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湘教版地理七年级下册教案.doc》由会员分享,可在线阅读,更多相关《湘教版地理七年级下册教案.doc(598页珍藏版)》请在taowenge.com淘文阁网|工程机械CAD图纸|机械工程制图|CAD装配图下载|SolidWorks_CaTia_CAD_UG_PROE_设计图分享下载上搜索。
1、Four short words sum up what has lifted most successful individuals above the crowd: a little bit more.-author-date湘教版地理七年级下册教案育英学校教师集体备课教案育英学校教师集体备课教案主备教师唐燕小组教师 上课教师科 目地理班 级上课时间课 题第六章 认识大洲 第一节亚洲及欧洲 (三课时)复习目标(三维目标)知识与技能:1. 通过教材P2图61能够准确说出亚洲和欧洲的经纬度位置和海陆位置。2. 通过教材P3图62,了解地方时和世界时的区别,了解国际日期变更线的日期变化,掌握换算
2、时间的方法。3. 通过教材P4图63,能准确说出亚洲的河流特征,能找出亚洲的主要河流和湖泊;能分析欧洲河流特征,了解欧洲著名的河流。4. 通过教材P7图69 和P8图610,掌握气候特征的分析方法,说出亚洲气候特征,且在结合地图和分析资料的基础上总结出欧洲气候的特点。5. 通过教材P12图615,说明亚洲人口分布特征,分析人口分布不均的原因。过程与方法:1. 通过对地图的阅读,提高从地图上学习地理知识的能力。2. 指导学生分析亚洲气候复杂多样的原因及表现,让学生结合已学过的气候知识,分析并解答出有关欧洲气候的思考题,从而培养学生的读图、归纳、对比分析的能力。情感、态度与价值观:1. 培养学生热
3、爱我们所居住的大洲亚洲的良好情感,激发学生的自豪感。2.通过对国家和人口的学习,可以培养学生的主体参与意识。教学重点1. 学会运用地图说出亚洲和欧洲的地理位置特点,掌握描述某地区的地理位置的方法。2. 亚洲的地形特征和气候特征。教学难点1. 学会简单的时区和日期换算。2. 亚洲和欧洲的气候特征及形成原因。3. 亚洲及欧洲河流特点的形成原因。教法讲授法、读图分析法、小组合作探究法学法自学法、自主合作、练习法教学过程修订、增减第一课时 “亚细亚”和“欧罗巴” 、学会换算不同地点的时间、高原、山地为主的亚洲地形(一)导入:复习导入上学期我们从全球角度,按照地理要素研究了很多地理问题。这个学期我们要以
4、大洲和国家为研究对象,去研究某一个区域的地理环境状况。结合东、西两半球图,我们来回顾七大洲、四大洋的分布,找出亚洲所在的半球。(二)小组合作学习:学生以小组为单位,在小组长的带领下认真阅读本节课的内容,并简要画出本课的知识点。(三)推进新课:分步导课教学过程设计意图课前导入展示东西半球图,同学们,我们生活在哪个大洲? 请你说出亚洲周围的大洲和大洋。今天我们开始学习亚洲和欧洲的概况。通过读图,从亚洲周围的大洲和大洋明确亚洲所处的地理位置。“亚细亚”和“欧罗巴”精讲点拨1.名称的由来简单介绍“亚细亚”和“欧罗巴”这两个名称的由来。2亚洲的位置读教材P2图61“亚欧大陆轮廓图”, 学生分组讨论,完成
5、下列问题。(1)亚洲主要分布在哪两个半球上? (2)说出亚洲的纬度范围,亚洲地跨哪些温度带?(3)亚洲濒临哪几个大洋?与哪几个大洲相邻?(4)亚洲与相邻大洲的分界线各是什么?【教师总结】 亚洲大部分在北半球、东半球。大致位于11S81N,地跨热带、北温带、北寒带三个温度带。北面濒临北冰洋,东面濒临太平洋,南面濒临印度洋; 西与欧洲相连,西南与非洲为邻,东北与北美洲隔海相望。与欧洲以乌拉尔山乌拉尔河里海大高加索山黑海土耳其海峡为界;与非洲以苏伊士运河为界;与北美洲以白令海峡为界。3.你能运用分析亚洲地理位置的方法,描述欧洲的地理位置吗?【教师总结】 欧洲主要位于北半球、东半球;大致位于36N71
6、N,绝大部分位于北温带;北临北冰洋,西临大西洋,南临地中海; 西南与非洲相邻(以直布罗陀海峡为分界线),西北与北美洲相望(隔丹麦海峡),东面与亚洲为邻。亚洲和欧洲大部分连为一体,称为亚欧大陆,面积达5000多万平方千米;亚洲面积约4400万平方千米,是世界第一大洲。亚洲和欧洲地理环境复杂多样,自然景观逐渐过渡,经济与社会发展各有特色。(过渡)在一些大酒店的大厅里,一般挂有纽约、伦敦、巴黎、莫斯科、北京、东京等城市的时钟,同一时刻这些城市的时间不同,这是为什么呢?接下来我们简单地学习关于世界时间的问题。通过“小组合作”学习,有利于同学之间的交流及团结协作能力的培养。培养学生读图析图能力,通过对比
7、分析,提高学生归纳问题的能力。 学生自主总结欧洲的地理位置,掌握分析地区地理位置的方法。 “点拨”要让学生明确亚洲和欧洲大陆虽连在一起,但自然景观又有差异。学会换算不同地点的时间1. 地方时(讲解)由于地球自转,位置偏东的地点先看到日出。通常把太阳位置最高的时刻定为当地的12时,并依此推定一天的时间。这就是地方时。世界各地经度不同,地方时也不同。(承转)为了方便生活,避免在国际交往中因使用地方时带来时间上的混乱, 国际上规定,以经过伦敦格林尼治天文台原址的0经线的地方时间作为标准时间,这就是“格林尼治时间”,又称“世界时”。2. 时区与时间换算阅读教材P3材料“学会换算不同地点的时间”,分组讨
8、论,完成下列问题。(1)时区是怎样划分的?(2)什么是区时?(3)我国采用的北京时间是哪个时区的区时?学生阅读完材料后,组织学生回答,教师总结。(1)全球一共划分成24个时区,每一个时区跨15个经度。 其中零时区(也叫中时区),从西经7.5度东经7.5度。 东十二区和西十二区合为一个时区,称东西十二区。范围是东经172.5西经172.5。 (2)各时区以中央经线的地方时作为全区统一使用的时间,称为区时。 (3)我国统一使用北京所在东八区的区时“北京时间”作为全国统一使用的时间。学生对于时区、国际日期变更线的理解有一定的困难。在教学中,要结合生活实际,使学生形成较深刻的印象,加深理解。介绍时区的
9、划分,初步掌握时间换算的方法;学生可能一时掌握困难,应从今后的学习中逐步加强掌握。 学会换算不同地点的时间(承转)相邻的时区,时间相差1个小时,东边的时间早于西边的时间。如何换算不同地点的时间呢?【教师总结】某地时间已知时间(区时)1小时时区差 (已知西面区,求东面区用“”号;反之,用“”号。)时区差:若a、b在中时区同侧,则:ab;若a、b在中时区两侧,则:ab。 (承转)地球上“今天”与“昨天”的分界线在哪里?【教师总结】 国际日期变更线(简称日界线)大致以180经线作为“今天”和“昨天”的分界线。通过总结,让学生学会计算不同地点的时间及注意的问题。精讲点拨东十二区和西十二区虽在同一时间,
10、时刻相同,但日期不同。过日界线时,注意日期的变化,由东十二区向东进入西十二区,过日界线时,日期要减一天;由西十二区向西进入东十二区,过日界线时,日期要加一天。让学生明确过日界线时,要注意日期的变化。“我们亚洲,山是高昂的头;我们亚洲,河像热血流”我们亚洲既有世界最高的高原,又有世界最高的山脉等,每个亚洲人都值得骄傲。下面我们一起学习亚洲的地形。高原、山地为主的亚洲地形高原、山地为主的亚洲地形1.活动:(1)读教材 P4图63“亚洲和欧洲地形分布”图,亚洲境内分布范围最广的颜色是什么?亚洲的主要地形是什么?(2) 读教材 P5图64“世界大洲(南极洲除外)陆地海拔高度比较”图,除南极洲外,平均海
11、拔最高的大洲是哪个大洲?还能发现什么问题?结论:(1)褐色和黄色,地形以高原、山地为主。(2)亚洲拥有世界陆地最高处和陆地最低处。【教师总结】 亚洲地形第一个特点是以高原、山地为主,平均海拔高。(讲解)亚洲有世界陆地最高处和陆地最低处,因此亚洲地形的第二个特点就是地面起伏大,高低悬殊。(提问)从教材 P4图63“亚洲和欧洲地形分布”图,可以发现亚欧大陆东侧、东南侧的一组弧形群岛,请你解释这组岛弧的形成原因以及典型的地质现象是什么?(讲解)从北向南有日本群岛、马来群岛等,地处欧亚板块、太平洋板块和印度洋板块交界处,地壳不稳定,为环太平洋火山地震带的组成部分。通过读图,总结归纳亚洲的地形特征,学生
12、在参与分析、讨论和归纳的过程中,学会分析大洲地形特征的方法。结合分析亚洲地形特点的过程,运用分析地形特征的方法,学会分析其他大洲或地区的地形特征。高原、山地为主的亚洲地形(总结)亚洲的地形特征:一是地形以高原、山地为主,平均海拔高;二是地面起伏大,高低悬殊;三是地势中部高,四周低。(承转)通过分析亚洲的地形,你能自己总结出欧洲的地形特征吗?2活动:读教材 P4图63“亚洲和欧洲地形分布”图,分组讨论欧洲的地形特征。(提示)一个大洲的地形特征一般从几个方面分析:主要地形类型,平均海拔高度,地形起伏状况,地形分布格局,特色地貌。 根据分析陆地地形的方法,结合图片和文字材料,分析总结出欧洲地形,使同
13、学们更好地掌握分析某个区域地形的方法,达到知识的迁移运用。精讲点拨与亚洲相比,欧洲的地形主要特征:一是地形以平原为主;二是地势南北高,中部低;三是山地主要分布在南部和北部,平原主要分布在中部。通过讲解,让学生进一步明确欧洲地形特征,并了解与亚洲地形的差异。教师总结本节所学知识主要有三个:一是亚洲的地理位置,亚洲主要位于东半球、北半球,濒临北冰洋、太平洋和印度洋,是世界上跨纬度最广、东西距离最长的大洲;二是学习了不同地点的时间换算;三是亚洲的地理特征,地形以高原、山地为主,地势起伏大,地势中部高、四周低。(四)作业布置:板书设计:教学反思:教学过程修订、增减第一节亚洲及欧洲第二课时 复杂多样的亚
14、洲气候(一)新课导入:材料导入2015年6月,中国南方遭遇强降雨,多地发生洪涝灾害,给人们的生产和生活带来极大的不便,财产受到损失。同年6月,印度部分地区高温天气导致的死亡人数逐渐增多,甚至沥青道路路面都被烤化。中国和印度都位于亚洲,是什么样的气候让这些国家遭受这样的灾害?亚洲的气候类型又是如何分布的?今天这节课,会给我们一个明确的答案。(二)小组合作学习:学生以小组为单位,在小组长的带领下认真阅读本节课的内容,并简要画出书中知识点。(三)推进新课:分步导课教学过程设计意图课前导入在亚洲,有的地方终年炎热,有的地方长冬无夏,有的地方雨水丰沛这些都说明亚洲范围广,各地气候差异大。亚洲气候有何特征
15、?有哪些气候类型分布?通过分析各地气候的差异,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复杂多样的亚洲气候(承转)气候是自然环境的主要组成部分,对人类生活的影响很大。作为世界第一大洲,面积广大,地形复杂,气候差异很大。1活动:读教材P7图69“亚洲和欧洲气候类型分布图”,完成下列问题:问题(1):亚洲主要有哪些气候类型?这说明亚洲气候具有什么特征?结论:亚洲主要有十种气候类型,说明亚洲气候复杂多样。问题(2):亚洲分布范围最广的气候类型是什么?主要分布在哪儿?结论:温带大陆性气候,约占亚洲面积的一半以上,主要分布在亚洲中西部。问题(3):亚洲缺少哪种气候?结论:温带海洋性气候。【教师总结】 从以上活动可知,亚洲的气
16、候特征:气候复杂多样,大陆性气候显著。通过读图设问的形式,培养和提高学生读图分析问题的能力。复杂多样的亚洲气候2.活动:读教材P7图69“亚洲和欧洲气候类型分布图”,分组讨论,完成下列问题:(1)亚洲气候复杂多样的原因是什么?(2)为什么亚洲缺少温带海洋性气候?(3)亚洲有几种季风气候?亚洲的季风气候主要分布在哪?(讲解)(1)亚洲气候复杂多样的原因,一是地跨寒温热三带,南北跨纬度广;二是东部濒临太平洋,西部深入亚欧大陆内部;三是地形复杂多样,地势起伏大。(2)温带海洋性气候分布在南北纬40至60之间的大陆西岸,原因是常年受盛行西风带的影响,亚洲在该范围内没有临海,所以缺失了温带海洋性气候。(
17、3)热带季风气候、亚热带季风气候、温带季风气候;主要分布在亚洲的东部和南部。(承转)亚洲的季风气候是如何形成的?(讲解)亚洲地处世界最大的大陆的东部,濒临世界上最大的海洋,海陆差异特别显著。各大洲中,亚洲东部和南部的季风最强盛、最典型,影响范围也最广。小结:亚洲的气候特征是气候复杂多样、大陆性特征明显、季风气候显著。读教材P7图69“亚洲和欧洲气候类型分布图”,提问:欧洲主要有哪些气候类型?主要分布在哪里?小结:欧洲西部大西洋沿岸是温带海洋性气候,南部地中海沿岸是地中海气候,东部是温带大陆性气候,北部是苔原气候。通过分组讨论的形式,对问题进行一一解决,教师适当讲解,有助于学生更好的理解亚洲气候
18、复杂多样的特征。 通过讲解,让学生理解季风的形成原因。精讲点拨亚洲是世界第一大洲,面积广大,亚洲内陆距海较远,受海洋影响较小,形成冬季寒冷干燥,夏季炎热、降水较少,气温日较差和年较差较大的温带大陆性气候。适当的点拨,可以帮助学生突破学习难点。知识拓展季风气候对农业的影响尤为突出。在亚洲东部和南部季风气候区,降水与夏季风的强弱有密切的关系。雨热同期对农作物生长非常有利。一般来说,夏季风强的年份,从海洋上带来的水汽多,降水也多:反之,夏季风弱的年份,降水也较少。如果降水过多,就可能造成洪涝灾害;反之降水过少,就可能形成干旱。亚洲东部和南部,常受夏季风的影响易发旱涝灾害,严重威胁着农业生产。教师总结
19、本节主要学习了亚洲的气候,其主要特征是气候复杂多样、季风气候显著、温带大陆性气候分布广泛;亚洲东部和南部的季风气候,由于夏季风不稳定,降水年际变化大,旱涝灾害频繁发生。(四)作业布置:板书设计:第六章认识大洲第一节亚洲及欧洲(二)一、亚洲气候特征:气候复杂多样:除温带海洋性气候外,其他主要气候类型都有分布大陆性特征显著季风气候最典型:海陆差异显著,东部和南部季风最典型二、欧洲气候特征:以温带气候为主,海洋性特征显著温带海洋性气候和地中海气候分布范围最广,最典型教学反思:教学过程修订、增减第一节亚洲及欧洲第三课时大河众多的亚洲 亚洲的人口与国家(一)情境导入:“一方水土养一方人”,亚洲的哪些河流
20、滋养着我们?这里的人们又是如何创造文明的?带着这些问题,我们走近亚洲的河湖,感受生活在这片土地上的人们创造的文化。(二)小组合作学习:学生以小组为单位,在小组长的带领下认真阅读本节课的内容,并勾画出书中知识点。(三)推进新课:分步导课教学过程设计意图课前导入“君不见黄河之水天上来,奔流到海不复回。”说明我国黄河向东流入太平洋。我们亚洲还有哪些大江大河,它们分别注入到周围的哪些大洋?诗句导入,引起学生兴趣。大河众多的亚洲(一)亚洲的河流与湖泊 阅读教材P9阅读内容:流域和水系。学生自主阅读,找到几个概念:流域、水系、外流水系、内流水系。活动:读教材P4图63“亚洲和欧洲的地形分布”,完成下列问题
21、。亚洲有哪些大河分别从哪个方向注入北冰洋、太平洋、印度洋? 【教师总结】 亚洲向北流入北冰洋的主要河流有鄂毕河、叶尼塞河和勒拿河等;向东流入太平洋的河流主要黑龙江、黄河、长江、湄公河等;向南流入印度洋的主要河流有恒河和印度河等。 (讲解)从河流流向上可以看出,亚洲水系的一大特点是水系结构呈辐射状,形成从中部高原山地流向周围海洋的外流水系。 活动:读教材P4图63“亚洲和欧洲的地形分布”,请你找出亚洲中部的阿姆河、锡尔河。(讲解)阿姆河、锡尔河注入咸海属于内流河, 亚洲水系第二个特点就是内流流域面积广大。(二)欧洲的河流活动:分组讨论,完成教材P11活动。【教师总结】 欧洲河流的特征主要是:河网
22、稠密、水流平缓;河流短小、水量丰富;航运价值高。简单了解关于河流的知识。 培养学生读图分析问题的能力。 引导学生通过读图比较亚洲及欧洲的河流特征。精讲点拨欧洲西部内河航运发达:其自然原因是地形以平原为主;气候冬暖夏凉,年降水量丰富,季节分配均匀,因此河流流量丰富、季节变化小,河流流速小,有利于通航。社会经济原因是经济发达,人口密集,城市众多,人流与物流量大。让学生理解自然环境各要素是相互联系,相互影响的。我们亚洲是世界第一大洲,也是世界上人口最多的大洲,有众多的国家。亚洲的人口与国家亚洲的人口与国家(提问)亚洲的总人口是多少?学生:亚洲人口达43亿(2008年)。(板书)世界人口最多的大洲。(
23、讲解) 亚洲是世界上人口最多的大洲,2008年总人口达43亿,约占世界总人口的63%,亚洲有6个国家人口超过1亿,分别是中国、印度、印度尼西亚、巴基斯坦、孟加拉国、日本。活动:读教材P12图615“亚洲和欧洲人口分布”,完成下列问题。(1)哪些地区人口分布稠密,哪些地区人口分布稀疏?(2)结合气候条件,分析亚欧大陆北部和亚洲西部人口稀少的主要原因。【教师总结】(1)亚洲的东部、南部和欧洲的大部分地区人口稠密;亚欧大陆的北部、亚洲中部的青藏高原、亚洲的西部、赤道附近的马来群岛部分地区人口稀疏。(2)亚欧大陆北部气候寒冷;亚洲西部气候干燥。(承转)我们亚洲是世界上人口最多的大洲,而且人口增长较快;
24、而欧洲是世界上人口自然增长率最低的大洲。那么,人口增长过慢会带来哪些问题呢?学生阅读教材P11材料“欧洲的人口”,回答问题。此活动旨在提高学生通过读图用图,分析地理问题的能力。通过对比亚洲与欧洲的人口自然增长率,引发学生对人口增长问题的思考。精讲点拨法国是世界上第一个人口出生率持续下降的国家,也是第一个出现人口老龄化的国家。法国为了提高出生率,缓解老龄化程度,采取了一系列政策措施,鼓励人们多生育。 中国等国家由于人口剧增,人均耕地减少,粮食供应紧张,所以实行计划生育,缓减人口压力。通对对比两类国家面临的不同的人口问题,采取不同的解决措施。教师总结本节主要学习了亚洲的主要河流及人口。一是亚洲有许
25、多大江、大河,亚洲由于地势中部高、四周低,决定了河流呈放射状流向周围的海洋;二是亚洲的人口数量、人口分布及人口增长,亚洲众多的人口及过快的人口增长速度给亚洲经济的发展带来了压力。(四)作业布置:板书设计:教学反思:育英学校教师集体备课教案主备教师 小组教师唐燕上课教师科 目地理班 级上课时间课 题第六章 认识大洲第二节 非洲 (两课时)复习目标(三维目标)知识与技能:1. 通过教材P13图616,能够说出非洲的地理位置,了解非洲政治地图的演变。2. 通过教材P14图617,了解非洲的地形特征和地形区的分布。3. 通过教材P17图621、图622、图623、图624,了解非洲的气候特征,并学会看
26、气候图,了解气候与农业生产的关系。4. 通过教材P19图626,了解尼罗河和刚果河的水文特征。 5. 通过教材P19图627,掌握非洲主要矿产资源与农产品的分布。过程与方法:1. 通过各种途径来收集有关非洲的地理资料,并进行归纳、分析非洲的地理特征。2.充分运用每幅地图,引导学生从地图中获得大量的地理信息,进一步探究其形成原因。情感、态度与价值观:树立科学的资源观、环境观及可持续发展观,增加学生的社会责任感、环境保护感、危机感等。教学重点运用地图,使学生掌握非洲海陆轮廓的特征以及非洲高原为主的地形特征。教学难点受纬度位置的影响,非洲形成以热带为主的炎热气候。教法讲授法、读图分析法、小组合作探究
27、法学法自学法、自主合作、练习法教学过程修订、增减第二节非洲 第一课时 非洲的地理位置与国家、地形、气候(一)导入:故事导入非洲是一片神奇的大陆,在这片大陆上存在着一系列离奇的地理现象:在这片大陆上,有世界上最大最干旱的沙漠,还有大片的原始湿热的热带雨林;有世界上最长的大峡谷,还有屹立在赤道旁的高耸入云的绮丽多姿的雪峰;这是一片富饶的大陆,黄金、石油、金刚石遍地都是;这也是古代灿烂文明的起源地。今天,让我们一起走进这片神奇的土地。(二)小组合作学习:学生以小组为单位,在小组长的带领下认真阅读本节课的内容,并简要画出本课的知识点。(三)推进新课:分步导课教学过程设计意图小节导入非洲全称阿非利加洲,
28、“阿非利加”是“阳光灼热”的意思,你能说出其中的原因吗?设疑导入,引起学生学习兴趣。位置与国家一、地理位置 读教材P13图616,完成下列问题。(1)赤道和南、北回归线穿过非洲大陆的哪些位置?(2)非洲大致位于哪两条经线之间?(3)据图分别指出非洲濒临的海洋,请你总结非洲的海陆位置特征。(结论)(1)分别穿过非洲的中部和南北部。(2)大致位于20W和50E之间。亚洲和欧洲大部分连为一体,称为亚欧大陆,面积达5000多万平方千米;亚洲面积约4400万平方千米,是世界第一大洲。亚洲和欧洲地理环境复杂多样,自然景观逐渐过渡,经济与社会发展各有特色。(3)非洲东临印度洋,西临大西洋,北隔地中海与欧洲相
29、望,东北部以苏伊士运河与亚洲相邻。(承转)非洲是世界上国家和地区最多的大洲,非洲有哪些国家呢?二、非洲的国家活动:读教材P13图616,完成下列问题。(1)请你说出埃及的地理位置。(2)找出第二次世界大战前夕非洲的三个独立国家:埃及、埃塞俄比亚和利比里亚。【教师总结】 埃及位于非洲东北部,濒临红海和地中海。指导学生阅读非洲位置图,根据穿过非洲的经纬线,分析非洲的经纬度位置,提高学生的读图、析图、总结归纳的能力。 运用分析大洲地理位置的方法,学会分析一个国家的地理位置。精讲点拨与其他大洲相比,非洲的国界线多是直的。非洲在很长的时间之内处在欧洲国家的殖民统治下,独立的时候各个国家之间以欧洲殖民统治
30、的界线作为了本国界线,而殖民统治期间的界线又是殖民者直接以经纬度划分的,因此非洲的国界线一般比较直。拓宽学生的视野,有助于学生对非洲历史的了解。历史原因影响了非洲经济的发展。那么非洲的自然条件对其经济的发展是否有利呢?下面我们一起来了解非洲的自然环境。高原为主的地形三、高原为主的地形读教材P14图617,找出非洲最大的海湾、半岛和岛屿。学生:几内亚湾是非洲最大的海湾,索马里半岛是最大的半岛,马达加斯加岛是最大的岛屿。【教师总结】 非洲的大陆海岸线比较平直,海湾、半岛和岛屿较少。读教材P14图617,观察非洲地形图中的颜色,对照高度表,完成下列问题。(1)归纳非洲的主要地形类型。(2)找出主要高
31、原、山脉、盆地及东非大裂谷、乞力马扎罗山。(3)归纳非洲地势特征。【教师总结】 非洲地形以高原为主,有“高原大陆”之称;地势东南高,西北低。活动:学生阅读教材P16阅读材料“东非大裂谷”和“撒哈拉沙漠”,完成下列问题。 (1)了解东非裂谷带的分布、成因及其地质地貌特征。(2)分析撒哈拉沙漠的范围及地理位置。如何分析一个大洲的地形特征:首先分析这个大洲以什么地形类型为主,其次看这种主要的地形类型主要分布在什么方位,第三,观察地面起伏状况。阅读教材,提高分析问题的能力。精讲点拨东非大裂谷位于非洲东部,南起赞比西河河口,向北纵贯东非高原和埃塞俄比亚高原,经红海延伸到死海和约旦河谷,全长约6500多千
32、米。裂谷带由板块张裂而成,多火山、地震。裂谷两侧多峭壁,谷底湖泊成串,是世界陆地上最大的裂谷带,被称为“地球的伤痕”。让学生增加对东非大裂谷的了解。 过渡非洲的乞力马扎罗山虽位于赤道,却形成“赤道雪峰奇观”,你知道其中的原因吗?下面我们一起来学习非洲的气候。炎热的气候四、炎热的气候(教师展示)阅读气温分布图的方法:一是看不同等温线的读数。读数越大,温度越高;读数越小,温度越低。二是看等温线的疏密。在同一幅气温分布图上,等温线越密,说明这个地区内的气温差别越大。三是看等温线的走向。一般来说,等温线与纬线大致平行,说明等温线走向主要受到太阳辐射的影响。当等温线呈闭合曲线时,一般表示这里出现了一个低
33、温或高温中心。读教材P17图621和图622,完成下列问题。(1)非洲等温线大致沿什么方向延伸?(2)本区绝大部分地区的年平均气温在多少摄氏度以上?(回答)(1)等温线大致沿东西方向延伸;(2)大部分地区年平均气温在20 以上。【教师总结】 非洲绝大部分地区年平均气温在20 以上,气候普遍炎热,有“热带大陆”之称。其原因是非洲大部分地区位于南、北回归线之间,获得的太阳辐射多。 (承转)非洲大部分地区普遍高温,其地区降水量分布又有何特点呢?(教师提示)阅读年降水量分布图,要注意等降水量线的数值大小、分布和走向。读教材P17非洲年降水量分布图,归纳非洲年降水量分布特点。【教师总结】 降水分布不均;
34、赤道附近降水丰富,向两侧有减少趋势;回归线附近的干旱面积大。(承转)非洲有哪些主要气候类型,其分布有何特点?请同学们阅读教材P17图624,回答问题:(1)该地区有哪些气候类型?其中什么气候类型的范围分布最广?(2)非洲的气候类型分布有何特征? 展示阅读气温分布图的方法,让学生学会读气温图分析气温的特点,掌握学习地理的方法。 学以致用,运用读气温曲线图的方法,读图总结非洲的气温分布特点。由气温分布图过渡到非洲年降水量分布图的阅读,培养学生知识迁移、应用的能力。知识拓展东非高原有赤道穿过,但地处高原,海拔高,气温相对较低,对流运动较弱,降水相对较少,所以没有形成热带雨林气候,而形成了热带草原气候
35、。教师总结本节我们主要学习的知识:一是非洲的地理位置,非洲主要位于东半球,地跨南北半球,濒临地中海、印度洋和大西洋;二是非洲的主要国家;三是非洲的地形,地形以高原为主,地势东南高、西北低,有“高原大陆”之称;四是非洲的气候,非洲气候以热带气候为主,是世界上热带草原气候分布最广的大洲,气候呈带状南北对称分布。(四)作业布置:板书设计:教学反思:教学过程修订、增减第一节非洲第二课时 河流和物产(一)新课导入:问题导入在第二次世界大战前,非洲有三个独立国家,埃及、埃塞俄比亚和利比里亚,其他国家都是欧洲列强的殖民地。欧洲列强为什么要瓜分非洲?他们侵占非洲的主要目的就是掠夺非洲大陆的物产,如黄金、金刚石
36、、象牙、香料等。这节课我们学习非洲的物产。(二)小组合作学习:学生以小组为单位,在小组长的带领下认真阅读本节课的内容,并简要画出书中知识点。(三)推进新课:分步导课教学过程设计意图小节导入我们亚洲有众多的河流,如长江、黄河等。你能说出非洲有哪些著名的河流吗?(学生回答)首先我们学习非洲著名的河流尼罗河和刚果河,了解这两条大河的水文特征。通过长江、黄河导入,一是吸引学生兴趣,二是让学生联想到尼罗河、刚果河对非洲的重要性。尼罗河和刚果河尼罗河和刚果河五、尼罗河和刚果河(提问)读教材P14图617、P17图624和P19图626,完成下列问题。(1)说出尼罗河与刚果河的流向,流经的主要地形区、气候区
37、、注入的水域,比一比哪条河的支流较多。(2)说出白尼罗河和青尼罗河各流经哪些气候区?请解释历史上尼罗河定期泛滥的原因。(3)刚果河河口年平均流量要比尼罗河河口年平均流量大得多。根据地形、气候等因素,分析其主要原因。【教师总结】(1)尼罗河:向北流,流经东非高原(热带草原气候)、撒哈拉沙漠(热带沙漠气候、地中海气候),注入地中海,支流较少。刚果河:向西流,流经东非、南非高原(热带草原气候)、刚果盆地(热带雨林气候),注入大西洋,支流较多。(2)白、青尼罗河均流经热带草原气候,青尼罗河发源于高山高原气候。尼罗河的两条主要支流均流经热带草原气候区,该气候干湿季明显,当湿季到来时,尼罗河各支流河水水量
38、大增,导致尼罗河水位猛升,容易造成泛滥。(3)尼罗河流域主要属于热带草原气候和热带沙漠气候,降水少,支流少,流量不大。刚果河流域主要是热带雨林气候,降水多,因盆地地形,多条支流汇入,流域面积大,流量很大。阅读三幅地图,根据问题从图中提取、分析相关的信息,提高学生的识图用图能力以及比较、分析的能力。通过总结,让学生理解尼罗河定期泛滥的原因。精讲点拨刚果河主要流经热带雨林气候区,全年高温多雨,降水丰沛,水资源充足;刚果河流经南非高原和刚果盆地,地势落差大,由高原到盆地水流湍急,成为世界上水能资源最丰富的河流。此处为教学过程的一小环节,点拨起到画龙点睛的作用,有助于学生对刚果河成为世界上水能最丰富的
39、河流的理解。过渡非洲面积在世界各大洲中仅次于亚洲,位居第二,因地域辽阔,物产丰饶,被称为“富饶大陆”。物产丰饶的非洲六、物产丰饶的非洲阅读教材P19图627,完成下列问题。(1)非洲有哪些主要矿产资源?(2)非洲有哪些主要农产品?(3)生活在非洲热带草原的动物有哪些?(总结)矿产资源种类多,金刚石、黄金、铬铁矿、磷酸盐等储量和产量都居世界前列;出产咖啡、棉花、花生、油棕、可可、香蕉、剑麻等农产品。非洲大型野生动物的种类和数量都居世界各大洲首位。无论是农矿资源、水力资源,还是生物资源都具有种类多、数量大的特征,因此有“富饶大陆”之美称。读图查找非洲的主要矿产资源及农产品,提高学生读图用图能力。精
40、讲点拨非洲黄金和金刚石的储量和产量都是世界第一,其他矿产资源也非常多,被称作“资源大陆”。其中南非是出产黄金最多的国家,几内亚是出产铝土最多的国家,赞比亚是出产铜矿的重要国家。在几内亚湾还有丰富的石油资源,其中尼日利亚是本区重要的石油输出国。教师这部分“点拨”,有利于学生对非洲矿产资源形成比较系统的知识体系。知识拓展长期以来,这里的农牧业生产落后,农产品产量低,粮食产量的增长速度远低于人口的增长速度,因此,粮食供应不足。于是人们砍伐森林,开垦草原,以扩大耕地面积,或放牧过多的牲畜。这些做法导致了土地肥力丧失,草原退化,加剧了土地荒漠化,使生态环境逐步恶化。非洲出产的矿产、木材、经济作物是工业原
41、料、半成品,撒哈拉以南非洲的大部分国家工业落后,许多工业制造品要从国外进口。这样的单一商品经济对非洲的发展十分不利。教师总结本节我们主要学习了非洲的河流和物产,一是非洲有许多大河,其中尼罗河是世界上最长的河流,刚果河是世界上水能最丰富的河流;非洲物产丰富,如矿产资源、生物资源、水能资源等,有“富饶大陆”之美称,为非洲的经济发展提供了有利条件。(四)作业布置:板书设计: 教学反思:育英学校教师集体备课教案主备教师 小组教师唐燕上课教师科 目地理班 级上课时间课 题第六章 认识大洲第三节 美洲 (两课时)复习目标(三维目标)知识与技能:1. 通过教材P20图628和教材P21图629,明确美洲、北
42、美洲、南美洲及拉丁美洲的范围,分析巴拿马运河在国际航运中的重要地位。2. 通过教材P23图632和P24图638,能归纳北美洲和南美洲的地形特征及主要地形区分布,且能比较两大洲地形的异同点。3. 通过教材P25图641、图642和P26图643、图644,掌握南美洲和北美洲的主要气候类型的分布。4. 通过教材P28图647,能分析北美洲地形对北美洲气候的影响。5. 通过教材P29图648,了解美洲移民来源及原因。6. 通过教材P29材料,知道美洲各国经济发展不平衡,了解部分美洲国家的主要经济部门。7. 通过教材P29图649,了解南美洲的主要农矿产品。过程与方法:1. 了解美洲的地理位置和主要地理事物的分布,了解白令海峡、中美地峡、巴拿马运河和西印度群岛。2. 认识北美洲和南美洲的地形特征,能比较南北美洲的地形异同。3. 结合气候资料分析地形对南、北美洲气候的影响。4. 了解南美洲农矿产品种类及主要分布地区。情感、态度与价值观:通过本节课的学习,加深学生掌握学习区域地理的正确方法。教学重点1. 南、北美洲的地形特征。2. 南、北美洲的气候特征。教学难点北美洲的地