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高中生物必修一复习--详细.doc》由会员分享,可在线阅读,更多相关《高中生物必修一复习--详细.doc(121页珍藏版)》请在taowenge.com淘文阁网|工程机械CAD图纸|机械工程制图|CAD装配图下载|SolidWorks_CaTia_CAD_UG_PROE_设计图分享下载上搜索。
1、Four short words sum up what has lifted most successful individuals above the crowd: a little bit more.-author-date高中生物必修一复习-详细第一章 走近细胞高中生物必修一复习第一章 走近细胞一、从生物圈到细胞1、病毒没有细胞结构,但必须依赖(活细胞)才能生存。2、生命活动离不开细胞,细胞是生物体结构和功能的(基本单位)。3、生命系统的结构层次:细胞 组织 器官 系统 个体 种群 群落 生态系统 生物圈4、血液属于(组织)层次,皮肤属于(器官)层次。5、植物没有(系统)层次,单细胞生
2、物既可化做(个体)层次,又可化做(细胞)层次。6、地球上最基本的生命系统是(细胞)。7、种群:一定的区域内,同种生物的所有个体群落:一定空间范围内,所有物种的所有个体(即所有种群)二、原核生物与真核生物类别原核生物真核生物细胞大小较小较大细胞核无成型细胞核,只有拟核,无核膜,裸露的DNA不与蛋白质结合形成染色体。有成型细胞核,有核膜,DNA分子与蛋白质结合形成染色体。细胞器只有核糖体有核糖体、线粒体、高尔基体、内质网等生物类群蓝藻,含有(叶绿素,无叶绿体,可进行光合作用。)细菌:(球菌,杆菌,螺旋菌,乳酸(杆)菌)放线菌:(链霉菌)支原体,衣原体,立克次氏体动物、植物、原生生物、真菌:(青霉菌
3、,酵母菌,蘑菇)等三、细胞学说1、创立者:施莱登,施旺(德国) 2、内容要点: 细胞是有机体,一切动植物都是由单细胞发育而来,并由细胞和细胞的产物所构成。 细胞是一个相对独立的单位,既有他自己的生命,有对于他细胞共同组成的整体的生命起作用。 新细胞可以从老细胞中产生。 3、揭示问题:揭示了(细胞统一性,和生物体结构的统一性)。四、高倍镜的使用步骤1 、在低倍镜下找到物象,将物象移至(视野中央),2、 转动(转换器),换上高倍镜。3、 调节(光圈)和(反光镜),使视野亮度适宜。4、 调节(细准焦螺旋),使物象清晰。五、显微镜使用常识1、调亮视野的两种方法(放大光圈)、(使用凹面镜)。2、高倍镜:
4、物象(大),视野(暗),看到细胞数目(少)。低倍镜:物象(小),视野(亮),看到的细胞数目(多)。3、物镜:(有)螺纹,镜筒越(长),放大倍数越大。目镜:(无)螺纹,镜筒越(短),放大倍数越大。第二章 组成细胞的分子一、组成细胞的元素最基本元素:C(干重下含量最高) 基本元素:C、H、O(鲜重下含量最高)、N主要元素:C、H、O、N、P、S 大量元素:C、H、O、N、P、S、K、Ca、Mg微量元素:Fe、Mn、Zn、Cu、B、Mo I甲状腺素的组成元素Zn缺乏时引起植物“小叶症” B“花而不实”Mg参与叶绿素的合成 Fe血红蛋白的必需元素,缺乏患贫血Ca骨骼和牙齿的重要成分,儿童缺乏患佝偻病,
5、成年人缺乏患骨质染化病,老年人引起骨质疏松二、组成细胞的化合物1、无机化合物 :水(鲜重下含量最高的化合物)、无机盐 2、有机化合物 :脂质、蛋白质(干重中含量最高的化合物) 、核酸 、糖类三、生命活动的主要承担者蛋白质1、氨基酸是组成蛋白质的基本单位。2、结构要点:每种氨基酸都至少含有一个氨基(-NH2)和一个羧基(-COOH),并且都有一个氨基和一个羧基连接在同一个碳原子上 (由此可以判断是否属于构成蛋白质的氨基酸) 。氨基酸的种类由R基 (侧链基团)决定。 R3、构成生物体的蛋白质的20种氨基酸的结构通式为:NH2-C-COOH H4、分类:根据R基的不同分为不同的氨基酸。5、氨基酸分子
6、相互结合的方式:脱水缩合(一个氨基酸分子的氨基和另一个氨基酸分子的羧基相连接,同时失去一分子的水。)连接两个氨基酸分子的化学键叫做肽键:NHCO6、计算:n个氨基酸脱水缩合形成m条多肽链时,共脱去(nm)个水分子,形成(nm)个肽键,至少存在m个NH2和COOH。 肽键数目 = 脱水数目 = 氨基酸数目 - 肽链数目7、蛋白质的结构氨基酸 二肽 三肽 多肽 多肽链 一条或若干条多肽链盘曲折叠 蛋白质8、 蛋白质的功能 构成细胞和生物体结构的重要物质(肌肉毛发) 催化细胞内的生理生化反应) 运输载体(血红蛋白) 传递信息,调节机体的生命活动(胰岛素) 免疫功能(抗体) 识别作用(糖蛋白)9、 蛋
7、白质分子多样性的原因构成蛋白质的氨基酸的种类,数目,排列顺序,以及空间结构不同导致蛋白质结构多样性。蛋白质结构多样性导致蛋白质的功能的多样性。四、遗传信息的携带者核酸1、DNA与RNA组成成分比较 类别DNA(甲基绿)RNA(吡罗红)基本单位脱氧核糖核苷酸(4种)核糖核苷酸(4种)存在细胞核中,线粒体和叶绿体中也有少量的分布细胞质中,少量存在于细胞核中。含氮碱基腺嘌呤(A)鸟嘌呤(G)胞嘧啶(C)胸腺嘧啶(T)腺嘌呤(A)鸟嘌呤(G)胞嘧啶(C)尿嘧啶(U)五碳糖脱氧核糖核糖酸磷酸磷酸化学元素组成C、H、O、N、P2、核酸的结构基本组成单位核苷酸(核苷酸由一分子五碳糖、一分子磷酸、一分子含氮碱
8、基组成)3、核酸的功能:核酸是细胞内携带遗传信息的物质,在生物体的遗传、变异和蛋白质的生物合成中具有极其重要的作用。4、观察核酸在细胞中的分布材料:人的口腔上皮细胞试剂:甲基绿、吡罗红混合染色剂注意事项: 盐酸的作用改变细胞膜的通透性,加速染色剂进入细胞,同时使染色体中的DNA与蛋白质分离,有利于DNA与染色剂结合。现象:甲基绿将细胞核中的DNA染成绿色, 吡罗红将细胞质中的RNA染成红色。五、细胞中的糖类主要的能源物质种类单糖二糖多糖特点不可水解可水解成2个单糖可水解成多个单糖分类五碳糖脱氧核糖 C5H10O5 (动植物)植物特有C12H22O11蔗糖植物特有(C6H10O5)n淀粉核糖 C
9、5H10O4 (动植物)麦芽糖纤维素六碳糖葡萄糖C6H10O6果糖(植物)动物特有C12H22O11乳糖动物特有 C6H10O5糖原半乳糖(动物)主要功能组成核酸的物质光合作用产物,细胞的重要能源物质能水解成葡萄糖而供能植物、动物细胞中重要储能物质(淀粉)(糖原)植物细胞壁的基本组成成分(纤维素【不溶于水】)六、细胞中的脂质1、组成元素:主要是C、H、O,有些含N、P2、分类 脂肪:储能,保温,缓冲减压 磷脂:构成细胞膜和细胞器膜的主要成分 固醇 性激素 胆固醇 维生素D3、生物大分子以碳链为基本骨架:每一个单体都以若干个相连的碳原子构成的碳链为基本骨架,由许多单体连接成多聚体。七、细胞中的无
10、机物1、细胞中的水 类:自由水(以游离的形式存在,可自由流动)结合水:(与细胞内的其他物质相结合) 用:a、细胞结构的重要组成成分 b、细胞内良好溶剂 c、运输养料和废物 d、参与生化反应代谢旺盛代谢缓慢 转换关系 结合水 自由水 2、细胞中的无机盐存在形态:细胞中大多数无机盐以离子的形式存在,少数以化合态存在无机盐的作用:a、细胞中许多有机物的重要组成成分 b、维持细胞和生物体的生命活动有重要作用c、维持细胞的平衡(eg.生理盐水) d、维持细胞的渗透压八、检测生物组织中糖类、脂肪和蛋白质1、还原糖的检测 试剂:斐林试剂(甲液:0.1g/ml的NaOH 乙液:0.05g/ml的CuSO4)注
11、意事项: 甲乙液必须等量混合均匀后再加入样液中,现配现用 必须用水浴加热颜色变化:浅蓝色 棕色 砖红色沉淀2、脂肪的鉴定试剂:苏丹或苏丹染液注意事项: 切片要薄,如厚薄不均就会导致观察时有的地方清晰,有的地方模糊。 酒精的作用是:洗去浮色 需使用显微镜观察 使用不同的染色剂染色时间不同颜色变化:橘黄色或红色3、蛋白质的鉴定 试剂:双缩脲试剂( A液:0.1g/ml的NaOH B液: 0.01g/ml的CuSO4 )注意事项: 先加A液1ml,再加B液4滴 鉴定前,留出一部分组织样液,以便对比颜色变化:变成紫色4、淀粉的检测和观察 试剂:碘液 颜色变化:变蓝第三章 细胞的基本结构一、细胞膜1、研
12、究细胞膜的常用材料:人或哺乳动物成熟红细胞2、细胞膜主要成分:脂质和蛋白质,还有少量糖类成分特点:脂质中磷脂最丰富,功能越复杂的细胞膜,蛋白质种类和数量越多3、细胞膜功能: 细胞与环境分隔开,保证细胞内部环境的相对稳定 制物质进出细胞 行细胞间信息交流(间接交流和直接交流)4、其它功能:维持细胞内环境稳定、为多种酶提供结合位点、分泌功能、吸收功能、识别功能、免疫功能。5、与生活联系:细胞癌变过程中,细胞膜成分(糖蛋白)改变,产生甲胎蛋白(AFP),癌胚抗原(CEA)6、细胞壁成分: 植物纤维素和果胶 原核生物肽聚糖 作用:支持和保护7、制备细胞膜的方法(实验)原理 渗透作用(将细胞放在清水中,
13、水会进入细胞,细胞涨破,内容物流出,得到细胞膜)选材:人或其它哺乳动物成熟红细胞(没有细胞核和众多(膜性)细胞器)提纯方法:差速离心法注意事项:取材用的是新鲜红细胞稀释液(血液加适量生理盐水)二、细胞器1、分类(1)结构上 双层膜:叶绿体存在于绿色植物细胞,光合作用场所、能量转换站 、养料制造车间 。 线粒体有氧呼吸主要场所、动力车间、能量转换站。 单层膜 :内质网细胞内蛋白质合成和加工,脂质合成的场所。 高尔基体对蛋白质进行加工、分类、包装 对动物:分泌蛋白质、脂质 对植物:形成纤维素,与细胞壁的形成有关 液泡植物细胞特有,调节植物细胞内环境,充盈的液泡可以维持细胞形态。 内含细胞液(含糖类
14、、无机盐、色素、蛋白质等) 溶酶体分解衰老、损伤细胞器,吞噬并杀死侵入细胞的病毒或病菌 无膜 : 核糖体合成蛋白质的主要场所(原核细胞唯一细胞器) 中心体与细胞有丝分裂有关(互相垂直排列 eg.团藻细胞(低等植物)(2)成分上 含色素:液泡、叶绿体、有色体 含DNA:线粒体、叶绿体 含RNA:线粒体、叶绿体、核糖体 含蛋白质:各种细胞器 不含磷脂:核糖体、中心体(3)分布 植物特有:液泡、叶绿体、中心体(低等植物才有,树没有) 动物特有:中心体 原核与真核共有:核糖体(4)功能上 与能量转换有关:线粒体、叶绿体 与细胞分裂有关:中心体、核糖体、高尔基体、线粒体 与蛋白质合成分泌有关:核糖体、内
15、质网、高尔基体、线粒体(供能) 与细胞遗传有关:线粒体、叶绿体 能自我复制:线粒体、叶绿体、中心体2、分泌蛋白的合成和运输核糖体 内质网 高尔基体 细胞膜(合成肽链)(加工成蛋白质) (进一步加工)(囊泡与细胞膜融合,蛋白质释放)3、生物膜系统 概念:细胞膜、核膜,各种细胞器的膜共同组成的生物膜系统 作用:a、使细胞具有稳定内部环境,对物质运输、能量转换、信息传递起决定性作用。b、为各种酶提供大量附着位点,是许多生化反应的场所 c、把各种细胞器分隔开,保证生命活动高效、有序进行三、细胞核 1、结构: 核膜:磷脂分子和蛋白质分子组成,双层膜,把核内物质与细胞质分开。 染色质:由DNA、蛋白质、少
16、量RNA组成,DNA是遗传信息的载体。 染色质和染色体是同种物质,是在不同的功能阶段的不同的构型(状态)。螺旋化、变短、变粗 解螺旋染色质(细丝状) 染色体(杆状) 核仁:与某种RNA的合成以及核糖体的形成有关。 核孔:实现核质之间频繁的物质交换和信息交流,是大部分大分子物质的通道(eg.RNA、蛋白质)2、主要功能: 遗传物质储存和复制的场所。 细胞遗传性和细胞代谢活动的控制中心。第四章 细胞的物质输入和输出 第一节 物质跨膜运输的实例一、渗透作用1、渗透作用:指水分子(或其他溶剂分子)通过半透膜的扩散。2、发生渗透作用的条件:一是具有半透膜,二是半透膜两侧具有浓度差。3、比较扩散作用与渗透
17、作用扩散:物质从高浓度到低浓度的运动叫做扩散(扩散与过膜与否无关) (如:O2从浓度高的地方向浓度低的地方运动)渗透:水分子或其他溶剂分子通过半透膜的扩散又称为渗透。渗透作用的本质上是一种特殊的扩散。4、比较半透膜与选择性透过膜 不同点:半透膜是指某些物质可以自由通过,而另一些物质则不能通过的多孔性薄膜。这种膜可以是生物膜,也可以物理性膜。(如:动物的膀胱膜、肠衣、蛋壳膜等,还有人工制成的半透膜如玻璃纸、胶棉膜等)物质能否通过半透膜,一是取决于膜两侧的浓度差,即只能从高浓度的一侧向低浓度的一侧移动;二是取决于该物质分子的大小,即某物质颗粒直径只有小于半透膜的孔径才能自由通过,否则不能。另外,标
18、准的半透膜应是没有生物活性的,膜上无载体。物质通过半透膜遵循扩散作用的原理,是自由扩散过程。选择性透过膜是具有活性的生物膜,由于膜上具有载体等结构,膜上的载体种类和数量不同,造成对不同物质吸收的选择性。它对物质的通过既具有半透膜的物理性质,还具有主动的选择性,如细胞膜。因此,具有选择透过性的膜必然具有半透性,而具有半透性的膜不一定具有选择性透过,活性的生物膜才具有选择透过性。 细胞膜和其他生物膜都是选择透过性膜,这种膜可以让水分子自由通过,一些离子和小分子也可以通过,而其他的离子、小分子和大分子则不能通过。生物膜的这一特性,与细胞膜的生命活动动密切相关,是活细胞的一个重要特征。 相同点:都可以
19、让水分子自由通过,都不允许大分子物质通过。二、细胞的吸水和失水(原理:渗透作用)1、 动物细胞的吸水和失水外界溶液浓度 细胞质浓度时,细胞失水皱缩外界溶液浓度 = 细胞质浓度时,水分进出细胞处于动态平衡2、 植物细胞的吸水和失水细胞内的液体环境主要指的是液泡里面的细胞液。原生质层:细胞膜和液泡膜以及两层膜之间的细胞质(相当于选择透过性膜)外界溶液浓度 细胞液浓度时,细胞质壁分离外界溶液浓度 细胞液浓度(不断失水)注:细胞壁是全透性的。5、 植物吸水方式有两种: 吸帐作用(未形成液泡)如:干种子、根尖分生区 渗透作用(形成液泡)三、物质跨膜运输的其他实例1、对矿质元素的吸收(eg.人体甲状腺滤泡
20、上皮细胞具有很强的摄取碘的能力。) 逆相对含量梯度主动运输 对物质是否吸收以及吸收多少,都是由细胞膜上载体的种类和数量决定。2、细胞膜是一层选择透过性膜,水分子可以自由通过,一些离子和小分子也可以通过,而其他的离子、小分子和大分子则不能通过。第二节 生物膜的流动镶嵌模型一、探索历程(略,见P65-67)二、流动镶嵌模型的基本内容磷脂双分子层构成了膜的基本支架(不是静止的,具有流动性)蛋白质分子有的镶嵌在磷脂双分子层表面,有的部分或全部嵌入磷脂双分子层中,有的横跨整个磷脂双分子层磷脂双分子层和大多数蛋白质分子可以运动三、糖蛋白(糖被) 组成:由细胞膜上的蛋白质与糖类结合形成。 作用:细胞识别、免
21、疫反应、血型鉴定、保护润滑等。第三节 物质跨膜运输的方式一、被动运输:物质进出细胞,顺浓度梯度的扩散,称为被动运输。1、自由扩散:物质通过简单的扩散作用进出细胞2、协助扩散:进出细胞的物质借助载体蛋白的扩散二、主动运输:从低浓度一侧运输到高浓度一侧,需要载体蛋白的协助,同时还需要消耗细胞内化学反应所释放的能量,这种方式叫做主动运输。(也可从高浓度一侧运输到低浓度一侧,速度远快于协助扩散,eg.饭后小肠上皮细胞吸收葡萄糖) 比较项目运输方式方向是否需要载体是否消耗细胞内的能量举例被动运输自由扩散高低不需要不耗能水、CO2、O2、N2、乙醇、甘油、苯、脂肪酸、维生素等协助扩散高低需要不耗能葡萄糖进
22、入红细胞主动运输低高需要耗能氨基酸、K+、Na+、Ca+等离子、葡萄糖进入小肠上皮细胞注:葡萄糖进入红细胞是协助扩散,葡萄糖进入其他细胞都是主动运输。 尿素是小分子物质,自由扩散进入细胞。三、大分子物质进出细胞的方式:胞吞、胞吐(不是跨膜运输,依靠膜的流动性,要耗能)温度对物质运输的影响: 第五章 细胞的能量供应和利用 第一节 降低反应活化能的酶一、细胞代谢与酶1、细胞代谢的概念:细胞内每时每刻进行着许多化学反应,统称为细胞代谢.2、酶的发现:1857年, 巴斯德 毕希纳 1926年, 萨姆钠20世纪80年代,切赫和奥特曼3、酶的概念:酶是活细胞产生的具有催化作用的有机物,绝大多数是蛋白质,少
23、数是RNA。4、活化能:分子从常态转变为容易发生化学反应的活跃状态所需要的能量。6、酶的本质是蛋白质7、酶与无机催化剂比较:相同点: 反应前后,本身不发生改变; 只催化热力学允许进行的反应; 降低活化能,改变化学反应速率,但不改变化学反应平衡点;不同点:酶的特性 高效性:酶的催化效率比无机催化剂更高,使得反应速率更快; 专一性:一种酶只能催化一种或一类化合物,如蛋白酶只能催化蛋白质水解成多肽; 多样性:生物体内具有种类很多的酶。 反应条件温和性:酶促反应一般是在较温和的条件下进行的,即常温、常压、生理pH条件下 活性可调节性:包括抑制剂和激活剂调节、反馈抑制调节、共价修饰调节和变构调节等。 有
24、些酶的催化活性与辅因子有关。 易变性,由于大多数酶是蛋白质,因而会被高温、强酸、强碱等破坏。二、影响酶促反应的因素(难点)1、酶浓度对酶促反应速度的影响 当底物足够,其他条件固定时,酶促反应速度与酶分子的浓度成正比。酶分子越多,底物转化的速度越快。但事实上,当酶浓度很高时,并不保持这种关系,曲线逐渐趋向平缓。 2、底物浓度对酶促反应速度的影响 在生化反应中,若酶的浓度为定值,底物的起始浓度较低时,酶促反应速度与底物浓度成正比,即随底物浓度的增加而增加。当底物浓度较高时,反应速率加快,但不显著。当底物浓度达到最大时,反应速率几乎不再变。 3、温度对酶促反应速度的影响在一定的温度范围内,酶促反应随
25、温度升高而加快。当温度达到一定限度时,酶促反应随温度升高而减慢。各种没在某一温度时,酶活性最强,酶促反应速度最大,称为酶的最适温度。注:低温导致酶活性下降,高温导致酶活性丧失。 4、pH对酶促反应速度的影响每一种酶只能在一定范围限度的pH范围内表现出活性,超过范围便失去活性。酶在某一个pH时活性最大,这个pH称为最适pH。 5、激活剂对酶促反应速度的影响 6、抑制剂对酶促反应速度的影响三、实验1、 比较过氧化氢酶在不同条件下的分解(过程见课本P79) 实验结论:酶具有催化作用,并且催化效率要比无机催化剂Fe3+高得多 控制变量法:变量、自变量、因变量、无关变量的定义。 对照实验:除一个因素外,
26、其余因素都保持不变的实验。2、 影响酶活性的条件(要求用控制变量法,自己设计实验)建议用淀粉酶探究温度对酶活性的影响,用过氧化氢酶探究PH对酶活性的影响。第二节 细胞的能量“通货”ATP 一、 ATP:是细胞内的一种高能磷酸化合物,三磷酸腺苷的英文缩写二、ATP的结构简式:APPP,其中:A代表腺苷,P代表磷酸基团,代表高能磷酸键,代表普通化学键。注意:ATP的分子中的高能磷酸键中储存着大量的能量,所以ATP被称为高能化合物。这种高能化合物化学性质不稳定,在水解时,由于高能磷酸键的断裂,释放出大量的能量。三、ATP的生理功能:直接给细胞的生命活动提供能量。四、ATP和ADP的相互转换APPP
27、断裂 水解 释放能量水解酶、放能合成酶、储能ATP ADP + pi(游离的磷酸)+ 能量 注:该反应是不可逆反应,因为催化剂(即所需酶)不同,能量不同,进行场所不同五、ATP的利用: 1、渗透能:用于细胞主动运输。2、光能:生物发光(eg.萤火虫)3、机械能:肌细胞收缩。 4、电能:用于生物发电、发光(eg.电鳐)5、热能:人体恒温。 6、生物电:大脑思考。酶、吸收能量、ATP的水解释放能量、ATP的合成葡萄糖(小分子物质)+ 果糖 蔗糖(大分子物质)第三节 ATP 的主要来源细胞呼吸一、细胞呼吸:有机物在细胞内经过一系列的氧化分解,生成二氧化碳或其他产物,释放出能量并生成ATP的过程。二、
28、有氧呼吸酶总反应式:C6H12O6 +6O2 6CO2 +6H2O + 大量能量第一阶段:葡萄糖的初步分解 场所:细胞质基质 酶C6H12O6 2C3H4O3(丙酮酸)+4H+ 少量能量(2个ATP + 热能)第二阶段:丙酮酸的彻底分解 场所:线粒体基质 酶2C3H4O3(丙酮酸)+ 6H2O 6CO2 + 20H + 少量能量(2个ATP + 热能)第三阶段:H的氧化 场所:线粒体内膜 24H + 6O212H2O + 大量能量(34个ATP + 热能)三、无氧呼吸 反应场所:细胞质基质第一阶段:葡萄糖的初步分解 酶C6H12O6 2C3H4O3(丙酮酸)+4H+ 少量能量(2个ATP +
29、热能)第二阶段:产生酒精、CO2 或乳酸 酶C6H12O6 2C2H5OH(酒精) + 2CO2 + 少量能量 发生生物:动物,乳酸菌,马铃薯块茎,玉米胚酶C6H12O6 2C3H6O3(乳酸) + 2CO2 + 少量能量 发生生物:大部分植物,酵母菌注意:无机物的无氧呼吸也叫发酵,生成乳酸的叫乳酸发酵,生成酒精的叫酒精发酵讨论:1 有氧呼吸及无氧呼吸的能量去路有氧呼吸:所释放的能量一部分用于生成ATP,大部分以热能形式散失了。无氧呼吸:能量小部分用于生成ATP,大部分储存于乳酸或酒精中2 有氧呼吸过程中氧气的去路:氧气用于和H生成水四、有氧呼吸和无氧呼吸的比较呼吸类型有氧呼吸无氧呼吸呼吸场所
30、细胞质基质、线粒体细胞质基质是否需氧是否分解产物CO2 、H2O酒精、CO2 或乳酸释能情况大量少量 五、影响细胞呼吸的因素1、温度:温度通过影响细胞内与呼吸作用有关的酶的活性来影响细胞的呼吸作用。温度过低或过高都会影响细胞正常的呼吸作用。在一定温度范围内,温度越低,细胞呼吸越弱;温度越高,细胞呼吸越强。 2、氧气:氧气充足,则无氧呼吸将受抑制;氧气不足,则有氧呼吸将会减弱或受抑制。3、水分:一般来说,细胞水分充足,呼吸作用将增强。但陆生植物根部如长时间受水浸没,根部缺氧,进行无氧呼吸,产生过多酒精,可使根部细胞坏死。4、CO2:环境CO2浓度提高,将抑制细胞呼吸,可用此原理来贮藏水果和蔬菜。
31、六、判断细胞呼吸方式 不消耗O2,释放CO2,只进行酒精式无氧呼吸。 O2吸收量 = CO2释放量,进行有氧呼吸或乳酸式无氧呼吸。 O2吸收量 CO2释放量,两种呼吸方式同时进行,多余的CO2来自酒精式无氧呼吸。 酒精生成量 = CO2释放量,只进行酒精式无氧呼吸。 酒精生成量 CO2释放量, 两种呼吸方式同时进行,多余的CO2来自有氧呼吸。第四节 能量之源光与光合作用一、 光合作用:绿色植物通过叶绿体,利用光能,把二氧化碳和水转化成储存着能量的有机物,并释放出氧气的过程叶绿素(3/4)二、光合色素 叶绿素a(蓝绿色)绿叶中的色素 叶绿素b (黄绿色)类胡萝卜素(1/4) 胡萝卜素 (橙黄色)
32、叶黄素 (黄色)注:叶绿素主要吸收红光和蓝紫光,类胡萝卜素主要吸收蓝紫光。白光下光合作用最强,其次是红光和蓝紫光,绿光下最弱。三、光合作用的探究历程: 1771年,英国科学家普里斯特利发现,将点燃的蜡烛与绿色植物一起放在密闭的玻璃罩内,蜡烛不容易熄灭;将小鼠与绿色植物一起放在玻璃罩内,小鼠不容易窒息而死,证明:植物可以更新空气。 1785年,荷兰科学家英格豪斯,由于空气组成的发现,人们明确了绿叶在光下放出的气体是氧气,吸收的是二氧化碳。1845年,德国科学家梅耶指出,植物进行光合作用时,把光能转换成化学能储存起来。1864年,德国科学家萨克斯,把绿叶放在暗处理的绿色叶片一半暴光,另一半遮光。过
33、一段时间后,用碘蒸气处理叶片,发现遮光的那一半叶片没有发生颜色变化,曝光的那一半叶片则呈深蓝色。证明:绿色叶片在光合作用中产生了淀粉。1880年,德国科学家思吉尔曼,用水绵进行光合作用的实验。证明:叶绿体是绿色植物进行光合作用的场所,氧是叶绿体释放出来的。1939年代美国科学家鲁宾卡门,采用同位素标记法研究了光合作用。第一组相植物提供H218O和CO2,释放的是18O2;第二组提供H2O和C18O,释放的是O2。光合作用释放的氧全部来自来水。四、叶绿体1、结构:外膜,内膜,基质,基粒(由类囊体堆叠构成) 与光合作用有关的酶分布于基粒的类囊体及基质中。 吸收光能的4种色素分布于类囊体的薄膜上。五
34、、光合作用的原理光能叶绿体1、光合作用的过程: (熟练掌握课本P103下方的图) 2、总反应式:CO2 + H2O (CH2O)+ O2 其中,(CH2O)表示糖类。3、分类:根据是否需要光能,可将其分为光反应和暗反应两个阶段。 光反应阶段:必须有光才能进行 场所:类囊体薄膜上反应式:水的光解:H2O O2+2HATP形成:ADP + Pi + 光能 ATP光反应中,光能转化为ATP中活跃的化学能 暗反应阶段:有光无光都能进行 场所:叶绿体基质 CO2的固定:CO2 + C5 2C3C3的还原:2C3 + H + ATP (CH2O)+ C5 + ADP + Pi 暗反应中,ATP中活跃的化学
35、能转化为(CH2O)中稳定的化学能联系:光反应为暗反应提供ATP和H,暗反应为光反应提供合成ATP的原料ADP和Pi 六、影响光合作用的因素1、光对光合作用的影响 光的波长 叶绿体中色素的吸收光波主要在红光和蓝紫光。 光照强度 植物的光合作用强度在一定范围内随着光照强度的增加而增加,但光照强度达到一定时,光合作用的强度不再随着光照强度的增加而增加 光照时间 、光照时间长,光合作用时间长,有利于植物的生长发育。2、温度: 温度低,光和速率低。随着温度升高,光合速率加快,温度过高时会影响酶的活性,光和速率降低。生产上白天升温,增强光合作用,晚上降低室温,抑制呼吸作用,以积累有机物。3、CO2浓度:
36、 在一定范围内,植物光合作用强度随着CO2浓度的增加而增加,但达到一定浓度后,光合作用强度不再增加。生产上使田间通风良好,供应充足的CO24、水分的供应:当植物叶片缺水时,气孔会关闭,减少水分的散失,同时影响CO2进入叶内,暗反应受阻,光合作用下降。生产上应适时灌溉,保证植物生长所需要的水分。七、光合作用的应用 1、适当提高光照强度。 2、延长光合作用的时间。 3、增加光合作用的面积合理密植,间作套种。 4、温室大棚用无色透明玻璃。 5、温室栽培植物时,白天适当提高温度,晚上适当降温。 6、温室栽培多施有机肥或放置干冰,提高二氧化碳浓度。八、化能合成作用概念:自然界中少数种类的细菌,虽然细胞内
37、没有叶绿素,不能进行光合作用,但是能够利用体外环境中的某些无机物氧化时所释放的能量来制造有机物,这种合成作用,叫做化能合成作用,这些细菌也属于自养生物。如:硝化细菌,不能利用光能,但能将土壤中的NH3氧化成HNO2,进而将HNO2氧化成HNO3。硝化细菌能利用这两个化学反应中释放出来的化学能,将CO2和水合成为糖类,这些糖类可供硝化细菌维持自身的生命活动.九、 实验绿叶中色素的提取和分离1 、实验原理:绿叶中的色素都能溶解在层析液中,且他们在层析液中的溶解度不同,溶解度高的随层析液在滤纸上扩散得快,绿叶中的色素随着层析液在滤纸上的扩散而分离开。2、 方法步骤中需要注意的问题:(步骤要记准确)
38、研磨时加入二氧化硅和碳酸钙的作用是什么?二氧化硅有助于研磨得充分,碳酸钙可防止研磨中的色素被破坏。 实验为何要在通风的条件下进行?为何要用培养皿盖住小烧杯?用棉塞塞紧试管口?因为层析液中的丙酮是一种有挥发性的有毒物质。 滤纸上的滤液细线为什么不能触及层析液?防止细线中的色素被层析液溶解 滤纸条上有几条不同颜色的色带?其排序怎样?宽窄如何?有四条色带,自上而下依次是橙黄色的胡萝卜素,黄色的叶黄素,蓝绿色的叶绿素a,黄绿色的叶绿素b。最宽的是叶绿素a,最窄的是胡萝卜素。第6章细胞的生命历程第1节 细胞的增殖一、限制细胞长大的原因细胞表面积与体积的比。 细胞的核质比。二、细胞增殖:细胞增殖是生物体的重要生命特征,细胞以分裂的方式进行增殖。单细胞生物体通过细胞增殖而繁衍的方式产生新的个体。多细胞生物,以细胞分裂的方式产生新的细胞,用来补充体内衰老和死亡的细胞;同时,多细胞生物可以由一个受精卵,经过细胞的分裂和分化,最终发育成一个新的多细胞个体。1、细胞增殖的意义:生物体生长、发育、繁殖和遗传的基础2、真核细胞分裂的方式:有丝分裂