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教科版三年级上册科学《测量降水量》公开课教案教学设计.docx》由会员分享,可在线阅读,更多相关《教科版三年级上册科学《测量降水量》公开课教案教学设计.docx(21页珍藏版)》请在taowenge.com淘文阁网|工程机械CAD图纸|机械工程制图|CAD装配图下载|SolidWorks_CaTia_CAD_UG_PROE_设计图分享下载上搜索。
1、第三章 地球与宇宙科学案例1:测量降水量本教案为省级小学科学优质课一等奖主题测量降水量教材版本教育科学出版社年级三年级上册单元第三单元天气课时第4课时【课标内容】14地球上有大气、水、生物、土壤和岩石,地球内部有地壳、地幔和地核。14.1地球被一层大气圈包围着。三至四年级 利用气温、风向、风力、降水量、云量等可测量的量,描述天气。二【教学目标】1. 科学概念:可以用雨量器来测量降水量的多少。2. 科学探究:学会制作简易雨量器,并能用简易雨量器测量降水量,完成“天气日历”的记录任务。3. 科学态度:对观测天气现象保持浓厚兴趣;能在课后持续地测量降水量。4. 科学、技术、社会与环境目标:了解随着科
2、技的发展,降水量的测量数据会更精确。第一章物质科学案例1:水能溶解多少物质本教案为省级小学科学优质课一等奖主题水能溶解多少物质教材版本2017教科版年级三年级上册单元第一单元水课时第5课时【课标内容】1.水是一种常见而重要的单一物质。2.有些物质在水里能够溶解,而有些物质在水里很难溶解。二【教学目标】1. 科学概念:(1)食盐和小苏打能在水里溶解;(2 )食盐和小苏打在同样多的水里能够溶解的量是不同的。2. 科学探究:(1)结合观察到的实验现象,思考并设计实验方案来探究食盐和小苏打在水中的溶解情况;(2)能发现小苏打和食盐在同样多的水中溶解的量不 一样。3. 科学态度:(1)体验观察溶解现象的
3、乐趣,发展进一步探究溶解问题的能力; (2)规范地进行实验操作,实事求是地记录观察的结果,养成细致、客观地观察事物的习惯。4. 科学、技术、社会与环境:初步了解生活中的不同物质在水中的溶解度不同。三【学情分析】学生在一年级学习过它们去哪儿了一课,知道水能溶解盐、红糖,不能溶解小石子,能够观察将物质放入水中以后的变化。本课将在学生已有认知的基础上, 带领他们继续探究食盐、小苏打这些能被溶解的物质在水中的溶解情况。首先,让 学生通过“尝试一观察”的方法进行探究,在观察到2克食盐和2克小苏打分别在 30毫升水中的溶解情况后,做出预测,进而设计实验方案。接着,将学生的实验方 案进行归纳、汇总、展示,探
4、究不同的粉末(食盐、小苏打)在水中的溶解情况。 添加粉末的方案有“每次一样” “先多后少” “先少后多” “先少后多再少”等, 请学生说明这么做的理由。在交流的过程中,引导学生自己总结出每种实验方案的 优缺点。最后,引导学生通过全班合作的方式来完成实验探究,不仅节约了时间, 也降低了实验的操作难度,将更多的时间留给学生去思考如何探究物质在水中的溶解情况。四【教学重点与难点】1.教学重点:思考并设计实验方案来探究食盐和小苏打在水中的溶解情况。2.教学难点:根据食盐和小苏打在水中的溶解情况,合理设计后续的操作步骤。五【设计理念】1.教学内容水能溶解多少物质是2017年教科版教材中三年级上册第一单元
5、水的第 5课。在本课中,教材首先列举了生活中能够在水中溶解的物质,例如:红糖、食盐、 小苏打等。进而引导学生思考:在水量不变的情况下,分别向水中不断地加入这些 物质,这些物质是否能全部被溶解?2.教学方法义务教育小学科学课程标准指出:“在科学学习中,灵活和综合运用各种教学方式和策略都是必要的。”在本课中,为推动学生思维的发展,提高学生解决问题的能力,帮助学生探究一种粉末在一定量的水中的溶解能力,使用到以下方法:首先,由于学生对食盐、小苏打在水中的溶解情况是未知的,可以让学生尝试各取2克这两种粉末分别加入30毫升水中,通过观察法、比较法发现在30毫升水中溶 解得更快的粉末。在此基础上,让学生大胆
6、预测食盐和小苏打在30毫升水中谁溶解 得更多。由教师将预测结果快速反馈到教学软件平台上。接着,在预测的基础上开 展小组合作,讨论实验方案的设计,通过教学软件平台展示各组的实验方案。然后, 经过全班研讨总结出不同实验方案的优缺点,基于课堂现状筛选出更优的实验方案。 最后,通过每个小组完成一个实验环节的方式,全班合作完成整个实验探究任务。当然,除了上面提到的观察法、小组合作学习法,还可将直观演示法、讨论法、尝 试教学法灵活运用在实际教学中。六【教学准备】教具:学生材料1份、教师用幻灯片课件(后文中简称PPT)。学具:30毫升的清水2杯、搅拌棒2根、1克量勺2个、食盐若干、小苏打若干、 实验记录单1
7、张。七【教学过程设计】总体思路:本课教学的核心是让学生学会通过“尝试一观察”的方法对实验结 果进行预测。根据预测,设计并实施相应的实验方案,并且交流、讨论不同实验方 案的优缺点,以此来培养学生科学的思维方式,提高学生有效解决问题的能力。因此, 本课设计了以下三个环节。(一)比较2克食盐和2克小苏打分别在30毫升水中的溶解情况1.导语:水杯里有什么?设问:一定是水吗?在学生回答问题的过程中,教师引导学生回顾“溶解”的概念,适时出现板书: 水能溶解食盐。阅读PPT (见图1-1):水杯里有什么?水杯里有什么?图1-1设计意图:引导学生回顾一年级时学过的“溶解”的概念,即当物质被放入水中后,肉眼观察
8、到物质的颗粒消失了,我们说这种物质能在水中溶解。水杯中所盛的无色透明的液体可能是水,也可能是溶解了食盐、糖等物质的溶液。2.演示实验:用1克量勺将2克食盐和2克小苏打分别倒入装有30毫升水的 两个水杯中。出示PPT (见图1-2 )并解说:“老师今天带来了一个工具,叫作1克量勺。带蓝色橡胶的是盛食盐的1克量勺,带黄色橡胶的是盛小苏打的1克量勺。通常1 平勺的粉末正好是1克。现在,我用盛食盐的1克量勺往30毫升水中加入2克食盐。 再用盛小苏打的1克量勺往另一杯水中加入2克小苏打。图1-2 设计意图:通过演示实验,让学生观察如何使用1克量勺,了解使用1克量勺的注意事项,以便在后面的实验中科学、规范
9、地使用它。3.导语:“哪种粉末溶解的速度更快? ”谈话:“怎样公平地比较两种粉末溶解的速度?需要注意什么条件? ”请学生回答注意事项,由教师总结实验细节:(1) 同时加入两种粉末,并轻轻地搅拌;(2 )搅拌时,不能将粉末和水洒到外面。出示并阅读PPT(见图1-3):展示实验注意事项。图1-3设计意图:学生只有通过自己思考来发现需要注意的地方,才会在操作过程中主动避免出错。如果未经学生思考,由教师直接讲授,学生可能无法将操作细节落到实处。4.导语:现在给你们3分钟的时间,看看哪个小组能在3分钟之内比较出2克 食盐和2克小苏打分别在30毫升水中的溶解速度。设问:哪种粉末的溶解速度更快?你的判断依据
10、是什么?设问:在溶液中继续加入食盐和小苏打,它们会继续溶解吗? 30毫升水能溶解多少克小苏打?又能溶解多少克食盐?请同学们在1分钟内将自己的想法填在记录单1上(见图1-4) o一杯(30毫升)水溶解食盐的速度较快。溶解哪种粉末能溶解得更多?(1) 在水量相同的两杯水中,你认为食盐和小苏打谁溶解的量更多?()A.食盐 B.小苏打 C. 一样多D.有时候食盐多,有时候小苏打多(2) 一杯水(30毫升)大约能溶解()小苏打。A.24克 B.57克 C.810克 D.10克以上(3) (3)一杯水(30毫升)大约能溶解()食盐。A.24克 B.57克 C.810克 D.10克以上(3图1-4谈话:我们
11、来看一下教学软件对同学们所选答案的统计结果(见图1-5),谁 来说一说你对统计结果的看法?1.在水量相同的两杯水中,你认为食盐和小苏打谁被溶解的量更多?()A.食盐 B.小苏打C. 一样多D.有时候食盐多,有时候小苏打多2. 一杯水(30毫升)大约能溶解()小苏打。A. 24克B. 57克C.810克D. 10克以上3. 一杯水(30毫升)大约能溶解()食盐。A. 24克 B. 57克C. 810克 D, 10克以上一章物质科学图1-5设计意图:学生通过“活动一观察”的学习方法比较2克食盐和2克小苏打在 30毫升水中的溶解速度,并根据观察到的现象推测30毫升水分别能溶解多少克小苏 打和食盐。教
12、学软件平台的统计结果能展示每位学生的推测,检测学生的前概念。(二)设计实验方案,探究30毫升水大概分别溶解多少克食盐和小 苏打1.导语:我们该如何探究30毫升水分别能溶解多少克食盐和小苏打呢?在学生回答问题的过程中,教师适时出示实验流程图的板书(见图1-6) 图1-6设问:每次分别加多少克粉末?只有这一种方法能得出结论吗?加入食盐和小苏打的方法需要一样吗?设计意图:让学生思考如何探究食盐和小苏打在水中的溶解度,并以板书的形 式梳理流程图,让学生对实验的操作流程有清晰的认识。在此基础上,用设问来引导学生思考:要探究这个问题,可以有哪些解决方法?让学生发散思维,尽可能想 出更多的方法。2.导语:请
13、你们用5分钟进行小组讨论,把你们认为最合理的方案填在记录单1上。出示PPT,展示实验记录单1 (见图1-7) 学生交流讨论,填写实验方案。设计意图:让学生以小组合作的形式展开交流,讨论出小组成员认为的最合理的实验方案,并思考根据什么理由做出了这样的设计等问题。3.导语:我们来看一看大家都设计了哪些实验方案。观察教学软件平台统计出的结果(见图1-8),思考并回答:哪种粉末在水中溶解的量更多?图18设问:有些组是1克、1克地加入粉末,有些组是2克、2克地加入粉末,每次加的量一样多。这两种方案都能探究出结果吗?它们各有哪些优缺点?第一章设问:你们认为每次加的量必须一样多吗?你是如何做出这个判断的?设
14、问:有的组是先多加一点,再少加一点,你们认为这种方案怎么样?物质科学设计意图:引导学生思考不同实验方案的可行性和优缺点。“先多后少”的添 加方案既节省时间,得到的数据也更精确。设问:也有的组按照先少加一点,再多加一点,再少加一点的思路进行实验,你们认为这种实验方案是否合理?设计意图:引导学生进一步思考“先少后多再少”的实验方案。通过观察到的 现象来决定下一步的操作,既节省时间,得到的数据也更精确。逐步出现板书(见图1-9)。图19设问:如果想又快又准地得出结论,你更愿意选择哪种实验方案?设计意图:认同学生的思考结果,经过讨论发现其中的4种实验方案都是可行的, 但分别存在优点和缺点。让学生自主筛
15、选出既节省时间,数据也更精确的优化方案。4.导语:用不同的粉末进行实验要采用相同的设计方案吗?观察第七组的实验 方案(见图1-10),可以发现小苏打和食盐的添加方法不同,能说说你们是怎么想 的吗?设计意图:基于前面的实验,可以发现在30毫升水中加入2克小苏打比在30 毫升水中加入2克食盐溶解得慢。根据这一现象判断下一步加入食盐的量可以多一 点,加入小苏打的量可以少一点。哪种粉末溶解得更多实验方案设计图1-10小结:我们可以通过“尝试一观察”的方法,根据观察到的现象来决定下一步实验操作。(三)全班合作探究30毫升水大概分别能溶解多少克食盐和小苏打1.导语:因为时间有限,接下来我们将以全班合作的形
16、式,探究30毫升水分别能溶解多少克食盐和小苏打。阅读PPT (见图1-11)。图 1-11设问:之前我们加入的2克食盐和2克小苏打都被溶解完了,接下来该如何操作呢?2.导语:请同学们在5分钟的时间内分组完成实验操作。实验完成后请用(表 示完全溶解)和(表示未完全溶解)标注你们的实验结果(见图1-12)。图 1-12设计意图:让学生明确开展全班合作的形式,并在实验完成后将结果反馈到白板上。让学生自己观察统计出来的实验结果,思考并得出结论。3.导语:根据全班的实验结果,你们认为30毫升水大概能溶解多少克食盐?设问:如果我想获得更精确的数据可以再进行哪些操作?设计意图:在学生发现30毫升水能溶解完大
17、约10克食盐后,进一步修正结论: 30毫升水能溶解的食盐在1011克之间。通过设问引导学生通过加入更少量的食盐 来获得更精确的数据,例如,每次添加0.5克、0.2克甚至0.1克。设问:从0克开始,每次加入0.1克食盐会花费太多时间,我想快点探究出结果可以怎么操作?通过今天的学习,如果让你重新设计实验方案,第一次你想加入多少克粉末?设计意图:在已有实验结果的基础上,如果想高效地得到更精确的数据,可以第一次往30毫升水中加入10克食盐,再根据观察到的溶解情况加入更少量的食盐(例如0.1克)。5. 导语:如果我还想知道生活中其他物质在30毫升水中的溶解度(见图1-13), 你会制订实验方案了吗?想知
18、道它们在水中的溶解度,可以怎样设计实验方案味精 红糖 白糖图 1-13设计意图:通过在这堂课中学习到的探究食盐和小苏打在水中的溶解度的实验方法,探究生活中其他常见物质的溶解度,以拓展活动的形式培养学生的知识迁移能力。三【学情分析】1. 原有认知方面一一降水量判断标准模糊。降雨是日常生活中常见的天气现象,与我们的生活关系密切。学生也会尝试着 用他们的感官来观察并判断降雨情况,但会存在一定的偏差。而且,学生并不了解 气象学家是怎样测量、记录和确定降水量的。2. 探究能力方面具备部分技能。经过一、二年级课程的学习,学生具备通过小组合作的形式完成简单的科学探 究活动的技能。本课需要在教师引导下完成制作
19、雨量器并设计测量降水量的探究活 动。学生已具备相应的操作技能,但设计实验活动需要在教师的引导下完成。3. 科学态度方面呈现探究兴趣。从施教情况看,学生表现出对观测天气现象的浓厚兴趣,乐于运用雨量器测量 降水量,能初步完成“天气日历”的记录任务。四【教学重点与难点】1. 教学重点:设计自制雨量器;运用雨量器测量降水量;根据降水量等级表确 定降水量等级。2. 教学难点:持续性测量并记录降水量。五【设计理念】1. 教学内容:测量降水量是教科版三年级上册中第三单元天气的第4课。在本课中, 首先简要介绍降水的形成过程,然后引出用雨量器测量降水量,组织学生设计、制 作雨量器并模拟测量降水量,能根据降水量等
20、级表确定降水等级。研讨实际测量降 水量可能会出现的问题,并举一反三地思考测量降雪量的注意事项,最后布置学生 在课后测量连续十天的降水量并确定降水等级。2. 教学方法:义务教育小学科学课程标准指出:“在科学学习中,灵活和综合运用各种教学方式和策略都是必要的。”本课涉及雨量器的制作和用雨量器测量降水量的实验内 容,对于这种实验,教师应该灵活运用小组合作学习法、模拟实验法等多种教学方法。六【教学准备】1. 教具:PPT课件、音频文件、视频文件、自制雨量器实物、平板电脑、记号笔、 透明直筒杯3个、上宽下窄的透明水杯1个、上窄下宽的透明水杯1个。2. 学具:塑封的刻度条、透明的直筒杯、双面胶、带有漏洞的
21、水槽、支架、装 水的容器、水槽、抹布。七【教学过程设计】总体思路:教材关于本课的教学安排是首先通过雨声引出下雨的话题,用“水 循环”图来介绍降水的形成过程,引出本课的教学重点一一测量降水量。然后组织 学生设计、制作雨量器并模拟测量降水量,并根据降水量等级表确定降水等级。接 着研讨测量降水量可能出现的问题,并举一反三,思考测量降雪量的注意事项。最 后让学生测量课后十天的降水量并确定降水等级。由此,我在教学过程中随着教学 情境的发展,引导学生设计、制作雨量器并用其开展实验。利用实验数据得出最后 的降水量等级。(一)创设情境,引入新课1. 播放雨水声音并提问:“听一听,这是什么声音? ”出示大气水循
22、环的图片,提问:“降雨是一种天气现象,根据水循环图片,你知 道降雨是怎么形成的吗?”解释水循环和降水量:地球上的水分蒸发到空气中,当空气中的水分累积到一 定的程度会形成云,当云中的水分累积到一定程度可能会形成降雨,再回到地球表面。 降水的形式有很多,常见的有雨、雪、冰雹等。降水量是指从天空降落到地面的雨 水积聚而成的水层的深度。2. 播放天气预报视频,提问:“天气预报中,全国不同地方的降水量有什么 不同? ”预设:有的地方降水量大,有的地方降水量小。3. 提问:“你是如何看出来的? ”预设:可以通过不同的天气符号和颜色来区分。4. 提问:“那你知道降水量的具体数值是多少吗?可以用什么设备测量?
23、”预设1:气象台的专业设备。预设2:雨量器。5. 用PPT课件出示本课主题测量降水量,我们今天来学习使用雨量 器来测量降水量。设计意图:此环节通过雨声引出下雨的话题。通过展示水循环图片和师生互动 的形式,引导学生了解雨的形成过程和降水量的概念,并通过“如何测量降水量” 引出雨量器,为后面的探究活动打下基础。(二)探索研究,聚焦主题1 .制作简易雨量器。(1)提问:“气象学家通过雨量器来观测和区分降水量等级。制作 雨量器的容器应具备什么特点? ”预设:透明。依次出示1号透明直筒杯、2号透明上窄下宽的水杯、3号透明上宽下窄的 水杯。(2)提问:“老师这里有3个形状不同的杯子,你们认为用哪种形 状的
24、杯子收集到的雨量(水杯中雨水高度)更接近降水量呢?”(备注:通过智慧课堂教学系统统计发现,选择1号透明直筒杯的学生最多。)(3)提问:“为什么选择1号透明直筒杯? ”讲述:“请大家观看PPT,你发现了什么现象?哪个形状的杯子收集的雨水高 度和降水量(深度)一样? ”预设:上窄下宽的杯子中雨水高度比实际降水量低,上窄下宽的杯子中雨水高 度比实际降水量高。(4)追问:“所以哪款杯子可以准确地测量出降水量? ”预设:直筒杯。(备注:通过智慧课堂教学系统统计发现,全部学生选择1号透明直筒杯。)(5)出示透明直筒杯并提问:“老师今天还带来两个直径不同的透 明直筒杯,对比这两个粗细不同的透明直筒杯,你们认
25、为粗细不同的雨量 器收集到的雨水的高度和实际的降水量一致吗?如果不一致,你认为哪个 直筒杯的数据更准确? ”(备注:通过智慧课堂教学系统统计发现,选择细直筒杯的学生人数较多,选 择粗直筒杯的学生人数较少。)提问:“为什么选择细的直筒杯? ”(6)教师播放用不同粗细的直筒雨量器接雨水的视频并提问:“真 的是这样吗?你在视频中发现了什么现象? ”预设:粗细不同的雨量器收集到的雨水的高度和实际降水量一致。(7)提问:“要制作一个雨量器,除了透明直筒杯还缺什么材料? ”提示:F段设我现在用这个杯子接到了雨水,该如何测量降水量? ”预设:做一个刻度条放到杯子上。(8)出示刻度条,提问:“现在我做好了一个
26、刻度条,该怎么贴到 杯身上呢?”让学生上讲台做示范。(9 )提问:“刻度条上的0刻度应该对准杯子的哪里? ”预设:刻度条上的0刻度应与杯子的底部对齐。教师示范粘贴刻度条的方法。(10)提问:“我现在贴好了刻度条,但是只要下雨,刻度条就容易湿、 容易破,这个情况该怎么解决? ”预设:在刻度条的正反两侧各贴一层透明胶模拟塑封来解决这个问题。(11)演示雨量器制作步骤。 选择一个直筒透明水杯。 用直尺沿杯身垂直画一条直线。 从杯子外壁底部沿直线贴上塑封的刻度条,0刻度要与水杯底部对齐(以是 米为单位在刻度条上进行标记)。(12)引导学生以小组合作的形式制作雨量器,教师巡视指导。实验结束后,各小组选出
27、代表交流、分享雨量器的制作过程。设计意图:本环节通过播放PPT实验视频等形式引导学生了解雨量器的特点, 帮助学生选择合适的容器,并对容器进行进一步设计加工,从而完成雨量器的设计 和制作,加深学生对于雨量器结构的认识。2.模拟测量降水量。(1)讲述:“接下来我们可以用雨量器来测量降水量。但是,今天 没下雨,怎么办? ”预设:通过用容器将水从高处洒下来的方式模拟降雨。(2)出示实验材料,提问:“根据你们的要求,老师今天带来了实 验材料,该如何使用这些材料进行实验呢? ”引导学生思考、交流。(3)播放实验视频,在PPT课件中出示实验步骤。将雨量器放入水槽中。用喷壶向水槽中喷水。视线与液面持平并读数。
28、 记录数据。设计意图:本环节利用制作好的雨量器模拟测量降水量,为接下来的科学实验 做好铺垫O(4)提问:“在实验过程中有哪些注意事项? ”预设1:将喷壶拿至高处模拟降雨。预设2:将雨量器水平放置,待水面平稳后再读数。预设3:读数时,视线要与液面平行。预设4:读数时,数据后要加上单位“毫米”。(5)引导学生开展小组活动,教师巡视并指导。(备注:教师巡视时,提醒学生在实际操作模拟降雨时把喷壶放在高处,不要离雨量器太近。)(6)每组派代表汇报数据,教师将各组数据记录在黑板上。3.确定降水量等级。(1)提问:“我们测出的降水量在实际的气象环境中属于大雨还是 小雨呢?用什么标准来衡量降水量的大小呢?”预
29、设:可以根据我国气象部门划分的24小时降水量等级作为测量标准。(2)出示24小时降水量等级标准图。讲述:降水量的等级根据统一的标准来划分,往往以24小时内降水量的多少来区分小雨、中雨、大雨等。0.19.9毫米属于小雨,10.0-24.9毫米属于中雨,以此类推。(3)提问:“如果某地24小时测出降水量为12毫米,那么此次降 水属于什么等级?”设计意图:这个环节是根据测量的降水量数据来分析降水量等级。为了帮助学 生区分降水量等级,增设了根据不同降水量确定降水量等级的小环节。(4)提问:“请你想一想,今天你们小组测得的降水量是多少?属 于哪个等级? ”(板书:确定降水量等级)设计意图:此环节通过分析
30、实验数据,得出模拟的降水量等级。(5)提问:“为什么有的组测得的数值大,有的组测得的数值小? 结果不同可能与哪些因素有关? ”预设1:可能与学生使用喷壶的时间有关。预设2:可能与落在雨量器中的水量有关。(三)交流互动,研讨提升6. 实际测量降水量。提问:“如果到室外进行真实的测量,这个雨量器还有哪些需改进的地方? ”预设1:如果雨很大,雨量器可能需要加长。预设2:如果风很大,雨量器可能需要一个固定装置。预设3:需要在固定时间内测量降水量,以保证测量的公平性。7. 测量降雪量。出示装有雪的雨量器示意图,提问:“降雪也是降水的一种,该如何测量降雪量? ” 引导:无论是测量降水量还是降雪量都是在测量
31、水的量。预设:可以等雪融化成水后再读数。提醒:但是雪融化成水后测量的数据,不能按照降雨量的标准划分等级,而应 对应降雪量的标准划分等级。8. 真实的雨量器。出示真实的雨量器:“让我们一起看一看气象站用的雨量器。”学生自主阅读专业雨量器的相关资料。提问:“阅读资料之后,思考一下我们应如何改进自己的雨量器? ”引导学生思考并进行小组讨论。(四)课堂延伸,布置作业安排学生完成连续10天测量降水量的任务,对照“24小时降水量等级标准” 确定所得数据的降水量等级,并制作柱状图进行分析。具体任务如下:(1)将雨量器摆放在比较开阔的地方。固定好雨量器,避免被风吹倒。(2)每24小时测量一次降水量并做好记录,确定降水量等级。(3)每次记录后,及时清理雨量器中的水。如果所处地区没有降雨, 可查阅气象台这段时间的降雨数据。设计意图:通过本环节的学习,学生能够将课上学到的内容应用到课后的实际 生活中,达到学以致用的目的。八【学生实验记录单】学生实验记录单见表1-1、表1-2,降水量数据汇总柱状图见图l-lo表1-1用雨量器模拟测量降水量小组: 日期: 第一次第二次第三次降水量(毫米)我发现了:表1-2用雨量器连续10天测量降水量云己录人: 日期降水量 (毫米)降水量等级图1-1降水量数据汇总柱状图