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湘教版五年级上册科学演示实验教案.doc》由会员分享,可在线阅读,更多相关《湘教版五年级上册科学演示实验教案.doc(118页珍藏版)》请在taowenge.com淘文阁网|工程机械CAD图纸|机械工程制图|CAD装配图下载|SolidWorks_CaTia_CAD_UG_PROE_设计图分享下载上搜索。
1、Four short words sum up what has lifted most successful individuals above the crowd: a little bit more.-author-date湘教版五年级上册科学演示实验教案湘教版五年级上册认识我们自己单元1、比较吸进的气体和呼出的气体分组实验教学目标1、通过指导阅读资料及实验分析,初步探究人体吸入的空气和呼出的气体中氧气与二氧化碳的含量的变化。2、学习对比探究方法,初步培养学生的对比实验与分析推理能力、实事求是的科学态度。3、引导学生通过亲身参与和经历科学探究活动,激发科学学习的兴趣,体验发现的乐趣,增强
2、热爱科学的情感,理解科学的本质。教学重点学生经历探究人体吸入的空气和呼出的气体的含量变化的发现和推理。对比探究的一般思路与方法的初步形成。教学难点对比探究的一般思路与方法的初步形成。理解呼出的气体比吸 入气体的二氧化碳含量多,而氧含量少(不是没有)教学准备 分组材料:水槽、容积相同的两个集气瓶、两片毛玻璃、等高的两根蜡烛、火柴、大小一致的气球、打气筒、等量的两份澄清石灰水。演示材料:呼出与吸入气体对照表。教学过程一、 资料引入(1)谈话。同学们喜欢做实验吗? (2) 实验可是我们学习科学的好办法,我们先来看看英国普里斯特利的实验,请同学们阅读P5普里斯特利的发现思考普里斯特利做了一个什么实验?
3、他有什么发现?拉瓦锡又有什么发现呢? 学生阅读小结(3)谈话:在上一节课我们知道了我们的呼吸离不开周围的空气,可人把空气吸进去又呼出来了,那为什么还要呼吸?(引导学生推测吸进和呼出的气体有什么变化)(4)今天我们就来用实验的方法比较吸进的气体和呼出的气体板书课题二、 探究过程探究吸进的气体和呼出的气体的二氧化碳含量1.讨论收集吸进的气体和呼出的气体的方法(1)我们吸进的气体是什么气体呢?你能收集一瓶这样的气体吗? (2)我们再来看看呼出的气体,你能收集一瓶我们呼出的气体气体吗? (3)分组讨论:这样收集来的气体怎么保存?你能利用桌上的这些材料收集到呼出和吸入的气体吗?(4) 生汇报讨论情况,师
4、引导学生利用排水法来收集呼出的气体(学生分组收集不同的气体)2、对比吸进的气体和呼出的气体中的二氧化碳含量讨论:我们有了吸进的气体和呼出的气体,你能用什么方法来比较吸入和呼,出的气体中二氧化碳的含量变化?(1)阅读教材P3,实验中那些条件相同呢?不同的条件是什么?(2)交流实验中应该注意什么问题?(3)学生实验讨论:蜡烛在哪一种气体中燃烧得久?原因是什么?(二).探究吸进的气体和呼出的气体的氧气与二氧化碳含量(1)请同学们观察P4中间的图,紫色气球里面打进的是什么气体? 橙色气球呢? 那么,我们把他们分别放进澄清的石灰水里,你要注意些什么呢?(2)学生分组实验, 师检查指导。汇报观察到的现象,
5、为什么会有这样的现象呢? 三、课堂小结(1) 我们已经能够对吸进去的和呼出来的气体成分进行比较 出示:下面是吸进去的和呼出来的气体成分表(附后)吸进去的和呼出来的气体成分(2) 观察上面的表,你又有那些收获呢? 学生汇报,对比,填写p5的实验结果四、课外延伸(实验操作和课外活动) 比较吸进的气体和呼出的气体 比较吸进的气体和呼出的气体 气体 氮气 氧气 二氧化碳 水蒸气 吸进的气体 78% 21% 0.4% 0.6% 呼出的气体 78% 16% 4% 2% 实验名称比较吸进的气体和呼出的气体实验器材125mL集气瓶(带盖玻璃片)4个、不干胶标签纸4张、水、水槽、玻璃弯管、两支相同的蜡烛、火柴、
6、培养皿2个、秒表(或电子手表)2个、澄清的石灰水2杯、打气筒1个、烧杯(100mL)2个、玻璃管(或塑料管)2根、小剪刀1把。1、收集气体、用125mL的集气瓶收集二瓶空气储放在桌面上(要贴有标签)。、用125mL的集气瓶采用排水法收集二瓶人体呼出的气体储放在桌面上(要贴有标签)。2、比较蜡烛的燃烧时间:把两支直立在培养皿内、相同的蜡烛同时点燃;先后将一瓶空气和一瓶人体呼出的气体倒扣在一支点燃的蜡烛上,分别用秒表记录蜡烛在瓶内燃烧至熄灭的时间。3、吹气对比实验,观察发生的现象: 用打气筒将空气打入一只盛有澄清石灰水的烧杯中;用玻璃管(或塑料管)向另一只盛有澄清石灰水的烧杯中中吹气(注意换气要领
7、,不要把石灰水吸入口中!)。实验结论:吸进的气体和呼出的气体两者的主要不同是:吸进的气体比呼出的气体含有的_多;呼出的气体比吸进的气体含有的_多。2、肺活量分组实验教学目标1、指导学生经历测量自己肺活量的过程,对肺活量大小进行比较,知道不同的人每分钟呼吸的次数也是不同的。2、知道什么是肺活量,掌握测量肺活量的正确方法,并能测量自己的肺活量,通过设计制作小报来宣传如何做好自我保护。3、知道体育锻炼对呼吸和心脏带来的好处;认识到清新的空气,合理的运动,有助于我们的健康,意识到个人对自身的健康负有责任。重点难点分析比较我们的肺活量,肺活量的大小可能与上什么因素有关教学准备5L油瓶一个、水槽、有刻度烧
8、杯或量筒、胶带、吸管、记号笔、电子肺活量测量仪教学过程一、游戏引入1.游戏:吹气球比赛。要求:猛吸一口气,全部吹入气球,比一比谁吹的气球大 (1)谈话:刚才,同学们猛吸一口气,全部吹入气球的气体总量就是你们的肺活量(板书: 肺活量) (2)你能比较谁的肺活量大吗?谈话:根据上面的活动你还有那些问题呢,?(凭什么我的肺活量小呢?到底小多少?)为了更好的进行比较,更多地了解我们自己肺活量,今天就来我们测量肺活量(板书:测量)二、探究过程(一)测量肺活量,(1)谈话:要测量我们的肺活量,就必须有一个测量肺活量的仪器.在日常情况下,我们可以利用5L油瓶一个,水槽,有刻度烧杯或量筒,胶带,吸管,记号笔等
9、制作一个简易的肺活量测量计;我们怎样做呢?(2指导学生一组,用简易肺活量测量计测量,我们应该注意些什么呢? (a、强调尽力吸,尽力吹完一口气 b、卫生c记录时,视线与水平) (3)介绍电子肺活量测量仪使用, 强调(尽力吸,尽力吹完一口气)把测量的结果填写在记录表上,反复测几次?怎么计算肺活量?为什么这样计算?(二)统计分析(1)抽一小组汇报(2)给出区间表(表1全班在区间中的人数统计 表2男女肺活量的对比),用举手的方法, 统计全班数据。(3)请同学们用统计图知识,小组合作制作统计图。(4)汇报,全班评析。(5)小节(三)、肺活量的大小与什么因素有关请全班肺活量排在前面的同学与排在后面的同学站
10、立一排进行比较。1.排在前面的同学有什么共同点,后面的同学呢?(抓住体育锻炼,进行保健教育)2.你认为肺活量的大小与什么因素有关?讨论,汇报。三、课堂总结;请同学汇报课堂收获四、课外延伸(实验操作和课外活动)课外阅读,或上了解网肺活量大小及空气污染对人体健康的危害。板书设计:测量我们的肺活量肺活量的大小可能与体育锻炼有关3、我们的大脑分组实验教学目标 1、了解大脑是人体的总指挥。了解大脑皮层存在着不同功能区,语言中枢又是由4部分组成,根据个人情况不同在听、说、读、写方面存在差异。通过科学合理的锻炼可以使大脑得到均衡发展。2、通过参与活动分析自己身体反应过程,探究大脑是怎样工作的。了解大脑皮层语
11、言中枢的组成,不同的人大脑潜力的不同,积极锻炼可以使大脑得到均衡发展。3、能科学认识自身长处与短处,积极的面对人生,克服不足。科学知识: 重点了解人类大脑的基本构成,及功能。难点了解自己在语言方面的长处和不足之处,以及发扬和弥补对策教学准备 脑髓挂图或课件教学过程一、游戏导入,激发兴趣1、游戏:我猜我猜猜猜(规则和电视节目里一样)老师板书:“我们”,“大脑。”学生表演。2. 谈话:你使用了哪些感官,如何处理这写信息的?等等。引出大脑的研究课题。二、探究过程1.活动:眼疾手快。谈话:接下来我们进行一个活动。老师和学生共同完成示范,并讲清要求。对比小组成员的数据。(引导学生对活动后数据的分析,使学
12、生了解到大脑处理外界事务是需要一定时间的,得到信息,大脑做出处理的时间那所需时间大约为0.2秒,即大脑从信息的输入后加工判断到输出后做出反应抓住尺子所用时间为0.2秒。工作熟练的程度可以缩短大脑处理事务的时间,也就是熟能生巧。)2.在干扰下活动。要同学出来干扰,活动。谈话:为什么我们的反映又会慢下来呢?引导学生对活动后数据的对比,得出当遇到干扰时,就会影响进行中的工作。3.学生独立完成活动记录表2:教师进行小结并引出大脑语言分区的知识点。让学生通过学习后可以分析,大脑的分区的差异。学生小组合作学习。4.小组讨论:出示:人的大脑的重量都是一样重的?(进行辩论)认识人在发展上的差异。三、课堂总结;
13、活 动 记 录 表第一次(厘米)第二次(厘米)第三次(厘米)可以用线条标记出来,也可以用语言描述大脑眼睛手尺子第四次(厘米)第五次(厘米)第六次(厘米)通过比较我们发现(可以用图表示,也可以用语言描述)小组签名大脑皮层不同的功能区大脑皮层是调节人体生理活动的最高级中枢。在途中表示出了大脑皮层一些比较重要的功能区,例如,躯体运动中枢(管理身体对侧骨骼肌的运动)、躯体感觉中枢(与身体对侧皮肤、肌肉等处接受刺激而使人产生感觉有关)、听觉中枢(与产生听觉有关)、视觉中枢(与产生视觉有关)等。大脑的语言中枢又分为书写中枢、运动性语言中枢、听觉性语言中枢、视觉性语言中枢。4、生活中的“好帮手”演示实验一、
14、 教学目标: 1、能应用已学有的知识和经验,提出解决生活中带见问题的方法。 2、在实验中通过观察、比较发现利用机械可以提高工作效率。 3、能对生活中简单的工具的作用提出猜想。 二、 教学重点: 认识利用机械可以提高工作效率,寻找生活中的其它 “好帮手”并猜想它们的作用。 三、 教学准备: 木板、羊角锤、拧紧的螺丝钉、未开的汽水、瓶起子。 电子演示文稿四、 教学过程: 1、教学导入出示汽水瓶,如何将它打开?出示钉有螺丝钉的木板,怎样取出这些钉子? 2生活中工具的作用在我们的学习、生活中经常遇到类似难题,为了解决这些难题,使工作更有效,人们发明了很多工具,这些工具成为了人们的“好帮手”。你还知道哪
15、些“好帮手”,它们在实际生活中发挥了怎样的作用?分组讨论,完成表格。我找到的好帮手名称可以做哪些事情我猜想它能全班交流。(“注意倾听,补充发言”纪律保证效率,教师得加强组织引导)在交流活动中对学生发现的以下一些问题应该给予明确的肯定: 一种工具能干好多事情,不同的用法起到不同的作用。(比如榔头能拔钉子又能钉钉子,一字螺丝刀能拧螺丝,又能打开奶粉盖) 不同的工具能干同一件事。(比如老虎钳能夹小东西,镊子也能夹东西,剪刀有时也行) 一种工具做某件事特别专业。(比如剪刀剪指甲不如指甲钳夹指甲来得容易) 、体验: “好帮手”的作用。、明确任务:选择不同的工具,在木板上钉上铁钉和螺丝钉,然后再把他们取出
16、来。 、分组活动。 、全班交流。(小组完成情况,感受:工具的确能提供方便)、科技史阅读交流21页指南车信箱,以激发学生民族自豪感、感悟科技发展之快,知道现代工具都是在简单机械的基础上发展而来,并且人们还在不断改进身边的工具,以追求更高的工作效率。(教师也可以下载一些图片,制作成简单的演示文稿,配合图片进行讲述:桔橰的介绍;纯粹人力简单机械现代工具的对比.5、他能撬动地球吗分组实验教学目标1、会做杠杆尺的探索性实验,了解杠杆的工作原理。 2、能够观察记录杠杆尺的状态,使用图示法简化问题。初步能对数据进行分析整理,发现并验证杠杆省力的规律。 3、让学生体验实验验证是科学实验的重要过程。教学重点 体
17、味杠杆什么时候省力、费力和不省力不费力的规律教学难点 初步能对数据进行分析整理教学准备 撬动地球模拟实验器材(装满水的纯净水桶、木板、小木块)、寻找杠杆的秘密实验器材(杠杆尺、钩码、铁架台、记录表)教学过程 一、 科技史引入 师: 有一位国王造了一艘大船,但由于船太大,无论如何也没法让它下水。阿基米德设计制造了一套杠杆滑轮系统,使得用很小的力就能拉动很重的东西。一切准备妥当 后,他便让国王顺手拉动绳子。奇迹出现了,船慢慢移动起来,终于下水了。为了对国王讲清楚杠杆原理就讲出了大话;“假如给我一个支点,我就能撬动地球!” 他的这句自信的名言,则一直流传到今天。 边说边点击PPT 师:他能撬动地球吗
18、(板课题) 二、探究过程 (一) 模拟实验 活动1.我们也来撬动“地球” 1. PPT,一个人借助怎样的简单工具才能移动这块大石头?(棍子)2.PPT,刚才大家看到的一种非常简单的却能很轻松地完成工作的工具就是杠杆。什么是杠杆呢?在一根棍子的下面放一个支撑的物体,就可以用它撬起重物, 人们常把这样的棍子叫撬棍。而今天我们科学地把像撬棍这样的简单机械称为“杠杆”。(板) 活动2.分析杠杆的各个部分名称和定义。 师:(拿出杠杆实验器材比划)杠杆上有三个重要的位置:杠杆工作时总围绕着一个点转动,这个点叫支点;对杠杆用力的那点是动力点;放置悬挂重物的那点是阻力点。 师:现在现在想请一个同学上来配合一下
19、老师,下面的同学可以利用你们的尺子、橡皮和文具盒制作一个模拟“杠杆”的装置。跟着上面这位同学一起来找一找支点、动力点、阻力点,移动这三点的位置,感受怎样撬才会最省力 。(先把重物放在离支点比较远的位置,记住这个感觉,现在把重物往支点这边移动一些,跟刚才一样吗?有什么区别,感受还是不够明显现在我们再一次把重物往支点这边移动,现在重物离支点非常近了,感觉是不是更明显了?回忆一下这几次哪一次最省力?重物离支点最近的这次。) 下面的学生汇报,杠杆能否省力与支点,动力点,阻力点的位置有关。小结:我们的感受是否科学呢,我们今天就借助一种科学工具-杠杆尺进一步来验证 ,寻找杠杆的秘密。点击PPT 活动2.寻
20、找杠杆的秘密 1. 师:出示杠杆尺,大家仔细看看杠杆尺由哪几部分组成?(杠杆尺、支架、底座)仔细观察杠杆尺,说说杠杆尺还有什么特点?(有刻度) 3. 师: 如果我在杠杆尺的左边挂上钩码当重物,那挂钩码的这个点叫什么?,那在杠杆尺右边挂的钩码就是?(力点)谁能指出杠杆尺的支点在哪儿? 4.师: 我们能利用杠杆尺钩码设计实验来验证我们前面的猜想吗?请同学们阅读P24实验设计,我们一起来验证我们的猜想。将杠杆尺的A设为阻力点,B为动力点,O为支点,分别在A,B点悬挂钩码让杠杆尺保持平衡。记录下AB点悬挂钩码的位置数量完成试验记录表,进行多次实验。第_小组 _年_月_日左(阻力点)情况杠杆尺的状态(图
21、示)右(动力点)情况钩码数与支点距钩码数与支点距 5.对这个数据进行分析,将能省力的情况、费力的情况、不省力也不费力的情况进行统计,分析实验数据: 6.分析出杠杆在什么条件下省力?在什么条件下费力?在什么条件下不省力也不费力? 当动力点到支点的距离长于阻力点到支点的距离时 省力当动力点到支点的距离等于阻力点到支点的距离时不费力也不省力当动力点到支点的距离短于 阻力点到支点的距离时 费力7. 现在你能分析阿基米德所说的“大话”的依据是什么吗?只要有有一个支点和一根足够长的棍子就能利用杠杆原理撬起地球三、杠杆在生活中的运用寻找并观察杠杆在生活中的运用,分别找出它们的支点,动力点,阻力点的位置。拿出
22、镊子(不省力)和钳子(省力),剪刀(不省力)订书机,天平秤,筷子,跷跷板等等四、课堂随练(候补)一、我会填。1、古希腊科学家()曾说只要给他一个支点和一根够长得木棒,他就能撬动()。2、像这种撬动“地球”的装置叫()。3、杠杆工作时总围绕着一个点转动这个点叫()。4、撬动地球时,对杠杆用力的那个点是动力点,悬挂重物的那个点是()。五、课外思考一个大人与一个小孩能不能玩压板游戏?怎样玩才能把大人压起来?6、轮轴分组实验教学目标知识:知道轮 轴的作用,以及轮轴在实际中的应用。能力:提高实 验能力(会做说明轮轴有省力作用的实验)、归纳概括能力和发散性思维能力。情感、态度、 价值观:增强科学兴趣和求知
23、欲,以及探究精神,探究的兴趣和态度。小组合作学习的意识。教学手段:1、学习需要的物质条件:自制的轮轴教具、电教设备、自制课件、机械演示盒、机械学具盒。2、学习需要的思维条件:生活中的以有经验和逻辑判断能力。(布置学生观察一些生活中的工具和用品)教学流程:一、导入新课:活 动:(1)今天我们要 比一下谁的力气大,有谁愿意参选。(2)关于这件 事,你怎样来解释?二、学习新课:认识轮轴 的构造及其作用1讲解:我今天给大家 带来的装置叫轮轴。这种简单机械由一个大轮和一个轴组成,轮和轴固定在一起,在轮上用力,带动轴转动。(板书课题)2学生质疑。(启发学生发现,轮轴教具的作用,从而引出要探究的问题。)3讨
24、论:本来力气大的 却输了。由此推想轮轴可能有什么作用?4学生讨论,汇报。(启发学生推想使用轮轴可能会省力。)5讲解:6学生分组实验,汇报结果。(指导学生归纳轮轴有省力的作用。)7师生小结:以上实验说明 轮轴确实有省力作用。这就是说,在轮上加一个比较小的力,在轴上会有比较大的力。(板书 省力)认识轮轴 省力多少与轮大小的关系1谈话:请同学们观察 实验(2)和实验(1)这两个轮轴有什么相同?有什么不同?(启发学生发现这两个轮轴相同的地方是轴的直径一样,不同的地方是 实验(2)轮的直径大于实验(1)轮的直径。)2讨论:把这个比较大 的轮轴挂在支架上,按照51页实验的方法,进行实验,你有什么发现?把你
25、的发现记录在书上。(学生有了前面实验的基础,这个实验在完 成起来相对就容易一些。)3学生实验,汇报实验结果。(启发学生把实验(2)结果和实验 (1)结果进行比较,用自己的语言归纳在轴粗细相同时,轮越大越省力。)4师生小结:实验结果表 明,用轮轴提取重物,在轴粗细相同时,轮越大越省力。(板书 轴粗细相同时 轮越大越省力)认识轮轴 的应用1出示图片或实物及课件:(1)轮是圆形的 自来水龙头(2)轮是直棍形 的自来水龙头(3)扳子(4)钥匙(5)手摇转笔刀(6)改锥(7)门把手(8)千斤顶(9)螺旋式开瓶器2讨论:这些物体是轮 轴吗?哪部分是轮?哪部分是轴?轮有什么作用?为什么要设计成这个样子?3学
26、生讨论,实际演示(进一步使学 生对轮轴的应用有所认识,加强动手实际操作能力,以及口头表达能力。)4思考:在生产和生活中,哪些地方应用了轮轴?有什么作用?(引导学生对身边的物体细心观察的态度。) 轮轴是否真的 有省力作用呢?你们用什么方法可以证明?请同学们阅读书上50页的实验(1),小组探究实验,讨论、记录实验结果,并交流你们的发现。7、滑轮兄弟分组实验教学目标1、用实验研究探究定、动 滑轮的作用。2、认识滑轮的工作原理及在我们日常中生活中的使用。结合对滑轮组的研究, 解释起重机的工作原理3、培养学生的动 手能力及合作精神。认识定滑轮和动滑轮组合在一起构成滑轮组,滑轮组能够改变力的方向,而且可以
27、成倍地省力。教学重点探究滑轮兄弟的秘密是本课的重点教学难点利用滑轮的工作原理开展发明设计的活动是教学的难点。教学准备测力计 铁架台、滑轮、钩码、 线、测力计、实验记录表教学过程一、谈话引入1、引导学生观察国旗台的旗杆顶(回忆升旗仪式),想一想为什么:“升旗的时候,我们的 往下拉绳子,为什么国旗就往上升上去了呢?”(旗杆顶部有一个轮子)2.模拟升国旗,学生观察旗杆顶的轮子3.概念引入:像旗杆顶部的滑轮那样,固定在一个位置转动而不移动的滑轮叫做定滑轮(板画定滑轮简图)4.旗杆顶部的滑轮是固定不动的,你见过会动的滑轮吗?5.(出示起重机图专指动滑轮):“这个滑轮它会移动吗?它是定滑轮吗?”安装一个动
28、滑轮。认识动滑轮的定义。(板画动 滑轮简图,板课题:滑轮兄弟)二、探究过程(一)学习使用测力计1、为了更好的研究滑轮兄 弟,我们先来认识一种测力的工具-测力计2、学习使用测力计,认识力的单位:牛顿。并进行巩固练习,拉出3N、5N的力。(注意强化:读数与视线相平)(二)探究定滑轮、动滑轮的省力和方向1. (对照定滑轮、动滑轮简 图)现在我们可以对它们怎样研究;2、请学生小组合作用测力 计按顺序分别测量不同个数(15个)的钩码直接提升的重力读数和用定、动滑轮提升重物的重力读 数;(注意指导学生规范操作:匀速拉动线绳,动滑轮拉力的方向与地面垂直等。)小组实验记录表小组成员记录人:直接提起重物使用定滑
29、轮提起使用动滑轮提起重物运动的方向拉力的方向重物重力()拉力()2.把实验结果填写在P31的表格内。并比较表内数据,发现了什 么?3、全班内进行交流动滑轮能否省力?能省多少力 ?4、定滑轮省力吗?那它有什么作用呢?5.(对照简图)小结定滑轮和动滑轮的作用的不同(三)、滑轮兄弟大联合1、(出示起重机的滑轮图),仔细观察起重机(吊车),除了动滑轮还有什么?2、起重机内发挥作用除了有动滑轮,还有定滑轮;定滑轮和动滑轮各有优点,也各有缺点,实际上单独使用很少,应 用的时候,常常既要省力,又要改变力的方向,使用方便,于是人们常常把定滑轮和动滑轮组合起来使用,扬长避短,就构成了滑轮组。3.板画滑轮组,引导
30、学生理解滑轮组的构造。4. 请学生猜想,滑轮组有什么作用。5.学生分组实验,小组合作组装一个最简单的滑轮组。分别用这个滑轮组吊起不同重量(学生自己定)的重物,并和直接吊起 该重物的力比较,能发现什么?6.汇报交流,说说有一个动滑轮的滑轮组的作用。(滑轮组既 省力又能改变力的方向。)(可能会出现重物比较轻的时候省力效果不明显,但随着重物的增加,省力效果越明显,越趋向于省一半的力)7、实验探讨有2个动滑轮的滑轮组的作用。 (1) 提出疑问:如果增加滑轮组的数量(例如用2个动滑轮和2个 定滑轮),想一想,我们怎样来使用定滑轮和动滑轮,用力大小会怎么变化? (2) 用前面实验相同的方法进行实验,记录实
31、验情况,并分析实验数据,得出结论。(四)、滑轮在生活中的运用p32下图运用了什么滑轮,有 什么好处?三、课堂总结;定滑轮和动滑轮的作用有 这么大的不同,那么我们在什么情况下使用定滑轮,什么情况下使用动滑轮?什么情况下要使用滑轮组呢?四、课外延伸请同学自己寻找生活中(需要改变用力方向、省力)的问题,鼓励学生利用滑轮 组解决问题。8、地球的内部演示实验教学目标 科学探究1能根据火山、地震等自然现象传递出的信息,对地球内部的情况做出自己的猜想。2能用资料来验证自己关于地球内部的猜想。3能制作出地球内部结构的模型。情感、态度与价值观能对地球内部的探索、开发利用进行大胆的想象。科学知识1知道地球内部是一
32、个运动着的高温、高压的环境,地球内部有炽热的岩浆。2知道地球的内部结构是由地壳、地幔、地核三个部分组成。教学重点:了解地球内部的结构教学难点:根据自然现象做出有关地球内部结构的猜想教学准备有火山、地震、地热等自然现象的视频课件,不同颜色的橡皮泥、小刀、煮熟的鸡蛋。教学过程:一、游戏导入:谈话:在教学之前我们先来做一个小游戏,我手上有一个密封的胶卷盒,在不打开盖子的条件下,你们能想办法知道盒子里装的是什么吗? 学生汇报方法,教师按照学生的想法进行实验,然后依据所得的信息进行判断:盒子里可能是什么?二、了解地球内部构造。1、师:尽管我们看不到胶卷盒里到底是什么,但是我们还是有办法获得它的一些特征,
33、并且根据这些特征作出猜测、判断。其实地球也象一个无法打开的胶卷盒,那么关于地球内部的信息我们可以通过哪些现象去猜测呢? 2、师:我们先来看一组有关地表现象的图片、视频。(课件出示火山、地震、地热、海啸等图片和视频,让学生进行观看。)3、你能根据这些现象作出有关地球内部的猜想吗?说说猜想的依据。(让学生进行充分交流,注意让学生说出一些现象和判断。)4、师:科学家们又是通过哪些途径来收集并了解有关地球内部的信息的呢?可以通过发射地震波来进行检验,我们具体来了解一下,阅读书上49页相关内容。说说地球的结构并说说这些部分分别在地球的什么位置?5、师:看到这个地球内部的构造示意图(课件展示),你觉得像什
34、么?我这有一个切开的熟鸡蛋,对照一下这张地球内部的构造图,确实类似,请你们在记录本上画一幅切开的鸡蛋图,并标出地壳、地幔、地核。(学生看大屏幕了解地球内部结构,再看剖开的鸡蛋,画图。)6、谈话:对于探究地球的内部构造,科学家们还采用了很多先进的技术,请同学们阅读49页伸入地球深处的“望远镜”。7、说说看,我们的猜想和科学家的发现有相同的地方吗?三、制作地球构造模型。1、师:同学们现在对地球的内部构造有了一定的了解,接下来我们用橡皮泥做一个地球构造模型。2、师:那先说说你的制作步骤,准备用什么办法来区分地球的三个部分呢?3、学生交流自己想好的制作步骤,教师注意及时进行归纳。4、学生动手做地球模型
35、。5、制作完成后,让学生展示自己制作的地球构造模型,并说说自己是怎样做的以及制作时的一些想法和感受。四、课堂教师小结。师:对于地球内部的构造,现在仍然是一个迷团,科学家也仅仅是一种预测。你有什么更好的办法探索开发地球内部吗?展开你的想象,将设计画在记录本上9、观察地球演示实验教学目标 科学探究1能用多种方法,研究海洋与陆地所占地球表面的比例。2能借助地球仪上的主要标识,准确辨认位置,画出麦哲伦的航线。情感、态度与价值观1在使用地球仪的过程中,体会模型带来的方便。2愿意和其他同学合作,共同寻找麦哲伦环球航行的路线。科学知识1知道地球仪是地球表面的模型。2能在地球仪上准确地找到七大洲和四大洋,知道
36、地球是由小部分陆地和大部分水域构成。3认识地球仪上的主要标识:经线、纬线、方向、赤道等;知道东、西半球与南、北半球的划分。教学重点:了解地球上的海陆分布及地球仪的主要标识教学难点:能设计实验研究海陆分布的比例 根据经纬度确定某物的位置教学准备地球仪、卡纸、天平、剪刀、铅笔、直尺、橡皮泥、火柴梗等。教学过程:教学导入:讲解:由于地球太大了,人们一般不能观察其全貌。为了便于学习和研究地球知识,人们仿照地球的形状,并按一定的比例把它缩小,制作了地球的模型地球仪(出示地球仪)。建立模型也是我们科学研究的重要方法。教学新授:活动一 蓝色的星球1、 模拟讲解:请慢慢地旋转地球仪,注意观看它的颜色,你发现了
37、什么?面积最大的颜色是什么?学生观察并交流发现。提问:地球仪上用不同的颜色来区别不同的地貌,蓝色占的面积最大,它是用来表示什么呢?这说明了什么呢?小结:地球是由大部分的海洋和小部分的陆地组成。鼓励学生根据这个特点给地球再取一个名字。2、 填图讲解:由于陆地和海洋交错分布着,因此地球被划分成七大洲和四大洋。你知道是哪七大洲又是哪四大洋吗?根据学生的回答情况教师予以补充总结。布置任务:你知道他们分别在地球的什么位置吗?请对照地球仪,把四大洋和七大洲的名称填写在书上52页的图中,并尝试记住。(提醒学生字写小点)学生填图。课件出示没有文字说明的七大洲四大洋分布图,帮助学生记住他们的具体位置。、活动2
38、怎样确定某一地点的位置1、地轴观察:让学生转动本组的地球仪 演示篮球在地上乱转。谈谈它们的转法一样吗?有什么不同?小结:地球仪是绕着中间这根轴转动的,在转动过程中始终斜着身子。这根轴叫做地轴,当然,地球里面并不是真的有根轴,而是科学家根据地球自转的特点虚拟出来的。(做一做)先后请几位学生上台演示地球自转(自西向东)。2、 经线、纬线 讲解:我们再来观察地球仪,是不是有很多线圈,这就是叫做经纬网,干什么用的呢? 就像在电影院看电影,知道排号和座号就能找到座位。经纬网可以确定某一地点的准确位置。 课件展示纬线的概念及什么叫赤道(让学生找一找)讲解:为了区别每一条纬线,人们给纬线标定了不同的度数。这
39、就是纬度。找一找:北纬30度在哪?课件展示经线的概念及南北极。讲解:为了区别每一条经线线,人们给经线线标定了不同的度数。这就是经度。找一找:东经125度在哪?找一找:北京(东经116度、北纬40度) 伦敦(0度、北纬51度)讲解:以赤道为界,赤道以北是北半球,以南是南半球。以西经20度和东经160度的经线圈来划分东、西半球。(并说说这样分的原因)找一找 亚洲、大洋州分别处在哪半球。总结:尽管地球有那么大,但是只要我们确定了某一个地方的经纬度就很容易找到它,比如遇难的船只只要报告他所处的经纬度,别人就可以知道船只在茫茫大海上的位置,进而得到救援。、活动3 麦哲伦的航线讲解:接下来我们也要来体验一
40、下麦哲伦的“环球航行”。课件展示具体路线和游戏规则建议活动小组的成员分别担任“船长”(麦哲伦)、“大副”、“文书”、“水手”等不同角色,合作完成活动中的不同任务。课件展示麦哲伦环球航行的正确路线。组织学生对路线图分析:船队一直是朝什么方向航行,又是从什么方向回到西班牙的。10、地球仪分组实验教学设计意图 本课设计了“蓝色的星球”、“怎样确定船的位置”、“麦哲伦的航线”三个活动。包含两部分的教学内容:知道地球是由小部分陆地和大部分水域构成,认识地球仪上的主要标识及其功用。所以把本课分为两课时,分别完成上述两个目标。让学生更好地体会到使用地球仪带来的便利,初步认识到建立科学模型的重要意义。教学目标
41、 1、知道地球仪是地球表面的模型。了解地球仪的组成 2、能在地球仪上准确地找到七大洲和四大洋,知道地球是由小部分陆地和大部分水域构成。 3、能用多种方法,研究海洋与陆地所占地球表面的比例教学重点 了解地球上的海陆分布教学难点 海洋与陆地所占地球表面的比例估测教学准备 地球仪、卡纸、天平、剪刀、铅笔、直尺、橡皮泥、火柴梗等教学过程 一、谈话引入 1、师:谁能告诉大家地球的形状和大小?(地球是个不规则的球体,最大周长约为4千千米。) 师:地球对于我们来说是太大了,无法观察,研究起来也很不方便,人们就想了个好的办法,制成了地球的模型-地球仪,建立模型也是我们科学研究的重要方法。今天我们就学习地球仪这
42、一课;感知一下地球仪给我们带来的有关地球信息(板课题) 二、探究过程 (一)初步感知地球仪 师:(出示地球仪)地球仪由哪几部分组成?地球仪如何转动的?(学生分组观察、思考、讨论、回答) 师:地球仪由底座、固定架、球、地轴组成的;(提问)地球里面是否真正有一根轴?(结论:没有,是假想的) 师:地轴有什么作用呢?演示:篮球不绕轴转动,就会在地上乱滚,而地球仪是绕地轴运动的,始终自西向东绕地轴转动 师:(转动地球仪)说明地球自转时是绕着地轴旋转的。你能找出地球仪的南北两极吗?(学生指出南北两极) 师: 那么你能找到东西方向吗?(做一做)先后请几位学生上台演示地球自转,并在地球仪上指出东、西、南、北4
43、个方向。 师:(用地球仪,演示地球自转)说明正确方法:面对地球仪,让其自左向右(即自西向东)作逆时针转动。活动一、蓝色的星球1、模拟 师:慢慢转动地球仪,你有什么发现;观察地球仪,地球仪上蓝色的部分是什么?(回答,小结)师:地球仪上用不同的颜色来区别不同的地貌,蓝色面积最大,这说明么呢?(地球是由大部分海洋和小部分陆地组成)师:你能给地球再取一个名字吗?(水球。)师:对,地球上绝大部分是海洋,按理说应该叫水球的,那为什么我们的祖先把它叫做地球呢?(由于古时候人们生活在陆地上,无法认识到地球的全貌,加之航海技术落后,根本不知道大海有多大,而且绝大部分人居住在内陆,当时交通不发达,人们的活动范围很
44、小,他们看见的周围是广阔的土地,所以,人们把我们居住的大地叫地球)2、 填图 师:(对照地球仪)由于陆地和海洋交错分布着,因此地球被划分成七大洲和四大洋。你知道是哪七大洲又是哪四大洋吗?(根据学生的回答情况教师予以补充总结) 师:你知道他们分别在地球的什么位置吗?请对照地球仪,把四大洋和七大洲的名称填写在书上52页的图中;(注意引导学生按一定顺序) 活动二、海洋和陆地各占多大的比例 师:你知道海洋和陆地各占多少吗?请你估测一下 师:你能想办法对你的估测进行证明吗?学生思考、交流3、 在教师的引导下,对学生的方案进行筛选。(如果学生不能想出合理的办法,则引导学生按照书上的方法进行,A、面积数方格的方法,B、剪下海洋和陆地图称重量)学生估测、记录汇报估测结果 小结:科学家经过精密地测量、计算,地球表面积约5.1亿平方千米,其中陆地占29%,海洋占7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