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浅谈如何培养学生动手操作能力.doc》由会员分享,可在线阅读,更多相关《浅谈如何培养学生动手操作能力.doc(6页珍藏版)》请在taowenge.com淘文阁网|工程机械CAD图纸|机械工程制图|CAD装配图下载|SolidWorks_CaTia_CAD_UG_PROE_设计图分享下载上搜索。
1、精品文档,仅供学习与交流,如有侵权请联系网站删除 浅谈如何培养学生动手操作能力 响水县南河中心小学 224633 韩海涛【摘要】小学数学新课程标准中明确指出:有效的数学学习活动不能单纯的依赖模仿与记忆。动手实践,自主探索与合作交流是学生学习数学的重要方式,从学生的生活经验和已有的知识背景出发,向他们提供充分的从事数学活动和交流的机会,帮助他们在自主探索过程中真正理解和掌握基本的数学知识与技能、数学思想和方法同时获得广泛的数学活动经验。”因此,充分利用学具教学,对学生加强动手操作,是现代的数学教学与传统的数学教学的重要区别之一。【关键词】:抽象概括能力 发现数学问题的能力 创新思维能力 学习的自
2、觉性 教学的效果小学生的抽象思维能力相对比较差,而在教学中合理增加一些动手操作活动,可以使学生更好地理解和接受知识。要改革传统的数学教学,更好地激发学生学习数学的兴趣,充分发挥数学学具在课堂教学中的作用,已经成为亟待解决的问题。因此,如何有效地利用学具,帮助学生学习、理解、记忆数学知识,在小学数学教学中尤为重要。我分析了当前数学教学中让学生进行动手操作中存在的几个问题和不足,并针对这些问题提出了自己的几点建议和看法。一加强感知性操作,训练学生抽象概括能力抽象概括是数学得以产生的基本前提。离开了抽象概括,就不会产生数学的概念,更不会有抽象的数学思维。训练学生抽象概括能力,是我们小学数学教学的一项
3、基本任务。然而,小学生尤其是低年级儿童,他们的抽象概括水平极低,主要还停留在“直观形象水平”。研究表明,“他们所能概括的特征或属性,常常是事物的直观的、形象的、外部的特征或属性,他们更多注意的是事物的外观的实际意义。”从这一规律出发,充分的让学生看一看、摸一摸、数一数、量一量、掂一掂、试一试,对实际事物进行感知性操作,正是建立数学概念,逐步发展学生抽象概括能力的基本途径。比如说教学“厘米、米的认识”时,对于这些长度单位,二年级学生是不清晰的。我们可以从比高矮等实际事例入手使学生明白长度单位对于精确测量的意义,再让学生通过测量工具认识这些长度单位,然后动手测量书本长宽、黑板的长度、教室的长宽等。
4、通过实际操作,感知了厘米、米的长短及这些长度单位的实际运用。平时的课堂教学中,教师应该充分设计一下教学过程,以激发学生学习的兴趣。我们可以联系学生的实际从生活实际导入新课。俗话说:“良好的开端是成功的一半。”引入阶段正处在一堂课的起始阶段,处理得是否恰当,直接影响到学生学习的情绪,以及思维的活跃程度,结合学生身边的实例导入新课,不但可以提高学生的学习情趣,激发求知的内驱力,而且可使所要学习的数学问题具体化,形象化。如在教学“比例尺”时可通过画窗口的操作以及照相机照相等生活实例来导入新课;又如在“加减混合计算试题”时可通过“公交车上的上、下客人”现象来导入。由于从生活实际出发,学生在充分操作过程
5、中,很容易理解和接受,并抽象成清晰的概念。让数学知识和实际生活紧密联系,在让学生进行感知性操作 的同时,也使学生感到数学就在身边,生活中充满了数学。这对于激发学生学习数学的热情也是极有益处的。二加强实践操作,培养学生发现数学问题的能力为了在学生学习数学知识的同时,初步接触和逐渐掌握数学思想,不断增强数学意识,就必须在数学教学过程中加强时间活动,使学生有更多的机会接触生活和生产实践中的数学问题,认识现实中的问题和数学问题之间的联系与区别。三加强探究性操作,培养学生创新思维能力事实证明,有效的操作活动是培养学生创新精神的源泉,只有当学生动手操作时,才能使大脑皮质的很多区域得到训练,才有利于激起创造
6、区域的活跃,从而点燃学生的创新火花。例如,在教学“角的度量”之后,学生掌握了用量角器量角的度数及画角的一般方法,再提供机会让学生动手操作,促进求异创新。要画出120的角,学生一般都是借助量角器和三角尺画出来的。在此基础上,老师再提出问题:“不要用量角器,你们能准确地画出这个角吗?”学生带着问题又进入了愉快的动手操作、实验探求之中。很快,学生就发现了两种画法:用三角尺的直角和一个30的角拼起来画得到120角;用两个三角尺60的角拼在一起来画得到120的角。学生通过自己的实验创新了方法,得到大家的认同和老师表扬,享受了成功的喜悦。此时,老师再出示问题:“还有新的画法,看谁能最先发现?”这样,学生积
7、极性更高,争先恐后地又展开了操作探索,结果又发现并学会了另一种方法:用三角尺的一边(或直尺)和另一个三角60的角拼在一起可以画出120的角(即用一个平角减去60)。如此这般不断地出现创新方法,如果离开了动手操作,是很难有这样的结果的。因此,在课堂教学中,多提供机会让学生动手操作,鼓励学生求异创新,学生通过实践操作,不仅对图形间的联系和变换产生了浓厚的兴趣,而且培养了学生的空间观念,培养了学生在动态中认识事物的能力。有利于激发学生富有个性的探索和尝试,激发学生发散性思维,培养创新能力。四、利用学习兴趣,发挥学习的自觉性教师要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将“要我学”变为“我要学”。鉴于数学知识的抽象性,使
8、得学生不易把握其内涵,因此导致对数学学习提不起兴趣。在教学过程中,我们可以充分利用学生好动、好奇的心理,从学生所熟悉的实际生活出发,给学生提供观察和操作的机会。例如,在数的组成、读数、写数等教学中,可让学生通过观察和操作学具来弄清100以内各数由几个“十”和几个“一”组成的,并弄清数位的意义,掌握读数、写数的法则。教学中,教师要想方设法发挥学生学习的自觉性,让学生在兴趣盎然的操作中,把抽象的数学知识变为直观、形象的直接体验,并从中获得正确的认知。又如,教学“图形的拼组”时,可以先带着学生做风车,在此过程中,教师要根据纸的每一步的变化,引导学生明白平面图形的特征以及各自之间的关系。然后组织平面图
9、形的拼组活动,在活动中学生不仅能把一些大小相同的平面图形拼成一些更大的图形,而且还能拼成各种不同的图形。教师从中加以点拨和启发,使学生在宽松、和谐的氛围中拓展思维,萌发创新意识。这样的实践操作,充分体现了“数学来源于生活实际”和“不同的人学习不同层次的数学”的科学观念,为培养学生的创新能力奠定了基础,并使学生在获取新知识的同时,也学会了用发展的观点看待事物。数学教学中一定要为学生提供摆、弄直观学具的机会,让学生在实践操作中发现规律、概括特征、掌握方法、拓展思维、学会创造。五、提高实效性,提高课堂教学的效果在一些课堂上,虽然学生动手操作的机会多了,但在这些动手操作中,却出现了不少无效的操作现象,
10、导致操作流于形式。例如,教学“圆柱的认识”时,考虑到学生在以前就已经认识了圆柱,而且对圆柱的形状、特点也有了初步的了解,为此,我不是出示圆柱让学生进行观察,而是给学生提供了一些材料,让他们通过动手做圆柱,发现圆柱的两个底面相等,圆柱的侧面展开是一个长方形或正方形。同时,还发现当长方形的长或宽和底面圆的周长相等时,才能做这个圆柱的侧面。通过动手操作,不仅提高了学生学习的积极性,而且为他们提供了自主探究的机会,有利于培养学生的创新意识。为了提高动手操作教学的实效性,还需要我们教师在今后的教学中,必须要认真钻研教材和教学内容,合理有效地在数学学习中进行动手操作。只有这样,才能提高动手操作的实效性,发
11、挥好动手操作的特点和功效,提高课堂教学的效果。 六、及时地评价和反思 ,感受成功的喜悦。在现实教学中,一些教师由于对操作学习结果的过分关注,而忽视了操作过程本身的重要性,对学生操作过程关注不够,对于学生操作方法的闪光点不能及时发现,导致学生的成功体验得不到满足。再加上教师不善反思,对学生的不愿意操作误认为是已经理解,不需要操作,甚至表扬这些学生“头脑灵活”“抽象思维能力强”,久而久之,学生的操作热情慢慢减退,操作意识慢慢淡化。所以,当课堂上学生动手操作的时候,教师一定要仔细巡视,及时掌握学生的操作情况,切不能在讲台前等着学生汇报结果。对于操作中存在的问题,应当及时指出,作出中肯的评价,防止错误
12、的再次发生。当学生操作成功时,教师应当及时地给予诸如“你真棒”“你的动手能力真强”等激励性评价,使他们产生一种成功的情绪体验。例如,教学“统计”一课时,让学生们通过画一画、涂一涂或者用自己喜欢的方法把一些数学信息在纸上表示出来。学生通过动手操作,制作出雏形统计图。完成后,同伴互相欣赏作品,教师选择部分有代表性的作品展示,并给予评价。对操作过程中有意外生成的闪光点,可以在全班点评,让学生们分享,使全体学生都能感受到操作过程的美好、操作成功的喜悦。对学生的鼓励是对学生操作意识的一种激励,它会在学生的心理上产生一种震撼的作用,能够很好地激发学生勤于动手操作的积极性和热情,更好地提高小学数学教学的效果。总之,小学数学课堂离不开动手操作,我们广大数学教师在数学课上培养学生的动手操作能力,要站在素质教育的高度,从远处着眼、近处着手,把握住课堂教学这个主阵地,不断更新观念,让学生体会操作的好处,强化操作的意识,培养操作的能力,锻炼操作的技巧。只有这样,才能培养学生动手操作的能力,最终达到提高学生素质的目的。【精品文档】第 6 页