语文五年级上册阅读课教案.doc

上传人:豆**** 文档编号:28423025 上传时间:2022-07-28 格式:DOC 页数:328 大小:1.17MB
返回 下载 相关 举报
语文五年级上册阅读课教案.doc_第1页
第1页 / 共328页
语文五年级上册阅读课教案.doc_第2页
第2页 / 共328页
点击查看更多>>
资源描述

《语文五年级上册阅读课教案.doc》由会员分享,可在线阅读,更多相关《语文五年级上册阅读课教案.doc(328页珍藏版)》请在taowenge.com淘文阁网|工程机械CAD图纸|机械工程制图|CAD装配图下载|SolidWorks_CaTia_CAD_UG_PROE_设计图分享下载上搜索。

1、Four short words sum up what has lifted most successful individuals above the crowd: a little bit more.-author-date语文五年级上册阅读课教案课题: 总节数: 第 节课题: 把铁路修到拉萨去 总节数: 第 节教学目的1认识妖娆等14个生字。2理解课文内容。学习联系上下文,体会含义深刻的句子。有感情地朗读课文。3体会挑战极限,勇创一流的青藏铁路精神,感受建设者勇克难关,顽强拼搏的英勇气概。教学重点:了解把铁路修到拉萨去所遇的困难,感受勇克难关的英勇气概。 教学难点:体会含义深刻的句子。

2、 课前准备:课件(拉萨介绍) 学生搜集西部大开发,以及修建青藏铁路的情况。板书设计: 课后小结:教学环节 教师活动 学生活动 复备第一课时一、情景导入,引入课题二、读懂阅读提示,明确阅读要求三、感知课文内容,了解文章大意四、直击重点,自学探究五、想象情境,领悟内涵1、困难1:(1)了解困难:(2)体验困难:(3)克服困难:(4)感情朗读,激发情感。2研读困难2六、小结观赏了一碧千里的大草原,游览了神秘的丝绸之路,祖国的西部真是景色奇丽,蔚为奇观。现在,让我们一起去欣赏西部的雪域圣城美丽的拉萨。大屏幕展示拉萨,师简介拉萨概况:在人们的心目中,出国易,入藏难。拉萨地处偏远,交通闭塞,给物资流通,文

3、化交流带来了重重困难,是全国唯一一座未通火车的城市。为了造福广大人民,促进各民族共同繁荣发展,2001年,党中央作出了指示:(揭题,读题)把铁路修到拉萨去。看看学习这篇文章有几个方面的要求。的教学资源,让学生能读,会读。)1请按阅读要求默读课文,注意读准字音,读通句子,并作批注。2检查自学:出示词语。 3整体感悟:你觉得阅读提示中哪个问题对读懂全文最重要?有一句话在文中反复出现,强调了这一点。是啊,要把铁路修到拉萨去,确实不是一件简单的事!在修建过程中,建设者都遇到了哪些困难,是怎样克服的? 出示句子:把铁路修到拉萨去,确实不是一件简单的事。主要抓住以下几点随机点拨从哪句话可以体会到这确实不是

4、一件简单的事?联系上下文,理解重点词语:文中哪些句子说明了什么是冻土海拔。联系资料谈谈高原冻土给施工带来了哪些阻碍?面对这样的困难人们是怎样克服的?体验情感:从昼夜反复,你体会到了什么?联系生活实际谈一谈。补充资料,深化认识:课件生命禁区的早晨。战风雪,斗严寒,在生命禁区的高原,这是一种无法想象的施工,当我们体会到这些,你会怎样读这段话?所以,面对困难,谁不知道把铁路修到拉萨去,确实不是一件简单的事!还有哪些困难,人们是怎样克服的,从中你感受到了什么?天气恶劣,繁重危险,多么特别,多么凶险的施工!当我们体会了这些,你又会怎样读这段话呢?所以,把铁路修到拉萨去。确实不是一件简单的事!既然这项工程

5、难度之大,让人难以想象,为什么还要坚持把铁路修到拉萨去?你从中感受到什么?联系生活,激发豪情:这就是壮丽的青春,这是一曲新时代的青春之歌,他们奏响了生命的最强音,他谱写了中国铁路建设史上的新篇章!告诉大家一个好消息,在2005年10月15日,青藏铁路提前三年全线竣工,将在今年7月1日正式通车,(大屏幕出示中国铁路交通图,红线标出青藏铁路走向。指名介绍)青藏铁路的竣工,将引起西藏的巨大变化,我们不能忘记曾在这片冻土上挥洒血泪的建设者。如果要在铁路经过的海拔最高处为建设者立一块丰碑,你会在上面写下什么呢?指名谈拉萨印象。齐读课题。自读阅读提示。交流。阅读提示中共有3个要求。(1)默读课文,说说青藏

6、铁路是一条什么样的铁路。(2)建设者在修建青藏铁路的过程中遇到了哪些困难,是怎样克服的。(3)将收集到的有关西部大开发的资料,讲给同学听。自学课文。自学生字,生词的情况。第二问。这句话是把铁路修到拉萨去!自读课文,勾出课文相关语句,联系实际或资料进行批注,小组交流。学生交流正在修建的是一条世界海拔最高,线路最长的高原冰土铁路。指名在文中找出相应的句子。指名交流。科技人员昼夜在隧道里实地考察,发现冰岩温度的变化规律。经过反复观测,分析和实验,他们终于找到了喷射混凝土的最佳温度,制服了逞凶一时的冻土自己朗读第56自然段指名朗读第56自然段自学标画,集体交流:恶劣天气和极度缺氧轮番向这支队伍进攻从废

7、寝忘食夜以继日的工作情景体现了科技人员的艰辛。朗读第89自然段。正是建设者挑战极限,勇创第一的精神,正是建设者勇克难关,顽强拼搏的气概,才有了一次次实验,一次次攻关,一次次失败,一次次成功。突击队员和科技人员一次次呼喊出同一个心愿把铁路修到拉萨去!把铁路修到拉萨去!生动笔写课题: 白杨 总节数: 第 节教学目的1、学习本课的生字,理解词语。2、理解课文内容,学习边疆建设者建设边疆的高贵品质。3、理解含义深刻的句子,概括中心思想。4、有感情地朗读课文。教学重点:理解课文内容,学习边疆建设者建设边疆的高贵品质。教学难点:理解含义深刻的句子,概括中心思想。课前准备:学生搜集白杨树的资料,用一句话来介

8、绍。板书设计: 课后小结:教学环节 教师活动 学生活动 复备第一课时一、揭示课题。二、学习本课生字词1自学。2读准字音:3区别形近字,然后组词。4区别近义词、反义词三、理清脉络,了解课文内容,分段,概括段意。四、作业:第二课时(一)导入新课。(二)理解爸爸介绍白杨树的话。(三)默读最后一个自然段,理解爸爸“又陷入了沉思。”(四)理解白杨的中心思想。 “白杨”是一种树的名字,又叫大叶杨,哪位同学见过,你能介绍一下吗?同学们讲得好。白杨树在我国北方平原地区、沙漠地区种植非常广泛,因为它树木笔直,生命力强,而且还可以防风固沙。因此,人们都很喜欢它。写出生字的音序、音节、部首、再查几画、结构、字义、组

9、词。出示生词认读:戈壁 课文中哪些生字记忆有困难,怎样记准字形。抚(抚摸) 洪(洪水)介(介绍)扶(搀扶)烘(烘托)价(评价)埋(埋怨)疆(边疆)茫(苍茫) 理(道理)缰(缰绳)芒(光芒) 辨(辨析)挺(挺拔)戈(戈壁)辩(辩论)廷(宫廷)弋(弋获)晰(清晰) 析(分析) (1)近义词清晰(清楚) 表白(表明) 分辨(辨别) 粗壮(健壮)软弱(懦弱) 界线(分界) 分辩(辩解) 沉思(深思)选词填空:分辨 分辩 争论 讨论1 虽然他态度很坚决,但经过我竭力( ),还是改变了他的错误决定。2早晨下了很大的雾,使人( )不清方向。3兄妹俩的( )打断了爸爸的思路。4大家可以就这一问题展开( )。(

10、2)反义词清晰(模糊) 软弱(坚强) 动摇(坚定) 消失(出现)这篇课文以白杨为线索,用自然段合并法,把课文分为四段。第一段(13)大戈壁的铁路线上长着高大挺秀的白杨。 第三段(16、17)讲的是“孩子们”不理解爸爸的心意,但他们知道在通往新疆的路上,有很多白杨树。 1抄写生字、新词。2读熟课文。 同学们,我们继续学习白杨。请四位同学每人朗读一段课文,其他同学思考问题。出示幻灯片,请同学齐读题目,白杨这篇课文主要写了件什么事? “一位旅客正望着这些戈壁滩上的卫士出神。”“卫士”指什么。这位旅客“出神”为什么呢?我们分析课文之后,就会明白了。请同学们在书上画出爸爸介绍白杨树特点的话,并说一说每句

11、话都讲了白杨树的什么特点。第一句:“白杨树从来就这么直。”板书:直第二句话是,“哪儿需要它,它就在哪儿很快地生根发芽,长出粗壮的枝干。”板书:适应性强 请同学们结合课文谈一谈哪些地方表现了白杨树直和适应性强的特点。 请看书上的图,这些白杨树生长在什么地方?对。请同学们看看书上的图画,听老师朗读第一段,想象一下大戈壁的样子,谈谈你的感觉。在这样荒无人烟,环境很差的地方,白杨树却生长得这么“高大挺秀”,这一点不仅说明白杨树直,而且也说明白杨树适应性强。爸爸讲的第三句话介绍的是白杨的什么特点呢?板书:坚强从这里可以看出,白杨树不但“高大挺秀”,适应力强,而且还能抵御灾害。爸爸讲的话无不流露着他对白杨

12、树的赞美。请同学们以赞美的语气朗读这段话。同学们,请你想一想,爸爸的话只是在介绍白杨树吗?请你用书上的话来谈一谈。 “表白”就是向别人解释或说明自己的思想。可是,此时此刻孩子们还不能理解爸爸的“表白”,他们“只知道”什么呢?课文连续用了三个“只知道”告诉我们孩子们知道的全部内容。他们不知道的是什么?我们同学能不能替他们想一想呀? 教师巡视指导各小组的讨论。 同学们讲得很有深度,他们还不知道什么?同学们讨论得很好,如果继续讨论下去,可能还会有众多的不知道。现在我们一起来归纳小结一下。 请同学们朗读三个“只知道”,教师在每个“只知道”的句子后,加上同学们讨论的“不知道”的内容。出示课件。 同学们,

13、孩子们不知道的这些内容,都是爸爸想让他们知道的。那么,爸爸到底想让他们知道什么呢?请同学们再一次分小组议论议论,替孩子们找到答案。爸爸的心愿,也就是他此行的主要目的,没有直接讲明,却让同学们给解释得这么好。看来同学们理解了课文的内容。可是爸爸好像对白杨树情有独钟,为什么?的确如此,许多边疆建设者离开了繁华的城市。告别了朝夕相处的亲人,毅然来到祖国最艰苦、最需要的地方,贡献着自己的青春和力量,有的还为此献出了生命。同学们,你们说他们是不是具备了白杨树的高贵品格的人呢? 同学们,通过以上的分析,前面提到的爸爸在车上望着车窗外“出神”,是因为他想到自己。可现在爸爸“望”着窗外闪过去的白杨树,又陷入沉

14、思。他又沉思什么?从哪儿看出来的? 说得好。爸爸的“微笑”已经说明,他不必担心了。让我们朗读全文,体会边疆建设者具备白杨树的高贵品格。选择你认为概括的最准确的中心思想:出示1课文讲的是一位边疆建设者在旅途中向子女介绍生长在戈壁滩上的白杨。2课文表达了边疆建设者扎根边疆、建设边疆的志向。3课文通过一位边疆建设者在旅途中向子女介绍生长在戈壁滩上的白杨这件事,赞扬了边疆建设者扎根边疆、建设边疆的远大志向和无私奉献的精神。 板书: 扎根边疆 建设边疆从课题我们知道,这篇课文讲的是白杨树,可是通过分析课文,我们又进一步明白了,作者描写白杨树,实际上赞扬了边疆的建设者。这种写法很新颖,能够引人入胜。这种方

15、法叫做借物喻人。表面上写白杨,可真正的目的是写那里的人。白杨的品格,正是边疆建设者的品格。小白杨迎着风沙成长,也正是边疆建设者对孩子们扎根边疆健康成长的期待。 板书:借物喻人 同学们,让我们共同记住白杨的特点,在今后的人生道路上,不畏艰险,勇往直前。学生介绍白杨树。自己抄写生字,查字典完成。学生在课文中找出容易写错的字,想一想它与哪个字相近及怎么区别。指名说出答案。自己完成。答案:1分辩;2分辨;3争论;4讨论。自己读课文,用“”分自然段。第二段(415)“爸爸”向“孩子们”介绍白杨的特点,并以此来表达自己的心意。第四段(18)主要讲的是他们看到火车前进方向的右边,在一棵高大的白杨树身边,几棵

16、小树正迎着风沙成长起来。指名分大段朗读课文,其他同学回忆段意,概括主要内容:白杨这篇课文记叙了爸爸在旅途中向孩子介绍生长在戈壁滩上的白杨树的事。这里讲的“卫士”指的是戈壁滩上的白杨树。这句话写出了白杨树直的特点。这句话写了白杨树适应性强的特点,无论“在哪儿”它都能适应,并且很快生根、发芽。集体朗读这两句话,体会白杨树的特点。带着问题自己默读课文,并进行标注。指名回答:课文第三自然段有一个词“高大挺秀”,说明了白杨树又高又直。爸爸讲白杨树特点的话中有两个“哪儿”,说明了无论在什么地点,什么情况下,白杨树都能够很快生根发芽。表现了白杨树适应性强。齐答:大戈壁上。指名回答:大戈壁荒无人烟、环境很恶劣

17、。请一位同学再来读一读爸爸的第二句话,体会白杨树的这一特点。这句话讲的是白杨坚强,不软弱,不怕艰险和抵御灾害的特点。自己朗读,指名朗读,齐读。不是的。“他也在表白着自己的心。”指名朗读“他们只知道爸爸在新疆工作还要坐汽车。”四个人一组讨论、研究一下,他们不知道的内容是什么?请小组选出代表发表意见:孩子们不知道爸爸妈妈在新疆做什么工作,怎样工作?他们不知道爸爸妈妈为什么不在自己亲人身边工作,而要去新疆工作?他们不知道爸爸为什么要把他们接到新疆上学?他们还不知道新疆到底是个什么样子?他们只知道爸爸在新疆工作,妈妈也在新疆工作。(可是他们不知道爸爸妈妈为什么去新疆工作?做什么工作?)他们只知道爸爸这

18、回到奶奶家来,接他们到新疆去念小学,将来再念中学。(可是他们不知道爸爸为什么要把他们接到新疆念书?)他们只知道新疆是个很远的地方,要坐几天火车,还要坐几天汽车。(可是他们不知道新疆是个什么样的地方。)因为新疆是祖国的边疆,生活条件及生活环境都很不好,需要很多有能力有才干的人去建设。所以他们的爸爸妈妈就来到了新疆,并希望孩子们能继承他们的工作,建设边疆。爸爸介绍白杨树的目的是要表白自己的心。实际上他通过介绍白杨树表白了很多边疆建设者的心愿:祖国需要他们在哪儿工作,他们就到哪儿去安家。以崇敬的心情,再一次朗读爸爸赞扬白杨树的几句话。课文最后一段的第二句话是这样说的,“突然,他的嘴角又浮起一丝微笑。

19、”这是因为他看到在一棵高大的白杨树身边几棵小树正迎着风沙成长起来。几棵小树象征的是:边疆建设者的下一代正迎着困难,茁壮成长。这一点是他希望的。因此他很欣慰。由此,我也理解了刚才爸爸沉思的内容,他在想孩子们是否也能同他们一样迎着困难,不怕艰苦,建设边疆呢?集体朗读课文。同学们进行比较,然后找出一种最准确的答案,并说一说为什么?第三种答案是最准确的。因为第一种只写了课文的主要内容,而没有写出作者的写作目的。第二种没有讲课文中的什么事,只写了作者的写作目的,好像还不全面。而第三种讲的是最全面、最准确的,它把课文的写作目的与主要内容结合在一起。齐读第三种答案。课题:1、草原 总节数: 第 节教学目的1

20、学会本课10个生字,认识4个生字,能正确读写下列词语:勾勒、骏马、无限、鞭子、疾驰、马蹄、奶茶、礼貌、拘束、举杯、摔跤。 2有感情地朗读课文,体会句子中含着的意思。3读懂课文,在草原自然美与人情美的熏陶感染下,受到热爱祖国和民族团结的教育。培养学生爱美的情趣。 4品味积累课文中优美的语言。 教学重点: 1通过语言文字展开想象,在脑海里再现课文所描写的生动情景。 2具体体会课文中静态、动态描写 教学难点:理解重点句子。课前准备:板书设计: 景美 草原 人亲 情更浓课后小结:教学环节 教师活动 学生活动 复备第一课时一、谈话,导入新课二、初读课文,感知课文。二、布置预习三、检查自学,质疑问难四、理

21、清课文的线索第二课时 一、复习检查二、讲读第1段1默读,分层次。2再读,思考3品读:4、体会感受:(二)讲读第2段。1、讲读第1层课文。2、讲读第2层。第三课时一、导入:(二)讲读3、4、5自然段。1出示问题:2读后讨论交流。(三)总结全文。(四)作业。1谈话:我国北部的内蒙古自治景色优美,牛羊成群。这篇课文一次访问内蒙古草原看到的美丽热情欢迎的情景。 自己读课文,谈谈自己的感受。1学习生字新词,注意生字的音形义。 2读读课文,想想作者笔下的草原是怎样的景象。 3画出你认为写得最美的句子和含义深刻的句子,试着体会这些句子的意思。 1、读生字组词,并读读生字在文中的句子。 组词: 骏( )俊(

22、)竣( )限( )峻( )唆( )梭( )垠( )驰( )蹄( )渲( )崖( )弛( )啼( )喧( )涯( )2、选择正确读音: 进了蒙(mn mn)古包热情好(ho ho)客的主人端来手抓羊肉,干(n n)部向我们敬酒,鄂( )温克姑娘(nian nn)们给客人们唱民歌。我们同行(hn xn)的歌手也赶紧唱起来,歌声似(sh s)乎比什么语言都更感人。 3、在括号内写出加点词语的反义词:(1)主人来到几十里外欢迎远客,( )的草原热闹起来。(2)鄂温克姑娘们稍有点腼腆, 但还是( )第来给客人们唱民歌。(3)草原上行车十分洒脱,一点儿也不受( ),只要方向不错,怎么走都可以。4、判断比喻

23、句:(1)走了许久,远远地望见了一条迂回的明如玻璃的带子河! (2)忽然,像被一阵风吹来似的,远处的小丘上出现了一群马。(3)男女老少穿着各色的衣裳骑在马上,像一条彩虹向我们飞过来。作者初到草原和快到目的地时,看到草原景象是怎样的? 本文是按作者进入草原以后的经历事情的顺序来叙述的。课文共有几个自然段?写了几个意思? 1听写生字新词。 2读课文,说说每一个自然段讲了什么意思。 课文第一段写了什么?分几层?先写什么?后写什么?作者初入草原,看到的景色怎样?作者是抓住哪些景色来写的?为什么抓住这些景物写?(1)作者是按什么顺序写这些景物的?(2)作者抓住草原什么特点,运用了哪些生动的语言来描绘草原

24、美丽景色的?在这种境界里,作者产生了什么样的感情?最后一句表达了作者怎样的感受?用“美丽”或“壮丽”与“奇丽”作比较,理解“奇丽”一词用得恰到好处。祖国的草原这么美。这段课文思路清晰,从看到的到感受到的,按从上到下的观察顺序描写景物。作者第一次见到草原,就能抓住景色的特点来写,把景物和感受联系在一起,即景抒情,情景交融。作者在描写初见草原的景物时主要运用了静态描写,为我们展示一幅草原静态美的图画,但静中又有动,例如写羊群。作者访问陈巴尔虎旗牧业公社途中,这段课文可分为几层?(1)作者乘汽车进入草原,最初有什么感觉?从课文哪些语句看出草原十分辽阔?“洒脱”是什么意思?(2)“初入草原,听不到一点

25、声音,也看不见什么东西,除了一些忽飞忽落的小鸟。”这些描写说明草原环境有什么特点?(3)初入草原,环境的特点是辽阔、静寂。后来呢?草原环境有什么变化?从什么地方开始变化的?(4)为什么有了河,草原的环境就有了变化?(1)“疾驰”、“襟飘带舞”是什么意思?(2)作者为什么用一条彩虹比喻来欢迎远客的蒙族男女老少?(4)当主人见到客人时,草原的环境有什么变化?从课文中哪些语句可以看出来?小结:作者初入草原,看不见什么东西,听不见一点声音,处在这种环境使人产生一种辽阔、静寂的感受,接着作者快到公社时,看到了牛羊成群,主人热情迎客,听到了各种声响,自然引起一种兴旺、热闹的感受。作者的感受由静到动,是因为

26、他所处的环境在变化的结果,这说明,环境变了,事物也在变化。课文第1、2自然段,作者抓住访变化,让我们读了觉得祖国草原学习课文后三个自然段,我们会好。(1)这三个自然段各写了什么内容?(2)主人热情好客表现在哪些地方?画出表现蒙族人民热情好客的词句。哪些地方看出见面时的欢乐、热情?招待客人中哪些地方可以看出蒙汉两族人民情谊很深?为什么?客人告别时,“蒙汉情深何忍别,天涯碧草话斜阳!”什么意思?()用在诗句结尾的作用是什么?这两句诗表达了蒙汉两族人民之间的深厚情谊和依依惜别的感情。(4)哪些地方体现了蒙族人民的风俗习惯?这些风俗习惯表现了什么?这样写有什么好处?1从全文看,前面两段主要是写什么?后

27、面三段主要是写什么?2这篇课文的主要内容是写作者的一次访问活动,但为什么要以草原为题呢?小结:这篇课文主要写作者的一次访问活动,中心是表现蒙汉人民的友好情谊,歌颂各民族的团结。作者以写草原之美衬托蒙族人民的心灵之美,民族团结的精神之美。同时,也写出了草原的独特的风光形成了蒙族人民独特的风俗,独特的民族气质热情豪爽。作者描写了草原的美丽景色和蒙古族人民热情好客、远道迎接、盛情款待客人的情景。草原的静态美和蒙族人民欢迎客人的热烈欢腾场面给我们留下了深刻的印象。1找出课文中的比喻句,读一读,想一想把什么比作什么,然后抄写在摘抄本上。2练习课后练习题。区有宽广无边的草原,记叙了作者老舍先生第景色及受到

28、蒙古族同胞学生自读课文,简单交流。按要求完成自学。自己先来读字,组词。指名组词。集体完成:蒙mng,好客ho,干gn,鄂,姑娘niang,同行xng,似乎s。同位完成。(1) 静寂;(2) 大方;(3) 拘束。1、3为比喻句。判断后,说明句子中把什么比作什么。自由读课文默读思考交流、整理:(1)草原美景(2)欢迎远客 (3)亲切相见 (4)热情款待 (5)联欢话别自读课文。自读思考。课文第1段写作者初入草原看到草原的景象。课文分两层写。先写看到草原的景象,后写产生的感想。读后讨论。作者初入草原,看到草原的奇丽景色,他抓住天空、空气、小丘、平地、羊群这些景物来写的。因为这些景物显示了草原的特色。

29、从天空到地面,按从上到下的顺序写。学生边读边画出重点语句。草原的特点“一碧千里,并不茫茫”。说一说“境界”一词的意思。有感情地朗读。背诵第1段课文:可按课文描写顺序和景物特点,边读边想象,把这段课文熟读成诵。指名读第2段。可分为两层:初入草原看到的美丽景色;快到公社,主人到几十里外迎接客人。草原十分辽阔。“汽车走了一百五十里才到达目的地。一百五十里全是草原。再走一百五十里,也还是草原。草原上行车十分洒脱。”不受拘束。课文指行动自由,不受限制。十分静寂。草原的环境有了变化,从见到一条河开始变化。有了河流、水草长得茂盛,蒙族人民就会把牛、羊、马群赶到这儿来放牧。“传来鞭子的声音”。指名学生读第2层

30、。因为他们突然出现在远处的山丘上,而且都穿着颜色鲜艳的衣裳,这样既恰切又形象地表现了蒙族人民欢迎客人的热情。“静寂的草原热闹起来:欢呼声,车声,马蹄声,响成一片。”问的经过和草原环境的的景物是多么美。现在进一步知道草原的人更三名学生各朗读一段课文,要求其他同学边听边思考。找出本段中的动词,手是怎么握的?怎么笑的?怎么说的?这些表现出主客见面时大家的心情。“不管唱的是什么,听者总会露出会心的微笑”蒙汉两族人民的情谊如此深厚,怎么舍得分别呢?“话”是互相攀谈,送别的意思。这句话的意思是:在遥远的一望无际的草原上,直到夕阳西下,人们还在互相攀谈,依依不舍地告别。穿着各色的民族服装到几十里外欢迎远客;

31、用手抓羊肉和奶酒招待客人,席间姑娘们还要唱民歌;饭后表演套马、摔跤和民族舞蹈。以上这三方面表现了蒙古人民的风俗习惯。课文前两段主要讲草原景物的美,后三段主要讲草原人民的美,说明蒙汉两族人民感情深厚。课题:2、丝绸之路 总节数: 第 节教学目的1、 认识9个生字。读读记记“古朴、典雅”等词语。2、 有感情地朗读课文。抓住主要内容,理解含义深刻的句子,了解西部灿烂的历史,体会丝绸之路的重要作用。3、 激发起了解西部历史的兴趣,交流有关丝绸之路的故事。教学重点:抓住主要内容。教学难点:理解含义深刻的句子。课前准备:课件板书设计: 东西方友谊交流之路丝绸之路东西方经济交流之路 东西方文化交流之路课后小

32、结:教学环节 教师活动 学生活动 复备第一课时一、谈话引入二、了解主要内容三、阅读课文,交流体会(一)体会丝绸之路东西方物质文化交流的价值。(二)体会丝绸之路在东西方精神文化交流方面的作用。(三)结合资料,深入理解四、小结有一条路,东起我国的汉唐古都罗马。这条路,承载了无数的骆播了东方的古老文化;这条路,文明。它是东西方文明交往的通随着一座古朴典雅的巨型石雕,走近丝绸之路。 读了课题,你有什么疑问?带着同学们的问题,读一读课文,看看能否在文中找到答案。这篇文章的主要内容是什么,用简练的话概括出来。丝绸之路有什么价值?1出示句子:“没想到,一条道路将远隔千里的我们联系在了一起,这真是一条伟大的路

33、。”具体举例说明。板书:经济交流之路板书:文化交流之路安息国与中国在进行交流的时候,两国人民都是怎样的心情呢?通过分角色朗读,你体会到了两国人民怎样的心情?板书:友谊交流之路引读:这一场景的实现,多亏了一条道路呀! 其实,今天我们看到的这一幕,只是通过丝绸之路发生的一个小小的故事。这样的故事还有好多好多。你还知道些什么呢?把你搜集的资料和大家一起交流交流吧。 老师也有一个小小的资料和大家纪,古罗马执政官恺撒,穿着中一时,从而,出现了中国的丝绸城内的豪华市区,就设有专售中中国的丝绸,全部都是经过这一的,而这丝绸之路的开辟者就是回答课前两个问题(1)为什么称作丝绸之路?(2)丝绸之路有什么价值或意

34、义?古代的丝绸贸易,骆驼与商旅的情形,我们没有机会再看到。而现在矗立在西安市玉祥门外的巨型石雕,在默默地给我们讲述着丝绸之路上那古老而美丽的故事。(出示图)让我们再来看看这一幕古老的风景,重温那动人的一幕幕。 长安,向西一直延伸到驼与商旅;这条路,传传承了东西方的友谊与道。今天,让我们一起穿越时空的阻隔,一起齐读课题。如:为什么称作丝绸之路?丝绸之路有什么价值或意义?简单的问题可由学生互相解答。同位交流。作者由群雕遐想到两千多年前中国与安息古国交流的一幕。默读课文,指名读句子。集体交流,互赠礼物一节:中国使者为安息国带去了“绫罗绸缎”,而安息国则将自已国家的”驼鸟蛋”,以及特色文化“魔术”、“

35、杂技”等献给了中国。自读句子。小组内进行分角色朗读,注意模仿一些动作与表情,体会一下两国人民的心情。例如:安息国臣民等待时的“浩浩荡荡的大军在边境迎候”,刚出现骆驼队时人们的“欢呼”“奏乐”“欢腾”。中国使臣的”大跨步上前”“满面笑容”;安息国将军的“翻身下马”“高兴得连连点头”等地方可以看出两国的友好与融洽。一条道路将远隔千里的我们联系在了一起,这真是一条伟大的路。交流小组内搜集到的有关丝绸之路的故事。交流。由于公元前1世国丝袍进入剧场,轰动热效应。从此以后罗马国丝绸的店铺。而当时条道路进入罗马城内著名的张骞。齐读课文13自然段因为在这条道路上,主要的贸易物品是丝绸。丝绸之路是东西方物质文明

36、和精神文明交流的通道。同时板书。齐读第一自然段与最后一自然段。课题:语文园地1 总节数: 第 节教学目的1、利用书信开展交际活动,在信中有条理地进行表达,写出真情实感,培养学生的实际交际能力。2、掌握信封的写法,学会评改习作,并通过书信来与人交往和分享习作的快乐。3、增加学生对古典诗词的积累。4、感受标点符号的用处。教学重点: 教学难点: 课前准备:了解一些边远地方小学的情况及他们对交友的渴望。板书设计: 课后小结:教学环节 教师活动 学生活动 复备第一课时一、营造气氛,激起热情二、策划方案,展开活动三、确定方式,开展联系四、分组讨论,确定写信内容第二课时一、写法指导二、自行修改、完成初稿第三课时一、交流平台二、日积月累、设计情景 激情引入:第四课时一、谈话导入二、交流感受:

展开阅读全文
相关资源
相关搜索

当前位置:首页 > 教育专区 > 小学资料

本站为文档C TO C交易模式,本站只提供存储空间、用户上传的文档直接被用户下载,本站只是中间服务平台,本站所有文档下载所得的收益归上传人(含作者)所有。本站仅对用户上传内容的表现方式做保护处理,对上载内容本身不做任何修改或编辑。若文档所含内容侵犯了您的版权或隐私,请立即通知淘文阁网,我们立即给予删除!客服QQ:136780468 微信:18945177775 电话:18904686070

工信部备案号:黑ICP备15003705号© 2020-2023 www.taowenge.com 淘文阁