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谚语中反映出的民族文化(精品).docx》由会员分享,可在线阅读,更多相关《谚语中反映出的民族文化(精品).docx(4页珍藏版)》请在taowenge.com淘文阁网|工程机械CAD图纸|机械工程制图|CAD装配图下载|SolidWorks_CaTia_CAD_UG_PROE_设计图分享下载上搜索。
1、谚语中反映出的民族文化1汉哈谚语风俗习惯差异1.1汉哈谚语风俗习惯不同点风土风俗类的谚语所涉及的是某一地方的山川景物、风俗习惯、传讲、特产等。充分反映了哈萨克人民生活环境、饮食习惯、生产方式等。1.2汉哈谚语风俗习惯一样点在社会道德的谚语中,汉哈谚语有一样点。例如:汉语谚语中的“忠言逆耳、在哈萨克族谚语中“朋友的话使你哭、敌人的话使你笑在反映爱祖国、爱家乡这一品质方面有一样点。例如“:天下兴亡、匹夫有责、在哈萨克族谚语中表现为“与其在别人的国家当苏丹、不如在本国当穷汗;崇尚团结类。例如:“家和万事兴、“兄弟不合、到嘴的东西吃不到、“兄弟齐心、其力断金;在重知识、重理想的方面。例如:“劳动是知识
2、的源泉、知识是生活的指南“、读书是知识的源泉、知识是生命的烛焰。2汉哈谚语畜牧文化差异畜牧文化是哈萨克族最典型的文化特征,这些特征自然在其谚语中有所体现。首先在哈萨克谚语中有很多有关牧场的谚语,由于牧场是哈萨克族放牧的地方,是哈萨克族赖以生存的地方,选择好的牧场是发展畜牧业的关键所在,他们的生活和牧场息息相关,没有牧场就没有游牧生活的场所,对牧场的忠爱其意义不言而喻,所以哈萨克族人民非常重视人、草场、家畜之间的平衡关系,对草场也是倍加爱惜,不毁坏草场,自然在谚语中也会有不少是反映牧场的。3汉哈谚语农耕文化差异汉哈谚语农耕文化不同点自古以来,谚语始终活跃于人们的生活生产活动之中,无论是口头上,还
3、是书面上,都被广泛地运用着。这不仅讲明了谚语内容的广博,还讲明谚语来自民间,与人民群众的农业生产有着密切联络有关。由于我国幅员辽阔,物产丰富,农业谚语也异常丰富,就涉及的范围来看,有农作物、节气、水利、耕作、肥料种植等方面的谚语。(中国谚语资料)编辑的四万多条谚语,其中农谚占了五分之一的分量。我们能够看到很多关于农业生产的谚语:“稻花要雨,麦花要风、“浅水插秧,寸水返青、“高粱开花连天早,坐在家里吃好饭,等等农业生产斗争的领域,是产生谚语的肥沃的土壤,农业生产的重要经历。我们以冬小麦的播种季节为例:华北地区中部的农谚是“白露早,寒露迟,秋分种麦正当时;华北地区南部的农谚是“秋分早,霜降迟,寒露
4、种麦正当时;华北北部的农谚是“白露节,快种麦又如芝麻的播种季节:北方是:小满芝麻芒种谷,过了冬至种大黍;中部地区是:芒种种芝麻,头顶一棚花;南部地区是:头伏芝麻二伏瓜,三伏栗子老庄稼江西即便是在同一地区,由于地形地势的不同,相互的气候条件、温度、湿度也不一样。还是以小麦的播种为例,华北的农谚就是“白露种高山,秋分种平川,湖北的农谚则是“白露种高山,寒露种平川,高山和平川,即便它们是属于同一地区,播种同种农作物,农时上也要有所差异。由此可见,气候、时令节气、温度等变化直接影响着农民们的春种秋收、衣食饱暖,影响着农业的生产。地域的不同也会有不同的农时,古代农业主要是靠天收获,因而农民对天时和农业生产之间的关系特别注意。4结束语谚语是民族语言的精华,是语言中最富有民族文化特色的部分。谚语作为熟语的一种,反映了各民族文化的精华。谚语是文化的产物,是人类文化最古老和最有价值的表现形式之一,深深地植根于民族文化的肥沃土壤之中。谚语是随着社会历史的发展,随着各种新生事物、新经历的不断涌现而不断发展的,自然而真实地反映着历史的变迁和社会现实,具有深厚的社会文化的历史沉积与印记。汉哈谚语受各自文化的影响,存在着各方面的差异,各自表达形式不同,含义更是千差万别。因而,在学习汉语的经过中应更多地去了解汉语文化的特点及深层次内涵,只要这样,才能在跨文化交际中恰当的理解并运用语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