一年级学生好动
21、且留意力集中的时间不长,上课时总有跟同学跟老师不协作的现象,以前出现这种状况我总说“xx同学,请仔细听讲”,“xx同学,请坐好”等方式提示他们留意,可效果总不志向。近段时间我多表扬和一些平易近人的语言,如“你真乖”,“你真聪慧”,“xx讲得真好”等语言,竟能收到意想不到的效果。在学习过程中,老师的民主程度,是激发学生学习潜能发挥的重要因素。老师的言行神态,都在学生的脑海里定位,他们也有相应的学习反映。老师时刻关注着学生的情感看法价值观,捕获学生创建出来的珍贵的教学资源,让全部的学生都觉得自己被老师重视了,使不同层次的学生都认为自己是班里重要的一分子,时刻留意自己的行为了,认为要跟同学和老师好好
22、协作。二、因为合作,所以胜利在计算技能方面,一般的小挚友都能完成得比较精彩,不须要在课堂中花更多的时间去练习。这样,其实为学生的自主合作创建了很好的条件。由于一年级的学生好动且留意力集中的时间不长等缘由,我们总是担忧他们不能很好地进行合作学习。学生在探讨沟通的时候,往往有部分学生漫不经心地看着别人操作,听着别人发表看法,自己却不参加到活动中去,像一个旁观者。如何组织好一年级学生的小组沟通合作是教学的重点任务。一年级是学生良好学习习惯养成的初级阶段。一年级的学生特殊喜爱童话故事,教学中我通过在改编过的故事中穿插数学学习的学问,让他们在听的过程中找到问题,解决问题,这时老师与学生之间的合作就比较默
23、契了。在教学中,我还采纳了小组间复述故事解决问题及小组间新编故事设计新的问题两个主要环节进行小组合作。而且通过这样的探讨,平常不情愿主动回答问题的孩子也能提出问题考考小组内的同学了。合作实力得到了提高。一年级数学上册教学反思12本课教学“比较”,目标使学生能够比较两个物体的大小、多少、长短、高矮。轻重等等。通过一一对应来得知比较的结果。训练学生的语言表达实力。本课在教学时总体比较顺畅,学生思维活跃。一、导入本课运用生活中的情景导入,通过刚上课时为表扬坐的好的学生让其起立进而提问“你们看看他们两人的个子怎么样?”比较两个人的身高来引出学生说完整的话“谁比谁高,谁比谁矮”也就是本课的教学内容“比较
24、”。二、新授课运用了“动物王国趣味运动会”为情景导入,引出三个嬉戏也就是三个例题。第一个例题通过看图比较轻重。“图片上你看到了什么?”,学生通过视察图可以很快做出比较,“小鹿在下面,小猫在上面”,追问“为什么?”学生可以简单比较出轻重,但是要引导说完整的话“小鹿比小猫重小猫比小鹿轻。”其次个例题,通过视察图片视察到了什么?发觉羽毛球拍和乒乓球拍“同样多”(板书)。“你是怎样发觉的”、“分别有4个”,第一种方法是“数数”, “还有别的方法吗?”生不能总结出“一一对应”或者“一个对着一个”师引导看图用教鞭指着图说“一个羽毛球拍对着一个乒乓球拍”生跟着小声说,然后让生自己说一说,体会一一对应。通过一
25、一对应发觉,羽毛球拍和乒乓球拍同样多。利用圆片和三角型教具让学生自己动手摆一摆,同桌一人先摆5个圆片,另一个人再摆5个,怎么摆。通过动手发觉有的学生不能理解“一一对应”。例三:先出狗和狐狸的图,让学生利用前面的学问“你发觉了什么?”生可以简洁比出多少,而且可以说出数数和一一对应两种方法。接着出小兔的图,“看看图有什么改变?”学生不能总结出“小狗最多,小兔最少”,师先说,生再小声跟读,让生同桌之间说一说,在指名说。胜利之处:导入时运用了表扬孩子进而比较两人的身高作为引入,因为第一单元的比一比一课中涉及到过比高矮,利用同学的身高比较也很直观,所以学生有爱好而且可以顺当的引出本课内容。不足之处:在例
26、题一时,师太局限于比较“轻重”,其实学生说的“大小”等也很好,可以比较多种。我在以后的授课中要留意学问之间的融会贯穿和思维的发散。例二时,一个学生其实干脆就视察到了羽毛球拍和乒乓球拍中间的点,其实我应当顺势先顺着孩子的发觉进入一一对应,即激励了学生仔细视察的好习惯,也可以在此运用语言激励其他学生主动思索,带着爱好学习本例题,调动孩子视察、学习的主动性。创设的情景生硬,不够合情合理,导致学生在前期时还有很大的爱好,但是到后半程就没有了爱好。可见情景对激发学生的主动性有很大的作用,以后的教学时要留意创设情景的合理性。数学教学时应当在活动中教学,数学不是死板的,是在生活中可以敏捷运用的一门学科,所以
27、教学时应当多调动身边可以用到的情景等,这样可使学生更直观、更快速的汲取学问,并可以运用到实际中。在本课后,我发觉有的学生对“一一对应”的思想还是不太理解,所以在排队时我就运用“你们一个对着一个的站好,就像咱们数学课讲到的一一对应”,发觉学生既可以很快的站好队也明白了一一对应的意思。教学中语言存在很大问题,要逐步改正,让学生多说,调动学生的思维,不要压制学生,将课堂还给学生。一年级数学上册教学反思13加法和减法(二)这个单元主要教学100以内的进位加法和退位减法的口算和笔算。加、减计算中的进位和退位往往是教学难点,也是计算错误发生频率最高的地方。1.操作学具理解进位与退位,形成计算思路。在教学口
28、算与笔算、加法与减法、特别状况与一般状况的例题中,都通过摆小棒或拨算珠探究并建构计算方法。第74页例题列出的算式是246,按两位数加一位数的计算思路,先算的4加6得10,怎么办?这时摆小棒能激活10根捆成一捆的阅历,形象地展示出再算201030。摆小棒计算249,学生会有不同的思索和操作,因而算法可以多样化。各种算法虽然都是好的,但“辣椒”卡通的思路更好些。这种算法有三个优点:一是与不进位的两位数加一位数以及246的思路是一样的。相对稳定的思路易于学生驾驭;二是已经娴熟驾驭的20以内进位加法口算,能支持这种思路的运行;三是与笔算法则一样,有利于以后竖式计算的教学。摆小棒计算308,拆开1捆、拿
29、掉8根,形象地显示了从十位退1、个位作10的退位原理。摆小棒计算338,也可以算法多样化。“辣椒”卡通的算法更好些,是希望学生选用的方法。2.常常组织比较,刚好整理学问结构。到本单元为止,先后教学了100以内加、减计算的多种状况。能否组织成合适的学问结构,干脆影响学生对算法的驾驭以及计算的正确与娴熟程度。为此,教材有安排地组织不同计算状况的比较。(1)通过比较,进一步引导算法。第75页第2题的三组加法题,都从20以内进位加到两位数加一位数的进位加。第81页第2题帮助学生巩固计算思路,通过三组题的计算和比较,更好地应用十减几或十几减几计算退位的两位数减一位数。(2)通过比较,进一步理清思路。第7
30、6页第1题是三组两位数加一位数的题,每组题一道不进位、两道进位。进位加法里一道题和是整十数,另一道题和是非整十数。3引导估算。本单元教学的估算仍要求估计加法的和、减法的差是几十多。通过估算,进一步体会并区分进位加与不进位加、退位减与不退位减,从而实实在在地提高计算实力。在教学估算前支配了铺垫。如第76页第3题中的543和548,都是54加几,为什么得数分别是五十几和六十几?562和565都是5加六十几,为什么得数分别是六十几和七十?又如第82页第3题中的534得四十几,543得五十几,都是五十几减几,但得数差异很大。这些现象的发觉、缘由的思辨、结论的得出,成为估算教学的珍贵资源。在教学估算时,
31、把进位加与不进位加、退位减与不退位减结合在一起,有利于学生体会估算的方法,积累估算阅历。如483是进位加法,得数是五十多。652是不进位加法,得数仍旧是五十多。学生独立探究估算的方法,应用了口算与笔算的阅历,能促进口算与笔算水平的提高。一年级数学上册教学反思14教室是北师大版小学一年级数学上册第五单元“位置与依次”中的最终一个教学点。是本单元“前后,上下,左右的综合应用”。本节课是一个综合性的活动,目的是让学生结合已有的生活阅历,能确定物体前后、上下、左右的位置关系,促进学生空间的发展。教学时,我先是充分利用本班教室的真实情景,让学生谈论教室里物体的位置,引导学生细致地视察和有条理地表达。再让
32、学生看图说一说,在视察时,让学生用“我现在变成”的变魔术方式,引导学生想象自己是图中的某个物体,然后说出该物体前后、上下、左右物体的位置。然后,在引导学生想一想、说一说家里物品的位置,进一步发展学生应用数学的意识。最终再依据课本中供应的素材进行“巩固练习”。胜利之处:、本节课老师能够充分利用本班教室的真实情景,让学生直观地利用自己所熟识的素材进行新课的学习、探讨。符合低年级学生学习的特点,既简便又简单操作。、既有利用真实的情景进行新课的学习,又有将生活提炼到书本的学习,引导学生视察图片中物体的位置,并且留意引导学生想象自己站在图中,或者“变成”图中的某一物体来进行想象,这是学生乐于接受的方式,
33、避开了凭空想象给学生带来的茫然和枯燥。不足之处:、在引导学生想一想、说一说自己家中物体的位置时,只能凭借老师的生活阅历来推断学生的表达是否正确。、学生的语言表达实力还有待更进一步地提高。、在让学生体会前后、上下、左右是相对的,老师有留意充分地让学生身临其境地体会、感受,但是终归这是一个教学难点,还有很多的孩子还不能完全地转过弯来。措施:、在今后的教学中,应更加留意引导学生用比较精确、完整的语言表达自己的所思、所想。、尽可能地多进行“前后、上下、左右相对性”的练习。一年级数学上册教学反思15在数学教学过程中的量一量、比一比、画一画、拼一拼等动手操作,动口表述,动脑思维的实践探究活动,可使学生明理动情。例如教学“圆的相识”时,提问:你能在钉子板上围出一个圆吗?通过让学生猜一猜、围一围、激发学生探究的欲望,初步感受到直线图形和曲线图形的不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