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基于语料库的莎士比亚悲剧人物形象接受研究.docx》由会员分享,可在线阅读,更多相关《基于语料库的莎士比亚悲剧人物形象接受研究.docx(6页珍藏版)》请在taowenge.com淘文阁网|工程机械CAD图纸|机械工程制图|CAD装配图下载|SolidWorks_CaTia_CAD_UG_PROE_设计图分享下载上搜索。
1、基于语料库的莎士比亚悲剧人物形象接受研究基于语料库的莎士比亚悲剧人物形象接受研究 摘 要:莎学一直是全球文学界关注的热点,中国学者也不例外。但国内的莎学研究大多是从中外比较的视域下开展的,很少有学者从接受者这个视域开展莎剧人物形象研究。通过对国内外莎剧研究现状的文献进行述评,论证了开展基于语料库的莎剧人物形象接受研究的必要性,阐述了开展相关研究的内容和研究方法。基于语料库的莎剧悲剧人物形象接受研究有助于拓展中国莎剧接受研究的领域、填补国内莎士比亚定量研究的缺口、推进莎剧研究和语料库相结合的新型研究模式的开展。 关键词:语料库;莎士比亚;悲剧人物形象;接受研究 一、前言 莎学研究历来受到文学界的
2、关注,莎剧的译介、评论和演出不仅是英国人民聚焦的核心,更是全球文学评论家关注的焦点。在中国,莎学研究也是中国学者关注的领域。但国内的莎学研究大多是从比较视域下开展的,主要表现在“莎剧与中国古典戏剧的比较”“莎氏对现代文学作品、现代作家的影响”“中国戏剧、戏曲对莎士比亚的改编”以及“莎士比亚在中国”,甚少有学者从接受者视域研究莎剧人物形象。因此,运用比较文学接受研究的方法对莎剧悲剧人物形象进行研究显得尤为必要。本研究拟在语料库及其分析工具的基础上,科学、客观、全面地展开对莎士比亚十部悲剧作品中人物形象的接受研究。莎士比亚悲剧作品主要包括罗密欧与朱丽叶安东尼与克莉奥佩特拉哈姆雷特奥赛罗李尔王麦克白
3、裘力斯凯撒雅典的泰门等。本研究主要以其中的男性及女性角色被中国读者、社会接受过程中出现的变异为研究对象,通过分析产生变异的原因,阐释新中国成立60余年来中华民族内部结构、价值观念、审美情趣等发生的变化。 二、基于语料库的国内外莎剧研究现状 莎士比亚的戏剧作品是世界文学史上不可或缺的一部分,被翻译成各种语言,翻拍成各种影视、戏剧曲目流传到世界各地。在中国,莎士比亚研究已有一百多年的历史。然而,在国内,莎剧评论研究在很大程度上受到国外研究的影响,而“仅限于文学文本的研究”。其中虽然不乏从作者所处的时代、社会背景出发,分析单个作品的悲剧成因、人文主义思想或者是宗教思想,以及从具体作品入手,解读莎士比
4、亚剧本的人物形象、意象、主题、情节、母题等的研究论文,但是其研究方法多拘泥于历史主义批评、社会伦理批评、神话原型批评、心理学批评、美学批评、马克思主义批评等批评方法,从接受者的视域研究莎剧人物形象在中国语境下的变迁实为罕见。 从20世纪80年代开始,随着越来越多的国外学者将文学文本的语言及意义纳入到语料库语言学研究的范围之内,将“语料库分析工具运用到文学作品中的研究”也逐渐增多。在国外举办的语料库语言学会议上,“语料库语言学与文学”已经成为学者关注的焦点。而在国内,语料库作为研究工具主要被运用到语言学、翻译研究和外语教学等方面,语料库与文学研究相结合的研究则相对较少。在国外,早在19世纪中叶已
5、有人对莎士比亚的五部戏剧作品进行了手工索引,而国内,最早的莎剧研究索引则源于20世纪80年代。奠自佳和李先兰两位学者分别在1982年和1986年发表两篇中国莎士比亚研究论文目录索引,对发表在1918年1月至1982年3月以及发表在1982年1月至1985年12月间的中国莎士比亚评论文章进行了目录汇编,他们可谓是中国莎学语料研究的先行者。 李伟民于20XX年发表中国莎士比亚研究论文的统计与分析一文,对1993年至20XX年间出版的“589篇莎学研究论文及作者”进行了分析,从定量角度总结了“中国莎士比亚研究的科研现状、发展趋势”,“为中国莎学研究的量化分析提供了依据”。20XX年,曹树钧发表改革开
6、放三十年与中国莎学事业的发展一文,将中国莎剧研究、翻译和演出分为三个阶段,详细地分析了改革开放时期中国莎学研究的动态。20XX年,冯宏、王华合著基于知网与万方数据库的中国莎士比亚研究一文,就1980年至20XX年11月间刊登在期刊上的相关论文进行了量化搜索,该文指出中国莎剧研究多侧重传统的“定性研究模式”,“借助计算机工具开展基于语料库的定量研究”实为少见,在电子时代,对“莎士比亚的研究进行定量分析”势在必行。 然而时至今日,仍没有从接受者视角出发,建立与莎剧人物形象相关的数据库,并将之运用到莎剧人物形象研究中的相关研究。在中国知网中输入主题词“莎士比亚和语料库”,并将时间限定在1949至20
7、XX,仅能检索到相关论文14篇,总数不超过莎士比亚研究论文的千分之二。其中,13篇是关于译本和词汇研究的,1篇是关于莎士比亚爱情观研究的。 笔者将莎士比亚十部悲剧作品中的主要人物角色作为检索词,并将时间限定在1949-20XX,可检索到的相关论文数据显示: 数据表明,目前国内有关莎氏戏剧作品中的人物形象分析类的论文,大多集中在莎士比亚戏剧作品中的男性,如哈姆雷特、奥赛罗、麦克白、李尔王、男仆、小丑、弄人、疯子等形象,与女性形象及其四部罗马悲剧人物相关的研究论文极少。而上述数据也仅能表明中国评论家对莎剧人物形象的关注度,却不能回答如下问题:中国评论家对莎士比亚悲剧人物形象如何评价?新中国成立至今
8、,中国评论家读者对这些人物形象的评价是否发生了变化?是什么原因使中国读者对莎剧人物形象的评价发生了变化?中国评论家在评价这些莎剧人物形象时表现出怎样的价值判断和心理倾向?要回答这些问题,需要运用语料库强大的分析功能,检索出不同时期中国评论家对这些人物的评价语言。 三、基于语料库的国内莎剧研究的重要性 (一)基于语料库的莎剧研究的必要性 基于上文的综述可以发现:自从20世纪80年代开始,国外已经开始运用语料库分析工具研究文学作品,且呈現出升温趋势,已经形成了语料库文体学这门单独的学科。在国内对于开展基于语料库的文学研究的重要性和可行性也已经得到论证和认可,类似研究始于20XX年。目前国内虽已建立
9、了文学语料库,但仅涵盖了红楼梦研究的语料库和英国作家狄更斯的小说译本语料库,而关于莎士比亚戏剧作品人物形象研究的语料库尚未建立。而基于中国知网和万方数据库中也仅能搜索到莎剧人物相关论文的数量,没有满足进一步深入分析形容这些人物形象的重点词汇的功能。但是目前缺乏利用语料库开展具体文学作品人物形象的研究实例,如如何运用语料库、怎么结合语料库进行分析检索等相关的研究相当匮乏。由此可见,开展基于语料库的莎剧人物形象评价研究显得尤为必要。 根据语料库提供实证性文学批评数据,可以完成接受研究在初级阶段必须完成的数据搜集和分析,并通过科学分析和总结为接受研究提供实证性的语料,归纳莎士比亚悲剧作品中的人物形象
10、在新中国不同时期的形象定位,说明这些人物形象在中国的接受与排斥情况,回答中国评论家对这些人物形象的评价、原因及其价值判断和心理倾向等相关问题。 (二)基于语料库的莎剧研究的可行性 随着文学研究的不断发展,在文本语料基础上进行语言研究的语料库语言学逐渐引起了文学研究者们的关注。20世纪80年代国外就兴起了语料库文体学,它是语料库语言学最新发展出的分支,凸显了语料库语言学与文学研究相结合的特性。传统文学批评通常是借助于评论者的直觉,通过逻辑思辨得出结论;而基于语料库的文学研究可以利用语料库工具析出客观数据,运用语料库文体学的相关方法和手段进行分析,之后得出相应的结论。这种量化的、描述性的且以概率为
11、基础的语料统计分析,恰好能弥补传统文学研究方法的不足。只要语料库语言学界与文学批评界彼此关注,做到传统的文学研究方法与语料库语言学研究方法互补,就能使文本的分析描述更系统、更可靠,还可以进一步拓展文学批评的标准以及客观性,深化文学研究的内涵,开拓一种新的文学文体学研究方向。 因此,以国内评论家对莎士比亚悲剧作品中的人物形象的评价性文章为研究对象,以自建的莎士比亚悲剧人物评价语料库及语料分析工具为基础,展开莎士比亚悲剧人物形象在中国的接受研究。通过语料库强大的提取分析功能析出中国评论家对莎士比亚悲剧作品中的主要人物形象的评价,从而将莎士比亚悲剧作品中的贵族、恶魔、普通人等各具风格的人物形象串联起
12、来,通过分析中国评论家对这些莎剧人物的评价考察中国人对青年、中年和老年的男人、女人的不同要求、不同审美标准,从而窥视中国传统文化观念、中国人的审美接受心理在这一接受过程中起到的作用。具体来讲,可以对1949年至20XX年这段时期内刊登在中国知网上的近万篇莎剧评论文章进行手工标注和分析,借用语料库的分析功能,分析用于描述莎士比亚悲剧人物形象的主题词汇出现的频率、词语搭配、词语解构等语言特征,总结新中国成立后中国评论家对莎士比亚悲剧人物的历史性评价、阐述新中国成立后中国人的社会文化、审美情趣及接受心理的变迁史。 四、基于语料库的莎剧人物形象接受研究内容和方法 结合语料库比较文学的接受研究即把语料库
13、研究方法拓展到接受研究的领域,通过建立语料库、运用语料分析的方法,可为研究中华民族对外民族作家及其作品的接受状况提供更加翔实、细致、令人信服的数据,并根据语料库提供的客观理性的数据,解释一定历史时期本民族内部结构、价值观念、审美情趣等发生的变异。 首先,通过搜集、梳理和分析莎士比亚十部悲剧作品在中国评论界的评论性文章,建立莎士比亚十部悲剧作品的人物评价语料库及相关的主题词汇数据库,以便于使用语料库的方法以数据说明中国读者对莎氏悲剧人物形象的评价。 其次,运用哲学的、审美的文本分析法,对中国读者对作品中人物形象的理解进行分析定位。通过对具体作品中的人物形象的相关语料的个性化分析,分析不同时期莎剧
14、人物形象的评价是否发生了变化,对比说明非主角人物与主角分庭抗礼的根源,如奥赛罗中的伊阿古、李尔王中的埃德蒙等。还可探索如下问题的答案:为什么在被中国评论家们喜闻乐道的女性角色中具有共同个性特质的朱丽叶、奥菲利娅、苔丝狄蒙娜在中国读者视域中却拥有着不一样的面孔? 再次,运用“视域融合”等接受美学理论、文学心理学的接受心理分析法和民族文化归因法,从中西文化、中西伦理观念及中西文学接受心理的异同出发,依据中国评论家对六部作品的主要人物形象在中国读者心中的不同的形象定位,从历史、文化、道德等角度全面、深入地分析中国评论家对莎氏悲剧人物角色有所偏爱的深层原因。例如:为什么中国读者会同情作为父亲的李尔,而
15、不是将其定位为一个不懂得爱的父亲?为什么中国读者偏爱朱丽叶、鲍西娅,而不是奥菲利娅?为什么中国读者选择为伊阿古、埃德蒙、麦克白夫人、乔德鲁德辩护,而不是高纳里尔? 五、结语 从理论上来说,开展基于语料库的悲剧人物形象研究可以丰富中国莎剧接受研究的领域、填补中国莎士比亚定量研究的缺口、推动中国莎剧研究向着均衡、健康、多样的方向发展。可以促进中国读者更好地了解莎士比亚戏剧作品中生动鲜明的人物形象,展示莎士比亚戏剧作品中人物形象的独特的思想感情和人生追求,增加中国读者对莎士比亚戏剧作品人物形象研究的兴趣。还可以阐释新中国成立后,中国人的阅读经验、审美情趣、价值观念、道德经验以及中国人的接受心理的变更,反思中华传统文化对中国人的影响以及西方文化、西方文学理论对中国读者的接受心理、道德经验的影响。 实际上,通过对中国评论家对莎翁悲剧作品人物形象的评价性文章的取样,建立基于形容词短语的电子文本语料库,不仅可以满足本研究的需要,还可以为更多的中国学者提供研究的依据,使其能够运用更为客观的手段和方法探讨莎士比亚的作品、展 (下转126页) (上接125页) 开基于语料库的定量研究、开拓莎士比亚研究和语料库相结合的新型研究模式。还可以使项目组成员更好地了解莎士比亚戏剧作品中的主人公的形象,从而更好地将研究成果运用到论文写作、实际教学过程中,以及运用到对学生论文的指导过程中。 6