艺术与日常生活审美化——浅谈艺术审美与日常生活的关系.doc

上传人:豆**** 文档编号:28524724 上传时间:2022-07-28 格式:DOC 页数:17 大小:126.50KB
返回 下载 相关 举报
艺术与日常生活审美化——浅谈艺术审美与日常生活的关系.doc_第1页
第1页 / 共17页
艺术与日常生活审美化——浅谈艺术审美与日常生活的关系.doc_第2页
第2页 / 共17页
点击查看更多>>
资源描述

《艺术与日常生活审美化——浅谈艺术审美与日常生活的关系.doc》由会员分享,可在线阅读,更多相关《艺术与日常生活审美化——浅谈艺术审美与日常生活的关系.doc(17页珍藏版)》请在taowenge.com淘文阁网|工程机械CAD图纸|机械工程制图|CAD装配图下载|SolidWorks_CaTia_CAD_UG_PROE_设计图分享下载上搜索。

1、Four short words sum up what has lifted most successful individuals above the crowd: a little bit more.-author-date艺术与日常生活审美化浅谈艺术审美与日常生活的关系艺术与日常生活审美化艺术与日常生活审美化浅谈艺术审美与日常生活的关系姓名:张嗣涛 班级:05级美术学国画 学号:05107107 【内容提要】 艺术作为人类文化一个不可或缺的组成部分,是与日常生活密不可分地联系在一起的。审美发生学的研究已经证实,艺术的基本社会功能就是协同功能,通过艺术活动来教化社会成员,协调社会关系,传

2、递文化、道德和行为方式,沟通社会成员之间的情感联系。这种功能我们可以在原始艺术、古典艺术甚至一切前现代艺术中清楚地看到。现代人的生活中,人们正在经历“当代审美泛化”的质变,它包涵双向运动的过程:一方面是“生活的艺术化”,特别是“日常生活审美化”孳生和蔓延;另一方面则是“艺术的生活化”,当代艺术摘掉了头上的“光晕”逐渐向日常生活靠近, 日常生活本身也在逐步审美化。衣食住行、日常起居的消费质量在提高,日常生活的品位在提升,普通人可以从日常生活中获得更多的审美享受,生活本身有了更多乐趣。【关键词】 艺术 日常生活 审美 审美化 在社会经济活动的不同发展阶段,文化发展呈现出不同的文化形态,艺术和日常生

3、活的关系也经历着自然融合分离对立重新融合的过程。艺术与日常生活最初并非两个独立的领域,日常生活审美化的问题并非产生于艺术的最初阶段。在原始文化和古典文化时期,艺术和日常生活并没有截然对立,而是和谐并存于人类的活动中,艺术在日常生活中发生,日常生活也促动艺术的创造。艺术与生活的分家是一个“现代事件”,是现代性分化的一个必然结果。重新提出日常生活审美化的问题,显然是有相当积极意义的,它是克服现代性局限和审美纯粹化局限的一种正当的努力。从历史角度说,也许我们可以把当代日常生活审美化视为艺术在经历了与日常生活实践分家的现代性遭遇之后,再次返归日常生活的发展动向。 当代人的日常生活随着“初级现代化”的推

4、进,正在向全面小康发展,发生了急遽变化,丰富多采,新奇纷呈。古人云:“食必常饱,然后求美;衣必常暖,然后求丽;居必常安,然后求乐”。审美需要伴随着日常生活的提高而逐渐发展起来。于是,日常生活中的审美问题也就凸显出来。一方面,审美的日常生活化、自然审美、艺术审美、文化审美等多种审美活动,逐渐进入普通人的日常生活。“昔日王谢堂前燕,飞入寻常百姓家。”过去只有极少数文化精英所能享受的,如今的“小资”、“中产”乃至小康人家也渐能享受。生活空间的拓展,自由时间的增多,已容许人们投入更多的精力进行审美活动,逐渐使日常生活丰富、完美起来,审美正在逐步走向日常生活化。另一方面,日常生活本身也在逐步审美化。衣食

5、住行、日常起居的消费质量在提高,日常生活的品位在提升,普通人可以从日常生活中获得更多的审美享受,生活本身有了更多乐趣。 日常生活的急遽变化,呼唤文化美学不能只停留在文艺美学,而要进入日常生活领域,探讨生活的审美问题。审美如何才能日常生活化,关键在于怎样把人类创造出来的人文之美以及由天造地设天然就有的自然之美引进普通人的日常生活,还要历史发展到较高水平才能做到。过去就很难,皇家园林、苏州园林只有极少数人才能享有,就是大山名川,也只有漫游不为稻粱谋的徐霞客等文人雅士方能去体验。如今,现代媒介能把世界文化遗产和世界自然遗产一一呈现于影视屏幕。现存的问题是,涌入我们日常生活的审美实在太多,使普通人手足

6、无措,先进文化能进入日常生活固然好,落后文化、腐朽文化呢?难道都要进入寻常百姓家?我们已经在生活中遭受到了那么多的“审美疲劳”,难道还要忍受更多的“审美反感”?我们的文化美学不能不回答现实问题。日常生活的审美化,关键问题是如何在日常生活中把日常体验提升为审美体验,而不是仅仅沉溺在日常生活的物质消费中。但是日常生活的审美化,会不会就消解了艺术?为什么就不能进而促进艺术的进一步提升呢?为什么在把日常体验提升为审美体验之后再提升艺术体验呢?而对日常生活审美化,艺术究应何为? 生活中的人们,不仅对生活中的主客体做出审美评价,而且还积极为自己的审美趣味的实现进行着积极的创造。艺术活动就是这样一种生活。人

7、们通过艺术活动再现着心中美好的审美愿望,完善着自己的生活。审美是生活中的乐趣。 “理解本身便是一种积极的、建设性的行为,它包含创造的因素。”事实上,艺术品的意义,应该来源于两个方面:一是艺术品本身,一是欣赏者的诠释。马克思认为,艺术家按美的规律把艺术创造出来,而艺术品由通过欣赏者的艺术再创造,改变了欣赏者的审美心理结构,得到了丰富和发展。王朝闻在强调艺术欣赏的作用时强调:“艺术欣赏所引起的社会作用,在特定意义上说,它是对艺术创作的合作,这也就是说,艺术境界对于欣赏者来说,既是客观的,也是主观的。”他强调,艺术家在创作艺术作品时,已经把鉴赏者的审美需要、审美能力、审美趣味等因素考虑在内了。另一方

8、面,鉴赏者在鉴赏活动中,会利用他们那些和特定的艺术形象有联系的生活经验,发挥想象,接受以至丰富(或提炼)着既成的艺术形象。艺术品所构造的现实生活仅仅是潜在的东西,它必须通过欣赏接受才能转化为现实。 面对日常生活审美化消除日常生活和艺术的界限,关注日常生活中的审美发生,为美学文艺学研究开拓了新的思路。研究日常生活审美,可以发现现代社会审美新特征。现代社会中日常生活的审美呈现,对艺术、对生活带来负面影响,存在如下弊端:第一,非艺术进入艺术,日常生活进入艺术,艺术的崇高地位消失,传统艺术的精神意义也逐渐消失,艺术成为人人都可拥有的商品。艺术的审美价值由精神价值转化为经济利润,这势必造成艺术品位的逐渐

9、下降。第二,当审美成为生活方式的标榜之后,艺术也变成消费品。这种审美的生活方式与消费不起的普通大众仍旧保持距离,或者就中国而言,乡村人群距离城市的审美化生活方式仍旧遥远,经济地位影响文化艺术地位。第三,日常生活与审美的结合,带来享乐主义。人们不再思考,而是追求当下的体验和快感,娱乐文化成为当今精神生活的主流。感官的快乐代替精神的愉悦。波兹曼提醒人们:“有两种方法可以让文化精神枯萎,一种是奥威尔式的文化成为一个监狱,另一种是赫胥黎式的文化成为一场滑稽戏。”奥威尔害怕文化成为专制文化,赫胥黎担心文化成为充满感官刺激、欲望和无规则游戏的庸俗文化。我们要牢记赫胥黎的警告:人们由于享乐失去自由。在此,我

10、要强调日常生活审美化中审美艺术的真正内涵:具有精神引导作用的审美艺术。这种审美传承19 世纪古典美学以来的美的内涵:无功利的、自由的、开放的、有创造性的,这才是美的精神。只有把这样的审美精神内化为生活态度,才算真正实现日常生活审美化。而这种审美化生活,才能带来真正的享受,因为只有真正的艺术,才能带来长久的愉悦。 在日常生活审美化中艺术要做些什么呢?在现代艺术中,艺术成为少数精英们享有的特权,艺术背离人们的日常经验,用大众难以理解的形式,表现大众难以理解的内容,制造出艺术和大众的鸿沟。而艺术自身,也由于脱离生活而变得越来越狭窄。就艺术而言,现在日常生活和艺术的重新融合,艺术产生新的形式和内容,艺

11、术不再高深莫测,而变得平面化、无深度化,表现为日常物品,或者日常体验。另一方面,界限消失,也消解了艺术的崇高,非艺术进入艺术,艺术逐渐丧失自律性内涵,降低艺术的价值。就生活而言,界限消解,拉近了艺术和大众的距离,艺术不再是大众的奢侈品,而成为可以随时享用的消费品。被现代艺术家们拒斥了的大众又回到艺术身边。但是,当艺术变成商品时,欣赏艺术变成消费艺术,艺术的精神价值让位于经济价值,享受艺术变成占有艺术。艺术从文化上占主导地位的艺术家转向经济上占主导地位的人群。可以看出,从艺术自身变革而言日常生活和艺术融合的趋向,同时也有日常生活凌越于艺术之上的趋势。但在日常生活世界之上,还存在着远比个体生命生产

12、更广阔的非日常生活、超日常生活的生活世界,一个为了社会能再生产而展开的整个社会生活。整个社会的大厦,从经济基础到上层建筑,都奠基于日常生活之上。一个完整的生活世界,乃是日常生活、非日常生活、超日常生活相互渗透、相互促进、相辅相成的动态过程。因此,艺术反映生活也不能仅仅于日常生活的审美化,而是应着力开掘无限广阔的道路。 综合以上两种日常生活审美化与艺术的关系来看,可以说,尽管它们都未能解决审美生存的问题,但是却在艺术和审美领域产生了极大的震撼。由于先锋艺术和大众文化都致力于消弭艺术和日常生活之间的距离,建立在二者相区别的基础之上的艺术观念已经变得不合时宜,需要重新思考了。进而,一向以艺术为主要研

13、究对象的美学又该如何圈定自己的研究范围?既往的研究方法又该做何种调整?这些都是值得进一步思考的问题。我们的艺术审美以及艺术创新可以从中受到启发:艺术手段很重要,但更需我们重视的是精神内涵。【参考文献】 1 雷礼锡. 艺术美学原理 M. 武汉:华中师范大学出版社,2007年.2 艾秀梅. 日常生活如何成为艺术论日常生活审美化的两种实践J.艺 术百家,2006,(04).3 刘悦笛.日常生活审美化与审美日常生活化J. 哲学研究,2005,(01).4 雷礼锡.审美体验:艺术与生活的内在联结方式J.2004年“美与当代生活方式”国际学术研讨会论文集 ,时间,(第几期)5 祁艳.题目J.深圳大学学报,2006,(09).6 尼采.悲剧的诞生:尼采美学文选 M.上海:三联书店,1986.7 作者.题目J.艺术百家, 2005,(03)-

展开阅读全文
相关资源
相关搜索

当前位置:首页 > 教育专区 > 小学资料

本站为文档C TO C交易模式,本站只提供存储空间、用户上传的文档直接被用户下载,本站只是中间服务平台,本站所有文档下载所得的收益归上传人(含作者)所有。本站仅对用户上传内容的表现方式做保护处理,对上载内容本身不做任何修改或编辑。若文档所含内容侵犯了您的版权或隐私,请立即通知淘文阁网,我们立即给予删除!客服QQ:136780468 微信:18945177775 电话:18904686070

工信部备案号:黑ICP备15003705号© 2020-2023 www.taowenge.com 淘文阁