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22年文言文翻译归纳 .pdf》由会员分享,可在线阅读,更多相关《2022年文言文翻译归纳 .pdf(9页珍藏版)》请在taowenge.com淘文阁网|工程机械CAD图纸|机械工程制图|CAD装配图下载|SolidWorks_CaTia_CAD_UG_PROE_设计图分享下载上搜索。
1、高中语文文言文翻译教学要点:1.准确把握关键词语的用法和意义。2.准确把握文言句式的特点。3.翻译成通顺的现代汉语语句。教学内容:一. 句子的理解对文言文句子的理解是翻译文言文语句的第一步,理解文言语句必须遵循古文的一般规律并把握其特殊性。对句意的理解要注意以下几点:1.要在全文中理解句子。 无论何种句子, 都不能脱离全文或文段去理解,要注意作者的基本观点和感情倾向。要做到“字不离词,词不离句,句不离篇”。如:对“襄阳土俗 , 邻居种桑树于界上为志(南齐书韩孙伯传)”的翻译,就要注意这是在介绍韩孙伯所处的社会环境,所以翻译成“按襄阳当地的风俗,邻里之间要在各自的分界处种上桑树作为分界的标志”。
2、2.要注意省略句、倒装句、词类活用、通假字、互文见义和偏义复词的理解,对这些现象的理解把握,往往是翻译文言语句的关键。如:“冉氏尝居也,故姓是溪为冉溪。”(语出愚溪诗序)此句中“居”后省略了宾语“于此”或“于是溪”,“姓”是名词作动词,“给取姓”的意思。那么此句就可翻译成:姓冉的人家曾经在这条小溪居住,所以就给小溪取此姓, 叫做冉溪了。3.对句子中难懂的地方, 不能采取忽略或笼统翻译的办法去逃避,而应该通过前后推导,或选项推敲分析等方法,进行认真理解。如:“君子疾夫舍曰欲之而必为之辞。”(语出论语季氏将伐颛臾)这是孔子教育子路、冉有的话,文中难懂之处是“疾” “舍”“为之辞”几处,既是教训之语
3、,那么“疾”就不可能是“生病”之意,当是“厌恶”之意;“而”有表示并列和表示转折关系两种理解, 依据意味推敲, 自然当作转折关系理解更好,那么“舍曰欲之”与“为之辞”就在语意上相反了,以此推断“舍”是“停止”之意,“辞”是“托词” “借口”之意。整句意思就可翻译成:品格高尚的人厌恶那些不说自己想做什么事却去找借口推脱责任的人。4.利用文言排比句、对偶句、并列结构,把握句意。也就是说,在理解文言句子时,要充分利用对应词语的用法和意义去把握文句意思。如:“源不深而望流之远,根不固而求木之长。”(语出谏太宗十思疏)这是一个对偶句,前后两句对应词语的词性担当的句子成分完全相同,甚至有些对应词语的意思根
4、本一样,如“望”“求”,都应该是想、希望之意。所以整句可以翻译成:源流不深却希望水流到很远的地方,根生得不牢固却想要树木长得高而茂盛。5.对复杂的不好理解的句子,最好做成分分析, 先抓主干, 再看枝叶; 或抓住关键词语,分析句间关系。如: “古人之观于天地、山川、草木、虫鱼、鸟兽,往往有得。”分析主干,“古人鸟兽”是主语,“之”取消句子独立性,主语中“古人”与“观于鸟兽”是一种主谓关系。“往往”是副词, “有”是动词, 作谓语。“得”就应该是宾语, 看来是动词名用, 引申理解为“收获”“心得”较为恰当。所以整句就可翻译成:古人对天地、山河、草木、虫鱼、鸟兽的观察,常常有所收获。名师资料总结 -
5、 - -精品资料欢迎下载 - - - - - - - - - - - - - - - - - - 名师精心整理 - - - - - - - 第 1 页,共 9 页 - - - - - - - - - 6.要善于调动已学知识,进行比较,辨析异同。特别是对“一词多义”、古代文化知识的积累,有助于我们去把握文言词语在句中的具体用法和含义。如:“秦王色挠 , 长跪而谢之。 ”(语出战国策 魏策)“挠”一词陈述“色” ,应为形容词, 不能作动词, 联想到“不屈不挠” ,应理解为“屈服”之意。“长跪”一词古汉语是“直着身子跪拜”,这里也不例外。“谢”有多种意义:感谢、拜谢、谢绝、 辞谢、告诫、谢罪等。 根
6、据前面对 “挠”字的理解, 应取“谢罪”“道歉” 之意。所以整句应翻译为: 秦王露出屈服的神色, 直着身子跪拜,向他表示道歉。二. 文言翻译的原则:1.译文忠于原文,要做到“信”。所谓“信”,也就是不能脱离原文语义,与原文语义要保持完全一样。2.译文要符合现代汉语的语言习惯,就是要做到“达”。所谓“达”,也就是行文通顺,意思表达清楚明白。3.译文要体现原文的语言风格和艺术风格,语言要“雅”。所谓“雅”,就是要注意语言的美化,尽量用最美的语言翻译原文。 小练习 依据信、达、雅的原则,翻译下列文言语句。惟余之公书与张氏之吝书若不相类。夫庸知其年之先后生于吾乎?圣人之所以为圣,愚人之所以为愚,其皆出
7、于此乎。岂若吾乡邻之旦旦有是哉。故予与同社诸君子哀斯墓之徒有其石也而为之记。民不足而可治者自古及今未之尝闻。三. 翻译的技法。1. “留”字法。对原文中的人名、官名、地名等专有名词,可以采取保留的办法进行处理,不必翻译。如:“是时以大中丞抚吴者为魏之私人。”其中“大中丞”就是表示官职的专有名词,翻译时采取保留的办法处理。整句可以翻译成:在这时,凭大中丞的身份担任吴县巡抚的官员是魏忠贤的亲信。2. “对”字法。对已由单音节词发展成双音节词语的,我们可以采用对译的办法处理。如:“臣闻求木之长者,必固其根本。”其中,“求”现在变成了“要求”,“木”现在变成“树木”,“固”是使动用法,变成使牢固。整句
8、就可以翻译成:我听说想要树木长的高大,就一定要让它的根生得牢实。3. “换”字法。对有些文言词语,我们现代汉语已经不用了,而是用别的词语来替换了。如:上例中的“闻”,现在都不单用以表示听说的意思,现在就换用“听说”一词来翻译。4. “增”字法。对文言句子中的省略部分,翻译的时候应该为了使语句通顺,必须增补出来。如:“士志于道而耻恶衣恶食者, 未足与议也。”“未足”之前省略了主语“我们”,“与”后面省略了宾语“之”,翻译时应补出:对那些追求儒道却把穿得不好、吃得不好当作耻辱的读书人,我们不值得和他们议论。5. “删”字法。名师资料总结 - - -精品资料欢迎下载 - - - - - - - -
9、- - - - - - - - - - 名师精心整理 - - - - - - - 第 2 页,共 9 页 - - - - - - - - - 对于顾问中表示停顿或凑足音节的助词和部分表示陈述语气的助词,翻译的时候可以直接删除,不必译出。如:“夫六国与秦皆诸侯, 其势弱于秦。”“夫”是发语词,不翻译。6. “调”字法。对于文言倒装句,翻译的时候,必须按现代汉语的语言习惯顺句。如:“凡人不能教子女者,亦非欲陷其罪恶。”这是一个定语后置句,首先顺句为:凡不能教子女者人,亦非欲陷其罪恶。再翻译之。 小练习 翻译下面一段文言文。为民上而不与民同乐者,亦非也。乐民之乐者,民亦乐其乐;忧民之忧者,民亦忧其忧
10、。乐以天下,忧以天下,然而不王者,未之有也。(孟子梁惠王下)1 文言文翻译练习(一)楚庄王谋事而当,群臣莫能逮,退朝而有忧色。申公巫进曰:“君退朝而有忧色,何也?”楚王曰: “吾闻之,诸侯自择师者王,自择友者霸,足己而君臣莫之若者亡。 今以不谷之不肖而议于朝, 且群臣莫能逮, 吾国其几于亡矣,吾是以有忧色也。”注释:当,妥当。不谷:古代姓自称的谦词。逮:及,达到。王:称王。足:意动用法,以己为足,认为, 足够。莫之若:没有谁比得上他。几:接近,几乎。楚庄王谋划一件事情, 做得很妥当, 群臣没有谁能赶上他, 退朝以后, 脸上露出忧愁的神色。申公巫臣进前说道:“您在退朝之后面露忧色,这是为什么呢?
11、”楚王回答说: “我听说过这样的话,诸侯能自己选择老师的,就能称王;能自己选择朋友的, 就能称霸; 自满自足而群臣比不上他的,就会亡国。 现在凭我这样没能耐的人,在朝廷上商量大事, 群臣就比不上我了, 我们国家大概要灭亡了吧,我因此现出了忧愁的神色。”(二)孔子见齐景公,景公致廪丘以为养,孔子辞(1)不受,入谓弟子曰:“吾闻君子当功以受禄。 今说景公,景公未之行而赐之廪丘, 其不知丘亦甚矣。 ”令弟子趣驾,辞( 2)而行。孔子布衣也,万乘难与比行,三王之佐不显焉,取舍不苟也夫!注释:廪丘,齐国地名。万乘,指万乘大国的君主。致:招引。以为:“以之为”的省略,把, 作为。辞(1):推辞。之:代词。
12、辞(2):告辞。显:显扬,显耀。苟:苟且,不严肃,马虎。孔子会见齐景公, 齐公送给他廪丘作为他的奉养之地,孔子推辞不接受, 回去告诉弟子说:“我听说君子有功劳才接受俸禄。如今我游说齐景公, 景公没有实行我的主张就赏赐我廪丘, 他也太不了解我了。 ”让弟子急忙驾车, 告辞后就走了。孔子是平民, 万乘大国的君主很难与他有同等的品行,夏禹、商汤、周王的辅佐大臣也没有他显耀,这是由于他在取舍上不马虎啊!名师资料总结 - - -精品资料欢迎下载 - - - - - - - - - - - - - - - - - - 名师精心整理 - - - - - - - 第 3 页,共 9 页 - - - - - -
13、 - - - (三)人有卖骏马者, 比三旦立市, 人莫知之。 往见伯乐曰:“臣有骏马欲卖之,比三旦立于市,人莫与言。愿子还而视之,去而顾之,臣请献一朝之贾。”伯乐乃还而视之,去而顾之,一旦而马价十倍。比:副词,接连地。之:代“卖的是骏马” 。还:通“环”,环绕。顾:回头看。有个卖骏马的人(注意:定语后置),接连在市场上站了三天,没有人知道他卖的是骏马。 (他)便前往拜见伯乐说: “我有骏马要卖掉它,接连在市场上站了三天,没有人理我。 希望您环绕着马察看它, 离开时再回头看一下它, 我愿意付给你一天卖马的钱。 ”伯乐便绕着圈看看马, 假装要走了又回头看看马,一天那马的价钱(就涨了)十倍。(四)太
14、宗初即位, 务止奸吏,或闻诸曹案典, 多有受赂者,乃遣人以财物试之。有司门令史受馈绢一匹,太宗怒,将杀之。矩进谏曰:“此人受赂,诚合重诛。但陛下以物试之, 即行极法,所谓陷人以罪, 恐非导德齐礼之义。 ”太宗纳其言,因召百僚谓曰: “裴矩遂能廷折,不肯面从。每事如此,天下何忧不治!”贞观元年卒,赠绛州刺史,谥曰敬。务:致力。受:接受。诚:确实,的确。因:于是。廷:当廷,名作状。唐太宗刚刚即位的时候, 致力于制止作奸犯科的官吏。 一次,听人说,在办理案件的官署、部门里,有很多官员受贿,于是(唐太宗)暗中派人(给主事官员)用财物试验一下 (这件事的真假) 。主管的官吏通过属下接受了赠给他的绢帛一匹
15、,唐太宗非常愤怒,要下令杀掉他,裴矩进谏说:“这个人接受贿赂,确实应该严惩。可是,是您用东西引诱人家,所以,即使对他处以极刑,在性质上也还是属于诬陷人家犯罪, 这恐怕不是倡导德行、 合乎礼仪的行为。 ”唐太宗于是采纳了他的建议,并因此而召集百官,对百官们说:“裴矩竟然能够当廷辩驳,不肯当面顺从 (我)。如果每一件事都能够这样处理的话,还用担心不能治理好国家吗!”贞观元年裴矩辞世,赠官至绛州刺史,谥号敬。(五)木之生,或孽而殇,或拱而夭;幸而至于任为栋梁,则伐;不幸而为风之所拔,水之所漂,或破折或腐;幸而得不破折不腐,则为人之所材,而有斧斤之患。 其最幸者, 漂沉汩没于湍沙之间, 不知其几百年,
16、 而其激射啮食之余,或仿佛于山者, 则为好事者取去, 强之以为山, 然后可以脱泥沙而远斧斤。而荒江之濆, 如此者几何, 不为好事者所见, 而为樵夫野人所薪者, 何可胜数?则其最幸者之中,又有不幸者焉。注释:孽( ni )聂):树木的嫩芽。拱( g ng 巩):指树有两手合围那般粗细。汩( g古)没:沉没。濆( f n 坟):水边高地。野人:村野之人,农民。殇:未成年而死。为:被。患:灾祸。其:其中的。强:勉强。薪:动词,打柴。树木的生长, 有还在幼苗时便死了的, 有长到两手合围粗细时而死了的。幸而长成可以用作栋梁的, 也就被砍伐了。 不幸而被大风拔起,被流水漂走,有的折断了,有的腐烂了;幸而能
17、够没有折断,没有腐烂,便被人认为是有用之材,于是名师资料总结 - - -精品资料欢迎下载 - - - - - - - - - - - - - - - - - - 名师精心整理 - - - - - - - 第 4 页,共 9 页 - - - - - - - - - 遭受到斧头砍伐的灾祸。 其中最幸运的, 在急流和泥沙之中漂流沉埋,不知经过几百年,在水冲虫蛀之后, 有形状好似山峰一样的, 就被喜欢多事的人拿走, 加工做成木假山, 从此它就可以脱离泥沙而且避免斧砍刀削的灾难了。但是,在荒野的江边, 像这样形状似山峰的树木有多少啊,不被好事的人发现, 却被樵夫农民当作木柴的,哪里数得清呢?那么在这最幸
18、运的树木中,又存在着不幸呢!(六)善呼者公孙龙在赵之时,谓弟子曰:“人而无能者,龙不能与游。”有客衣带索而见曰:“臣能呼。”公孙龙顾谓弟子曰:“门下故有能呼者乎?”对曰:“无有。”公孙龙曰: “与之弟子籍!”后数日,往说燕王。至于河上,而航在一汜。使善呼者呼之,一呼而航者来。故曰:圣人之处世,不逆有伎能之士。(淮南子 ?道应训 )注释:公孙龙 : 战国时赵人 , 姓公孙, 名龙, 字子秉 , 名家代表人物 . 汜:河岸。游:交际,交往。带:作动词用,系带。(“衣”字用法同)故:原 来。逆:拒绝。从前,公孙龙在赵国的时候,对他的弟子说:“无能的人,我不与交往。”一天有个穿着粗布衣服、系着破旧腰带
19、的人,来拜见说:“我擅长呼喊! ”公孙龙回头对弟子问道:“你们当中原来有善于大声呼喊的人吗?”(弟子)回答:“没有。”公孙龙便说:“给他弟子的名册,把他登记在名册上。”过了几天,(公孙龙)前往游说燕王,来到一条河边,但摆渡的船却在对岸。(公孙龙)让那个善呼的人呼喊,那人一声呼喊,船夫就过来了。所以说:圣人处世,也不能拒绝有一技之长的人。(七)废弈向学魏甄琛举秀才入都,颇以弈棋废日,至通夜不止,令苍头(仆役,仆人)执烛,或时睡顿,则杖之。奴曰: “郎君辞父母仕宦,若读书,执烛即不敢辞,今乃围棋日夜不息,岂是向京之意乎?琛怅然惭感,遂诣赤彪(人名)许,假书研习,闻见日优。颇:程度副词,很。乃: 副
20、词,却, 竟然。向: 趋向,奔向,来。诣: 到。假:借。魏甄琛应试秀才来到京都,他特别喜爱下围棋,因此浪费了很多时间,通宵达旦都不停止, 让仆役给他举着蜡烛照明下棋, (仆役)有时困倦, 打起瞌睡,(魏甄琛)便用杖责打他。仆役说:“你辞别父母来京都进取做官,如果读书,让我为你举着蜡烛,我当然不敢推辞,现在(你)竟然玩围棋日夜不停,(这)难道是(你)来京都的原意吗?甄琛听了感叹并感到很惭愧,于是( 开始悔改 ) ,于是就去到赤彪哪里,借书研究学习,(从此)学问一天比一天长进。(八)牛不能生马齐桓公出猎, 逐鹿而走入山谷之中, 见一老公而问之, 曰:“是为何谷?” 对曰:“为愚公之谷。”桓公曰:“
21、何故?”对曰:“以臣名之。”桓公曰: “今视公之仪状,非愚人也, 何为以公名?” 对曰: “臣请陈之, 臣故畜牸(z, 雌的、 母的牲畜。)牛,生子而大,卖之而买驹。少年曰:牛不能生马。遂持驹去。傍邻闻之,以臣为愚,故名此谷为愚公之谷。”名师资料总结 - - -精品资料欢迎下载 - - - - - - - - - - - - - - - - - - 名师精心整理 - - - - - - - 第 5 页,共 9 页 - - - - - - - - - 何故:什么原因。以:因为。名:命名。请:请求。齐桓公外出荒效打猎, 追赶一只鹿,走进了一道不知名的山谷。 他见到一位老人,问道:“这叫什么谷 ?”
22、老人回答:愚公谷。”桓公又问:“为什么叫这样的名字?”老人又答:“是因我命名。”桓公说:“我看你容貌神态、言谈举止都不象个愚蠢的人,怎么会因你而得名呢?”老人说:“请允许我告诉你。我原来喂养着一头母牛,生下的牛犊长大后,我把它卖掉又买了一匹马驹。一个年轻人说:牛不能生马。说完就牵走了我的马驹。邻居们听了都认为我很愚蠢。所以就称这道山谷为愚公谷。” (其实这是一位聪明的老人,他清楚问话者的身份,才故意假托解释地名, 讲了一个傻得荒唐的寓言故事,意在讽刺齐国司法的废乱。)(九)高山流水伯牙子鼓琴,其友钟子期听之,方鼓而志在太山(即“泰山”),钟子期曰:“善哉乎鼓琴,巍巍乎若太山! ”少选(一会儿)
23、之间,而志在流水,钟子期复曰:“善哉乎鼓琴,汤汤乎若流水! ”钟子期死,伯牙破琴绝弦,终身不复鼓琴,以为世无足为鼓琴者。非独鼓琴若此也,贤者亦然。方:开始。志:抒发心意,名作动。绝:断。足:值得。伯牙弹琴,钟子期在一旁欣赏。伯牙开始用琴声抒发自己志在泰山的情怀,钟子期情不自禁地感叹说:“弹得太好了,高昂激越,如登巍巍高山! ”过了一会儿,伯牙又表达了自己志在流水的意向,钟子期又禁不住说:“弹得太好了,回旋跌宕, 如临滔滔江河。 ”后来,钟子期不幸死去, 伯牙把琴摔破, 把弦扯断,终生不再弹琴, 认为失去知音, 世上便再无值得为之弹琴的人了。不但弹琴是这样,贤人也这样。(十)曹玮用计曹玮帅秦州。
24、当赵德明叛,边庭骇动,玮方与客对弈。吏报有叛卒投德明者,玮弈如常。至于再三,徐顾吏曰:“此吾所遣,后勿复言。”德明闻,杀投者。卒遂不复叛。帅:做地方长官,名作动。骇:害怕,吃惊。弈:下棋。徐:慢慢地。曹玮镇守秦州时, 发生了赵德明叛乱之事, 一时间边庭惊动。 这消息传到时, 曹玮正在与人下棋。 有小吏进来报告, 说是有叛卒投奔赵德明, 曹玮神色自若, 仍旧下他的棋。 那小吏说了好几遍, 曹玮才慢慢抬起头, 看看那小吏, 不慌不忙地说:“那是我派过去的,你以后不要再说了。”赵德明听说后,就把那个投奔他的人杀了。此后,土卒便不再有人投奔赵德明了。(十一)教学相长虽有嘉肴,弗食,不知其旨也;虽有至道
25、,弗学,不知其善也。是故学然后知不足,教然后知困。知不足,然后能自反也;知困,然后能自强也。故曰:教学相长也。旨:味美。困:困惑。反:返回,引申为反省。长:增长。名师资料总结 - - -精品资料欢迎下载 - - - - - - - - - - - - - - - - - - 名师精心整理 - - - - - - - 第 6 页,共 9 页 - - - - - - - - - 虽然有美味的菜肴, 不去吃它, 不会知道它的美味; 虽然有深远的道理, 不去学习它,( 也) 不知道它的好处。 因此学习了以后才知道自己的不足,教导别人之后才发现自己有迷惑不解的地方。知道自己的不足,然后就能够反过来要求自
26、己;发现自己有迷惑不解的地方,然后就能自己奋发图强。 因此说: 教和学是互相促进的。(十二)汉六年,人有上书告楚王韩信反。高帝问诸将,诸将曰:“亟发兵坑竖子耳。”高帝默然。问陈平,平固辞谢,曰:“诸将云何?”上具告之。陈平曰:“人之上书言信反, 有知之者乎?” 曰:“未有。”曰:“信知之乎?” 曰:“不知。”陈平曰:“陛下精兵孰与楚?”上曰:“不能过。”平曰: “陛下将用兵有能过韩信者乎?”上曰:“莫及也。”平曰:“今兵不如楚精,而将不能及,而举兵攻之,是趣之战也,窃为陛下危之。”上曰:“为之奈何?”平曰: “古者天子巡狩,会诸侯。南方有云梦,陛下弟出伪游云梦,会诸侯于陈。陈,楚之西界,信闻天
27、子以好出游,其势必无事而郊迎谒。谒,而陛下因禽之,此特一力士之事耳。”高帝以为然。亟:马上。固:坚持之:取独。过:超过。趣:通“促”,催促。以:因为,连词。特:只,不过。以为然: “以之为然”,认为(他)是对的。汉高祖六年,有人上书告发楚王韩信谋反。汉高祖向众将询问(对策),众将领说: “马上发兵消灭这小子。”汉高祖(听了之后)没有说话。(汉高祖又)问陈平,陈平坚持不发表意见,说:“众将领都说些什么?”高祖(把众人的意见)全都告诉他。陈平说: “有人上书说韩信造反这件事,还有别的人知道吗?”(高祖)说:“没有。”陈平说:“韩信知道这件事吗?”(高祖)说:“不知 道。”陈平说:“陛下的精兵跟楚国
28、比,谁更强呢?”高祖说:“(我的精兵)不能超过(楚国的精兵) 。”陈平说:“陛下的将领 (在)用兵打仗(上)有能够超过韩信的吗?”高祖说:“没有人比得上(韩信)。”陈平说:“现在(陛下的)部队不如楚国(的部队)精锐,而将领(在用兵打仗上)不能够比得上韩信,却出兵进攻韩信,这是在催促他跟你打仗,我私下里替陛下(对此)感到危险。”高祖说:“(那么)该怎样对付(这件事)呢?”陈平说:“古代天子有巡察天下,召集诸侯(的做法)。南方有云梦这个地方,陛下只管假装外出巡游云梦, 在陈地召集诸侯。 陈地在楚国的西边边境上, 韩信听说天子因为爱好外出巡游,看形势必然没有什么大事,就会到国境外来拜见陛下。(他来)
29、拜见(的时候),陛下(就可以)趁机抓住他,这只是一个力士(就可以做得到)的事情而已。”高祖认为(这话)有道理。(十三)房玄龄与高士廉偕行, 遇少府少监窦德素, 问之曰: “北门近来有何营造?”德素以闻太宗。太宗谓玄龄、士廉曰:“卿但知南衙事,我北门小小营造,何妨卿事?”玄龄等拜谢。 魏征进曰:“臣不解陛下责, 亦不解玄龄等谢。 既任大臣,即陛下股肱耳目,有所营造,何容不知。责其访问官司,臣所不解。陛下所为若是,当助陛下成之;所为若非,当奏罢之。此乃事君之道。玄龄等问既无罪,而名师资料总结 - - -精品资料欢迎下载 - - - - - - - - - - - - - - - - - - 名师精
30、心整理 - - - - - - - 第 7 页,共 9 页 - - - - - - - - - 陛下责之,玄龄等不识所守,臣实不喻。”太宗深纳之。以:介词,把。闻:使动用法,使 , 知道。谢:谢罪,道歉。是:正确,对的。罢:停止。喻:明白。房玄龄和高士廉一起走路, 遇上少府少监窦德素, 问他说:“北门近来有什么建筑工程?”德素将这件事告诉了唐太宗。太宗对房玄龄、高士廉说:“你们只须管好南衙的事务就行了,我在北门建造一项小小的工程,又妨碍你们什么事呢?”房玄龄等人跪拜道歉。魏征进谏说:“我不理解陛下您(为什么)责备(房玄龄等人) ,也不理解房玄龄等人 (为什么) 道歉。(他们)既然担任大臣,就是
31、陛下的得力助手, (陛下)有什么工程建筑,为什么不能让他们知道。(陛下您)责备他们向主管官员询问(的做法),(是)我所不能理解的。陛下所做的事情如果是对的, (大臣们) 就应当帮助陛下完成它;所做的事情如果是不对的,(大臣们)就应当奏请(陛下)罢免它。这是辅助君主的正道。房玄龄等的询问既然没有罪, 而陛下却责备他们, 房玄龄等也不知道自己应当坚守职责,我实在不明白(这其中的原因)。”太宗很赞同他的话。(十四)赵襄王学御于王子期,俄而与子期逐;三易马而三后。襄王曰:“子之教我御,术未尽也!”对曰:“术已尽,用之则过也。凡御之所贵,马体安于车,人心调于马,而后可以进速致远。 今君后则欲逮臣, 先则
32、恐逮于臣。 夫诱道争远,非先则后也;而先后心皆在于臣,上何以调于马?此君之所以后也!”御:驾车。易 :更换。 后:落后。致:到达。赵襄王向王子于期学赶车, 学了不久便与王子于期比赛; 在比赛 中他换了三次马,结果每次都落在后面。 赵襄王埋怨说: “你教我赶车, 还留了一手呢。 ”王子于期回答说: “技术已经全教给您了,是您用的不对。赶车最要紧的是,要使马套在车上能舒适妥贴, 赶车人的注意力要集中放在调理马上,然后才能赶得快,跑得远。在这次比赛中, 您落在后面的时候就光相赶上我,跑在前面的时候又怕被我赶上去。 其实引马上路去赛跑, 不是领先就是落后; 可是您无论领先还是落后,注意力都集中在我身上
33、,哪里还顾得上调理马?这就是您落后的原因啊!”(十五)宋之丁氏,家无井而出溉汲,常一人居外。及其家穿井,告人曰:“吾穿井得一人。”有闻而传之者,曰:“丁氏穿井得一人。”国人道之,闻之于宋君。宋君令人问之于丁氏。丁氏对曰:“得一人之使,非得一人于井中也。”求闻之若此,不如无闻也汲:打水。及:等到。国人:国都的人。于:被,介词。宋国有一个姓丁的人, 家里没有井就出去洗东西和取水,常常一个人住在外面。等到他的家里打井时,他告诉别人说:“我打井得一人。”有的人听了他的话然后转述道: “丁氏打井得一人。”国人谈论这件事,宋国的国君听到了者件事。他就派人去问姓丁的。姓丁的回答说:“得一个人使用,不是在井里
34、得到一个人。”象这样听信传闻,不如不听。名师资料总结 - - -精品资料欢迎下载 - - - - - - - - - - - - - - - - - - 名师精心整理 - - - - - - - 第 8 页,共 9 页 - - - - - - - - - (十六)齐人有欲得金者,清旦被衣冠,往鬻金者之所,见人操金,攫而夺之。吏搏而束缚之,问曰: “人皆在焉,子攫人之金,何也?”对曰:“殊不见人,徒见金耳!”被:通“披”。鬻:卖。所:处所,地方。殊:完全。齐国有个想得到金子的人,清早穿好衣服戴好帽子,前往卖金子的人聚集的场所,看见人拿着金子,就抢夺过来。衙役将他抓住并绑了起来,问道:“人们都在这里,您还抢别人的金子,为什么?”回答说:“完全看不见人,只看见金子啊!”名师资料总结 - - -精品资料欢迎下载 - - - - - - - - - - - - - - - - - - 名师精心整理 - - - - - - - 第 9 页,共 9 页 - - - - - - - -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