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贵州喀斯特地貌生态农业模式.doc》由会员分享,可在线阅读,更多相关《贵州喀斯特地貌生态农业模式.doc(30页珍藏版)》请在taowenge.com淘文阁网|工程机械CAD图纸|机械工程制图|CAD装配图下载|SolidWorks_CaTia_CAD_UG_PROE_设计图分享下载上搜索。
1、Four short words sum up what has lifted most successful individuals above the crowd: a little bit more.-author-date贵州喀斯特地貌生态农业模式9月1日,花都名店儿童游乐场外离面玻璃漏水,渗入到游乐场里面,造成踏踏敏下积水!通知物管佐永下来看,其下来看后说:“这个你们找白公,他们有做防水的。”事后打电话给贝师,他说他在贵阳,过段时间来看。直到现在无人处理。 贵州师范大学(独立本科段)毕 业 论 文题 目:贵州喀斯特地貌生态农业模式学 院:地理与旅游学院专 业:旅游英语姓 名:龙迪指导
2、教师:刘 讯(副教授)完成时间:2011年12月贵州喀斯特地貌生态农业模式 龙迪 摘要:贵州喀斯特地貌发育,山多坡陡田地少,水土流失严重,岩漠化现象突出,生态环境脆弱且日趋恶化农村经济发展滞后,因地制宜地大力发展生态农业是改善贵州喀斯特地区生态环境条件、促进农村经济持续快速发展的有效途径。贵州喀斯特生态农业模式是一种在贵州喀斯特地形农业生产实践中形成的兼顾农业的经济效益、社会效益和生态效益,结构和功能优化了的农业生态系统。关键词:生态农业经济效益社会效益生态效益生产实践一、引言 为进一步促进生态农业的发展,2002年,农业部向全国征集到了370种生态农业模式或技术体系,通过专家反复研讨,推选出
3、经过一定实践运行检验,具有代表性的十大类型生态模式,并正式将这十大类型生态模式作为今后一个时期农业部的重点任务加以推广。这十大典型模式和配套技术是:北方“四位一体”生态模式及配套技术;南方“猪-沼-果”生态模式及配套技术;平原农林牧复合生态模式及配套技术;草地生态恢复与持续利用生态模式及配套技术;生态种植模式及配套技术;生态畜牧业生产模式及配套技术;生态渔业模式及配套技术;丘陵山区小流域综合治理模式及配套技术;设施生态农业模式及配套技术;观光生态农业模式及配套技术。二、贵州生态农业发展状况 贵州近二十年来生态农业和农村经济得以健康发展,生态农业有了较大进步,生态农业先进实用技术得到大面积的推广
4、应用,农民的素质得以提高,科技意识得到提高,生态农业投入逐步增加,耕作条件不断完善,农业的徘徊局面初步打破,贫穷落后面貌有所改变,粮食生产稳定增长,生态农业产品市场供求趋于平稳。三、贵州主要生态农业模式 三、(一)庭院生态特色农业型生态农业模式三、(一)、1以能源建设为中心环节的家庭循环农业模式在薪材比较缺乏的贵州地区,建立了结合沼气建设,在庭院搞物质循环利用,把厕所、猪圈、鸡舍和沼气池连通,沼气烧饭、点灯,沼气渣用来养蚯蚓喂鱼,所有的废渣和沼气水最后施入农田,这种模式从解决燃料入手,调整庭院内的系统内结构,提高了系统的总体功能,生态经济效益的同步增加。三、(一)、2物质多层循环利用以农作物秸
5、秆为主要原料,先培育食用菌类,菌杂做猪、牛、兔等的饲料,牲畜、家禽的粪便入沼气池,沼气渣用于培养食用子实体,沼气做燃料,沼气水用作农用肥料。三、(二)、观光农庄型态农业模式生态农庄型农业是以绿色、生态、环保为目标,以资源有效利用为载体,以科技创新为支撑,以市场化运作为手段,以种养业为中心,兼有生态建筑物、休闲、娱乐、度假、生态、旅游观念经营为一体的生态农业,是一种新型的生态农业发展模式。贵阳市乌当区情人谷、渔洞峡、花溪区利用自然资源条件建设了旅游度假山庄。这种生态农业发展模式,虽然前期建设需要投入较大的资金,但后期的综合效益显著。三、(三)、农林牧复合型态农业模式 目前中国畜牧业已经占农业总值
6、40%,贵州只有29%,在生态农业建设中,大力发展畜牧业是贵州农业发展的必由之路。省委、省政府已经提出贵州建成生态畜牧业的目标,为生态农业的发展勾画了蓝图。贵州有优良牧草资源2500余种,各类草山草坡427.02万公顷,生长着可食性牧草和灌木140多种,温和湿热的气候条件极有利于牧草的生长,发展以牛羊为主的食草性畜牧业条件优越。特别是在一些人口密度相对较小,草地面积较大的地区,充分利用这一优势发展农牧结合型的生态农业,以草养畜、以畜养农,并进一步发展农牧产品的加工业。改革开放以来,贵州省畜牧业获得了持续健康的发展。兴建了各种畜禽生产基地、良种繁育基地,牧草种子繁殖基地和奶牛生产基地,取得了一批
7、草地畜牧业科研成果,引进和培育了一批优良牧草和畜禽品种,先后在威宁、水城、花溪、惠水、凯里、龙里、丹寨建成了7个草地畜牧业示范项目,在德江县、安龙县、仁怀县、织金县、晴隆县、天柱县等6个县实施了国家天然草地保护与建设项目对外交流合作卓有成效。龙里县毛栗寨是一个山高坡陡、生产落后、交通闭塞的贫困村,1993年以前,玉米亩产只有100公斤,人均平均粮食占有量不足150公斤。1993年,在科技人员的帮助下,推广优质蛋白玉米,发展养猪和沼气,实现粮-猪-沼-菜的结合以后,玉米产量达到500公斤,户均养猪收入达到8000元,实现了循环经济的理论,实现粮多-猪多-肥多-粮多的良性循环。三、(四)、节水农业
8、型生态农业模式 喀斯特地区特殊的地质地貌条件,常常使一些地方出现干旱缺水的现象。水成为制约贵州喀斯特生态农业发展的重要因素,发展节水型农业是推进生态农业的重要途径。近年来贵州大力实施渴望工程,推广节水农业,采用小水窖工程、管道灌溉等方法解决农业用水和人畜禽用水,取得良好成绩。关岭大峡谷附近的板贵乡等大力推广小水窖工程,鼓励农民挖窖蓄水。将雨季地表径流收集起来,以备旱季使用,一个水窖可供一户至一组村民使用,可灌溉2-5亩耕地,较好的解决了干旱缺水季节的用水问题,并以节水农业带动种植业、畜牧业、林果业和加工业的发展。三、(五)、丘陵山区小流域石漠化治理生态农业模式 对于水土流失、石漠化等生态破坏比
9、较严重的地区,采取了流域为单位进行综合治理,采用生物措施和工程措施相结合,以治理水土流失、防治石漠化为重点,使被破坏的生态环境得到恢复,然后逐步建立林-草-粮-果、牲畜、家禽加工业等主要内容的产业系统. 其典型代表有蒙浦河小流域综合治理项目, 普定县喀斯特面积占全县国土面积的84.26% ,石化面积占全县总面积的21.3%,普定蒙铺河小流域面积69.4平方公里,森林覆盖率仅有5.6%。水土流失面积达75.5%,石漠化面积超过20%,是一个山光水枯的穷山沟,随着防护林工程的启动,1983年列入国家项目,治理面积694 km2。5年时间共投入2892万元资金, 投劳11228万个, 共完成人工造2
10、883hm2, 封山育林47543hm2, 退耕还林9221hm2, 坡改梯3187hkm2, 土改田1687hm2,小型水保工程436处,人畜引水工程47处, 种植经济林木8546万株, 修筑公路 588km。通过综合治理,森林覆盖率由治理前65%上升到治理后的33.45% ;中度以上水土流失面积从3720hm2下降8333hm2,生态环境明显好转。治理区农民人均纯收入由1982年的46 元增到1988年的1952元,人均占有粮食相应地由133kg增加到1735 kg, 贫困面貌有了很大改变,解决268hm2农田的灌溉和数千人的饮水困难, 农民人均纯收入现已达1400余元。模式已成为西南喀斯
11、特地区小流域治理的样板, 并受到了国家的表彰,引起了世界的关注。三、(六)、林果药为主的林业先导型态农业模式 林业是生态农业建设的主体。贵州林地占农用面积的51.81%,并且离大城市较远暂不具备发展乡镇企业的地区,选择了林果药业作为生态农业建设的突破口,这一方面即绿化荒山,改善了生态环境,另一方面可以更快的增加农民的收入。安龙县德卧镇大水井村是个坐落在贫穷山区里,有800多人,人均不到半亩地,几年前在半裸的石灰岩区种植了1200多亩金银花,1998年摘取金银花30多吨,收入40多万元,种植户均3000多元,人均产量380公斤,人均收入1500元,该村不仅因种植金银花脱贫致富,而且原来1200多
12、亩半裸的石头也披上了绿装,农业生态环境条件大为改善。三、(七)、立体农业复合型态农业模式 在地势高差大、生存条件恶劣又无处可迁移的贵州喀斯特山地生态环境严重失衡,可以从坡改梯和农田水利建设入手,发展立体农林复合型生态农业。兴义市则戎乡是一个典型的裸露型喀斯特生态环境崩溃的石漠化山区,总面积38.46平方公里,在治理前,全乡森林覆盖率仅为8%,粮食总产量130万千克,人均收入不到500元。为求生存,该乡积极建设立体农林复合型生态农业,至今该乡共炸石砌坎造田5200亩,占原有耕地的70%,修建山塘185个和人畜饮水池1556个;在山体中上部实行乔灌草结合,种植水保林、用材林;在山体中下部种植泡桐、
13、棕榈、香椿、桃、李等经济果药材林300多万株,森林覆盖率上升到28%,人均收入增长11倍。农业生态环境开始步入良性循环。关岭的板贵乡、贞丰的牛场乡在水土流失严重的喀斯特山区进行大规模的坡改梯,种植花椒、木豆、砂仁,即控制了水土流失,有促进农民收入的增长,取得了明显的社会经济、生态效益。在整个生态农业发展过程中,以产以产业化经营为目标、以因地制宜为原则、以有效管理为手段、以有效管理为手段、以优质服务为后盾的原则取得一系列的成绩。贵阳市乌当区围绕市场培育特色农产品基地取得良好效果。乌当区认真分析农业架构现状,根据城市农业的特点科学规划、合理布局,建立万亩优质玉米;扩大阿栗杨梅水果的种植面积;推广梨
14、树嫁接技术,改良品种;种植早熟晚熟蔬菜;建设中药材基地;发展以奶牛、牛肉和瘦肉型猪、家禽为主的生态养殖业,使农民收入有了较大的突破。四、加快贵州喀斯特地区生态农业发展的对策措施四、(一)以结构调整为切实点,增加农民收入 提高农民收入,是发展高效生态农业的根本出发点和落脚点,而结构调整就是提高农民收入的根本途径。一是要调整种植业结构。首先,要在发展优质、高效农业上下功夫。在自然条件不变的情况下,只有走提高亩单产效益这条路子,才能达到农民增收的目的。其次,要在发展绿色、有机农业上下功夫。向化地区工业少,环境污染小,生态环境好,土地受污染程度低,具有发展绿色、有机农业的得天独厚自然资源优势。因此,要
15、在稳定粮食总量的同时,不断扩大绿色、有机农业的生产规模,打响纯天然、无公害的现代农业名牌。此外,要在发展设施农业上下功夫。实践表明,设施农业是高效农业,是农民增收的新亮点。是解决农民“靠天吃饭”问题,规避自然风险的根本途径。二是要调整农牧业结构,发展畜牧业。充分利用贵州草源多、杂粮多的优势,发展食草动物和其他畜牧业。全面推进良种化。加速优良品种的引进、培育和推广。重点发展专业大户,不断提高大农业内部畜牧业的所占比重。三是要发展休闲观赏农业。贵州山清水秀,各种植被保存完整,是发展体验农业、观赏农业、休闲旅游农业和“农家乐”的极好地区,在统一规划、指导下可大有作为。四、(二)、以基地建设为着力点,
16、发展农业产业化发展农业产业化关键是要打好基础,打好基础的关键是要建好基地。从目前种植现状看,应重点发展好以下几个基地:如在地势平缓的区域,发展蔬菜种植,形成了不同的蔬菜基地,如羊昌的辣椒基地,新场的莲藕基地、百宜的折耳根等;同时根据贵州跨越式发展的要求,注重了对茶叶、中药材栽培等生物产业的发展,在百宜、新场等地形成了相当规模的基地;继续发展林业先导型生态农业,如百宜的黄金梨、阿栗的杨梅、下坝的樱桃等;注重种养结合,对食物链进行加环,如经济林、牧草、药材间、套种,同时发展林下养鸡,形成了立体种养殖类型的生态农业模式。基地建设最大的困难就是建设资金筹集难的问题,要解决这个问题,只有通过支农资金的整
17、合、金融贷款、社会融资等方式筹集建设资金。尤其是通过引入社会能人投入基地建设是比较有效的办法。四、(二)、以科学技术为支撑点,完善农业服务体系首先,要注重农业推广技术的应用。围绕农业产业升级和农产品品质的提高,加快农业高新技术的引进、开发和推广应用。运用生物技术、信息技术等现代技术和现代生产手段、现代管理方法改造传统农业,不断提高农业创新功能。其次,要重视农业科技示范点的建设和引导作用。发展现代农业离不开高素质的农民。当前和今后一段时期,关键是要加强对农民技能培训,让农民掌握与生产息息相关的基本知识和技能。第三要加强科技人才队伍建设。加强现有科技人才的管理,建立健全激励机制,加强培训,进行知识
18、更新,充分发挥他们丰富的工作经验和科技知识的作用;加大科技人才引进工作,从目前的科技人员力量看,还不能适应市场农业、生态、高效农业的发展需要。四、(三)、以基础设施建设为保障,提高农业生产力生态农业生产设施薄弱一直是制约农业发展的重要因素。加快改善农业基础设施仍是当前面临的首要问题。一是要继续加强农田水利建设。二是要加强对已有农业设施的保护和维护,已实施的土地治理项目、设施粮田改造和露地菜田改造,其机口、主干渠、河沟涵道,田间道路等设施比较配套,但由于“重用轻管”导致运行时间不长,就出现损坏渗漏现象,如不重视维护和保护,不仅发挥不掉应有的效用,而且影响生产,增加生产成本。所以各行政村应制定措施
19、,落实责任,加强维护工作。三是要提高耕地质量。掠夺性生产,土壤养分比例失衡,土壤理化性状恶化,这是影响农产品产量和品质的主要原因所在。因此,在发展高效、生态农业过程中,必须注重提高耕地质量。一要增施有机肥料和实施秸秆还田;二要采取科学的施肥、施药技术,减少面源污染;三是切实防止破坏耕作层的农业生产行为。四、(三)、农民专业合作社为平台,提高农民组织化程度发展农民专业合作社是发展生态农业主要方式,发展现代生态农业的重要保障,是提高农民组织化程度的重要手段。一是要规范农民专业合作社。坚持发展与规范并举,在发展中不断规范,重点解决管理制度和机构组织不健全,法律地位不明确等问题。二是要坚持为农民服务的
20、性质,农民专业合作社应按照生产的不同要求,及时开展产前、产中、产后服务,组织引进新品种,聘请专家进行技术培训,开发产品加工,组织农产品销售等,切实为农民提供服务。三是要重点围绕特色优势产业、产品,实施连片集中规模经营,打造特色农产品品牌,形成“一村一品”的统一生产、统一管理和统一销售模式。四是要健全法律保障制度。按照农民专业合作社法建立完善土地流转,农产品质量标准等涉及农民专业合作社发展等相关制度,为农民专业合作社组织发展提供法律依据和解除制约发展的障碍。参考文献 1 吕家发,刘敏. 对生态农庄发展现代农业的思考. 农业科技管理. 2008。2 孙儒泳.动物生态学原理.北京师范大学出版社,2010 3 谭英智,谭华. 试论生态农业的微观组织生态农庄模式. 科技进步与对策.2003. 4 钟甫宁. 农业政策学. 中国农业出版社,2006. 5 丹 S.E.Jorgensen 意 G.Bendoricchio 何文珊 陆健健,张修峰 译 生态模型基础.高等教育出版社20096 刘文全,李首成,韩敬,等川中丘区乡村景观磷素空间分布特征研究J四川农业大学学报,20057 汤会琳,贵州省情清华大学出版社2009-