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有关中国哲学方面的论文发表范文.docx》由会员分享,可在线阅读,更多相关《有关中国哲学方面的论文发表范文.docx(9页珍藏版)》请在taowenge.com淘文阁网|工程机械CAD图纸|机械工程制图|CAD装配图下载|SolidWorks_CaTia_CAD_UG_PROE_设计图分享下载上搜索。
1、有关中国哲学方面的论文发表范文有关中国哲学方面的论文发表范文中国哲学不同于西方哲学的魅力之美,与中国特殊的历史背景和传统文化是不可分割的。下文是我为大家搜集整理的有关中国哲学方面的论文发表的内容,欢迎大家阅读参考!浅谈(乐记)的和谐思想及其现实意义论文摘要:(礼记乐记)作为中国古代一部重要的儒学典籍,蕴含着广泛而深入的哲学、伦理道德等方面的内容,所有这些,在“和这个概念中都得到了充分的体现。本文试图从多个角度来全面分析(乐记)的这一重要范畴“和,为今天和谐社会的构建寻找哲学基础,并探索其对构建和谐社会的现实意义。论文关键词:乐记礼乐和和谐社会乐黛云在其著作(跨文化之桥)中写到:“追求和谐是东方
2、各民族共同的传统精神。“和是中华民族永久鲜活的文化精神,凝聚着中华民族对人生、社会乃至宇宙的深入体验和理性考虑。(乐记)是我国一部重要的儒家典籍,它的内在灵魂就是“和。(乐记)以天地为思维的两极,运用整体思维和模糊思维,以意象化的语言阐释了“和的思想,不仅在当时,乃至今天都具有深入的人文价值和积极的现实意义。一、(乐记)的“和谐思想讨论要想真正弄清楚(乐记)“和谐思想的含义,就不能不涉及中国哲学史上的“和“同之辩问题。(国语郑语)记载了郑桓公和史伯的对话,史伯讲:“夫和实生物,同则不继。以他平他谓之和,故能丰长而物归之;若以同裨同,尽乃弃矣。故先王以土与金、木、水、火杂,以成百物。声一无听,物
3、一无文,味一无果,物一不讲。史伯的这番话,集中地阐述了要求“和但决不能“同这一问题。所谓“和就是不同事物的有规律的和谐的相处,矛盾双方的对立统一,而不是消除差异,消灭对立,所以“和不能与“同划等号。搞清楚了“和“同之辩,有助于我们更好的理解(乐记)的“和谐思想,本文拟从三个方面来讨论(乐记)“和谐思想的含义:(一)人与心的和谐人与心的和谐,即人本身的和谐,它本质上就是关于“理与“欲的关系问题。“理和“欲是历来受伦理学和道德规范重视的一种关系。它讲的是人的各种物质追求和各种精神追求之间的关系。“理即“天理,就是“人道之正;“欲即“人欲,就是喜、怒、哀、乐各种情绪的外露,对物质世界的各种欲望。在古
4、代尤其重视对“欲的节制。(乐记乐本篇):“人生而静,天之性也;感于物而动,性之欲也物至知知,然后好恶形焉。好恶无节于内,知诱于外,不能反躬,天理灭矣。“理就是“人生而静的“天之性,它是先天就有的,是上天赋予的,它的特点是“安然平静、“和顺;而“欲是后天的,是主体在认识客观世界的经过中构成的不好的一面,是“感于物而动的结果,是需要抑制的,否则就会“有悖逆诈伪之心,有淫逸作乱之事。假如人不加节制地放纵本人的欲望,就会导致人伦的混乱和道德的败坏。因而需要一种“正道来对外在的诱惑和个人的欲望加以节制和进行正确的引导,到达“和的状态。“是故先王之制礼乐,人为之节-.礼节民心,乐和民声“礼乐不可斯须去身。
5、致乐以治心,则易直子谅之心油然生矣。通过礼乐的教化功能,“理与“欲的关系得到合理的解决,“天理存而“人欲灭,也即实现了人与心的和谐。(二)人与人的和谐人与人的和谐,就是处理好人与人的关系,使社会生活有序合理。(乐论篇)讲:“乐者为同,礼者为异。同则相亲,异则相敬。乐胜则流,礼胜则离。合情饰貌者,礼义之事也。礼义立,则贵贱等矣。乐文同,则上下和矣。孔颖达解释这段文字讲:“同则相亲无所问别,故相亲也,异则相敬有所殊别,故相敬也。乐胜则流,礼胜则离者,此明虽有同异,而又有相须也,胜犹过也。若乐过和同而无礼,则流慢无复尊卑之敬。若礼过殊隔而无和乐,则亲属离析,无复骨肉之爱,唯须礼乐兼有,所以为美。故(
6、论语)云,礼之用,和为贵是也。孔颖达所讲“唯须礼乐兼有,所以为美,一语道破了(乐论篇)这段文字的天机。“乐统同,礼辨异,礼强调人与人之问的不同,人为地拉开了人与人之问的距离;乐则强调人与人一样的地方,力图缩短人们之间的心理距离。二者的相互补充,相互作用,就是“和。“乐与“礼是相辅相成,缺一不可的。“礼将人们区分开来,分清尊卑;“乐则让不同等级之间的人和睦相处。而“和则是体现出礼乐教化所要到达的一种人际关系上的美妙境界:“是故乐在宗庙之中,君臣上下同听之,则莫不和敬;在族长乡里之中,长幼同听之,则莫不和顺;在闺门之内,父子兄弟同听之,则莫不和亲。(三)人与天的和谐人与天的和谐,即人与自然的和谐,
7、也就是古人讲的天人合一,今人讲的人与自然和谐相处。蔡仲德先生在其著作(中国音乐美学史)中写道:“(乐记)以为天有阴阳之气,此阴阳之气生养万物,给万物以生命。所以天、人、物统一于气,自然、社会统一于气,气使宇宙成为一个和谐的整体。(乐记)以天地为思维之两极,以乐礼相比、相对,避免了以管窥天的遮蔽和详细事物的制约,这种宏大的视野所追求的是天、地、人的和谐统一,也是一种超越狭隘的感性经历和个人心理的升华。在(乐记乐象篇)中“从以箫管,奋至德之光,动四气之和,以著万物之理;(乐记乐情篇)中“是故大人举礼乐,则天地将为昭焉。天地欣合,阴阳相得,煦妪覆育万物,然后草木茂,区萌达,羽翼奋,角胳生,蜇虫昭苏。
8、羽者妪伏,毛者孕鬻,胎生者不殖,而卵生者不弛,则乐之道归焉耳!;(乐记师乙篇)中“夫歌者,直己而陈德出,动己而天地应焉,四时和焉,星辰理焉,万物育焉。显然,这都是以天地宇宙自然为认识对象和审美对象,把宏观的天地熔铸于和谐运转的图式之中,体现了中国传统的阴阳调和、刚柔相谐、动静互补的中庸把握。古人是很敬畏天地自然的,“人的心灵与整个自然致也就是讲,在天人感应、天人互动的历史进程中,“天和“地都被社会化、人化、文化和神化了,所以人们在长期的历史承传中,崇拜和敬畏天,就再自然不过了,“故圣人作乐以应天,制礼以配地。遵循一定的自然规律来制定礼乐,用规律来指导人的活动。这种尊重事实,尊重客观规律的科学思
9、想在今天都是极其珍贵的。而更为难能可贵的是,“中国古代的先贤们拥有大智大慧,他们在敬畏和崇拜天地的同时,并没有消极地屈服于天地,而是在明于天地的基础上,以积极的心态去建构天地之间的和谐关系,建构乐(人)与天地之间的和谐关系。“乐者,天地之和也;礼者,天地之序也。和故百物皆化;序故群物皆别。模拟天地自然,是为了更好地认识自然,与天地之问建构和谐的关系,而且这种和谐关系是动态的,是双方经过相融相谐所到达的新境界。“地气上齐,天气下降,阴阳相摩,天地相荡,鼓之以雷霆,奋之以风雨,动之以四时,暖之以日月,而百化兴焉,如此,则乐者,天地之和也。这也讲明,乐为“天地之和,并非纯粹没有矛盾、没有斗争,而是要
10、经过“地气上齐与“天气下降的互相浸透,要经过“阴阳相摩、“天地相荡的运动,要经过“雷霆和“风雨的交融,还要历经春夏秋冬的变化和日月的照射。二、(乐记)和谐思想的现实意义(乐记)凝结着先哲的智慧,包含着很多科学的思想,对今天仍有积极的现实意义:(一)有利于构建社会主义和谐文化党的17大报告提出了“建设和谐文化,培育文明风气,“弘扬中华文化,建设中华民族共有精神家园,“推进文化创新,加强文化发展活力的宏伟目的。和谐文化是构建和谐社会的重要内容,又是构建和谐社会的必要条件,和谐社会的构建需要和谐文化与之相对应,构建和谐文化是构建和谐社会的迫切需要。首先,在哲学基础视阈下,和谐文化源于中华民族文化中的
11、和谐思想,辩证的宇宙观是和谐文化的哲学基础。和谐是(乐记)高超智慧的精华。“和谐强调适度,志在圆满。“和谐强调包涵万物,流转生命,展示天道酬善、惠及众生的伦理理念,这与我们构建和谐社会的宗旨是一致的。其次,在方法论视阈下,(乐记)的和谐思想有助于我们抵制腐朽文化,发扬先进文化。随着科技的发展,文化也日新月异。在文化突飞猛进的同时,也产生了很多问题:高雅与低俗并存,阳春白雪与下里巴人同在,鱼龙混杂,良莠不齐。正宗主流文化学习的人越来越少,而铺天盖地的低俗消极文化正消蚀着广大人民,尤其是青少年的心智和斗志。面对这些问题,我们不得不考虑文化与伦理的关系问题,文化对道德的影响问题。要想解决这些问题,到
12、(乐记)那里寻找答案不失为一良策。(乐记)作为一部儒家经典,不仅是音乐史上的巨著,更是一部伦理学和社会学著作,对于我们今天建设社会主义先进文化、提高人类的道德修养、构建社会主义和谐社会有着重要的现实意义(二)有利于提高人们的思想道德素质通过上面对(乐记)和谐思想的讨论,我们能够看出,(乐记)的和谐思想具有很强的伦理价值,对于人们道德修养的提高有很大的作用。“移风易俗,莫擅长乐;安上治民,莫擅长礼,音乐具有改进社会风气,改变社会陈规陋习的作用。礼,即道德规范对人们道德修养的作用一目了然,而乐对社会风气,道德修养的作用则是潜移默化的。(乐记)主张音乐对个人的道德修养有重要作用,“礼乐不可斯须去身,
13、“致乐以治心,则易、直、慈、良之心油然生矣。乐教不仅对个人有重要影响,还有促成群体关系和睦的重要一面,“是故乐在宗庙之中,君臣上下同听之,则莫不和敬;在族长乡里之中,长幼同昕之,则莫不和顺;在闺门之内,父子兄弟同听之,则莫不和亲。乐教再配以礼教,则“移风易俗,天下皆宁“情见而义立,乐终而德尊的良好社会风气指日可待。所以,学习(乐记)、研究(乐记)、从(乐记)中汲取智慧,不仅有助于我们更好的理解和谐、把握和谐,更有助于我们发展和谐文化、构建和谐社会。参考文献:1(国语郑语)2(乐记乐化篇)3蔡仲德.中国音乐美学史.人民音乐出版社,2003.4荷斯宾诺莎.知性改良论M.贺麟译.北京:商务印书馆.1960.5薛永武.大乐与天地同和论(乐记)天人相谐的和合神髓J.理论学刊,2oo6(o1).【有关中国哲学方面的论文发表范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