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教科版六年级下册科学教案.doc》由会员分享,可在线阅读,更多相关《教科版六年级下册科学教案.doc(35页珍藏版)》请在taowenge.com淘文阁网|工程机械CAD图纸|机械工程制图|CAD装配图下载|SolidWorks_CaTia_CAD_UG_PROE_设计图分享下载上搜索。
1、精品文档,仅供学习与交流,如有侵权请联系网站删除课题:放大镜第一课时(总第 1 课时)二次修改教学内容放大镜教学目的科学概念: 放大镜是凸透镜,凸透镜具有放大物体图像的功能。过程与方法:正确用放大镜观察物体。情感态度价值观:理解使用放大镜观察的意义。增强用放大镜观察身边世界的兴趣。教具准备分组实验器材:放大镜科学书,柱形、球形的透明器皿、塑料薄膜、铁丝、水。【教学过程】一、为什么要用放大镜观察 导入:师出示放大镜:“看,这是什么?”(生:放大镜)放大镜大家很熟悉,能否替放大镜来介绍一下自己我是放大镜。可以从放大镜的构造、作用、用途三个方面展开。二、放大镜下的新发现 1、师:谁给大家演示一下放大
2、镜的正确使用方法? 请学生演示放大镜的使用方法。根据学生的演示师讲解正确使用放大镜的两种方法:目、镜、物三者,目不动,镜动或物动。 2、师归纳:放大镜把物体的图像放大,我们看清了肉眼看不清的细微之处。三、放大镜的特点 1、师:放大镜顾名思义是能“放大”,那么它能放大的秘密在哪里呢?(镜片具有“凸”、“透”的特点) 2、师:放大镜的镜片和能起放大作用的器具有什么共同的特点?(中间凸起,透明的)所以放大镜也叫“凸透”镜。放大镜的凸起程度越大,放大的倍数也越大,由此推断球形的透明物放大倍数最大。四、小结:放大镜也叫凸透镜,凸度越大放大倍数越大。运用放大镜细心地观察物体,还能看到很多有意思的细节.教学
3、反思课题:放大镜下的昆虫世界第二课时(总第 2 课时)二次修改教学内容放大镜下的昆虫世界教学目的科学概念:使用工具能够观察到许多用肉眼观察不到的细节 过程与方法:使用放大镜观察身体结构的细部和活动情感态度价值观:认识到使用工具观察扩大了人们的视野,可以观察到更细小的物体教具准备昆虫或昆虫器官标本、放大镜【教学过程】一、奇特的身体构造 1、科学家故事或多媒体课件导入: 2、用肉眼观察昆虫肢体 1)师:昆虫世界如此奇妙,看看我们能发现些什么?2)分组观察:提供给学生各种昆虫的标本或昆虫肢体的标本。 3、用放大镜观察昆虫肢体 1)师:这些家伙比较小,让我们用上放大镜,看看会有什么新的发现,同样把你的
4、发现用图或文字记录在科学记录本上。 2)交流观察发现:学生通过实物投影仪展示自己的观察记录,交流自己组的观察发现。通过观察发现,辅之以学生的相关课外知识,丰富学生对昆虫世界的了解,激发学生研究昆虫世界的兴趣。教师事先也可以准备一些关于昆虫资料,在学生交流时用以补充。二、昆虫的生活习性 1、阅读第6页观察实例:蚜虫和它的天敌草蛉 2、课外观察实践:选择一种昆虫作为你们的观察对象,看看它们是如何吃食、活动、筑巢把你们的发现记录下来。(为使学生能坚持观察,可在科学活动室内布置一个“昆虫世界”,以小组为单位将学生的观察发现和课外阅读的摘抄进行展示,不但可以丰富学生的学识,而且小组间的竞赛有助于激发学生
5、的观察兴趣。如果条件好的话,可以在网上开辟一个这样的空间。) 教学反思课题:放大镜下的晶体第三课时(总第 3 课时)二次修改教学内容放大镜下的晶体教学目的科学概念:一些固体物质的内部有一定的结构,如果构成这些物质的微粒按一定的空间次序排列,形成了有规则的几何外形,这就是晶体。过程与方法:1、用放大镜观察常见固体物质的晶体。2、用图记录观察结果。情感、态度、价值观:激发了解和探索晶体世界秘密的兴趣。教具准备放大镜、食盐、味精、烧杯、滴管、玻璃片、矿物晶体【教学过程】一、观察美丽的晶体1、放大镜下的白糖、盐、味精的小颗粒 借助放大镜观察糖、盐、味精这三种物质的小颗粒分别是什么形状的。将放大镜下的颗
6、粒形状画在科学记录本上。(也可画在书上第页方框中)2、关于晶体 像食盐、白糖、味精那样,有规则几何外形的固体物质叫做晶体。阅读第页关于晶体的内容,欣赏第页各种晶体的图片。二、制作晶体 师:瞧,这便是用蒸发的方法得到的盐的晶体,让我们也来试一试好吗?师提供一些浓食盐溶液,让学生用滴管滴在玻璃片上,然后用酒精灯慢慢烘干。待水分蒸发后用放大镜观察它们在玻璃片上留下的痕迹。教学反思课题:怎样放得更大第四课时(总第 4 课时)二次修改教学内容怎样放得更大教学目的科学概念:知道两个凸透镜组合起来可以使物体的图像放得更大。显微镜是人类认识微小世界的重要观察工具。过程与方法:用自制的显微镜观察周围的物体情感、
7、态度、价值观:学习科学家对科学执著的追求和不懈的探索精神。教具准备两个不同放大倍数的放大镜、卡纸(或现成的纸筒)、剪刀、胶带。【教学过程】一、显微镜的发展 1、如何放得更大? 师:我们已经能熟练地使用放大镜来观察一些细小的物体了,但放大镜不能满足人们对微小世界继续探索的欲望。如何能使我们看到的像放得更大呢? 2、介绍各种显微镜:1)最早的光学显微镜:荷兰詹森父子制作的显微镜是世界上第一架真正的显微镜。2)电子显微镜:以电子束代替光束,用磁场代替透镜。3)扫描隧道显微镜:放大倍数可达3亿倍。二、做个简易显微镜 1、怎样放得更大? 师:放大镜何以变成了显微镜呢,在放大镜变成显微镜的过程中人类进行了
8、怎样的思考与努力呢?我想当时人们首先想到的问题肯定是:如何放得更大?同学们,你们有什么办法在现有的放大镜的基础上做到放得更大? 2、我们自制显微镜 1)凸透镜不能满足我们的需求,我们该怎么办? 2)尝试用两个放大镜观察物体。 调整两个放大镜之间的距离观察物体,直到看得最清楚,然后移开一个凸透镜,比较一下两次看到的物体有什么不同。反复几次,看看有什么发现?3)用自制的显微镜观察周围的物体。供显微镜下观察的物体,如花蕊,青苔,蚕丝,纸纤维,昆虫的足、翅、触角等。三、小结 世纪时,那些不懈地探究自然世界的人们就像我们一样,尝试着把两块凸透镜组合起来制成了能放得更大的观察工具,它们便是显微镜的前身。教
9、学反思课题:用显微镜观察身边的生命世界(一)第五课时(总第 5 课时)二次修改教学内容用显微镜观察身边的生命世界(一)教学目的科学概念:洋葱表皮是由细胞构成的过程与方法:使用显微镜观察洋葱表皮,用图画记录观察到的洋葱表皮细胞。情感、态度、价值观:发展观察生物标本、研究生物标本的兴趣。教具准备放大镜 栽玻片 碘酒 洋葱【教学过程】一、谈话导入师:这是一个洋葱,如果从它的内表皮上揭下一块,你能看到些什么?如果用上放大镜又能看到些什么?如果用上显微镜又能看到些什么?二、制作洋葱表皮玻片标本 1、师:为了能更好地观察它,首先我们要制作一个玻片标本。(师演示) 2、学生以组为单位制作玻片标本二、用肉眼和
10、放大镜观察洋葱表皮 1、先用肉眼观察洋葱表皮,将看到的画在科学记录本上(或书上13页) 2、材料员发给每位同学放大镜,大家用放大镜观察洋葱表皮将看到的画到科学记录本或书上。 3、交流用肉眼和放大镜观察到的有何不同。三、用显微镜观察洋葱表皮 1、师出示显微镜,介绍各部分的名称、功能及使用方法2、每2人一个显微镜观察洋葱表皮,不会使用的同学可根据13页的提示进行操作。3、交流我们在显微镜下的发现:洋葱表皮由一个个比较规则的多边形组成。洋葱表皮上的一个个小房间似的结构,是洋葱的细胞。教学反思课题:用显微镜观察身边的生命世界(二)第六课时(总第 6 课时)二次修改教学内容用显微镜观察身边的生命世界(二
11、)教学目的科学概念:生物都是由细胞组成的。过程与方法:观察几种植物、动物及人体的细胞。情感、态度、价值观:认识到细致观察、详尽记录的重要性。教具准备几种动物、植物和人体的细胞装片、显微镜。【教学过程】一、生物细胞的观察 1、师:今天我们要继续用显微镜来观察生物不同部位的结构,看看在显微镜下我们能发现些什么。 2、提供给四人小组两张相同的装片,两人一个显微镜一个装片一张白纸。观察时可先将观察到的图画到科学记录本上,然后再用粗记号笔,画到A4纸上。 3、各组将所画的细胞张贴在黑板上。 4、交流我们的发现 1)观察完毕后,各组将观察工具及材料放到规定地点,准备交流观察发现。 2)先让学生自由地表达在
12、显微镜下观察到的发现。 3)生命体都是由细胞组成的,细胞的形态是多种多样的。阅读16页资料。二、细胞的作用 1、师:不同的细胞对于生命体有什么意义呢? 2、观看课件或21页资料库的内容,结合自己课前收集的资料,小组同学讨论并填写16页的网状图。 3、集体交流,完成细胞作用的网状图三、小结:一切生物体都是由细胞组成的,细胞的形态是多种多样的,它们具有不同的功能。教学反思课题:用显微镜观察身边的生命世界(三)第七课时(总第 7 课时)二次修改教学内容用显微镜观察身边的生命世界(三)教学目的科学概念:在水中生活着很多形态各异的微生物。微生物通常都有特殊的构造和功能,以适应周围的环境。过程与方法:在显
13、微镜下观察水中活着的微生物,用图文方式记录它们的形态和行为特征。情感、态度、价值观:发展对微生物进行研究的兴趣。教具准备显微镜、水中的微生物如草履虫、眼虫等。滴管、载玻片、盖玻片、脱脂棉。【教学过程】一、观察水中的微生物 1、故事导入:2、制作装片1)准备好一块载玻片2)在玻片中央放少量脱脂棉纤维3)在池塘水或培养液中取一滴水滴在棉纤维上4)轻轻盖上盖玻片5)用吸水纸吸去多余水分二、搜索观察显微镜下的微生物1)将装片放到载物台上将要观察的中心部分对准通光孔中央2)调整好镜筒的高度,使视野里出现较清楚的物体影像3)移动装片,搜索装片上的生物4)找到生物后继续调整镜头高度使镜头下的生物图像更清晰5
14、)初步辨别是否是生物(动物会动,生物一般都有较规则、完整的个体)a)画下观察到的微生物b)辨别认识微生物对照18页,2224页的资料,辨认所观察到的是什么生物三、微生物和我们请学生思考讨论以下问题:c) 除了水中有微生物,哪些地方也有微生物?d) 它们是如何生存的?e)微生物对我们的生活有什么影响?教学反思课题:微小世界和我们第八课时(总第 8 课时)二次修改教学内容微小世界和我们教学目的科学概念:由于观察工具的改进,使人类观察的范围扩大,发现了仅靠肉眼无法发现的自然界的许多秘密。 过程与方法:根据学习主题查阅相关资料,并进行整理归类、交流。情感、态度、价值观:热爱科学技术,敬佩人类在探索微小
15、世界过程中不断追求和善于追求的精神。教具准备课前布置学生进行相关专题的资料收集【教学过程】一、导入语 这一单元,我们经历了人类对微小世界的认识过程。在这个过程中,我们学会使用了两种工具放大镜和显微镜。二、各组汇报展示1、课前布置学生分医学、农业、电子、冶金、生物学等不同领域寻找相关资料。 2、资料内容可以是人类对微生物、细胞、晶体、电子等微小物质的最新发现、研究成果及对它们的利用。 3、将收集到的资料根据自己所学的专题进行整理归类,然后以书面或电子作品的方式进行展现。可以是文字、图片或图文结合。也可以是录音、录相等音像内容。录音、录像及电子作品需当堂展示,4、在展示汇报的过程中,汇报的小组可与
16、下面的同学进行互动,可以提问或回答在座同学问题的方式进行。三、总结 人类探索微小世界的成果,促进了科学技术的发展、社会的进步和人类生活的改善。但目前人类所看到的还只是物质世界的一部分,我们周围还有许多没有被发现的物质及自然界的秘密,对此我们人类探索的脚步是不会停歇的教学反思第一课时(总第9 课时)教者二次修改教学内容教学目的科学概念:世界是物质构成的,物质是变化的,物质的变化有相同和不同之处。过程与方法:用举例、分析、综合、概括的方法,对物质的变化进行比较分析分类。情感态度价值观:认可世界是物质构成的,物质是不断变化着的。教具准备塑料袋、易拉罐、水结冰图片、蜡烛、火柴、铁绣钉、纸【教学过程】:
17、一、理解世界是物质构成的 1、切身环境导入:观察我们的周围,由哪些物质构成了我们的教室? 2、深入探讨:我们的教室其实不仅存在这些可以看的见摸的着的物质,还有我们不能直接感触到的空气、火、声音、电、光,它们是物质么? 3、教师介入抽象物质的界定: 二、过渡物质在变化: 1、师引入演示:在我们的教室里还有老师带来的两种物质易拉罐和水结冰的图片。 2、分组实验发现:实验盒里有火柴和铁钉,它们会发生变化么?它们的变化又会有什么相同和不同的地方呢? 3、比较前后两种实验:这两组实验有什么相同和异同点?(前者没有产生新的物体,后者产生新的物体)三、让物质发生变化: 在教师提供的铁丝、热水、纸张、蜡烛、火
18、柴中,它们都会产生在怎样的变化呢?有什么相同和不同呢?四、总结:世界总是在不断的变化,有些变化只是改变物质的形态,大小,有些变化就产生了新的物质。我们下节课接着研究。教学反思第二课时(总第10 课时)教者二次修改教学内容教学目的科学概念:物质的变化可以划分为物理变化和化学变化,它们的区别在于是不是产生了新的物质。过程与方法:学习用筛网分离混合物、用蜡烛给白糖加热。情感态度价值观:养成细心观察,及时记录的习惯。教具准备每组一次性杯子、沙子、豆子组合,锈钢汤匙、蜡烛、火柴、糖【教学过程】:一、明确课堂内容和要求导入: 今天我们的课堂将以实验为主,但需要你细心观察作为我们这节课的保障。二、豆子和沙子
19、混合实验: 1、实验前观察:用豆子和沙子来做混合实验就要知道它们的本来面目,它们是什么样的呢? 2、引导推测:如果我们将豆子和沙子进行混合,它们会发生变化么?依据是什么?怎么做来证实?建议:留取对比样本。二、糖的加热实验 1、相对于物理变化的是化学变化。观察白糖特点,记录表格中。 2、预测:给白糖加热,会发生哪些变化?填在表格中。 3、实验:说明实验方法和注意事项。 4、交流:你们都看到和记录哪些现象?引导明了:白糖在加热以后得到的物质还是以前的白糖么? 5、小结并引申:像白糖加热从白色的糖变为黑色的炭一样产生新的物质的变化,我们就称为化学变化。三、总结:教学反思第三课时(总第11课时)教者二
20、次修改教学内容米饭、淀粉和碘酒的变化教学目的科学概念:米饭在口腔里与唾液作用会发生化学变化。淀粉与碘酒生成的新物质是蓝紫色的。过程与方法:用细心体验、分析推理、实验验证的方法获得结论。通过实验检验一些食物中是否含有淀粉。情感态度价值观:培养探索新事物的兴趣。教具准备米饭,滴管,碘酒【教学过程】一、谈生活经验: 我们每天吃的米饭,你是否知道它的味道?学生谈,激起课堂与生活的联系。二、品味米饭: 1、要求每位同学都品尝,马上请同学边品边答味道。23分钟时间后,请同学说说。 2、思考:米饭是甜的么?说明了什么?刚吃的时候怎么不是,后来怎么又甜的呢? 3、试尝馒头或面包12分钟,什么味道?你觉得它们的
21、甜味与什么原因有关。阅读课本30页资料。认可淀粉的存在、唾液的作用。三、淀粉实验: 1、出示淀粉,观察感受淀粉。2、实验感受淀粉特性:用滴管滴一滴碘酒,观察。一定提醒学生滴管头不能碰到实验品。 3、用滴管滴碘酒在米饭上,观察,说明了什么?验证了我们的资料。四、食物淀粉鉴别: 活动:我们有了碘酒可以鉴别淀粉的法宝,我们就可以鉴别许多的食物里是否有淀粉的存在了。推测并验证你们的食物吧,记录在31页表格上教学反思第四课时(总第12 课时)教者二次修改教学内容小苏打和白醋的变化教学目的科学概念:小苏打和白醋会发生化学反应,产生新的物质。过程与方法:通过观察、实验、分析和阅读资料得出正确结论。情感态度价
22、值观:懂得只有足够的证据才能做出正确的判断,得出科学结论需要严密的逻辑推理。教具准备小苏打、白醋、火柴、蜡烛、玻璃片【教学过程】一、观察小苏打和白醋导入: 1、材料员领取教师事先准备好量的小苏打:观察特点,描述,记录特征,判断物品(事先不告诉是什么物品,既可以激发学生兴趣,又能联系生活)板书:小苏打 2、领取白醋,观察描述,记录特征,判断。板书:白醋二、混合小苏打和白醋实验 1、过渡提出问题:如果我们将这两中物质混合在一起,会是怎样的状况呢?为什么?说说理由。 2、学生讨论回答猜想。3、实验:参阅课本。仔细观察发生现象(看、听、摸等)4、实验交流:在实验中,怎么做的?有什么现象发生?三、验证产
23、生气体1、推测:究竟产生了什么气体?怎么验证你的设想? 2、引导实验一:燃烧的细木条放杯内,看到什么现象?说明什么?3、引导实验二:将收集气体倒在正在燃烧的蜡烛上面。看到什么现象? 4、小结并延伸阅读:并不是仅仅因为以上我们验证的两个特点就可以断定就是二氧化碳的本质,但是经过科学家的大量研究证明就是二氧化碳,它还存在很多地方。阅读页,思考科学家是怎样确定气体成分的?四、小结: 今天我们做了有趣的混合实验,通过小苏打和白醋的混合,产生气体二氧化碳,相对于豆子和沙子的混合来讲,是一个有趣的化学变化。教学反思第五课时(总第13 课时)教者二次修改教学内容铁生锈了教学目的科学概念:铁生锈是一种化学变化
24、铁生锈的原因与水和空气有关。过程与方法:通过对比实验,探究铁生锈的原因。情感态度价值观:懂得确定一种物质是否是新物质需要有足够的证据,培养证据意识。教具准备铁片、锈铁、铁锈、电路、磁铁、锤子【教学过程】一、出示生活实例图片: 很多的铁制物品被锈掉了,影响了我们的使用,要控制铁锈就要了解铁锈。二、观察铁锈,和铁形成对比认识 1、提出问题,明了探究任务:铁锈是从铁变来的,那么铁锈是铁么?生答。怎样证明铁锈是不同于铁的新物质呢? 2、取出铁、锈铁、铁锈,仔细观察回答,如何支持我们的看法?3、引导思路:要看铁锈是否是铁,除了观察等外,我们还要看铁锈是否拥有铁所具有的特性来验证,寻找证据借鉴课本资料实验
25、探讨填写页表格。4、小结:我们通过观察和敲击、导电、磁铁的吸引等实验得到的结果都说明铁锈不是铁,是铁产生的一种新物质,那么就是一种化学变化。三、探索铁锈形成成因1、教师提出问题:是铁和谁发生的化学变化呢?学生大胆讨论猜测。2、制定研究计划。3、交流研究计划,相互质疑补充,四、总结:相信同学们对铁锈形成的研究会有不小的收获,我们还可以获取避免生锈的方法。阅读43页相关资料铁为什么会生锈教学反思第六课时(总第14 课时)教者二次修改教学内容化学变化伴随的现象教学目的科学概念:化学变化会伴随各种现象。 硫酸铜溶液和铁钉会发生化学反应,产生新的物质。过程和方法:继续学习“假设检验“得出结论的科学探究方
26、式。情感态度价值观:分辨现象与证据的关系,体会证据支持结果的重要性。教具准备每组半杯硫酸铜溶液,一枚铁钉,一把镊子【教学过程】一、直入实验,观察硫酸铜与铁钉的反应: 1、介绍硫酸铜溶液。观察特征。 2、演示并说明实验内容和注意事项:我们要用镊子夹住洁净的铁钉,浸入溶液中约分钟,观察它们的反应,记录下来,注意不要全部浸入溶液,这样可以和铁钉的远原样进行比较。 3、各组实验,教师巡视指导,提示观察要细致,记录要清晰。 4、反馈交流:大家看到了怎样的现象?注重比较和推理。 5、引导思考:硫酸铜和铁钉的反应属于化学变化么?你能利用什么证据证明?生答补充。 6、小结:可以从溶液的颜色以及铁钉颜色的变化看
27、出发生了化学变化,这也是我们判断是否发生化学变化的方法之一。二、初步归纳化学变化伴随的现象 1、观察37页图片:课本资料为我们介绍了一些判断化学变化的浅显方法。 2、回顾整理:随着这节课的实验结束,我们已经学过了哪些化学变化呢?在变化过程中伴随出现了那些现象?列举填表。教学反思第七课时(总第15 课时)教者二次修改教学内容控制铁生锈的速度教学目的科学概念:把铁与水、空气隔绝开是防止铁生锈的好方法。过程与方法:用“科学讨论会”的方法进行合作学习,互相启发,以便更好的得出科学结论。情感态度价值观:分辨现象与证据的关系,体会证据支持结果的重要性。教具准备课前经历5课作业:生锈的条件和生锈速度的影响实
28、验,作出观察和记录。【教学过程】一、回顾导入: 在第五课中我们学习了铁生锈化学变化时,布置了课外的实践作业:生锈的条件和生锈速度的影响实验。二、交流展示实验成果 1、各组回顾实验过程,整理实验结果,准备交流 2、集体以小组为单位交流3、出示38页实验记录表:分析:根据这个问题设计的实验合理么?谈谈。现象的记录你可以看出什么结果?推理形成这种结果的原因是什么呢? 4、小结:铁生锈是空气和水共同作用的结果。三、铁生锈的快慢 1、和小苏打与白醋的实验相比,铁生锈化学变化的很慢,但是每年由于生锈造成的损失却十分巨大。 2、小组讨论:根据生锈条件怎样设计对生锈速度的探究?教学反思第八课时(总第16 课时
29、)教者二次修改教学内容物质变化与我们教学目的科学概念:物质的变化与人类的生产生活有着紧密的联系,人类进行的所有的生产活动和人类的生活,都是利用了物质的变化。过程与方法:用“科学讨论会”的方法进行合作学习,互相启发,以便更好的得出科学结论。情感态度价值观:懂得确定一种物质是否是新物质需要有足够的证据,培养证据意识。教具准备水、糖、柠檬酸、苏打、勺子、杯子、开水【教学过程】一、整理概括单元内容 1、看课本资料回顾本单元中我们研究了哪些物质的变化?罗列出来并填表。 2、交流表格填写的知识的综合概括二、物质变化与我们的生活联系 1、交流课前收集的生活物质变化资料2、阅读课本介绍的物质变化资料,思考:这
30、中间存在着怎样的变化? 3、小结:物质的变化在我们的衣食住行中无处不在,与我们的生活有着密切的关系。三、活动制作:自制饮料 1、同学们很爱喝的饮料有哪些呢?你觉得是怎样做成的呢?如果用我们物理和化学变化的眼光来看是怎样的呢? 柠檬汽水:根据课本资料的配料,小组制作。要求:仔细观察制作过程中的变化体现。 2、品尝后谈谈体会教学反思第一课时(总第17课时)教者二次修改教学内容1、地球的卫星月球教学目的科学概念:月球是地球的卫星,在运动方式、体积大小、引力大小、表面特征等诸多方面同地球不同。过程与方法:能利用多种渠道搜集有关月球的信息。情感、态度、价值观:知道对信息进行分析比较,尝试对信息的可信度进
31、行判断是必要的。教具准备一、人类对月球的探索历程 1、谈话导入:同学们,你们知道离我们地球最近的星球是哪一颗吗? 2、有关月球的诗歌、神话故事有许多,谁能背一首诗或讲一个故事给大家听? (请几位同学讲故事或者背诗:嫦娥奔月、玉兔捣药、吴刚伐桂等故事;3、,今天我们就一起来研究地球的卫星月球。(板书课题) 4、阅读课本第46页中的插图,说说在探索月球的历程中,人类观察月球的工具和手段发生了哪些变化?二、制作我的“月球卡” 1、小组内将课前收集的月球资料按照教师给定的方法进行交流和分类整理,教师巡视指导。 2、各组派一名代表,汇报交流本组收集到的信息。 3、下面请大家根据各组交流的情况,完成月球基
32、本信息卡的制作,将有关的信息填写在活动记录中。 4、小结:通过制作“月球卡”,我们发现月球在运动方式、体积大小、引力大小、表面特征等很多方面与地球不同。三、拓展延伸 :在课外进行“月球卡”的展示评价活动教学反思第二课时(总第18 课时)教者二次修改教学内容2、月相变化教学目的科学概念:月相在一个月的不同时期有不同的形状。过程与方法:持续地观察月相的变化过程。情感、态度、价值观:初步意识到宇宙是一个变化的系统。教具准备圆纸片、剪刀、活动记录等。一、创设情境,引出月相话题:1、讲解:月亮在圆缺变化过程中出现的各种形状叫做月相。 2、你能把看到过的月相画下来吗?让几位学生把画月相的纸片贴在黑板上,全
33、班观察分析。这些月相相同吗?有哪些不同?二、模拟月相变化1、设疑:月相的变化是月球的形状在变化吗? 2、小组内讨论交流:能否用做模拟实验的方法来研究月相变化?用什么来模拟,怎样模拟?参照课本第49页进行模拟实验,观察“月球”的亮面大小一样吗?亮面朝向一样吗? 3、提问:通过模拟月相变化的实验,你有什么发现?四、观察白天的月相 1、谈话:在给月相排序和模拟月相变化的过程中,我们推测出了月相变化的规律,同时还产生了许多问题。要知道规律是不是存在,以及问题能否得到圆满解决,需要我们进行实地的观察。 2、引导学生确定观察月相的时间,清晨或傍晚观察月相。 3、思考讨论:观察月相,主要观察记录月相的哪些内
34、容? 4、引导学生了解月相的记录内容:月相的形状、亮面的朝向、月相的位置、月相的农历时间、以及观察时的具体时刻等。 教学反思第三课时(总第19 课时)教者二次修改教学内容3、我们来造“环形山”教学目的科学概念: 环形山是月球地形的主要特征。环形山的形成与许多因素有关,陨石撞击是主要原因。过程与方法: 建造月球环形山的模型,并提出有根据的推测。情感态度与价值观: 体验科学实验的严谨、客观和乐趣,意识到设计实验方案的重要性。教具准备一、月球上的环形山。 1、谈话激趣:古人用肉眼观察月球,把月球上的阴影想像成了月兔和桂花树,让我们来看看月球表面到底是什么样的? 2、提问:为什么人们将月球上的山脉称为
35、环形山?二、制造“环形山”。 1、提出:我们来造“环形山”好吗? 2、讨论:怎样人工制作月球上的“环形山”模型?用什么方法?这个方法的根据是什么? 3、集体交流,并作出判断:哪些方法比较符合月球的实际情况。 4、制订造“环形山”的计划:选择哪些模拟实验的材料?这些材料分别模拟了月球上的哪些环境?如何做好这个实验,才能使造出来的“环形山”和月球上环形山的特点比较符合? 5、根据自己设定的方法,学生以小组为单位制造“环形山”。(实验方法:1、喷水法:将注射器连接胶管并把胶管插入沙子底部,用力将注射器中的水推出,观察现象。2、撞击法:用重球砸向沙堆,观察现象并记录) 6、评价学生造好的“环形山”,主
36、要从相似性方面评价。三、成因:火山喷发说、撞击说(陨石撞击是主要原因)教学反思第四课时(总第20 课时)教者二次修改教学内容4、日食和月食教学目的科学概念: 日食和月食是太阳、地球、月球三个天体运动形成的天文现象。过程与方法: 运用模拟实验的方法研究日食和月食的成因。情感态度与价值观: 体验科学实验的严谨、客观和乐趣,意识到设计科学研究方案的重要性。教具准备教学过程一、认识日食发生的过程及特点。 1、你们听说过日食和月食吗?关于日食和月食你有什么问题?我们一起来研究日食和月食。 2、讲述:我们先来研究日食发生的过程及特点。二、日食成因的模拟实验。 1、分小组设计模拟实验的计划, 2、学生分小组
37、进行模拟实验:一生用手电筒代表太阳,一生手持乒乓球代表地球,一生手持玻璃球当月球自西向东运动,用玻璃球绕乒乓球转动一周表示月球绕地球一周,看看在什么情况下看不见太阳。3、交流:(1)模拟实验是如何做的?(2)哪些现象可以说明发生了日食?(3)这时太阳、月球、地球各处于何种位置?(4)在什么情况下不会发生日食?三、日食的成因。 1、用自己的语言说说日食的形成原因。 (当月球运动到太阳和地球中间,如果三者正好处在一条直线上时,月球就会挡住太阳射向地球的光,在地球上处于影子中的人,只能看到太阳的一部分或全部看不到,于是就发生了日食。) 2、出示日食成因示意图,阅读课本54页日食的成因。 3、过渡:那
38、么月食又是怎么发生的呢?四、月食的成因。 1、学生思考推测。2、用模拟实验加以证实。 3、讨论:月食发生在农历的什么时候?(月食总是发生在农历十五(望)五、总结:月食发生时,月球运行进地球的阴影中。由于地球在月球轨道处的投影总比月球大,所以月环食的情况是不会发生的。)教学反思第五课时(总第21 课时)教者二次修改教学内容5、太阳系教学目的科学概念:太阳和围绕它运动的行星、矮行星和小天体组成了太阳系。太阳系是一个较大的天体系统。过程与方法: 收集资料认识和了解太阳系。情感态度与价值观:认识到收集和整理资料,并进行交流,是科学学习的一种方式。教具准备教学过程一、认识太阳系。 1、提出问题:地球在不
39、停的围绕太阳运动,那么还有哪些天体也在不停地围绕着太阳运动呢? 2、教师展示自己收集的资料做补充。太阳系是以太阳为中心,包括围绕它转动的八大行星(及围绕行星转动的卫星)、矮行星、小天体(包括小行星、流星、彗星等)组成的天体系统。二、建立太阳系模型。 1、让我们用橡皮泥捏成球表示八大行星,按照一定的顺序和比例,试着建一个太阳系的模型。 2、需要哪些相关数据才能保证我们建的模型相对准确? 阅读课本56页有关八大行星的数据资料。 3、我们在建模过程中,可以暂时不用考虑这些数据。4、交流在建造模型过程中的体会。三、小结 : 可以清晰地认识到:八大行星在太阳系的空间分布不是均匀的;八大行星的大小差异很大
40、;在太阳系中,八大行星是十分渺小的。)教学反思第六课时(总第22 课时)教者二次修改教学内容6、在星空中(一)教学目的科学概念:星座是远近不同、没有联系的恒星在天空中的视觉图像。从不同角度观察,图形不同。北斗七星是大熊星座的主要标志。过程与方法:制作星座模型,对模型进行合理推理并做出解释。情感态度与价值观:培养对天文方面的兴趣。教具准备纸板、细线、橡皮泥、剪刀等。 一、了解星座1、听说过哪些有关星座的神话故事? 2、学生交流汇报。3、教师介绍星座的由来及其作用。二、建立星座模型 1、谈话:让我们用纸板、细线、橡皮泥来做一个星座模型。阅读课本第57页星座模型的制作方法。 2、学生分组制作。 3、
41、把模型放到投影仪所射出的光中,转动模型,让光从四个不同的角度照射模型,请学生分别将橡皮泥球的影子画在本子上。 4、思考:你们看到了什么?从中又领悟到了什么? 5、小结:星座是远近不同、没有联系的恒星在天空中的视觉图像。如果从不同角度观察,图形不同。三、认识星座 1、提问:假若你在夜晚迷了路,用什么方法来辨认方向呢?学生思考回答。 2、怎样才能在天空中找到大熊星座呢?大熊星座的显著标志是什么?4、根据图片进行讨论,如何利用北斗七星找到北极星?5、汇报讨论结果。教学反思第七课时(总第23 课时)教者二次修改教学内容7、在星空中(二)教学目的科学概念:亮星构成的图形是星座的主要标志。过程与方法:制作
42、活动观星图,并运用到实际的观察中去。情感态度与价值观:发展团结合作的意识。教具准备一、开星空交流会 1、交流在观察活动中的收获和体会。展示观星记录表及月相观察记录表。2、组织学生分小组互相参观、学习。 二、认识夏季主要星座1、谈话:同学们,你知道牛郎织女的故事吗?(教师简单介绍牛郎织女的故事) 2、阅读课本第59页的文字资料。3、提问:天琴、天鹰星座的主要标志是什么?怎样才能找到它们呢?4、小结寻找星座的两种主要方法:利用亮星形成的图形特征;根据已知星座来确认未知星座。三、制作活动观星图 1、谈话:如果我们想认识更多的星座,就需要制作一个活动观星图,帮助我们在不同的时间和季节观察不同的星座。
43、2、讲解制作方法: (1)将全天星图剪下来做活动底盘。 (2)另外将两张连在一起的纸片也剪成比底盘稍大一点的纸盘,其中一个剪下如教材中所示的一个椭圆,然后用细线将纸盘与活动底盘以北极星为圆心组合起来。 3、介绍星图的使用方法: (1)将活动观星图举过头顶。 (2)转动星图,让图中的“北斗七星”与天空中的北斗七星处于同一方向,再根据图中的其他星座来认识相应方向的天空中的星座。 4、学生制作活动星图。 5、指导学生在夜间进行观星活动:成立观星小组、制定观星计划。 6、小结:星座在天空中是运动变化的。随季节的变换,在天空中会出现不同的代表性星座。四、应用拓展 观察:在夏季的星空,根据“夏季大三角”天津四、织女星和牛郎星,分别找出天鹅座、天琴座、天鹰座。教学反思第八课时(总第24 课时)教者二次修改教学内容8、探索宇宙教学目的科学概念:宇宙是运动变化的,膨胀的,组成宇宙的天体也是运动变化着的。过程与方法:学习利用数据、文字、图表、模型来表述研究过程。情感态度与价值观:意识到宇宙是运动变化着的。教具准备有关宇宙的图片、照片、课件、