最新人教版高中化学必修一说课稿全套.doc

上传人:豆**** 文档编号:28482618 上传时间:2022-07-28 格式:DOC 页数:49 大小:288.50KB
返回 下载 相关 举报
最新人教版高中化学必修一说课稿全套.doc_第1页
第1页 / 共49页
最新人教版高中化学必修一说课稿全套.doc_第2页
第2页 / 共49页
点击查看更多>>
资源描述

《最新人教版高中化学必修一说课稿全套.doc》由会员分享,可在线阅读,更多相关《最新人教版高中化学必修一说课稿全套.doc(49页珍藏版)》请在taowenge.com淘文阁网|工程机械CAD图纸|机械工程制图|CAD装配图下载|SolidWorks_CaTia_CAD_UG_PROE_设计图分享下载上搜索。

1、精品文档,仅供学习与交流,如有侵权请联系网站删除最新人教版高中化学必修一说课稿全套目 录高中化学标准说课稿模板化学计量在实验中的应用物质的量说课稿气体摩尔体积说课稿物质的量在化学实验中的应用说课稿离子反应(第一课时说课稿)离子反应(第二课时离子反应及其发生的条件说课稿)氧化还原反应说课稿金属的化学性质(第一课时)说课稿金属的化学性质(第二课时)说课稿金属的化学性质(第三课时) 物质的量在化学方程式计算中的应用几种重要的金属化合物(第一课时钠的重要化合物) 说课稿几种重要的金属化合物(第二课时铝的重要化合物) 说课稿第三节 用途广泛的金属材料第四章 非金属及其化合物第一节 无机非金属材料的主角

2、(第一课时)第一节 无机非金属材料的主角 (第二课时)第二节 富集在海水中的元素氯(第一课时)高中化学说课稿模板各位评委老师,上午好!我是 号考生,我今天说课的题目是 。我主要从教材分析、学情分析、教学方法与策略 、教学过程、板书设计等几个步骤向大家详细地讲解我对这节课的安排。一、 教材分析本节课是人教版高中化学 第章,第节,第 课时的内容。在此之前,学生已经学习了,本节课的学习为奠定基础,因此本节内容不仅是本章的重点,也是整个高中化学教学的重点之一。二、 教学目标根据本教材的结构和内容分析,结合高一学生的认知结构和心理特征,我制定了以下的教学目标:知识与技能目标:1、2、过程与方法目标:1、

3、情感态度与价值观目标:三、 教学重难点本节课的重点是:难点是:四、 说教法结合本节知识的特点,我采用的教学模式,并借助实验教学和多媒体教学。我将从学生已有的知识展开学习活动,结合实验、层层深入、多层次教学,让学生成为真正的主体,感受到学习化学的乐趣,并使知识的学习系统化。五、 学法教学矛盾的主要方面是学生的学,学是中心,会是目的。因此,教师要启发、引导、层层深入,调动学生的积极性,使学生主动学习。本节课,学生通过“问题情景实验探究质疑讨论f分析推理整合运用”的学习方法。此外结合反馈补救法,通过学生的习题检测,注意观察学生的反馈情况,以实现“培优扶差,满足每一位学生”。六、 教学过程为了完成本节

4、的教学目标,我是这样安排的:第一环节:知识回顾,新课引入。“导入旧概念,提出新问题。”第二环节:新课学习,全民总动员。首先:其次:再次:第三环节:归纳总结,布置作业。通过本节课的讲解、实验探究得出本节课的重要结论,并对本节课的重难点进行回顾,使学生能够把握住自己的学习方向和侧重点,最后布置相应的习题,来巩固本节课的所学内容。总之,本节课我是根据高二学生的心理特征及认知规律,结合本节知识的特点,在新课标的指导下,采用实验探究法、知识迁移法、类比法、分组讨论法以及学生自学法等多种教学方法。运用实验演示、多媒体动画等教学手段,以学法为重心,放手让学生自主探究学习,主动参与到知识的形成的整个思维过程,

5、;力求使学生在积极、愉快的课堂氛围中提高自己的知识水平,从而达到预期的教学效果。以上这些就是我本节课的教学设想,敬请各位专家、评委老师们批评指正,谢谢!化学计量在实验中的应用物质的量说课稿各位评委老师,大家好!我今天说课的题目是化学计量在实验中的应用物质的量。我主要从教材分析、学情分析、教学方法与策略、教学过程、板书设计等几个步骤向大家详细地讲解我对这节课的安排。一、教材分析(说教材)1.教材的地位与作用:本节课是人教版化学必修1,第一章,第二节第一课时的内容。物质的量是化学教学中的一个十分重要的概念,它贯穿于高中化学的始终,在化学计算中处于核心地位。在此之前,学生主要从定性的角度或简单的定量

6、角度去学习化学知识,而这一节的学习会使学生对化学中的量有一个新的认识。因此教好物质的量的概念,不仅能直接帮助学生掌握好本章中的有关摩尔质量、气体摩尔体积、物质的量浓度的计算,而且也为以后进一步学习有关的计算打下基础。所以,物质的量的教学不仅是本章的重点,也是整个高中化学教学的重点之一。2.教学目标:(1)知识目标:A、掌握物质的量及其单位摩尔的含义;理解阿伏加德罗常数的含义B、通过练习掌握物质的量与物质微粒数目间的关系,初步认识到物质的量与物质质量的关系。(2) 能力目标:提高逻辑推理、抽象概括以及运用化学知识进行计算的能力。(3) 情感目标:A、通过学习概念的推导及应用,形成相信科学、尊重科

7、学、依靠科学的思想。B、养成学习自然科学的兴趣及不断进取、创新的优良品质。(4)德育目标:A、培养学生演绎推理,归纳推理的辩证逻辑能力;B、培养学生抽象、联想、想象思维能力,激发学习兴趣;C、使学生学习法定计量单位及国家标准中“量和单位”的有关内容。3.教材的重,难点:(1)重点:使学生了解物质的量及其单位;能根据物质的量、摩尔质量、物质的质量之间的关系进行计算。(2)难点:物质的量与微粒数目之间的简单换算;关于物质的量、摩尔质量、物质的质量之间的简单换算二、学情分析对于化学课的学习,高一学生中还有相当一部分需要老师将一个知识点多次讲练以强化其理解与记忆,因为学生对新概念的接受速度较慢,遗忘速

8、度快。由于物质的量这一节的概念比较抽象,限于接受能力,不能要求学生对这部分内容理解透彻。因此在教学中,要考虑学生的接受能力。三、说教法根据新课改要求,我们在教学时不能将学生当作容器来对待,在确定教学方法时,必须遵守叶圣陶先生“教是为了不教”的训令,所以结合教材及学生的实际准备我采取以下教学方法:(1)采取目标分层教学法课前五分钟检测主要是为了加深学生对微粒间转换的理解与应用,为课堂教学的顺利进行做好铺垫。新课教学主要采取对比归纳法:通过与生活中的某些质量小,数量大的实例对比,指出化学反应中存在的相同情况-提出物质的量的概念;通过与其它基本物理量和单位的对比提出摩尔的概念,帮助学生通过对比理解和

9、记忆物质的量与摩尔的关系;通过适当的分层练习强调指出学习摩尔需要注意的问题并帮助学生由浅入深的掌握本节知识。(2)讲练结合课上讲练结合的教学方式不仅能使老师很快掌握学生的情况,更能让学生及时地熟悉所学知识。四、说学法在本节课的学习中,引导学生自主探究感受概念、具体实例运用概念、交流评价强化概念、归纳小结升华概念,加深学生对概念的理解,同时消除学生对概念的神秘感和泛味感。五、说教学过程1、引入“物质的量”的概念设问引入新课:物体运动的快慢用什么物理量表示?单位是什么?物体所含物质的多少用什么物理量表示?单位是什么?学生回答后转入:任何物质都是由许许多多肉眼看不见的分子、原子、离子等微观粒子构成。

10、例如,1滴水是由许多水分子构成。构成物质的基本粒子的多少,也应该有相应的物理量,这个物理量科学上称为“物质的量”。让学生意识到:物质的量是一个物理量的名称;它是表示构成物质的基本微粒数目多少的一个物理量;这四个字是一个整体,不能拆开理解(不要过多的强调,以免将问题复杂化使学生心理压力加重)。2、物质的量的单位摩尔的教学引入:每种物理量都有相应的单位。速率的单位是“米/秒”,“物质的质量”的单位是“千克”等。“物质的量”作为一种物理量也应有相应的单位,它的单位是什么?分析:由于“物质的量”是表示构成物质的微观粒子数目多少的一个物理量,学生首先想到“个”。由于粒子太小、数目多,用“个”作单位,不方

11、便。例如,1滴水中有1.67*1021个水分子。所以用“个”不行。科学上用“摩尔”作为“物质的量”的单位。1摩尔是多少?让学生联想质量单位千克的标准:国际千克原位,指出在国际上摩尔这个单位是以0.012kg12C中所含的原子数目为标准的,即1mol粒子集体所含的粒子数与0.012kg12C中所含的原子数相同,约为6.02*1023个。然后进一步引出阿伏加德罗常数的定义:把1mol任何粒子的粒子数叫做阿伏加德罗常数,符号为NA,通常用6.02*1023mol-1表示。运用实例推导出物质的量,阿伏加德罗常数,粒子数之间存在的关系:n=N/NA3.摩尔质量的引入:通过设问,1mol不同的物质所含的粒

12、子数相同,那么1mol不同的物质的质量是不是也是相同的呢?学生进行讨论,考虑到粒子的大小不同,所以得出其质量是不相同的,那么1mol不同的物质的质量是多少呢?从而提出了摩尔质量的概念单位物质的量的物质所具有的质量,叫做摩尔质量。符号为M,常用单位为g/mol(或gmol-1)。3、巩固练习,理解内化进行必要的课堂练习强化对摩尔的理解及使用时注意点1.判断下列说法是否正确?(1)每摩尔物质含有6.02*1023个粒子。(2)摩尔是七个物理量之一。(3)摩尔是物质的质量单位。(4)摩尔是物质的数量单位。(5)1摩尔小麦约含6.02*1023个麦粒。2.填写下列空白(1)1molO中约含有 个O;(

13、2)3molH2SO4中约含有 个H2SO4;(4)10molNa+中约含有 个Na+;(5)28mol电子中约含有个电子;(6)1.204*1024个水分子,其物质的量为 ;同时强调:物质的量这个物理量只适用于微观粒子,使用摩尔作单位时,所指粒子必须十分明确且粒子的种类要用化学式表示。4、布置作业 作业:习题中相应作业。以上这些就是我本节课的教学设想,敬请各位专家、评委老师们批评指正,谢谢!气体摩尔体积说课稿各位评委老师,上午好!我是 号考生,我今天说课的题目是气体摩尔体积。我主要从教材分析、学情分析、教学方法与策略 、教学过程、板书设计等几个步骤向大家详细地讲解我对这节课的安排。一、教材分

14、析1、教材的地位和作用气体摩尔体积是高一化学的第三章第二节内容。本章引入一个重要的化学概念物质的量,它把宏观的、可称量的物质的质量和它的微观粒子联系起来。这是研究物质化学反应中量的变化的必不可少的基础知识,也是高中教学的重点之一。本节气体摩尔体积是在学习物质的量概念的基础上进行教学的。他揭示了气体的质量、体积和微观粒子之间的关系,是以后学习有关气态反应物和生成物化学方程式的计算的基础。学生在初中只知道直接运用质量守衡定律进行化学计算,还不知道根据化学方程式各物质前系数可以更快捷的进行计算,通过本节知识的学习可以使他们既准又快的处理占计算比重较大的有气体参与的类型。2、教学目标知识目标(1)理解

15、决定物质体积大小的因素。(2)正确理解和掌握气体摩尔体积的概念。(3)掌握阿伏加德罗定律,并用该定进行分析、推理和解题。情感目标(1)通过设问、讨论等方法,培养学生积极思考、勇于探索的品质。(2)通过对概念的深入理解和剖析,培养学生严谨、认真的学习态度和良好的学习方法。3教学的重点和难点气体摩尔体积的概念相对比较抽象,学生在此概念时容易出现对概念的内涵理解不深,往往容易忽视跟概念有关的各种条件,如物质的量、物质的状态、外界条件等,而且学生在表达时容易出现科学性不严密的错误。所以气体摩尔体积概念的形成是本节教学的一大重点。由于阿伏加德罗定律的推导逻辑性较强,初学者较难理解和掌握,故是本节的重点和

16、难点。二、说学法学生在学习本节知识前已经掌握了通过质量和密度求算体积的内容,对于物质三态变化中的宏观现象和微观解释知识也有了初步了解,在此基础上:1、让学生计算1mol不同固体、液体、气体的体积,并进行对比,以形成对气体摩尔体积概念的认识。2、讲授气体摩尔体积概念时,注意训练学生独立分析概念的要点,抓住概念的内涵,从而做到准确、深入地理解概念。3、将知识由易到难,由浅入深地设计成不同梯度的问题,引导学生逐步分析推导阿伏加德罗定律,以培养他们的逻辑思维能力。三、说教法本节课运用了对比法、阅读与讨论、启发式谈话,分层推进等多种教学方法。比如,让学生对1mol物质的体积进行求算,可以培养他们实事求是

17、的科学态度。然后采用实物将固体、液体和气体的体积进行对比的方法引入正题,这样通过观察把抽象的数据转化为具体形象,既可以打消学生畏难情绪,引起学生的好奇心,又可以强化学生的感性认识。在进行决定物质体积大小的因素教学时,可让学生思考影响气体体积变化的可能因素,然后在直观的模型或示意图中的引导下讨论出微粒数、微粒大小、压强和温度对气体体积的影响,再用微观知识去分析、解释在一定条件下,某一因素的变化对气体体积大小变化的影响。这样的分析、讨论、启发有利于学生对知识的深刻理解,又有利与学生的逻辑推理能力。在引出阿伏加德罗定律时可采用分层推进的方法,通过解答一环扣一环的疑问逐步推出阿伏加德罗定律,这样可以使

18、学生的思维随着老师的讲解步步深入。以上的方法都可以是学生由被动学习转为主动学习,通过师生双边活动将比较枯燥需要记忆的知识转变为发展学生的智力和能力。四、说教学过程环节一设疑布迷 1.复习物质的量的知识。2.组织学生计算一定条件下1mol不同固体、液体和气体物质的体积。3.通过比较计算结果,得出对于固态和液态物质来说,1mol不同物质的体积各不相同,而1mol气态物质的体积几乎完全相同的结论。 引入正题启发学生思考:为什么相同条件下,1mol不同物质固、液两态的体积各不相同,而气态时却几乎相同?设计意图:引导学生有旧知识进入新知识。引导学生从感性、理性两方面认识事物客观规律,培养他们进行科学归纳

19、的能力。通过这个问题引起学生的好奇心,激发学生的学习欲望。环节二探讨原因,寻找规律1.把微观粒子与宏观的球体类比,在组织学生讨论的基础上归纳出决定物质体积大小的因素。2.从上面得出的三个因素出发来分析不同固态、液态的体积关系。解决为什么1mol固态和液态物质的体积不同。类比:(1)一堆排球、一堆篮球都紧密堆积,哪一堆球所占的体积更大?(2)如果球的数目都是100个呢?(3)如果球与球之间间隔1米,在操场上均匀分布,那一堆的体积更大?设计意图:通过类比引导学生在脑中建立理想模型,形象地分析决定物质体积因素,帮助学生更好地理解抽象概念。环节三解决疑点,建立概念 引导学生分析课本第4950页相关内容

20、,并举例说明为什么在标况下,1mol任何气体的体积都约是22.4L。 得出气体摩尔体积的概念并初步理解。举例:1mol液态水在常温下体积为18ml,在100是则变为3.6104ml。使学生能通过直观的形象思维方便得出抽象概念。设计意图:采用有数据归纳出事物规律的科学方法,有特殊到一般的思维方式导出气体摩尔体积的概念,培养学生的科学归纳思维能力。环节四加深印象,突破难点 展示气体摩尔体积模型。在概念的理解上,特别强调以下几点(1)所指的对象是1mol任何气体,可以是单一成分的纯净气体,也可以是几种成分组成的混合气体。(2)使用条件是在标况下。(3)22.4是个近似值。 更准确的理解气体摩尔体积的

21、概念。问题:1mol氮气和氧气的混合气体的体积在标况下还是不是22.4L?设计意图:发散思维的收敛,落实知识点。通过剖析概念,引导学生对气体摩尔体积的概念理解更准确。环节五发散思维,引出新概念 设计问题有气体摩尔体积的概念逐渐过渡到阿伏加德罗定律。并强调概念中的“四同”。 得出细化阿伏加德罗定律。问题:(1)气体摩尔体积约是22.4L/mol,为什么一定要加上标况这个条件?(2)在非标准状况下1mol气体的体积可以是22.4L?(联系影响气体体积的外界因素)(3)在一定温度和压强下,不一定是标况,1mol不同气体其体积是否相同?设计意图:通过有易到难的问题启发学生结合前面所学的知识逐步推出阿伏

22、加德罗定律,是他们的逻辑思维能力和分析能力得到加强。五、板书设计一 、决定物质体积大小的三个因素:物质所含结构微粒数多少;微粒间的距离;微粒本 身的大小。二、气体摩尔体积1、定义:在标准状况下,1mol任何气体的体积都约为22.4L。Vm=22.4Lmol2、公式:V=Vmn n表示气体物质的量 三、阿伏加德罗定律1、定义:在相同的温度和压强下,相同体积的任何气体都含有相同数目的分子。2、注意:应用对象是任何气体,条件是温度、压强和体积都相同、结论是气体的分子数相同,也即气体的物质的量相同。物质的量在化学实验中的应用说课稿各位评委老师,大家好!我今天说课的题目是物质的量在化学实验中的应用。我主

23、要从教材分析、学情分析、教学方法与策略、教学过程、板书设计等几个步骤向大家详细地讲解我对这节课的安排。一.教材分析1.教材的地位与作用:本节课是人教版化学必修1,第一章,第二节的第三课时的内容。物质的量浓度就是在物质的量这个概念的基础上与溶液相联系导出的一个有重要应用价值的基本概念,它同样广泛应用于工农业生产和科学研究中。2.教学目标:(1)知识目标:A.理解并能初步运用物质的量浓度的概念。B.掌握溶质的质量分数与物质的量浓度的区别与联系。(2) 能力目标:A.通过课前探究,学会获取信息和加工信息的基本方法。B.通过对物质的量浓度概念的构建,学会自主探究获取知识、应用知识的方法。C.通过对溶质

24、的质量分数与物质的量浓度的对比,提高运用比较、归纳、推理的能力。(3) 情感目标:关注与物质的量浓度有关的生活、生产问题,体验化学科学的发展对当代社会可持续发展的重要意义。3.教材的重,难点:(1)重点:理解并能初步运用物质的量浓度的概念确定为教学重点。(2)难点:“帮助学生形成终身学习的意识和能力”是课程改革的基本理念,因此将在物质的量浓度概念的构建过程中学会自主探究获取知识、应用知识的方法确定为教学难点。二.说教法本节课依据主体探究式课堂教学模式进行设计。按照主体探究式学习,我在教学中力求“学生在教师指导下,以类似科学研究的方式去获取知识、应用知识和解决问题;从而在掌握知识内容的同时,让学

25、生体验、理解和应用科学方法,培养创新精神和实践能力。”三. 说学法在本节课的学习中,引导学生自主探究感受概念、具体实例运用概念、交流评价强化概念、归纳小结升华概念,加深学生对概念的理解,同时消除学生对概念的神秘感和泛味感。四.说教学过程创设情景引入课题主体探究式学习的突出特点是实践性、开放性,即突破时间和空间的限制,学习过程不拘泥于课堂。我提前一周布置学生课前探究收集生活中各种溶液的标签,在下次上课时他们带来了自己家中的诸如复方甘草口服液、84消毒液、眼药水、枝江大曲、矿泉水等,实验室诸如硫酸、NaOH溶液等标签。在课堂上我将请他们相互展示,并根据自己手中的标签归纳表示溶液组成的多种方法:v/

26、v 、m/v 、n/v、m/m,从而教师引入表示溶液组成的方法之一物质的量浓度。在此过程中,学生既学习了获取信息和加工信息的基本方法,又得到了一个展示自我的机会,同时真正感受到化学来源于生活,与我们的生活息息相关。自主探究探究一、物质的量浓度的概念:主体探究式学习认为:学习者不是把知识从外界搬到记忆中,而是以原有的经验为基础通过与外界的相互作用来获取新知识。采用主体探究式学习,学生不再把“物质的量浓度”的概念从课本搬到记忆中,而是以原有的“物质的量”、“溶液的质量”、“溶液的体积”等基础通过生生间、师生间的相互协作来获取新的概念。学生首先自主阅读课本感受概念,然后在三个具体实例的练习中运用概念

27、。(计算下列溶液的物质的量浓度:1.1molNaOH固体溶于水,配制成体积为1L的溶液。2.1克NaOH固体溶于水,配制成体积为1L的溶液。3.1molNaOH固体溶于1L水配制的溶液。)第一个练习直接运用概念的表达式;第二个练习巩固前面所学知识“物质的量与物质的质量间的换算”。心理学告诉我们:人都是渴望成功的,学生更是如此。两个不同层次的练习,让不同层次的学生都体验到成功的喜悦。第三个练习看似简单,实则引发学生的思维碰撞。学生们将在各自不同的评判与反思中,激烈的争论,我将这个“舞台”让给学生,他们尽情发挥、表演,相互解答困惑,自主进行合作探究。学生对此练习可能会有下列见解:溶液的物质的量浓度

28、为1 mol/L;溶液的体积和溶剂的体积是不相同的; 此题尚须补充、添加已知条件;必须知道NaOH固体的密度,则可计算NaOH固体的体积,然后与水的体积相加就可求出溶液的体积;体积是不可以相加的,必须知道NaOH溶液的密度,通过溶液的质量求出溶液的体积。整个过程中,他们不仅仅用自己的脑子去想,而且用耳朵去听,用嘴巴去说,用彼此的心灵去相互碰撞。直到他们达成共识,共享成功后,我再给出练习所缺条件溶液的密度,同学们再次进行计算,他们就不仅仅领悟了物质的量浓度的概念,还掌握了溶液体积的计算方法。乘胜追击的几个判断题的设计在学生已有的认知基础上,启发学生总结溶液稀释和体积分割时对物质的量浓度的影响及溶

29、液中溶质的微粒种类,即为后面的“当堂反馈”作好铺垫,又达到了升华概念的目的,使学生的认知结构更为丰富。在他们享受成功喜悦之际,我随即会对他们抱以更高的期望。探究二、物质的量浓度与溶质的质量分数的关系:物质的量浓度与溶质的质量分数都是表示溶液组成的物理量,他们之间有怎样的区别与联系呢?新课程标准中强调:在学科教学中要培养学生比较、归纳、推理的能力。我请同学们自行设计表格将两个物理量进行对比。相信他们很快就能从两者的“溶质的单位、溶液的单位、计算公式”作出比较。事物之间都是相互联系的,对感性认识强于理性认识的绝大多数学生来说,两个物理量间转换关系的建立存在着较大难度。于是我为学生准备了密度为1.3

30、8 g/cm3的40的NaOH溶液,当他们经过具体化、形象化的转换,再采用由特殊到一般的归纳方法,将所有的数据换成字母进行推导,抽象的公式随即而生。拓展升华成功的喜悦会再一次触及他们,而课本知识此时一定已不能满足他们的需求,于是我对教材内容进行了拓展升华。充分利用教学辅助手段多媒体投影,为学生提供了物质的量浓度在工业生产、医疗保健、环境监测和科学实验等方面的应用,使学生从中体验化学科学的发展对当代社会可持续发展的重要意义。与本节知识相关网站的提供,供学生课后进行延伸性学习,促使其萌发新的学习动机。以上这些就是我本节课的教学设想,敬请各位专家、评委老师们批评指正,谢谢!离子反应(第一课时说课稿)

31、各位评委老师大家好!我要说课的内容是离子反应,下面我将从教材,教法,学法,教学程序设计四个方面对本节课作如下说明:一.说教材1.教材的地位与作用:本节课是人教版化学必修1,第二章,第二节的第一课时的内容。本节是学生认识离子反应和离子方程式的起始课。从教材的体系看,它是初中学习溶液导电性实验、酸碱盐电离知识的延续和深化,又是学习电解质溶液理论知识的基础,所以从体系看起承上启下的作用。从研究方法看,它是研究化学反应分类方法的补充以及从本质分析化学反应的必备技能,是中学生现在及至以后学习化学、从事化学专业的知识和能力的重点。2.教学目标:(1)知识目标:A. 了解电解质的概念;B.引导学生能够从电离

32、的角度概括出酸,碱,盐的本质;C.使学生了解到电解质在溶液中所起反应的实质。(2) 能力目标:通过演示实验和动画模拟训练学生的观察能力、分析能力,概括能力(3) 情感目标:激发探索研究物质和理论的兴趣,在探究过程中进行一丝不苟、实事求是的科学态度的教育,引导学生透过现象认识事物的本质。3.教材的重,难点:(1)重点:理解电解质,电离的定义,会用电离方程式表示物质的电离过程,从电离角度概括出酸,碱,盐的本质。(2)难点:用电离方程式表示物质的电离过程,对酸,碱,盐本质的理解。二.说教法本节课主要采用问题探究法,即以问题为切入口,追踪变化的本质,解释疑惑。它有利于培养学生发现问题、提出问题、探究问

33、题的能力。采用这种方法意在渗透探究问题的方法,为学生开展探究性学习创造必要的条件。限于新高一学生的能力,本节课主要以启发性教学、计算机辅助教学为手段,充分调动学生的多种感官。三. 说学法充分运用实验和多媒体教学手段,尽可能增加实验可见度,加强感性认识;利用计算机软件的动画模拟实验,引导学生进行全面观察,理解微观本质。四.说教学过程1提出问题,引导探究演示溶液导电性实验,观察分析,同时展示多媒体教学软件,从微观领域明确溶液导电的本质-溶液中存在自由移动的离子。在此基础上,介绍氯化钠,硝酸钾,氢氧化钠等固体分别加热至溶化后能导电,这样很顺利的引出电解质的概念。然后通过介绍氯化钠在水中的溶解和电离,

34、引出氯化钠电离方程式的书写,以及HCl、H2SO4、HNO3三种酸的电离方程式,从电离的角度得出酸的定义。最后安排“思考与交流”活动,引导学生从电离的角度概括出碱和盐的本质。2、 通过上面的讨论,使学生了解到电解质在溶液里所起反应的实质是离子之间的反应后,即可很自然地转入到对离子反应的讨论。3、 巩固练习,理解内化能够很快地辨别出那些物质是电解质,能够正确地书写电离方程式,能够运用定义辨别出酸,碱,盐。4、 布置作业,应用迁移结合本节知识,课后讨论离子方程式的书写方法。离子反应(第二课时离子反应及其发生的条件说课稿)尊敬的各位评委、各位老师:大家好!我是来自 中学的 ,今天我说课的内容是人教版

35、高中化学必修一第二章第二节内容离子反应第二课时,我将从教材分析、学情分析、教学教法分析、过程分析、效果预测和板书设计六个方面进行我的说课。一、教材分析1、在教材中的地位普通高中化学新课程标准明确指出:学生要能通过实验认识离子反应及其发生条件,会正确书写离子反应方程式,了解常见离子的检验方法。离子反应是落实普通高中化学新课程标准要求,即“知道酸、碱、盐在溶液中发生电离,通过实验事实认识离子反应及其发生的条件”的一个内容贯穿于中学化学教材的始终,它紧随在“从实验学化学”、“物质的分类”之后,中学化学中要学习许多重要元素及其化合物的知识,都涉及到离子反应及其方程式的书写,是人们认识物质性质的一个重要

36、途径。本节课既是对初中化学相关内容的提升与拓展,又为学习元素及其化合物奠定了基础,同时是历年高考考察的重点和热点内容。2、三维目标知识与技能:(1)认识离子反应的本质,形成离子反应的概念;(2)掌握离子反应发生的条件及离子方程式的书写方法过程与方法:(1)先通过复习电离方程式的书写入手,再通过学生自主探究实验引入离子反应的本质和复分解型离子反应发生的条件;(2)再由学生阅读课本,总结离子反应方程式的书写步骤 ,老师引导再次规范书写步骤,以酸碱中和反应练习离子反应方程式的书写;(3)最后学生自己总结本节课学习的知识。情感态度与价值观:(1)通过合作探究,培养学生团结协作的团队意识;(2)通过小组

37、合作自主、合作、探究,提高学生观察、感受、分析、判断的能力。3、教学重点、难点:重点:1、掌握离子反应发生的条件;2、 掌握离子方程式的书写方法。难点:如何正确书写离子方程式二、学情分析学生知识状况:学生在初中学习了复分解反应、部分物质的溶解性表,对酸、碱、盐在水溶液中的电离等知识储备学生能力状况:通过初中实验及前面的学习,学生已经具备一定得实验能力、观察能力、分析问题的能力和初步解决问题的能力,但是学生应用知识、迁移知识、挖掘信息的能力较差,有待提高。学生心理状况:困惑的是学生刚进高一,元素化合物知识不丰富,电离理论又没有学习,加上学生基础薄弱,对方程式掌握不够牢固,教材不涉及强、弱电解质和

38、非电解质的概念,对于哪些物质可以拆、哪些物质不可以拆,单纯的依靠“易溶的”、“易电离的”去统领,学生理解不透彻,因此学习本节知识对学生来说具有相当的难度。三、教法与学法分析教法分析:以小组实验探究的方法为主导,学生自主学习、讨论、归纳研究 综合运用多媒体教学、观察法、讨论法等方法。以“提出猜想实验探究 实验验证 讨论得出结论”为主线。学法分析:在教师的引导下,学生主动参与、动手实验、团结合作、讨论交流、归纳总结。具体安排:将全班同学分为9个小组,每小组6人,把动手能力和思维能力较强的学生分别搭在各小组中起到带头作用。四、教学过程(一)回顾旧知、做好准备【复习导入】写出下列物质的电离方程式:(学

39、生先独立思考、翻书、讨论,把答案写下来,小组内相互批阅、指出不足)H2SO4 、NaOH、Na2CO3、Na2SO4 、BaCl2、Ca(OH)2(课件展示正确答案)【投影】(二)实验探究、掌握新知【实验探究1】 将2ml的Na2SO4溶液分别加入2ml的稀KCl溶液和2ml的BaCl2溶液中,观察现象,分析反应的本质,哪些离子参与反应?(先小组实验,依次记录实验现象、完成表格中的内容,自由发言,其它同学补充,不得重复)(课件展示)【投影】通过实验思考 1、什么是离子反应?2、实验(2)中的Ba2+和SO42-为何减少了?离子反应的本质是什么?(学生自由发言结束后课件展示)【投影】【实验探究2

40、】1、向盛有2mLCuSO4溶液的试管中加入2mLNaOH溶液。2、向盛有2mLNaOH稀溶液的试管中滴入几滴酚酞溶液 ,再用滴管向试管里慢慢滴入稀盐酸至溶液恰好变色为止。3、向盛有2mLNaCO3溶液的试管里加入1- 2mL稀盐酸。(阅读课本P33页实验2-3,先小组实验,依次记录实验现象、完成表格中的内容,自由发言,其它同学补充,不得重复)(课件展示)【投影】通过实验思考: 3、复分解型离子反应发生的条件是什么?4、离子反应的特点是什么?(结合实验,归纳出相应结论,自由发言,其它小组补充,不得重复)(学生自由发言结束后课件展示)【投影】思考:实验Na2SO4溶液和BaCl2溶液反应的实质B

41、a2+SO42- =BaSO4是如何书写出来的?要求:阅读课本P32页内容,先独立思考,在草稿纸上解答完后在小组内讨论和交流,本组形成统一结论,然后自由口头发言,其它同学可以补充、纠错、不要重复。【投影并讲解】写出Na2SO4与BaCl2反应的离子方程式。(学生归纳发言后展示课件、全班齐读)【投影】离子方程式的书写步骤(三)学以致用、能力提升要求:先独立思考,在草稿纸上解答完后在小组内讨论和交流,本组形成统一结论,派代表上台展示,其它同学可以补充、纠错、不要重复。(6分钟)【课堂训练】1、写出下列反应的离子方程式(1)实验室制备CO2 (2)Fe与稀HCl反应制H2【检测】2、写出下列反应的离

42、子方程式(1)氢氧化钠溶液与盐酸反应 (2)氢氧化钾溶液与硫酸反应(先独立思考,按照书写四大步骤,解答完后在小组内讨论和交流,形成统一结论,上台投影展示,其它同学补充、纠错)(学生展示成果结束后课件展示)【投影】【成果汇报】通过这节课的学习,谈谈你的收获!在本节课学到了哪些知识?在本节课的学习中你认为最有用的学习方法是什么?要求:先独自回忆本节课所学知识,将其要点写下来,进行小组交流,派代表在全班展示,阐述所学到的重要知识点,同学们进行补充(课件展示小结)五、效果预测通过这样教学过程的实施,将难点建立在实验探究基础上进行分散,能学生易于理解和掌握,既培养了学生实验探究的能力,又突显了重点,突破

43、了难点,能够达到预期的教学目标。六、板书设计(一)、离子反应1、概念:有离子参加的反应2、离子反应的本质是:离子之间的相互作用。3、复分解型离子反应发生的条件是生成沉淀、放出气体、生成弱电解质(弱酸、弱碱、水)4、离子反应的特点:使实际参加反应的离子浓度减少。(二)、离子方程式1、定义:用实际参加反应的离子符号表示离子反应的式子。2、书写步骤(1)“写”:必须正确写出化学方程式;Na2SO4 + BaCl2 = BaSO4+2NaCl(2)“拆”:把 在水溶液中易溶于水且易电离的物质写成离子形式,2Na+ + SO42- + Ba2+ + 2Cl- = BaSO4+ 2Na+ + 2Cl-沉淀

44、、气体、水、单质、氧化物、弱酸、弱碱等不能拆;(3)“删”:删去两边不参加反应的离子;2Na+SO42-+Ba2+2Cl- = BaSO4+2Na+2Cl-(4)“查”:检查电荷守恒和质量守恒。Ba2+SO42- = BaSO4以上这些就是我本节课的教学设想,敬请各位专家、评委老师们批评指正,谢谢!氧化还原反应说课稿各位评委老师,上午好!我是 号考生,我今天说课的题目是氧化还原反应。我主要从教材分析、学情分析、教学方法与策略 、教学过程、板书设计等几个步骤向大家详细地讲解我对这节课的安排。一、教材分析教材的地位和作用“氧化还原反应”是人教版高中化学必修1第二章第三节的内容。对于整个氧化还原反应

45、体系,本节课的教学处于承上启下阶段,既复习了初中的基本反应类型及氧化反应、还原反应的重要知识并以此为铺垫展开对氧化还原反应的较深层次的学习,还将是今后联系元素化合物知识的重要纽带。氧化还原反应的知识是高中化学的重要理论知识,不仅是本章的教学重点,也是整个高中化学的教学重点。二、学情分析从知识层面看,学生已经有了一定的积累,主要包括四种基本反应类型;能够正确标出化学式中任意元素的化合价;能够正确表示出原子及离子核外电子排布;并且掌握了分类的思想。从能力上看,完全具备自主预习、积极思考和在相互讨论中自己发现问题、分析问题、解决问题的能力。从心理分析,既然运用已有知识做铺垫,那么在一定程度上可以减少

46、学生对新知识的畏惧,轻松地在教师引导下来层层递进的推进的学习新知识。三、教学目标根据课程标准的要求、教材的编排意图及高一学生的特点我拟定如下教学目标:知识与技能目标:(1)初步掌握根据化合价的变化的观点分析氧化还原反应的方法;(2)学会用化合价的变化这个判断依据来判断氧化还原反应;(3)掌握用电子转移的观点分析氧化还原反应。过程与方法目标:体验氧化还原反应从得氧失氧的原始特征到化合价升降的表面现象再到电子转移的本质原因层层推进,逐步深入的发展过程,通过对氧化还原反应的特征和本质的分析,学习由表及里以及逻辑推理的抽象思维方法。情感态度价值观目标:通过氧化和还原这一对典型矛盾,认识它们既对立又相互

47、依存的关系,深刻体会对立统一规律在自然现象中的体现,树立用正确的观点和方法学习化学知识。重点难点氧化还原反应从得氧失氧的原始特征到化合价升降的表面现象再到电子转移的本质原因层层推进、逐步深入的发展过程是对氧化还原反应概念认识的一次质的飞跃,是一个由形象思维向抽象思维过渡的过程,对培养学生的抽象思维方法具有重要意义,为此确定本节课的教学重点为对氧化还原反应的认识过程的理解和掌握。又因为从形象思维向抽象思维过渡的过程,跨度比较大,尤其学生对物质结构的知识了解不多,有关共用电子对偏移的知识比较陌生,分析氧化还原反应中的电子转移(尤其是偏移)会有一定的困难。所以从电子转移角度认识氧化还原反应确定为本节课的难点,即氧化还原反应的本质。四、

展开阅读全文
相关资源
相关搜索

当前位置:首页 > 教育专区 > 小学资料

本站为文档C TO C交易模式,本站只提供存储空间、用户上传的文档直接被用户下载,本站只是中间服务平台,本站所有文档下载所得的收益归上传人(含作者)所有。本站仅对用户上传内容的表现方式做保护处理,对上载内容本身不做任何修改或编辑。若文档所含内容侵犯了您的版权或隐私,请立即通知淘文阁网,我们立即给予删除!客服QQ:136780468 微信:18945177775 电话:18904686070

工信部备案号:黑ICP备15003705号© 2020-2023 www.taowenge.com 淘文阁