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学生心理发展与教育ppt课件.ppt》由会员分享,可在线阅读,更多相关《学生心理发展与教育ppt课件.ppt(109页珍藏版)》请在taowenge.com淘文阁网|工程机械CAD图纸|机械工程制图|CAD装配图下载|SolidWorks_CaTia_CAD_UG_PROE_设计图分享下载上搜索。
1、第二章第二章 学生心理发展与教育学生心理发展与教育认知发展与教育A社会化发展与教育B情绪意志发展与教育C本章小结D认知发展与 教 育第一节01020304注意与教育感知觉与教育记忆与记忆力的培养思维及其品质的培养05想像和想像力的培养06皮亚杰的认知发展理论07维果茨基的认知发展理论五、注意与教育五、注意与教育 (一)注意的含义注意的含义(二)注意的分类注意的分类(四)注意规律在教注意规律在教育中的应用育中的应用(三)注意的品质注意的品质(一)注意的含义(一)注意的含义 注意是心理活动对一定事物的指向和集中。注注意是心理活动对一定事物的指向和集中。注意具有意具有指向性和集中性指向性和集中性两个
2、基本特征。两个基本特征。注意与心理过程的关系注意与心理过程的关系 注意不是独立的心理过程,不能孤立地注意不是独立的心理过程,不能孤立地存在,它是任何心理活动的开端,又与整个存在,它是任何心理活动的开端,又与整个心理活动相始终。心理活动相始终。(二)、注意分类(二)、注意分类 1.无意注意无意注意(1)无意注意的)无意注意的概念概念(2)引起无意注意的)引起无意注意的原因原因什么是无意注意什么是无意注意 无意注意是一种没有预定目的、也不无意注意是一种没有预定目的、也不需要付出任何意志努力自然而然地发生的需要付出任何意志努力自然而然地发生的注意。注意。引起无意注意的原因引起无意注意的原因1.1.刺
3、激物的特点:刺激物的特点:1)1)刺激物的强度刺激物的强度2)2)刺激物的新异性刺激物的新异性3)3)刺激物之间的刺激物之间的对比对比关关系系 4)4)刺激物的刺激物的运动运动变化变化2.2.人的主观因素:人的主观因素:1)1)人的需要、兴趣和情人的需要、兴趣和情感感2)2)已有的知识经验。已有的知识经验。3)3)人对事物的期待人对事物的期待 4)4)人的身心状态。人的身心状态。2.2.有意注意有意注意(1)什么是有意注意什么是有意注意(2)引起和保持有意注意的条件引起和保持有意注意的条件什么是有意注意什么是有意注意 有意注意是自觉而有预定目的,必要有意注意是自觉而有预定目的,必要时还需要一定
4、的意志努力的注意。由于它时还需要一定的意志努力的注意。由于它是受人的意识调节和支配的,所以,有意是受人的意识调节和支配的,所以,有意注意又叫随意注意。注意又叫随意注意。引起和保持有意注意的条件引起和保持有意注意的条件1.1.明确的活动目的和任务;明确的活动目的和任务;2.2.合理地组织活动;合理地组织活动;3.3.稳定的间接兴趣;稳定的间接兴趣;4.4.坚强的意志力。坚强的意志力。(四)注意规律在教育中的应用(四)注意规律在教育中的应用1.1.要善于运用无意注意的规律要善于运用无意注意的规律尽量减少刺激物对学生的影响尽量减少刺激物对学生的影响在学生内部状态上下功夫在学生内部状态上下功夫 2.2
5、.要着重培养学生的有意注意要着重培养学生的有意注意 明确目的、任务和意义,以引起有意明确目的、任务和意义,以引起有意注意;注意; 给予信号,适时提醒;给予信号,适时提醒; 提出问题,强制注意;提出问题,强制注意; 提出批评,给予警示。提出批评,给予警示。3.3.要善于运用两种注意相互转换的规律要善于运用两种注意相互转换的规律 无意注意与有意注意是两种不同性质的无意注意与有意注意是两种不同性质的注意。在社会实践中,两种注意不能截然分注意。在社会实践中,两种注意不能截然分开,可以不断地相互转化。开,可以不断地相互转化。巧妙地利用两种注意交互转化巧妙地利用两种注意交互转化的规律组织教学的规律组织教学
6、 教学活动中把两种注意有机地结合起来,教学活动中把两种注意有机地结合起来,一方面要使学生在理解学习目的意义的基础一方面要使学生在理解学习目的意义的基础上依靠有意注意来学习,另一方面也要使学上依靠有意注意来学习,另一方面也要使学生对学习产生兴趣,利用无意注意来组织教生对学习产生兴趣,利用无意注意来组织教学。引导学生运用两种注意相互转化的规律学。引导学生运用两种注意相互转化的规律来安排学习。来安排学习。(三)注意的品质(三)注意的品质 1、注意的、注意的范围范围2、注意的、注意的稳定性稳定性3、注意的、注意的分配分配4、注意的、注意的转移转移一、注意的范围一、注意的范围一、注意的范围一、注意的范围
7、 注意的范围也叫注意的广度,是指在同一时间内意识能注意的范围也叫注意的广度,是指在同一时间内意识能清楚地把握对象数量的多寡的注意特征清楚地把握对象数量的多寡的注意特征 注意范围受以下因素影响注意范围受以下因素影响 (一)知觉对象(一)知觉对象的特点的特点(二)知觉者的活动任务和知识经验(二)知觉者的活动任务和知识经验二、注意的稳定性二、注意的稳定性(一)注意稳定性的含义(一)注意稳定性的含义 注意的稳定性又叫注意的持久性,是指人注意的稳定性又叫注意的持久性,是指人的心理活动持久地保持在一定事物或活动上的的心理活动持久地保持在一定事物或活动上的特性。特性。(二)保持注意稳定的条件(二)保持注意稳
8、定的条件 1.1.注意对象的注意对象的特点特点。 2.2.活动的组织安排。活动的组织安排。 3.3.人自身的特点。人自身的特点。三、注意的分配三、注意的分配(一)注意分配的含义(一)注意分配的含义 注意的分配是指人在同时进行两种或多种活动时,能够把注意的分配是指人在同时进行两种或多种活动时,能够把注意指向不同的对象;或指在从事某种活动时,同时把心注意指向不同的对象;或指在从事某种活动时,同时把心理活动指向两种或几种不同的动作上去的特征。理活动指向两种或几种不同的动作上去的特征。(二)实现注意分配的条件(二)实现注意分配的条件 1.1.人对活动的熟练程度。人对活动的熟练程度。 2.2.活动间的关
9、系。活动间的关系。 3.3.活动的性质活动的性质四、注意的转移四、注意的转移(一)注意转移的含义(一)注意转移的含义 注意的转移是根据新的活动目的和任注意的转移是根据新的活动目的和任务,主动地把注意从一个对象转移到另务,主动地把注意从一个对象转移到另一个对象上去的特征。一个对象上去的特征。(二)影响注意转移的因素(二)影响注意转移的因素 1.1.原来活动的吸引力。原来活动的吸引力。 2.2.新活动的特点。新活动的特点。 3.3.人的神经系统活动的灵活性。人的神经系统活动的灵活性。一、感知觉与教育(一)定义(一)定义(二)二者关系(二)二者关系(三)感受性及其变化规律(三)感受性及其变化规律(四
10、)知觉的特性(四)知觉的特性(五)感知规律在教育中的应用(五)感知规律在教育中的应用(一)定义(一)定义1 1、感觉感觉感觉是人脑对直接作用于感觉器感觉是人脑对直接作用于感觉器官的事物的个别属性的反映。官的事物的个别属性的反映。2 2、知觉知觉是在感觉的基础上产生的,是在感觉的基础上产生的,是人脑对直接作用于感官的客观事是人脑对直接作用于感官的客观事物进行综合整体的反映。物进行综合整体的反映。(二)二者关系(二)二者关系相同点:相同点:1 1)感觉是知觉的组成部分,是知觉产生的前提与基础)感觉是知觉的组成部分,是知觉产生的前提与基础2 2)都是客观事物直接作用于感觉器官,在头脑中产生的)都是客
11、观事物直接作用于感觉器官,在头脑中产生的对当前事物的直接反映对当前事物的直接反映3 3)都属于认识过程的感性阶段)都属于认识过程的感性阶段区别点:区别点:1 1)产生性质不同。感觉主要来自感觉器官的生理活动以)产生性质不同。感觉主要来自感觉器官的生理活动以及客观刺激的物理特性,知觉是在在感觉基础上对物及客观刺激的物理特性,知觉是在在感觉基础上对物体的各种属性加以整合和解释的心理活动过程。体的各种属性加以整合和解释的心理活动过程。2 2)反映内容不同。感觉是人脑对客观事物个别属性的反)反映内容不同。感觉是人脑对客观事物个别属性的反映,知觉则是对客观事物不同属性、不同部分以及相映,知觉则是对客观事
12、物不同属性、不同部分以及相互关系形成的综合、整体的反映。互关系形成的综合、整体的反映。3 3)生理机制不同。感觉是单一分析器活动的结果,知觉)生理机制不同。感觉是单一分析器活动的结果,知觉是多种分析器协同活动的结果。是多种分析器协同活动的结果。(三)感受性及其变化规律(三)感受性及其变化规律1 1、感受性和感觉阈限感受性和感觉阈限2 2、感受性变化的规律感受性变化的规律1 1、感受性和感觉阈限、感受性和感觉阈限感受性:感受性:个体对刺激的感受能力。个体对刺激的感受能力。感觉阈限:感觉阈限:能引起感觉的、持续了一定时间的刺激量。能引起感觉的、持续了一定时间的刺激量。(1 1)绝对感受性和绝对阈限
13、)绝对感受性和绝对阈限刚刚能引起感觉的最小刺激强度叫刚刚能引起感觉的最小刺激强度叫绝对阈限绝对阈限(或称绝对(或称绝对阈的下限)。阈的下限)。刚刚能觉察出最小刺激强度的能力叫刚刚能觉察出最小刺激强度的能力叫绝对感受性绝对感受性。(2 2)差别感受性和差别阈限)差别感受性和差别阈限刚刚产生差异感觉所需刺激的最小变异量叫刚刚产生差异感觉所需刺激的最小变异量叫差别阈限差别阈限。区别出同种刺激最小差异量的能力就称为区别出同种刺激最小差异量的能力就称为差别感受性差别感受性。(2)感受性的变化)感受性的变化. .感觉中的相互作用感觉中的相互作用. .感觉适应感觉适应:这是相同的刺激物持续地作用于某一:这是
14、相同的刺激物持续地作用于某一特定感受器而使感受性发生变化的现象。特定感受器而使感受性发生变化的现象。. .感觉对比:是同一感受器接受不同的刺激而使感感觉对比:是同一感受器接受不同的刺激而使感受性发生变化的现象。分为同时对比和继时对比。受性发生变化的现象。分为同时对比和继时对比。. .联觉现象:是指一种感觉兼有另一种感觉的心理联觉现象:是指一种感觉兼有另一种感觉的心理现象。如刮擦声引起皮肤的发麻。现象。如刮擦声引起皮肤的发麻。. .感觉补偿感觉补偿: :某种感觉系统的机能丧失后而由其他感某种感觉系统的机能丧失后而由其他感觉系统的技能来弥补。觉系统的技能来弥补。四、四、 知觉的特性或基本规律知觉的
15、特性或基本规律(一一)、知觉的、知觉的选择性选择性 (二二)、知觉的、知觉的理解性理解性 (三三)、知觉的、知觉的整体性整体性 (四四)、知觉的、知觉的恒常性恒常性(一)知觉的选择性(一)知觉的选择性l知觉的选择性:知觉的选择性:指当面对众多客体时,知指当面对众多客体时,知觉系统会自动将刺激分为对象和背景,并觉系统会自动将刺激分为对象和背景,并把知觉对象从背景中分离出来。把知觉对象从背景中分离出来。l影响知觉选择性的因素:影响知觉选择性的因素:l客观因素:客观因素:刺激物的强度,对象和背景的刺激物的强度,对象和背景的差别度,对象的活动性,刺激物的新颖性。差别度,对象的活动性,刺激物的新颖性。l
16、主观因素:主观因素:知觉有无目的和任务,个体已知觉有无目的和任务,个体已有经验的丰富程度,个人的需要、动机、有经验的丰富程度,个人的需要、动机、兴趣、爱好、思维定势与情绪状态。兴趣、爱好、思维定势与情绪状态。l知觉的理解性:知觉的理解性:指人以知识经验为基础指人以知识经验为基础对感知的事物进行加工处理,并用语词对感知的事物进行加工处理,并用语词加以概括赋予说明的加工过程。加以概括赋予说明的加工过程。l影响知觉理解性的因素影响知觉理解性的因素l知觉的理解性以知识经验为基础;知觉的理解性以知识经验为基础;l词语对人的知觉具有指导作用;词语对人的知觉具有指导作用;l个人的动机与期望、情绪与兴趣及定势
17、等对个人的动机与期望、情绪与兴趣及定势等对人的知觉理解有重要影响。人的知觉理解有重要影响。 (二)知觉的理解性(二)知觉的理解性l知觉的整体性:知觉的整体性:指人根据自己知识经验把直接指人根据自己知识经验把直接作用于感官的客观事物的多种属性整合为统一作用于感官的客观事物的多种属性整合为统一整体的过程。整体的过程。l接近原则接近原则:距离上相近的物体容易被知觉组距离上相近的物体容易被知觉组织在一起织在一起 。l相似原则相似原则:凡物理属性相近的物体容易被组凡物理属性相近的物体容易被组织在一起。织在一起。l完整倾向原则完整倾向原则:人们倾向于将缺损的轮廓加:人们倾向于将缺损的轮廓加以补充使知觉成为
18、一个完整的封闭图形。以补充使知觉成为一个完整的封闭图形。l连续原则连续原则:凡具有连续性或共同运动方向的凡具有连续性或共同运动方向的刺激容易被看成一个整体。刺激容易被看成一个整体。(三)知觉的整体性(三)知觉的整体性l知觉的恒常性:知觉的恒常性:指客观事物本身不变,指客观事物本身不变,但知觉条件在一定范围内发生变化时但知觉条件在一定范围内发生变化时人的知觉映像仍相对不变。人的知觉映像仍相对不变。l类型包括:类型包括:1.1.大小恒常大小恒常2.2.形状恒常形状恒常3.3.明度恒常明度恒常4.4.颜色恒常颜色恒常(四)知觉的恒常性(四)知觉的恒常性1.运用感知规律进行直观教学(1 1)直观教学形
19、式及其特点)直观教学形式及其特点实物直观:实物直观:模象直观:模象直观:言语直观:言语直观:(五)感知觉规律在教育中的运用2教师要应用感知规律,有效促进直观教学。v第一,根据教学任务的性质,灵活运用各种第一,根据教学任务的性质,灵活运用各种直观形式。直观形式。v第二,运用感知规律,突出直观对象的特点第二,运用感知规律,突出直观对象的特点(1 1)强度律)强度律(2 2)差异律)差异律(3 3)活动律)活动律(4 4)组合律)组合律v第三,教会学生观察方法,养成良好的观察第三,教会学生观察方法,养成良好的观察习惯。习惯。补充知识:观察的品质补充知识:观察的品质1.1.观察的目的性观察的目的性n指
20、善于组织知觉活动达到预期观察目的的品质。指善于组织知觉活动达到预期观察目的的品质。2.2.观察的客观性观察的客观性n指善于实事求是地去知觉事物的品质指善于实事求是地去知觉事物的品质3.3.观察的精细性观察的精细性n指在观察中善于区分出事物细微而重要特征的指在观察中善于区分出事物细微而重要特征的品质。品质。4.4.观察敏锐性观察敏锐性n指善于迅速发现事物重要牲特征的品质。指善于迅速发现事物重要牲特征的品质。补充知识:观察力的培养补充知识:观察力的培养(主观题:如何培养学生良好的观察力?或如何使学生养成(主观题:如何培养学生良好的观察力?或如何使学生养成良好的观察习惯?)良好的观察习惯?)1.1.
21、在观察活动中,让学生明确观察的目的与任务;在观察活动中,让学生明确观察的目的与任务;2.2.制定周密的观察计划;制定周密的观察计划;3.3.具备观察事物或现象的必要知识;具备观察事物或现象的必要知识;4.4.掌握一定的观察方法;掌握一定的观察方法;5.5.学会做观察记录;学会做观察记录;6.6.观察后的归纳、总结;观察后的归纳、总结;7.7.培养学生的观察兴趣与优良的性格特征。培养学生的观察兴趣与优良的性格特征。二、记忆及在教学中的应用二、记忆及在教学中的应用(一)记忆的定义(一)记忆的定义(二)记忆的类型(二)记忆的类型(三)记忆表象(三)记忆表象(四)记忆过程(四)记忆过程(五)记忆规律在
22、教学中的应用(五)记忆规律在教学中的应用(一)记忆(一)记忆 的定义的定义l记忆是人脑对经历过的事物的反映。从记忆是人脑对经历过的事物的反映。从信信息加工息加工的观点来看,是指对输入信息通过的观点来看,是指对输入信息通过编码编码、储存储存、并在一定条件下进行、并在一定条件下进行检索和检索和提取提取的过程。的过程。l记忆过程包括记忆过程包括识记、保持、回忆与再认识记、保持、回忆与再认三三个基本环节。个基本环节。1.1.按照记忆内容或特点的不同划分按照记忆内容或特点的不同划分. .形象记忆形象记忆:以感知过的具体形象为内容的记忆。:以感知过的具体形象为内容的记忆。. .语义(语词逻辑)记忆语义(语
23、词逻辑)记忆:以语词所概括的逻辑思维:以语词所概括的逻辑思维结果为内容的记忆。结果为内容的记忆。. .情绪记忆情绪记忆:以个体体验过的某些情绪和情感为内容:以个体体验过的某些情绪和情感为内容的记忆。的记忆。. .动作(运动)记忆动作(运动)记忆:以人们操作过的动作为内容的:以人们操作过的动作为内容的记忆。记忆。. .情景记忆:情景记忆:是对个人亲身经历的、发生在一定时空是对个人亲身经历的、发生在一定时空关系中的某个事件的记忆。关系中的某个事件的记忆。(二二)记忆的类型)记忆的类型2.按照信息加工与保持时间长短划分按照信息加工与保持时间长短划分(1 1)瞬时记忆瞬时记忆l又称感觉登记或感觉记忆,
24、是指客观刺又称感觉登记或感觉记忆,是指客观刺激停止作用后,感觉信息在头脑中只保激停止作用后,感觉信息在头脑中只保留一瞬间并未被主体注意的记忆。其特留一瞬间并未被主体注意的记忆。其特点是保持的信息量较大,但是未经加工点是保持的信息量较大,但是未经加工的的原始状态原始状态,保持时间短,一般不超过,保持时间短,一般不超过2 2秒钟。秒钟。(2)短时记忆:)短时记忆:是指信息一次呈现后,是指信息一次呈现后,保持在保持在1 1分钟以内的记忆。其特点是:分钟以内的记忆。其特点是:具有意识性、操作性、按原始信息的感具有意识性、操作性、按原始信息的感觉通道编码,容量为觉通道编码,容量为7 72 2个组块个组块
25、。(3)长时记忆:)长时记忆:是指保持时间在是指保持时间在1 1分钟分钟以上乃至终生的记忆,其特点是:组织以上乃至终生的记忆,其特点是:组织性、备用性,容量几乎无限。性、备用性,容量几乎无限。三种记忆的比较感觉记忆感觉记忆短时记忆短时记忆长时记忆长时记忆编码方式编码方式储存时间储存时间储存容量储存容量加工方式加工方式 纯感觉性质纯感觉性质0.25-20.25-2秒秒大大无无 听觉编码听觉编码1 1分钟分钟7 72 2组块化;组块化;复述复述 语义编码语义编码1 1分钟至终生分钟至终生无限无限复述;复述;组织加工;组织加工;有动机的努力有动机的努力 (四)记忆过程(四)记忆过程1.1.识记识记2
26、.2.保持和遗忘保持和遗忘3.3.再认和重现再认和重现1 1、定义、定义l识记识记是通过反复感知从而识别和记住客是通过反复感知从而识别和记住客观事物的过程。用信息加工的观点分析,观事物的过程。用信息加工的观点分析,识记是输入信息和初步编码的过程,识记是输入信息和初步编码的过程,识识记记是整个记忆过程的开端,是记忆过程是整个记忆过程的开端,是记忆过程的第一步,是保持的必要前提。的第一步,是保持的必要前提。(1 1)根据事先有无明确的目的,可将识记分为)根据事先有无明确的目的,可将识记分为无意无意识记和有意识记识记和有意识记l无意识记无意识记:是事先既无预定目的,又不需要意志努力的识:是事先既无预
27、定目的,又不需要意志努力的识记。特点:具有很大的记。特点:具有很大的选择性和偶然性选择性和偶然性。l有意识记有意识记:有预定的识记目的,并灵活运用一些有效方法、:有预定的识记目的,并灵活运用一些有效方法、作出意志努力的识记。特点:具有作出意志努力的识记。特点:具有高度的自觉性高度的自觉性。(2 2)根据识记的材料有无意义联系和学习者是否了)根据识记的材料有无意义联系和学习者是否了解其内容,可将识记分为解其内容,可将识记分为机械识记和意义识记机械识记和意义识记2 2、分类、分类补充:影响识记效果的因素补充:影响识记效果的因素l识记的目的与任务识记的目的与任务;l活动的内容与性质活动的内容与性质;
28、l识记的方法识记的方法;l材料的数量和性质材料的数量和性质。(1 1)定义)定义l保持保持是指已经获得的知识经验在头脑中得到保留和是指已经获得的知识经验在头脑中得到保留和巩固的过程。用信息加工的观点分析,就是信息的巩固的过程。用信息加工的观点分析,就是信息的进一步编码和储存的过程。进一步编码和储存的过程。保持保持是识记过程的继续,是识记过程的继续,是整个记忆过程的中间环节,同时也是实现再认或是整个记忆过程的中间环节,同时也是实现再认或重现的重要条件。重现的重要条件。l遗忘是遗忘是对识记过的事物不能再认和回忆,或错误地对识记过的事物不能再认和回忆,或错误地再认和回忆。包括暂时遗忘和永久性遗忘两种
29、。再认和回忆。包括暂时遗忘和永久性遗忘两种。(2 2)保持中的信息加工)保持中的信息加工保存在记忆中信息并不是一成变的,而是处在加工保存在记忆中信息并不是一成变的,而是处在加工过程中。加工过程经历了以下两种变化:过程中。加工过程经历了以下两种变化:l保持保持内容减少内容减少:遗忘:遗忘遗忘曲线或遗忘规律遗忘曲线或遗忘规律该曲线表明:该曲线表明:识记识记后最初一段时间遗后最初一段时间遗忘较快,以后遗忘忘较快,以后遗忘逐渐减慢,逐渐减慢,揭示了揭示了遗忘的规律:遗忘遗忘的规律:遗忘的进程是不均衡的,的进程是不均衡的,即遗忘的进程是即遗忘的进程是先先快快后慢,呈负加后慢,呈负加速型速型。补充知识:遗
30、忘的原因(补充知识:遗忘的原因(1)l衰退理论:衰退理论:认为遗忘是记忆痕迹随着时间认为遗忘是记忆痕迹随着时间的推移而逐渐消退的结果。的推移而逐渐消退的结果。l干扰理论:干扰理论:认为遗忘是因为我们在学习和认为遗忘是因为我们在学习和回忆之间受到其他刺激的干扰之故,一旦回忆之间受到其他刺激的干扰之故,一旦排除了这些干扰,记忆就能够恢复。排除了这些干扰,记忆就能够恢复。l干扰理论最明显的证据是干扰理论最明显的证据是倒摄抑制倒摄抑制和和前摄前摄抑制抑制。补充知识:遗忘的原因(补充知识:遗忘的原因(2)* * 前摄抑制前摄抑制:是先学习的材料对识记和回忆后学习:是先学习的材料对识记和回忆后学习材料的干
31、扰作用。材料的干扰作用。* * 倒摄抑制倒摄抑制:后学习的材料对识记和回忆先学习材:后学习的材料对识记和回忆先学习材料的干扰作用。料的干扰作用。补充知识:遗忘的原因(补充知识:遗忘的原因(3)l提取失败理论:提取失败理论:遗忘是一时难以提遗忘是一时难以提取出欲求的信息,一旦有了正确的取出欲求的信息,一旦有了正确的线索经过搜寻,那么所要的信息就线索经过搜寻,那么所要的信息就能被提取出来。能被提取出来。l“舌尖现象舌尖现象”或或“话到嘴边现象话到嘴边现象”补充知识:遗忘的原因(补充知识:遗忘的原因(4)l动机性遗忘理论:动机性遗忘理论:遗忘是因为我们不遗忘是因为我们不想记,而将一些记忆推出意识之外
32、,因想记,而将一些记忆推出意识之外,因为它们太可怕、太痛苦、太有损于自我。为它们太可怕、太痛苦、太有损于自我。遗忘不是保持的消失而是记忆被压抑,遗忘不是保持的消失而是记忆被压抑,因此也称压抑理论。因此也称压抑理论。l弗洛伊德弗洛伊德是第一个把记忆和遗忘看作是是第一个把记忆和遗忘看作是个体维护自我动态过程的心理学家。个体维护自我动态过程的心理学家。3.再认和重现再认和重现再认和重现是记忆过程的最后一个关键环节,是提取是记忆过程的最后一个关键环节,是提取的两种基本形式。的两种基本形式。 重现重现是指经历过的事物不在眼前时,能够在头脑中是指经历过的事物不在眼前时,能够在头脑中重新呈现并加以确认的过程
33、。重新呈现并加以确认的过程。n再认再认个体对经历过的事物在重新出现时能够把它识个体对经历过的事物在重新出现时能够把它识别出来。别出来。(五)记忆规律在教学中的运用(五)记忆规律在教学中的运用 n1.1.运用识记规律提高课堂教学效果运用识记规律提高课堂教学效果n2.2.根据遗忘规律有效地组织复习。根据遗忘规律有效地组织复习。(1 1)要让学生明确识记的目的与任务;)要让学生明确识记的目的与任务;(2 2)充分利用无意识记的规律组织教学;)充分利用无意识记的规律组织教学;(3 3)使学生理解所识记的内容并把它具体化;)使学生理解所识记的内容并把它具体化;(4 4)充分利用生动、具体的形象和表象进行
34、教学)充分利用生动、具体的形象和表象进行教学n2.2.根据遗忘规律有效地组织复习。根据遗忘规律有效地组织复习。(1 1)及时复习。)及时复习。(2 2)分散复习。一般说来,分散复习的效果优于)分散复习。一般说来,分散复习的效果优于集中复习。集中复习。(3 3)尝试回忆与反复识记相结合。)尝试回忆与反复识记相结合。(4 4)复习方法多样化。)复习方法多样化。(5 5)进行适当的超额学习。超额学习是指在学习)进行适当的超额学习。超额学习是指在学习达到刚好成诵以后的进一步学习,又称达到刚好成诵以后的进一步学习,又称过度学习。过度学习。它是巩固、保持和防止遗忘的有效方法之一它是巩固、保持和防止遗忘的有
35、效方法之一。大量。大量的实验研究表明,超额学习的量与保持量成正相关的实验研究表明,超额学习的量与保持量成正相关,一般超额学习在一般超额学习在50%50%左右效果最佳。左右效果最佳。补充:记忆的品质与培养补充:记忆的品质与培养(简答题:什么是记忆?记忆的品质有哪些?谈如(简答题:什么是记忆?记忆的品质有哪些?谈如何培养学生良好的记忆品质?)何培养学生良好的记忆品质?)(一)识记的敏捷性(一)识记的敏捷性识记的敏捷性:识记的敏捷性:指识记速度快慢方面的指识记速度快慢方面的特征特征。 提高学生识记的敏捷性的方法:提高学生识记的敏捷性的方法: 1 1、明确识记的目的,避免浪费时间;、明确识记的目的,避
36、免浪费时间; 2 2、集中注意、集中注意 (二)保持的持久性(二)保持的持久性保持的持久性保持的持久性:指识记事物保持时间长:指识记事物保持时间长短方面的特征。短方面的特征。 培养学生保持的持久性方法:培养学生保持的持久性方法: 1 1、善于把识记的材料纳入到已有的知、善于把识记的材料纳入到已有的知识体系中;识体系中; 2 2、进行及时和经常的复习。、进行及时和经常的复习。(三)记忆的正确性(三)记忆的正确性记忆的正确性记忆的正确性:指对记忆内容的识记、保持和:指对记忆内容的识记、保持和提取的精确程度方面的特征。提取的精确程度方面的特征。 培养学生记忆的正确性的方法:培养学生记忆的正确性的方法
37、: 1 1、必须进行认真的识记;、必须进行认真的识记; 2 2、在复习时要把相似的材料经常加以比较,、在复习时要把相似的材料经常加以比较,防止混淆;防止混淆; 3 3、要把正确识记的事物同好像记住的事物区、要把正确识记的事物同好像记住的事物区别开来。别开来。(四)记忆的准备性(四)记忆的准备性记忆的准备性:记忆的准备性:指从记忆中提取所需知指从记忆中提取所需知识速度快慢方面的特征。识速度快慢方面的特征。 培养学生记忆的准备性的方法:培养学生记忆的准备性的方法:关键是要使关键是要使掌握的知识系统化。掌握的知识系统化。四、思维及其在教学中的运用四、思维及其在教学中的运用(一)概念与特征(一)概念与
38、特征(二)种类(二)种类(三)思维品质及培养(三)思维品质及培养(一)概念与特征(一)概念与特征n定义定义q思维是人脑借助于言语、表象和动作实现的,思维是人脑借助于言语、表象和动作实现的,是对客观事物是对客观事物概括和间接概括和间接的反映。它揭露事物的反映。它揭露事物的本质特征和内部联系,是认识的高级形式。的本质特征和内部联系,是认识的高级形式。(二)思维的种类及特点(二)思维的种类及特点n1.根据思维的形态分为:动作思维、形象思维和根据思维的形态分为:动作思维、形象思维和抽象思维抽象思维q(直观)动作思维(直观)动作思维:q又叫直观动作思维,是以实际操作来解决问题的思维。又叫直观动作思维,是
39、以实际操作来解决问题的思维。q(具体)形象思维(具体)形象思维:n利用具体形象或依靠表象来解决问题的思维。利用具体形象或依靠表象来解决问题的思维。q语词逻辑思维语词逻辑思维:n是依赖概念、判断和推理的形式来解决问题的思维,要借是依赖概念、判断和推理的形式来解决问题的思维,要借助语词、符号来思考问题。助语词、符号来思考问题。2.经验思维和理论思维经验思维和理论思维n(1)经验思维)经验思维q人凭借日常生活经验进行的思维活动叫经验思人凭借日常生活经验进行的思维活动叫经验思维。维。n(2)理论思维)理论思维q理论思维则是依据科学的概念和推理,判断某理论思维则是依据科学的概念和推理,判断某一个事物,解
40、决某个问题。一个事物,解决某个问题。3.直觉思维和分析思维直觉思维和分析思维n根据思维根据思维得出结论是否经过明确的思考步骤和得出结论是否经过明确的思考步骤和对过程是否有清晰的认识对过程是否有清晰的认识来分来分n直觉思维直觉思维是一种非逻辑思维,是人脑对于突然是一种非逻辑思维,是人脑对于突然出现的新事物、新问题和新现象,能迅速理解出现的新事物、新问题和新现象,能迅速理解并作出判断的思维方式。并作出判断的思维方式。n分析思维分析思维也称逻辑思维,它严格遵循逻辑规律也称逻辑思维,它严格遵循逻辑规律,逐步进行分析与推导,最后得出合乎逻辑的,逐步进行分析与推导,最后得出合乎逻辑的正确答案或作出合理的结
41、论。正确答案或作出合理的结论。n根据思维所指方向可分为:根据思维所指方向可分为:n1.辐合思维辐合思维n也叫集中思维,也叫集中思维,是把问题所提供的种种信息或条是把问题所提供的种种信息或条件朝着一个方向集中,从而得出一个正确的答案件朝着一个方向集中,从而得出一个正确的答案或一个最优的解决问题的方案。或一个最优的解决问题的方案。n2.发散思维发散思维n是沿着不同的方向去思考,对信息或条件加以重是沿着不同的方向去思考,对信息或条件加以重新组合,找出几种可能的答案、结论或假说。新组合,找出几种可能的答案、结论或假说。4.4.辐合思维与发散思维辐合思维与发散思维n根据思维的创造性分为:根据思维的创造性
42、分为:n1.常规思维常规思维n是运用人们已有的知识经验,按着常用的方法来是运用人们已有的知识经验,按着常用的方法来解决问题的思维。解决问题的思维。n2.创造思维创造思维n用创造性方法来解决问题的思维,创造思维能产用创造性方法来解决问题的思维,创造思维能产生新的思维成果,具有一定的独创性。生新的思维成果,具有一定的独创性。5.5.常规思维和创造思维常规思维和创造思维(三)思维的品质及培养(三)思维的品质及培养(简答题)(简答题)1.思维的品质思维的品质(1)思维的敏捷性)思维的敏捷性(2)思维的灵活性)思维的灵活性(3)思维的深刻性)思维的深刻性(4)思维的独创性)思维的独创性(5)思维的广阔性
43、)思维的广阔性(6)思维的批判性)思维的批判性2.2.良好思维品质的培养良好思维品质的培养n(1 1)教材的选择与合理使用,改进教学方法。)教材的选择与合理使用,改进教学方法。n(2 2)创设问题情境,培养学生提出问题的能力;)创设问题情境,培养学生提出问题的能力;n(3 3)发挥学生学习主动性;)发挥学生学习主动性;n(4 4)提高学生言语表达水平;)提高学生言语表达水平;n(5 5)提高元认知能力,教会学生学习策略;)提高元认知能力,教会学生学习策略;n(6 6)有意识地帮助学生通过各种思维方法培养逻辑)有意识地帮助学生通过各种思维方法培养逻辑思维能力。思维能力。0101想像的定义想像的定
44、义0202想像的功能想像的功能0303想像的类型想像的类型0404如何培养学生的想像力如何培养学生的想像力四、想象和想象力培养四、想象和想象力培养n(一)概念(一)概念n想象是人脑对想象是人脑对原有的表象进行加工改造原有的表象进行加工改造而形而形成成新形象新形象的心理过程,是以的心理过程,是以表象表象为为内容的特内容的特殊形式的高级认知活动。殊形式的高级认知活动。n(二)功能(二)功能n1.1.预见功能预见功能n2.2.补充功能补充功能n3.3.代替功能代替功能(三)类型(三)类型n1.1.根据想象活动是否具有目的性和计划性根据想象活动是否具有目的性和计划性n(1 1)无意想象)无意想象n又称
45、为不随意想象,是指没有预定的目的,在又称为不随意想象,是指没有预定的目的,在一定刺激的作用下,不自觉地产生的想象。一定刺激的作用下,不自觉地产生的想象。无无意想象的特殊形式是梦。意想象的特殊形式是梦。n(2 2)有意想象)有意想象n又称为随意想象,指根据预定目的,在一定意又称为随意想象,指根据预定目的,在一定意志努力下,自觉进行的想象。志努力下,自觉进行的想象。n2 2根据有意想象的新颖性、独立性和创造性程度的根据有意想象的新颖性、独立性和创造性程度的不同不同n(1 1)再造性想象)再造性想象n(2 2)创造性想象)创造性想象n(3 3)幻想)幻想n(四)在教学中如何培养学生想象力(四)在教学
46、中如何培养学生想象力n1.1.培养并保护学生的好奇心。培养并保护学生的好奇心。n2.2.丰富学生知识,扩大表象储备。丰富学生知识,扩大表象储备。n3.3.创设想象情境,引发想象。创设想象情境,引发想象。n4.4.利用生动活泼的教学形式唤起学生的想象。利用生动活泼的教学形式唤起学生的想象。A六六、皮亚杰的认知发展理论、皮亚杰的认知发展理论(一)皮亚杰理论的(一)皮亚杰理论的基本观点基本观点(二)皮亚杰的(二)皮亚杰的认知发展阶段理论认知发展阶段理论(三)皮亚杰认知发展阶段理论(三)皮亚杰认知发展阶段理论的的教育意义教育意义A(一)皮亚杰理论的基本观点(一)皮亚杰理论的基本观点1.1.发生认识论发
47、生认识论发生认识论研究人的认识发展,它要解决人的发生认识论研究人的认识发展,它要解决人的智慧智慧是运用何种机制,是运用何种机制,经历什么过程,怎样从低级水平过渡到高级水平的这类问题。经历什么过程,怎样从低级水平过渡到高级水平的这类问题。2.(2.(认知认知) )建构主义的发展观建构主义的发展观皮亚杰认为,人们通常是在自身经验的基础上建构自已的知识。皮亚杰认为,人们通常是在自身经验的基础上建构自已的知识。3.3.认知发展认知发展皮亚杰认为,认知的本质就是适应,即儿童的认知是在已有皮亚杰认为,认知的本质就是适应,即儿童的认知是在已有图式图式的基的基础上,通过础上,通过同化、顺应和平衡同化、顺应和平
48、衡,不断从低级向高级发展。,不断从低级向高级发展。A(二)皮亚杰的认知发展阶段理论 心理发展阶段划分的依据是心理发展的事实! 1.心理发展阶段的含义 皮亚杰提出的“阶段”具有4个特征: (1)连续性和阶段性。 (2)结构性。 (3)次序不变性。 (4)交叉性。A2.认知发展的具体阶段认知发展的具体阶段感知运动阶段感知运动阶段(0-2岁)岁)1前运算阶段前运算阶段(2-7岁)岁)2具体运算阶段具体运算阶段(7-11岁)岁)3形式运算阶段形式运算阶段(11岁以后)岁以后)4第一,单向性、不可逆性。第一,单向性、不可逆性。第二,不能理解守恒原理。第二,不能理解守恒原理。第三,第三,“直觉的直觉的”思
49、维特征,思维特征,第四,自我中心趋向,第四,自我中心趋向,第五,集体独白第五,集体独白第六,泛灵性第六,泛灵性认知上获得两大成就:客体永久性及表象思维。认知上获得两大成就:客体永久性及表象思维。(1)能够进行逻辑推理,但运算仍离不开具体事)能够进行逻辑推理,但运算仍离不开具体事物的支持。物的支持。(2)具有了守恒性和可逆性,)具有了守恒性和可逆性,(3)去自我中心主义。)去自我中心主义。第一,可以进行抽象思维和纯符号思维。第一,可以进行抽象思维和纯符号思维。第二,应对潜在或假设情景的能力出现。能够对第二,应对潜在或假设情景的能力出现。能够对没有经历过的场景和情形进行推理,甚至接受明没有经历过的
50、场景和情形进行推理,甚至接受明显的与事实相反的情形。显的与事实相反的情形。第三,能够运用系统化的实验来解决问题第三,能够运用系统化的实验来解决问题A(三)皮亚杰认知发展阶段理论在教育(三)皮亚杰认知发展阶段理论在教育上的意义上的意义1.1.将同化与顺应结合达到平衡将同化与顺应结合达到平衡,可以帮助学生发展已有的图,可以帮助学生发展已有的图式,并创立新的图式。式,并创立新的图式。2.2.考虑儿童的认知发展水平考虑儿童的认知发展水平,可以帮助老师识别出学生是否,可以帮助老师识别出学生是否达到掌握某项学习内容所必须具备的认知水平,从而设置适达到掌握某项学习内容所必须具备的认知水平,从而设置适合学生现