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问题教学法在初中物理教学中的应用详解.doc》由会员分享,可在线阅读,更多相关《问题教学法在初中物理教学中的应用详解.doc(25页珍藏版)》请在taowenge.com淘文阁网|工程机械CAD图纸|机械工程制图|CAD装配图下载|SolidWorks_CaTia_CAD_UG_PROE_设计图分享下载上搜索。
1、Four short words sum up what has lifted most successful individuals above the crowd: a little bit more.-author-date问题教学法在初中物理教学中的应用详解“问题探究”模式与学生创新能力的培养问题教学法在初中物理教学中的应用知识经济和信息时代的快速发展要求我们的课堂,不能再以知识传授作为主要目的,而应在课堂内外充分培养学生的各种能力,尤以创造力的培养最为重要。培养学生的创造力需要在教师的指导下,由学生自主地发现、探索、解决物理学习过程中的问题,完成学习任务,并从中有所感悟、有所创造。它
2、反映了物理教学中强调学生主体参与,强调在实践中完成学生自身知识构建的发展趋势。在教学实践中我们感到,课堂问题教学法是完成上述目的的有效途径之一。一问题教学法基本流程“以问题为主线,以思维为中心,兼顾知识体系的构建,突出学习能力的培养。”课堂教学的全过程通过教师创设情境,学生发现问题、提出问题、解决问题、建立新理论、提出新问题,使整个教学从问题开始,以产生更多的问题结束。“问题教学”的基本教学过程可以用下述的流程线来表示: 创设情境提出问题解决问题 (引入概念、定理)提出更多的问题开放性探索(应用知识或学习下一个概念、规律做准备)“问题教学”教师和学生的活动过程可用下述流程线来表示: 教师:创设
3、情境组织讨论归纳总结启发提高 学生:提出问题多向交流合作解释再疑拓展整个课堂教学可由许多单元组成,每个单元可分为以下步骤:从情境中发现问题;从疑难中提出问题;做出解决问题的各种假设;推断哪一种假设能解决问题;经过检验来修正假设;获得结论。“问题解决”教学策略要求通过教学情境的创设,在学生发现问题、解决问题,再发现问题、再解决问题的循环过程中,建立起符合学生认知规律的问题主线。通过教师诱导学生不断地选择问题和寻找合适的工具和方法解决问题,引进概念、规律,构建起学科的知识结构链和相关的学习方法结构链,让学生通过个人的探索活动和集体交流进行学习。二、问题教学法的实施策略1. 认真构思,精心选题运用问
4、题教学法进行创新能力的培养过程中,问题是教学的主线,教学活动自始至终均围绕着问题展开。因此,问题的选择和设置是至关重要的,它直接关系到教学的效果和质量。这就要求我们在进行教学之前,应充分准备,反复斟酌,精心选择和设置问题,为教学的顺利进行,为学生创新能力的培养奠定基础。有利于学生创新能力培养的问题应有如下特征:(1)典型性 即抓住理解和应用知识的关键设置问题。如:处理问题的典型思路和方法,知识间的内在联系及易错、易混的问题等,要使问题击中要害,使学生在发展能力方面举一反三,触类旁通。(2)适度性 适度主要指是探究内容难度上和探究时间长短上的适度。探究的内容不能过于复杂,探究问题的难度应是学生通
5、过努力可以解决的。即通过学生已有的知识、能力的提取和综合,可以进行探究并得到结果的。探究的内容也不能太容易,太容易的内容会让学生感到没有挑战,失去探究的兴趣。因此,中学的课堂探究,一般每次探究活动只包含一个中心问题(可包含几个小问题),进行一次探究循环过程即可解决。 (3) 趣味性 学生有一种天生的好奇倾向,喜欢探究问题,当好奇心得到满足,就有了成就感。因此探究内容必须能充分激发学生的内在动机和探究的欲望。实践发现,选择源于学生生活的、选择超越常规但又在情理之中的、有一定难度和挑战性的内容,有益于激起学生的探究兴趣。 (4)开放求异性 开放性问题可以通过“一题多解”等达到“殊途同归”的效果,在
6、解答过程中,可以设置诸如“还有其他方法吗?”“如果不结果又将怎样?”的问题,引导学生从不同角度探索问题的解决方法和途径,或引出新的问题,以利于培养学生的发散思维和求异思维。(5)程序性 呈现给学生的应该是递进式的、有层次的、逐步深化的问题。问题的设置程序要与思维的发展相一致。同时,还应注意程序不宜过细或过粗。程序过细,问题关节过于显露不能引发争论,不利于思维的展示;程序过粗,隐含条件过多,不易抓住要点,讨论无法深入进行。(6)拓展性 教学过程应在解决原有问题的基础上引发、延伸出新的问题,进而把问题的探究延伸到课外,这就要求所设置的问题应有更多的拓展性。2. 创设情境,引导发现良好的问题情境有助
7、于实现原有的认知对新知识的同化,使认知结构得到补充和完善,从而促进学生的心理发展。构建良好的问题情境,使学习材料的逻辑意义明朗化。可以激发学生积极主动地使新旧知识发生相互作用,产生有机联系,从而使新知识获得实际意义,最终实现有意义的学习。在物理教学中,创设有效的问题情境,我们认为有如下一些基本策略。(1)抓住学习目标,把握问题焦点 在把握问题之前,必须先认识问题。同一班内的学生,其能力、知识和经验等方面都存在差异,故对现象的认知也各不相同。如牛顿第一定律是较抽象的物理规律,教师可先通过演示实验提出两个相互矛盾的观点:、把小车轮朝上放在桌面上,用手推小车使其运动,停止用力时,小车就静止,按照人们
8、的生活经验提出“力是使物体运动的原因”。、把小车翻过来,轮子朝下,向前一推,手离开了小车,小车还能继续向前运动,又得出:“物体的运动不需要力维持”,“力不是使物体运动的原因”。至此,引起学生认知的矛盾冲突,创设了问题情景,唤起学生强烈的求知欲,以高度集中的注意力去探究上面提出的问题。(2)利用新旧知识的矛盾,激发认识问题的欲望 当学生面对新的对象时,首先浮现在脑中的一定是已有的知识和经验。如果这些和旧知识、经验相同时,就不会产生学习的兴趣了。当学生处于产生问题的阶段时,心中想到不确定知识经验,同时产生知识不协调的疑惑,心理失去平衡, 更能产生组织正确知识的欲望,引发学习动机。所以,要让学生认识
9、问题,最好就是使学生在推理中感到矛盾,直到学生能够发现矛盾为止。如,在“伏安法测小灯泡的电阻”实验中,学生测出几组电压和电流值,画出IU图像,发现不是一条经过原点的直线,而旧知识“伏安法测定值的电阻”实验,IU图像是一条经过原点的直线,上述现象原因是什么?学生通过新旧知识的比较联系,造成了学生问题情境,用原有的认知结构无法解决实验得出的结果,使学生感到好奇并渴望求解,学生产生了进一步学习的兴趣,有利于学生进入最佳的学习状态,提高教学的实效性。因此教学设计实验情境时应使学生在新旧知识结构中产生冲突,提出疑问、激发学生思考,促使学生的思维从疑问开始,在联想和想象中活跃,在获得正确答案中发展,最后新
10、知识在具体实验验证过程及结果中内化,从而完成一个深层次的认识。(3)把握好问题情境的难点 问题产生后,就可从已有的概念、经验中选择类似的结构,或借助记忆中的事件,逐渐连接相关的部分,作为探究答案的线索,寻求解决问题的途径。如果问题太简单,学生就提不起学习的兴趣;相反问题若太难,即使充满解决问题的信心,但最后还是会被迫放弃这种超出自己能力范围的问题。所以,问题情境通常要求部分建立在原有认知结构的基础上,处于多数学生思维上的“最近发展区”,即“跳一跳能搞到果实”。(4)引导全部学生发现问题 一个班的学生,有反应敏捷者,也有迟钝者,其思考力的深浅也有程度上的不同,理解力也有差异。因此,教师要时时提醒
11、自己,不要轻易下结论,切不可因少部分学生的影响,而忽略了大多数学生。3. 如何在问题教学中解决问题课堂教学中“问题”的解决可采取以下几个步骤:自我探索、多向交流、合作解释、再疑拓展。自我探索:根据提出的问题,点拨学生对头脑中原有的知识信息进行分类加工,找出与解决问题有关的内容,促使学生对旧知识进行新的组合,从而提出解决问题的途径或猜想。多向交流:交流的内容可以是学生在自我探索中没有解决、认识不清、理解不透的问题,也可以交流自己已经解决的问题。交流的形式可以在学生与教师之间交流,学生与学生之间交流,学生与教科书之间的交流,交流形式应是变动的、师生多向的、多中心的互动关系。让学生在交流中释放每个学
12、生的精神活力,使他们在小组、大组中有机会大胆地表达自己的感受、意见和结论,而不是去揣度教师期望的标准答案,使课堂上出现不同声音,发生争论,引发进一步的思考。激发学生自主地尝试解决问题。引导学生用学过的知识自己解决问题,特别要鼓励学生的创造性。解决问题的方式有“各自为战”,“分组分群”,“实验检验”,“集体辩论”。对学生不要马上给方向,而是给“指南针”,让学生试着定向,对“走错”的学生,也不要马上否定,而要尽可能肯定学生思维的合理成分,争取给学生参与的机会,使他们感受到成功的体验。学生还没有养成自主学习的习惯时,教师的“导”可以具体一点。如可以从较低层次的目标做起。“你能找出书中的新物理量吗?”
13、“有几个?是什么?”以后再逐步“导出”一些有用的学习技术,如写一段内容的关键词、压缩或展开教材的局部内容、完成一个知识链的方框图。教学中不能忽视教科书的作用,使学生通过与教科书的交流,明确课本知识是一种关于各种现象的较为可靠的假设,而不是问题的惟一正确的答案。让学生通过问题的解决加深对课本知识的理解,并在理解的基础上对这些假设作出自己的检验和调整,从而使学生建立系统的科学知识。合作解释:这一阶段是引进新概念、新规律、建立新知识体系。教师不能将学生提出的许多见解简单地纳入到预定的答案中去,不仅要诱导学生总结解决问题的各种方法,还应启发学生“你是怎么想的?你是如何想到的?能否使用其他方法?”尽量让
14、学生认识自己的思维过程,鼓励学生的求异思维,培养学生的探索精神,还可以用实验验证猜想,培养学生科学的学习作风。如:在排除电路故障的教学时,出示一个两灯泡串联的电路(如图),当开关闭合时,发现两灯均不亮,电流表示数为零。要求学生根据已有知识判断出电路为断路,但故障在哪儿?怎样排除故障?问题的存在恰恰是推开真理大门的前奏。组织学生分组合作交流,由学生自己分析和处理信息。总结出电流表用来判断故障的性质;(若串联在电路中有短无开)电压表用来判断故障的位置;(有则内开外短无则内短外开)再疑拓展:这一阶段不仅要使学生建立起知识的结构链,还要归纳课堂上所发现的问题,将同类问题放在一起对照,找出共同点,区别不
15、同点,逐步使学生掌握发现问题的方法。启发学生在初步解决已有问题的基础上引发出更多、更广泛的新问题。这些新问题出现的意义不仅在于使教学活动无止境地进行下去,而且更重要的还在于它能最终把学生引上创造之路。教学中可以让学生完成以“问题”形式出现的开放性作业,有利于问题和知识的纵向和横向拓展。如研究如何利用电能表、停表测未知用电器的电功率后引出你能否利用已知功率的用电器检验你家的电能表是否准确?再如学完密度一节后,围绕学生解决的问题,教师出示下列两个问题:(1)怎样用密度知识鉴别奥运会金牌是否是纯金的?(2)有一卷很长的粗细均匀的细铜丝(约几千米)给你天平(配有砝码),刻度尺,剪刀,请你设计出确定这卷
16、铜丝长度的最快方法。问题一出,所有学生积极参与,各抒己见,得出多种方法。三问题教学对学生创新能力的培养问题本身具有非常规性、开放性和应用性,这就决定了问题解决过程必然具有探究性和创造性。只不过物理教学中的问题往往是前人已解决过、有现成结论的问题,即相对问题。相对问题的解决虽不能使学生进行真正意义上的创造,但是可以用来训练培养学生的创新能力。(1)问题教学法能有效地激发学生的创造动机亚里士多德讲过:“创造性思维就是从疑问和惊奇开始的。”瓦特自水壶盖跳动生疑,创造发明了蒸汽机;法拉弟从奥斯特的“电生磁”逆向思维提出问题:“磁能否生电?”经过十年的努力,终于发现了电磁感应想象,导致了发电机的发明。可
17、见,无疑不思,无思不“悟”,无“悟”不通。因此,问题是进行创造活动的前提,问题的存在能使学生产生释疑的愿望和探究欲,进而驱动创造力。问题教学模式正是一种在老师的诱导下学生自己发现并提出问题的教学模式,它必然可以促使学生逐步养成质疑的习惯,激发创造动机。(2)问题教学法能有效地培养学生的创造思维能力创造思维是创新能力的核心。创造思维是依据研究对象所提供的信息,使人们的认识打破常规,寻求变异,探索和运用多种思维方式解决问题的思维过程。它主要包括:直觉思维、求异思维、逆向思维、发散思维、想象思维等,主要表现是求异性和多样性。在“问题探究”教学中,问题的解决往往是上述多种思维形式交叉运用,互相补充,从
18、不同角度,沿不同方向对问题进行思考,从而获得解决这个问题的多个方案和结论。可见,问题探究解决的过程正式创造性思维得到培养的过程。(3)问题教学法能使学生掌握科学的思维方法科学方法是创新能力的重要组成部分。问题教学法是在老师的主导和学生的主动探索中进行的,一方面,教师可以根据课堂需要,通过引导和点拨有意识的使学生掌握一些科学的思维方法;另一方面,学生在探索过程中,也会主动思考和寻求解决问题的途径和思维方法。因此,问题的解决过程能有效地训练学生掌握和运用科学的思维方法,为学生的创新能力的培养奠定基础。(4)问题教学能有效地塑造学生的创造品质创新能力绝非一种知识特征,更是一种精神,一种优秀的个性品质
19、。它不仅表现为对知识的摄取、改组和运用,而且是一种追求卓越的意识,一种积极探索的心理取向和人格特征。而问题教学模式正是以问题的发现、解决来激发学生的进取心和主体意识的一种教学模式。同时,学生在解决问题过程中,往往不是一帆风顺的,需要经过“酝酿假设验证再假设”的多次反复,在这一过程中学生坚强的意志品质和追求真理的科学精神必然得到锤炼。所以,问题的探究解决过程能有效地塑造学生创造性的个性品质。实践证明,“问题教学”这种新的教学模式符合当前最新的教育教学理念,它也是富有实效的一种教学模式。教学过程不仅可以激发学生的求知欲和探究欲,而且更重要的是它还能激发学生的创造动机,培养创新思维,所造创新品质,提供创新的可能目标和突破,使学生投身于创新活动之中,从根本上转变教师的教学行为和学生的学习行为,进而达到学生不教能会的最高境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