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备战高考历史 一轮复习 第十三单元 课题36 基层治理与社会保障 专题练习(教师版).docx》由会员分享,可在线阅读,更多相关《备战高考历史 一轮复习 第十三单元 课题36 基层治理与社会保障 专题练习(教师版).docx(13页珍藏版)》请在taowenge.com淘文阁网|工程机械CAD图纸|机械工程制图|CAD装配图下载|SolidWorks_CaTia_CAD_UG_PROE_设计图分享下载上搜索。
1、 课题36基层治理与社会保障课程标准1.了解中国古代以赋役征发为首要目的的户籍制度,以及有代表性的基层管理组织;2.知道中国古代王朝在社会救济和优抚方面采取的重要措施;3.知道西方主要国家基层治理的特点及其由来;4.了解现代社会保障制度的产生及其实行情况。一、中国古代的户籍制度与社会治理(一)历代户籍制度演变1.战国:开始建立户籍制度。公元前375年,秦献公“为户籍相伍”,即以五家为“伍”的办法编排户口。2.秦朝:户籍实行分类登记制度。分为百姓的户籍、宗亲贵族的宗室籍、官吏的宦籍、商贾的市籍等。3.汉朝:“编户齐民”户籍制度。百姓编户入籍后,成为封建国家的“编户齐民”。4.隋朝:实行“大索貌阅
2、”,重新核定户籍,严防不实。5.唐朝:唐承隋制,管理更严,户籍三年一造。6.宋朝:实行主、客户分籍和保甲制。7.元朝:户口类型复杂,按职业分为“诸色户计”,世代相袭。8.明朝:实行户籍档案制度“黄册”制度。9.清朝:户籍管理相对松弛。(二)历代基层组织与社会治理1.特点:历代政府注重建立基层民众的自我管理与相互监督机制。2.概况:(1)秦汉时期:实行什伍组织,以五家为伍,十家为什,百家为里,互相监督。(2)唐朝:实行邻保制度,以四家为邻,五邻为保,彼此之间相互监督。(3)明朝:王守仁任南赣巡抚时推行十家牌法,要求十家总编为一牌,开列各户姓名,由十家轮流收掌,每日沿门按牌察看动静,发现有面生可疑
3、之人,就向官府举报。(4)清朝:初期实行里甲制,后来推行保甲制:从城市到乡村,以十户为牌,设牌长;十牌为甲,设甲长;十甲为保,设保长。至此,兼具区划和户籍管理性质的乡里制与旨在维护社会治安的保甲制合一。(三)历代社会救济与优抚政策1.产生原因:(1)古代社会生产力水平低。(2)自然灾害频发,人民生活缺少保障。(3)需要国家和社会提供必要的、及时的救助。2.具体表现:(1)社会救济:汉朝建立常平仓制度,积谷备仓,调节粮价。隋唐时期,重视官方储备,提倡民间积储。宋朝以后,宗族内部的救助活动逐渐兴起。明清时期,慈善组织开始兴起,出现善堂、善会等慈善机构。(2)优抚政策:秦汉时期,皇帝赐给高龄老人鸠杖
4、,以示尊重。从唐朝开始,政府设有收容贫老、孤儿和乞讨流浪人员的专门机构,如唐朝的养病坊、宋朝的福田院、元朝的众济院、明清的养济院。3.主要特点:(1)历代社会救济的主体是政府,民间组织处于辅助地位。(2)政府救济的重点在救灾,核心在于保证粮食供应。(3)社会力量救济活动侧重于日常生活的赈济,如收养弃婴和孤儿、接济贫民等。4.重要作用:社会救济为民众提供了一定的生活保障,以保证人口繁衍和正常生产活动的进行,有利于维护统治。二、世界主要国家的基层治理与社会保障(一)西方主要国家基层治理的历史与特点1.古希腊时期:基层治理依靠村社进行。村社实行自治,村社大会是村社最高权力机关,处理与村社有关的事务。
5、2.西欧封建社会:(1)庄园是主要的基层单位。(2)1011世纪,西欧城市里的行会或商会上层分子把持城市政权,行使城市治理的职责。(3)基督教会在基层治理中发挥了重要作用。3.近代西方社会:(1)历史背景:近代西欧民族国家产生和社会经济的发展。(2)主要表现:1835年,英国颁布法律,确立了英国近代自治市制度。美国建国后,乡镇承担着地方除司法之外的所有公共服务功能。法国大革命后,形成了以自治市镇为基层单位的制度。4.第二次世界大战后的西方社会:(1)主要表现社区成为基层自治的主要方式。社区在政府不同程度的管理和组织下,实行居民自我管理。社区不仅提供各项服务,还参与相关的城市规划、土地政策等地方
6、政府的决策。20世纪80年代以后,更加强调政府、社区和非政府组织的共同作用。(2)重要作用:缓和了社会矛盾,维护了社会秩序和政治稳定。(二)现代社会保障制度的建立与发展1.西方国家的社会保障制度:(1)具体状况。时间国家措施成效17世纪初英国济贫法/19世纪80年代德国社会保险制度/1935年美国社会保障法标志着美国现代社会保障制度最终确立第二次世界大战后英国社会保障体系大大推动了社会保障制度的发展北欧国家和法、德、加、澳等国福利国家社会保障制度基本建立(2)综合评价。积极方面:是资本主义社会生产力发展到一定阶段的产物,改善了广大人民群众的生活,缓和了社会矛盾,有利于经济发展。消极方面:过度的
7、社会保障加重了国家财政负担,容易助长懒惰行为。2.中国特色的社会保障制度:(1)1951年2月政务院发布的中华人民共和国劳动保险条例,是新中国制定的第一部社会保险法规。(2)改革开放后,我国的社会保障制度日趋成熟,社会保障体系日益健全。探究点一中国古代户籍管理、社会治理与优抚政策 1.唐朝户籍制度的主要内容、特点史料唐朝在申报户籍信息的时候,必须接受一道叫作“团貌”的程序。衙门在居民登记户籍时,要查验年龄和相貌,记录有人户的肤色、身高、面部等特征查验无误之后,便根据年龄大小在户籍档案上注明“黄小中丁老”唐代户籍制度形成了“编户”与“非编户”两个不平等的阶级,编户为良民(自由民),非编户为贱民(
8、非自由民)。曾庆江户籍册上的古代中国思维交互:根据史料并结合所学知识,指出唐朝户籍制度的主要内容及其特点。【微点拨】由史料信息“团貌”、“查验年龄和相貌”、“良民”“贱民”等,可概括其内容;提炼史料信息结合所学知识归纳特点。提示:内容:设置“团貌”程序,记录人口体貌特征;根据年龄大小进行户口登记;户口分为“良民”“贱民”,人身自由不同。特点:户籍制度趋于完备,户口簿诞生,记载户主的详细信息,划分户主的身份等级;管理更加严格,户籍三年一造。2.明清时期社会救济的方式、特点和目的史料社会救济,是中国古代历朝实施仁政的重要内容。主要依赖政府财政,明初设养济院收孤苦无靠者,按月发口粮。明律规定,凡鳏寡
9、孤独及笃疾之人,贫穷无亲属依靠不能自存,所在官府应收养而不收养者杖六十,这是正律中首次纳入社会救济保障条款。清代的法律也有相关规定,灾荒救济,高龄老人赡养,设栖流所以收养贫民、孝子节妇贫苦者、贫苦读书人等。思维交互:阅读史料并结合所学知识,概括明清时期救济方式的特点。救济制度实行的目的是什么?【微点拨】由史料信息“政府财政”“设养济院”、“灾荒救济”“高龄老人赡养”等,概括特点;结合课本分析史料信息,概括目的。提示:特点:政府主导;设置机构;法律手段;涵盖诸多弱势群体。目的:贯彻儒学德治、仁政,缓和社会矛盾或稳定社会秩序,巩固封建统治。古代中国的户籍具有社会治安的职能1.户口的管理对人口活动行
10、为进行制约。2.户口的管理对封建秩序特别是治安秩序的稳定具有重要意义。3.宋代以后实行的保甲制,赋予了户籍管理重要的社会治安功能。4.户籍管理成为政府加强其统治基础的重要措施。探究点二世界主要国家的基层治理与社会保障1.英国地方自治制度的特点及其影响史料英国有着深厚的地方自治传统,被誉为“地方自治之母”。18世纪,治安法官按照地方习俗进行管理,完全不受议会法令的影响,地方自治发展到鼎盛时期。随着君主立宪制的确立,19世纪后期开始出现国家立法机关主动控制地方自治主体的现象。1888年,英国下院通过了地方政府法,规定郡议会每年集会四次,居民成为自治主体;1894年制定颁布了区、教区、乡议会法,规定
11、民选议会作为地方权力机关。摘编自孙宏伟英国地方自治体制研究思维交互:根据史料并结合所学知识,概括英国地方自治制度的特点并简析其影响。【微点拨】由史料信息“地方自治传统”“按照地方习俗进行管理”,可概括英国地方自治制度的特点;结合课本分析史料的信息,可总结其影响。提示:特点:以自治传统为依托;以法律法规为依据;地方自治性由强转弱。影响:促进了民主政治建设,推动了资本主义的发展,增强了民众的民主管理意识,推动了近代化进程,为其他国家的地方自治提供借鉴。2.美国社区的管理模式与政府作用史料美国社区治理以自治、服务、责任、理性为基本原则。它主要不是依赖政府,而是依赖社区公民、公共服务企业以及公共服务组
12、织的参与。美国社区里的事务通常由社区的最高权力机构社区董事会(社区委员会)来进行自我管理社区董事会在政府与社区居民之间起着桥梁和沟通作用。社区董事会不向市政府负直接责任。市政府指导社区的发展,但是不直接干预社区内部的事务。施雪华、孔凡义美国社区治理及其启示思维交互:阅读史料并结合所学知识,分析美国社区的管理模式是怎样的。在此管理模式下,政府扮演了什么角色?【微点拨】由史料信息“自治”“自我管理”,可总结出美国社区的管理模式;结合课本分析史料信息,可回答政府扮演的角色。提示:管理模式:自治型管理模式。政府扮演的角色:政府不直接干预社区内部的事务,只是在政策制定、财政支持和监督管理上发挥作用。一、
13、西方社区管理的主要模式1.自治型管理模式:政府与社区行为相对分离,政府主要职能是协调社区管理以及提供保障。2.行政型管理模式:政府行为与社区行为结合较为紧密。3.混合型管理模式:是自治型管理模式与行政型管理模式的综合。二、西方社区管理的主要特点1.组织体系完善,政府与企业、社会组织密切合作。2.法律法规健全,社区管理依照法律法规和制度运行。3.服务理念突出,社区设计、设施建设强调人性化。4.资金渠道较广,政府购买和公益捐赠成为主要渠道。5.专业要求较高,社区工作人员具备较高专业素质。1.明朝法律明确规定,凡“户婚、田土、斗殴、窃盗”等涉及基层民事关系、经济纠纷、风俗教化等乡里社会事务,都必须由
14、里甲制中的乡官处理解决,而不许径直告官。这表明中国古代乡里基层组织的特点是()A.严密性B.独立性C.灵活性D.创新性【解析】选B。材料“都必须由里甲制中的乡官处理解决,而不许径直告官”体现的是明朝时期通过立法规定来保障地方的独立性和自主性,B正确;材料与严密性、灵活性及创新性的说法无关,排除A、C、D。2.明清时期,宣讲“圣谕”成为乡约最重要的内容。康熙九年颁布了乡约组织必须宣讲的上谕十六条,内容包含“重农桑以足衣食”“训子弟以禁非为”等。材料中乡约制度的主要作用是()A.加强中央集权B.加强基层治理C.确立儒学权威D.强化重农抑商【解析】选B。材料“重农桑以足衣食”“训子弟以禁非为”体现的
15、是乡约制度对于促进地方生产、教化民众的作用,这主要和基层治理有关,B正确;A、C、D与材料无关,未涉及相关信息,排除。3.在西欧封建制度下,封君为取得更多的封臣,封臣为取得更多的封土,以及封土的世袭,使封君封臣关系日益复杂化。某甲可以是某乙的封君,某乙的封臣又可以是某甲的封君。这反映了在西欧封建社会()A.封君封臣的身份划分明显B.教会势力被日渐削弱C.政治分裂和国家权力分散D.王权得到进一步发展【解析】选C。根据“封君为取得更多的封臣,封臣为取得更多的封土,以及封土的世袭,使封君封臣关系日益复杂化”可以看出,封君封臣制度导致了从中央到地方权力的割裂,不利于国家的统一,也不利于王权的加强,C正
16、确,排除D;封君封臣的身份是相对的,划分不明显,排除A;材料与教会势力无关,排除B。4.2014年国务院公布了关于进一步推进户籍制度改革的意见,宣告中国实行了半个多世纪的“农业”和“非农业”二元户籍管理模式,将退出历史舞台。意见明确,要切实保障农业转移人口及其他常住人口合法权益考虑了农业转移人口市民化因素。户籍改革的根本目的是()A.缩小城乡差别B.推进城市化进程C.保护农村耕地D.适应社会发展【解析】选D。根据“要切实保障农业转移人口及其他常住人口合法权益考虑了农业转移人口市民化因素”可得出随着我国社会经济的发展,及改革的不断深入,与之相适应的户籍制度改革也提上日程,因此户籍改革主要是为了适
17、应社会发展,D正确;A、B、C不是根本目的,排除。【备选习题】下表为明清时期开封地区养济院的设置及分布情况,据此可知()州县坐落位置创办/重建时间创办人通许县旧在城北凤形冈洪武年间县政范世英鄢陵县旧在德星台侧,徙于天甯寺前嘉靖十四年知县王时中仪封厅旧在县治西南隅,后移建重道门外顺治年间知县崔维雅新郑县在县治西北隅康熙三十二年知县朱廷献A.关注民生是官员政绩考核的重要内容B.清代官员更注重前代民生事业的传承C.社会救济是地方政府维护稳定的手段D.地方官员较之乡绅更热衷于慈善事业【解析】选C。明清时期,地方政府主动创办养济院,而养济院的设置能够缓和社会矛盾,这说明社会救济是地方政府维护稳定的手段,C正确。学科网(北京)股份有限公司