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胃癌腹腔镜手术治疗疗效.docx》由会员分享,可在线阅读,更多相关《胃癌腹腔镜手术治疗疗效.docx(4页珍藏版)》请在taowenge.com淘文阁网|工程机械CAD图纸|机械工程制图|CAD装配图下载|SolidWorks_CaTia_CAD_UG_PROE_设计图分享下载上搜索。
1、胃癌腹腔镜手术治疗疗效随着腹腔镜技术的发展,腹腔镜胃癌根治术已成为临床治疗胃癌的标准术式。进展期远期胃癌由于肿瘤体积大,且侵入较深,加上胃周淋逢迎转移,给手术治疗带来一定的难度。本院选取62例进展期远端胃癌患者作为研究对象,讨论腹腔镜手术治疗进展期远端胃癌的最近临床疗效及安全性,现报告如下。1资料与方法1.1一般资料选取本院2004年1月2009年10月收治的62例进展期远端胃癌患者作为研究对象,获得患者及家属知情同意介入本次研究,并签订知情同意书。采用随机数字表法将62例患者分为研究组和对照组,各31例。研究组男17例,女14例,年龄5184岁,平均年龄(63.312.6)岁。对照组男18例
2、,女13例,年龄5581岁,平均年龄(64.113.2)岁。两组患者性别比例、年龄构成等一般资料比拟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具有临床可比性。1.2研究方法1.2.1研究组行腹腔镜远端胃癌根治术:全身麻醉,取两腿分开平卧位,建立CO2人工气腹,压力为13mmHg(1mmHg=0.133kPa),置入腹腔镜器械,仔细探查腹腔粘连情况、肿瘤位置、能否侵犯浆膜、周围脏器等,于横结肠中部大网膜与横结肠附着缘处离断大网膜,在胰尾部游离并离断胃网膜左血管、脾胃韧带和胃短血管,并清扫第4d组淋逢迎,充分暴露肠系膜上静脉,清扫第14v组淋逢迎,夹闭并离断胃网膜右动静脉,清扫第6组淋逢迎,分离出胃十二指肠
3、动脉、肝固有动脉、肝总动脉,清扫第12组淋逢迎,分离胃右动静脉,清扫第5组淋逢迎,仔细分离脾动脉,向小弯侧剥离,清扫第7、8、9、11组淋逢迎,使用超声刀裸化胃小弯,去除第1、3组淋逢迎,将游离胃及大网膜提出腹壁外,行远端胃大部切除和毕式消化道重建,留置腹腔引流管,逐层缝合切口。1.2.2对照组行开腹远端胃癌根治术:全身麻醉,取平卧位,在上腹正中做长约20cm的手术切口,手术范围和淋逢迎清扫范围与研究组一样。1.3观察指标综合比拟两组患者术中、术后情况及并发症发生率、5年生存率。1.4统计学方法采用SPSS17.0统计学软件对研究数据进行统计分析。计量资料以均数标准差(x-s)表示,采用t检验
4、;计数资料以率(%)表示,采用2检验。P0.05表示差异具有统计学意义。2结果2.1术中、术后情况研究组手术时间长于对照组(t=3.7597,P0.05);研究组术中出血量、肠道功能恢复时间、住院时间均显著优于对照组,差异具有统计学意义(t=19.1922、4.5487、4.7370,P0.05)。见表1。2.2安全性分析研究组术后并发症发生率低于对照组,差异具有统计学意义(2=6.7965,P0.05)。见表2。2.35年生存率比拟研究组患者5年生存率为51.6%(16/31),显著高于对照组的29.0%(9/31),差异具有统计学意义(P0.05)。3讨论胃癌是一种常见的临床恶性肿瘤疾病,
5、早期患者无明显症状,诊断困难,多数胃癌患者就诊时已进入进展期3。D2淋巴清扫术为进展期胃癌的标准术式,涉及腹腔干、肝固有动脉、脾动脉、肝总动脉及胃网膜右动脉的淋逢迎清扫,手术切缘有无癌细胞残留以及淋逢迎清扫能否彻底,是手术成功与否的重要评价指标。董峰等4研究结果表明,同开腹远端胃癌根治术相比,腹腔镜下远端胃癌根治术手术时间较长,但出血量少,术后恢复快,两种术式在复发率、5年无瘤生存率方面比拟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腔镜具有视野放大作用,可充分暴露正确的解剖间隙,保证淋逢迎完好性,超声刀对血管的脉络化精细操作,可避免大血管损伤,术中发生的小出血点,可使用小纱布条进行压迫止血,术中创伤小,
6、术后恢复快,疼痛稍微,可早期下床活动,术后出现皮下气肿、脐疝、切口感染、吻合口出血、吻合口漏、十二指肠残端瘘等并发症的发生率较低。与传统开放手术入路一样,腹腔镜入路需遵循的肿瘤学原则为完好切除原发病灶,保证足够的切缘和充分的区域淋逢迎清扫。因而本研究中分别采用腹腔镜远端胃癌根治术和开腹远端胃癌根治术治疗远端胃癌,旨在讨论腹腔镜手术治疗进展期远端胃癌的最近临床疗效及安全性,结果表明:研究组手术时间长于对照组,术中出血量、肠道功能恢复时间、住院时间均显著优于对照组(P0.05);研究组术后并发症发生率为6.45%,显著低于对照组的19.35%(P0.05),研究组5年生存率显著高于对照组(P0.05),同赵永亮等研究结果一致,证实腹腔镜胃癌根治术治疗进展期远端胃癌具有出血少、住院时间短、并发症少等优点。综上所述,腔镜远端胃癌根治术治疗进展期远端胃癌疗效显著,恢复快,并发症少,安全可靠,值得临床推广使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