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阅读教学中如何落实“学习语言文字的运用”.doc》由会员分享,可在线阅读,更多相关《阅读教学中如何落实“学习语言文字的运用”.doc(26页珍藏版)》请在taowenge.com淘文阁网|工程机械CAD图纸|机械工程制图|CAD装配图下载|SolidWorks_CaTia_CAD_UG_PROE_设计图分享下载上搜索。
1、Four short words sum up what has lifted most successful individuals above the crowd: a little bit more.-author-date阅读教学中如何落实“学习语言文字的运用”阅读教学中如何落实“学习语言文字的运用”长久以来,语文教学一定程度上存在“目标虚化,内容泛化,教学活动非语文化,教师作用弱化”的现象。在这样的背景下,义务教育语文课程标准(2011年版)在“教什么”的问题上,明确了语文课程的核心任务是学习语言文字运用。学习语文,应该从语言入手,也应该回归到语言的运用。一、 存在的问题及成因1.
2、教学目标偏差,过度解读文本思想内容。不可否认,将课文内容理解作为主要教学目标,仍然是当下语文课堂中的一种常态。不少教师习惯以理解课文思想内容为主要目标,而不是以学习语言文字运用为目标来组织教学;教师习惯以个人的阅读感悟代替学生的阅读感悟,引导学生感悟教师的感悟。学生阅读能力发展是层级递进的,面面俱到的课文分析,不符合学生学习阅读的规律。2. 异化语文课程性质,本体性内容零散无序。教学中,不少教师以文本解读来组织教学过程,教学中缺少沉浸文本,屏气凝神的深度阅读,教学内容随意无序、碎片化。朗读、词语教学、描写方法等各种“本体性教学内容”,在教学过程中沦为一种点缀,学生学完课文留下的痕迹就是知道了主
3、要内容,至于在语文知识、方法或技能方面究竟有何长进,则是“模模糊糊一大片”,语文课的本体和非本体教学内容颠倒或错位。3. 阅读与表达失衡,忽视学生语言实践运用。当前的课堂教学中,教师往往忽视课文语言文字积累和表达实践活动;或者人为割裂听说读写的内在联系,仅仅把阅读教学中是否安排有“写”的训练,作为学习语言文字运用的标志,窄化了对学习语言文字运用的理解。二、 落实“学习语言文字的运用”的价值如果说阅读教学的首要任务是理解语言文字内涵,那么核心和灵魂则是学生语言实践,终极目的则是学习语言文字运用。阅读教学中落实“学习语言文字的运用”,首先,转变了课程观念从“内容分析”走向“学习语言文字运用”;其次
4、,改变了课堂形态从讲听式、问答式走向学生语言实践;第三,建构了语文课程形态从偏执一端走向“理解”和“表达”并重。理解与学习表达是阅读教学的两翼,言意兼得,相得益彰。三、 解决问题的策略【策略一】以学习语言文字运用为目标1. 制订切实可行的教学目标。围绕课程内容选择教学目标,把教学目标紧紧落实在语言文字上,是课堂成败的关键。一篇课文,我们究竟要教什么,是在教内容,还是教语言?这是确定语言训练点的基础依据。教学目标的提炼和选择,不应只是内容方面的,而应该是“语文”的目标。2. 聚焦语言训练点,言意兼得。理想的语文课堂应该是言意兼得,即语言文字和课文思想内容都要让学生有所收获。从词语品味、结构布局、
5、思维拓展中,重引领学生关注言语本身,感悟语言的表达方法,关注语言表达本身所具有的魅力,从而领略到文本中融合的言和意。【策略二】围绕本体性教学内容展开教学要消弭语文课程“异化”,围绕本体性教学内容组织教学,需要我们语文老师基于特定的主体,甄别语文学科知识、整合课程资源,正确处理本体性和非本体性教学内容的关系,彰显师生、作者以及文本本身的活力和张力。由“文本解读式”的教学转化到“语文运用学习”的教学,需要教师加强语文“本体性知识”的修炼。以人教版六年级上册怀念母亲一课为例,教师确定的教学重点是:通过品读语言文字,体会作者对两位母亲怀着同样的敬意和爱慕。教学过程设计如下: 揭示课题,了解主要内容。
6、研读课文,体会“终天之恨”。 品读课文,体会怀念之情。 写话:补白想象,思母之情。 课外延伸,总结。我们以本体性教学内容的学习来考量,就会发现这堂课的教学重点定位在“体会作者对母亲的怀念”,毫无疑问属于非本体性教学内容。再分析这堂课的教学过程设计,、两个环节,引导学生品读课文中的词语句子,似乎能体现语文课程特点,然而这两个环节教学最终还是落实在“体会终天之恨”和“体会怀念之情”;教学环节要求学生想象“我”在异国他乡思母成痴,其落脚点也是体会“我”对母亲的思念之情。综合这堂课的教学内容和教材过程设计分析,我们可以发现“研读课文,品读课文、写话”等本体性教学内容,都是依据理解课文思想内容的需要随机
7、添加的,呈碎片化的点缀。可以肯定,学生学完课文对如何研读课文,如何品读词句等本体性教学内容不会留下太多的痕迹,印象最深的应该是“思念母亲”,而这些恰恰都是非本体教学内容。怀念母亲这堂课到底要教会学生什么?该如何设计才是围绕本体性教学内容的学习呢?围绕“触景生情、跳跃式地表达、穿插日记和选段”的方法,学习重新设计教学过程: 揭示课题,了解主要内容。 感悟对生身母亲的怀念。学习“触景生情、跳跃式地表达、穿插日记和选段”品读方法。 运用品读方法,体会对祖国母亲的敬意和爱慕。 写话,适当运用学到的表达方法。 这节课你学会了什么。其中第个环节的修改,通过品读对生身母亲的怀念,旨在引导学生学习认识品读课文
8、的方法;再通过第个环节,引导学生运用这种方法品读对祖国母亲的怀念,学生在实践中加深对品读课文方法的认识,进而掌握这种阅读方法;然后将第个环节写话练习与前两个环节联系起来,要求在写话中“适当运用学到的表达方法”,这样学生就会自觉地将阅读中体会到的或触景生情,或跳跃式地表达方法有机地迁移到自己的表达中去。修改后的教学设计,凸显的是本体性教学内容的学习过程,通过学习,学生对课文这种颇具匠心的结构安排的表达方法有了初步认识,进而掌握这种阅读方法。以上这个课例给我们的启示是:选择好本体性教学内容,并且围绕本体性教学内容展开教学过程,落实了学习语言文字的运用。 【策略三】活化训练点,强化实践课堂教学中,教
9、师普遍重视的是对表达方式的“理解”,其实学习表达的重心应该是学生的实践运用。阅读教学要完成“从理解到运用,从内容到方法,从教过到学会”这几个梯度,需根据教材内容、语言形式和体裁等特点,确定最有价值的语言训练点和恰当的训练方式,强化学生语文实践,体现“用教材教”。1. 在品读中“多积累”。学习语文的第一步工夫,应下在对具体语言材料的积累、品味、感悟上,教师应根据课文内容,有意识引导学生领悟文章写作上的独到之处。一篇文章,承载着作者独特的思维情感,人们通过语言记载,依靠文字倾诉,运用它思想,凭借它追寻,只有当我们透过文字的表面,领会行文的匠心,挖掘出作品隐含的真实情感,才能将作品的情感体验与遣词造
10、句的理解达成高度融合。唯一的听众一文中,老人的话如春风,如暖阳,如甘露,给了“我”极大的鼓励,使“我”由沮丧变得自信。教师捕捉到文章的动情点,激情引读,让学生随文或喜,或忧,或沮丧,或敬仰师:“我”来到小树林里拉小提琴,觉得自己拉得很差,而偏偏被一位老人看到了,感到非常羞愧,准备溜走时,老人关爱地说师:老人看出了我的羞愧,更看出了我的沮丧,便安慰我说师:当我失去信心,摇头表示不想再拉琴时,老人便用诗一般的语言鼓励我说师:老人的鼓励让我重新找回了自信,我的心里发生了什么变化?教师通过精心设计的诗化语言,对文本的情境加以渲染,使学生逐步深入并演绎着文本丰富的深层信息。“恰是未曾着墨处,烟波浩渺满目
11、前”。在教师的激情引读和学生的抑扬顿挫诵读中,形成感情节奏的波浪,读出人物心底深处的思想活动,从内心真真切切感受到老教授的关爱之情。读中透出深深敬意,不仅立体地诠释了文本内涵,还让学生积累和内化了语言。2. 在方法上“学明白”。精心选择教学内容,集中有限的时间与精力,让学生在语言精华处潜心揣摩,才是语文教学删繁就简、标新立异的境界。以西门豹一课为例,西门豹初到邺地,看到田地荒废、民不聊生,于是进行调查,文中只用他的“四问”与老大爷的“回答”来反映他调查的过程,这是本篇课文在写作上的巧妙之处,不可不细读;西门豹弄清了邺地田荒人少的原因后,说道:“河伯还真灵啊!”看似赏识,实则欲擒故纵。“我也去送
12、送新娘”,一语双关,成竹在胸,这是对话的妙处,不可不品读。到了送新娘的日子,西门豹借口新娘不漂亮,“麻烦你去跟河伯说一声”“麻烦你去催一催”,话中有话,言外有意,不可不研读。紧紧扣住课文中三处人物语言的描写,引导学生对课文做深入地解读,至于课文其他的精妙之处,大胆舍去,留待学生自己去品味,这就使语文课堂显得简约但不简单。一堂课,就精要的内容让学生学得充分些,学得透彻些,远比蜻蜓点水、雾里看花要有用得多;一篇课文,就精华的部分让学生学得深入些,学得扎实些,远比面面俱到、浮光掠影要有效得多。3. 在实践中“善运用”。学生感悟到行文布局之妙、遣词造句之美只是储备,学习运用语言文字才是目的。学习语言文
13、字运用,如果不是在真正理解文本、了解写法后的“有感而发”“有据可依”,就会成为空泛机械地模仿,不能达到运用好语言的目的。学生模仿力强,引导他们把模仿语言,内化为自己的语言,做到举一反三,学以致用,外加本身的想象和创作,必能日进。月光曲的第九自然段是全文的精髓,表达方式较为明显:一系列表示动作的词,显现出画面动态的美;多处运用写实和联想相结合的方法,使文章的表达更加充实,感情更深刻。教学中,伴着多媒体再现的美景和琴声旋律的变化,教师“顺文引练”:“你发现这段话在表达方法上有什么特点吗?”(巧妙运用了一系列表示动作的词,表达出画面动态的美。)接着,出示文中运用写实和联想相结合写法的句子,引导学生反
14、复赏读。学生读着读着,仿佛也置身于波涛汹涌的大海边,看到海上明月升起的奇丽景象,想象的翅膀也悄然展开。此时,当堂练笔,播放音乐森林狂想曲片段,“听着听着,你的眼前出现了怎样的画面?拿起笔,把你想象到的画面捕捉下来,以我静静地听着为开头,写一段话。”由于这样的练笔内容紧扣课文学习的重难点,加上情境的创设,打开了学生与文本对话的窗口,学生在不知不觉中从课文走向了生活,从理解走向了表达,也就有话可写、有情可抒。读写结合讲究的是,在理解内容的过程中有意渗透,从内容到形式走个来回,这样的随文练笔是我们所追求的。在这个语言迁移过程中,学生收获了阅读方法和能力,习得了表达方法,掌握了表达规律。语文课程是要让学生通过语文的实践,学会“运用”或者说“驾驭”语言文字这种工具。学生只有亲历语文实践,才能学会表达,提高语言文字运用能力。-