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综合构建中小学创新教育模式的思考与实践.doc》由会员分享,可在线阅读,更多相关《综合构建中小学创新教育模式的思考与实践.doc(7页珍藏版)》请在taowenge.com淘文阁网|工程机械CAD图纸|机械工程制图|CAD装配图下载|SolidWorks_CaTia_CAD_UG_PROE_设计图分享下载上搜索。
1、精品文档,仅供学习与交流,如有侵权请联系网站删除综合构建中小学创新教育模式的思考与实践钟以俊所谓现代教育,指的是以现代生产和现代生活方式为基础,以现代政治、经济、科技和文化为背景,以促进个人全面发展为主要目的的教育。现代教育最重要的特征之一,就是关注人的主体精神和创新精神,它在其实施过程中为人的个性、能力尤其是创新精神和实践能力的发展奠定良好的基础。从哲学意义上说,现代教育所培养的人不仅能正确认识世界,发展自身,更能够改造世界,最大限度地发挥出人的创新力量。当前,知识经济时代初见端倪,这个时代对人才培养提出了新的价值要求并赋予新的内涵,而其核心则是教育对人的创新精神的培植和创新潜能的挖掘。然而
2、,长期以来,我国中小学教育存在着诸多弊端,其中较为突出的表现就是压抑学生的个性发展,在整个教育过程中缺乏有利于促进学生创新意识培养和创新能力发展的操作手段和目标维度。正是基于这样的思考,从1999年2月起,珠海市教育研究中心开展了区域性的特区中小学创新教育模式综合构建的实验研究,赋予原有的区域性素质教育以新的内容。一 、中小学创新教育模式综合构建实验的目标及主要内容中小学创新教育模式综合构建实验是一种探索性的教育整体改革实验,它建立在对学校教育过程的各主要构成因素作相互联系的综合改造的基础之上。该实验以国内外有关创造教育、主体教育和人的个性发展的学说为理论依据,以发展青少年的创新能力为主要目标
3、,以对中小学生创新精神和创新能力培养的基础和条件的探讨为主要内容,旨在构建一种适合特区中小学教育改革和实施素质教育的新的教育模式。1. 实验的主要目标 。实验预期在以下几方面取得突破: 减轻中小学生学习负担,提高课堂教学质量; 发展中小学生个性,培养他们创新能力; 转变教师教育观念,教师素质结构。2. 实验的主要内容。为实现上述实验目标,实验的主要内容包括以下几方面: 有助于促进中小学生创新精神和创新能力,培养的教学体系和课堂教学策略研究; 校园文化与中小学生创新品质培养的研究; 现代教育技术与提高教和学的创造性水平的研究 ;中小学劳动技术教育与学生创新实践能力培养的研究 ;中小学艺术教育与学
4、生艺术创新能力培养的研究 ;中小学生专门创新训练活动的内容和形式的研究 ;适应创新能力培养的教育评价体系的研究; 与创新教育相适应的教师队伍建设的研究。上述实验内容已从19999年2月开始分别在珠海市九所学校( 四所中学、四所小学、一所十二年一贯制学校)实施,并根据各校现有的办学形式、办学特色和办学发展水平对上述内容进行有针对性的增减。同时,在贯彻落实第三次全教会精神的大背景下,我们又于今年9月开始要求市区一批中小学以分项的方式对实验研究的部分内容进行实践性探索,还为此分层次、分区域地举办了多次培训活动,以营造一种全面推进实验的氛围。二、中小学创新教育模式综合构建实验的理论构想1. 创新教育模
5、式的基本内涵 。所谓创新,就是作为活动主体的人所从事的产生新思想和新事物的活动,其根本特征是变革、进步和超越。创新是人的本质力量的最高体现,有了创新,才有人对现实的不断超越。 创新是人的最有价值的生命活动形式,它推动着人不断向着更高的生命水平发展,有了创新,才有人对生命的不断超越。从个体意义上来考察,创新就是指个人以一种探究的态度产生出个体水平上的新的经验。美国心理学家马斯洛就曾把创造性分为“有特别才能的创造性”和“自我实现的创造性”两种。前者是指科学家、艺术家、天才人物的创造性;后者则人皆有之,但其创新活动不一定得到社会承认,而只是个体自己才感到的有价值的“前所未有”的新经验。本项实验研究所
6、指的中小学生的创新,主要是指后一种意义上的创新,其活动过程及结果在多数时候都并不直接显示出社会创新价值。我们的宗旨,在于让中小学生从创新的教育走向创新的人生。 我们认为,创新教育就是使整个教育过程被赋予人类创新活动的特征,并以此作为教育基础,达到培养创新型人才和实现人的全面发展的目的的教育。创新型人才应具有创新精神和创新能力两个相关层面的素质。创新精神主要由创新意识和创新品质构成,其中创新意识包括创新需要、创新动机、创新兴趣、创新体验、创新理想等内容,创新品质包括独立性、坚持性、批判性、挑战性、进取性、合作性等个性特征;而创新能力则由人的创新感知能力、创新想象能力、创新思维能力和创新实践能力等
7、项内容构成。创新精神作为动力系统中的素质,是影响创新能力生成和发展的重要内因和主观条件;而创新能力作为行为系统中的素质,其提高则为丰富创新精神提供最有力的方法论支持,两者在实践过程中呈现出一种互动的态势。实施创新教育,就要从培养创新精神如手,以提高创新能力为核心,带动学生整体素质的自主构建和协同发展。可以这样表述,创新教育不是单纯训练学生发明创造技巧的教育,而是一种全方位的改造教育过程和学生成长过程的教育;不是培养少数尖子学生的英才教育,而是一种面向全体学生的素质教育;不是只重结果上的创新特征的教育,而是一种既重结果、更重过程上的创新特征的教育;不是只以挖掘个体某种能力为价值目标的教育,而是一
8、种要从个体的心智世界中源源不绝地去诱导出一些提供最佳创意的人格特征的教育。所谓中小学创新教育模式的综合构建,就是把创新教育作为一项完整的系统工程加以对待,通过对中小学的办学目标、课程体系、教育方法和手段以及校园文化等要素进行较为深刻的全面变革,从整体形成一种有利于在教育的过程和结果上都显示创新特征的教育环境和教育氛围,并在不断的实践操作中日渐形成一套具有固定行为特征的教育表现方式,产生鲜明的结构性的教育特色。我们认为,珠海作为一个经济特区,其经济、社会和文化等各个领域无不在整体上洋溢和渗透着浓厚的创新色彩。因此,在珠海特区中小学开展这样一项实验研究活动,将具有更加丰富充实的教育资源和社会环境资
9、源。2. 实验的理论假设。创新教育模式综合构建实验的基本理论依据,主要是近年来有关人的主体性和个性发展的思想,认真吸取愉快教育、成功教育、情境教育等教育模式中成功的理论因素。本实验的三个前提性理论假设是:第一,中小学生正处在身心成长发展中,他们所拥有的创新潜力比现存教育体系所能开启的要大得多;第二,中小学生创新潜力的开发离不开一种整体的适宜的教育条件;第三,开发中小学生的创新潜力,将有助于在更深刻的意义上促进人的全面发展,并赋予发展以生动活泼的特征。我们以如下构想贯穿实验过程:确立以培养中小学生创新精神和创新能力为目标的创新教育思想,逐步改变现行教育模式中压抑学生个性和创造力的内容和形式,探明
10、中小学生创新能力的发展规律以及对学生全面、有效的教育影响在教和学这两方面的具体行为表现,形成一个培养中小学生创新精神和创新能力的操作性实践框架,最终构建起学校创新教育模式。3. 实验的基本原则。主体参与性原则。这要求教师把学生作为真正的教育主体,以学生为出发点和归宿,做到一切教育措施、条件都为学生的全面发展与个性充分发展而选择和设计同时,激励学生在教育过程中与教师一起选择、设计和完成多种教育活动,做到主动参与、全员参与和全程参与,努力成为学习、工作、生活、集体的主人。整体发展性原则。这要求教师确立这样的观点学生的成长发展是一个生命整体的成长发展过程,这个整体有一种内在的和谐性,表现为能力的多样
11、统一性、身心生长的有序性。而人的非整体性发展,直接导致创新能力的呆滞,更有可能造成人格的不健全。协同创新性原则。这要求做到教的创新和学的创新有机统一 ,学科创新和活动创新有机统一,校内创新和校外创新有机统一,创新精神的培养和创新能力的提高有机统一。民主个性化原则。这要求教师尊重每个学生的兴趣、爱好、个性和人格,以一种平等、博爱、宽容、友善的心态来对待每个学生,从而使学生的身心得以自由地表现和舒展,创新潜能得以充分开发。实践探究性原则。这要求教师尽可能多地给学生提供动手的机会和开展探索性活动的广阔时空,让学生广泛开展小实验、小制作、小发明、小设计、小论文等富有探索性的实践活动,不断提高学生的实践
12、创新能力。激励进取性原则。这要求教师培育学生实现创新的 自信和追求创新的勇气,积极鼓励学生去探索、选择新途径和新方法以处理问题;善于激发学生不断创新的欲望和需求,促使学生的心理经常处于一种追求创新的状态。三、中小学创新教育模式综合构建实验的主要措施1. 实施有利于 引导学生创新学习的课堂教学策略、方法与形式。学生创新能力的培养能否落到实处,关键要看课堂教学这一主渠道是否得到优化。因此,抓课堂教学改革是我们实验研究的重心之所在。具体措施是:确定引导学生创新学习的总体教学策略: 面向知识形成过程的策略;因材择教和 因材择学的策略; 教学互动的策略; 情感渗透与交融的策略。确立引导学生创新学习的教学
13、方法 :问题教学法; 体验学习教学法; 潜科学教学法; 挫折演示教学法; 发展问题教学法; 内容不完全教学法; 局部探求法 ;社会探求法; 智力激励法。在上述方法中,有的是借用国内外已有成果,有的是我们自己的构想和实践总结。这些方法已有选择地使用,初步成为不同学科常规教学方法与形式的重要补充,最终要建立起乐学、善学、创新、高效的教学体系运行机制,形成 “学习创新提高再学习再创新再提高”的良性循环。为了使教师领会并创造性地运用上述教学方法,我们分层次地组织了研讨和讲座辅导,编印了书面材料,并组织课例交流。从创新学习的角度探索课堂教学艺术: 强化教师六种意识,即目标意识、参与意识、整体意识、情感意
14、识、反馈矫正意识和创新意识。从以下几方面进行导学:诱导学生成就动机、变怕学为敢学(导动机);激发学生学习兴趣,变厌学为乐学(导兴趣);教给学生学习方法,变拙学为善学(导方法);培养学生思维能力,变死学为活学(导思维)。从以下四方面注重学生创新学习能力的培养;注重创设轻松和谐的教学氛围,让学生身心舒展地学 注重运用多种教学方法和手段,让学生有节奏地学;注重培养学生的参与意识,让学生积极主动地学;注重对学生学习的反馈与评价,让学生在成功体验中学。丰富课堂教学中的创新学习形式: 包括设疑创新、遇难创新、矛盾创新、迁移创新、对比创新、竞争创新等活动形式。2. 建立有利 于学生创新能力培养的课程体系。在
15、不加重学生学业负担和不增加教学计划所规定的教学时数的前提下,我们对现有课程结构进行适当调整。强化学科课程:设置纠错课、发问课、联想课、求异课等辅助课型 中学阶段还切实加强学科间的协作与沟通。充实活动课程:在具体操作上,活动课做到序列化、规范化、多样化,给学生提供更大 自主性,为学生展示创新才能提供一定的条件。活动课的类型分为:实践操作式(手工、制作、实验等);交流探讨式(讨论、演说、评论等);表演创作式(绘画、摄影、文艺演出等); 调查研究式(参观、访问、社会实践等)。增设选修课程:开设数量适中的选修课程,包括科技创新课、艺术创新课、学法指导课、创新思维训练课等;着手编制 中小学生劳技创新活动
16、训练大纲,借用学会创造、 学会思考、学会应变等作为辅助性教材;学校还聘请有关专业人士指导学生进行专题性创新活动。3. 运用现代教育技术以提高教和学的创新水平。现代教育技术主要是指以计算机为基础的各种现代教学媒体,包括多媒体计算机、教室网络、校园网和因特网。这些现代教学媒体将为提高教和学的创新水平提供强有力的技术基础。在多媒体计算机所构建的交互式教学环境中,学生的主动参与被较好地落到实处,其超文本特性与网络特性的结合,特别适合于学生进行发现探索式的创新学习。4. 优化以创新为导向的意蕴丰富的校园文化环境。从学习的角度看,创新过程不是单纯的主体心理体验过程,而是外部的教育环境与主体心理体验相互碰撞
17、的过程。适宜的外部教育环境,可以以一种非预期的方式对人的认知、情感、意志和行为产生潜移默化的影响,从而更好地激发主体的创新欲望。为此,我们优化校园文化环境建设的基本要求是优化自然环境,突出“美”;优化心理环境,突出“情”;优化舆论环境,突出“导”。各实验学校在环境建设上力求体现特色化、层次性,注意突出创新、育人的内涵。它们还开展丰富多彩的校园文化活动,如筹划举办“创新节”、“创新周”、“创新成果博览会”等活动,做到富有情趣性、知识性与智慧性,文明而美好。我市希望之星实验学校还在教室外走廊等空间开辟出“创意展示”、“联想空间”等活动角,引导学生积极参与优化校园和班级文化环境的活动,给学生提供有利
18、于创新人格发展的良好氛围。市第四中学也积极发挥校园电视台的训练功能,培育校园文化的创新底蕴。5. 充分发挥劳技课在培养学生创新实践能力中的作用。实验学校充分利用市劳动技术实习学校的资源,引导学生把爱劳动、爱科学与爱创造有机结合起来。劳技教育重点抓以下几方面: 培养学生自治、自理、自立、自强的能力; 培养学生的创业精神;强化学生作为创新实践者的角色意识,开展模拟创新活动。实验学校劳技课教学尝试运用“四段教学模式”,即:捕捉创新目标阶段;构思设计阶段重视学生设计的独立创新;探索制作阶段让学生掌握创新技能与技术;总结评价阶段以学生自评和互评为主。我市南屏中学、夏湾中学等实验学校,还编写了开放式实践创
19、新的活动资料。6. 在艺术教育过程中引导学生开展艺术创新活动 。实验要求学校艺术教育与校园文化活动、活动课程等紧密配合,以陶冶情操、启迪创意、营造精神空间、激发学生的艺术想象力和艺术创新力为指导思想,把艺术审美活动与艺术创新活动有机地融为一体。市艺术学科教研员正具体实施“艺术审美与创新互联发展”教学模式,以发展学生的艺术欣赏能力和艺术创新能力。7. 确立以自强图新为宗旨的德育要求。为给学生创新能力发展提供必要的品德基础,实验要求学生热爱学习,勇于探索,表现出自强、自立、自尊、自爱而不断进取的精神风貌,并具有自我管理、自我评价、自我完善的能力。8. 建立综合性学业评价模式。我们以评价学生学业成绩
20、为重点,并在实验过程中尝试建立有关学生创新精神和创新能力的相应指标体系。学业评价的基本原则: 静态评价与动态评价相结合原则;定量评价与定性评价相结合原则;统一要求与发展特长相结合原则;他人评价与自我评价相结合原则。建立综合性学业评价模式:由单向评价转为多向评价:分数等级特长评语。评价内容:知识、能力、兴趣、态度、特长均有所兼顾。评价方法:笔试统一测验、论文测验、作业样品、活动汇报;口试口头回答、自我报告、伙伴判断。评价主体: 教师、学生个体、学生群体、学校领导、学生家长。评价时间:定时评价和不定时评价相结合。9. 加强以培养创新型教师为目的的教师队伍建设。我们把实验研究本身视为提高教师素质的一条重要途径,对实验学校的骨干教师进行专项培训,要求全体教师不断更新教育观念,提高自身的创新素养,形成创新教育模式所需要的素质结构。我们为实验学校的教师编印了系列化的学习材料,鼓励他们就创新教育发表论文或见解;同时引导教师对各项实验内容进行分解和细化,找到自己研究的最佳切入点,确立研究课题,借以增强广大教师的创新意识和创新素养。【精品文档】第 7 页