曹植诗歌研究毕业论文.docx

上传人:安*** 文档编号:28722577 上传时间:2022-07-29 格式:DOCX 页数:28 大小:34.38KB
返回 下载 相关 举报
曹植诗歌研究毕业论文.docx_第1页
第1页 / 共28页
曹植诗歌研究毕业论文.docx_第2页
第2页 / 共28页
点击查看更多>>
资源描述

《曹植诗歌研究毕业论文.docx》由会员分享,可在线阅读,更多相关《曹植诗歌研究毕业论文.docx(28页珍藏版)》请在taowenge.com淘文阁网|工程机械CAD图纸|机械工程制图|CAD装配图下载|SolidWorks_CaTia_CAD_UG_PROE_设计图分享下载上搜索。

1、曹植诗歌研究毕业论文曹植诗歌研究创意是手段,创“益是目的ThestudyofCaoZhispoems摘要曹植是我国历史上伟大的诗人之一,也是建安文人中最出色的人物,其诗歌艺术成就非常高。从东汉时期开场逐步发展起来的五言诗,经过他多数量、高质量的努力创作,不仅诗歌艺术愈加觉悟、独立,题材范围扩大,而且诗歌艺术风格、形式也获得了空前的大发展,对于建安时期开拓出文人诗歌艺术史无前例的繁荣景象和构成彪炳千古的“汉魏风骨作出了突出奉献。详细来讲其诗歌创作的影响在三方面:曹植长于五言古体,对五言诗在中国诗坛上的牢固地位影响深远;曹植诗歌抒情味浓厚,对中国文人诗歌的抒情传统影响深远;曹植诗歌“骨气奇高,词采

2、华茂,对中国诗歌壮美的美学风格和温文尔雅的发展道路影响深远。同时给诗歌艺术的发展指出了新的方向,嘉惠后代文人诗歌创作。关键词:曹植;诗歌研究;五言诗AbstractCaoZhiisoneofourhistorysgreatpoetsandthemostprominentJiananscholar,whosepoemsalsohaveveryhighartisticachievements.Withhismulti-volumeandhigh-qualitycreativeefforts,theFive-characterpoetry,whichbeguntoriseupfromEasternH

3、anDynasty,wasdevelopedmoreawarenessandindependentinpoetryart,expandedthescopeofthesubjectmatter,madeanunprecedenteddevelopmentinthepoetryartisticstyleandform,evenmadeanoutstandingcontributiontoopenupthescholar-poetry-artsunparalleledprosperityandformthevigorousstyleofHan-WeiDynastyshinedthroughtheag

4、esduringJiananperiod.Specifically,CaoZhiscontributiontotheChinese-poetryismainlyinthefollowingthreeaspects.First,heisexpertinFive-character-ancient-versepoetry,whichestablishedthefirmstatusinChinesepoetry.Second,hispoemshaveastronglyrictaste,whichformallyestablishedtheChinese-literati-poetryslyrictr

5、adition.Third,hispoemshavethecharacterofhighstrength,wonderfulspiritandgorgeousexpressions,whichestablishedChinese-poetrysaestheticsplendorstyleandgentlepathofdevelopment.Atthesametime,hispoemspointedoutanewdirectiontothepoetryart,whichhadafar-reachingimpacttothefuturegenerationspoetry.Keywords:CaoZ

6、hi;Poetrystudy;Five-characterpoetry目录引论(1)一、曹植简介(1)二、建安时期的文化背景(2)三、曹植的文学思想及其诗歌创作(3)四、曹植诗歌中矢志不移的功业诉求(5)一曹植前期诗歌(5)二曹植后期诗歌(7)五、曹植诗歌的影响(9)一曹植五言诗对中国诗坛的影响(10)二曹植诗歌对中国文人诗歌抒情传统的影响(10)三曹植诗歌对中国诗歌温文尔雅发展道路的影响(11)六、结束语(11)注释(12)参考文献(12)谢辞(13)引论诗歌作为人类吟咏性情的产物,其功能主要是抒情。但原始形态的诗歌基本上是一种自然的诗歌,带有较大的自发性,自然的抒情、祭祀、鼓舞群情等功能占

7、有较大的地位,诗歌艺术尤其是诗歌的语言艺术的功能是次要的,甚至处于蒙昧的、不自觉的状态,原始的发展很缓慢。我国古代诗歌发展史中,大概到(诗经)时代,就获得了对诗歌的初步自觉。但(诗经)和汉乐府与音乐、娱乐、祭祀等功能复杂地联络在一起,存在于歌乐舞三位一体的状态中,不能算是纯粹的诗歌艺术,没有真正的独立与自觉。诗歌艺术的真正发展,是在它走上自觉的发展道路之后,这时的诗歌不但远离了原始的诗歌状态,而且也摆脱了音乐的母体,作为一种纯粹的文学体裁而存在。这种自觉的诗歌艺术,详细地讲萌芽于(诗经),初现于屈宋的楚辞,而最终成立于中古时期的文人诗歌艺术。中国古代文人诗歌系统确实立,以及从自然的诗向自觉的诗

8、的转变,是由以五言诗为主要体裁的魏晋诗人来完成的,而处于魏晋最前沿的建安诗人,尤其是以“三曹为中心的建安诸子则自然而然地肩负起了诗歌发展经过中历史赋予他们的重任,向着文学的觉悟与独立而发展,为诗歌的自觉而努力。一、曹植简介曹植192-232,字子建,是曹操的第三子,与父亲曹操、兄长曹丕被后世称为“三曹。以“三曹为中心,“七子孔融、陈琳、王粲、徐幹、阮瑀、应瑒、刘桢和蔡琰等人为羽翼,共同构成建安文学的代表,是中国文学进入自觉时代的先锋文学家。他们创造出来的“建安风骨成为中国古代诗歌的光芒典范和永远风流。“三曹作为建安文学的奠基人备受关注,曹植尤其遭到更多的重视,这虽然与他诗歌创作成就更为突出有关

9、,“邺中诸子,陈王最高,其人生遭遇使历代读者为他洒一掬同情之泪,也是一个重要原因。宋敖陶孙(诗评)论及曹植曰:“曹子建如三河少年,风流自赏1将青年曹植才情非凡、风流倜傥、志得意满的个性及精神风貌概括无遗。曹植自幼颖慧,出言为论,落笔成章,深得曹操宠爱,甚至曹操曾以为曹植在诸子中“最可定大事,“吾欲立为嗣,几次想要立他为太子。然而由于他主观感情强烈、行为听任、屡犯法禁、任性而为,缺乏政治家应有的成熟与稳重,引起曹操的震怒,而他的兄长曹丕则颇能矫情自饰,最终在立储斗争中渐占上风,并于建安二十二年217被立为太子。建安二十五年,曹操病逝,曹丕继魏王位,不久称帝。从此,曹植生活状况也因而一落千丈,发生

10、了根本性的变化,从一个过着优游宴乐生活的贵族公子,变成处处受限制和打击的对象,基本上被剥夺了介入政治生活的权利,根本无从发挥个人政治才能,建功立业的壮志落了一场空。公元226年,曹丕病逝,曹叡继位即魏文帝,曹叡对他仍严加防备和限制,其处境并没有根本好转。曹植在文、明二世的12年中,曾被迁封太多次。曹植(迁都赋)中写道“余初封于平原,转出临淄,中命鄄城,遂徙雍丘,改邑浚仪,而末将适于东阿,号则六号,居实三迁。连遇瘠土,衣食不继。得不到信任和处处被折磨的困难处境跃然纸上,尝尽世间冷暖和酸甜苦辣,因而能够讲曹植一生大起大落,既体味了生命的无限尊贵,又遭遇了极度卑微,可谓丰富多彩。最后封地在陈郡,于公

11、元232年逝世,卒谥思,故后人称之为“陈王或“陈思王。二、建安时期的文化背景在整个汉代,文人写作诗歌只是一些偶尔性的行为,直到汉末文人群体的文学意识才日益觉悟,诗歌创作风气日益兴盛,开场出现了一些追求审美意蕴,作风较多越出经学与经世之学范畴的五言诗人,初步构成诗人群体。魏晋时代,固然已经构成了群体的诗歌创作风气和一定规模的诗人群体,但还不普及,即便在“五言腾踊的建安时期,写作诗歌也还只是曹魏士人集团中以“三曹为主的一小部分人,而吴蜀两国基本上还没有进行五言诗创作的风气。汉末社会的急剧变化,结束了汉代大一统和思想大一统,文人从僵化的社会秩序中解放出来,思想产生剧烈震荡,开场以积极进取、求真务实的

12、姿态追求建功立业、拯济天下,希望博得人生的不朽。汉代经明行修的选士标准因之失去了存在的价值,两汉的政治权威与思想权威不复存在,文人脱卸了旧有的道德信条和礼教规范的重压,有感于社会的离乱,民生的凋敝,生命的短暂,兼之沉浮于风云变幻,目击人间种种悲剧,深感到事功难以尽凭,命运不可逆料,兴衰荣辱难以把握,思想更超出汉人“天人合一理论的规范,在奋进乐观的同时,不免对人生悲剧、内心体验和生命价值有更深入的考虑,重新认识与发现自己,儒学之外的思想玄学因之兴起。文人天然感慨良多,文学的功利束缚又相对松弛,诗歌抒情言志功能得以充分发挥,故其立身行事,往往能率心任性,表达本人的真实感情。建安时期,思想上由汉末经

13、学和子学向魏晋玄学转化的过渡,也是朴学向思辨哲学、浪漫哲学发展的过渡,诗歌艺术遭到时代精神的浸注,追求慷慨悲凉的美,兼之汉末文章渐趋华美,建安作家于事功不朽和文章不朽并不偏废,文学的美学特征开场遭到自觉的重视,文学也因而获得独立于经学的地位,出现了飞跃式发展。当然建安诗歌的发展也遵循着诗歌艺术内部的发展规律,既吸收汉乐府“缘事而发和(古诗十九首)无名氏诗人单纯抒情的特点,又汲取汉末名士以气节志望为诗为文的特点,使诗歌在内容和艺术上都超越了前代。“三曹、“七子等人在学术倾向上,儒学自然是他们的学问基础和思想上的重要渊源,但他们看重的不是传统的经学和礼学,而且子学范畴也不局限于儒学,他们重视博涉多

14、通,擅长表达和表现,关注现实,主张学术和文学应有经世之用,因此博涉多通、发奋有为之外,兼有务本尚用的特点,企图通过学术和文章培养思想能力和从事政治事务能力。这是一种务本尚用的治学主张。“建安是一个有作为的时代,无论是实际的政治,还是思想、学术都显示出质朴、明朗、刚毅、大气、有为的特色。建安诗人的思想风貌,尤其是他们所具有的锐气以及自觉尊重文化、注重考虑的人文精神,是历代文人少有的,正是这种良好的素质,使得士人们面临劫乱仍能关注文化,而且正由于受文化遭受浩劫性毁坏的景象所刺激,激发起复兴文化,建设文化的热情,这种热情成了建安文化和文学发展的原动力,这种刺激而生的热情毫无疑问是建安诗歌发展的一个重

15、要因素。而大动乱大忧患的时代和曹操统一天下的雄心在很大程度上是激发士人建功立业的直接动力,此时士人生命意识的觉悟又导致了其悲叹岁月不居,人生无常的思绪,使建安文人普遍产生了一种慷慨悲凉的情调。因而,建安文人尽管个性有异,风格不同,但大都追求慷慨悲凉的美是基本一致的,他们流露出的慷慨悲凉的情思,既是这样一个感情世界的自然裸露,又是一种感情的自己知足。故这一时期的文学,既有直面现实人生积极进取的乐观精神,又有产生于命运无常,自然永久的人生苦闷。总之,建安文人对生命短暂的感慨,最终导向及时建立功业、拯救天下、追求人生的不朽,而并未流于消极。正是在这样的文化背景下,才获得了诗歌艺术的觉悟与独立,以及建

16、安时期诗歌艺术的繁荣和发展。三、曹植的文学思想及其诗歌创作(与杨德祖书)是曹植较为全面地表达其文学观点的一片文章。在此信中,他表白了本人对诗文的喜好,提出了文人之间应有正确的批评观。同时他也表露了一些轻视文学的倾向:“辞赋小道,固未足以揄扬大义,彰示来世也。重谈扬雄所谓辞赋是“篆虫雕刻,壮夫不为之论,并强调本人意在“戮力上国,流惠下民,建永世之业,流金石之功,岂徒以翰墨为功勋,辞赋为君子哉?在曹植心目中,政治功利远在文名不朽之上。曹丕盛推“文章乃经国之大业,不朽之盛事(典论论文),声名可著于千秋。曹丕讲文章能够“经国,是从“文武之道,备随时而用(典论自序)出发;曹植不屑作辞赋君子,是由于他志在

17、建功立业。曹丕强调的是文章的体用,曹植强调的是人生最高理想,两人侧重不同。曹植的文学创作似乎是出于不得已而为之:“若吾志未果,吾道不行,则将采庶官之实录,辨时俗之得失,定仁义之衷,成一家之言,虽未能藏之名山,将以传之于同好矣。志在建功立业,未果,退而求其次。他的(薤露行)一诗还更明白地表达了致力于政治功业的想法:“人居一世间,忽若风吹尘,愿得展功勋,输力于明君。怀此王佐才,慷慨独不群。鳞介尊神龙,走兽宗麒麟。虫兽犹知德,何况于士人?孔氏删诗书,王业灿已分。骋我寸迳翰,流藻垂华芬。表白他即是用笔创作,也要为“王业效力,所谓“辨时俗之得失,定仁义之衷。这些诗文流露出来的思想都可确切地证明,曹植与曹

18、丕在大致一样的政治环境中,文学思想有较大的差异。很明显,曹丕文学思想开放而洒脱;曹植则遭到儒家传统思想的束缚与政治功利观念的羁绊。曹植(与杨德祖书)也开了文学批评的风气。关于文学的美学特征方面,曹植(前录序)讲:“君子之作也,俨乎若高山,勃乎若浮云,质素也如秋蓬,摛藻也如春葩。汜乎洋洋,光乎暠暠,与雅颂争流可也。由此,能够见出,从文学的批评、文学的美学特征方面,曹植都有较为自觉的认识。这一自觉认识,为文学由汉而魏的渐尚华美,建安文学进入“文学的自觉时代鲁迅(魏晋风度及文章与药及酒之关系)发挥了至关重要的作用。作为诗歌创作主体,曹植本人更是富于诗人的气质,他才思敏捷,性格外向,善交友,好表现,善

19、言谈,“任情而行,不自雕励,饮酒不节2,他遭到的思想影响也是纷繁复杂的,最主要的还是儒家学讲和道家思想。曹植理想是建不朽功业,志在政治。强烈的诗人气质,使曹植失去了朋友,失去了继嗣的资格,更失去了实现理想的时机。但天然地,曹植是一个天才诗人,他和很多文人一样心高气傲。黄初以后,曹植成为权利斗争中被猜忌与迫害的对象,“建永世之业,流金石之功(与杨德祖书)、“捐躯赴国难,视死忽如归。的愿望理想就此破灭,“闲居非吾志,甘心赴国忧。(杂诗),心理承受能力差,难以接受挫折和失败,迫不得已的闲愁之外,更频添了几多恐惧。不得不面对后半生穷苦窘迫的生活时,他文人的高傲无处安置,他脆弱的心灵也就不堪一击。现实的

20、窘境无法改变,只好求得精神解脱,于是他的热情、才华和不幸遭遇促使他倾注大量精神于诗歌创作。他兼善各类文体、诗体,尤长于五言,又精通音律,通晓fo经,能注意追求诗歌的音律和谐之美,这些都成为曹植本人诗歌产生不可或缺的主体因素。对于诗歌艺术的新变,曹氏父子的接受程度与创作表现也有所不同。曹植紧跟诗歌发展时代潮流,主要是从事五言诗的创作,五言占他现存完好诗篇的70%,固然多是乐府歌辞,但五言是其主要形式。(古诗十九首)在五言兴起的时代,尚属凤毛麟角之杰作,曹植已使五言杰作成为洋洋大观,钟嵘(诗品)屡称为“五言之冠冕、“五言之警策,在现存的63首五言诗中确实比比皆是,他为五言诗的发展并走向艺术的成熟做

21、了突出的奉献。同时在“五言腾踊的时代,曹植诗歌之体又突破(诗经)的四言体和带“兮字的楚辞体而兼有六言、七言和杂言体,在诗歌发展史上有划时代意义。就“五言腾踊的文人诗歌自觉发展的特定历史阶段来看,无论是从数量还是从其创作成就上,曹植都远远高出其父其兄,是中国文学史上第一个给五言诗奠定了基础并创作了大量抒情诗的一代大家,钟嵘称为“建安之杰(诗品序),其诗歌被钟嵘(诗品)推崇为“情兼雅怨,体被文质,并列为上品。由此可见,曹植在这个特定的诗歌历史发展阶段上对诗歌发展奉献尤为卓著,具有鲜明的代表意义,是魏晋时代文人五言诗歌自觉创作蔚然成风的一个缩影。四、曹植诗歌中矢志不移的功业诉求曹植一生以公元220年

22、这时曹操逝世,曹丕称帝为界,大体可分为两个阶段:前期的发奋进取与后期的失意痛苦,所以他的思想也相应地从前期的积极乐观、发奋有为转变为后期的抑郁痛苦,迫不得已,甚至悲观消极。无论哪一时期的思想倾向,都主要是由他所处的时代环境及他的人生遭遇决定的。当然这也就造成他的生活状况的前后不同,进而见出诗歌题材内容的前后差异。一曹植前期诗歌在建安时期昂扬向上、发奋有力、大气磅礴、积极进取的时代精神鼓励下,建安文学显示出了无与伦比的阳刚霸气,折射出了以曹操为核心的军事集团雄才伟岸的气魄。因而,受此风气影响熏陶的曹植,把政治事业作为人生的首要追求,而把文学创作排在次要位置。加之由于曹植少年时代就表现出的聪颖才华

23、,让曹操在太子的人选上也想打破“立长不立幼的常例,考虑立曹植为嗣,这也更加强了曹植发挥政治才华的斗志和等待。有了这样的有利背景,就更激起“生于乱长于军的曹植建功立业的雄心壮志,曹植前期的作品多数也是吐露这种志趣和抱负。于是,曹植作为一个天才人物在整个建安文学中横空出世,卓然不群,透射出他深受儒家思想及任侠时代潮流的影响。前期体现这种思想和抱负的作品有(白马篇)、(鰕鳝篇)、(名都篇)等。(白马篇)是这一时期的代表作品。诗中正面塑造了一位英姿飒爽、慷慨赴国难的侠少年,这样一位武艺精湛、忠勇爱国、勇于牺牲,以身报国的“幽并游侠儿,正是曹植青年时期理想的人生形象写照。诗歌以“白马饰金羁,连翩西北驰领

24、起,又以“借问谁家子十二句来补叙“西北驰的原因。诗人讲,健儿立功扬名于边陲已非一日,连翩西北而驰当然也非第一次,描写了健儿的武艺高强,背景广阔辽远,由近及远,先马后人,轮廓渐渐明晰,“游侠儿驰骋疆场、建功立业的英雄形象给人留下深入印象。继而又倒叙“名编壮士籍,告别家人时的心情;最后策马“赴国难的一幕则与开首重合。使白马英雄的形象渐次深化,忧国去家,捐躯济难的主题得到了鲜明突出的表现。最后几句赞扬人物“寄身锋刃端,性命安可怀。父母且不顾,何言子与妻。名编壮士籍,不得中顾私。捐躯赴国难,视死忽如归。道出了“游侠儿的思想底蕴和壮烈情怀,写的声沉阔远,荡气回肠。这样豪壮的诗句所表现出的积极进取精神正是

25、曹植前期思想的真实反映。(鰕鳝篇)中曹植以“鰕鳝游潢潦,不知江海流。燕雀戏藩柴,安识鸿鹄游?、“驾言登五岳,然后小陵丘。六句诗用了三组鲜明比照,最终引出“俯观上路人,势利惟是谋。、“抚剑而雷音,猛气纵横服。仕宦之徒唯势谋,壮士抚剑志在报国,构思别出心裁。诗人以豪迈气势登五岳而小陵丘,“俯观上路人,以居高临下之势藐视那些“泛泊徒嗷嗷的小人,表达了本人愿“高念翼皇家,远怀柔九州。抚剑雷音,猛气纵横,建功立业的强烈追求,充满英雄气概,弥漫着自信自负的少年意气。(名都篇)外表写战乱之后洛阳城市终于恢复昔日的繁华,贵族子弟斗鸡走马、射猎饮宴、寻欢作乐的情景,诗人选取少年游乐的片段来概括名都繁盛,而少年的

26、游乐又集中选取驰骋来表现、竭力描写驰骋少年身手的轻盈、射技的精湛,有声有色。同时也写出了都市富贵子弟游手好闲、终日斗鸡走马,饮宴嬉戏,日复一日,月复一月,固然也有高强的骑射技艺,“驰骋未能半,双兔过我前。揽弓捷鸣镝,长驱上南山。左挽因右发,一纵两禽连。余巧未及展,仰手接飞鸢。但止于佚乐,无益于国家,表达了一种对世俗的轻蔑,以及高行远志而不被人理解的思想感情。结尾四句“白天西南驰,光景不可攀。云散还城邑,清晨复来还。流露出了作者对盛年不在、人生易老、寿命不长的忧惧,以及居安思危的家国意识。也表现了作者对高超的骑技和精湛的射技的欣赏,以及不甘于像其他贵族子弟一样终日游乐,沉湎于享乐,希望利用青春生

27、命和时间积极进取、建功立业,以利于国家。游侠在史学家司马迁的笔下,是言必信,行必果,已诺必诚,不惜其躯的化身,不管是(白马篇)中的“游侠,还是(鰕鳝篇)中的“壮士,(名都篇)中的“少年,身上都凝聚着一股侠气。曹植借用其来形容马上健儿,主要着眼于不惜其躯而为国立功这一点上,以及漫漫滋生出的侠情结上。侠文化是中国传统文化体系中精彩纷呈的一面。而侠文化的特殊之处在于它既非天然地属于儒家文化,亦非天然地属于道家文化,而是在这两个文化体系中分别注入了属于本人的特质。于是就产生了儒家之侠和道家之侠。从古至今,儒家思想成为中国传统文化的支柱和核心,他的影响遍及社会方方面面,进而使侠儒有着鲜明的儒家人格:一是

28、强烈的积极进取的入世精神,关心现实世界;二是“以天下为己任;三是“自己的牺牲精神。而道家之侠更注重自然本性和个体智慧,个性鲜明而不容于世。显然,曹植的侠侧重于儒家之侠。结合(白马篇)、(鰕鳝篇)和(名都篇),能够见出中国传统文化中,人生在世,讲究立功、立德和立言,并把立功放在首位这一思想对曹植的深入影响,以及曹植身上潇洒自由、重情尚义的游侠气质和游侠情结,结合起来的表现就是为国建立不朽功业的迫切愿望及为此而愿不惜一切的豪迈气概和英雄精神。二曹植后期诗歌黄初公元220年曹丕称帝以后,即逐年收杀曹植集团的重要成员,如以“私受西域货赂3杀了孔桂,有“以市不丰乐4冤死杨俊。对于曹植及诸王,曹丕令他们回

29、归封地,并派监国使者对其进行监视。曹植因有争太子之嫌,更遭罪贬,朝廷不让他久任在任何一地方,经常改换他的封地,“十一年中而三徙都,也不许他和亲戚来往,不仅被排除在政治圈子之外,而且备受精神折磨。加上曹丕部下多方谗毁,他遭到了严厉的迫害,名为侯王,行动却不得自由,动辄得咎,形同囚徒,他曾讲本人是“圈牢之养物(求自试表)。其物质生活也很匮乏,曾自谓“连遇瘠土,衣食不继(迁都赋序),“块然守空,饥寒备尝(社颂序)。他的权利也是有限的,“僚属皆下才,兵人给其残老,大数不过二百人5,很多的艰苦在诗中都有反映。由此其诗歌创作也就转入了第二个时期。刘大杰曾讲过:“中国人生命的危险和心灵的苦闷,无有过于魏晋。

30、6这种危机和苦闷往往来自社会现实。这一时期的诗歌创作环境由于处在曹丕父子的猜忌、迫害下,曹植忍辱求生,心情极为悲愤苦闷,所以其内容与风格都发生了很大的变化。作品中那种豪迈自信、昂扬乐观的精神消失了,代之出现的则是深沉的愤激与悲凉,对曹丕集团的怨恨,对本人在无所作为中空耗生命的悲悼,人生短促、命途多舛、祸福无常的感慨,以及对自由生活的向往。思想深度上来讲,更高地则是以个人生命的悲剧来理解整个社会的苦难,其建功立业的渴望和志向,表现得更深入、更固执。这一时期的作品有(赠白马王彪)、(野田黄雀行)、(薤露行)、(当墙欲高行)、(仙人篇)和(升天行)等。(赠白马王彪)是这一时期的代表作。全诗气魄宏伟,

31、章节蝉联,构造严谨。这首诗的题目是“赠白马王而不是“吊任城王,但这“赠是赠别,为临别歧路而作。曹植不免回想起黄初四年五月他和任城、白马诸王一同朝京师会节气时的情景,来时大家一起来,归去时却少了曹彰。对曹植来讲,和曹彪是生离,和曹彰是死别,生离是这首诗的主线,然而写生离却又不能不带出死别,从更深的层次看,诗人写与任城王的死别,意在点醒这与今日和白马王的生离实无二致,与曹彰的死别很悲哀,而与白马王彪的生离无异死别,更是悲哀。刘克庄在(后村诗话)中讲“忧伤慷慨,有不可胜言之悲。使全篇覆盖着一层浓郁的悲剧气氛和悲愤之情。中间“欲济川无梁,“中途绝无轨,“欲还绝无蹊的“三无把作者当时走投无路、悲愤交加的

32、痛苦境遇和心情连结起来,文气贯穿,使全诗构成一个有机整体。情感表达上,或借景抒情,或直抒胸臆,或比兴寄托,都是“悲、“愤两字的不同表现,富于变化的表达方式,加强了诗歌的艺术感染力。(赠白马王彪)诗序中的“大别在数日似乎是对本人的命运唱挽歌,沉痛之及,令人闻之颤栗。残酷的社会现实和诗人本人的不幸遭遇,使得诗人为国效力的宏志不仅得不到实现,而且还感遭到生命的恐惧和生命的悲哀。这种生命之悲既是诗人的自觉在情感形式上的体现,更是苦难现实与本人苦难处境的共鸣音。但是这种对死亡的强烈感受和宏大悲哀只是诗人的弦外音,而表现出来的是超脱生命的悲哀。其中饱含着悲悼、愤慨和悲惧,但又显出慷慨激昂的格调。曹植的“知

33、命复何忧就是一种生命理想的追求,是一种对将来生存满怀自信心的憧憬中的苦恼。表现出的情感基调是富有追求精神和抗争气力的建功立业之曲,这才是其生命之歌的主旋律。“天地无穷极,阴阳转相因。人居一世间,忽若风飘尘,愿得尺功勤,输力于明君。怀此王佐才,慷慨独不群。(薤露行)从这里我们能够看出诗人高度的社会责任感在悲哀之中升腾起一股忿争的激情,深沉、激昂,具有非常强悍的生命强度。这正是我们经常所讲的建安时期具有普遍意义的慷慨之情。这种感情以一贯之于曹植生命的始终,同时也是曹植情感思想的本质特征。捉住了这一本质,曹植后期创作的两种很重要的题材内容的诗就能够得到顺理成章的解释了。那就是游仙诗和饮酒诗,其中无尽

34、的惆怅和深沉的悲哀,镂心刻骨的悲凉,只是一种外表化的情感现象,深层次上是假游仙诗、饮酒诗以寄慨,以表现建功立业和坚定不移的精神,以及对遭受严重压抑的不满和“冷对抗。诗人蒙受着心灵与肉体的双重迫害,远大理想和政治抱负一再幻灭,苦闷与彷徨无法解脱,于是精神的安慰变得异常迫切。假诗歌希望本人的精神得到一点安慰,苦闷得到一些解脱,心灵得到一丝慰藉。“曹植是一位有政治理想的诗人,但在黄初、太和时期,他完全失去了政治上求的发展的时机。这使得曹植的生活失去了平衡,心灵陷入矛盾痛苦之中。力求恢复平衡正是曹植后期生命活动的一个基本主题。7,“其实这是一种对于现实生活的对抗精神。8曹植后期的作品有一个新的变化,就

35、是出现了较多的游仙诗,这主要是遭到当时诗歌创作风起的影响使然,游仙诗名为游仙实为咏怀,以此作为安慰本人痛苦灵魂的一种选择和方式,通过虚幻的时间和空间意象使自己解脱。曹植后期局促藩邦,身受控制,以致“其音宛,其情危,其言愤切而有余悲,深切而又曲折地表现了封建上层统治的当权者对他的压制与防备,以及对他本人在失势后所遭受的严重压抑的不满与对抗。(当墙欲高行)借用“鼎湖飞龙的神话传讲来作起句,将“龙比作跃跃欲试的本人,把“天比作发挥抱负的舞台,把“浮云比作“谗巧令亲疏的监国使者,进而感到骨肉谗间,真伪莫辨,流露出一种心事难言的痛苦和受尽压抑的愤懑之情。还有(仙人篇)的“乘龙出鼎湖和(升天行)的“愿得行

36、阻辔,回日使东驰。对天上神仙世界热烈赞美,实际是对人间的否认,对曹丕一伙人一再迫害的愤怒控诉,也是对自由生活的热切向往。都深切地表现了他爱国忠君的高尚品格,以及强烈地希求待时而动,彷徨天上、转日回天的积极进取精神。尤其是(升天行扶桑之所出)一首,曹植自喻为高达千丈的扶桑神木,倾心向日,守护天涯海角。红日西颓如国家衰败,想将象征着权利的疆辔抓在手中,把装载太阳的车子扭转,使之转日回天。而(野田黄雀行)则很十分,采用比兴手法,以一个很感人的寓言故事,寄托本人愿“拔剑捎罗网,黄雀得飞飞。奋身拔剑,捎败落网,拯救丁氏兄弟。可惜“利剑不在掌,有负于朋友,固然很无奈,但还是表现了作者积极进取、有所作为的精

37、神和对险恶政治环境的对抗。同时,这种假诗寄慨,释放本人的情感状态,也是曹植儒道互现的丰富多彩的思想体系中的一个侧面。曹植被誉为“建安之杰9,一生用力在儒,儒家传统文化赋予其固有的道德规范及价值取向,志在立功济世,可理想与现实的强烈冲撞使得其理想志向幻化成了一场迷梦,且带来了恒久的痛苦。为了化解人生的痛苦,平衡内心的矛盾与冲突。曹植心灵中的道家思想开场奏效,以诗歌为媒介,向着艺术想象世界的空间开掘。在道家思想中,没有绝对对立的矛盾和不可调和的冲突,而是相互依存,曹植理想与现实的矛盾亦是如此,是道家思想给曹植指出了一条实现精神自由的道路,给其自由自在的想象思维提供了艺术渊薮和广阔无垠的伸展空间,也

38、给其伤痕累累的心灵开出了一剂拯救的良药。而根本上,道家追求超越现实和自然规律的终极目的,得到精神上的自由超脱,成为曹植解构精神与肉体双重痛苦压迫,在诗歌相貌上的一种外在情感表现。总之,无论曹植诗歌题材内容、思想情感多么丰富复杂,但都不过是其在理想、志向、追求支配下剧烈的建功立业旋律的一个个符号,真正的思想感情是潜意识中终生奋斗不息的建功立业和报效国家。五、曹植诗歌的影响曹植是一个有着强烈的自觉意识的天才诗人,他在诗歌创作方面有着多方面的努力和奉献。为我国古代诗歌在建安时期的发展,后世诗歌艺术的承继和新变,以及在唐朝发展为显赫的“一代之文学有着深入的影响。一曹植五言诗对中国诗坛的影响建安时期,“

39、群彦蔚起10、“门户各立11掀起了中国诗歌史上第一次文人诗的高潮,建安诗歌“五言腾踊12“彬彬之盛,大备于时13更是创始了我国五言诗的黄金时代。曹植正是这一时代诗歌领域中一颗璀璨的明珠,他长于五言古体,大力创作五言诗歌。“据逯钦立辑校的(先秦汉魏晋南北朝诗),曹植五言诗在数量上占整个建安五言诗的27.7%,比重大于任何一个建安诗人的五言诗。14因而,我们能够讲曹植才是诗歌艺术史上第一个大力创作五言诗的诗人。从题材范围上来看,有咏史诗、咏怀诗、咏物诗、寄赠诗、山水诗、田园诗、游仙诗、边塞诗等等,极大地开拓了五言诗的题材领域,真可谓“备诸体于建安者,陈思也15,对后世的阮籍、左思、陶渊明、郭璞、谢

40、灵运、李白、杜甫惠泽甚远。在艺术上,由于精通音律,曹植诗对仗工整、平仄调谐、音节铿锵,对五古到五律的规范有着重要影响;而其诗深于取象,善为比兴,也是一大创举,如(野田黄雀行)、(美女篇)等。诗歌语言清丽,出语自然,浑然天成。吴乔(围炉诗话)云:“五言盛于建安,陈思王为之冠冕,潘陆下面无能与并者。子美言诗看子建亲,故苏子瞻云诗至子美一变也。元和、长庆以后,元、白、韩、孟嗣出,杜诗始大行,后无出其范围者矣。今之论诗者,但当祖述子建,宪章少陵,古今之变,于斯尽矣。虽不免溢美,但确实道出了曹植于五言诗方面的重要奉献。二曹植诗歌对中国文人诗歌抒情传统的影响建安文学是在继承和创新两汉文学的基础上发展起来的

41、,在两汉时期,抒情因素在诗歌中只是一股流于内层的潜流,但这股潜流反映了诗歌的本质特征,有着强大的生命力和冲击力。随着诗歌的不断发展和文人诗歌创作意识的觉悟,抒情遂被确立为中国诗歌的一个传统。汉乐府在艺术上的显著特点是“感于哀乐,缘事而发,很少超脱出事件和详细感受去表现某种情感,事件为汉乐府的基本要素,抒情依附于叙事经过进行。到汉末“古诗十九首等文人无名氏古诗中,在某种程度上则摆脱了单纯的“缘事而发的创作观念,愈加趋向了抒情性的写作原则,“事被提炼为诗歌抒情活动的主要元素,这也是诗歌艺术由民间向文人变化的一个标志和里程碑。曹丕的“文气论的诗歌理论探索,诗歌艺术方才觉悟,以情为本,但以创作实践确立

42、中国文人诗歌抒情传统的诗人当为曹植,他既汲取了汉乐府“缘事而发和无名氏诗人趋向抒情的特点,使诗歌在内容和艺术表现上都超越了前代。其诗“本乎性情16,慷慨高歌不减乃父,“柔情丽质,不减文帝17,无情不可抒,无意不可达。庾信(悲伤赋序)谓曹植诗“千悲万恨。张戒(岁寒堂诗话)谓“子建、李、杜皆情意有余,汹涌而后发者也。陈祚明(采菽堂古诗选)也讲“真切情深,子建所长,方东树(昭昧詹言)称曹植“情至之语,千载下犹为感谢悲涕。王世懋(艺圃撷余)云:“古诗,两汉以来曹子建出而始为宏肆,多生情态,此一变也。较为中肯地概括出了子建诗对于中国诗歌抒情传统确立的影响和奉献。三曹植诗歌对中国诗歌温文尔雅发展道路的影响

43、纵观中国古代诗歌的发展史,建安以前,(诗经)天然古拙,(楚辞)华美壮丽,到了(汉乐府)则刚健质朴,(古诗十九首)则平易淡远。建安时曹植“檃栝(风)(雅),组织屈宋,汲取乐府诗精华,“法(十九首)意象18而开场着意于炼字造句。锻炼出“骨气奇高,词采华茂的品质,而且“情兼雅怨,体被文质,粲溢古今,卓尔不群19如“抚剑而雷音,猛气纵横浮((鰕旦篇)),“寄松为女萝,依水如浮萍(闲情);“秋兰被长坂,朱华冒绿池(公宴),这类诗句或悲壮宏阔,或凄恻委婉,或清丽工致,无不气韵流注,意象相生,都充分显示了诗人把观察事物、体验情感与选择词藻、锻炼字句相结合的用心,“意厚词赡,气格雄浑方东树(昭昧詹言),总体上

44、呈现出壮美的风格和温文尔雅的总体特征,后世的阮籍、左思、乃至鲍照、庾信等,受曹植“骨气奇高、温文尔雅的影响,诗歌创作有风有骨、重文存质,到了唐代的陈子昂更是高举“汉魏风骨,为唐诗创始了一条情文并茂的发展道路。总之,曹植以五言体式、抒情为本、情文并茂为诗学品格,对中国古代诗歌艺术的发展做出了多方面的探索,同时也做出了多方面的积极影响和奉献。六、结束语本文在前人关于曹植诗歌研究的基础上,对曹植本人生平经历做了简单介绍,从时代文化背景、学术文化风貌和曹植的人格理想等方面,深化分析了曹植诗歌艺术的产生、发展和构成的原因,讨论了曹植的文学思想,并以详细作品为例,阐述了其前后期诗歌的不同题材内容及其所反映

45、出的思想观念,以及贯穿始终的情志旋律。最后,简单地概括出了曹植志在“戮力上国,流惠下民,但建功立业的理想愿望难以实现,于是退而立言,“骋我径寸翰,流藻垂华芬,最终被后人垂范并师法千秋,创始了我国五言古诗的黄金时代,为后世诗歌艺术的健康发展做出了显著的奉献。故曹植被誉为“诗歌隋珠20、“五言圣境21、“百代宗工22,正如余冠英在(汉魏六朝诗论丛)中讲曹植是“第一个以诗为事业的人,诗终于使他不朽。注释本文所引用的曹植诗文均来自傅亚庶注译的(三曹诗文全集译注),吉林文史出版社,1997年1月第1版。参考文献1梁祖苹.曹植赠答诗主体意识的呈现J.宁夏大学学报人文社会科学版,2000.22陈寿.三国志M

46、.湖南:岳麓书社,2006,378-3793缪鉞.三国志选注M.北京:中华书局,1884张可礼.三曹年谱M.济南:齐鲁书社,1983.1955陈寿.三国志M.湖南:岳麓书社,2006,390-3916刘大杰.魏晋思想论前言M.上海:上海古籍出版社,19987钱志熙.魏晋诗歌艺术原论M.北京:北京大学出版社,2005,1608王丽珍.透过诗歌解读曹植人格J.长春理工大学学报高教版,2020.9钟嵘.诗品M.陈延杰.诗品注M.人民文学出版社,1980,201011吴淇.六朝选诗定论A.河北师范学院中文系.三曹资料汇编C.中华书局,1980,6612刘勰.文心雕龙A.赵中邑.文心雕龙译著M.漓江出版

47、社,19821319钟嵘.诗品M.陈延杰.诗品注M.人民文学出版社,1980,114陈良运.三曹三辨J.南昌大学学报社会科学版,1994,11518胡应麟.诗薮内篇卷二M.上海上海辞书出版社,197916丁宴.陈思王诗抄原序A.河北师范大学中文系.三曹资料汇编C.中华书局,1980,224-22517钟惺.古诗归卷七A.河北师范大学中文系.三曹资料汇编C.中华书局,1980,63-13820张炎.曹子建集七卷本序A.河北师范大学中文系.三曹资料汇编C.中华书局,1980,14321张笃庆.师友诗传录A.河北师范大学中文系.三曹资料汇编C.中华书局,1980,19122严可均.曹子建校辑叙录A.河北师范大学中文系.三曹资料汇编C.中华书局,1980,22

展开阅读全文
相关资源
相关搜索

当前位置:首页 > 应用文书 > 教育教学

本站为文档C TO C交易模式,本站只提供存储空间、用户上传的文档直接被用户下载,本站只是中间服务平台,本站所有文档下载所得的收益归上传人(含作者)所有。本站仅对用户上传内容的表现方式做保护处理,对上载内容本身不做任何修改或编辑。若文档所含内容侵犯了您的版权或隐私,请立即通知淘文阁网,我们立即给予删除!客服QQ:136780468 微信:18945177775 电话:18904686070

工信部备案号:黑ICP备15003705号© 2020-2023 www.taowenge.com 淘文阁