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无机化学教学大纲(本科)(1).doc》由会员分享,可在线阅读,更多相关《无机化学教学大纲(本科)(1).doc(59页珍藏版)》请在taowenge.com淘文阁网|工程机械CAD图纸|机械工程制图|CAD装配图下载|SolidWorks_CaTia_CAD_UG_PROE_设计图分享下载上搜索。
1、Four short words sum up what has lifted most successful individuals above the crowd: a little bit more.-author-date无机化学教学大纲(本科)(1)无机化学教学大纲无机化学教学大纲课程编码 课程名称:无机化学学分: 学时: 144 说明一、课程的地位、作用及目的 无机化学是高等院校化学系各专业的第一门必修基础课程。它对于学生的专业课程学习起着承先启后的作用。该课程的讲授内容,既要立足于中学化学知识,又要为化学各专业后继课程准备必需的基础知识。 本课程的目的,是通过理论教学和实践教学,
2、使学生掌握无机化学的基础知识,了解研究无机化学的一般方法和学科发展的动态,培养学生基本的实验技能和建立科学的思维方法。二、课程教学的基本要求本课程的教学环节包括课堂讲授,学生自学,讨论课、实验、习题、答疑和期中、期末考试。通过本课程的学习使学生掌握物质结构、元素周期律、化学热力学、化学平衡(酸碱平衡、沉淀溶解平衡、氧化还原平衡,配合离解平衡)和化学反应速率等基本概念和基本理论知识;理解和掌握重要元素及其化合物的结构、性质、反应规律和用途,训练和培养学生科学思维能力和分析问题解决问题的能力,指导学生掌握正确的学习方法和初步的科学研究方法,帮助学生树立辨证唯物主义观点;为后继课程的学习打下坚实的基
3、础。三、教学方法、手段的建议教师要运用启发式教学方法,注重在教学中实践“以学生为主体,以教师为主导”的素质教育指导思想,充分运用多媒体教学、网络教学等多元化、全方位的教学手段,努力提高教学质量。四、考核方式 本课程分两学期讲授,第一学期讲授化学基础理论,第二学期讲授元素化学,每学期考核一次,考核成绩由平时成绩20%+期末考试(闭卷)成绩80%组成。五、建议学时分配(共计144学时)教学内容讲课学时备注绪论1第1章:原子结构与元素周期系8第2章:分子结构8第3章:晶体结构4第4章:化学热力学基础8第5章:化学平衡6第6章:化学动力学基础6第7章:水溶液 4第8章:酸碱平衡 6第9章;沉淀平衡4第
4、10章:电化学基础8第11章:配合物与配位平衡8第12章:氢和稀有气体2第13章:卤素6第14章:氧族元素6第15章:氮磷砷6第16章:碳硅硼8第17章:非金属元素小结4第18章:金属通论2第19章:s区金属5第20章:p区金属8第21章:ds区金属6第22章:d区金属(一)10复习10共计144课程的基本内容及学时分配绪论 学时 1教学基本要求介绍本课程的学习内容、目的、任务和方法。重点与难点介绍本课程的学习内容教学内容化学是研究物质组成、结构、性质和变化的科学;无机化学研究的对象、发展和前景;学习无机化学的方法。第1章 原子结构和元素周期律 学时 8教学基本要求 掌握氢原子光谱,玻尔原子模
5、型;了解核外电子运动的特殊性,理解波函数和电子云图形;掌握电子层、电子亚层、能级、能级组、电子云、原子轨道等概念,理解四个量子数的量子化条件及其物理意义;掌握近似能级图,按照核外电子排布原理,写出一般元素的原子电子构型;理解原子结构与元素周期律间的关系;掌握各类元素电子构型的特征;掌握电离能、电子亲合能、电负性等概念,了解它们与原子结构的关系;通过了解人类对原子结构的认识历史,培养科学的思维方法。重点与难点重点:波函数和原子轨道,四个量子数,波函数的径向分布图和角度分布图,几率密度和电子云,电子云角度分布图。难点:波函数的径向分布图和角度分布图,几率密度和电子云,电子云角度分布图。教学内容 元
6、素、原子序数和元素符号,核素、同位素;相对原子质量:原子质量和平均原子质量,相对原子质量测定方法;相对分子质量和式量;电子发现、卢瑟福原子模型、爱因斯坦光子学说、核外电子运动的量子化特征;氢原子光谱,玻尔理论,能级概念;核外电子运动的波粒二象性,德布罗意关系式,海森堡测不准原理;核外电子运动状态的描述:薜定谔方程(只简单介绍公式),波函数和原子轨道,四个量子数,波函数的径向分布图和角度分布图,几率密度和电子云,电子云角度分布图和几率径向分布图;基态原子电子组态:屏蔽效应,钻穿效应,近似能级图,电子层与电子亚层,构造原理;原子核外电子排布规律;原子结构与元素周期系的关系:元素性质的周期性;元素周
7、期表:长周期与短周期、主族与副族,原子的电子构型与元素的区分;元素性质及其变化的周期性:原子半径、电离能、电子亲合能、电负性、氧化态;元素的金属性和非金属性变化规律。第2章 分子结构 学时 8教学基本要求 掌握离子键和共价键理论的基本内容;理解物质性质与其分子结构的关系;定性了解同核双原子分子的分子轨道理论;掌握化学键、分子间力和氢键的概念、特征,搞清价键力、分子间力和氢键的区别。重点与难点重点:共价键理论,杂化轨道理论。难点:杂化轨道理论,共轭大键。教学内容 离子键理论:离子键的形成及其能量变化,离子键的特征与本质,晶格能,单键的离子性百分数;共价键理论:经典共价键理论(电子配对法),路易斯
8、结构式;现代价键理论:共价键的饱和性和方向性;键和键;价层电子互斥模型(VSEPR);杂化轨道理论要点;SP、Sp2、sp3杂化;等性杂化和不等性杂化;共轭大键;等电子体原理;分子轨道理论:分子轨道的含义,分子轨道的形成,组成分子轨道三原则(对称性原则,最大重叠原则和能量近似原则),成键轨道和反键轨道,简单双原子分子轨道能级图,分子轨道中的电子排布,键级;化学键类型;化学键参数:键能、键长、键角、键的性质;分子的性质:极性分子和非极性分子;分子偶极矩,分子的磁性;分子间力和氢键:范德华力(取向力、诱导力、色散力)及其特点;氢键的形成与本质,氢键的方向性和饱和性;分子间力和氢键对物质性质的影响。
9、第3章 晶体结构 学时 4教学基本要求 掌握各类晶体的特征;掌握晶体类型与物质性质的关系;掌握晶格能和原子化热的概念及有关应用;理解离子极化概念及其应用;了解原子半径、离子半径的定义及其对化合物性质的影响。重点与难点重点:晶胞基本特征,离子晶体及结构模型。难点:离子的极化作用和变形性,离子的极化率,金属晶体的紧密堆积模型。教学内容 晶体特征:晶体、晶系、晶格(简单立方、面心立方、体心立方)、晶胞,晶体的各向异性,晶胞中原子的坐标与计数,素晶胞与复晶胞;离子晶体:离子晶体的特征,离子晶体结构模型(NaCl型、CsCl型、ZnS型、CaF2型TiO2型);离子半径,晶格中离子配位数与离子半径比之间
10、的关系;离子电荷与构型,离子的极化作用与变形性,离子的极化率,离子极化对化合物键型和化合物性质的影响;分子晶体(干冰和水);原子晶体(金刚石和石墨);同质多晶现象和类质同晶现象;金属键和过渡键型:金属原子化热,金属键的形成和特征,自由电子,能带理论;金属晶体:金属晶体的特征,金属晶体的堆积模型(面心、体心、六方堆积);原子半径(范德华半径、共价半径、金属半径)。第4章 化学热力学基础 学时 8教学基本要求 掌握状态和状态函数,焓和焓变的概念,自由能和熵及它们的变化的初步概念。会应用盖斯定律进行计算。会从物质的热力学函数表中查fH0、fG0和S0,并用于计算在标准状态时反应的焓变、自由能变和熵变
11、;初步学会用自由能变化来判断化学反应的方向;理解化学反应等温式的含义,会应用其求算rG和平衡常数K;根据吉布斯亥姆霍兹公式理解G与H及S的关系,会判断反应方向并能分析温度对化学反应自发性的影响。重点与难点重点:热力学第一定律和热化学:焓、焓变、反应热、恒容和恒压反应热;热化学方程式,盖斯定律及其应用;吉布斯亥姆霍兹公式:GH - TS公式,化学反应等温式。难点:热化学方程式,盖斯定律及其应用;熵、自由能;吉布斯亥姆霍兹公式:GH - TS公式。教学内容 热力学常用术语:系统(体系)与环境、系统的性质和状态函数;物质的量;摩尔和摩尔质量;浓度(物质的量浓度、质量分数、体积分数、质量浓度等)及其换
12、算;气体:气体状态方程,分压定律和扩散定律;气态物质分子量的测定;液体的蒸气压、沸点,克劳修斯-克拉贝龙方程;热力学第一定律和热化学:焓、焓变、反应热、恒容和恒压反应热;热化学方程式,盖斯定律及其应用;标准状态,生成热,溶解热,水合热及其应用;化学反应的方向:反应的自发性;混乱度和熵,熵变,标准熵;吉布斯自由能,自由能变和标准生成自由能;化学反应等温式;吉布斯亥姆霍兹公式;温度对自由能变化影响的分析;热力学分解温度。第5章 化学平衡 学时 6教学基本要求 掌握化学平衡的概念,理解平衡常数的意义;掌握有关化学平衡的计算;熟悉有关化学平衡移动原理及其应用。重点与难点重点:化学平衡常数难点:有关化学
13、平衡常数的计算教学内容 可逆反应和化学平衡,化学平衡的意义;标准平衡常数和实验平衡常数;化学平衡定律,Kc与Kp的关系,多重平衡规则;化学平衡的移动:浓度、压力、温度对化学平衡的影响;勒夏特里原理。第6章 化学动力学基础 学时 6教学基本要求 掌握化学反应速率的概念及反应速率的实验测定;了解基元反应、复杂反应、反应级数、反应分子数的概念;掌握浓度、温度及催化剂对反应速率的影响;了解速率方程的实验测定和阿累尼乌斯公式的有关计算;初步了解活化能的概念及其与反应速率的关系。重点与难点重点:速率方程和速率常数,反应级数及其测定;反应机理,基元反应和复杂反应,反应分子数;质量作用定律,反应速率规律与反应
14、机理的关系。难点:速率方程和速率常数,反应级数及其测定;阿累尼乌斯公式的有关计算。教学内容 化学反应速率的表示法,平均速率和瞬时速率;化学反应速率的实验测定;反应进度;浓度对化学反应速率的影响:速率方程和速率常数,反应级数及其测定;反应机理,基元反应和复杂反应,反应分子数;质量作用定律;由反应机理推导实验速率方程;温度对化学反应速率的影响:阿累尼乌斯公式,活化能和活化分子;碰撞理论和过渡态理论;催化剂对化学反应速率的影响。第7章 水溶液 学时 4教学基本要求熟练掌握溶液的浓度和溶解度的概念和有关计算,理解非电解质稀溶液通性并掌握有关计算,了解表观电离度,活度系数、离子强度及相互关系。重点与难点
15、重点:溶液的浓度和溶解度,非电解质稀溶液通性。难点:溶液的渗透压及有关计算教学内容 溶液的浓度和溶解度,相似相溶原理;非电解质稀溶液通性:溶液的蒸气压下降拉乌尔定律,溶液的凝固点下降,溶液的沸点上升,溶液的渗透压,稀溶液的依数性;阿累尼乌斯的电离理论,强电解质溶液,表观电离度,活度系数、离子强度及相互关系。第8章 酸碱平衡 学时 8教学基本要求 了解酸碱理论发展的概况,掌握酸碱的质子理论;掌握溶液酸度的概念和pH值的意义,熟悉pH与氢离子浓度的相互换算。了解溶液pH的近似测定。了解拉平效应和区分效应;能应用化学平衡原理分析水、弱酸、弱碱的电离平衡;掌握同离子效应、盐效应等影响电离平衡移动的因素
16、;熟练掌握有关离子浓度的计算;理解缓冲溶液的组成;缓冲作用原理;缓冲溶液的性质。掌握缓冲溶液pH值的计算;了解各种盐类水解平衡的情况和盐溶液pH值的计算;重点与难点重点:一元弱酸弱碱的电离平衡,缓冲溶液, 难点:一元弱酸弱碱的电离平衡,缓冲溶液教学内容 布朗斯特的酸碱质子理论,路易斯的电子论;溶液酸碱性:水的电离及离子积常数,溶液的酸度,pH值;电解质的电离:一元弱酸弱碱的电离平衡,电离常数,解离度,稀释公式;拉平效应和区分效应;多元弱酸和多元碱的电离;同离子效应;缓冲溶液及其pH值的计算方法,缓冲溶液的选择与配制,生物体内的缓冲作用;盐类水解:水解常数和水解度,盐溶液pH值的计算,多元弱酸盐
17、和多元弱碱盐的水解(分步水解),盐类水解的实质和影响水解平衡的因素;第9章 沉淀平衡 学时 4教学基本要求掌握Ksp的意义及溶度积规则;掌握沉淀生成,溶解或转化的条件;熟悉有关溶度积常数的计算。重点与难点重点:沉淀的生成与溶解难点:溶度积规则及应用教学内容 沉淀溶解平衡:溶度积常数,溶度积和溶解度,溶度积原理(规则),同离子效应和盐效应;沉淀的生成;沉淀的溶解;分步沉淀;沉淀的转化;有关溶度积一些应用和计算。第10章 电化学基础 学时 8教学基本要求 牢固掌握氧化还原反应的基本概念,熟练掌握氧化还原反应的配平方法;理解电极电势的意义,能运用标准电极电势来判断氧化剂和还原剂的强弱,氧化还原反应的
18、方向和计算平衡常数;会用能斯特方程式来讨论离子浓度改变时对电极电势和氧化还原反应的影响,以及介质的酸度对氧化还原反应的影响,并能进行简单的计算;了解电能和化学能互变的规律,掌握有关电池和电解池的一些概念(正极,负极,阴极,阳极),认识原电池和电解池的作用机理及电解产物析出的一般规律。重点与难点重点:氧化还原反应方程式的配平,标准电极电势。难点:能斯特方程的应用,pH电势图及其应用。教学内容 氧化还原反应的基本概念:氧化还原反应,氧化和还原,氧化剂和还原剂;氧化数(氧化值、氧化态),氧化还原半反应式,氧化还原反应方程式的配平(氧化数法,离子电子法);原电池和电极电势:原电池(组成、电极反应、电池
19、反应、表示方法),电极电势(形成机理、影响因素);标准电极电势:标准氢电极,标准电极电势;标准电极电势的应用(判断氧化剂和还原剂的强弱,判断氧化还原反应的方向,计算平衡常数,标准电极电势应用的条件);电动势;影响电极电势的因素:能斯特方程,能斯特方程的应用(离子浓度和介质的酸度对电极电势及氧化还原反应的影响等);pH电势图、元素电势图及其应用;化学电源和电解:化学电源(干电池,燃料电池,铅蓄电池)简单介绍;原电池和电解池,电解原理。第11章 配合物与配位平衡 学时 8教学基本要求掌握配合物的基本概念和配位键的本质;能应用配合物价键理论解释一些实例;了解螯合物的特征;掌握配合物稳定常数的意义和应
20、用,能熟练进行有关计算;了解配合物形成时的性质变化。重点与难点重点:配合物的基本概念,配合物的稳定性。难点:有关稳定常数的计算。教学内容 配合物的基本概念:定义、组成、配位数、命名;配合物的异构现象(结构异构、几何异构、对映异构);配合物的价键理论:价键理论(配位键的本质,中心原子的杂化轨道和配离子的空间构型,高自旋和低自旋配合物,离域键,电中性原理),价键理论的应用和局限性;配合物的晶体场理论:中心离子d 轨道分裂(八面体场、四面体场),分裂能及其影响因素;晶体场稳定化能;晶体场理论对配合物颜色、磁性、水合热等变化规律的解释;配合物的稳定性:稳定常数,逐级稳定常数;稳定常数的应用(判断反应的
21、方向,计算配位平衡体系各物质的浓度,讨论难溶盐的生成和溶解的可能性);影响配合物在溶液中的稳定性的因素;配合物形成时物质性质的变化:颜色、溶解度、电极电势、酸碱性等变化;螯合剂乙二胺、EDTA等;配合物的重要应用;生命元素。第12章 氢 希有气体 学时 2教学基本要求 掌握氢的物理性质和化学性质;了解希有气体发现史;了解希有气体的性质,用途,存在以及从液态空气中分离它们的方法;了解希有气体化合物的性质和结构特点。重点与难点重点:氢化物,希有气体化合物的性质和结构。难点:希有气体化合物的性质和结构教学内容 氢:氢的发现、存在与物理性质;氢的同位素(11H, 21H, 31H),正氢和仲氢;氢的化
22、学性质,氢化物(共价型、离子型、金属型);氢能源;希有气体:希有气体发现史;希有气体原子结构,性质和用途,希有气体的存在和从空气分离它们的方法;稀有气体化合物;第13章 卤 素 学时 6教学基本要求 掌握卤素及其重要化合物的结构、性质、制备和用途,卤素的通性和特性;熟悉卤素单质和次卤酸及其盐发生歧化反应的条件和递变规律;能较熟练地用元素电势图判断卤素及其化合物各氧化态间的转化关系;了解拟卤素,多卤化物和卤素互化物。重点与难点重点:氢卤酸,卤素含氧酸盐。难点:含氧酸盐的氧化性、稳定性、酸性等变化规律教学内容 卤素通性:卤素的存在,原子结构特点,成键特征,氧化态;卤素单质:物理性质,化学性质,制备
23、和用途;卤化氢和氢卤酸:制备、性质和用途;氟化氢的特殊性;卤化物,卤素互化物,多卤化物;卤素元素电势图;歧化反应;卤素的含氧化合物:卤素的氧化物,卤素的含氧酸(次卤酸、亚卤酸、卤酸、高卤酸)及其盐的氧化性、稳定性、酸性及其变化规律;卤素含氧酸根离子的结构;拟卤素:拟卤素和卤素性质的对比;氰、氢氰酸和氰化物;硫氰和硫氰酸盐。第14章 氧族元素 学时 6教学基本要求 熟悉氧化物的分类;掌握氧、臭氧、氧化物及过氧化物的结构和性质;掌握硫的氢化物、氧化物、重要的含氧酸及其盐的结构、性质、制备和用途;一般了解硒和碲。重点与难点重点:过氧化氢,硫的含氧酸及其盐。难点:硫的含氧酸及其盐的结构和性质教学内容
24、氧族元素的通性,氧族存在,氧族元素的电势图;氧和臭氧:氧的成键特征和价键结构;单线态氧及其性质;氧化物(酸碱性和两性);臭氧(存在、结构、性质和在自然界中的作用);过氧化氢:结构、制备、性质和用途;硫及其化合物:硫的同素异形体,硫化物和多硫化物,硫的含氧化合物(二氧化硫、亚硫酸及其盐、三氧化硫、硫酸及其盐、硫代硫酸钠、连二亚硫酸钠、焦硫酸及其盐、过硫酸及其盐、连多硫酸);硫的其它化合物(二氯化二硫、卤磺酸);硒和碲:硒和碲的同素异形体,氢化物,氧化物和含氧酸及其盐。第15章 氮 磷 砷 学时 6教学基本要求 熟悉氮在本族元素中的特殊性;掌握氮、磷以及它们的氢化物,含氧酸及其盐的结构、性质、制备
25、和用途;熟悉本族元素及其化合物的主要氧化态间的转化关系及递变规律。重点与难点重点:氨、铵盐、氨的衍生物;氮含氧酸及其盐。磷的含氧酸盐难点:氮、磷各氧化态的氧化还原性教学内容 氮族元素的通性:原子结构特点,成键特征,氧化态,氮磷砷的电势图;氮及其化合物:氮的存在,氮气的结构、性质、制备和用途;氮的固定;氮的氢化物(氨、铵盐、氨的衍生物);氮的含氧化合物(氧化物、含氧酸及其盐);磷及其化合物:单质磷(存在、结构、性质、同素异形体、制备和用途),磷的化合物(氢化物、卤化物、硫化物、氧化物、含氧酸及其盐);砷:单质、氢化物、卤化物,氧化物及其水合物,硫化物和硫代酸盐。第16章 碳 硅 硼 学时 8教学
26、基本要求 掌握碳、硅、硼的单质、氢化物、卤化物、氧化物、含氧酸及其盐的结构和性质;通过硼及其化合物的结构和性质,熟悉硼的缺电子性以及它的成键特征;认识碳、硅、硼之间的相似性和差异性;了解硅酸和硅酸盐的结构与特性。重点与难点重点:碳酸盐的溶解性、水解性和热稳定性,硅烷,硼烷,硼的含氧酸及其盐。难点:硼化合物的结构教学内容 碳、硅、硼的存在,原子结构,成键特征,氧化态;碳及其化合物:碳的同素异形体(金刚石、石墨、无定形碳、C60),碳的性质和用途,活性炭的吸附和脱色作用;碳的化合物(一氧化碳、二氧化碳、碳酸及其盐、碳的硫化物和卤化物);硅及其化合物:单质硅的性质、制备和用途;硅烷、硅的卤化物和氟硅
27、酸盐、硅的含氧化合物(二氧化硅、硅酸、硅胶和硅酸盐,分子筛);硼及其化合物:单质硼的存在、结构、性质、制备和用途;硼的化合物(乙硼烷、硼氢配合物、卤化硼、氟硼酸、三氧化二硼、硼酸及其盐);三中心二电子键;硼、硅的性质相似性;碳化物、硅化物、硼化物:离子型化合物、金属型化合物、共价型化合物。第17章 非金属元素小结 学时 4教学基本要求 根据元素在周期表中的位置及原子结构的特点,理解和掌握非金属元素单质及其重要化合物的结构、性质及其变化规律;培养学生归纳、演绎、综合、概括的科学思维能力和分析解决问题的能力。重点与难点重点:氢氧化物的酸碱性及其规律;含氧阴离子的结构及其规律;含氧酸的强度及其规律,
28、非金属含氧酸盐的溶解性、水解性、热稳定性、氧化还原性及其规律。难点:含氧酸的强度及其规律,含氧酸盐的溶解性、水解性、热稳定性、氧化还原性及其规律。教学内容 非金属单质的结构和性质;分子型氢化物性质(热稳定性、还原性、水溶液酸碱性和无氧酸的强度);非金属含氧酸:氢氧化物的酸碱性及其规律;含氧阴离子的结构及其规律;含氧酸的强度及其规律;非金属含氧酸盐的溶解性、水解性、热稳定性、氧化还原性及其规律;P区元素的次级周期性。第18章 金属通论 学时 2教学基本要求 了解金属结构和性质;掌握一般的金属冶炼及精练方法,并能用热力学函数fG判断金属从其化合物中被还原的可能性和难易程度;了解合金的基本类型和性质
29、。重点与难点重点:金属的物理性质,化学性质,提炼方法。难点:用热力学函数fG判断金属从其化合物中被还原的可能性和难易程度。教学内容 金属元素概述;金属的物理性质:金属光泽,导电导热性,延展性,密度,硬度,熔点;金属的化学性质:与非金属反应,与水、酸、碱、配位体反应,金属活泼顺序;金属的提炼:提炼方法(热分解法,热还原法,电解法);金属还原过程的热力学;金属精炼的方法(电解精炼,气相精炼,区域熔炼);合金:低共熔物,金属固溶体,金属化合物。第19章 s区金属 学时 5教学基本要求 掌握碱金属和碱土金属的存在、单质的性质、制备、用途;掌握碱金属和碱土金属氧化物的类型、结构、性质和用途;掌握碱金属和
30、碱土金属氢化物、氢氧化物、盐类的溶解性、酸碱性、热稳定性、氧化还原性等的变化规律;通过对比锂、镁的相似性等了解对角线规则。重点与难点重点:碱金属和碱土金属的冶炼方法,单质及重要化合物的结构和性质。难点:氧化物的结构和性质教学内容 碱金属和碱土金属的通性:原子结构,原子半径和离子半径,电离能,水化能,氧化态等;碱金属和碱土金属单质:存在和制备(电解熔盐法,热还原法,金属置换法,热分解法);单质的物理和化学性质;碱金属和碱土金属的化合物:氧化物(普通氧化物、过氧化物、超氧化物);氢氧化物(溶解性、碱性);氢化物(制备、还原性以及应用);盐类的性质(溶解性、焰色反应、形成结晶水合物、形成复盐、热稳定
31、性),常见重要盐(氯化物、硫化物、碳酸盐、硝酸盐、硫酸盐);配位化合物;对角线规则(Li-Mg, Be-Al, B-Si)。第20章 p区金属 学时 8教学基本要求 掌握铝、锡、铅、锑、铋单质及其重要化合物的性质和用途;了解化合物性质变化规律;理解铝的冶炼原理和方法;了解p区金属6s2电子的稳定性。重点与难点重点:铝和氢氧化铝,铝盐和铝酸盐,金属铝的冶炼,锡、铅、锑、铋重要化合物。难点:锗分族、砷分族元素及其化合物性质变化规律教学内容 元素的自然存在和基本性质;铝镓分族元素:铝的冶炼原理;铝的性质(亲氧性、两性);氧化铝和氢氧化铝;铝盐和铝酸盐;铝的卤化物和硫酸盐(AlCl3,硫酸铝和明矾);
32、铝和铍的相似性;锗分族:锗、锡、铅的冶炼、性质和用途;氧化物和氢氧化物(溶解性、酸碱性和氧化还原性);卤化物、硫化物、铅的含氧酸盐(溶解性、水解性、酸碱性和氧化还原性)。砷分族:锑、铋的存在、冶炼、性质和用途;氢化物、氧化物及其水合物(酸碱性和氧化还原性);卤化物、硫化物(颜色、溶解性、水解性、酸碱性和氧化还原性);p区金属6s2电子的稳定性。第21章 ds区金属 学时 6教学基本要求掌握铜、银、锌、汞单质的性质和用途;掌握铜、银、锌、汞的氧化物、氢氧化物及其重要盐类的性质;掌握Cu()、Cu();Hg()、Hg()之间的相互转化;掌握A和B;A和B族元素的性质对比。重点与难点重点:铜化合物、
33、银的化合物、Hg22+和Hg2+的相互转化;锌族配合物。难点:Cu()、Cu();Hg()、Hg()之间的相互转化。教学内容 铜族元素的通性:单质的冶炼、性质和用途;铜化合物(+1价态化合物氧化物、卤化物、硫化物、配合物,+2价态化合物氧化铜和氢氧化铜、卤化铜 、硫酸铜、硝酸铜、硫化铜,配合物),Cu()和Cu()的相互转化;银的化合物(氧化银、硝酸银、卤化银、配合物);三氯化金;IB族元素和IA族元素的性质对比;锌族元素的通性:单质的存在和冶炼、性质和用途;锌族元素主要化合物:氧化物和氢氧化物,硫化物,氯化物;Hg22+和Hg2+的相互转化;配合物;含镉、汞废水的处理;IIB族元素与IIA族
34、元素的性质对比。第22章 d区金属(一) 学时 10教学基本要求掌握过渡元素的结构特点;掌握重要过渡元素钛、钒、铬、锰、铁的单质及重要化合物的性质和用途;了解重要金属的冶炼原理。重点与难点重点:过渡元素的通性、第一过渡系元素的含氧酸盐和配合物性质。难点:铁、钴、镍的配合物教学内容 过渡元素的通性:金属性质(价电子构型,氧化态,原子和离子半径,电离能,电负性,原子化焓);单质的性质,氧化物及水合物的酸碱性,各元素不同氧化态化合物氧化还原稳定性,配位性,水合离子和含氧酸根的颜色,磁性及催化性;第一过渡系重要金属存在、发现、冶炼、性质、用途;钛()化合物(二氧化钛、四氯化钛、); 钛()化合物(三氯
35、化钛、硫酸钛);钛的鉴定;存在、冶炼、性质、用途;钒化合物的颜色,五氧化二钒,钒酸盐与多钒酸盐;钒的鉴定;存在、性质、用途;铬概述,铬()、()的化合物(氧化物和氢氧化物、铬酸盐、亚铬酸盐和重铬酸盐);锰概述,锰的自由能氧化态图;锰()、()、()、()化合物(氧化物和氢氧化物,锰()盐、二氧化锰、锰酸盐和高锰酸盐);铁系元素的基本性质,铁、钴、镍的重要化合物(氧化物和氢氧化物,硫酸盐,卤化物,配合物等)。教材及主要参考书1 北师大等校编.无机化学(上、下册).高等教育出版社.2003年第四版2 武汉大学等校编.无机化学(上、下册).高等教育出版社.1994年第三版3 金若水等.现代化学原理(
36、上、下).高等教育出版社.2003年8月4 大连理工大学无机教研室.无机化学.高等教育出版社.2001年第四版5 唐宗薰.中级无机化学.高等教育出版社.2003年5月6 庞锡涛.无机化学(上、下册).高等教育出版社.1995年5月7 杨德壬.无机化学(上、下册).高等教育出版社.1989年1月8 赵继周.高等无机化学.北京师范大学出版社.1987年7月9 华东师范大学.无机化学.华东师范大学出版社.1992年6月10 王志林等.无机化学学习指导.科学出版社.2002年5月11 刘新锦等.无机元素化学.科学出版社.2005年1月12 北京大学.大学基础化学.高等教育出版社.2003年6月13 徐家宁.无机化学例题与习题.高等教育出版社.2000年3月14 陈寿椿.重要无机化学反应.上海科学出版社.1982年7月15关鲁雄.高等无机化学. 高等教育出版社.2004年16Gary L.Miessler and Donald.TarrInorganic Chemistry Third Edition, Pearson Education Asia Limited and Higher Education Press(2004).主要网络教学资源:吉林大学无机化学精品课程网站:北京大学无机化学教学网站:-