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教育基础知识考试大纲纲要整理版.doc》由会员分享,可在线阅读,更多相关《教育基础知识考试大纲纲要整理版.doc(33页珍藏版)》请在taowenge.com淘文阁网|工程机械CAD图纸|机械工程制图|CAD装配图下载|SolidWorks_CaTia_CAD_UG_PROE_设计图分享下载上搜索。
1、精品文档,仅供学习与交流,如有侵权请联系网站删除教育基础知识考试大纲纲要整理版第一部分 教育学第一章 教育与教育学 第一节 教育的发展 1、教育的本质:教育是培养人的一种社会活动。 2、狭义的教育主要指学校教育,是教育者根据一定的社会要求,有目的、有计划、有组织地通过学校教育的工作,对受教育者的身心施加影响,促使他们朝着期望方向变化的活动。3、现代教育制度的发展趋势(二战以后世界各国教育制度呈现出的共同发展趋势)(1)加强学前教育并重视与小学教育相衔接;(2)强化普及义务教育并延长义务教育年限;(3)普通教育与职业教育朝相互渗透的方向发展;(4)高等教育的类型日益多样化;(5)学历教育与非学历
2、教育的界限日益淡化;(6)教育制度有利于国际交流。4、不同国家古代学校教育的形态(1)中国在夏代,就有了学校教育的形态。 “夏曰校、殷曰序、周曰庠,学则三代共之” 中校、序、庠、学都是学校的名称。 中国古代社会的六艺教育:礼、乐、射、御、书、数。以礼、乐为中心。(2)古代埃及教育的一大特征是:“以增为师”、“以(书)吏为师”。(3)古代雅典教育的目的及特点:培养政治家、商人为目的,注重身心和谐发展,教育内容丰富,方法灵活。(4)古代斯巴达教育的目的及特点:培养军人,强调军事体育与道德灌输,内容单一,方法严厉。5、古代学校教育的特征:阶级性、道统性、专制性、刻板性、教育的象征性功能占主导地位。6
3、、近代教育的特点:国家加强对教育的重视与干预,公立教育崛起;初等义务教育普遍实施;教育世俗化;重视教育立法,以法治教。二战以后世界教育的新特点:教育的终身化、全民化、民主化、多元化、教育技术的现代化。第二节 教育学的发展 教育学是一门以教育现象、教育问题为研究对象,探索教育规律的科学。、历史上的教育学思想 (1)中国古代的教育学思想 (孔子的教育教学思想)孔子(公元前551479)是中国古代最伟 大的教育家和教育思想家。孔子的教育思想主要反映在论语一书中。 孔子主张:“有教无类”、“不愤不启,不悱不发”、“学而不思则惘,思而不学则殆”。学记成书于战国后期,是中国乃至世界教育史上第一部教育专着,
4、主张:“化民成俗,其必由学”,揭示了教育的重要性; “建国君民,教学为先”,阐述了教育与政治的关系;“道而弗牵,强而弗抑,开而弗达”,阐释了启发式教学;“学不躐等”,要求教学要遵循学生心理发展特点循序渐进。 (2)西方古代的教育学思想 苏格拉底是以其雄辩和与青年智者的问答法而着名的教育家。苏格拉底问答法分三步:第一步称苏格拉底讽刺;第二步叫定义;第三步叫助产术(产婆术)。该方法强调教师要引导学生自己进行思索,自己得出结论。教师在引导学生探求知识过程中起助产作用。柏拉图的教育思想体现在理想国中。亚里斯多德的教育思想体现在政治学中。2、教育学的建立与变革 (1)教育学的初步建立教育学成为一门独立学
5、科的标志:1632年捷克教育家夸美纽斯(1592-1670)的大教学论的出版。大教学论是近代第一本教育学着作,夸美纽斯主张把广泛的自然知识传授给普通人的“泛智教育”。康德提出“人是唯一需要教育的动物”。卢梭代表作爱弥尔,提倡自然主义。洛克提出了“白板说”,提出“人类之所以千差 万别,便是由于教育之故”;他主张绅士教育。(2)规范教育学的建立P17 创始人:德国的心理学家和教育学家赫尔巴,特被称为“科学教育学奠基人”、“科学教育学之父”。代表着作:普通教育学(1806年)第一本现代教育学着作。贡献:他第一个提出要使教育学成为科学。他把教学理论建立在心理学的基础上,把道德教育理论建立在伦理学基础上
6、。赫尔巴特的教育思想被看作是传统教育学的代表;传统教育学主张:教育的目的是传授知识;传统教育的特点是“教师中心、教材中心、课堂中心”。实用主义教育学的代表人物及着作:代表人物:美国教育家杜威(1859年1952年),代表作:民本主义与教育。杜威作的教育思想与赫尔巴特的教育思想针锋相对。主张:教育的目的是促进学生发展;强调儿童在教育中的中心地位(杜威关于学生在教学中的地位的主张,称为儿童中心主义);认为教学是儿童通过亲身实践探索经验的过程。他强调的“三中心”是“学生中心、生活中心、活动中心”。3、当代教育学的发展以马克思主义理论指导编写教育学的第一人是前苏联教育理论家凯洛夫,凯洛夫的教育学吸收了
7、赫尔巴特的教育思想。 20世纪60年代以后,我国开始尝试编写具有中国特色的马克思主义教育学。 20世纪60年代以后,美国布鲁纳的课程结构论和科尔伯格的道德发生论,以及前苏联赞可夫的教学发展思想对世界教育的发展产生了深刻的影响。第二章 教育与社会的发展 社会(包括政治经济制度、社会生产力水平、科学技术、文化背景、传统)影响和制约着教育;教育促进社会的发展(体现在教育的政治功能、经济功能、科学技术发展功能和文化功能)。1993年,中共中央、国务院在中国教育改革和发展纲要中指出:“谁掌握了世纪的教育,谁就能在21世纪的国际竞争中处于主动的地位。”近年又提出“科教兴国”的战略 第一节教育与政治经济制度
8、、政治经济制度对教育的影响:政治经济制度决定着教育的领导权、受教育的权利、教育目的。2、教育对政治经济制度的影响:教育为政治经济制度培养所需人才;教育是影响政治经济制度的舆论力量;教育可以促进民主第二节教育与生产力 、教育与生产力的关系(1)生产力对教育的决定作用:生产力水平决定教育的规模和速度、制约教育结构的变化、制约教育内容和手段。(2)教育对生产力的促进作用:教育再生产劳动力、教育再生产科学技术 、人力资本理论:1960年美国经济学家舒尔茨提出以“人力资本”为核心概念的者人力资本理论,他认为教育水平对国民经济增长的贡献率33%。第三节教育与科学技术 1、教育与科学技术的关系(1)科学技术
9、对教育的影响:科学技术能改变受教育者观念、影响受教育者的数量和教育质量、影响教育的内容、方法和手段。(2)教育对科学技术发展的作用:教育能完成科学知识的再生产、推进科学体制化、具有科学研究功能、具有科学技术研究功能。、信息技术对教育的影响:信息技术改变人们关于知识、学习和教育的观念,为实现教育的第三次飞跃提供平台。、传统的学校教育与网络教育的不同?(1)传统学校教育是“金字塔形”的登记制教育,网络教育是“平等的”开放式教育;(2)传统学校教育由他人掌握的“筛选制度”评定优劣,网络教育依据自己的“兴趣选择”评定;(3)传统学校教育是“年龄段教育”,网络教育是“跨年龄段教育”或“无年龄段教育”;(
10、4)传统学校教育存在时空限制,网络教育是跨时空的教育。第四节教育与文化 1、学校文化是指学校全体成员或部分成员习得 且共同具有的思想观念和行为方式,学校文化的核心是价值观念。2、学校文化的特性:是一种组织文化、是一种整合性较强的文化、以传递文化传统为己任、学校文化的缩影是校园文化。3、校园文化是人们为保证学校中教育活动顺利进行而创立和形成的一种特有的文化形态。(1)校园文化的构成:学校物质文化、学校组织和制度文化、学校精神文化、学校各种亚文化。(2)校园文化的核心是学校精神或观念文化。(3)学校精神文化的四种基本成分:认知成分、情感成分、价值成分、理想成分。(4)校风是学校物质文化、制度文化、
11、精神文化的统一体,是经过长期实践形成的。 4、影响学生文化形成的因素:学生个人的身心特征、同伴群体的影响、师生的交互作用、家庭社会经济地位、社区的影响。5、学生文化的特征:过渡性、非正式性、多样性、互补性。第三章教育与个人的发展 第一节个体身心发展的一般规律 1、个体身心发展:指个体从生命开始到生命结束的全部人生过程中,不断发生的变化过程,特别是指个体的身心特点向积极的方面变化的过程。2、人的身心发展的特殊性及它给我们的启示:(1)人的身心发展是在社会实践过程中实现的(认识人的身心发展的社会实践性,可以使我们重视学校教育中促进人的社会化这一重要任务,重视学校教育的社会意义,重视学校与社会实践的
12、联系,重视学生社会实践活动的质量); (2)人的身心发展具有能动性(人的能动性能否较好发挥是决定人的发展能否达到较高水平的重要因素,对人的身心发展的能动性的清醒认识,是学校教育个体发展功能正常发挥的重要认识前提,是教师在教育活动中促进学生发展的基本要求)。3、关于身心发展动因的理论 (1)内发论。代表人物:中国的孟子(“性善论”);奥地利弗洛伊德认为人的性本能是最基本的自然本能;美国威尔逊把基因复制看作是决定人的一切行为的本质力量;美国心理学家格塞尔强调成熟机制对人的发展起决定作用。 (2)外铄论。代表人物:中国的荀子(“性恶论”);美国的华生(行为主义的代表);英国哲学家洛克提出“白板说”。
13、(3)多因素相互作用论。辩证唯物主义认为:人的发展是个体的内在因素与外部环境在个体活动中相互作用的结果。4、个体身心发展的一般规律及对教育的启示 (1)顺序性循序渐进,“拔苗助长”、“凌节而施”违背了人身心发展的顺序性;(2)阶段性针对不同阶段的学生选择不同的内容,采用不同的方法。 (3)不平衡性个体身心发展的关键期 (4)互补性注重培养学生自信和努力的品质 (5)个别差异性因材施教,在教育教学中采用“一刀切”、“一锅煮”的办法,违背了人身心发展的差异性。第二节影响个体身心发展的因素 1、影响个体身心发展的因素及作用 (1)遗传素质是人身心发展的前提,为个体身心发展提供了可能性;遗传素质的差异
14、对人的身心发展有一定的影响;但遗传在人的发展中的作用是不能夸大的。 (2)成熟人的机体的成熟程度制约着人身心发展的程度和特点,它为一定年龄阶段身心特点的出现提供了可能和限制; (3)环境为个体的发展提供了多种可能,包括机遇、条件和对象;环境对个体发展的影响有积极和消极之分;人在接受环境的影响和作用时,也不是消极的、被动的。 (4)教育对人的身心发展起主导作用 (5)个体主观能动性是促进个体发展从潜在的可能状态转向现实状态的决定性因素 2、学校教育对个体发展的特殊功能:(1)对个体发展的方向与方面作出社会性规范;(2)具有加速个体发展的特殊功能;(3)对个体的发展具有即时和延时的价值;(4)具有
15、开发个体特殊才能和发展个性的功能3、从活动水平的角度看,个体主观能动性由三种不同层次和内容的活动构成:第一层次的活动是人的生理活动;第二层次是个体的心理活动;最高层次是社会实践活动。 第三节、第四节知识点 、人的价值是指人在世界中的地位得到肯定,人的作用得到发挥,人的尊严得到保证。2、教育怎样使人的价值得到发现?教育提高人们对自身价值的认识,提高人们对人与人、人与社会、人与自然关系的认识;充分认识到人的生命价值、主体地位及尊严教育教给人知识和技能,同时也教会人们驾驭知识技能、怀疑知识技能使人们认识到,知识是为人所用的。 3、个性亦称人格,指个体稳定的心理特征,具有整体性与独特性。发展个性是教育
16、的理想,进行个性教育是教育的本质和真谛。 4、心理学家把少年期称为“危险期”或“心理断 乳期”,在这一时期,儿童将从心理上摆脱对成人的依赖,表现出追求独立的倾向。少年期总体性的阶段特征是:身体状态的剧变、内心世界的发现、自我意识的觉醒、独立精神的加强。5、初中教育的个体发展任务总体上:给少年独立的要求以尊重、支持和引导,丰富少年的内心世界,形成正确的自我意识和理想自我。 具体讲: (1) 在身体发展方面,要进行保健和青春期教育,让少年懂得青春期生理变化的必然性和意义;(2) 在认知方面应重视抽象思维和概括能力的培养;(3) 在情意方面,应着重培养学生的道德理想和深刻的 情感体验;(4)在自我教
17、育能力方面,帮助学生形成较正确的自我认识,使学生掌握评价自我的多维标准。6、青年期是个体身心两方面逐步走向成熟的时 期,是人生的定向时期,个性的定型时期。 高中阶段思想政治教育的一个特殊任务就是要解决认识问题和价值问题。第四章 教育目的 1、狭义的教育目的是国家对把受教育者培养成为什么样人才的总的要求。2、教育目的的意义和作用(1)意义:教育目的是一切教育工作的出发点;教育目的的实现则是教育活动的归宿;教育目的是教育的根本性问题,或说核心问题;教育目的对一切教育工作具有指导意义。 (2)作用:导向作用、激励作用、评价作用。 3、教育目的的层次包括:(1)国家的教育目的、(2)各级各类学校的培养
18、目标、(3)教师的教学目标。三者关系:教育目的与培养目标是普遍与特殊的关系;教学目标与教育目的、培养目标的关系是具体与抽象的关系。 4、制定教育目的的基本依据P6265 (1)教育目的的制定受制于特定的社会政治、经济、文化背景;(2)教育目的体现了人们的教育理想;(3)我国的教育目的建立在马克思关于人的全面发展学说基础上。关于人的全面发展学说强调:教育与生产劳动相结合是实现人的全面发展的唯一方法(根本途径)。 5、现阶段我国的教育目的及基本精神(1)我国现阶段教育目的:“以培养学生的创新精神和实践能力为重点,造就有理想、有道德、有文化、有纪律 的、德智体美等方面全面发展的社会主义事业建设者和接
19、班人” (2)该教育目的反映出的基本精神:我们要求培养的是社会主义事业的建设者和接班人,因此要坚持政治思想道德素质与科学文化知识能力的统一;我们要求学生在德、智、体等方面全面发展,要求坚持脑力与体力两方面的和谐发展;适应时代要求,强调学生个性的发展,培养学生的创造精神和实践能力。、素质教育的基本观点(或说素质教育的本质):素质教育是面向全体学生的教育、素质教育是全面发展的教育、素质教育是促进学生个性发展的教育、素质教育是以培养创新精神为重点的教育。、为什么说素质教育是促进学生个性发展的教育?素质教育强调要把学生的全面发展与个性发展结合起来,既充分重视学生共性的发展,对学生的基本方面的发展有统一
20、的要求,又要重视学生个性的多样性,对不同的学生有不同的发展要求、不同的教育模式、不同的评价方案,从而把学生的差异性显示出来并加以发展,使每一个学生成为具有高度自主性、独立性与创造性的人。 8、为什么说创新能力不仅是一种智力特征,更是一种人格特征,是一种精神状态?创新能力离不开智力活动及大量具体知识,但决不仅仅是智力活动,它不仅表现为对知识的摄取、改组和运用及对新思想、新技术的发明,而且是一种追求创新的意识,是一种发现问题、积极探求的心理倾向,是一种善于把握机会的敏锐性,是一种积极改变自己并改变环境的应变能力。 9、能不能培养学生创新精神和创新能力是应试教育和素质教育的本质区别;重视创新能力的培
21、养,也是现代教育和传统教育的根本区别。第五章 教师与学生 第一节 学生 1、学生特有的本质属性表现在哪些方面? 学生是处于人生阶段身心发展最迅速时期的人。 (1)学生具有发展的可能性与可塑性 (2)学生发展的可能性与可塑性转变为现实性的条件是个体与环境的相互作用。 学生是学习的主体,具有能动性的教育对象。 2、学生的社会地位如何? (1)传统与现代教育思想的区别传统认识:整个社会没有把青少年儿童看作是有个性的独立存在的人,儿童或学生在社会上处于从属和依附的地位,儿童对于双亲或学生对于教师要绝对服从,社会上存在鞭挞、体罚儿童或学生的习俗。现代教育思想:由于中小学生属于接受教育的未成年公民,因此,
22、中小学生在社会中具有主体地位,不仅享有公民的绝大多数权利,而且在某些权益方面受到特殊保护,如身心健康权、人格尊严权、隐私权、受教育权等,以及在教育过程享有的受教育的平等权、公正评价权、物质帮助权等。 (2)学校、教师以及学生家长要做到:承认和确立青少年、儿童在社会中的主体地位;切实保障青少年、儿童的合法权益。 2、学生享有的主要权利:(1)人身权、身心健康权、人身自由权、人格尊严权、隐私权、明义权、荣誉权等。 (2)受教育权,包括受教育的平等权、公正评价权、物质帮助权等。受教育权是学生最主要的权利。、“学生是学习的主体,具有能动性的教育对象”的教育意义:学生具有依赖性和向师性,教师在学生心目中
23、具有权威性,这是教师进行教育工作的重要条件。但学生对教师的依赖并不是盲从,学生是学习的主体,具有主观能动性、不同的特殊素质及个人的独立意志。教师只有在尊重并调动学生主动性、积极性的基础上合理并巧妙运用自己的权威,引导学生主动积极发展,才能促进学生的发展。教师不珍惜甚至滥用权威,将阻碍学生的发展。第二节 教师 1、教师职业是一种专门职业,教师是专业人员;是促进个体社会化的职业,教师是教育者。 2、教师职业的本质(或说教师的根本职责)是教书育人。 3、教师职业的特点:最大特点是职业角色的多样化(教师的职业角色主要有6种:传道者;授业、解惑者;示范者;管理者;朋友;研究者);。、教师职业专业化的条件
24、(教师应具备的专业素养)(1)学科专业素养:精通所教学科的技术性知识和技能;了解该学科相关知识;了解该学科发展脉络;了解该学科领域的思维方式和方法论。(2)教育专业素养:具有先进的管理理念;具有良好的教育能力;具有一定的研究能力。、教师应具有的教育能力中对教师语言表达能力的要求:语言准确、明了、有逻辑性;富有感情,有感染力;有个性。要掌握对话艺术,善于独白。在对话过程中,善于对学生的谈话作出迅速而有针对性的语言反应,鼓励学生发表意见,完整准确地表达思想,形成活泼开朗的性格。、教师的人格特征是指教师的个性、情绪、健康以及处理人际关系的品质等。教师优良的个性品质包括:热情慷慨、善于交际、乐于助人、
25、有责任心、仁慈友善、合群合作、公平客观、耐心周到、有幽默感。第三节学生和教师的关系、师生关系是指学生和教师在教育、教学活动中结成的相互关系,包括彼此所处的地位、作用和相互对待的态度。师生关系是教育活动中的最基本关系。良好的师生关系是教育教学活动取得成功的必要保证。师生关系包括哪些方面:(1)师生在教育内容的教学上是授受关系;(2)师生在人格上是平等关系;(3)师生在社会道德上是相互促进的关系。、 对学生指导、引导的目的是促进学生的自主发展:教师的责任是帮助学生由知之不多到知之较多,由不成熟到成熟,最终促成学生不再依赖教师,学会学习、判断、选择。社会在不断发展变化,世界发展的基本特点之一就是多元
26、化。在学校学到的知识不可能终身不变,在学校就必须认可并鼓励学生善于根据变化的实际情况作出判断、选择、发挥。第六章 课程 第一节 课程概述 1、把课程用于教育科学的专门术语,始于英国教育家斯宾塞。 2、课程的定义:课程,指课业及其进程;广义的课程是指学生在校期间所学内容的总和及进程安排;狭义的课程特指某一门学科。 课程论侧重研究“教什么”;教学论侧重研究“如何教”;课程是学校教育的基础;课程改革是教育改革的核心。3、课程类型指课程的组织方式或设计课程的种类 课程类型是如何划分的? P88 (1)根据课程任务划分 基础型课程:注重学生基础学力的培养 拓展型课程:注重拓展学生的知识与能力 研究型课程
27、:注重培养学生的探究态度与能力 (2)根据课程制定者或管理层次划分:国家课程、地方课程、学校课程(通常以选修课或特色课的形式出现)。4、制约课程的主要因素:社会发展的要求及提供的可能;人类文化及科学技术发展水平;学生的年龄特征、知识、能力基础及其可接受性;课程理论。第二节 课程目标 第三节 课程设计 1、从概括性程度角度分,包括四种不同目标:(1)教育目的(一定社会培养人的总要求) (2)培养目标(对各级各类学校的具体培养要求 ) (3)课程目标(指导整个课程编制过程的最为关键的准则,是指特定阶段的学校课程所要达到的预期结果)(4)教学目标(课程目标的进一步具体化,是指导、实施和评价教学的基本
28、依据。是师生在学科教学活动中预期达到的教学结果、标准。) 2、课程文件的三个层次(在我国,课程具体表现为):教学计划(也叫课程计划)、教学大纲(又称学科课程标准)、教科书。3、教学计划是指导和规定课程与教学活动的依据是制定分科标准、编写教科书和设计其它教材的依据。义务教育的教学计划的特征:强制性、普遍性、基础性。4、教学计划的中心问题是开设哪些科目,中小学的教学科目设置,基本以科学的分类为依据。5、教学大纲又称学科课程标准,是课程计划中每门学科以纲要的形式编定的、有关学科教学内容的指导性文件。它一般由说明和本文两部分组成。学科课程标准是编写教科书和教师进行教学的直接依据,也是衡量各科教学质量的
29、重要标准。6、教科书又称课本,它是依据教学大纲(或课程标准)编制的、系统反映学科内容的教学用书。教科书是教学大纲的具体化。教科书编写应遵循的原则5点:按照学科特点,体现科学性与思想性;强调内容的基础性;注重适用性;符合学科知识的逻辑顺序和受教育者学习的心理顺序;兼顾同年级个学科内容之间的关系与同学科各年纪教材间的衔接。第四节 课程实施 第五节 课程评价 1、课程实施是指把课程计划付诸实践的过程,它是达到预期的课程目标的基本途径。 课程实施的过程结构:(1)安排课程表(应遵循整体性原则、迁移性原则、生理适宜性原则);(2)分析教学任务;(3)研究学生的学习特点;(4)选择并确定教学模式;(5)规
30、划教学单元和课;(6)组织教学活动;(是课程实施计划的展开过程)(7)评价教学活动的过程与结果。2、课程评价既是课程设计与实施的终点,又是课程设计与实施继续向前发展的起点。 3、课程评价的主要模式有哪些? (1)目标评价模式(在泰勒的“评价原理”和“课程原理”基础上形成的,以课程目标为中心展开);(2)目的游离评价模式 (美国学者斯克里文提出)(3)CIPP评价模式 (包括四个步骤:背景评价、输入评价、过程评价、成果评价) 4、课程评价过程中要经历那些步骤(课程评价的基本阶段):第一步,将焦点集中在所要研究的课程现象上;第二步,搜集信息;第三步,组织材料;第四步,分析资料;第五步,报告结果。第
31、七章 教 学(上) 第一节 教学工作的意义和任务 1、教学,是教育目的规范下的、教师的教与学生的学共同组成的一种活动。教学包含:(1)教学以培养全面发展的人为根本目的;(2)教学由教与学两方面活动组成;(3)教学具有多种形态,是共性与多样性的统一。2、教学是学校进行全面发展教育的(或说学校进行素质教育的,或说学校实现教育目的的)基本途径。教学是学校教育中最基本的活动,在学校整个教育系统中居于中心地位。 3、教学的意义(教学的作用):(1)教学是社会经验得以再生产的主要手段;(2)教学为个人全面发展提供科学的基础和实践;(3)教学是教育工作构成的主要部分,又是教育的基本途径。4、为什么说教学为个
32、人全面发展提供科学的基础和实践?(1)使个体的认识突破时空及个体直接经验的局限,扩大了个体的认识范围,加快了认识的速度;(2)使个体的身心发展建立在科学的基础上,结合科学知识的传授和学习,在统一的过程中实现德、智、体、美诸方面的和谐发展。 5、教学任务受人们追求的教学价值取向决定的, 它指明各教育阶段、各科教学应实现的目标要求。教学以促进学生德、智、体、美等方面全面发展为根本目的。6、教学的一般任务(或说普通学校教学任务有哪些?):传授系统的科学基础知识和基本技能;发展学生智力、体力和创造才能;培养社会主义品德和审美情趣,奠定学生的科学世界观基础;关注学生个性发展。7、教学的首要任务是引导学生
33、掌握科学文化基础知识和基本技能。教学所传授的基础知识,是指形成各门科学的基本事实、相应的基本概念、原理和公式及其系统。 8、智力的核心是思维力。创造才能是指能运用已有的知识和智能去探索、发现和掌握未知晓的知识的能力。9、怎样理解发展学生智力、体力和创造才能的教学任务?(1)教学不仅要使学生掌握知识,而且要发展以思维力为核心的认识能力;(2)教学不仅要发展学生智力,而且要发展学生体力,注意教学卫生,保护学生视力,增强学生体质,培养自觉锻炼的习惯,有规律、有节律地学习与生活。(3)要通过发展性教学,启发诱导学生进行推理、证明、探索、发现,培养学生独立学习的能力、分析和解决问题的能力,以适应科学技术
34、发展的时代要求。10、现代教学是如何关注学生个性发展的?以马克思主义关于人的全面发展学说为指导,协调学生知识、智力、兴趣、情感、意志、性格等因素,追求教学与教育的统一,促进学生个性的发展。通过教学激励发展学生的主体能动性。使他们不仅有现代科技文化知识,而且有自觉能动性、独立性和开拓创新性,有强烈的竞争意识、平等观念和合作精神。 第二节 教学过程 1、历史上对教学过程的各种理解孔子:把学习过程概括为学思行的统一过程 夸美纽斯:主张把教学建立在感觉活动的基础上 赫尔巴特:认为教学过程是新旧观念的联系和系统化的过程 杜威:认为教学过程是学生直接经验的不断改造和增大意义的过程,是从做中学的过程。凯洛夫
35、:认为教学过程是一种认识过程。 2、为什么说教学过程是一种特殊的认识过程?表现如何?教学过程是由教师引导未成熟的主体通过学习知识去间接认识世界。学生认识的特殊性表现在:认识的间接性、认识的交往性、认识的教育性、有领导的认识。 3、 教学过程的基本特点(或说基本规律):(1)间接经验与直接经验相结合;(2)掌握知识与发展智力相统一;(3)教学过程中知、情、意的统一;(4)教师主导作用于学生能动性结合。4、教学中学生学习的主要是间接经验,学生学习间接经验要以直接经验为基础。 教学中学生直接经验的获得,与人类实践活动中直接经验的获得有什么不同?教学中往往将直接经验典型化、简约化,主要方式是实验、演示
36、、教学录象,参与一定的生产劳动、社会调查,设置模拟的生活情境让学生体验等。选择的经验材料是经过改造的、少量且能反映事物本质特征的。5、怎样理解掌握知识与发展智力相统一规律?(1)掌握知识是发展智力的基础;(2)智力发展是掌握知识的重要条件;(3)掌握知识与发展智力相互转化的内在机制.6、赫尔巴特率先提出教学具有教育性观点,主张把知识涵养与人格成长统一于教学过程之中。7、教师主导作用与学生能动性相结合规律的基本观点(1)教师在教学过程中处于组织者的地位,应充分发挥主导作用;(2)学生是学习的主体,应充分发挥学生参与教学的主体能动性;(3)建立合作、友爱、民主平等的师生关系。8、教学过程的结构指教
37、学进程的基本阶段。9、教学过程的五个基本阶段(教学过程的结构):(1)引起学习动机、(2)领会知识、(3)巩固知识、(4)运用知识、(5)检查知识。在教学过程的基本阶段中,居于中心环节的是领会知识,它包括使学生感知和理解教材。第三节 教学原则和教学方法 1、教学原则是根据一定的教学目的和对教学过程规律的认识而制定的指导教学工作的基本准则。 2、我国中学的教学原则(1)常用的教学原则:直观性原则、启发性原则、巩固性原则、循序渐进原则、因材施教原则、理论联系实际原则。 (2)应遵循的教学原则:科学性与思想性相统一的原则;理论联系实际的原则;循序渐进与促进发展相结合原则;教师主导作用与学生主体性相结
38、合原则;集体教学与因材施教相结合原则。3、怎样理解直观性原则?(1)直观性原则是指在教学中要通过学生观察所学事物,或教师语言的形象描述,引导学生形成所学事物、过程的清晰表象,丰富他们的感性知识,从而使他们能够正确理解书本知识和发展认识能力。(2)贯彻直观性原则的基本要求是:正确选择直观教具和现代化教学手段;直观要与讲解相结合;重视运用语言直观。4、在教学中如何贯彻启发性原则? (1)启发性原则指在教学中教师要承认学生是学习的主体,注意调动他们的学习主动性,引导他们独立思考,积极探索,生动活泼的学习,自觉掌握科学知识和提高分析问题和解决问题的能力。(2)贯彻启发性原则的基本要求:调动学生学习的主
39、动性;启发学生独立思考,发展学生的逻辑思维能力;让学生动手,培养独立解决问题的能力;发扬教学民主。 (3)孔子提出的“不愤不启,不悱不发”、学记中提出的“道而弗牵,强而弗抑,开而弗达”、苏格拉底的“产婆术”均体现了教学的启发性原则。5、巩固性原则的含义及要求是什么?(1)巩固性原则是指教学要引导学生在理解的基础上牢固地掌握知识和技能,长久地保持在记忆中,能根据需要迅速再现出来,以利知识技能的运用。(2)贯彻巩固性原则的基本要求:在理解的基础上巩固;重视组织各种复习;在扩充改组和运用知识中积极巩固。(3)组织学生复习的方法:要向学生提出复习与记忆的任务,安排好复习的时间,注意复习方法的多样化。指
40、导学生掌握记忆方法,学会通过整理编排知识、写成提纲、口诀帮助记忆。6、什么是循序渐进原则?贯彻要求有哪些? (1)循序渐进原则是指教学要按照学科的逻辑系统和学生认识发展的顺序进行,使学生系统地掌握基础知识、基本技能,形成严密的逻辑思维能力。(2)贯彻循序渐进原则的基本要求:按教材的系统性进行教学;注意主要矛盾,解决好重点与难点的教学;由浅入深,由易到难,由简到繁。(3)学记提出的“学不躐等”、“不陵节而施”、“杂施而不孙,则坏乱而不修”均体现了教学的循序渐进原则。7、试述因材施教原则?(1)因材施教原则指教师要从学生的实际情况、个别差异出发,有的放矢地进行差别教学,使每个学生都能获得最佳的发展
41、。(2)贯彻因材施教原则的基本要求:针对学生的特点进行有区别的教学;采取有效措施,使有才能的学生得到充分的发展。8、说明理论联系实际原则?(1)理论联系实际原则是指教学要以学习基础知识为主导,从理论与实际的联系上去理解知识,注意运用知识去分析问题和解决问题,达到学懂会用、学以致用。(2)贯彻理论联系实际原则的基本要求:书本知识的教学要注重联系实际;重视培养学生运用知识的能力;正确处理知识教学与技能训练的关系;补充必要的乡土教材。9、教学方法是师生为完成教学任务而采用的方法,它包括教师教的方法和学生学的方法。中学常用的教学方法:讲授法、谈话法、讨论法、演示法、练习法、实验法。第八章 教学(下)
42、第一节 教学工作的基本程序 1、教师进行教学工作的基本程序(1)备课,备课是教师教学工作的起始环节,是上好课的先决条件。(2)上课,上课是教学工作诸环节中的中心环节,提高教学质量的关键是上好课。(3)作业的检查与批改。(4)课外辅导。(5)课堂教学效果的测评(学业成绩的检查与评定),是诊断学生学习状况、改进教师教学工作、调控教学活动的重要手段。2、教师应如何备课?(1)钻研教材(钻研教学大纲、教科书并阅读有关参考书)(2)了解学生(了解学生原由的知识技能的质量、他们的兴趣、需要与思想状况、学习方法和学习习惯等,结合平时对学生发展情况的了解,研究当前所讲知识内容在学生学习时,可能产生的消极或积极
43、态度、可能遇到的问题,确定如何针对学生和教学特点,启发学生,在教学哪一阶段,由哪些学生进行问答活动等。将这些研究、分析结果,纳入课时计划。)(3)制定教学进度计划(包括学期教学进度计划、课题计划、课时计划)3、教师怎样写好课时计划(教案)?(1)进一步研究教材,确定教学重点和要注意解决的难点;(2)确定本课时教学目的;(3)考虑进行的步骤,确定课的结构,分配教学进程中各个步骤的时间;(4)考虑教学方法的运用、教具的准备和使用方法及板书设计;(5)最后写出课时计划。4、完整的课时计划,包括以下项目:班级、学科名称、授课时间、题目、教学目的、课的类型、教学方法、教具、教学进程、备注。 5、课的类型
44、与结构(1)课的类型划分依据是教学任务。根据一节课所完成任务的类型数,课的类型可划分为单一课和综合课;根据使用的主要教学手段可分为:讲授课、演示课、练习课、实验课、复习课。(2)课的一般结构(主要指综合课的主要环节)包括:组织教学、检查复习、讲授新教材、巩固新教材、布置课外作业等。 6、如何上好一堂课(一堂好课的标准):目标明确、内容正确、方法得当、表达清晰、组织严密、气氛热烈。 7、学业成绩的考查与评定,俗称测验或考试。 (1)测验的效度:指一个测验能测出所要测量的属性或特点的程度。(2)测验的信度:又称测验的可靠度,指一个测验经过多次测量所得结果的一致性程度,以及一次测量所得结果的准确性程
45、度。(3)测验的难度:指测验包含的试题难易程度。(4)测验的区分度:指测验对考生的不同水平能够区分的程度,即具有区分不同水平考生的能力。 第二节 教学组织形式 1、教学组织形式是指为完成特定的教学任务,教师和学生按一定要求组合起来进行活动的结构。2、在教学史上,先后出现的影响比较大的教学组织形式(1)个别教学制 古代学校的教学形式,其优点是教学形式灵活,有利于教师因材施教和学生潜力的发挥,但效率低下。(2)班级授课制(也叫集体教学或课堂教学)最早从理论上对班级授课制作阐述的是捷克教育家夸美纽斯的大教学论(1632年)。我国最早采用班级授课制的是1862年清政府在北京设立的京师同文馆。1902年
46、,清政府颁布钦定学堂章程后,班级授课制在全国广泛推行,直至现在,它仍是我国各级各类学校教学的基本组织形式。班级授课制的主要优缺点。优点:有利于经济有效地、大面积地培养人才;有利于发挥教师的主导作用;有利于发挥班集体的教学作用。缺点:强调系统的书本知识的学习,容易产生理论与实际脱节;强调教学过程的标准、同步、统一,难以适应学生个别差异,不利于因材施教。(3) 分组教学制19世纪末20世纪初,随着科技发展和资本主义民主化进程的加快,培养“学业拔尖、个性突出”的新型人才的呼声高涨,小型化的集体教学制(即分组教学制)应运而生。分别教学的两种形式:能力分组,如德国的曼海姆制和美国的波特兰制;作业分组。我国的灵活分组形式:按年级把班级分成教学班和行政班。分别教学制的优缺点。优点:效率高、照顾个别差异、有利于学生个性培养。缺点:把学生分成三六九等易产生优生骄傲自满、差生自暴自弃等的不良心理影响,不利于造成异质情况。(4) 道尔顿制1920年,美国的柏克赫斯特在道尔顿中学创建。强调教师不再上课向学生系统地讲授教材,而只为学生分别指定自学参考书、布置作业,由学生自学和独立作业,有疑难时才请老师辅导。学生按月完成任务,完成后再接受新的学习任务。优缺点:重视学生的自学和独立作业,但是否定了教师的主导