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22年最新教育学知识点 .pdf》由会员分享,可在线阅读,更多相关《2022年最新教育学知识点 .pdf(12页珍藏版)》请在taowenge.com淘文阁网|工程机械CAD图纸|机械工程制图|CAD装配图下载|SolidWorks_CaTia_CAD_UG_PROE_设计图分享下载上搜索。
1、精品文档精品文档1 教育学是以教育现象中教育问题为研究对象,探索教育规律的一门学科。这里所谓的教育学,指的是普通教育学,主要侧重研究学校教育中的基础教育。2 教育问题是反映到研究者大脑中的需要探明和解决的教育实际矛盾和理论疑难。3 教育的概念从广义上讲,凡是有目的地增进人的知识和技能,发展人的智力和体力,影响人的思想品德的活动都属于教育。狭义的教育是指学校教育。即教育者按照一定社会或阶级的要求和受教育者身心发展规律,对受教育者施行的一种有目的、有计划、 有组织地传授知识技能,发展智力和体力,培养思想品德的活动。4 教育学的萌芽阶段我国的成书时间大约在战国末年的学记 是世界上最早的教育文献。比西
2、方最早的教学著作古罗马昆体良的论演说家的教育还早300 多年。5 独立形态教育学的产生1632 年,著名的捷克民主主义教育家夸美纽斯出版了大教学论,这是近代最早的一部系统论述教育问题的专著,它标志着教育学形成独立学科。在大教学论中,作者高度评价了教育对于社会的作用;教育对于人的发展的作用;论证了教育适应自然的原则;提出了 “ 泛智” 的教育思想;确立了丰富的教学理论,从理论上论证了班级授课制的优越性。6 英国教育家洛克的教育漫话、法国教育家卢梭的 爱弥儿、德国教育家赫尔巴特的普通教育学、美国教育家杜威的民本主义与教育等,这些专著的出现标志着教育学理论体系的丰富和发展。赫尔巴特的普通教育学融合了
3、当时的伦理学和心理学的成果,使教育理论发展到了一个新的阶段。 他试图在心理学的基础上建立教育方法论,在伦理学的基础上建立教育目的论。他认为教学活动必须符合人的心理活动规律,提出了著名的阶段教学;在师生关系上,强调教师的绝对权威,强调教育外部灌输的作用;方法上重视严格的管理和训练。他的理论在教育史中被称为“ 传统教育派 ” 。杜威的民本主义与教育开创了另一个教育流派“ 现代教育派 ” 。杜威在师生关系上,认为应以儿童为中心, 形成相应的教学方法 做中学,即在经验中学习, 在处理问题中学习。另外,他还提出了“ 教育即生活 ” 、“ 学校即社会 ” 等教育主张。7 马克思主义教育学的建立以马克思主义
4、为基础最早探讨教育学问题的当属克鲁斯卡娅。其代表作为国民教育与民主制度。凯洛夫的教育学 。我国的杨贤江于1930 年以李浩吾的化名出版了新教育大纲 ,它是一本最先系统地用马克思主义观点来阐述教育问题的著作。8 现代教育理论的发展前苏联教育家赞科夫教学与发展把学生的“ 一般发展 ” 作为教学的出发点和归宿。提出五条全新的教学原则,即高难度进行教学的原则,高速度进行教学的原则,理论知识起指导作用的原则,使学生理解学习过程的原则,使全班学生包括“ 差生 ”都得到发展的原则。美国教育家布鲁纳在教育过程 一书中倡导 “ 结构主义 ” 学说和 “ 发现法 ” 的教学方法; 德国.根舍因 . “ 范例方式教
5、学理论” 。9 学习教育学的意义:有助于树立正确的教育思想,提高贯彻我国社会主义教育方针、政策的自觉性。 有助于巩固热爱教育事业的专业思想,全面提高教师的素养。有助于认识和掌握教育规律, 提高从事学校教育工作的水平和能力。有助于推动学校教育改革和教育科学研究。第一章第一节名师资料总结 - - -精品资料欢迎下载 - - - - - - - - - - - - - - - - - - 名师精心整理 - - - - - - - 第 1 页,共 12 页 - - - - - - - - - 精品文档精品文档1 劳动是人类最基本的社会活动,为教育的产生创造了更为直接的基础。教育是人类社会的普遍的永恒现
6、象。2 原始形态的教育的特点: a教育与生产劳动、社会生活融合在一起;b 教育内容与方法十分简单;c 教育无阶级性。3 古代教育(奴隶社会和封建社会的教育)的特点:a 产生了专门的教育机构 学校。学校的产生和发展是古代教育的重要标志;b 学校教育与生产劳动分离;c 教育具有阶级性 (封建社会的教育还有森严的等级性)。d 个别施教的教学组织形式。4 现代教育的特点:a 教育逐步普及,教育对象不断扩大。b 教育与生产劳动越来越趋向于结合。c 教育内容、教学方法的现代化。d 建立了完备的教育制度。e 班级授课制成为教学的基本组织形式。5 现代教育发展的趋势:教育的全民化和终身化。(所谓全民教育就是教
7、育对象的全民化,亦即教育必须向所有人开放,人人都有接受教育的权利并且必须接受一定程度的教育。终身教育是指人们在一生中都应当和需要接受各种教育。)6 教育的民主化、个性化、信息化、国际化7 学校产生的条件:首先是由社会生产力的发展。其次是统治阶级对管理人才的需求。再次是文字的出现。最后是教育方面的原因,表现出专门化的倾向。第二节1 社会政治对教育的制约:决定教育的领导权、决定着受教育权、决定教育的目的。2 教育对政治的影响: (1)教育通过制造舆论及直接介入政治活动对政治产生影响。(2)教育通过制定学校制度、确立培养目标对政治产生影响。学校教育的政治功能首先是国家通过制定学校教育制度,实现对受教
8、育者的选择与分配,使原有的社会政治关系得以延续和发展来体现的。( 3)教育通过对人的社会政治意识的培养来实现对政治的影响。3 正确认识教育与政治的关系:(1)教育不能超然于政治之外。(2)教育不是政治的附庸,但其作用是有限的。第三节1 经济对教育的决定作用:一、经济是教育发展的物质基础。首先,教育作为培养人的活动,它是社会发展的重要组成部分,它的发展也必须以经济为基础。其次,经济对教育的基础作用主要体现在经济决定教育的规模、速度。二、 经济制约着人才培养的规格、教育结构及教育内容。三、经济的发展促进教学组织形式、教学方法和教学设备的变革。2 教育对经济的促进作用:一、教育是劳动力再生产的手段。
9、二、教育是科学技术再生产的手段。三、教育是科学技术创新的手段。3 教育与经济发展的不平衡性:(1)教育落后于经济发展的原因分析:一、教育是以某种中间环节为媒介与经济发生联系的。二、教育与其他社会因素,如政治、文化、人口等因素有着密切的联系(2)正确认识教育先行的观点。第四节1 教育的文化功能:一、传递 保存文化的功能。二、传播、交流 丰富文化的功能。三、选择 净化文化的功能。四、创造 更新文化的功能。第二章第一节1 人的发展是指生理和心理两个方面有规律的、连续的发展过程。第二节名师资料总结 - - -精品资料欢迎下载 - - - - - - - - - - - - - - - - - - 名师
10、精心整理 - - - - - - - 第 2 页,共 12 页 - - - - - - - - - 精品文档精品文档1 人的身心发展的一般规律:身心发展的顺序性、阶段性、 不均衡性、 个别差异性、 互补性。2 人的身心发展的动力:“ 内发论 ” 认为人的发展是内在自然本性不断展现的过程,人的发展的动力来自于人自身。“ 外铄论 ” 认为人的发展是由外在的力量所决定的,如环境、学校的教育和训练。人发展的动力是:社会的需要和要求内化为个体自觉需要和要求与原有发展水平之间的矛盾。3 教育学上所研究的影响人发展的因素主要有遗传、教育、环境和主体因素。遗传在人发展中的作用遗传:又称遗传素质,是指人们从父母
11、先代和种系发展过程中所获得的先天解剖生理特点,如机体的结构、形态、感官和神经系统的特点等。遗传素质是人身心发展的物质前提。遗传在人发展中的作用:一、遗传素质是人身心发展的生理前提,为人的身心发展提供了可能性。 二、遗传素质的生理成熟程度制约着人的身心发展过程和阶段。三、遗传素质的差异性在构成人的身心发展的个别特点上具有一定的影响。四、遗传素质本身也是可以随着环境和人类实践活动的改变而改变的。虽然遗传素质对人的身心发展具有一定的影响,但它在人的发展中不起决定作用。“ 遗传决定论 ” 、“ 血统论 ” 只是看到了遗传素质在人发展中的作用,而忽略了后天环境和教育以及人的主观能动性的作用,所以是错误的
12、。环境在人发展中的作用环境是指人生活在其中,并影响人发展的一切外部条件的总合,包括自然环境和社会环境。环境决定论是错误的。一方面否定了遗传素质的作用,同时也完全否定了人的自觉能动性。教育在人发展中的作用教育在人的发展中起主导作用:教育具有明确的目的性和方向性;学校教育具有较强的计划性和系统性; 学校教育具有高度的组织性;教育可以激发和发展受教育者的潜能;教育能对各种环境加以一定的控制和利用。教育发挥主导作用的表现:教育促进个体观念的社会化;教育促进个体智力和能力的社会化;教育促进个体职业、身份的社会化。教育促进个体个性化的作用表现为:教育促进个体主体意识的发展;教育促进个性倾向性和心理特征的发
13、展;教育促进人的个体价值的实现。教育发挥主导作用的条件:教育自身状况;遵循人身心发展规律;调动人的主观能动性;协调其他教育力量,形成教育合力。“ 教育万能论 ” 对教育作用的高度评价、对认识教育在人发展中的作用有一定意义。教育发挥主导作用的过程一、确定学生发展的现有水平是实现其发展的现实基础。苏联著名心理学家维果茨基认为,在确定发展与教学的可能关系时,要确定两种发展水平:学生实际的发展水平, 即作为某种已经完成的发展周期的结果而形成的心理机能的发展水平;另一发展水平是在成人指导下或高水平同伴合作所达到的解决问题的水平。这两种发展水平之间的差异称为 “ 最近发展区 ”二、不断向学生提出新的要求是
14、教育促进学生发展的起点。三、教育者的要求不断地内化为受教育者自身的要求,是教育向发展转化的中间环节。四、理解和掌握教育教学内容是教育向发展的转化。五、个体主观能动性在人发展中的作用。4 根据人身心发展的顺序性,教育工作者要循序渐进,知识的获得,能力的发展,体质的增强,思想品德的培养,都要遵循由具体到抽象,由浅到深,由简到繁,由低到高的顺序,既不能 “ 拔苗助长 ” 、“ 陵节而施 ” ,也不能压抑学生的发展。根据人身心发展的阶段性,教育工名师资料总结 - - -精品资料欢迎下载 - - - - - - - - - - - - - - - - - - 名师精心整理 - - - - - - - 第
15、 3 页,共 12 页 - - - - - - - - - 精品文档精品文档作要依据不同年龄阶段的特点分阶段地进行,在教育教学的要求、内容、方法上不能搞“ 一刀切 ” 。根据身心发展的不均衡性,教育教学工作要抓住关键期,以求在最短的时间内收到最好的教育效果。根据身心发展的个别差异性,要做到因材施教,充分发挥个体潜力和积因素,选择最有效的途径和方法,使每一个学生都能得到最大限度的发展。根据个体身心发展的互补性, 要求教育者对那些在某些方面暂时落后的学生树立坚定的信心,相信他们可以通过其他方面互补性的发展来达到与正常人一样或近似的发展水平。第三节1“ 个体本位论 ” 的主要代表人物有卢梭、福禄培尔
16、。该理论认为:教育在于使人的本性得到最完善的发展,人的培养的质量标准是根据人发展的需要而不是根据社会发展的需要制定的;个人的价值高于社会的价值,社会的价值只是在于它有助于人的发展;人生来就具有健全的本能,教育的职能就在于使这种本能不受影响地得到发展。“ 社会本位论 ” 的代表人物主要有孔德、涂尔干等。该理论认为:个人的存在和发展都有赖于社会, 人身心发展的各个方面都受到社会的制约;教育除了社会目的以外并无其他目的;教育的结果只能以其社会功能来加以衡量。“ 个体本位论 ” 和“ 社会本位论 ” 并没有正确认识到人的发展和社会发展的对立统一性,也没有认识到教育必须同时反映人发展的需要和社会发展的需
17、要。2 教育方针是根据一定社会和时代的要求,由国家或统治阶级确定的在一定时期内教育发展的基本指导思想。 教育目的是教育活动所要达到的预期结果,是一定社会或统治阶级对人才培养质量和规格的总体要求。培养目标是依据教育目的,结合各级各类学校或专业的性质和培养任务,由国家确定的人才培养的具体质量规格。3 教育目的的作用(教育目的是一切教育活动的出发点和归宿):导向作用、 选择作用、 激励作用、评价作用、调控作用。4 确定我国教育目的的理论基础是马克思主义关于人的全面发展的学说5 我国教育目的的实质:一、培养劳动者是社会主义教育目的的总要求。二、培养德、智、体全面发展的人是社会主义教育的质量规格。三、教
18、育与生产劳动相结合,是实现我国教育目的的根本途径。6 实现教育目的的基本要求:a,端正教育思想,明确教育目的b,深化教育改革,全面提高教育质量 c,树立素质教育观念,全面实施素质教育第三章第一节1 教师是履行教育教学职责的专业人员,承担教书育人, 培养社会主义事业建设者和接班人,提高民族素质的使命。2 教师专业化是一个过程,指的是使从事教育工作的职业群体在一定时间内,逐渐符合专业标准、成为专门职业并获得相应的专业地位的过程。3 教师的身份及教师与学校的关系从世界范围来看,对教师身份的定位大约有三种类型:公务员、雇员、公务员兼雇员。4 教师的权利和义务权利:教育教学权、开展科学研究和学术活动权、
19、管理学生权、获取报酬待遇权、参与学校民主管理权、进修培训权。义务:遵守宪法、法律和职业道德,为人师表;贯彻国家的教育方针,遵守规章制度,执行学校的教学计划,履行教师聘约, 完成教育教学工作任务;对学生进行宪法所确定的基本原则的教育和爱国主义、民族团结的教育,法制教育以及思想品德、文化、科学技术教育,组名师资料总结 - - -精品资料欢迎下载 - - - - - - - - - - - - - - - - - - 名师精心整理 - - - - - - - 第 4 页,共 12 页 - - - - - - - - - 精品文档精品文档织带领学生开展有益的社会活动;关心爱护全体学生, 尊重学生人格,
20、 促进学生的全面发展;制止有害于学生的行为或其他侵犯学生合法权益的行为;不断提高思想政治觉悟和教育教学的业务水平。第二节教师的劳动属于服务性劳动2 教师劳动对象的特殊性:创造性、情感性、道德性。教师劳动价值的特殊性:潜在性、滞后性、长期性。教师劳动要求的特殊性:规范性、技术性、艺术性。教师劳动方式的特殊性:个体性、合作性、示范性。第三节问:教师的职业素养包括哪几部分?答:一、教师的职业道德。 中小学教师职业道德规范将教师的职业道德概括为:“ 依法执教,爱岗敬业,热爱学生,严谨治学,团结协作,尊重家长,廉洁从教,为人师表。”二、知识素养:通识知识、学科知识、教育专业知识。三、能力素养:教学能力、
21、研究创新能力、组织管理能力和自我反思自我调控能力。四、教师的风范:健康向上的人生态度,优雅大方的举止言谈,恰当得体的外表修饰,特色鲜明的个人风格。第四节1 师生关系是以教和学为主要目的而结成的教师与学生间的人际关系。2 师生关系的特点:具有社会性、教育性、复杂性。良好师生关系的特征:师生相互理解、信任、尊重,默契配合;师生之间既有对立,又有统一;师生关系中张力和亲和力的动态平衡;师生关系中多种成分和谐并存,互相支撑。建立和发展良好的师生关系,需要注意哪几方面?一、处理好继承与创新的关系。二、良好师生关系的建立首先取决于教师的努力。三、全面正确地理解师生关系中的教师和学生。正确理解师生关系。主要
22、是要正确认识教师和学生在师生关系中的地位,以及由于地位不同而导致的各自责任的差异,正确认识师生关系中的诸种矛盾等。除了前面提及的矛盾,以下问题也是不能忽视的:教师对工作业绩的追求与学生发展的需要常常发生抵触,理想化色彩较浓的教育理论与复杂的现实工作难以合拍,教师所倡导的教育观念与社会流行的观念发生冲突等。建立和发展良好师生关系的过程,主要是不断的解决问题、化解矛盾的过程,否认问题,无视矛盾的存在,就不可能找到正确的工作思路和方法。传统意义上的师生关系主要是靠职业道德、学校规范等非法律规范来调整, 在实践中存在着许多问题。随着国家法律的逐步健全,师生关系中的许多问题可以通过法律的手段得到解决,为
23、师生关系的健康发展提供了理性的规范的保障。但是,在实际工作中,单纯依靠法律和单纯依赖职业道德规范一样,都不能解决所有问题。四、了解学生,关怀学生。五、讲究工作方式和时机,多角度寻求解决问题的方法。六、教师应具有待人接物的基本素质。第四章第一节1 教学的概念: 教学是教师的教和学生的学的统一活动,使学生在教师有目的、有计划的指导下,积极主动地学习和掌握系统的文化科学基础知识和基本技能,发展能力,增强体质,名师资料总结 - - -精品资料欢迎下载 - - - - - - - - - - - - - - - - - - 名师精心整理 - - - - - - - 第 5 页,共 12 页 - - -
24、- - - - - - 精品文档精品文档促进身心全面发展的一种教育活动。2 教学的意义:教学对社会发展的作用;教学是促进社会发展的必要手段。教学对个人全面发展的作用。教学是学校的中心工作,是实施全面发展教育,培养全面发展人才的基本途径;教学在学校教育中的作用。学校是教书育人的专门场所。在学校的全部教学工作中,经常的大量的工作是教学。教学活动占的时间最多,涉及学科广泛, 教学内容丰富,对学生全面发展起着重大作用。什么时候学校工作以教学为主,教学秩序就稳定,教育质量就能够保证。反之,教学秩序就会混乱,教学质量就会下降。以教学为主,并不等于“ 教学惟一 ” “教学就是一切 ” 。如果排除社会活动、生
25、产劳动及其他课外活动等,就会背离全面发展的方针。3 教学的基本任务:使学生掌握系统的文化科学基础知识,形成基本技能和技巧;发展学生的能力, 教会学生学习; 发展学生的体质, 提高学生的健康水平;培养学生高尚的审美情趣,使学生养成良好的思想品德和个性心理品质。第二节1 教学过程是一种特殊的认识过程:a,教学过程在本质上是一种认识过程;b,教学过程的特殊性:学生个体认识、间接认识、教师主导的发展学生主体的认识。2 教学过程的基本规律:(1)教师主导作用和学生主体作用相统一的规律;(2)间接经验与直接经验相统一规律;(3)掌握知识和发展能力相统一的规律。该规律是指教学过程是使学生掌握系统的文化科学知
26、识的过程, 又是发展学生能力的过程,掌握知识与发展能力之间有着本质的联系。学生掌握知识与发展能力是密切联系、相互促进的。主要表现为两个方面:一方面,掌握知识是发展能力的基础。另一方面,能力发展是掌握知识的必要条件。() 掌握知识与提高思想品德相统一规律。该规律又称教学的教育性规律,是指教学过程既是向学生传授系统的文化科学知识的过程,又是学生在掌握知识的基础上接受思想品德教育的过程,知识教学与思想品德教育具有本质的联系。3 辨析:知识和能力是不同的。答:这句话是正确的。知识是学生对客观事物认识的成果,是头脑里的经验系统;而能力则是学生在认识过程中,在头脑里形成经验系统的心理发展水平。学生能力发展
27、水平和知识掌握状况并不是绝对一致的。它大致有以下几种情况:能力发展水平可能落后于知识的掌握。能力发展水平可能超越于知识的掌握。能力发展的水平与知识掌握状况基本一致。我们必须认识到掌握知识与发展能力是密切联系、相互促进的,因而不能割裂对立、互相排斥;同时又要认识到两者是有差异的,知识不等于能力,因而不能彼此混淆,完全等同。教学中必须实现掌握知识与发展能力的辩证统一。要使两者统一, 教学必须进行整体性改革。在教学思想上,要摆正教学的立足点和着眼点。在教学内容上,要给学生授予科学的知识、基本的知识和系统的知识。在教学方法上,要实行启发式教学,启发学生勤于动脑,敏于思考。 在考试方法上,既要重视考查学
28、生掌握基础知识的状况,又要重视考查学生理解问题和分析问题的能力。在教学组织形式上,在以课堂教学为主的同时,开展多种形式的课外活动,实行课内外密切结合,促进学生能力的发展。4 教育史上最早明确提出“ 教学的教育性 ” 这一命题的是德国教育家赫尔巴特。辨析:从某种意义上讲,教学过程实质上也是学生接受思想品德教育的过程。答:这句话是正确的。这主要是因为;首先,各门学科知识从不同的方面科学地揭示了自然界、人类社会和人类思维活动发展变化的规律,这些客观规律和科学知识本身就蕴含着深刻的思想品德教育因素,具有重要的思想品德教育价值。其次,教师的教学,总是在一定的思名师资料总结 - - -精品资料欢迎下载 -
29、 - - - - - - - - - - - - - - - - - 名师精心整理 - - - - - - - 第 6 页,共 12 页 - - - - - - - - - 精品文档精品文档想体系指导下, 受一定哲学观点的支配。对学生科学世界观的形成具有重要影响作用。再次,教学过程的组织实施,教学方式方法的选用,教师的教学态度、教学作风以及思想感情等,无不对学生产生深刻的潜移默化的影响。掌握知识与提高思想品德存在着辩证统一的关系。掌握知识是提高思想品德的基础。思想品德的提高是学生掌握知识的动力。第三节辨析教学原则等同于教学规律。答:不对,两者辩证统一。教学原则是教学工作必须遵循的基本要求。教学
30、原则是教学规律的反映。教学原则虽然是人们主观制定的,但是反映了人们对教学过程的客观规律的认识。教学过程作为一个特殊认识过程存在着客观规律。2 我国教学原则体系有哪几部分?答: (1)教学整体性原则;(2)启发创造原则。是指教师在教学中要最大限度地调动学生学习的积极性和自觉性,激发他们的创造性思维,从而使学生在融会贯通地掌握知识的同时,充分发展自己的创造能力与创造性人格。 启发创造原则是教学过程基本规律的反映。当代社会发展的趋势,要求学校教育必须培养学生的革新精神和创造能力。(3)理论联系实际原则; (4)有序性原则; (5)师生协同原则;(6)因材施教原则,是指教师在教学中要从学生实际出发,根
31、据不同对象的具体情况,采取不同的方法, 使每个学生都能在各自原有的基础上得到充分发展。学生身心发展, 在一定年龄阶段上具有一定的稳定性和普遍性。但是,每个年龄阶段中的每个学生的身心发展水平又表现出其特殊性和差异性。教学必须充分考虑这种个别差异,在统一要求的前提下坚持因材施教。3 教学中贯彻启发创造原则的要求是什么?答:一、激发和培养学生的学习动机。二、全面规划教学任务,培养思维能力。三、创设问题情境,引导学生积极思考。教学中贯彻因材施教原则的要求是什么?答:一、深入细致地研究和了解学生。二、把因材施教与统一要求结合起来。三、针对学生的不同特点,采取不同的具体措施。赞科夫的 “ 发展性 ” 教学
32、原则体系他总结了五条原则。其中,以高难度进行教学的原则是核心。以高难度进行教学的原则;以高速度进行教学的原则;理论知识起主导作用的原则;使学生理解学习过程的原则;使全班学生(包括差生)都得到发展的原则。布鲁纳的发现学习教学原则:动机原则;结构原则;程序原则;反馈原则。第四节1 教学方法:是教师和学生为实现教学目的、完成教学任务所采用的方式和手段的总称,它包括教师的教法和在教师指导下的学生的学法。教学是教师教和学生学的双边活动,教学方法也必然是教法与学法的统一。教学方法的指导思想(辨析:启发式是一种教学方法,对吗?答:不对。)教学方法就其指导思想而言,可分为启发式教学和注入式教学两大类。启发式教
33、学, 从学生的实际出发, 以启发学生的思维为核心,采用多种方法调动他们学习的主动性和积极性,促使他们生动活泼地学习的一种教学指导思想。而注入式教学, 是指只从教师的主观愿望出发,名师资料总结 - - -精品资料欢迎下载 - - - - - - - - - - - - - - - - - - 名师精心整理 - - - - - - - 第 7 页,共 12 页 - - - - - - - - - 精品文档精品文档把学生当做是被动接受知识的容器,向学生灌输现成知识的一种教学指导思想。启发式教学与注入式教学都不是指某一种具体的教学方法,而是指教师运用某一种教学方法时的指导思想。各种具体的教学方法,在教
34、师不同思想指导下,既可能具有启发的作用,也可能会出现注入式的情况。3 讲授法:是教师借助口头语言系统地向学生传授知识的方法,包括讲述、讲解、讲读、讲演等方式。讲授法的优点: 教师容易控制教学进程,使学生在较短时间内获得较多的系统知识;讲授法是以教师的系统讲授为主,有利于教师结合教学内容,有意识、有准备地进行思想教育。讲授法的缺点: 所学内容是由教师以系统的方式呈现给学生的,不易使学生对学习内容及时作出反馈;如果运用不当,会出现满堂灌的现象。运用讲授法的要求:科学地组织教材,讲授内容要有系统性,条理清楚,重点突出;激发学生的思维的积极性,引导学生根据讲授的线索进行独立思考,使学生始终处于思维活跃
35、状态;要讲究语言的艺术性,清晰简练,准确生动,通俗易懂;根据不同情况,灵活变化讲授的具体方式,并与谈话、读书、演算、板书等穿插进行。4 选择教学方法的依据(简答)从具体的教学目标或教学要求出发。从学科特点和教学内容出发。依据学生的特征。依据学校和教师的具体条件。教师本身的条件。第五节1 班级授课制定义: 班级授课制是将学生按年龄和知识水平分成有规定人数的班,教师以班为单位, 按固定的时间表分科进行连续教学的一种组织形式。特点: 把学生按年龄和知识水平分级编班;有固定的时间表;教学内容分科按课时进行;每个班级有固定的教师,班级的教学活动在教师的指导下进行。优点: 有利于发挥集体的教育作用;有利于
36、发挥教师的主导作用;有利于提高教学质量;有利于提高教学效率;有利于保障师生健康。班级授课制的局限性:以集体为中心,面向班级集体,这种教学的“ 同步化 ” ,容易忽视学生的个别差异,不利于因材施教;以教材为中心,强调系统的书本知识的传授和间接经验的学习, 这种教学的 “ 惟书化 ” , 易于导致理论与实践脱节现象的发生,妨碍学生生动活泼、积极主动地学习;以教师为中心,强调教师的主导作用,这种教学的“ 集中化 ” ,往往不利于学生主动探索精神和开拓创新能力的培养。2 课的类型可划分两大类:单一课和综合课。构成课的基本部分及其进行顺序是:组织教学。检查复习。讲授新教材。(这是课的结构的中心部分)巩固
37、新教材。布置课外作业。3 班级授课制的两种变式:一是“ 复式教学 ” ,一是 “ 现场教学 ” 。4 教学工作的基本环节一、备课。 包括研究课程标准。钻研教科书的有关章节内容研究有关的教学参考材料并加以精选和组织。了解学生的一般特点根据课程标准的提示、教科书和教学参考资料的内容以及学生特点,选择有效的教学方法、手段。拟定教学活动计划,设计课的结构及进程。二、上课 整个教学工作的中心环节。要求:目标明确内容正确方法恰当组织严密、紧凑积极性高三、布置、检查课外作业。四、上课效果的测评第六节名师资料总结 - - -精品资料欢迎下载 - - - - - - - - - - - - - - - - -
38、- 名师精心整理 - - - - - - - 第 8 页,共 12 页 - - - - - - - - - 精品文档精品文档1 教学模式是在一定教学理论或教学思想指导下,在实践中形成的相对稳定的教学活动的结构和方式。2 教学模式的基本结构:指导思想教学目标教学条件教学程序教学策略教学评价。3 教学模式的特点:完整性、操作性、个性、简约性、发展性。第五章第一节1 课程的概念: 狭义的课程是指各级各类学校为了实现培养目标而开设的学科及其目的、内容、范围、活动、进程等的总和,主要表现在课程计划、学科课程标准和教科书中。广义的课程指学生在学校所获得的全部经验,包括学科设置、 教学活动、 课外活动以及学
39、校的环境和氛围的影响。2 课程的本质: 课程是国家意志的体现;是人类智慧的结晶;是文化传承的载体;是社会国民素质进步的反映;是学生自主发展能动的选择。课程的作用: 课程是学校培养人才蓝图的具体体现;是教师从事教学活动的基本依据;是学生吸取知识的主要渠道;合理的课程设置对学生的全面发展起着决定作用;课程是评估学校教学质量的重要尺度。学科中心理论主张学校课程应以学科的分类为基础,以学科教学为核心,以掌握学科的基本知识、基本规律和相应的技能为目标。这一主张的早期代表是英国的斯宾塞。人文主义课程轮主张课程应有益于人的本性、人的尊严、 人的潜能在教育过程中得到实现和发展, 强调不能以成人的标准判断儿童,
40、应该研究和尊重儿童的心理发展特征,并根据儿童的心理发展特征和心理发展要求,在一定历史条件的背景中设置课程。社会再造主义课程轮关心的是课程与社会政治、经济发展的关系。 乐观的社会再造主义者认为, 教育能够影响社会的变化;悲观的社会再造主义者则认为课程无力影响社会进程,只能复制社会。以课程内容所固有的属性为逻辑范畴,可将学校课程分为学科课程与经验课程两种类型。学科课程是以文化遗产和科学为基础组织起来的各门学科最传统的课程形态的总称。经验课程是以儿童的主体性活动的经验为中心组织的课程,也叫做生活课程、活动课程、 儿童中心课程。以课程的表现形态为逻辑范畴,可将学校课程分为显性课程与隐性课程两种类型。显
41、性课程又称显课程,是指学校正规的学术课程和计划内的课外活动,通常指学校有计划地列入课程表内的所有课程,明确规定的各门学科为内容的课程。隐性课程又称 “ 潜课程 ” 、“ 隐蔽课程 ” ,主要是指通过校园文化、校园生活、 校风、 人际关系、集体活动等形式潜移默化地对学生产生影响。根据课程设置的要求,可以将课程分为必修课程与选修课程两大类。第四节我国中小学课程主要由课程计划(教学计划)、课程标准(教学大纲)和教科书三部分组成。课程计划从整体上规定着学校的性质、任务、培养目标、 教学目的、教学内容的范围和学科设置、 各阶段的教学进度、课时安排以及教学效果的评价标准。课程计划主要有以下几个部分组成:培
42、养目标、制定该计划的指导思想和原则、科目设置及要求、学科开设顺序及课时分配、学年编制、考核要求。编制课程计划时要做好以下几项工作:教学为主,全面安排;适当分段,相对完整,前后衔接,基本一贯;打好基础,关注未来;突出主要学科,保证学科之间的联系;统一性、稳定名师资料总结 - - -精品资料欢迎下载 - - - - - - - - - - - - - - - - - - 名师精心整理 - - - - - - - 第 9 页,共 12 页 - - - - - - - - - 精品文档精品文档性和灵活性相结合;分析研究国内外已有的经验,吸取其经验教训。课程标准从整体上规定着各个学科的性质及其在学校课程
43、体系中的地位、教学目的和任务、内容范围以及选择内容的主要依据、编排学科内容的顺序等。新一轮基础教育课程改革的具体目标:改变课程过于注重知识传授的倾向,强调形成积极主动的学习态度, 使获得基础知识与基本技能的过程同时成为学会学习和形成正确价值观的过程。 改变课程结构过于强调学科本位、科目过多和缺乏整合的现状,整体设置九年一贯的课程门类和课时比例,并设置综合课程,以适应不同地区和学生发展的需求,体现课程结构的均衡性、综合性和选择性。改变课程内容“ 难、繁、偏、旧 ” 和过于注重书本知识的现状,加强课程内容与学生生活以及现代社会和科技发展的联系,关注学生的学习兴趣和经验,精选终身学习必备的基础知识和
44、技能。改变课程实施过于强调接受学习、死记硬背、机械训练的现状,倡导学生主动参与、乐于探究、勤于动手, 培养学生搜集和处理信息的能力、获取新知识的能力、分析和解决问题的能力以及交流与合作的能力。改变课程评价过分强调甄别与选拔的功能,发挥评价促进学生发展、教师提高和改进教学实践的功能。改变课程管理过于集中的状况,实行国家、地方、学校三级课程管理,增强课程对地方、学校及学生的适应性。世界各国课程改革的特点和趋势:把基础教育课程改革作为增强综合国力的战略措施。全面关注学生的发展,注重基础学力的提高。实行课程编制、实施、评价一体化的整体改革。 课程结构的整合性与均衡性。课程内容的综合性与现实性。关注学习
45、方式的转变。课程管理的民主化与规范化。注重信息技术教育。注重道德、价值观和国际理解的教育。第七章1 人的品德的教育在内容上应包括道德、思想和政治教育等方面。德育是学校教育工作者按照一定社会的要求,遵循受教育者品德形成与发展的规律,创设符合教育对象成长的环境,通过受教育者积极主动地参与,促使他们在道德、思想、 政治等方面不断建构和提升的教育活动。2 简答:当前我国中小学德育的具体任务是什么?答:对学生进行良好社会公德、文明行为习惯和遵纪守法道德规范的教育。教育引导学生逐步确立科学的世界观、人生观, 不断提高社会主义思想觉悟。培养学生具有良好的个性心理品质。培养中小学生初步的道德评价能力和自我教育
46、能力。3 简答:我国中小学生德育的基本内容?答:道德教育;集体主义教育;爱国主义教育;民主与法制教育;世界观、人生观和理想教育;个性心理品质教育。辨析:德育过程与思想品德形成过程是两个不同的概念。答:此观点正确。 德育过程与思想品德形成过程是两个不同的概念,二者的关系是教育与发展的关系。 德育过程是对受教育者施加影响的一种教育活动过程,思想品德形成过程是个体在思想品德方面的知、情、意、行由简单到复杂,由低级到高级,由量变到质变的矛盾运动过程,即个体思想品德的发展过程。学生个体思想品德和相应的能力是在多方面因素的影响及其交互作用下形成的,教育影响只是其中之一。而德育过程与其它影响过程相区分的标志
47、便是它的自觉性、目的性、计划性与可控制性。简答:德育过程的规律是什么?答:德育过程是学生的知、情、意、行的培养过程。 德育过程是组织学生的活动与交往,统一多方面教育影响的过程。活动和交往是人们品德形成的源泉。德育过程是促进学生思想内部矛盾斗争发展的过程。德育过程是长期的繁复的逐步提高的过程。名师资料总结 - - -精品资料欢迎下载 - - - - - - - - - - - - - - - - - - 名师精心整理 - - - - - - - 第 10 页,共 12 页 - - - - - - - - - 精品文档精品文档简述学生的知、情、意、行。答:知,即思想道德观念,是人们对思想、政治和道
48、德等观念的认识、判断和评价,是思想品德形成和发展的基础。情,即思想道德情感,是人们对现实生活中的道德关系和人们行为的爱憎、好恶的内心情绪体验, 是伴随品德认识而产生的,它是品德形成中的催化剂,是将认识升华为信念、转化为行为的中间环节。意,即思想道德意志,是人们实现道德理想过程中所做出的自觉的顽强的努力,它是调节行为的精神力量,是实现品德行为的保障。行,即思想道德行为,是人们在知、情、意的支配和调节下在行动上对他人和社会所做出的反应, 是通过练习或实践形成的,它是一个人思想品德状况的外在表现,也是衡量一个人品德高低的根本标志。一般来说, 人的品德是在活动和交往的基础上沿着知、情、意、行的顺序形成
49、发展的,其中,知是基础,行是关键。知转化为行是根本问题。这四个要素既相互独立,又相互联系、相互影响、相互渗透并相互促进。但同时还应看到,学生品德的知、情、意、行几个方面在发展方向和水平上又具有不平衡性,存在通情不达理、 达理不通情、 言行不一、 口是心非等情况。而学生的思想品德恰恰是在这四个要素的平衡与不平衡的矛盾运动中形成和发展的。因此, 在品德培养过程中应注意以下两点:重视学生从知到行的转化。德育过程的开展应是灵活多样的,即具有多端性。7 德育原则:从学生实际出发的原则提高认识与指导实践相结合的原则正面教育与纪律约束相结合的原则集体教育与个别教育相结合的原则尊重信任与严格要求相结合的原则发
50、扬优点与克服缺点相结合的原则教育影响的一致性和连贯性8 简答:什么是集体教育与个别教育相结合的原则?答:该原则定义是指在德育工作中,教师要通过教育培养集体去影响学生个人,并通过对学生个体的教育去影响集体的形成与发展,把教育集体与教育个人有机地结合起来。(简述) 这一原则是社会主义教育思想的一个重要特征,符合学生思想品德形成与发展的规律。集体的作风、传统对每个人都会产生潜移默化的作用;来源于集体的关怀、尊重、舆论和监督,又会成为个体自我教育和品德培养的源动力。而且,集体是由个体组成的,集体中每个成员各具特点。因此, 教育者要善于把集体的教育力量和个人的教育力量结合起来,首先要面向集体,培养集体,