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汉字书法之美读后感精品.docx》由会员分享,可在线阅读,更多相关《汉字书法之美读后感精品.docx(15页珍藏版)》请在taowenge.com淘文阁网|工程机械CAD图纸|机械工程制图|CAD装配图下载|SolidWorks_CaTia_CAD_UG_PROE_设计图分享下载上搜索。
1、汉字书法之美读后感汉字书法之美读后感篇1两周前花一个下午读了蒋勋的汉字书法之美,中午趁午休搜了搜书评,看到江弱水的撕扇记二:美言还是不信的蒋勋有点意思。我对蒋勋其人不熟,初读汉字书法之美的时候觉得文笔大抵就是“主观浪漫主义”吧。江弱水引用张大春的书法之美是学问,不是呻吟也是蛮好玩。不过我已把此书定位为主观的文化随笔而非肃穆作品后也不怎么排斥。有了对于这本书的总体定位后,读起来就很顺当。在煽情的文字下看仓颉造字“天雨粟,鬼夜哭”,看甲骨差点遗失,看祭侄文稿哭安史之乱什么的反正就是发散发散思维,自我升华一下。本书细微环节处的问题江弱水那篇文择了好多,虽然也看到有人骂江弱水酸腐炒作,但是我还是赞同严
2、谨对待细微环节。不过把汉字书法之美当做别人主观的文化随笔,外加自己的历史常识还在,其实这些细微环节也不是太困扰。说个总体印象,汉字书法之美一书文字浪漫煽情,历史细微环节有模糊处,汉字演化部分不够严谨,书法赏析有认字错误并且偏作者主观,后附云门舞集和书法教化的部分写得空泛主观。作为文化小品可读,浅显了解汉字书法可读,假日消磨时间自我升华可读,不必仔细当做学术著作来读。看完本书我还是有个人收获的。作为一个肤浅观众,我始终喜爱端方小楷,对行书与草书不太会观赏。本书对于我的好处是略微提升了一点对行书的理解和观赏力。还有年底云门舞集有一场在厦门的演出,我会考虑去看看。汉字书法之美读后感篇2这不是一本论述
3、汉字之美的学术集,也不是毛笔书法教科书。随意翻书页,心中有喜悦,普蓝色的字偏安于一侧,另一边配图、配帖,大多时候只是空着,这样的“留白”显得妥妥当当,让人有“随心不逾规”的安静。我第一次读蒋勋的书,封底上印着一段话:“汉字书写,对于我,像一种修行。我希望能像古代洞窟里抄写经文的人,把一部法华经一字一字写好,像最初写自己的名字一样慎重端正。我不断回响起父亲握着我的手书写的岁月,那些简洁的“上”、“大”、“人”,也是我的手被父亲的手握着,一起完成的最漂亮的书法。”这也许是练字儿童的共同记忆小时候家中的缝纫机铺上毛毯就是书桌,母亲为我叠好黄色毛边纸,我则拖拖拉拉地调墨水,翻开字帖,端坐练字。最怕“悬
4、针竖”,收笔时总是太粗,这时母亲便起身握着我拿笔的手,轻轻抬起,要我记得运笔时的力度,对于拿笔不稳的小挚友,又有什么“力度”可言呢?但是小挚友觉得那些字“美”,繁体字比简体字“美”,毛笔字比印刷字“美”,洗笔时墨汁在水中如丝般缓缓散开“好美”。“汉字基本功能在传达和沟通,好用在先,审美在后”,不过蒋勋从汉隶的蚕头燕尾说起到走向民间的清代书法,每一章每一页告知读者在好用之外,如何审美;审美之时,又不行不体会书法家的性情。我自幼习颜体,却从来没有仔细读过颜真卿的祭侄文稿,蒋勋对此的评价是“楷、行、草交互错杂,改变万千、虚如青烟、实如巨山、动静之间、奇妙莫测、犹如一首完备的交响曲”,他认为“面对第一
5、手书法家书写的墨迹真本,才可能领会书法随心情流转的绝美阅历。”此话不虚,祭侄文稿整篇用力用墨跌宕起伏、改变多端,将心情时而平复时而悲伤,时而感慨时而压抑表达得淋漓尽致。读完祭侄文稿的赏析,一时间悲喜交欣,喜的是有缘读到书家真迹所蕴含的蓬勃情感,悲的是笔墨所呈现的故事着实让人伤感。可见,内容当然重要,形式亦“兹事体大”,倘如干笔飞白、灰烟轻飞般的“呜呼哀哉”成了A4白纸上打印的华文行楷,我们还能体会年轻生命魂魄逝去的哀恸么?所以,我始终留恋用笔书写的感觉。给心爱的人写一封情书,字浅情深,不须要华丽语言和漂亮词藻,一笔一划记录着书写时的忐忑与期盼,甜蜜与悲伤。儿时艳羡可以习曹全碑的女孩,而我却只能
6、年复一年、日复一日地临摹颜勤礼碑、自身告书、麻姑仙坛记。如今,明白了“写字与做人处事连在一起”,担心分的孩童应当多习厚重博大的颜体,含蓄害羞的孩子须要“锋芒毕露”的“瘦金体”。在书法练习中,我们相识世界、相识自己。“书法的美,始终是与生命相同的。通过书法,完成了感知世界的一切现象的实力,这才是书法美学的意义。”“撇”好像风中竹叶,“走之”如海浪涌来,“点”是悬崖落石,“横”像远方的地平线“审美必需是跟自己生命休戚相关的活动,失去了回来自身的感受,艺术和美都只是徒具形式而已”。家中还挂着十几岁时的习作山川之美,古来共谈(陶弘景答谢中书)。我们执毛笔蘸墨汁写古诗装裱,古人呢?魏晋文人的“帖”,是日
7、常的书信,是简洁的问候“奉橘三百枚,霜未降,未可多得”这是王羲之的奉橘帖,赠送三百个橘子时附带的便条。蒋勋说:“成为名帖,是因为书法。小小纸片上盖满大大小小帝王保藏印记,简单让人忽视了文字简洁到一清如水,叙述的事情也简洁到一清如水,好像偷偷暗笑,不知道为什么学问分子都有那么多悲愤埋怨苦痛,浓眉深锁,嘴角向下。帖把天下兴亡的重责大任,四两拨千斤地轻轻转回到生活现实里微乎其微的小事。帖有一点淘气,有一点小小得意,有一点百无聊赖的茫然或虚无,不想长篇大论争论是非,只是想回来做真实的自己。帖要逃逸,要飞扬,要从虚假概念的世俗礼教里解放自己。”我读到这段话,则想起母亲早晨在笔记本电脑上的一张留言:“女儿
8、:妈妈去山上熬炼,早饭已买,面包在饭桌上。”最美的字,最熟识的字,最暖和的关爱书写,果真与生活相通,因此,也最值得敬重。如今,很少提笔练字,间或在奶奶所念的经文上写祈福的话,诸如“供奉三官大帝保佑”之类。民间敬重汉字,写过字的纸都要在“惜字亭”中焚烧听上去,像个古老的传闻。我经常想“见字如面”这么美妙的词在往后的岁月里会不会消逝?互联网时代,快捷的电脑打字取代书写,“无纸化”浪潮之后,再有灵性的水墨汉字也要叹息。汉字书法之美读后感篇3最近读了闻名学者蒋勋写的汉字书法之美,特别喜爱,留一点阅读感想吧!声音与图像这世界上保留下的象形文字特别少,汉字就是其中之一。以往学者们始终以为带有许多图案的古埃
9、及文也是象形文字,后来因“罗塞塔石碑”(上面比照刻下了古希腊文、柯普特文、古埃及文)的出土,才发觉原来古埃及文中的那些图案还是在表音,也不是象形文字。千百年来流传下来的文字大都是声音的记录,而汉字却是形象的记录,这就使得中国人始终以来的思维必定与其它运用拼音文字的民族思维方式不同,运用象形文字应当使人的抽象思维实力更强。因西方文化从声音动身思索问题,声音对于其文化来说特别重要,所以西方人重视朗读、重视表达。同一时间发展出来的汉字文学诗经却恰巧相反寓繁于简,简洁几个对仗工整、音韵齐整的句子,就把困难的时间空间变成一种“领悟”。汉字文学好像更适合“领悟”而不是“说明”。昔我往矣,杨柳依依;今我来思
10、,雨雪霏霏。仅仅十六个字,时间的逝去,空间的变更,人事情感的沧桑,景物的变更,心事的喟叹,一一都在整齐精简的排比中,文字的格律性本身变成一种强固的美学。”我有一种模糊的感觉,正是因为上述缘由才使得西方的音乐特殊强调完整的逻辑性,而中国的古乐则迥然不同,就好象是要从山中抓住一缕柔风、水中拮取一片波光,连音乐都象图画以及文字(简化的图画)一样到处有着“留白”,让人去领悟去想象也就是说,中国的音乐也好,文字也好,图画也好,其基本的气息都是清淡而跳动的,或许其表达并不连贯,但却特别适合去细细体会,受者的感觉越细腻,感受到的层次就越丰富。中国的文字来自图画,这些图画打根儿上又都来自于自然万物,所以中国文
11、化与自然简直有切不断的血脉联系,从诗经到后世的全部文章,“感物吟志,莫非自然”, “吐言天拔,出于自然”,言必从自然起先,每首诗都好像在描绘一幅画卷,离了自然,中国全部的艺术门类简直就没了汲取养分的土壤!欧洲始终运用拼音文字,才使得各国因发言不同而文字也不同,因为这些不同,所以欧洲在历史上绝大多数时间处于分裂状态。而中国因汉字的统一,尽管也存在“十里不同音,百里不同俗”的状况,但在这个地域宽阔的国家,即使走到所谓“天际海角”可能听不懂当地话,但还可以通过统一的文字来沟通!想当时有人想把汉字改造成拼音文字,这就犹如要切断我们相互联系的根脉一样了。简体与繁体甲骨文和金文是同时期存在的,小篆和秦隶也
12、是同时期存在的,同一个字在甲骨文和金文上就有差别,在小篆和秦隶上也有差别,为什么呢?因为它们的功用不同。金文、小篆都是国家重要典礼、仪式上运用的文字,就必需是端庄、繁复、雍容的,而甲骨文虽然是巫师用来与神灵沟通、隶书是小吏们用来记录行政文书,不能说不重要,但因为每天都要大量运用,为了提高效率,就必需把图像简化,简化到甚至一些甲、骨上刻的字与我们今日的简体字没大区分。纵观中国文字的发展历史,其实不难发觉,文字的发展有时在向简化方向发展,而有时又在向繁化方向发展,所以,在汉字的繁简之争中,我到没觉得简化文字有什么特殊不对,不过简化的基本思想应当是按意简化,按音简化是简单混淆字意的,无论怎样只要别往
13、拼音文字上靠就好!美与技蒋勋将“笔阵图”和“永字八法”做了对比,在我看来就是美与技的对比,“笔阵图”是当年王羲之的老师卫夫人对汉字的基本笔画所做的比方:“点”如高峰坠石;“一”如千里阵云;“竖”如万岁枯藤;“撇”如陆断犀象;“弋”如百钧弩发;“力”如劲弩筋节;“辶”如崩浪雷奔;(书法课上,小林老师讲到此,选了兰亭序中的“九”字,并且配了那卷起之惊涛骇浪的图片,我觉得更合适)截取了兰亭序中的前四个字,以上的七个笔画在这四个字中基本都能找到,让我们好好看看这里面的“高峰坠石”“万岁枯藤”“陆断犀象”“崩浪雷奔”吧!笔阵图不仅仅在说形象,里面还包含了速度、质感、气概卫夫人教给王羲之的不是技巧而是感觉
14、,而“感觉的丰富,是审美的起先”!毫不夸张的说,在小林老师第一次的书法课上讲到这些比方时,真的让我心潮澎湃!我那么喜爱旅游,为的是什么,就因为在旅途中,我真的看到过那沉重的高峰坠石、无比开阔的千里阵云,在原始森林中也真的看到过那坚韧的万岁枯藤!没有感受过那剧烈的自然之美、自然之力气,又怎能深切体会这些比方?而“永字八法”也是在教初学者如何书写这些基本笔画,且很明显是在笔阵图的基础上发展起来的,但这个则完全是技法和动作上的比方了:“永字八法”把“永”这个字,依照书写先后分为八个元素:“侧”(点),“勒”(横平),“努”(竖),“擢”(钩),“策”(仰横),“掠”(长撇),“啄”(短撇),“磔”(
15、捺)。我不知道当年的孩子在被传授“永字八法”的时候是什么感受,反正在我看来,孩子相较于成人,动作协调实力是要差一些的,用这么困难的动作来形容每个笔画,让孩子理解得多费劲呢?相比之下,莫非不是对自然的感受更为重要吗?书圣之所以能成为书圣,肯定得益于卫夫人当年为他在心中打开了无比开阔的气象!就象蒋勋所说:“笔阵图更看重在线条联结通向自然界万事万物的感觉,更侧重美学教化,而永字八法则是侧重在技巧和形式上!审美必需是跟自己生命休戚相关的活动,失去了回来自身的感受,艺术与美都只是徒具形式而已。”汉字书法之美蒋勋从大汶口出土的五千多年前黑陶尊上的“旦”讲起, “甲骨文”、“金文”、“石鼓文”、“小篆”、“
16、汉隶”、“行书”、“草书”、“楷书”一路下去,介绍了王羲之、王献之、王珣、孙过庭、张旭、颜真卿、柳公权、杨凝式、苏轼、黄庭坚、米芾、宋徽宗、赵孟頫、杨维祯、徐渭、郑板桥等诸多书家及其作品,将汉字书法之美一一呈现。读完后让人仿佛被带着透过了那千年翰墨游目骋怀,回头看到了我们的古人怎样“仰观宇宙之大,俯察品类之盛”闭目掩卷,我的心里愈加清楚,自己为什么要学习书法?那就是:通过写字,丰富感觉,回来自身,体悟生命。汉字书法之美读后感篇4现在的社会进步如此之快,网络沟通如此发达,还须要练习写字、练习书法吗?大家日常沟通也不靠书信往来,都是用手机、iPad或者电脑,通过微信、微博什么的来进行,很少动笔。甚
17、至,大部分人连读书也比较少,更多的是听书,或者看微信短文,时间这么珍贵,怎么可能还有大段的时间来练习书法?现在学书法还有意义吗!看了蒋勋老师的汉字书法之美,以上的疑问或许还没有完全消退,但是我却像掀起大戏台上幕帘的孩子,不经意间看到了后台里中国传统书法文化,精深博大!个人觉得中国书法,即使在现代社会还是特别有用的。第一,书法能提高我们对中国文化的审美实力。从元朝起先,持续到明清,中国的诗书画,就基本上合三为一。书法由原来的沟通工具,变成了艺术表达。比如颜真卿写的祭侄子文,是对自己年轻的侄子在战乱中被杀的哀悼,这篇悼文是其在最哀思时的心情表达,甚至还保留了涂改的墨迹。这样的书法看上去混乱,实则因
18、为寄予了作者浓烈的心情,因而显得更加能够打动人心。当相隔千年时间的人们被书法中蕴含的感情联系在了一起,我们才能真正感受到它的美。还有,中国的建筑和书法是相互融合的。西方的建筑,不会在门头挂个“卢浮宫”几个大字。但中国的出名的建筑,会先写上“故宫”、“天下雄关”,然后还有多数牌匾对联等你去观赏。再有,西方的建筑,追求向上帝的无限接近,追求垂直线的上升,比如欧洲的哥特式建筑。而中国的农耕社会,重视土地,追求对土地的无尽占有,于是建筑倾向于水平方向的拉伸。这样的建筑美学,对应于书法是汉代隶书的波磔,左撇曰波,右捺曰磔,正像是屋檐飞张翘起。中国绘画常常化竹子,画中的叶子,其实就是抽象化的书法笔法,如撇
19、似捺。画上提首诗,书法边上配点画,甚至在画面上印章成堆,保藏者于空白处签名,一幅字最终变成书法、绘画、诗词、印章等中国传统美学的综合体。其次,书法与生命相通,书法是修行。高超的书法家能通过书法,来获得对世界的感知。比如卫夫人在教王羲之笔阵图时,她用把“点”字注解为“高峰坠石”。高山上石头的坠落,有形态、有重量、有速度、有气概,一个点可以体验到牛顿的万有引力,一个字能体悟一段人生也就绝非虚言了。笔阵图里,把横叫“千里阵云”,从中学习开阔的胸怀,把竖叫“万岁枯藤”,让我们知道强韧的坚持我们训练自己正襟危坐,训练自己握笔的姿态,训练自己屏蔽写字时心里的慌乱。这种对肌肉的限制,训练出一个人精神的专注,
20、这其实就是修行。第三,书法之美,蕴含人生哲理。练字的字帖上,方块汉字的背后总是隐藏着一个九宫格,我们写字总是隐隐被这个格子所限制。在学习写字的同时,其实也是在学习,如何在人与人相拥挤的社会里遵守规则。写字时我们缓缓呼吸,细致地一笔一划,就犹如我们仔细地做人。从一点起先起步,于横中把握平衡,于竖中坚决初心,于转折处停顿,于撇捺处左右逢源、乘风破浪。一件事接着一件事,渐渐而细致地完成一生。汉字是人类文明唯一的,传承超过五千年的,非拼音的文字,它还可以在现代网络时代便利运用。它不同于拼音文字,不同于听觉思维,它是一种视觉思维。书读此处,最终能够体会到蒋勋老师所说“书法不是技巧,书法是审美”,于是心生
21、喜悦,美绕指尖。汉字书法之美读后感篇5再次翻开这本书,已是两年后的今日了。这是两年前,我在参加我校的一个关于省级写字课题时学校给每位课题组的成员购买的这本书籍。朴实的页面,文中的插图,一切是那样的熟识,其中还有自已当时阅读时留下的痕迹,不同的符号,三角,波浪线,红笔、记忆着阅读时的感受与理解。说实话,我对这本书的作者蒋勋先生知之甚少,也可以说是第一次看到这个名字,第一次读他的书,但是,就是这样平生阅读的第一本关于汉字的书籍,却让我对这位生疏的作者产生了由衷的敬意。这本书的内容分为四部分:汉字演化、书法美学、感知教化、汉字与现代。其中的第一部分正和自己正在参加的汉字书法之美所做的课题休戚相关。不
22、是为了课题而读,而是觉得这本书真的很好,看似一本学术专著,但却可以给我们一线老师带来真实的启示。最让自己喜爱的是这段文字:我喜爱看商代的甲骨,在一片斑驳的牛骨或龟甲上注视着那一匹“马”有身体、头、眼睛、腿、鬃毛、像画、又不像画。那绞成两股的线是“丝”,那被封闭在四根线条中的人是“囚”。我想象着,用这样生命遗留下来的骨骸上深深的刻痕来卜祀一切未知的民族,何以传承了如此久远的记忆。这段文字给我们形象地阐述了甲骨文的内涵:刻在龟的腹甲或牛的肩胛骨上,或者一块鹿的头额骨,像文字又像图像的符号,就是我们祖先留给我们的遥远记忆。这文字,就是祖先才智的象征,也是我国古老悠久历史的见证。正是这些图像文字,引领
23、我们进入初民天地初开,万物显形、充溢无限创建可能的图像世界。每次读到这些文字,我总是有一种穿越历史的感觉,这些心情,一如那些远古的初民,对这些线条与图画融合的古文字,是那样的熟识与生疏。在这些已经斑驳的文化之中,凝注着怎样的沧桑?经过漫长的岁月,颜色白了,没有留一点血肉的痕迹,像是没有记忆的过去,像洪荒以来不曾变更的月光,像坚韧不愿消逝的存在,在亘古缄默的历史之前,努力着要呼喊出一点打破僵局的声音,这大约近十五万片,可以整理出的近五千多个单字好像在努力地拥挤着说:“我在这里,我在这里。”等待着,等待了近五千年的历史,等待着我们跨越五千年的光阴走进它们,倾听着历史的诉说。这些线条的背后,是厚重的民族文化的见证。每当看到了这些“日”、“月”、“水”、“火”、“土”、“井”、“田”甚至“车”时,我多会由衷的一笑,原来,21世纪的我们与数千年前的古人如此靠近,近的足以望见他们的面庞,足以倾听他们的声音,近的足以走进他们的生活。这些内容,也让我由衷的感到欣慰的是,作为一名小学语文老师,被自己遗忘的东西,能借着这本书,借着这些珍贵的资源,让它走进自己的课堂,和学生一起共享这份我们的祖先遗留下来的文化宝藏。就这样一路读着,一路用着、一路教着,这注定是我,作为一名小学语文老师前行的方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