环境卫生学重点完全版(2).doc

上传人:豆**** 文档编号:28425603 上传时间:2022-07-28 格式:DOC 页数:200 大小:829.50KB
返回 下载 相关 举报
环境卫生学重点完全版(2).doc_第1页
第1页 / 共200页
环境卫生学重点完全版(2).doc_第2页
第2页 / 共200页
点击查看更多>>
资源描述

《环境卫生学重点完全版(2).doc》由会员分享,可在线阅读,更多相关《环境卫生学重点完全版(2).doc(200页珍藏版)》请在taowenge.com淘文阁网|工程机械CAD图纸|机械工程制图|CAD装配图下载|SolidWorks_CaTia_CAD_UG_PROE_设计图分享下载上搜索。

1、Four short words sum up what has lifted most successful individuals above the crowd: a little bit more.-author-date环境卫生学重点完全版(2)环境卫生学环境卫生学第一章 绪论1.环境卫生学(environmental health/ hygiene):是研究自然环境和生活环境与人群健康的关系,揭示环境因素对人群健康影响的发生、发展规律,为充分利用环境有益因素和控制环境有害因素提出卫生要求和预防对策,增进人体健康,提高整体人群健康水平的科学。2.环境(environment):是指作

2、用于人类所有外界力量(因素)的总和。人与环境既相互对立,又相互制约,既相互依存又相互转化,两者存在着对立统一关系。3.环境卫生学以人类及其周围的环境为研究对象(自然环境和生活环境) 自然环境 :围绕在人类周围的自然因素(大气圈、水圈、土壤岩石圈和生物圈)。 生活环境:是与人类生活关系密切的各种自然的和人工的环境条件,如居住、工作、娱乐和社会活动环境。4.环境介质(environmental media):人类赖以生存的物质环境条件,通常以气态、液态和固态三种物质形态而存在,能够容纳和运载各种环境因素;指大气、水、土壤(岩石)以及包括人体在内的所有生物体。5.环境因素(environmental

3、 factors):是被介质容纳和转运的成分或介质中各种无机和有机的组成成分。分类:物理性、化学性、生物性。一次污染物(primary pollutant)指由污染源直接排入环境未发生变化的污染物 。二次污染物(secondary pollutant)指某些一次污染物进入环境后在物理、化学或生物学作用下或与其他物质发生反应而形成与原来污染物的理化性质和毒性完全不同的新的污染物。原生环境(primary environment):指天然形成的未受或少受人为因素影响的环境,其中存在大量对人体健康有益的因素,如清洁并含有正常化学成分的空气、水、土壤,充足的阳光和适宜的小气候,秀丽的风光等。也有不利因

4、素如生物地球化学性疾病。次生环境(secondary environment):指受人为活动影响形成的环境。6.环境问题(environmental problems):由自然力或人力引起生态平衡破坏,最后直接或间接影响人类生存和发展的一切客观存在问题。7.全球性环境问题(1)全球气候变暖 (2)臭氧层破坏 (3)酸雨 (4)生物多样性锐减8.我国环境与健康标准体系主要包括两个方面:环境质量标准体系和环境卫生标准体系。第二章 环境与健康的关系1.大气圈、水圈、土壤岩石圈和生物圈共同组成了人类的自然环境。2.生态环境(ecological environment):是指生物及其生存繁衍的各种自然

5、因素、条件的总和,是与人类生存和发展有关的生态系统所组成的自然环境。小气候:指生活环境中空气的湿度,温度,气流和热辐射等因素,对于有机的热平衡产生明显影响。3.生态系统(ecosystem)是在一定空间范围内,由生物群落及其环境组成,借助于各种功能流(物质流、能量流、物种流和信息流)所联结的稳态系统。它具有整体性。开放性、自调性、可持续性等特征。 组成:生产者 消费者 分解者 非生物物质4.生态系统服务:由自然系统的生境、物种、生物学状态和生态过程所生产的物质及其所维持的良好生活环境对人类的服务性能。如供给服务、调节服务、文化服务以及支持服务。5.生态系统健康:根据人类健康的隐喻来建立良好生态

6、的目标。通常把具有活力、结构稳定和自调节能力的生态系统看做是健康的生态系统。生态平衡:生态系统各要素之间的物质循环和能量交换始终保持着一种动态平衡状态。食物链:生态系统中不同营养级的生物逐级被吞食以满足生存需要而建立起的链锁关系。7. 生物放大作用(biomagnification)污染物随着食物链的逐级传递而使高位营养级生物体内污染物浓度增高。多氯联苯、甲基汞、放射性污染、DDT、六六六、除草剂、橙剂等有明显的生物放大作用。导致的疾病如:水俣病、痛痛病。8.生物富集作用:生物从环境中摄入浓度极低的重金属元素或难降解的化合物,在体内逐渐累积起来,使生物体内该元素或化合物的浓度大大超过环境中的浓

7、度,这种现象称之。9.人与环境的辩证关系(*)人与环境在物质上的统一性 人类对环境的适应性 人与环境之间的生态平衡 环境因素对健康影响的双重性人与环境的相互作用的生物学基础:环境基因组计划 (EGP)10.“hormesis”效应:即某些物质在低剂量时对生物系统具有刺激(有益)作用,而在高剂量时具有抑制作用。如较大量地长期饮酒可增加食管癌、肝癌和肝硬化的危险性,而少量饮酒可减少冠心病和脑卒中的发生。低剂量的三氧化二砷可以治疗白血病,而稍高剂量则可以导致健康危害甚至死亡。11.环境介质与环境因素暴露(*) 环境因素有两种转归:一种是得到环境自净,逐渐恢复到污染前的状态;另一种是增加人群暴露的机会

8、、增强环境因素对人体的有害性。 (一)环境物质在环境介质中的迁移 单一介质内的迁移; 不同介质间的迁移;生物性迁移(生物放大作用) (二) 环境化学物在环境介质中的转化:转变成另一物质。(一次污染物和二次污染物) 化学转化 生物转化(三)环境介质中的迁移和转化对环境因素暴露的影响 扩大暴露范围 ;增加暴露途径;改变污染物性质和毒性;影响暴露剂量12. 暴露特征与反应: (一)暴露途径:影响总暴露量 影响吸收率 改变作用靶 (二)剂量-反应关系:随着暴露剂量的改变,产生某种反应(定量或定性反应)的数量而随之改变的相互关系。分无阈值化合物和阈值化合物。 无阈值化合物:是指在大于零的剂量暴露下,均可

9、能发生有害效应的化合物,又称为 零阈值化合物。其剂量-反应曲线的延长线通过坐标的原点,为直线型,认为这类化合 物无安全剂量。主要为遗传毒性致癌物。 阈值化合物:仅在达到或大于某剂量(阈剂量)才产生其效应,低于其阈剂量则不产 生其效应的物质属于单阈值化合物,其剂量-反应曲线多呈S形或抛物线形。有两个阈 值的化合物呈U形。 制订卫生标准时,单阈值化合物应低于阈剂量,双阈值化合物应考虑适宜浓度范围 (三)暴露时间:暴露时间越长,蓄积浓度越高;物半减期越长,相对短时间蓄积量高。13. 健康效应:是在某一环境暴露水平条件下,人体(群)接受有害因素的影响而产生的健康状况的损害。14. 健康效应谱:健康效应

10、从无到有,从小到大,从量变到质变的连续过程。有冰山现象之称。从下到上为:生理负荷增加、生理代偿性变化、生理反应异常、患病、死亡。15. 环境多因素暴露与联合作用:相加作用;协同作用;增强作用;拮抗作用16. 易感人群:易受环境有害因素损伤的人群。影响人群易感性的因素:非遗传因素:年龄、健康状况、营养状况、个人行为(吸烟、饮酒、饮食嗜好、运动)。遗传因素:性别、种族、遗传缺陷。环境应答基因多态性(易感基因多态性)。17. 热浪:一般以日最高气温35作为高温天气,持续多日35以上的高温天气称之。 寒潮:凡使当地24h降温10以上或48h降温12以上、且最低气温降至5以下的强冷空气称为寒潮。18.必

11、需微量元素生物学效应主要包括:参与酶的构成和酶的激活,影响酶的活性。参与某些蛋白质的合成,发挥特殊功能。参与激素及其辅助因子的合成,与内分泌活动密切相关。维持正常的生殖功能。微量元素对生长发育、机体免疫功能感官功能等均有明显影响和重要作用。18.自然疫源性疾病:动物源性传染病(动物作为传染源的疾病)经常存在于某地区,是由于该地区具有该病的动物传染源、传播媒介及病原体在动物间传播的自然条件,当人类进入该地区时可以被感染得病。这些疾病称之。这些地区称为自然疫源地。 流行特征:区域性季节性和周期性变化受人类活动和社会行为影响其它19. 环境污染(environmental pollution):进入

12、环境的污染物的量超过了环境的自净能力,造成环境质量下降和恶化,直接或间接影响到人体健康。(环境污染物分物化生三类) (一)环境污染对人群的急、慢性危害(xz) 急性危害:1. 大气污染烟雾事件:伦敦烟雾事件(SO2、烟尘);洛杉矶光化学烟雾事件(NOx、 VOCS)2. 过量排放和事故性排放引起的急性危害:印度博帕尔农药厂毒气泄漏事件(1984年)3. 核泄漏事故的危害:前苏联切尔诺贝利核电站泄漏事故(1986年)4.生物性污染引起的急性传染病:介水传染病、军团菌病。 慢性危害:1. 非特异性影响:免疫功能抑制(抵抗力下降,易感性增强,人群患病率、死亡率增加)2. 引起慢性疾患:COPD3.

13、持续性蓄积危害:一类是Pb、Hg、Cd、As等重金属(水俣病、痛痛病); 一类是持久性有机污染物(POP)如有机氯农药 、多氯联苯、二恶英等。 (二)环境污染与致癌危害(xz) 致癌物的分类及环境化学致癌物1类:确证人类致癌物 (107种): 可靠的流行病学调查证据;有剂量反应关系;有调查资料验证或动物实验证据。2A类:对人很可能致癌 (59种):人类致癌性证据有限;动物实验证据充分。2B类:对人可能致癌 (267种): 人类致癌性证据有限, 动物实验证据不充分; 人类致癌性证据不足, 动物实验证据充分3类:对人致癌性尚无法分类 (可疑)(508种)4类:对人很可能不致癌 (1种) 空气污染与

14、肺癌:城市肺癌死亡率高于农村;男性发病率均高于女性;发病率在60岁80岁年龄段为最高。影响肺癌发生的主要因素为空气污染、吸烟、呼吸系统疾病史及家族史等。 水污染与肿瘤:饮水加氯消毒产生的氯化副产物如三卤甲烷类物质具有明显的致突变性国内外不少学者认为饮用水亚硝胺等致癌物质污染是食管癌发病的主导因素。河南省林县食管癌高发还与食用酸菜有关 (亚硝胺、黄曲霉毒素) (三)环境污染与致畸危害:“反应停”事件(xz)空气污染与致畸;水污染与致畸;橙剂污染与致畸环境致畸作用实例:放射性照射;胎儿性水俣病;落叶剂2,4,5T诱发畸胎 (四)环境内分泌干扰物EEDs定义:存在于环境中,具有类似激素作用,干扰人体

15、内分泌功能,从而对机体或后代引起有害的健康效应的一类外源性物质。包括领苯二甲酸酯、多氯联苯类、有机氯杀虫剂、烷基酚类、植物和真菌激素、重金属类等。分类:雌激素干扰物;雄激素干扰物;甲状腺素干扰物;糖皮质激素干扰物;生长激素干扰物等。影响:出生缺陷儿童增多;儿童精神性和行为性异常增加;女孩更早进入青春期,妇女乳腺癌发生率增加;精子数量和质量下降;男性生殖道缺陷发病率增加;不孕症患者显著增加;哮喘病人大量增加;患免疫系统和甲状腺功能缺损的可能性增加。20. 基准与标准的比较(知道区别)21. 环境质量标准(environmental quality standard)为了保障人体健康、维护生态环境

16、、保证资源充分利用,并考虑技术、经济条件,而对环境中有害物质和因素作出的限制性规定。环境空气质量标准:一级、二级标准地表水环境质量标准 :I类、II类、III类、IV类、V类标准土壤环境质量标准 :一级、二级、三级标准 环境卫生标准(environmental health standard)中的最高容许浓度是指环境中的化学物质在短期或终生、直接或间接作用于人体时,不会引起身体上或精神上的疾患;或者以现有的检查方法在近期或远期、当代或后代检测不到超过生理适应性反应变化的浓度限量。制订原则(熟悉):制定环境卫生标准是以剂量-反应关系为依据的,一般用“最高容许度”来表示保障居民不发生急性中毒或慢性

17、危害;对主观感觉无不良影响;对人体健康无间接影响; 选用最敏感指标的原则;掌握经济合理和技术可行的原则 功能蓄积(functional accumulation ):有些环境污染物,进入机体后,能较快地被分解并以多种形态迅速排出体外。多次重复暴露或长期暴露后,不在机体内蓄积。但在靶组织或靶器官产生的有害效应可逐渐累积,最终造成器官或组织的病理损害,这称为功能蓄积。22. 环境暴露与健康效应的测量(一)暴露测量 人体接触某一有害环境因素的过程称之为暴露。测定人体接触某一环境有害因素的浓度或剂量称为暴露测量。在暴露测量中,被检测的剂量有:外剂量、内剂量、生物有效剂量。外剂量:环境介质中某种环境因素

18、的浓度或含量,根据人体接触的特征(如接触的时间、途径等),估计个体的暴露水平。 内剂量:机体内已吸收的污染物的量。通过测定血尿中污染物或代谢产物的含量来确定。如血汞的含量代表汞的暴露剂量。生物有效剂量:生物有效剂量指经吸收、代谢活化、转运最终到达靶部位或替代性靶部位的污染物量。如致癌物或其活化的产物与DNA或血红蛋白形成的加合物的含量。 (二) 健康效应测量对象:如果能筛选出高危人群,可以用较小样本的特定人群来进行研究。高危人群即出现某一效应的风险较大的人群,多为高暴露人群或(和)易感的人群。(三) 生物标志定义:是生物体内发生的与发病机制有关联的关键事件的指示物,是机体由于接触各种环境因子所

19、引起机体器官、细胞、亚细胞的生化、生理、免疫和遗传等任何可测定的改变。分为暴露生物标志、效应生物标志、易感生性生物标志。暴露生物标志分内剂量和生物有效剂量标志。生物有效剂量标志比内剂量标志更赋予生物效应意义。效应生物标志指体内可测定的由外来物引起的生理、生化等改变。易感性生物指标是能够指示机体接触某种特定环境因子时的反应能力的一类生物标志。(四) 环境毒理学研究的基本内容和任务对未知毒性效应的化合物或环境因素,研究其毒作用大小、蓄积性、作用的靶器官和组织等基本毒理学特征,以及对其致畸形、致癌、致突变性的特殊毒性做出评价;对特定的环境污染物或因素,研究其剂量-反应关系,为卫生基准的制订及环境危险

20、度评价提供依据;毒作用机制研究,探索环境污染物或因素在机体反应中出现的特异、敏感的测试指标,即生物标志,为环境流行病学调查提供新的手段;对已造成健康危害,并通过环境流行病学调查提出的可疑致病因素,建立动物模型予以证实,确定病因;应用于环境生物监测。4.23.健康危险度评价(health risk assessment,HRA)是按一定的准则,对有害环境因素作用于特定人群的有害健康效应进行综合定性、定量评价的过程。包括四个阶段:危害认定(首要步骤)、剂量-反应关系评价(核心)、暴露评定(关键)和危险度特征分析。第三章 大气卫生一大气的特征及其卫生学意义 1.大气圈:指包围在地球表面,并随地球旋转

21、的空气层,厚度2000-3000Km以上。 按气温的垂直变化特点可将大气圈自下而上分为5层:a对流层:最靠近地面的一层,气象变化的主要发生层。对人类的影响最大,关系最密切。b平流层:高约15-35km处有厚约20km的臭氧层,能吸收太阳的短波紫外线和宇宙射线。c中间层; d热成层; e 散逸层 2.干洁空气(xz):自然状态下的大气是由气体、水汽和气溶胶组成。除去水汽和气溶胶的空气称干洁空气。 3.气溶胶:是液体或固体微粒均匀地分散在气体中形成的相对稳定的悬浮体系。可分为轻雾、浓雾、霾、粉尘、烟气、烟、烟雾和烟炱等。 4.大气的物理性状主要有:太阳辐射、气象条件和空气离子。 太阳辐射:紫外线、

22、可见光、红外线。 紫外线生物学作用:UV-A(长):色素沉着作用、增强机体免疫力 UV-B(中):抗佝偻病作用、红斑作用 UV-C(短):杀菌作用 紫外线过强照射的危害:眼损伤:紫外线性白内障、眼炎(雪盲、电光性眼炎) 皮肤损伤:日光性皮炎、皮肤癌 空气离子:大气中带电荷的物质统称。分轻离子和重离子。新鲜的洁净空气中轻离子浓度高,污染的空气轻离子浓度低。空气中重离子数与轻离子数之比50时,空气较洁净。空气负离子对健康有益:镇静、催眠、镇痛;降压;增进食欲;注意力集中、工作效率高。空气正离子对健康有害:失眠、头痛、烦躁、血压升高。 空气离子化:空气中的气体分子(氧、氮)在某些外界因素的作用下形成

23、带电荷的离子的过程。二大气污染及大气污染物的转归 1.大气污染:大气环境中,当污染物的量超过大气的自净能力,污染物浓度超出大气卫生标准的要求,对人们的健康造成直接或间接甚至潜在的影响或危害时,称之。 分类:天然污染(沙尘暴、火山爆发、森林火灾等) 人为污染(工农业生产;交通运输;生活炉灶和采暖锅炉;其他) 工农业生产 农业:化肥、农药喷洒、焚烧 工业:是大气污染的主要来源,是大气卫生防护的重点。 燃料的燃烧:燃料的燃烧,这是大气污染的主要来源。目前我国的主要 工业燃料是煤(硫化物),其次是石油(硫化物和氮化物)。 工业生产过程的排放:由原材料到产品,工业生产的各个环节都可能有 污染物排放出来。

24、污染物的种类与其生产工艺有关。 交通运输:目前这些交通工具的主要燃料是汽油、柴油等石油制品,燃烧后能 产生大量的颗粒物、NOx、CO、多环芳烃和醛类。 其他:地面尘土飞扬 、水体和土壤中的挥发性化合物 、意外事件。 生活炉灶和采暖锅炉:煤、石油制品等为燃料。冬季低空污染主要来源。 特点:量大;燃烧不完全,污染物排放量高;无组织排放。 2.大气污染物的种类 大气污染物分类:化学性污染物(各种有害气体、颗粒物质);物理性污染物(噪声、 电磁波、放射性物质);生物性污染物(介空气传播的病原体,植物花粉),以化学污 染物种类最多、范围最广。 污染物在大气中的存在状态,可将其分为气态和气溶胶。 大气颗粒

25、物:大气气溶胶体系中分散的各种微粒。粒径是大气颗粒物最重要的性质。 按空气动力学直径(Dp)将颗粒物分为: 沉降性颗粒物:粒径100m颗粒物 总悬浮颗粒物(TSP):粒径100m颗粒物 可吸入颗粒物(IP;PM10):粒径10m颗粒物(飘尘,进入呼吸道) 细颗粒物/细粒子(PM2.5):粒径2.5m颗粒物 (吸附各种有毒的有机物和重金属元素,进入细支气管和肺泡) 超细颗粒物(PM0.1):粒径0.1m颗粒物(来自汽车尾气) 污染物按形成过程分一次污染物和二次污染物。 一次大气污染物:直接来源于污染源,其理化性质均未发生变化的污染物。 二次大气污染物:一次污染物在大气中与其他化学物质发生化学反应

26、或在太阳紫外 线作用下发生光化学反应生成新的污染物。 3.影响大气中污染物浓度的因素 污染源的排放情况 排放量:是决定污染程度最基本的因素 距污染源的距离 a.无组织排放:距离越近,污染物浓度越高。 b.有组织排放:烟波着陆点:有组织排放时,烟气自烟囱排出,向下风侧逐渐扩散 稀释,然后接触地面,接触地面的点被称为“烟波着陆点”。一般认为有害气体的烟波 着陆点是烟囱有效排出高度10-20倍。颗粒物的着陆点更接近烟囱。近地面的大气中 污染物的浓度以烟波着陆点最大,下风侧浓度随距离增加而下降,在烟波着陆点与烟 囱之间无明显污染。 排出高度:烟囱的有效排出高度指烟囱高度烟气上升高度一般认为,污染源下风

27、侧的污染物最高浓度与烟波的有效高度的平方呈反比。即有效排出高度每增加一倍,烟波着陆点处断面污染物的浓度可降到原来的1/4。烟囱越高, 烟波断面越大,烟波中轴高度越高,污染物稀释程度越好,地面污染物浓度越低。 气象因素 风:空气的水平运动。风向:风吹来的方向。风向频率图(风玫瑰图,wind rose):将一定时期内各个风向出现的频率按比例标在罗盘坐标上所绘成的图。 意义:能反映一定时期内的主导风向,指示一定时期某地区污染最严重的地区范围。风速:决定大气污染物稀释的程度和扩散范围。大气湍流:风速时大时小,并在主导风向的下风处上下、左右出现无规则的摆动,风的这种不规则运动称大气湍流。有利于污染物的稀

28、释和扩散。 温度层结:气温的垂直梯度,决定大气稳定度,影响污染物稀释扩散。大气温度垂直递减:标准大气条件下,对流层内大气温度随高度的增加而逐渐降低,这种气温垂直变化,称之。 大气温度垂直递减率():正常情况下高度每增加100米气温下降度数通常为0.65。 1.气温随高度递减: 0,空气垂直对流剧烈,大气不稳定有利污染物扩散。2.气温随高度递增: 0 ,空气垂直对流弱,大气稳定不利污染物扩散。逆温:一定条件下出现气温随高度增加而上升的现象。分辐射逆温、下沉逆温、地形逆温。著名的马斯河谷和多诺拉大气污染事件原因中,地形逆温起了很重要的作用。2. 气温不随高度变化: =0,空气垂直对流不剧烈。 大气

29、稳定度:气团垂直运动的程度。气块干绝热垂直递减率(d):大气中作垂直运动的空气团,由于外界压力的影响,发生自身温度的绝热变化,干空气团每上升100m , 气团内温度下降0.986。取决于的绝对值和与d的相对值。分波浪型、扇型、锥型、上扬型和熏烟型。d:大气不稳定, 有利于空气垂直对流,有利污染物的扩散。d:大气稳定 ,空气垂直对流弱,不利污染物的扩散。d:大气处于中性状态, 空气垂直对流不剧烈,气团停滞不动, 扩散能力差。 地形:白天的谷风,晚上山风;白天海风,晚上陆风。 热岛效应:城市温度高于郊区的现象,如果在地图上绘制等温图,城区的高温部就像浮在海面上的岛屿,称之热岛效应。 原因:城市有大

30、量热源;城市建筑物有较高热容量;城市水蒸发少,热量消耗少 大气污染物的转归 大气的自净:指大气中的污染物在物理、化学和生物学作用下,逐渐减少到无害程度或消失的过程。其中扩散和沉降是主要方式。 主要有3种方式:扩散和沉降(物)、发生氧化综合反应(化)、被植物吸附和吸收(生)。 转移:向下风侧更远的地方、向平流层、向土、水转移。 形成二次污染和二次污染物三大气污染对人体健康对影响大气污染对健康的直接危害WD: 急性危害、慢性危害、心血管疾病(与颗粒物污染有关)、肺癌(砷、BaP)1.急性危害:环境污染物在短时间大量进入环境,使得暴露人群在较短时间出现不良反应。可分为烟雾事件和生产事故。烟雾事件:分

31、煤烟型烟雾事件和光化学烟雾事件(WD区别,XZ或TK) 煤烟型(coal smog):伦敦烟雾事件、马斯河谷烟雾事件、多诺拉烟雾事件 产生主要大气污染物为:烟尘、SO2以及硫酸雾。 光化学型(photochemical smog):由汽车尾气中的氮氧化合物(NOx)和挥发性有机物(VOCs)在日光紫外线的照射下,经过一系列的光化学反应生成刺激性很强的浅蓝色烟雾所致,属于二次污染,主要成分是臭氧、醛类以及各种过氧酰基硝酸酯等。煤烟型烟雾光化学型烟雾主要来源煤炭的燃烧石油制品的燃烧汽车尾气污染物二氧化硫、烟尘臭氧、PANs等气象条件气温低、风速很低,湿度大、有雾气温高、风速低、天气晴朗,紫外线强烈

32、多发季节冬(寒冷季节)夏、秋(温暖的白天)易发地型河谷、盆地南北纬60度以下常见症状呼吸道刺激症状、呼吸困难眼及呼吸道刺激症状如洛杉矶、东京烟雾事件 生产事故 印度博帕尔农药厂异氰酸甲酯泄露;切尔诺贝利核电站事故;重庆开县天然气井喷事故2.慢性危害:环境中有害因素以低浓度、长时间反复作用于机体所产生的危害.影响呼吸系统功能(COPD)心血管疾病 免疫功能 引起变态反应(变应性鼻炎)大气污染对健康的间接危害1.温室效应:大气中的某些气体能吸收地表发射的热辐射,使大气增温,从而对地球起到保温作用。这些气体称温室气体如:CO2、CH4、N2O和CFCs等。危害:生物媒介传染病增加;暑热相关疾病增加;

33、过敏性疾病发病率增加;洪水、干旱、森林火灾等增加。2.臭氧层破坏:消耗臭氧层的主要有N2O、CCL4、CH4以及CFCs,要限制以上气体的排放。危害:皮肤癌、白内障机会增多;免疫抑制;皮肤老化。 氯氟烃:制冷剂破坏臭氧分子,形成臭氧空洞;喷雾剂(杀虫剂、发胶);发泡剂(塑料) 3.酸雨:降水的PH值小于5.6就是酸雨,我国属于硫酸型酸雨,酸雨主要是煤和石油燃烧向大气排放SO2和NOX气体,这些气体可被热形成的氧化剂或光化学产生的自由基氧化转变为硫酸和硝酸。危害:环境:土壤、水体和植物危害,腐蚀建筑物、金属材料; 人类健康影响 a.酸雨沉降前期:急慢性呼吸道损害; b.酸雨沉降后期 :水土酸化有

34、毒金属溶出增加4.大气棕色云团(ABC):是指区域范围的大气污染物,包括颗粒物、煤烟、硫酸盐、硝酸盐、飞灰等。ABC的棕色就是黑炭、飞灰、土壤粒子以及二氧化氮等对太阳辐射的吸收和散射所致。气溶胶对光的衰减作用常用气溶胶光学厚度(AOD)来表示。ABC热点区是指年平均人为AOD超过0.3,且吸收性气溶胶对气溶胶光学厚度的贡献超过10%的地区。危害:ABC的多种组分对人群健康可直接产生不良影响。 ABC中的颗粒物可吸收太阳的直射或散射光,影响紫外线的生物学活性。 大气污染还能降低大气能见度,使交通事故增加。 ABC的组分影响人体健康、世界水资源、农业生产和生态系统,威胁人类生存环境。我国的大气质量

35、标准:环境空气质量标准(GB3095-2012)1.功能分区:一类区为自然保护区、风景名胜区和其他需要特殊保护的地区; 二类区为居住区、商业交通居民混合区、文化区、工业区和农村地区。2.分级:一级标准(风景区);二级标准(居民区);三级标准(工业、交通区)3.标准分级:一级标准:为保护自然生态和人群健康,在长期接触情况下,不发生任何危害影响的空气质量要求。上述第一类区执行一级标准。二级标准:为保护人群健康和城市、乡村的动、植物,在长期和短期接触情况下,不发生伤害的空气质量要求。上述第二类区执行二级标准。1h平均浓度:是指任何1h污染物浓度的算术平均值。其限值:是指任何1h内平均浓度的最高容许值

36、。适用于:能使人或动植物在短期内出现刺激、过敏或中毒等急性危害的物质。确保接触者在短期内吸入该物质而不致于产生上述任何一种急性危害的上限值。24h平均浓度:是指一个自然日24h平均浓度的算术平均值,也称为日平均浓度。其限值是指任何一个自然日24h平均浓度的最高容许值。年平均浓度:是指一个日历年内各日平均浓度的算术平均值,其限值是指任何一个日历年内各日平均浓度的算术均值的最高容许值。4.大气污染物浓度表示法:重量浓度(mg/m3);体积浓度ppm(ml/ m3) mg/m3ppmM/22.45.大气污染物排放标准:指烟囱口排放的废气中污染物质的容许排放浓度四大气中主要污染物对人体健康的影响(知道

37、来源)1.颗粒物(IP)是我国大多数城市的首要污染物,影响城市空气质量的主要因素。 来源:自然来源:风沙尘土、火山爆发、森林大火 人为来源:工业企业;交通运输;生活炉灶和采暖锅炉;建筑,筑路。 健康影响 a对呼吸系统的影响:阻塞呼吸道,使通气功能下降,换气功能丧失;吸附有害气体,急、 慢性呼吸道疾病的发生;吸附病原微生物,传播呼吸道传染病。b颗粒物对心血管系统的影响:干扰中枢神经系统功能;直接进入循环系统诱发血栓的形成;刺激呼吸道产生炎症并释放细胞因子,后者通过引起血管损伤,导致血栓形成等机制对心血管系统产生影响。c颗粒物的致癌作用:含有石棉、多环芳烃等使肺癌发病率增高;颗粒物的有机提取物有致

38、突变性、可引发细胞恶性转化、能诱发动物皮肤及肺癌等。 d颗粒物对人群死亡率的影响:对人群死亡率有短期和长期的影响。 影响颗粒物生物学作用的因素:(熟悉)a粒径不同,在呼吸道的滞留部位不同,有害物质的含量也不同:60%-90%存在于PM10。 b成分不同, 理化特性各异:无机成分(二氧化硅、石棉、重金属等) 吸附有机成分(如 B a P 等) 吸附有毒气体 (SO2 、NO2等) 吸附病原微生物(细菌、病毒等)c呼吸道对颗粒物的清除作用:鼻毛可阻留10um以上的颗粒物达95%。颗粒物可通过咳嗽或喷嚏排出体外,也可经消化道、淋巴结或肺部的血管系统在体内分布。黏液-纤毛系统的清除过程较为迅速。 2.

39、气态污染物(煤含硫,油含氮;完全燃烧产生SO2、NOx,不完全燃烧产生CO、PAH) a。SO2:是水溶性的刺激性气体主要来源于含硫燃料的燃烧,生产过程中释放。硫酸雾是 SO2的二次污染物。对健康影响:高浓度急性毒性:眼(畏光、流泪、眼炎)和上呼吸 道(急性支气管炎、声门水肿、肺水肿)强烈刺激作用;低浓度慢性毒性:慢性鼻炎、 COPD(慢性支气管炎、支气管哮喘、肺气肿)和原有呼吸系统症状加重,降低抵抗力。 b。氮氧化物(NOx):是NO、NO2、N2O、NO3、N2O3等含氮化合物的总称,主要指NO、NO2。 均难溶于水;NO(无色、无刺激性);NO2(红褐色、刺激性气味、毒性比NO高4-5倍

40、。 主要来源于燃料燃烧(煤、石油)和工艺过程中释放(硝酸、氮肥、炸药、染料)。 NO2的主要健康影响:作用于深部呼吸道、细支气管和肺泡。高浓度急性毒性(肺水 肿);低浓度慢性毒性(呼吸道慢性炎症) c。CO:来源于含碳物质的不完全燃烧(工业生产、家庭炉灶、固体废弃物焚烧、燃气热 水器);汽车尾气;吸烟(室内空气CO污染的重要来源);蚊香(CO、I P、HC、杀虫 剂等)。CO 毒作用机理:单纯+细胞窒息性中毒。 d。O3 :是光化学烟雾的主要成分和指示物,属于二次污染。具有强氧化性。 对健康影响:水溶性小,易进入呼吸深部,出现呼吸道症状(肺气肿等);降低抵抗 力;缺氧;溶血反应;眼及黏膜刺激作

41、用(眼红肿、喉炎);致突变作用。 3.铅:主要来源于含铅汽油的使用;矿物开采、冶炼、蓄电池生产等。 健康影响:全身毒性,多系统损害(神经、消化、造血、泌尿、心血管、免疫、内分泌) 胎儿:母源性,发育迟缓、贫血、出生缺陷等 儿童:铅吸收率大于成人,对神经损害更敏感。 4.多环芳烃PAH:主要来源于煤、石油、木材等含碳有机物质的不完全燃烧。一部分有致 癌性,能诱发皮肤癌、肺癌、胃癌。BaP是第一个被发现的化学致癌物(常以 BaP作为 PAH的代表),是前致癌物,通过体内代谢活化才有致癌作用。脂溶性较强,能在生物体 内蓄积;PAH可附着于IP,尤其是5um的IP上,被吸入肺深部. 多环芳烃羟化酶(A

42、HH)的测定意义:是MFO中参与PAH代谢转化的最重要的酶 体内 AHH 活性可反映机体接触PAH的量 5.二噁英:是一类有机氯化合物,包括 PCDD、PCDF、PCB、TCDD(毒性最强)。 理化特点:化学性质稳定,易溶于脂肪组织,因此肉、鱼、乳等容易污染。 来源:工业及生活垃圾焚烧;化工生产的副产物及杂质(聚氯乙烯、农药合成的副产物) 食物是人体内二噁英的主要来源,一般通过呼吸途径暴露的二噁英很少。 健康影响:影响生殖功能-抑制雌激素(不孕、流产、畸胎等) 干扰内分泌功能-抗雄性激素(使雄性雌性化) 抑制免疫功能-细胞免疫、体液免疫降低 致癌作用-已知人类强致癌物 经消化道、呼吸道,在脂肪

43、组织中蓄积,可通过胎盘和乳汁影响胎儿、婴儿五 大气污染对健康影响的调查和监督 1.大气污染源的调查:大气污染源分为点源、面源、线源三种类型。 点源调查(一个工厂或一个烟囱):位置、与居住区的距离;生产性质、规模、工艺、设备等;污染物种类、排放量、排放方式及高度;净化处理设备的类型及效果;车间外 无组织排放情况。 面源调查(一城市或工业区):地理位置、地形、气象条件;功能分区、点源分布;人口密度、建筑密度、人口构成;居民用燃料情况(种类、量、取暖及排烟方式);交通运输(交通干线分布、机动车种类、流量等);路面铺设和绿化情况。 线源调查(交通运输):交通工具种类、流量;使用燃料种类;尾气排放情况。 2.大气污染状况的监测 采样点选择: 点源监测选点:

展开阅读全文
相关资源
相关搜索

当前位置:首页 > 教育专区 > 小学资料

本站为文档C TO C交易模式,本站只提供存储空间、用户上传的文档直接被用户下载,本站只是中间服务平台,本站所有文档下载所得的收益归上传人(含作者)所有。本站仅对用户上传内容的表现方式做保护处理,对上载内容本身不做任何修改或编辑。若文档所含内容侵犯了您的版权或隐私,请立即通知淘文阁网,我们立即给予删除!客服QQ:136780468 微信:18945177775 电话:18904686070

工信部备案号:黑ICP备15003705号© 2020-2023 www.taowenge.com 淘文阁