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推进小学学校教育信息化发展的管理与应用策略研究.doc》由会员分享,可在线阅读,更多相关《推进小学学校教育信息化发展的管理与应用策略研究.doc(7页珍藏版)》请在taowenge.com淘文阁网|工程机械CAD图纸|机械工程制图|CAD装配图下载|SolidWorks_CaTia_CAD_UG_PROE_设计图分享下载上搜索。
1、精品文档,仅供学习与交流,如有侵权请联系网站删除推进小学学校教育信息化发展的管理与应用策略研究结题报告昌平区城南中心小学一、问题的提出硬件的大投入与应用效果的低产出已成为教育现代化的焦点矛盾,努力推进教育信息化的应用,提升教育与教学质量是当代教育改革的核心问题。而教育资源建设是利用信息科技手段,对教育教学资源进行整合,最终建成互动化,多媒体化的共享式资源仓库,为教育教学提供相应支持,是整合工作的重中之重。现状与问题:(1) 我校位于城乡结合处,包括1所中心校和2所完小,这种中心校和分校并存的情况,导致教师间互动少,教研缺乏及时性。学校有区级骨干教师5名,均在中心校担任教学工作,辐射影响面较小,
2、不利于骨干作用的发挥,不利于引领全体教师共同进步,教育发展不均衡。而我校教师具有应用信息化的意识,能够在教学评优等活动中积极使用信息技术手段,提高教学水平;通过培训,教师具备制作一般性教学课件的能力,一线教师全部具备熟练制作应用ppt作为最常见的教学课件;40岁以下的教师基本掌握网页型资源制作的技术,一部分教师具备了资源整合的能力。学校重视校园网络硬件软件基础设施建设,建成校园网络,拥有计算机网络中心1个、学校2个设备完善的机房,3个跨越式实验班教室(一人一机)各办公室3台电脑,高速宽带24小时网上在线。;拥有高性能的服务器3台;配置了硬件防火墙、网络版病毒监控系统等网络安全设备;50%班级教
3、室均配置多媒体设备。硬件水平在本区属于前列。如何更有效的管理与使用,促进教育教学质量的提升是摆在面前的一个问题。(2) 我校一直以来重视科研工作,提出了课题引领解决实际问题的工作思路。我校是昌平区最早的“基础教育跨越式”试验校,在专家的引领下,取得较好的研究效果。积累了一定的科研经验。通过几年的资源建设工作,教师手中,各教研组都搜集、整理了大量的素材,各学科都拥有了一定的素材和资源储备,但是缺少必要的整合。学校虽然已经分别建设了教学资源平台和教案平台,但是只起到储存的作用,教师要应用资源还需要登录不同的平台,寻找、下载、修改,费时费力,希望有一些快捷的方法和途径,由于这些资源不能够直接在平台上
4、运行,不能直接支持课堂教学,需要更加快捷的平台支持应用。我们通过做教师资源需求调查问卷、教师技术能力水平调查问卷、学校信息化设备调查问卷了解教师需求与现状,并对现有设备性能进行梳理,综合调查结果,发现平台的建设缺乏系统性,对于资源管理缺乏规范性,教师使用缺乏科学性。(3)课题相关研究述评:通过网上收集相关研究内容,我们发现各校建设网络课程库主要包括两大类内容:一是现有的CAI课件改造升级;二是新开发一批网络课程。网络课程建设与素材库建设相结合。CAI课件改造的方式是在学校现有的CAI课件中优选出一批具有高质量的课件进行升级,再存入教学资源库。网络课程库建设是为学校教育教学提供急需的、成系列的优
5、质网上教学资源。通过调查,我们发现缺少为教师提供资源保存空间,实现收集整理教师的个人资源,实现教师共享各自资源的个性化资源库;缺少实现集网络互动交流互动教研为一体的综合性人文性资源平台因此,如何及时有效地使用我们已有的教学设备、教学平台,挖掘教师的信息技术潜能,建设优秀的教育资源,做好学校信息化发展管理与应用,提高教学效益,成为了大家关心的重点问题.我校所选课题为“推进学校教育信息化发展管理与应用策略研究”, 随着课题研究的不断深入,课题的研究方向随着学校发展的现状进行了调整,进一步确定了“校本资源库的建设,优化课堂效果,促进学校信息化发展”的主题,以更有效地建设好教学资源,使其在质量,效益,
6、应用等方面有更强的保证,并充分发挥优势,促进教学效果的优化,特此说明。二、选题的目的、意义学校层面研究信息化在教育、教学、科研、资源建设等各项工作中的系统管理策略,可以使学校信息化部门建设、软硬件建设、资源建设、师资建设、物力、资金等教育信息化工程中的关键要素和各种资源得到合理的调配,从而使学校各项决策从系统论的角度全面推动教育信息化的发展。通过课题研究,我们可以达到如下目的:(1)通过资源库建设的研究与实践,探索网络环境下开发、建设教育教学资源的途径与方法,形成优秀教学资源库。以资源库为依托切实开展信息技术与学科教学整合研究,提高全体教师的信息技术素养,全面提高课堂教学质量,为学校的信息化发
7、展奠定坚实的基础。(2)通过博客平台的搭建,开通骨干教师博客,教研组博客,加强骨干的引领示范作用,使组内教研得以经常化、及时化,促进学习型组织的形成,促进教师的专业化发展。(3)通过网络对学校进行行政管理,是学校信息化发展高效的管理与应用,通过科学规范的深入研究形成科学的管理方法和有效的实施策略,使学校管理高效、透明、公开,提高管理的实效性。三、研究范围、对象研究范围:城南中心小学研究对象:学校的信息化工作四、研究内容1.学校教育资源库建设、管理与应用的研究通过研究与实践,探索网络环境下开发、建设教育教学资源的途径与方法,形成优秀教学资源库。以资源库为依托切实开展信息技术与学科教学整合研究,提
8、高全体教师的信息技术素养,全面提高课堂教学质量,为学校的信息化发展奠定坚实的基础。2.信息化促进教师专业发展的研究(1)借助平台充分展示、共享骨干教师的优秀教育资源,发挥他们的引领示范作用,带动全体教师共同进步。(2)利用教研组博客加强学科教研活动,利用博客的动态性、生成性、互动性,加强及时教研,深度研讨,共享他人经验。(3)利用核心组成员探索、教研组推广、全体教师逐步应用的三级措施全面提高我校全体教师的信息技术水平,深化信息技术与学科教学整合,优化课堂教学,提高课堂教学质量。通过信息化校本培训工作的深入开展,培养科研型、管理型教师,提高教师的信息技术水平,促进教师专业化发展。3.信息化促进学
9、校管理工作高效的研究要通过科学规范的深入研究形成科学的管理方法和有效的实施策略,使学校的信息化发展扎实高效,提升学校的信息化进程,从而实现学校教育的现代化。通过制度建设的研究,为课题推进保驾护航。五、研究方法1. 文献研究。我们通过阅读何克抗、于胜泉等专家的文章,学习信息化方面的理论,借助网络搜集信息化管理方面的资料,了解现在其他学校的研究状况,进一步确定了我们的研究方向。2. 调查法。我们设计了教师资源需求调查问卷、教师技术能力水平调查问卷对教师进行调查,了解教师需求与现状;设计了学校信息化设备调查问卷,通过对设备的梳理,了解现有设备状况。通过调查为研究奠定基础。3. 行动研究法。在课题研究
10、过程中,紧密结合资源库的建设与管理,促进教师的专业化发展,在研究中发现问题,在实践中解决问题。例如引进的西雅语言教学系统,是一个综合性的英语教学平台,涵盖教学中心、自主学习中心、校园博客平台、网络课程平台、多媒体课件库、多媒体素材库、资源共建平台等多个系统,功能强大。经过深入思考,我们逐步将其改建为适应我校教学需求的综合性学科平台,成为为各学科的教师和学生提供服务的个性化资源库,为教研、科研同步进行、同步研究提供保证。4. 经验总结法。在资源库建设、管理、应用方面,在博客共享交流方面,在学校政务管理等方面,通过定期交流,总结经验教训。六、研究过程本课题着重从资源库建设管理应用提升教学质量,博客
11、促进教师专业成长,电子校务加强学校教育教学管理等几方面进行研究,但是每个时期,根据发展的需求和具体情况,研究的侧重点有所区别。本课题的研究分为以下三个阶段第一阶段:组建队伍,建立机制(2006.102007.3)核心任务是成立课题组,规范队伍建设,通过调研,启动研究工作。建章立制,保证研究顺利进行。1.成立组织,制定方案。我校成立了课题领导小组,学校李克明校长亲自挂帅担任课题组长,在对教师状况、资源状况、设备状况进行了充分的调查后,制定了切实可行的课题实施方案。教学领导、信息技术教师、学科骨干教师广泛参与,做到分工明确,职责清晰。为便于课题的开展,保证实施的有效性,我们将参与人员分为了三个层次
12、,一是核心组人员深入研究探索,二是教研组长层层推动,三是全体教师逐步应用。通过这一措施,达到课题的深入开展。2.建立机制,规范研究。课题组在制定了课题研究计划的同时,启动“建制”行动,逐步建立一系列行之有效的研究机制:学校确立以教育信息化应用为导向的评估机制,促进学校确定教育信息化建设的重点和发展的方向。确立教师激励机制。通过教学软件评优,教学设计评优、整合课堂教学评优等多种途径对促进教育信息化应用的教师给予支持和激励。专家介入引领机制。通过邀请市区各级专家,指导信息化工作,通过外力来促进整体效益的提高。3.树立导向,引导推进。科学管理,树立正确导向,经费由重硬件配置导向均衡投入,逐渐侧重软件
13、投资,如新上西亚教学互动平台、校长评估、学生评价等系统。应用主体由教师个体应用导向师生团队应用,重视学生实践。如加强了学生评价的实施。资源开发:由无序分散的个体开发导向组织有序的集体开发,注重知识共享。组织管理由分工负责实施导向以活动为载体的部门协同推进,突出领导引领。评价机制由单一资源建设的量化评估导向应用资源为本的整体评价,促进组织变革。明确的分工,完善的机制,正确的导向,使课题逐步深入开展起来。第二阶段:优化环境,科研引领(2007.32008.5)核心任务一方面建设完善资源库,使其更好的为提升教育教学质量服务;一方面是加强教师能力培养,锻造队伍,形成学习型团队;第三方面是数字化办公使管
14、理快捷、有效。1.加强教学环境建设管理,在设备运用上不断创新氛围营造,积极创设教育信息化的校园环境,完善教育信息化基础设施的配置,使之与应用成动态发展态势。提供技术和应用方案支持,不断完善以资源库为主体的校园网络应用平台,搭建共享的网络渠道。随着课题的开展,我校的硬件更新也在同步进行:1、所有班级安装上了多媒体展台,计算机网络中心、教师电子备课室、专用多媒体教室、网络教室等逐步完善。2、为了深化应用,提升应用效果和水平,安装了能为各部门、教师、学生共同参与的校园网络应用软件平台-西雅教学平台、跨越式教学平台及各种特定的计算机信息管理系统。这些系统的建设和使用,为我校教师在教育教学工作中运用现代
15、化手段改进课堂教学,提高教学的效率和教学质量提供了条件。同时为教师指导学生进行研究性学习、学生自主学习、网络环境下的新课程学习创造了条件。2.以用促建,打造个性化资源库,夯实学校教育信息化的基础。有效利用,完善教育资源整合平台。教育资源共享模式-导向引领和机制激励同步,通过学校的校园资源平台,将更多老师或校外的教育资源纳入学校的教育资源系统,解决资源分散问题,提高数字化资源的共享程度。资源是课堂教学的支柱。我们认识到,建为所用,立足应用是资源库建设的根本,因此,我们建设资源库的原则是:(1)应用性:能够直接为教师课堂教学服务;(2)综合性:资源库应是教师备课、上课、辅导、教研、反思乃至开展课题
16、研究的综合性服务平台;(3)互动性:教师之间、师生之间能够互动,解决生成性问题;(4)连续性:能够显示教师、学生的成长轨迹。根据以上的建设原则和标准,依托教材,遵循课标,我们设计制定资源库的框架结构,设计各版块的功能,初步设立了:(1)文本版快:教学设计、试题集锦、教师反思、学生作品等,发挥备、讲、反馈、反思的功能;(2)课件版快:同步资源、主题素材、个性化个人资源等,发挥资源整合、支持课堂教学的功能;(3)互动版块:教研组博客、教师个人博客、班级博客;发挥及时教研、专题研讨、师生互动,显示成长足迹的功能。以上各版块都要具备在线修改,直接运行的功能,以促进教师的使用、交流,减轻教师的负担。西雅
17、互动语言平台在我校的应用研究实践,也为我们提供了思路和应用平台。在资源库建设中,我们采取了以点带面的方式,首先确立最先应用平台的英语组进行先期建设和应用,逐步向各学科推进的方式,以减少在实践中的重复工作,现在,我校各学科组已经基本建成以上各版块内容,实现了大部分功能,并进一步提出具有学科特点的设想,如学生发展性评价版块的设计等。3.以建促教,鼓励教师应用资源库进行教学研究活动。建好后的资源库平台放在学校的内部服务器中,学校为每个教师进行实名注册,这样,每位教师在课余可以登录平台进行个人的教学设计、资源的整理和制作,同时还可以观看别人的优秀案例和经验,为自己的教学提供参考,提高教学设计的能力。上
18、课时,直接用班级电脑登陆平台进行教学,课后,将自己的反思、问题通过组内或个人博客进行反馈,或总结经验,或寻求帮助,学期末,将自己和学生积累的材料进行梳理,很快就能够形成个人的成长档案,提高了个人工作效率,方便、快捷,改变了以往教师应用复杂、费时费力的局面,获得了使用老师的欢迎。4.以教促研,促进教研形式的变化,体现及时性、互动性。教师实践和组织推进整合,以信息技术与学科整合为抓手,建立学科组教研平台,积极开展基于网络模式的校本研修活动,提高教师教学应用能力。校本教研是促进教师专业化成长、学校教学质量提高的重要途径。受时间限制的集中教研时间短,专题性强,往往感到意犹未尽就结束了。针对我校这样中心
19、和分校并存,教师互动少,缺乏及时性的问题。在资源库建设中,我们重点加强了教研互动版块-教研组博客的建设,并形成三级研讨的规模:一是教师间问题解决式的研讨,将工作遇到的一些小问题在同伴互助下得到解决;二是教研组层面的研讨,就教学的教材教法、教学策略等问题进行专题研讨;三是学校层面的研讨,由教导处人员收集整理各组博客中呈现出来的共同问题,组织学校层面的研讨。教师沟通形成了氛围,利用校园网、博客平台等媒介,教师们在教学研究、资源开发、整合经验等领域开展广泛的交流和研讨,从而获得持续的专业发展,形成学习型团队。5.行政管理板块,促进管理高效通过网络平台收发通知,布置工作,公布计划,使管理更加地透明,快
20、捷、方便,实现了管理的高效,同时生成动态的管理资源,第三阶段:共建共享,整体推进(2008.52008.12)核心任务是:以资源库建设带动课堂教学的优化,同时,打造团队,整体推进,全面促进学校各项工作进展。1.加强子课题组建设,专家指导,引领工作全面开展为促进学校信息化工作的管理,促进教师专业发展,我们又采取以下做法进一步促进整合工作扎实开展:1、建立子课题小组。我们成立了多个信息技术与学科整合小组,涉及语文、数学、英语、科学、社会、音乐、美术学科及邓庄、旧县两所分校,成员33人,由各学科教学、教研、信息技术水平较强的教师组成。每个学科设一个组长,我们将以此作为深化学校信息技术与学科整合研究与
21、实践的基础,全面探索相关的资源建设使用、教学设计整合、教学策略应用,学生学习方式变革等内容,并在实践中总结出一些教学模式。2、专题研讨,专家引领。组织专题研讨会,有各学科典型课例研讨、资源建设经验介绍、个人研究成长案例以及校本课程开发与课堂教学实践等丰富内容,并请市区专家到会点评讲座,全面引领工作的开展。2.以研求变,优化课堂教学,提高整体教学水平。运用“资源库”开展教学,全面推进教育技术与课程的有机整合,实现现代教育技术与学科教学的“融合”。在课题引领下,在资源库建设、实践研究过程中,通过教研促进师生的改变。(1)改变了教师的教学理念,树立学生是学习的主人的思想,信息技术的应用,强调从学生的
22、学习兴趣、生活经验和认知水平出发,促进学生的学习兴趣和自主学习的意识和能力。使他们成为真正意义上的学习的主人。(2)信息技术为落实教学目标服务,帮助学生记忆、理解、感悟,指导学生实践。(3)改变了教师的教学策略,信息技术支持参与、合作与交流的学习方式和任务型的教学方法,4)开发了多渠道的学习途径,支持学生的拓展学习。通过教师给学生提供的素材、资源、同步练习等进行自我学习,练习,提高学习质量。3.科学管理,打造适应教育信息化环境生存能力的实践团队。(1)提升学校领导的引领能力。树立学校领导是实现教育信息化的关键的意识,创造培训机会,培养领导信息素养,在课程创新、资源管理、校本培训等领域的实施流程
23、中提升领导对教育信息化建设的引领能力。(2)提升教师的课程整合能力。搭建二维(网上博客、网下研讨)发展平台,融入校本研修活动,支持教师专业成长,提升拓展学习能力。在课程框架的突破、工具软件的应用、学习评价的引导等方面给予教师充分的空间和经历。我校对教师的信息技术培训,通过以下策略开展了多种形式、多种层次的培训活动。首先培训那些具备较高信息水平的各教研组具有创新精神的骨干教师,这些人既有教学经验又有较强的教学设计能力,他们接受培训之后很快就能将信息技术运用到学科教学中去,在教学中起到示范作用。同时这些教师又能发挥自身的辐射作用,在本教研组内进行各种信息技术培训,这就切实使信息技术知识技能得以普及
24、。其次对全体教师进行信息技术的普及性培训,科学规划,层次分明,按需开展,注重实效。使他们能够树立应用信息技术进行教学改革的观念,初步具备将信息技术与学科教学进行整合的能力。实践证明,对老师进行有层次的信息技术培训,以点带面式的培训,便于信息技术的普及与应用。这样,把以计算机和网络为核心的信息技术作为促进学生自主学习的认知工具、情感激励工具和丰富教学环境的创设工具,并努力将这些工具应用到各学科教学过程中,努力使各种教学资源,各个教学要素和教学环节,经过整理、组合,相互融合,在整体优化的基础上产生聚集效应,从而促进传统教学方式的变革,达到培养学生的创新精神和实践能力的目标。4.管理考评,促进使用学
25、校现代教育技术环境建成以后,科学合理的管理是使现代信息技术设施充分发挥作用的保障。管理分设备管理和人员管理两部分。人员管理的目标就在于充分调动教职工使用信息技术的积极性,使学校信息技术教育普遍、高效地开展。为此,学校针对建设资源库,优化课堂教学效果进行考评,并抓好落实。与此同时,加强对骨干教师考评,通过建库共享资源,博客共享思想,带徒弟共同进步几方面,带动全体教师。学校还主要针对教师参与校园网站、资源库建设、信息技术使用、整合课堂效果等方面进行。每方面都分为几类,对各类都有明确的考评标准。学校还把考核任务分解到责任人,由他们定期根据标准对教师考核。通过考评,促进了学校整体工作的开展。七、研究结
26、果(一)课题研究结果主要成果1、 总结出信息化发展与管理应用的策略(1) 学校信息化发展管理与应用的策略以管促建:通过科学管理形成有效机制,加快了资源库的建设进程;以用促建:极大的支持教学方便实用,激发了教师建设的热情;建用结合:保证了资源与教学的极度相关,实现现代教育技术与学科教学的“融合”;突出特色:教师全员参与使用,提高教学质量,学生全员参与使用,提高信息素养。(2) 确定突破口实施策略,形成特色品牌层层落实,整体推进:通过三个层次人员的逐层深入,使全体教师参与其中,研究扎实有效;注重挖潜,搭建平台:充分挖掘平台应用性、互动性、综合性、连续性的功能,为教师搭建展示、交流空间,教科研氛围浓
27、郁;强化整合,团队发展:通过课题组、学科组等团队研究的深入,信息化与课堂教学整合更加有效,教师整体素养提升,教科研团队形成;师生主体,形成特色:参与度高,参与人员范围广泛,教师和学生成为资源库建设使用的主体,享受成效的主体,学校信息化特色日渐明显。2、 学校信息化发展迅速,成绩凸显(1)对学校工作起到促进作用信息化管理工作的发展目标融于各项工作之中,促进了学校的全面发展。形成了共享、互动的交流平台。加强了电子政务,促进了校际、教研组的有效管理,搭建了新型管理空间。由于我校信息化工作突出,特色明显,2007年被评为昌平区信息化工作先进学校。研究工作的开展加快了我校信息化建设步伐。硬件设施基本完备
28、,教师人人办公电脑,班班多媒体设备和电子白板,还新引进了校长评估、VOD视频点播等平台,学校信息化设备、平台达到昌平区先进水平。建成相对完善的各学科各类直接应用于教学资源,使资源能够服务于教师学生的发展,为课堂教学服务。资源库硬盘空间2个T,其中英语各类资源有160G,语数各类资源总和也达到近120 G,其他学科近40 G,已经能够基本支持教师的在线备、讲、反馈、反思功能,支持学生的自我学习,自我测试功能。(2)对教师的专业发展起到促进作用建设了一支学习型团队。教师教育教学素养不断提升。通过教科研提升了教师素质,我校现有区级骨干教师13名,其中区级学科带头人2人。近两年来,我校教科研取得丰硕成
29、果。师生各级各类获奖达到近350个。其中在全国跨越式发展第五届年会有六位老师的课分别获得2个一等奖、2个二等奖、2个三等奖。在昌平区中青年教师评优课中,4人获得一等奖。在第九届昌平区中小学师生电脑作品大赛中,一、二、三等奖共评选出作品87件,我校获奖17件,占全区获奖比率的20%。在第九届北京市中小学师生电脑作品大赛中,我校获得二等奖1件,三等奖1件。本学期我校上交昌平区第十届师生电脑作品大赛的教师组参赛作品25件,其中8件被推出代表昌平区参加北京市第十届师生电脑作品大赛,以期获得好成绩。(3)对学生的全面发展起到促进作用推进了全体学生的信息技术素养显著提高。学生运用信息工具的能力得到了加强。
30、信息技术在课堂的广泛应用,学生上机操作的机会增多了,所以学生的操作能力有了较大的提高,中高年级学生基本上掌握了绘图、文档的编辑、网上搜索等技能,部分学生已掌握演示文稿、动画、网页的简单制作,学生有了自己的电子信箱,并能经常用电子信箱收发邮件。学习获取处理信息的能力得到了提高。通过本课题的研究,学生能根据自己的学习目标有效地收集各种学习信息。学生生成加工信息的能力得到了提高。我校学生参加北京市机器人比赛足球、灭火均取得一等奖的好成绩。学生的电子美术和电子报刊在昌平区师生电脑大赛也取得了一、二等奖的好成绩。以上的研究成果对本校的信息化工作有较大的促进作用,对本区其他学校的信息化工作也有一定的借鉴意
31、义。八、分析与展望本课题侧重研究学校资源库建设,优化课堂教学效果,促进学校信息化工作的发展。重点研究资源库建设提高教学质量,教师专业发展,通过实践,我们发现以资源库建设带动了全校的信息化工作,促进了教学质量的提升。反思我们走过的路,取得了一些成绩,主要归功于1、 领导的高度重视,从组织方面保证人员、经费、在机制上给与大力支持。2、 选题切合学校的实际情况,能够从实际出发,解决实际问题,达到了研究解决问题的目的。3、 课题教师的辛勤付出,使课题研究得以落实。在本课题的研究过程中,我们积累了一些宝贵经验,但也存在或暴露出一些问题:1、 由于新课程改革时间紧,再加上教师教学任务较重,特别是班主任任教
32、语数两科。因此,教师用于学习理论和教育科研的时间难以保证。2、 教师的理论水平、信息素养需要进一步提高,研究的深度和广度还要进一步加强。总之,推进小学学校教育信息化发展的管理与应用策略研究课题研究是一项具有挑战性的任务,任重而道远。面对成功,我们将大力推广应用已有的经验。由于管理到位、考核目标明确、奖惩措施有力,极大地调动了教师们应用信息技术的热情,促进了学校信息化管理、信息技术教育的发展。教师们不仅信息技术水平大大提高,而且已把它视为工作中必不可少的工具,应用信息技术变成了一种自觉的行动。面对困难,我们将发挥集体的智慧努力克服。我们将在原来基础上,更加努力拚搏,我校领导和全体教师已取得共识,
33、我们将坚定信心,全力以赴继续深入探索研究推进小学学校教育信息化发展的管理与应用策略,开展教育教学活动,促进现代教育技术与学科课程的有机整合,促进教学方式的根本性变革,争创辉煌的成果。将继续加强学校的信息化建设,不断地更新思想观念,强化教育信息化的意识,继续打造一支拥有高素质的现代化教师队伍,加强信息技术与学科的课程整合,为培养出具有现代化意识、具备良好信息素养的新世纪人才做出应有的努力。参考文献参考文献具体如下表:题目作者资料形式书刊名称发表或出版日期迎接教育信息化发展新阶段的挑战何克抗网上资料无无区域性教育信息化的应用推进余胜泉刊物中国电化教育2005.11中国大陆地区教育技术学科发展现状与趋势黄荣怀网上资料无无关于中小学教师教育技术能力标准何克抗刊物电化教育研究2005.4教育信息化进入深水区余胜泉刊物中国远程教育2005.11教育信息化的理性反思李朝军刊物中小学信息技术教育2004.12推进教育信息化,浅谈应用的措施与策略余胜泉刊物中国教育报2006.5.15信息技术与课程整合的层次马宁、余胜泉刊物中国电化教育2002.1【精品文档】第 7 页